国内30年间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4
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与策略摘要: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儿童文学翻译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翻译时缺乏充分的理论指导,翻译的质量不符合标准,正是因为翻译水平的参差不齐,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必须采取一些方法与策略。
儿童是儿童翻译的目标读者,翻译者应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采取直译、意译、翻译等多元化的方法,翻译出受孩子们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一、儿童文学特点分析(一)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性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属于初步成长阶段,也人格、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应蕴含教育的作用,选择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儿童文学应具有教育性而不是说教性,更不是图解道德内涵。
它应该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真切感受的人或者物,再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采取生动的语言,为儿童构造出具有艺术性的形象,让读者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一)儿童文学具有趣味性儿童文学还应具有趣味性,采取具有趣味性的语言吸引幼儿读者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阅读,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儿童最真实的反应就是对这部文学作品最真实的评价,儿童文学当中蕴含的情感也能够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采取幽默风趣的笔调,将儿童的心理、生活特征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使小读者具有一种亲切感,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增添读者的阅读兴趣,简洁的语言能够使他们更容易了解文章,并且更好的学习母语。
二、儿童文学翻译的技巧(一)运用拟声词译出音乐美拟声词还被称之为象声词,通过揣摩自然界与人类现实生活当中的各种具有声音的词语,拟声还可以作为汉英语言当中,一种表现力极强的修辞方法,将音乐的美感形象的展示出来,使文章达到形象逼真并通俗易懂的效果。
在英汉儿童文学当中,必定会运用到大量的拟声词,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就可以对拟声词进行套译,使译文当中充满欢乐的音乐美。
(二)运用叠音词译出形象美重复一个音节所构成的词语就是叠音词,其形式可以细分为三大类,包含着单叠型、双叠型以及部分叠型。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绘本汉译研究一、翻译目的论的基本理论二、儿童绘本翻译的特点和挑战儿童绘本的翻译与一般文学作品的翻译相比,具有其特殊的特点和挑战。
儿童绘本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阅读,因此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年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
儿童绘本通常是以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因此译者需要考虑如何保持原作的图文一致性和整体性。
儿童绘本涉及到丰富的民族风情、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和传播效果的问题。
儿童绘本的翻译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儿童心理学知识和翻译策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翻译工作。
三、儿童绘本汉译的目的与策略在翻译儿童绘本时,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目的论的理论指导,确定翻译的目的与策略。
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言特点、宗旨和意图,把握原文的情感、幽默、儿童友好度等特征。
译者需要注重目标读者的特点、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化符号,使翻译作品贴近目标读者的心理需求和呈现方式。
译者需要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节奏和韵律,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特色,以确保翻译作品与原作表达一致。
译者需要注重翻译的教育性和娱乐性,使翻译作品既能传递知识,又能启发视觉和思维的创造力,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和成长需要。
儿童绘本的汉译需要译者在语言、文化和表达方式上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和处理,以实现原文的功能和目的。
四、儿童绘本汉译案例分析以翻译目的论的视角来分析《小熊出谷记》这部儿童绘本的汉译案例。
原文故事以小熊勇敢出谷寻找食物为主线,通过小熊与其他动物的互动,表达了友爱、勇气和团结的主题。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关注目标读者的年龄,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突出小熊的勇敢形象,以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和启发。
译者需要考虑到中国文化传统中与熊相关的象征意义,适当调整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使故事更具有中国化的效果。
译者需要保留原文中的幽默和温情,以贴近儿童的阅读感受和心理需求。
通过这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了原文的功能和效果,使汉译作品能够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增强了儿童的阅读体验和文化认知。
儿童文学翻译刍议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儿童文学的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儿童文学旨在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关键概念、技巧和挑战,以便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一、儿童文学翻译的概念和特点儿童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具有以下特点:1、针对性:儿童文学翻译要针对孩子们的阅读特点和兴趣爱好,选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艺术性:儿童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艺术再创作。
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需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以呈现出原作的艺术美感。
3、教育性:儿童文学翻译还承担着一定的教育责任。
它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生动的描写,帮助孩子们了解不同文化、拓展视野。
二、儿童文学翻译的关键技巧1、保留原作的美感: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原作中的语言美感和艺术风格,尽可能在译文中保留这些美感。
2、简化语言:由于儿童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对原文进行适当简化,使用符合儿童阅读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
3、形象化表达: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采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注重情感传递: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传递这些情感,让孩子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三、儿童文学翻译的挑战1、保留原作的韵味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尽量保留这些韵味和风格,让孩子们能够领略到原作的魅力。
