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40.20 KB
- 文档页数:4
天门市健康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分析【关键词】天门市;健康人群;乙型肝炎感染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82-02乙型病毒型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在全球广泛流行的传染病。
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发病率高且目前无治愈乙肝的特效药[1]。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乙肝流行强度的划分定义,我国在全球属于乙肝高流行地区(hbsag流行率9.75%)。
2006年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乙肝列入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2]。
为了解和分析天门市现阶段不同人群hbsag流行率,我们于2011年5月对全市3个乡镇6个村共1756名健康人群进行免费hbsag检测。
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随机抽取天门市内杨林镇张湖村,渔薪镇灰市村、朱文台村,岳口镇钱家岭村、程家巷村、怀坡村3个乡镇中6个村共计1756名健康人群。
1.2 试剂与方法每一名受检者抽取空腹静脉血5ml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
所有的试剂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在有效期内使用,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2.1 基本情况 1756名受检者中,1-8岁400人,占22.78%,9-19岁475人,占27.05%,20岁以上881人,占50.17%。
2.2 hbsag阳性率 1756名受检者中,检出hbsag阳性107人,阳性率为6.09%。
1-8岁、9-19岁、20岁以上年龄组hbsag阳性率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χ2=74.45,p≈0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我国在全球属于乙肝高流行地区(hbsag流行率9.75%)。
乙肝一直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我国现阶段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3]。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hbv感染率有较大的差异[4]。
攀枝花市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攀枝花市居民乙肝感染情况,评价和指导乙肝防治工作。
方法分析比较攀枝花市1998年和2006年2次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结果1998年和2006年攀枝花市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分别为7.57%和5.47%,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6.17%和50.67%,e抗原阳性率分别为1.96%和1.66%,e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8%和3.84%,核心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4.99%和24.71%。
结论2006年攀枝花市人群乙肝感染状况较8年前有明显好转。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之一,报告发病数和死亡数均居我国传染病的前5位。
攀枝花市于1998年开展乙肝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2006年又参加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现对2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评价和指导全市乙肝防治工作。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1998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全市5个县区抽取2579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2006年采用全国乙肝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统一抽样方法,抽取仁和区969人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人群年龄这1~59岁。
1.2 检测指标2次血清学检测指标均为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所用方法均为ELISA法。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2.1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998年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57%,2006年1~59岁人群为5.47%(表1)。
2次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总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P<0.05)。
2次调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47:1和1.21:1。
2.3 其他血清学指标结果人群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的检测结果见表3。
3 讨论3.1 攀枝花市乙肝感染现状根据攀枝花市2006年人群乙肝血清学检测结果,全人群乙肝感染率约为13.93%,其中表面抗原携带率为5.47%,与全国平均水平7.18%相比略低;按照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要求,“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1],攀枝花市目前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虽已达到卫生部要求,但5岁以下儿童目前1.05%的携带水平离卫生部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及争议性问题分析摘要】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一直被作为临床研究重点,虽然目前已经研究出一套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但是有部分争议性问题还需进行解决。
