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儿童文学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目的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及其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二、目的论的概述目的论,又称目的性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以目标语读者的期待为导向,以达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强调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关注其认知能力、心理特征和阅读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
三、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1. 符合儿童读者的认知特点儿童读者的认知能力有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与成人有所不同。
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遵循目的论的指导,将原文内容转化为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语言形式,如使用简单、生动的词汇和句式,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2. 保护儿童的阅读兴趣儿童文学的阅读往往带有娱乐性、教育性等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目的论的指导,关注儿童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语言风格,使译文既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又能传递原文的意图和情感。
3. 跨文化传播的考量儿童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目的论的指导,充分考虑目标语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避免出现文化冲突或误解的情况。
例如,在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时,应关注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观念,对原文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删减。
4. 提高翻译质量目的论强调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这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遵循目的论的指导,可以更好地把握儿童的阅读需求和心理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式和语言风格,使译文更加贴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
同时,还可以在保持原文信息准确传递的基础上,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性和艺术性,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篇一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与挑战一、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儿童文学的翻译对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理解也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性和策略,分析其高质量翻译的挑战与机遇。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流派,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结果导向。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的核心理念在于理解儿童读者的心理特征和阅读需求,以及原作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交流。
三、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性和策略1. 儿童文学的特性和读者需求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特点,旨在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其审美能力和价值观。
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应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2. 翻译策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应采用适应性翻译策略,包括语言适应和文化适应。
语言适应要求翻译者根据儿童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调整语言难度和表达方式。
文化适应则要求翻译者在传递原作文化信息的同时,考虑目标语文化的接受度和认知习惯。
四、高质量儿童文学翻译的挑战与机遇1. 挑战(1)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和语言习惯差异较大,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2)儿童心理特征: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各异,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经验,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
(3)语言难度:儿童文学的语言应简洁明了,但有时需要传达深层次的文化信息,这对翻译者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 机遇(1)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2)市场需求:随着家长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对多元文化的需求,高质量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审美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
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
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
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
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
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
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
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
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
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
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儿童文学论文:“目的论”关照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要求译者翻译时首先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本文以刘易斯·卡洛尔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为例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一提到儿童文学翻译,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认为译者只要用浅显易懂的词语,短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比之成人文学的翻译有过之而无不及。
儿童文学的翻译应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但又有其特殊性,译者要不忘自己是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不忘译作的读者是孩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在心里发育水平,知识经验,文化修养,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
6至12岁的儿童已经不再依赖于直接的视觉接触,他们能够通过事物具体的表面现象进行抽象的思考。
一般说来他们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基本句法,掌握了不少词汇。