2、跨文化差异的处理: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跨文化差异,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作中的文化信息。
3、儿童理解能力的考量:儿童文学翻译面向的是孩子们这一特殊群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以确保译文能够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审美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
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
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
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
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
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
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
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
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
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
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儿童文学汉译英策略研究作者:杨红艳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当代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怎样通过准确的翻译将本国儿童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英语国家儿童们的面前,并且使之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加以渗透与融合?已经成为文学翻译界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在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儿童文学英译的几点要求,并提出了关于儿童文学英译的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儿童文学;英译;策略当前我国的儿童文学市场中,《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小王子》以及《哈利波特》等大量优秀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译为中文,流入到我国。
但是,我国本土儿童文学作品走出去的道路却十分艰难,其中的原因在于中、英文之间的差异,成人与少儿在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差别,导致大量英译作品阅读起来显得十分枯燥乏味,其语言也太过成人化。
所以,怎样提升儿童文学英译作品的质量,让它具有更大的可阅读性,更加符合英语国家儿童群体的实际阅读需求,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翻译界必须面对的难题。
一、儿童文学翻译阐述众所周知,儿童文学具有一个独特的阅读群体。
这一群体具备了成年读者所没有的极其丰富之想象力,对于未知世界始终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应当说,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然能够给其带来很好的影响。
儿童文学由于针对的是特殊的阅读人群,所以就语言而言,应当具备简单、短小以及幼稚等特点;就内容而言,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应当和儿童们的现实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
在帮助儿童们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时,还应当积极帮助儿童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就创作形式而言,儿童文学既可写成故事,也可写成儿歌,甚至还可写成诗歌。
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其所特有的阅读人群的习惯,而且还必须顾及到儿童语言所具有的特殊性。
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主体为儿童。
在儿童群体当中又以在小学就读的儿童为主要组成部分。
如果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十分浅显,而且生动活泼,并且配上孩子们喜爱的各类插图,就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孩子们的自信心以及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还能够让其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准确性以及趣味性,从而能够符合儿童群體阅读的实际需求。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进和翻译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四时期的翻译界以鲁迅、李益、萧红等著名文学家为代表,他们的翻译成就与当时的儿童文学发展密切相关。
他们在翻译中注重表现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和文化,在传递外国作品的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中华文化。
在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领域,最有影响的当属鲁迅所翻译的《神笔马良》和萧红所翻译的《安徒生童话》。
这两本作品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力推广和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
《神笔马良》是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它与《安徒生童话》一样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鲁迅通过对这本书的翻译,不仅是将一部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带入了中国,更是激发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热情。
另外,萧红所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更是成为了中国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汇集了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故事,经过翻译后传到了中国儿童的身边,让他们开启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也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翻译家们不仅注重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注重在传递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也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五四时期,翻译界注重翻译的质量,而不是翻译的数量,这种翻译理念对于当今的翻译事业也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总之,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时期的翻译家们不仅民族大义得到了体现,更为国内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儿童文学作为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体现形式,其翻译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国外儿童文学的发展现状从近10年来国际上儿童文学翻译专著出版及论文发表数量的急剧增加,可以看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要学术主题。
