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_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的加快,儿童文学翻译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由于不同文化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翻译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的挑战,有必要提出符合儿童文学精神的翻译策略。
本文将介绍儿童文学翻译的专业知识,并讨论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策略。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儿童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词语的翻译,更需要考虑到文化的因素,旨在传达原文作者所讲述的内容及意义。
翻译者需要把握被翻译作品的本质,通过理解原作的全部内容及内涵来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性。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考虑母语读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以便于译文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此外,翻译儿童文学不但应该注重正确的文学表达,也应该考虑读者的精神层面的接受度,使之能够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同时又与自身文化背景相适应。
这既要求译者在语言级别上准确、自然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又要求译者在文化级别上遵守本土文化背景的习惯和文化规范,以便读者得以深入体会原作作者的表达。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注意翻译的艺术性,以保持原文表达的节奏和逻辑性,使之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
翻译者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加入相应的比喻、描述、插句等,使翻译能够更具表现力和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和理解。
同时,翻译者还应该注意把握住原文文体和结构,保持原文的风格。
翻译儿童文学时,可以尽量使用视觉性、口头性的语言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既省略了读者的理解成本,又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促进了读者的阅读欣赏和理解。
此外,翻译者还应该注意保持原著的结构,以便让读者更加清楚地把握到原文作者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原文的文体特点,并尽可能遵循原文的结构,既保证了原文的文体特点,又把握住了原文的主旨,确保了原文的表达和意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总之,翻译儿童文学时,翻译者需要注重原文的文化特点和表达的精神,考虑文体特点和结构,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因素,使翻译更加准确有效;同时,以确保原文的表达和意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浅议儿童文学翻译标准随着国际交往与合作的不断深化,儿童文学翻译也逐渐成为翻译行业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
儿童文学的翻译工作除了要具有基本的翻译素质和技巧外,还需要遵循一些特殊的标准和要求。
本文将从语言、文化、儿童心理等方面探讨与儿童文学翻译相关的一些基本标准。
一、语言标准1.适合孩子阅读的语言儿童文学翻译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因此,翻译需要使用简单易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趣味的语言。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语言、专业术语或不常用的口语等,以便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准确信达的语言儿童文学翻译需要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意思,包括文学风格和表达方式等方面。
翻译者需要在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做到忠实于原著并具有创造性。
二、文化标准1. 尊重原著文化每个国家和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传统,儿童文学也不例外。
因此,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需要尊重原著文化背景,正确理解并传达原著中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原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同时,需要注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 与本地文化接轨儿童文学翻译需要兼顾原著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自然地接受和理解。
翻译者需要做到目标文化与原著文化的融合,让翻译更具有当地特色,使读者感受到与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相接轨。
三、儿童心理标准1. 尊重儿童特性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注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阅读习惯。
儿童文学翻译需要以实际的读者为本,给孩子们营造一种轻松、快乐、有趣的阅读氛围,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
2. 翻译成分适宜儿童文学翻译需要适时添加一些与目标文化相同或相似的元素,以便更好的契合目标文化对童年的定义与期待,让孩子们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同时,也需要避免过度注入目标文化成分,保证阅读的纯粹和原味。
在这个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儿童文学翻译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探析儿童文学译文特征对于译者主体性存有很多的界定。
就翻译来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本质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若不依赖译者的介入,原作再优美,对于他国读者而言也只能是天方夜谭,而读者无论有多聪颖,没有译者的译介,也不可能欣赏到异国风情。
在翻译的过程中,原语作者和目的语读者实际是被动接受的,而译者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翻译的动机立场和翻译手法的选择都直接影响到译文的产生。
译者处于原作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处于最中心最重要的地位,起着积极的主体作用。
在架构原著作者和目的语读者沟通的桥梁上,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而同样,将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定位并不能否认原语作者的前提地位和目的语作者的接受效果。
三者不是独立存有,而是以对方存有为前提的互相依存关系。
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译者的主体性必然受到原著和原著作者的制约,在理解还原和再创造的翻译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假定读者的期待和要求。
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的特点主要有:(1)教育性。
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儿童文学的教育性是尤为重要的。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性,有丰富的语言、对人格的培养、高尚品德的教育,有助儿童的身心发展等等。
(2)趣味性。
儿童的年龄决定了其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乐于接受形象化和生动有趣的东西。
所以真正的儿童文学读物首先要形象生动,富有童趣,童心,应以儿童为中心,合乎儿童知识水平,心理状态,成为吸引小读者的手边之物。
(3)文学性。