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观点去透视全文,用童心去鉴赏,以儿童语言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文学情趣,再现原作思想。
一、目的论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reiss and vermeer 1984: 101; 转引自nord 2001: 29)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译学界的“直译”和“意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异化”与“归化” 的二元对立。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篇一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索高质量翻译的实践与策略一、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儿童文学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儿童文学的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考虑到译文的接受度和效果。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高质量实践与策略。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目的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儿童文学的受众群体特殊,其阅读习惯、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翻译的目的和策略也需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调整。
首先,儿童文学的翻译目的应当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欣赏原文中的故事和信息。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习惯,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翻译风格。
同时,翻译者还要注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特色,使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文的魅力。
其次,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应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例如,对于故事情节的翻译,应尽量保持原作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孩子们能够轻松理解故事的发展。
在词汇的选择上,应采用简单、生动的词汇,避免使用生僻字和复杂句式。
此外,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还可以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如夸张、拟人等。
三、高质量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与策略为了实现儿童文学翻译的高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和策略的探索:1. 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和认知特点。
翻译者需要了解儿童的阅读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特点,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儿童的接受度和阅读体验。
2. 保持原文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特色。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特色,使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文的魅力。
3. 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内容,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以使译文更加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顺应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对于儿童的成长和认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儿童文学的翻译实践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以顺应论为视角,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实践,旨在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顺应论视角顺应论是一种语言学的理论,它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顺应论强调翻译者应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灵活选择和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三、儿童文学翻译实践1. 选材与定位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选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翻译者应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同时,翻译者还应根据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需求。
2. 翻译策略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翻译者应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常用的翻译策略包括简化语言、运用生动的表达方式、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等。
此外,翻译者还应注重保持原作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
3. 实例分析以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实践。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灵活选择和调整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时可以简化语言,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同时,运用生动的表达方式和形象化的语言,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翻译者还应注重保持原作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译文更加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四、儿童文学翻译的挑战与对策1. 文化差异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儿童文学的翻译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
翻译者应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以适应目标语读者的需求。
同时,翻译者还应注重传递原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习惯。
2. 语言难度儿童文学的语言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以《秘密花园》为例研究生姓名专业所在学院年级指导老师职称论文题目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以《秘密花园》为例1.任务描述儿童文学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本篇文章通过对儿童翻译的分析,对理论的充分解读来探讨翻译的问题与优势所在。
2. 任务过程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儿童性。
儿童文学的创作者是成人,欣赏者是儿童。
真正的儿童读物应以儿童为中心,合乎儿童心理特征,它的目的应在于帮助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其次,儿童文学应具有教育性,并且应是广义的、无形的教育。
其中包括语言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集体思想教育等等。
儿童文学既然是文学,当然还要有文学性。
文学的感人之处在于潜移默化中讲究写作技巧。
除此之外,翻译儿童文学语言结构要简单。
作为儿童文学翻译,就要和孩子们交往,要热爱他们、重视他们,要接触儿童、熟悉儿童、了解儿童。
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观点去透视原文,用童心去鉴赏,以童趣去体会原文,然后用浅显易懂的儿童语言去翻译,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童趣,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艺术境界,从而给儿童以启迪。