并且近10年中,研究队伍逐步壮大、研究成果明显增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前景宽阔。
研究内容方面,目前已涉及到文本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多个层面。
其中,文本内部因素的研究以原语导向为主,方法上多采用规约性研究范式,内容上涉及双关语、专有名词等的翻译研究。
文本外部因素的研究涉及了对译者和读者的研究以及社会因素的分析。
译者、读者的研究主要从译者的重要性和读者的特殊性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以目的语为导向开展的社会外部因素的研究,多采用描述性研究范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性因素深刻阐释社会环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已成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尺度上,微观与宏观并存;研究方法上,规约性研究范式与描述性研究范式并存。
从近几年的研究发展态势而言,采用描述性方法开展的宏观性研究逐渐增多。
与国际上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进展相比,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能力还很弱。
在已出版的8部专著和40多篇学术论文中,只有3篇论文出自大陆和港台学者之手。
一些基础资料还缺乏系统的梳理、对国际上的先进研究方法认识和消化尚有欠缺、在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创新方面更是匮乏。
因此,建议结合近百年来我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研究:1儿童文学翻译史研究。
积极开展翻译断代史研究和国别翻译史研究,系统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儿童文学的翻译实践及其研究方面的进展,揭示不同时期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
虽然我国部分学者已开展了儿童文学翻译断代史研究,如清末民初、五四时期、抗战时期、20世纪90年代等,但一些时段尚未涉足,如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
因此,儿童文学翻译断代史研究需进一步得到重视,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急需梳理。
此外,为深入了解某一国家儿童文学对我国儿童文学生成、发展的影响轨迹,国别体儿童文学翻译史研究也应纳入考察视野,如美国儿童文学翻译、英国儿童文学翻译、日本儿童文学翻译等。
儿童文学文本的英译翻译策略儿童文学是儿童读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话更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童话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从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大量译入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影响,中国儿童文学被正式提出,作为独立的文学领域被探索和发展,普遍称之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但相比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受到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
国内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基于译入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上。
少量优秀的国内儿童文学作品大多被忽略,更鲜有涉及本土作品英译输出。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范畴。
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参照遵从文学翻译原则。
但由于儿童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被边缘化,受到的关注度低,译者在翻译时很少考虑到此类读者群的特点及其特殊性,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一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标准。
事实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在其主题,结构与语言风格上都与成人文学大有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牢翻译的所有要素。
在此基础上,本土作品的英译输出才有可能。
笔者认为,儿童文学的翻译应根据翻译的具体文本,读者群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制定具体的翻译策略。
一、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的选择标准儿童文学当然是文学。
但儿童文学有其自身特点:“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陈子典,2003:43)。
尽管此类作品的受众是儿童,但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却是由成人来完成的。
在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中,译界也遵循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前者要求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且原文文化特色受到目的语的文化规约;后者则要求保留源语语言的形式特色和文化因素(刘艳丽,杨自检,2002)。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当然无法只遵循其中一種方式进行操作,必须同时考虑到原文和译文,尽最大程度的将二者平衡。
正如杨绛先生曾指出的:“译者是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读者(1998:66)”。
本文将结合译者翻译目的,受众接受和源语文本三方面标准来衡量确立归化异化在儿童文学文本中的翻译应用。
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摘要国外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注意译本质量,还要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作品的教育作用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等方面进行认真校对。
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自身主体性的要求和把握,能够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此外,译本接受度也是对译者主体性反映的一方面。
本文主要以《格林童话》中几个故事作为实例,从其中两个汉译本中译者语言的运用、翻译策略、对各国的文化诠释以及传播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对作品的翻译确实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而且不容忽视。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翻译质量译者主体性译本接受度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儿童文学作品译者主体性的原因无论是哪种语言的学习,总是离不开翻译学的研究和学习,同样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因其针对孩子,加上孩子本身所学的知识、学习接受能力等特殊原因,使得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其特殊要求和特点,同时由于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角色的特殊性,促使不少学者针对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要作用及其地位展开研究,并且随着儿童对文化知识的需求,针对这个特定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很多国外学者对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主要原因是在翻译学术研究中翻译研究开始转变研究方向,具体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人们从单纯的翻译研究开始扩大到对翻译中文化的研究、译者翻译方法和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等方面,有很多学者根据研究结果证明,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工作中有着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2004年,著名的学者胡庚申在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使得翻译研究工作希望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环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不仅贯穿整个翻译过程,而且将会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虽然现在很多本土儿童文学作品在质量及其数量上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和教育引导作用,但是很多经典的,受全球儿童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以各种形式的译本一直存在。