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母婴阻断失败率估计偏低、宫内感染机制问题等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发展现状;争议性问题【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9-0230-02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是一种常见的病源之一,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经超过9000万例,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在2000万例以上。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传染性,血液、母婴、性接触等途径均能实现传播,其中母婴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则是一种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感染率的预防措施,其预防效果较高,感染预防的失败率在10%以下,但在失败原因、阻断方案方面还是存在一系列待解决问题。
因此,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的现状和争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详细研究过程如下:1.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现状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阻断主要是在患者分娩前、分娩时及分娩后这三段时期分别实施一定的措施,以达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目的。
分娩前:处于分娩期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一般通过血液、胎盘等途径致使胎儿宫内感染,而宫内感染检出率则在10-40%之间。
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娩前阻断,目前临床上常在高病毒载量(HBV_DNA>106IU/mL)孕妇的孕中期开始,使用口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进行阻断治疗,以此来降低孕妇体内HBV-DNA载量,从而控制胎儿宫内感染的几率。
分娩时:分娩过程中,如果因受外力而导致胎儿的皮肤或黏膜受到损伤时,这时母血当中的乙型肝炎病毒便会通过损伤部位进入胎儿体内,此外,如果胎儿通过产道时吞咽母血、阴道分泌物等,同样会导致胎儿感染。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作者:张小兰赵润玲吴依芸李红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16期摘要目的:对隐匿性乙肝流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乙肝病毒(HBV)隐匿性感染的血清学及HBV-DNA特点。
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血清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600例。
结果:血清血清表面抗原(HBsAg)阴性而HBV-DNA 阳性90例,隐匿性HBV检出率为15%。
其中HBsAg(-)的患者中,抗-HBe(+)抗-HBc (+)患者的隐匿性感染率显著高于抗-HBe(-)抗-HB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ti-HBe(+)隐匿性感染者的HBV-DNA水平显著高于Anti-HBe(-)隐匿性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日常门诊血清的隐匿性HBV检出率较高,尤其是抗-HBe(+)抗-HBc(+)患者的隐匿性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在诊断时需要注意。
关键词隐匿性感染;HBV;高敏HBV-DNA;时间分辨隐匿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又称为免疫静默感染,已发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部分血清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个体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DNA呈阳性"。
这种感染状态可见于HBV血清学标志均阴性的个体,也可发生于抗-HBs和(或)抗-HBc 阳性的患者。
我国是HBV高流行地区,可能存在很多未被证实的隐匿性HBV感染者,引起不明原因肝病。
对五家渠第六师医院的600份样本进行HBV血清学和核酸检测,统计分析隐匿性感染情况及其血清学和HBV-DNA特点。
资料与方法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集日常检查乙肝五项的门诊患者血清学标本600例。
HBV血清学检测: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
使用Abbott微粒子化学发光确认。
HBV-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定量检测。
医务人员HBV和HCV感染情况分析【关键词】 HBV[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现状。
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70名在职医务人员乙型肝炎免疫系列(HBV两对半),抗丙肝抗体(抗HCV),与同期检测孕妇228人进行有关对照。
结果:共检出HBV 9种免疫模式,提示为乙型肝炎病毒的不同感染状态者为60人(10.53%) ,与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差异无显著性,单纯抗HBs阳性率36.49%,高于同期检测的孕妇组5.05%水平(P<0.05);抗HCV阳性率1.23%,低于1992年太原地区健康人群抽样调查4.46%(P<0.01)。
结论:医务人员为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但接种乙肝疫苗、规范操作和做好消毒工作是预防HBV、HCV感染的有效措施;在血库、血液制品、输血、医疗器械等,与血液有关的医药卫生工作中,更应注意。
[关键词];HCV;阳性率Prevalence of HBV and HCV Infection in Medical Workers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C virus(HBV and HCV)infection in the medical workers.Methods Serum 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e and antiHCV were tested for 570 who in the hospital between 30~60 years old wit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228 pregnancy women were tested meanwhile.Results There were nine kinds of hepatitisshowed B immune model,10.53%(60/570) of medical workers showed that they had been infected by hepatitis B virus,this is similar to the rate of mational survey.The positive rate of single antiHBsis 36.49%,higher than the pregnancy women group(5.05%12/228),who were consideredas the healthy people (P<0.05).