通过对接受理论的分析与评价,举出在《秘密花园》里的例子,并且摘取其中的段落分析原版和译版的区别,本文以接受理论为基础,以《秘密花园》张建平老师汉译本为语料,在对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将接受理论与具体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相结合,对接受理论的作用和具体内同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实用价值和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3. 理论框架儿童翻译中,共有四种理论。
分别是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关联理论、接受理论四种。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
接受理论的创立使文学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接受理论关注人们长期以来忽视的读者与阅读接受的问题,认为只有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视野”相融合,才能产生接受和理解。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儿童文学翻译要以儿童为本位,要求译者在准确理解原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儿童读者和其阅读接受的特殊性,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创作出易被儿童接受的译作。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篇一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索高质量翻译的实践与策略一、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儿童文学的传播和交流面临着诸多挑战。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传播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文化滋养。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高质量实践与策略。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翻译的过程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根据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进行翻译。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因为儿童读者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与成人不同,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高质量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1. 了解读者需求: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应该首先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了解读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口味。
2. 精准的词汇选择: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词汇的选择应该准确、生动、形象。
译者应该根据语境和读者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词汇,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3. 语言的简洁性:儿童文学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式和词汇,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
4. 文化背景的融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注重文化背景的融入,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文化习惯。
通过适当调整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审美。
四、策略与方法1.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结合: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结合是必要的。
语义翻译注重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夏洛特的网》的翻译为例研究生姓名卢毅指导教师姓名王宏专业名称翻译硕士(笔译)研究方向英语笔译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ldren’sLiterature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arlotte's WebByLu YiUnder the Supervision ofProfessor Wang Hong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Degree of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ochow UniversityMay 2013致谢在即将完成苏州大学翻译硕士的学业之际,我想由衷地感谢这两年的求学生涯中,曾经给予我帮助的可敬可爱的人们。
首先,我要感谢我敬爱的导师——王宏教授。
老师给我最大的印象便是待人和蔼可亲、治学严谨。
在两年的研究生生涯中,王老师不仅推荐我有关提升专业方面知识的书籍资料,还给予我参与联合国文件翻译、翻译研讨会议志愿者实践的机会,在学业上乃至生活中给予我指导和帮助。
此篇论文就是在老师悉心的指导下才得以完成的。
从论文的选题、方案论证、论文的撰写以及审阅,王老师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给予了我不少可贵意见和帮助。
导师丰富的知识、幽默的谈吐、严谨的态度以及活跃的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还要感谢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MTI的诸多老师。
他们的精彩讲课,让我领略了翻译的魅力,提高了翻译的实践能力。
同时,在撰写本论文的过程中,他们在论文开题和中期答辩之时给予我宝贵修改意见和鼓励的话语,都使我受益匪浅。
此外,我要感谢家人和朋友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顺应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儿童文学翻译工作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将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原则、策略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儿童文学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顺应论的视角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强调语言交际的动态性和顺应性。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顺应论的视角主要体现在对儿童心理特点、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方面的顺应。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阅读习惯,使译文在语言、内容和形式上都能与儿童的认知特点相契合。
三、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的简洁性: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翻译语言应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式和词汇。
2. 内容的教育性:儿童文学往往具有教育功能,翻译时需注重传达原文的教育意义。
3. 形式的趣味性:为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翻译作品应具有趣味性,形式上应富有创意。
四、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1. 顺应儿童心理:了解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使译文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
2. 忠实原文:在保证语言简洁易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教育意义和趣味性。
3. 注重文化顺应: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使译文在文化上符合儿童的认知习惯。