儿童文学作品文学翻译论文一、被动显形:文学系统外的操控因素———意识形态任溶溶早期翻译的大都是苏联儿童文学作品。
根据马力的统计,在19481948——1962年间,任溶溶翻译了40部作品,其中35部都是译自前苏联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显然也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苏联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苏联文学及其儿童文学也是如此。
“50年代,因为中国奉行‘学习苏联老大哥’的一边倒政策,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儿童文学蜂涌而入,大量翻译俄苏作品几乎成了一种浩大的运动。
”1952年,新中国第一家少儿读物专业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上海成立,任溶溶任译文科科长,该社成了当时儿童文学译介的中心。
此时的任溶溶,集译者与“赞助人”于一身,又构成了其译介儿童文学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此期间,任溶溶翻译了大量苏联的儿童诗,他选择的原文作者都是声名显赫的诗人,如马雅可夫斯基、马尔夏克、阿托尔斯泰、盖达尔等。
这个时期,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占主导地位,当时的社会迫切需要用“勇敢”“无私”“奉献”等精神来提升中国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所以翻译的作品主要也是以革命励志类为主。
例如,如,19531953年时代出版社出版了任溶溶翻译的《古丽雅的道路》,立刻成了一本畅销书,成了一本畅销书,77个月后印数就接近50万册。
苏联的道路,青春和理想,为祖国奉献的精神,这个切让小英雄古丽雅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译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译者的意识形态不自觉地与主流意识相靠拢,当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译者的翻译活动就如鱼得水,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而此时译者的身份地位也得以凸显,译者的声音亦更响亮。
当时的“古丽雅热”让更多的读者理解了任溶溶,他翻译的其他作品也所以进入了更多读者的视野。
不过,当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骤变的时候,处于该系统中的文学系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演化初探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加快了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节奏。
翻译的出现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无疑为中国文坛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奇绚丽的天地。
朱自强(2000)指出,“如果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中国儿童文学也是社会的现代化的一部分。
纵观历史,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出现的每次起落消长,都对儿童文学产生了重大、深远、根本的影响”。
回顾一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自清末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和优秀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是紧密相连的。
从清代晚期的第一本童话集《新庵谐译》到现如今风靡的《哈利·波特》系列,儿童文学翻译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历史。
一、晚清(1898-1919)儿童文学翻译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作为独立的姿态开始于“五四”时期。
然而,一些研究者,如胡从经就指出,“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如同繁星璀璨的夜空”,呈现出“晚清一代儿童文学创作与翻译十分繁盛的局面”,所以,晚清是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真正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在翻译题材的选择、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语体的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与其时代背景相关的特有的风貌。
1.在翻译题材的选择方面,清朝晚期,在西学渐进的过程中,儿童作为国民未来的重要性开始渐渐为国人所认识,相应的,儿童教育及儿童文学开始受到国民的关注,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开始兴起并且很快成为当时文学领域的一股热潮。
这个时期的翻译内容以励志、图强为主,翻译欲借文学作品鼓励儿童树立远大志向,鞭策儿童的爱国心。
在题材的选择上关注探险、科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翻译引进有教育小说、冒险小说、科幻小说等。
同时也开始了童话和寓言的翻译,比较著名的有《安徒生童话》等。
2.在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上,晚清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初始时期,尚没有完整或系统的翻译理论。
译者多采用改译或者增删原著的策略,具体则采用意译或译述的方法,有的译者甚至在译作中随意加添自己的创作或评论。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时期,不仅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也在文学翻译方面有了重要的进展。
在这个时期,儿童文学也开始受到重视,并有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本文将探讨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情况。
首先,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是什么?在这个时期,翻译者开始把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这些作品多来自英国、美国和俄罗斯。
而这些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简单易懂,寓意深刻,适合儿童阅读。
翻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同时也保留了原作中的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其次,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哪些作品?五四时期翻译成中文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多,比如美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镜中奇遇记》,英国作家卡洛琳·福尔斯贝格的《小公主》和《小公主的秘密花园》,俄罗斯作家谢里亚申的《红军宝贝》等等。