儿童读物是孩子接触文学的第一步,用童心去鉴赏,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通俗易懂,在赋予趣味和教育性的同时,要保持文学应有的风格,文体,讲究写作技巧,再现原作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意境,给孩子们美的体验和文学的享受。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就是儿童,而儿童因为其特殊的年龄、心理、个性,他们的阅读能力与成人读者有很大的差别。
儿童文学翻译刍议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儿童文学的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儿童文学旨在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关键概念、技巧和挑战,以便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一、儿童文学翻译的概念和特点儿童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具有以下特点:1、针对性:儿童文学翻译要针对孩子们的阅读特点和兴趣爱好,选用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艺术性:儿童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艺术再创作。
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需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以呈现出原作的艺术美感。
3、教育性:儿童文学翻译还承担着一定的教育责任。
它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生动的描写,帮助孩子们了解不同文化、拓展视野。
二、儿童文学翻译的关键技巧1、保留原作的美感: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原作中的语言美感和艺术风格,尽可能在译文中保留这些美感。
2、简化语言:由于儿童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对原文进行适当简化,使用符合儿童阅读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
3、形象化表达: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采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注重情感传递:儿童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传递这些情感,让孩子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三、儿童文学翻译的挑战1、保留原作的韵味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尽量保留这些韵味和风格,让孩子们能够领略到原作的魅力。
2、跨文化差异的处理: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跨文化差异,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作中的文化信息。
3、儿童理解能力的考量:儿童文学翻译面向的是孩子们这一特殊群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以确保译文能够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目的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视角,通过分析翻译活动的目的和目标,揭示翻译的意图和动机,在研究儿童文学翻译时,目的论视角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浅析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和方法,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意义和挑战,以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
儿童文学翻译的意义和挑战。
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精神食粮,对其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翻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资源,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
儿童文学翻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翻译中兼顾原著的艺术价值和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如何在文化差异中保持原著的魅力和情趣,如何在语言表达中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和认知特点等等,都是儿童文学翻译所面临的难题。
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满足儿童读者的需求。
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需要翻译者具有丰富的文学素养和儿童心理学知识,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和意义,同时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力求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呈现原著的魅力和情趣。
翻译者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为儿童文学翻译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开发适合儿童阅读的新型媒介和载体,使儿童文学翻译更贴近儿童读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趣味。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需要翻译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儿童心理学知识,通过深入分析原著的意义和情感,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需求和特点,力求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满足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心理需求。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和翻译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为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00字】。
浅析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作为一本儿童文学的经典巨作,露西·蒙格玛丽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自问世以来就深受儿童和成人读者欢迎。
该书是公认的儿童文学畅销书,且特别适合儿童阅读。
本文研究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绿山墙的安妮》马爱农译本,译本语言活泼可爱,生动有趣,富有美感,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绝佳素材。
二、翻译策略(一)简单化儿童的理解能力是其接受文学文本的基础,因此儿童文学译者应将简单化作为一个重要翻译策略。
基于儿童读者有限的词汇量和较低的语言接受水平,译者必须尽量使用简单词汇,避免复杂词汇,从而使目标文本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
[例1]源文本:Marilla made no reply,but she hit the unlucky sorrel such avicious clip with the whip that the fat mare,unused to such treatment,whizzed indignantly down the lane at an alarming pace.(Montgomery,2010:50~51)目标文本:玛丽拉没有搭腔,但她用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不幸的栗色马,这笔肥壮的母马从来没有被这么对待过,它狂怒1/ 6地迈开大步,冲下那条窄路。
(马爱农,2011:44)分析:“vicious”本意为“恶意的”,但马爱农并未将其直译为“恶意的”,而是用了一个更简单通俗的词语“狠狠地”。
“恶意的”这个词语比较高端,很可能超出了儿童读者的有限词汇量;小词“狠狠地”更易让儿童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理解玛丽拉对于马修私自将安妮带回绿山墙的恼怒之情。
(二)生动化基于儿童不善抽象思考的天性,平淡枯燥的目标文本语言易让他们失去阅读兴趣。
儿童在逻辑思考前,更倾向于想象思考,且易被具体形象和生动描述所吸引。
生动的文字描述不仅能使文本更加有趣,还能影响儿童的情绪,丰富其精神世界。