五、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及实践1. 语言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生僻字词和复杂句式。
同时,要注重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译文更具趣味性。
2. 文化策略: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应采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异化的方法,保留其文化特色;对于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则需采用归化的方法,使其更符合儿童的认知习惯。
3. 实践案例分析:以具体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顺应论的视角和上述策略进行实际操作。
儿童文学作品文学翻译论文一、被动显形:文学系统外的操控因素———意识形态任溶溶早期翻译的大都是苏联儿童文学作品。
根据马力的统计,在19481948——1962年间,任溶溶翻译了40部作品,其中35部都是译自前苏联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显然也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苏联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大,苏联文学及其儿童文学也是如此。
“50年代,因为中国奉行‘学习苏联老大哥’的一边倒政策,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儿童文学蜂涌而入,大量翻译俄苏作品几乎成了一种浩大的运动。
”1952年,新中国第一家少儿读物专业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上海成立,任溶溶任译文科科长,该社成了当时儿童文学译介的中心。
此时的任溶溶,集译者与“赞助人”于一身,又构成了其译介儿童文学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此期间,任溶溶翻译了大量苏联的儿童诗,他选择的原文作者都是声名显赫的诗人,如马雅可夫斯基、马尔夏克、阿托尔斯泰、盖达尔等。
这个时期,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占主导地位,当时的社会迫切需要用“勇敢”“无私”“奉献”等精神来提升中国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所以翻译的作品主要也是以革命励志类为主。
例如,如,19531953年时代出版社出版了任溶溶翻译的《古丽雅的道路》,立刻成了一本畅销书,成了一本畅销书,77个月后印数就接近50万册。
苏联的道路,青春和理想,为祖国奉献的精神,这个切让小英雄古丽雅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译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译者的意识形态不自觉地与主流意识相靠拢,当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时,译者的翻译活动就如鱼得水,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而此时译者的身份地位也得以凸显,译者的声音亦更响亮。
当时的“古丽雅热”让更多的读者理解了任溶溶,他翻译的其他作品也所以进入了更多读者的视野。
不过,当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骤变的时候,处于该系统中的文学系统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篇一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探究其高质量的翻译实践一、引言儿童文学是塑造未来社会公民的重要工具,而翻译则是其跨越语言障碍的桥梁。
在目的论的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需充分理解并尊重原文的目的和意图,确保译文既能保持原作的韵味,又能适应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
本文将基于目的论视角,深入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及高质量翻译实践。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特点1. 目标读者群体特殊儿童文学的读者群体具有特殊性,其认知能力、语言水平和兴趣爱好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充分了解目标读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确保译文易于理解、有趣味性。
2. 保持原文意图与情感目的论认为,翻译应关注原文的目的和意图。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需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原作的意图和情感,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作的韵味和情感色彩。
3. 注重语言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语言应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注重语言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译文既能传达信息,又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高质量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1. 深入理解原文与目标读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译者需深入了解原文的背景、作者意图以及目标读者的特点。
通过与作者、编辑等人员的沟通,明确翻译要求和目标,为高质量的翻译打下基础。
2. 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根据文本类型和目标读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对于故事性强、情感丰富的文本,可采用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策略,以传达原作的韵味和情感色彩;对于科普类、教育类文本,可采取直译策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3. 注重语言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注重语言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修辞手法、重复等技巧,增强文本的趣味性。
4. 反复修改与润色翻译过程中需反复修改与润色,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国内儿童文学论文3000字_国内儿童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国内儿童文学论文3000字(一):论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及展望论文【摘要】近几年,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取得较大发展,但是国内学界并未对其有足够的关注。
本文就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进行了介绍,并且对于其未来研究的趋势展开阐述,以及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展望1、国内研究概述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并未得到国内主流翻译学界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儿童文学翻译有着双重边缘性。
总体来讲,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整体性的展开儿童文学研究。
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是再现童趣及口语体,儿童文学翻译工作的要求是通过生动风趣、形象具体的语言构建译者与儿童读者交际关系,童趣再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的核心。
童趣再现必须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段、语法、词汇才能到达到,因此译者就需要仔细体味,准确的描绘其意趣,尽量创作出从功能角度来讲对等的翻译文本。
儿童文学翻译目标读者为儿童,译者就需要通过儿童心态去体会、鉴赏原作,而后按照儿童认知、心理、以及审美特点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
儿童文学翻译家研究。
对儿童翻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翻译家有鲁迅、郑振铎、周作人等等。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指出:周作人提出的译者应当具备人类学知识以及译者需要调整句法和文法特征以贴近儿童思想等等观点,是极具价值的;鲁迅注重儿童文学的社会现实意义与教育作用,鲁迅希望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儿童少年正确的认识现实,这也致使从上世纪30年代起儿童文学现实主义发展方向为主流。