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HCV was 1.23%(7/570),lower than survey(4.46%) in Taiyuan city in 1992(P<0.01).Conclusion Though the mesical workers has a high risk in the infection of hepatitis viruses that may be infected by blood,it is effective by hepatitis vaccination,standard oper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sterilize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works at the blood bank or hospital,using blood production or transfusion.Key words:HBV;HCV;Positive rate医务人员为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了解我院医务人员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现状,我们对本院570人分别检测了肝功能、乙肝“两对半”、抗HCV等项目,结果如下。
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的现状和问题潘雪娇;刘玮;涂秋凤【摘要】@@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据最新统计,全球约有20 亿人感染了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HBV),其中6.9亿人在中国;全球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4亿人,我国有9300万;全世界每年约10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和HCC等疾病,其中30万人来自中国,乙肝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本文围绕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江西医药》【年(卷),期】2011(046)007【总页数】3页(P668-670)【关键词】乙型肝炎;研究;免疫预防【作者】潘雪娇;刘玮;涂秋凤【作者单位】330029,南昌,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0029,南昌,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30029,南昌,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
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据最新统计,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了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HBV),其中6.9亿人在中国;全球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4亿人,我国有9300万;全世界每年约10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化和HCC等疾病,其中30万人来自中国,乙肝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
本文围绕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免疫预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乙肝免疫预防的现状由于目前乙肝的可防难治,预防HBV感染显的尤为重要,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
自1991年WHO提出将乙肝疫苗纳入EPI(扩大免疫规划),截至2008年全球共有180个WHO成员国或地区将乙肝疫苗纳入EPI。
我国采取的是以新生儿为重点的免疫策略,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5年6月1日起改为完全免费,2009年起全国对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查漏补种,对于提高接种率和降低发病率十分有利。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分析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亦为乙型肝
炎病毒(HBV)高流行区,根据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流行
病学调查资料,我国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7.18%,
5岁以下儿童HBsAg的携带率为0.96%[1]。目前HBV分为A~I共9
个基因型,各基因型又可分为不同亚型。基因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
理特征,且与HBV感染后的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应答等都有密切关
系,能影响HBV感染自然病史、乙肝e抗原(HBeAg)血清转换、抗病毒
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和病毒变异的方式等。因此,了解HBV基因型的分
布对于疾病的诊断、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有重要意义。目
前研究HBV基因分型时,大多数的研究对象来自于临床,对自然人群
感染HBV标本的基因分型进行研究的不多。在对深圳地区居民乙肝血
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HBsAg阳性血清做进一步基因型分布研
究,以初步了解本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的流行特点,为指导乙肝防治
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按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课题《艾滋病和病毒性肝
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要求,以深圳市居民作为目标人群,采用多
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选择1岁~59岁深圳户籍人口和在深圳居住6
个月以上的暂住人口作为抽样对象。
1.2仪器与试剂MultiskanMK3酶标仪(芬兰);ELx50型洗板机(Bio-
Tek公司);7500型荧光PCR仪(ABI公司)。HBV血清学标志物试剂盒
(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批号:B20101102);HBVDNA检测试剂盒
(深圳匹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号:20100501);HBV基因分型PCR检
测试剂盒(广州华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00910)。
1.3方法
1.3.1标本采集在现场问卷调查的同时,对所有1周岁以上的调查
对象均由当地社区医院采集静脉血2ml~4ml,冷藏并及时送往深圳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000r/min离心5min进行血清分离,-20℃保存
待检。对每名被采血人员都遵循知情自愿的原则,将采血目的和用途