这些作品在国内被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有什么影响?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推广了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的儿童文学资源。
这些作品不仅使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外国的儿童文化,而且对他们的阅读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同时,翻译者们的努力也推动了中外文学交流和翻译事业的发展。
48 海外文摘海外文摘 OVERSEAS DIGEST 总第846期 2021年第7期 Total of 846No.7,2021翻译 TRANSLATION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以《绿野仙踪》为例席志芳(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儿童教育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传入我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一时间成为流行的话题。
然而,近几年来,的确有许多有关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但是从接受美学视角下进行的分析和研究少之又少。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从鲍姆的巨作《绿野仙踪》的陈伯吹[1]译本中选取案例进行研究,分别从译著采取的方法和词语的使用方面分析并论证接受美学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接受美学;《绿野仙踪》中图分类号:I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7-0048-020引言《绿野仙踪》[2]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弗兰克·鲍姆创作的经典童话。
故事讲述了小女孩多萝茜被龙卷风带到遥远的异乡后,图铁皮人、稻草人、胆小狮子为实现各自的愿望,结伴去找奥芝王的过程。
它是鲍姆的代表作,因为这部童话,鲍姆被称为“美国儿童文学之父”。
与许多其他经典的文学作品一样,这部作品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情节主要围绕主人公多萝茜“离家-寻路-回家”的过程展开。
但因为“梦想”,也因为“信念”,整个故事结构简单,而寄寓深广,篇幅短小却蕴含无限。
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113名各学科教授也一致认为,《绿野仙踪》是直接影响他们人生的作品。
1接受美学接受理论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期望视野,读者的角色和地位,不确定性。
期望视野是姚斯(1987)[3]提出的,是整个接受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支柱。
它可以让读者回忆起以前的阅读记忆,并使读者处于某种独特的情感状态,然后唤起他们的某些期望,这些期望将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类型或特定规则得以保持或改变。
第35卷第5期2016年10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Vol. 35 No. 5Dec.2016文章编号:1001-4373(2016)05-0028-04 D O I:10. 3969/j. issn. 1001-4373. 2016. 05. 007国内30年间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综述赵娟丽(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学者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到了新世纪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研究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鲜有专著问世.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展示了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在这一领域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的论题。
关键词:儿重文学翻译;翻译研冗;儿重特征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Review of Childre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in ChinaZHAO Juan-l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Since 1980s experts in translation began to study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Untilthe new century it has sprung up and attained primary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Among thesestudies,the most are published in journals,only a few appear in the way of book.Eight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regard of articles are categorized and analyzed respectively with descriptive method.At last problems and some possible subjects in future study are mentioned.Key words: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tudies;children characteristics_、弓l言国内的儿童文学翻译始于清末民初,当时像林 纾、周作人、鲁迅等大作家和翻译家都曾翻译过国外 的儿童文学作品,但是这一方面的研究却是寥寥无 几。
随着全球化的深人,各国都在大规模引人别国 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也以每 年呈递增的态势。
“让中国孩子和世界同步阅读”[1]是我们的宗旨。
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大力宣传,对儿 童阅读甚至是婴幼儿早期阅读也越来越重视,儿童 文学翻译研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因此,本 文主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旨在总结研究的共同点和热点,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和有待深人研究的领域。
二、研究方向笔者分别使用“儿童文学翻译”作为关键词、篇 名和主题通过知网搜索,其中从1985到2014年相 关论文有200多篇,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以 下八个方面,笔者在下面将逐一呈现。
1.翻译标准研究翻译标准是翻译研究中最古老的课题之一,“居 于译学理论的中心地位”[2]。
早有泰特勒的翻译三 原则,严复的信达雅,今有图里、赫曼斯、切斯特曼等 学者对翻译标准或翻译规范的描述型研究。
尽管如 此,囿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独特性,儿童文学翻译标准 成为研究此领域的一个必要课题。
徐德荣(2004. 6) 从语体、儿童特征、文化交际三个方面阐述了儿童文收稿日期:2016-08-10 学报网址:h ttp://x b. lzjtu. edu. cn作者筒介:赵娟丽(1980-),女,陕西渭南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E-mail :zhaoli-627@163. com,qq: 50276427第5期赵娟丽:国内30年间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综述学翻译中应该遵从的标准。
原明明(2008. 6)指出儿 童文学翻译应以忠实为先,“通俗晓畅”等不宜作为 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原则。
徐德荣,江建利(2011.6)通过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不同版本的研究指出 翻译规范与译者所处的时代,译者自身等有关系。
赵娟丽(2014. 4)结合佐哈尔•沙维特提出的翻译儿 童文学作品的两条原则阐发、细化、构建出更加具有 广泛适应性的儿童文学翻译标准。