对儿童文学翻译家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现阶段情况来看现有研究对儿童文学翻译家的研究工作缺乏力度。
藏族儿童文学翻译现状。
翻译人员大都为业余人员,并未接受全面的学习及研究,缺少必要知识储备。
还有就是翻译人员较为分散,并未形成合力,儿童文学翻译成果不成体系,不能满足藏族儿童文学发展的实际要求,大多数应该翻译的作品,尤其是诸多中外儿童文学佳作并未被翻译成藏语,因此藏族儿童文学翻译情况不容乐观。
浅析在目的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英汉翻译摘要: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 儿童文学的语言表达需要贴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审美需要, 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趣味性与形象性, 其翻译重在遵循“功能对等”与“目的论”的原则, 打破传统英汉翻译的“等值”观念, 从而对儿童文学翻译给予更加完善的翻译指导。
从目的论视域进行分析, 儿童文学在英汉翻译中具有如下翻译策略:简洁可读, 准确无误;口语化;趣味性。
关键词:目的论; 儿童文学; 英汉翻译; 翻译策略;儿童文学作为儿童开启世界大门的钥匙与早期成长的启蒙食粮, 对儿童后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儿童文学的翻译既要遵循文学翻译的规律性, 又要遵循儿童文学自身独有的特殊性。
与一般文学相比, 儿童文学不论是从翻译的客体、主体还是从阅读群体来讲, 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首先, 翻译主体要具备二重性, 也就是说翻译者虽然是一个成人, 但是要善于揣摩儿童的心理以及阅读需求, 从儿童的角度去翻译原作品。
其次, 翻译者要用目标语翻译出原文的语言, 译文在遵循翻译规律的前提下, 要让目标语儿童更加容易接受, 并得到儿童的喜爱, 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
一、目的论简介翻译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翻译学家汉斯·费米尔提出的, 费米尔将其建立在了功能对等与一般翻译理论的基础上, 把目的作为翻译的重点, 从而为翻译开启了新的大门。
[2]费米尔认为翻译属于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活动, 不论形式如何, 都是存在目的性的。
翻译就是一种目的阅读受众在目的语的情境中产生的语篇。
从中可以看出, 受众是决定翻译目的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为受众群体的不同, 使得他们对文化背景知识、交际需求以及审美需求都有所不同。
而功能对等是孕育目的论产生的温床, 它是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 是由美国语言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
[3]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篇章对等、句法对等和文体对等。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篇一一、引言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儿童文学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不仅需要传达原文的意义,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习惯。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高质量实践与策略。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儿童文学的读者主要是儿童,因此翻译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阅读习惯等因素。
翻译应该尽可能地让目标读者易于理解,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
例如,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简练明快的语言、生动的插图等形式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2. 文化背景的差异与传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世界和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尽可能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敏感性,能够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文化背景和含义。
3. 保持原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儿童文学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文学修养,能够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色彩,并将其恰当地传达给目标读者。
三、高质量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与策略1. 准确理解原文意义准确理解原文意义是高质量翻译的基础。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翻译者需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入理解其意义和情感色彩,并尽可能地把握原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文学修养。
2. 关注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关注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
可以采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文。
同时,还可以通过插图、注解等形式来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特殊领域,对儿童的成长、心智发育以及审美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翻译作为连接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在儿童文学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目的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更是对儿童文学翻译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目的论的概述及其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目的论,即翻译目的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理论。
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目的论的引入,使得译者能够更加关注儿童的阅读需求和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
三、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1. 选材的指导作用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选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目的论要求译者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选材。
对于儿童文学来说,选材应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和认知水平。
因此,译者应根据目的论的指导,选择适合儿童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2. 翻译策略的指导作用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认为翻译策略和方法应根据翻译目的来决定。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为了使译文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译者应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复杂的句式和词汇。
此外,为了保持原文的趣味性,译者还应运用意译、改写等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
3. 文化因素的考虑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目的论的指导,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差异,使译文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也能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儿歌或童谣时,译者应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同时在译文中通过注释等方式介绍相关文化背景。