进行事先告知。
1.3.2HBVDNA载量及血清学标志物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
HBVDNA,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灵敏度为500IU/ml。采用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
作与判断结果。
1.3.3HBVDNA基因分型测定HBV基因分型采用荧光PCR法检测,严
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盒检测下限为103IU/ml。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均数间比
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2结果
2.1乙肝表面抗原流行情况此次共调查3771人,其中男性1834人,
女性1937人,男、女比例为0.95∶1。调查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
6.68%(252/3771),整个年龄组中1岁~组最低,40岁~组最高,
HBsAg阳性率随年龄上升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HBsAg阳性率男性为7.2%(132/1834),女性为
6.2%(120/1937),各年龄组HBsAg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调查对象中具有深圳户籍1898人,占调查人群的
50.3%;非深圳户籍1873人,占调查人群的49.7%。2种户籍类型人
群中,HBsAg阳性率较为接近,分别为6.32%(120/1898)、
7.05%(132/18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HBV基因型与性别的关系选择HBsAg阳性样本252份,在此基础
上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其病毒载量,共筛选出HBVDNA高于检测
下限(≥1×103copy/ml)标本83例进行基因型分型研究。结果表明其
中79例可检出基因型,4例未能分型,检出率为95.2%。其中B型为
61例(73.5%),C型为17例(20.5%),B+C混合型仅有1例(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和B+C3种基因型在男、女之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HBV基因型与年龄分布的关系B型感染者年龄为33.79岁
±13.55岁,C型感染者年龄为37.41岁±14.10岁,两者之间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的分布在年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而且基因型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在
15岁~59岁年龄组分布最高,B型检出率为86.9%,C型检出率为
88.2%(表3)。
2.4HBV基因型与HBeAg、抗-HBeAg阳性率及HBVDNA水平的相关性
分析因为B+C混合型仅1例,因例数太少未作统计学分析。C基因型感
染者HBeAg、抗-HBeAg阳性率及HBVDNA水平均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讨论
深圳是乙肝高发地区,也是当地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此次乙肝
调查了解到1岁~59岁一般人群HBsAg阳性率为6.68%,5岁以下儿
童HBsAg阳性率仅为0.16%,说明深圳乙肝感染情况好于广东省2006
年病毒性肝炎调查的情况,也好于全国其他城市。结果显示,HBsAg阳
性率在不同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有上
升趋势。这可能因为20岁~59岁年龄组是社会人群的主流,工作和社
交较为广泛,增加了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是导致该年龄组人群乙肝
高发的主要原因。对此情况应该针对人群加大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力
度,增强乙肝疫苗的接种。
HBV基因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目前在我国流行的主要为B型
和C型,其中北方以C型为主,南方以B型为主,在新疆等边远地区
可有D基因型分布。各地报道的基因型分布特点有较大的差异性,确
切分布状况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市HBV基因型分布以B
型为绝对优势基因型,C型次之,B+C混合型偶有发生,符合深圳地区
处于南方的地理特点。B、C2种基因型中男性感染者的构成比均高于女
性感染者,但基因型在男、女间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基
因型别与不同性别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此外,
还发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基因型分布不均衡,在15岁~59岁年龄组分
布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中采用的荧光PCR方法快速、方
便、阳性率高,适合大规模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但是因为试剂盒
引物的限制,本研究只能检测B型、C型及B+C混合型。全基因序列测
定法是金标准,可实际操作困难、费用较高。对于4例感染者未能分
型,可能是其他基因型,可考虑下一步用全基因序列测定法进行分型。
HBVDNA的复制水平与肝脏炎症进展水准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C型
HBVDNA高于B型,提示C型病毒复制能力强,与Kao等人报道相符,
但B、C2种基因型感染者的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制水平
不能反映基因型分布,与谢琴秀和孟运运等国内学者的结论基本相同。
目前有很多研究提示,不同的基因型与HBeAg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性且
与临床转归相关。HBeAg是HBV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标志,本
研究显示C型感染者的HBeAg阳性率高于B型感染者,但B型、C型在
HBeAg+和HBeAb+两者中均不存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与入选感染
者例数相对偏少,使其统计结果出现偏倚相关,也可能实际情况确实
如此,这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研究。此外,虽然仅检测到1例B+C
混合型,但发现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明显高于B型及C型,与单基因型
相比,B+C混合型的致病性目前在HBeAg血清学转换、抗病毒治疗反应
及预后方面研究较少,仍需对该型感染者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总之,每个地区的主要基因型以及基因型的地理分布与HBV感染的地
方流行性相关。该研究样本是来源于深圳地区整群随机抽样人群的采
血样本,是对自然人群中乙肝病毒基因分布情况的研究,在一定水准
上能代表深圳地区HBV基因型的流行情况,为制定针对群体的乙肝防
治策略方面可提供更加确切的信息。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