高存,张允 (2014. 4)以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德亚 德•吉卜林的儿童作品Captains Courageous(《勇敢的船长》)为例,提出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应以通晓、流畅作为一条切实可行的原则。
从这些论文中我们 可以看到研究者都将儿童作为研究翻译标准的出发 点。
但是这些标准太空泛,不便于实际操作,因为影 响儿童读者的因素太多,性别、年龄、爱好、经历等 等,“就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常常有不 同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的审美要求”[2]。
如何能将这 些因素都考虑到并且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翻译标 准的确不易,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2•翻译方法(策略)研究张今从理论上高度概括过翻译方法问题,他说 “在翻译方法问题上,历来是三家争鸣:自由主义的 翻译方法、现实主义的翻译方法和形式主义的翻译 方法” [3],而“具体译者的具体翻译方法往往是几种 翻译方法的结合” [3]。
就收集到的论文来看,有从 译者的角度分析,如译者对作品中文化因素、人名地 名的处理;有从读者接受,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有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切人点不拘一格。
袁毅 (2006. 4)调查分析了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现状,指 出儿童文学翻译应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应在忠实 于原文文本的基础上,以归化为主。
张鲁艳(2008.3)指出在处理文化因素时,译者应当选择异化为主 的翻译策略,但在语言使用上,应采用规范化的汉 语,避免过多欧化语言及不连贯、不流畅的句子。
杨 巧南(2009. 6)分析了几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翻 译实例,并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归化 法在英语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3.儿童文学复译研究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译介西方儿童文学 作品是继五四时期的又一次热潮,经典儿童文学作 品的复译引领着这一潮流,有些作品的译本有200 本之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儿童文学复译研 究。
张景华(2006. 8)从文学翻译的历史性和特定读 者群的需求出发探讨了复译的必要性。
李新朝,张璘等(2006. 4、2007. 4、2008. 4、2008. 6)先后以马克 •吐温的经典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各种 译本为例,研究了复译的必要性、复译是操纵的结 果、复译中存在的误读和误译等。
丘晓媛(2010. 6) 以《快乐王子》不同译本为例,指出儿童文学各种重 译本的产生是社会诗学不断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李双玲(2012. 5)讨论了重译时借鉴、创新、超越须以 翻译伦理为基础和以读者为出发点。
李双玲(2012.8)运用接受美学理论阐述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译。
复 译研究中文本的比较很有必要,但决不是唯一。
“我 们应该广泛应用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文学、美学 (包括接受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以及各相关学科 的研究成果,对复译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查和研 究”,“我们还需要更好地解决多元性和同一性的关 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更具构建性。
”[4]4. 一般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当今,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是跨学科的,儿童文学 翻译研究也不例外。
在笔者搜索到的儿童文学翻译 研究中,有儿童文学、语言学、文学理论、心理学等在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袁晓(2009. 7)运用接 受美学的观点,提出译者应该在保留原作风格特点 的同时,采用合适的方式来最大地满足特定目标读 者的需要。
谭敏,赵宁(2011. 5)从多元系统理论出 发,将儿童文学翻译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考察。
赵秀芳,苏俊(2012. 10)借鉴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理 论,探讨其对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的指导作 用。
张蕾(2011. 3)以保持儿童童趣和文化因素的传 递为切人点,认为译者应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来鉴 赏和体会原作,寻求最佳翻译策略。
滕梅,颛宇 (2 011. 5 )以改写理论为基础,梳理了《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郑洪波(2013. 5)通过以《海的 女儿》任溶溶译本和叶君健译本为研究个案,采用语 料库研究方法,从句长、词类、标点等微观层面考察 译者风格。
魏乐琴(2014. 3)引人“双性同体”翻译 论,它强调在儿童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同时具有 男性和女性的视角,能根据原文语境的变化灵活地 转换视角。
一般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是儿童文学翻 译研究中阵容最强大的一部分,只是我们目前的研 究模式相似:一种理论+个案研究/文本比较,研究 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5. 译者主体性研究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 话题,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深人研究不可避免的将研 究者带人到译者主体性这一视角。
付玉群(2009. 1)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35卷从儿童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化功 能,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的传输三方面探 讨了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引人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
胡波(2012. 3)探讨了文化因素、译者的价值观和对 目的语的把握能力等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曹丽霞 (2012. 7)认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若具备双性 同体(Androgyny)意识,就能更好地调和阴性气质 和阳性气质,其译作会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正从译者自身研究到译者——读 者双重身份研究转变,对翻译主体及接受主体的深 切关注应是今后研究的立足点。
6. 翻译史研究穆雷[5]指出翻译史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 部分,对于译学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文学翻译 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及民国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史 的研究也始于清末民初。
秦弓(2004. 4、2014. 5、2014. 6)不仅研究了五四时期国外儿童文学的译介 情况和主要特点,而且分析了当时译者主要使用的 翻译方法。
文军,王晨爽(2008. 4)系统研究了抗战 时期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译介情况,包括考察译介 数量、译介种类和出版情况及产生的影响。
赵国春 (2010. 3)以改写理论为视角,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 方面研究晚清到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