浅谈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浅谈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很少去思考儿童的世界。
我们对于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缺乏真正的了解。
然而,儿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他们对于文学的接触和阅读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儿童、儿童文学以及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和挑战。
首先,理解儿童的需求是促使我们创作儿童文学的动力之一。
儿童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需求与成年人不同。
他们对情节、角色和幽默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喜好。
因此,儿童文学需要以他们为中心,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儿童文学也是一种教育工具,帮助儿童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处理情感。
通过儿童文学,儿童可以学习如何处理友谊、家庭关系和成长中的挑战。
优秀的儿童文学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而,儿童文学的翻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儿童文学不仅仅需要准确地翻译,还需要传递作者的原意和意图。
一个好的儿童文学翻译应该能够保留原著的情感和风格,使读者有一种亲近原作的感觉。
这需要译者具备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和儿童心理的能力。
儿童文学翻译也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部分内容或细节在翻译过程中被改变,以适应目标文化的审美和价值观。
如何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同时,使翻译的作品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需求,这是一个需要谨慎权衡的问题。
除了语言上的挑战,儿童文学翻译还需要考虑到年龄段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文学兴趣和阅读能力。
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年龄段,适当调整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使翻译作品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给不同文化的儿童提供了接触外国文学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阅读体验,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翻译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有助于拓展儿童文学市场,提升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儿童文学翻译也需要译者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
他们需要对儿童文学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需要与儿童文学作家保持紧密的合作和沟通,以确保翻译作品的质量和可读性。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摘要】本文从目的论视角探讨了儿童文学的翻译问题。
首先介绍了儿童文学的特点,包括语言简洁、情节生动等。
然后分析了在目的论视角下进行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如保持原著的童真风格等。
接着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对翻译实践进行了分析。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和方法,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目的论视角、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翻译挑战、案例分析1. 引言1.1 引言儿童文学是指专门为儿童读者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体的文学形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首先要考虑的是目的论翻译理论,即翻译的目的是要传达原作的意义和情感,而非简单地对原文进行语言转换。
在对儿童文学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点和心理需求,保持原作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包括对原文内容和语言风格的准确理解,选择恰当的翻译方式和手段,以及尊重原作的声音和风格。
在面对翻译挑战时,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比如译者可以采用加注翻译、意译或者局部改写等方式来应对翻译难点。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翻译者还需要不断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翻译水平和技巧。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过程,需要翻译者具备丰富的儿童文学知识和翻译技巧,以确保翻译品质和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借鉴。
2. 正文2.1 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译者需要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点和需求,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原文背后的意义和情感。
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风格和情感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比如适度删减或增加内容,调整语言风格和词汇选择,以及考虑文化差异等因素。
浅谈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摘要:儿童文学是培养儿童多元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随着儿童文学的繁荣,关于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也得以发展,但研究多集中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对于儿童文学翻译还少有系统的研究。
本文将粗浅的分析儿童文学的分类与特点,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和误区。
1.引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如果你登陆各大图书网站浏览畅销童书排行榜,不难发现,榜上有名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国外引进的儿童文学作品。
各类国际大奖图书,如凯迪克大奖绘本,纽伯瑞大奖儿童小说,国际安徒生奖图书等等都是父母们争相购买的图书种类。
随着儿童文学的繁荣,关于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也得以发展,但研究多集中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对于儿童文学翻译还少有系统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文学语言、内涵都浅显易懂,从而忽视了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致使其一直处于文学翻译系统的边缘位置。
然而,正是由于儿童文学目标读者在阅读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在翻译时才更需要懂得儿童文学的特点,讲究一定的翻译策略与技巧,避免陷入儿童文学翻译的误区。
2.儿童文学2.1定义许多学者都曾经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定义过这一新生的文学类型。
南福罗里达大学副教授NancyAnderon把儿童文学定义为所有为儿童创作的作品;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oteKlingberg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而不包括儿童可阅读的其它文字和图画。
在中国,许多学者对儿童文学也都有过解释。
例如,周作人(1920)在当时儿童本位论的影响下,认为儿童文学应该迎合儿童独特的兴趣和品位,成为儿童的乐园。
蒋风(1982)从教育的功能出发将儿童文学定义为:“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