四、实例分析以某部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分析目的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译者根据目的论的指导,选择了适合儿童阅读的版本进行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了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了复杂的句式和词汇。
儿童文学翻译,小组展示50分钟示例文章篇一:《儿童文学翻译:一场奇妙的旅程》我呀,一直觉得儿童文学就像是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
那些故事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宝盒,打开就能看到不一样的精彩。
而儿童文学翻译呢,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让不同国家的小朋友都能走进这些宝盒,享受其中的奇妙。
有一次啊,我们小组要做一个关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展示,时间足足有50分钟呢。
我们小组的成员就像一群即将踏上冒险旅程的小探险家,每个人都既兴奋又紧张。
我记得我们刚开始准备的时候,就像一群无头苍蝇似的。
我们围坐在一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小明挠挠头说:“哎呀,这儿童文学翻译可咋整啊?感觉好难呢。
”小红眼睛亮晶晶地说:“怕啥呀,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来呗。
”我们首先得选要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呀。
这就像在一个超级大的糖果店里挑选最甜的糖果。
书架上的书那么多,每一本都像是在向我们招手。
有经典的《安徒生童话》,那里面的故事就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还有《绿野仙踪》,感觉像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大冒险在等着我们。
我们挑来选去,最后选了一本相对小众但特别有趣的儿童文学作品。
这本书里的故事就像一阵轻柔的风,吹进我们心里,满是温暖和感动。
选好作品后,就开始真正的翻译工作啦。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就像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上。
有时候,一个单词就像一个调皮的小怪兽,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翻译。
我就遇到一个词,在原文里它有一种特别俏皮的感觉,可是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对应的中文能有那种味道。
我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那嘟囔:“这可咋整啊,这个词咋就这么难搞呢?”这时候,小刚就凑过来了,他看了看说:“你看啊,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小动物,这个小动物的特点就是很机灵很活泼,那咱们就找个有这种感觉的词呗。
”嘿,经他这么一说,还真让我灵机一动,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还得考虑到儿童文学的特殊性。
这就好比是给小朋友做衣服,得特别合身才行。
儿童文学翻译浅析
摘要:本文以杨静远的《杨柳风》译本为例,探讨上述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指出一篇成功的儿童翻译,应该真正为儿童所喜爱,并忠实于原文,富有童趣。
译者需努力使译作的语言既规范又符合儿童特点,即准确、简明、生动、悦耳。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杨柳风原作精神童趣注释
一、引言
翻译研究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有着不同的理解。
严维明曾提出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四种手段,包括:1.译出童味; 2.化难为易;
3.多加停顿,多用短句;
4.注意逻辑。
在翻译儿童作品时,要深刻体会儿童心理,用儿童所能喜爱的,接受的语言来营造一个美妙的世界。
二、《杨柳风》的介绍
(一)原作
《杨柳风》是肯尼恩·格雷厄姆的代表作。
故事虽不离奇却很有趣。
在风光旖旎的泰晤士河畔,住着四个要好的朋友——憨厚的鼹鼠,机灵的河鼠、狂妄自大的蟾蜍,老成持重的獾。
财大气粗而又不知天高地厚的蟾蜍,迷上了开汽车,车祸不断,受到朋友们的责难和管束。
一次,他偷了一辆汽车,被捕入狱,在狱卒女儿的帮助下,化妆洗衣妇逃出监狱,历经险情和磨难,在三位朋友的帮助下,夺回了被野林动物侵占的庄园,并从此改邪归正。
(二)译作
《杨柳风》与中国渊源不浅,早在1930年,周作人便发表关于《杨柳风》的介绍文章,称其“写得很美”。
之后有很多学者的译本,其中评价最高的也许是杨静远女士翻译的《杨柳风》,杨译文的《杨柳风》老少皆宜、语言美丽,无论在辞藻的选用,意境的塑造,精神层面的把握都最接近原著。
三、《杨柳风》的翻译赏析
(一)原著精神面的理解
题目的翻译:
先说说书名的翻译。
现在“柳林风声”这个名字在大众出版物中好像用得更普遍一些,而杨静远先生将其译为《杨柳风》,沿用周作人的译名,既符合书作者风雅的文笔,又别有”吹面不寒杨柳风”式的与自然相和谐的意韵和温雅的气质,体现了原作的神韵。
(二)富有童趣
1.选词
1.1选词浅显易懂。
由于儿童知识面具有一定局限性和心理发展的不完全性,译文采用的词要力求简单,亲切,好懂并且形象生动,富有趣味。
例1: 文章接近末尾有首著名的《蟾蜍的最后一支小歌》——toad’s last little song!
the toad -- came -- home!
there was panic in the parlours and bowling in the halls,
there was crying in the cow? sheds and shrieking in the stalls,
there was chivvying of weasels that fainted on the floor, 《蟾蜍的最后一支小歌》
“蟾蜍回来啦!
客厅里,惊慌万状,
门厅里,哀号成片,
牛棚里;哭声不绝,
马厩里,尖叫震天。
这首小诗如果英文直接读来是朗朗上口, 但直译为中文绝对是韵味全无,所以这里杨静远用了意译,抓住了场景的主旨大意,创作性地翻译,前句以“…里”来定位,后句以儿童可以读懂的四句成语来描述, 并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1.2选用叠加词,拟声词。
与成人文学语言相比,儿童文学语言有其独特性。
例如在描写人很肥胖,成人会用“脑满肥肠“,而儿童更喜欢“肥嘟嘟,胖乎乎”
例2: bang! go the drums!
the trumpeters are tooting and the soldiers are saluting, and the cannon they are shooting and the motorcars are hooting,
as the -- hero -- comes!
鼓声响咚咚!
号角齐鸣,士兵欢呼,
炮弹横飞,汽车嘟嘟,
当——英雄——归来!
这段里,杨用了“响咚咚”来形容鼓声的“bang”用“嘟嘟”来拟声汽车的“hooting”,把蟾蜍归来的场面渲染的非常热闹,形象生动。
1.3多用动词。
儿童文学翻译时多选用恰当的动词,不仅增加文章的幽默性、生动性,调动孩子的形象思维。
2.修辞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多种多样,有拟人、比喻、排比等等。
对于思维还没有达到成人理解力而想象力相当丰富的孩子们来说,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够更形象和直观地为他们描绘美丽的童话,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
而在《杨柳风》这篇文章里,多次出现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文章非常的美。
例如
2.1拟人
例3: never in his life had he seen a river before -- this sleek, sinuous, full bodied animal, chasing and chuckling, gripping things with a gurgle and leaving them with a laugh, to fling itself on fresh playmates that shook themselves free, and were caught and held again. (chapter 1.the river bank)这是文章第一章节对鼹鼠初次见到的大河的描写,原作者把大河比喻成一个动物,调皮却又充满活力。
四、结语
本文只是结合《杨柳风》作为儿童文学一书作了较浅显的研究,这本书本身文字非常之美,不仅是童话,还是部文风优美的散文杰作。
而杨静远大师的作品,是所见译者中最忠实原文,保留其优美文风,同时适合儿童阅读的杰作。
一部成功的儿童作品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文学的二次创作,儿童文学翻译看似简单,但能做好绝非易事,需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不断积累经验,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 中国翻译, 2004(6):
33-36.
[2]周喆.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问题翻译策略研究[d] 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 2006.
[3]周作人. 儿童文学小论[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