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练习题

第1节分子热运动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热运动的是()

A.走到花园闻到花香

B.大雪纷飞

C.烧废纸时看到烟雾在空中弥漫

D.尘土飞扬

2.将一勺砂糖放入一杯水中,整杯水都变甜了.这个现象说明()

A.分子是运动的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可以再分

3.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水中放糖后变甜

B. 起风后灰尘漫天飞舞

C. 鸭蛋腌制后变咸

D. 食品垃圾腐烂后臭气熏天

4.如图所示,将两个表面平整、干净的铅柱压紧后,它们就会粘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被拉开,这个实验表明(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存在间隙

二、填空题

5.十九大报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几年我市也响应号召,积极行动,极大改善了山区环境。在丰富多彩的赏花节中,游客徜徉在花海中闻到阵阵花香,这是分子______的结果;汗流满面的游客不时摇动手中的扇子,加快汗液______(填物态变化),实现降温解热。

6.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如图所示,将面团擀成面皮,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包饺子时,用力捏面皮,面皮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7.10mL的水和10mL的酒精混合,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mL。这种现象用微观的分子理论分析,该现象说明了_____和_____。小朋友们喜欢“吹泡泡”游戏,五光十色的肥皂泡弹性好,不易破,这是分子间的_____起了作用。

8.把一块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如图所示,让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发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其原因是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_____。

9.一种特殊用途的钢罐,其内表面要压接一层薄铝片。工程师们先将铝片装在钢罐内,让铝片紧贴钢罐内表面,然后将罐注满水,水结冰时,体积_____,在冰的挤压下,铝片向钢罐充分靠近,当它们表面的分子间的距离变得极小时,在分子间_____(填“引”或“斥”)力的作用下,铝片和钢罐就接在一起了。

三、简答题

10.我国已实行“醉驾入刑”。一名正在接受检查的汽车驾驶员,他不仅没有系安全带,而且警察从他身上还闻到一股酒味,经仪器检测,属醉酒驾车,警察当即将其拘留。请用物理知识解释:(1)为什么警察能闻到一股酒味?

(2)为什么急刹车时,不系安全带会发生危险?

11. 一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请你写出2个能说明扩散现象的民谚或俗语。

(1);(2)。

第1节分子热运动精品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A

二、填空题

5.答案:无规则运动蒸发

6.答案:形状、引力

7.答案: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两空位置可互换)。引力

8.答案:变大,引力

9.答案:变大,引

三、简答题

10.答案:(1)因为酒精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警察闻到一股酒味。

(2)因为急刹车时,汽车停止(减速)运动,而车上人员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会发生危险。

11.答案:(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墙内开花墙外香. 其它符合实际的均可。

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练习题附答案

三、经典例题 例11g蔗糖含有1.8×1021个分子,把1g蔗糖放到蓄水1010m3的水库中,如果蔗糖分子均匀分布到整个水库中,则每立方厘米的水中含有多少个蔗糖分子? 例2分子是非常小的,它的直径大约是() A.10-3m B.10-8m C.10-10m D.10-6m 例3(山西中考)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春天沙尘暴,飞沙满天 B.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飞扬 C.槐树开花时,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气 D.甲型H1N1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例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里是靠人的嗅觉感知的“香”与“臭”是物理学中的现象,它表明。例5如右图所示,上瓶内装有空气,下瓶内装有红棕色 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抽掉后,两 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这个现象主要说 明()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B.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C.分 子间有作用力D.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例6如图所示,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 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并能吊挂一定质量的物体。这个实验 表明() 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发生扩散现象 B.分子间存在引力无斥力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例7(贵阳中考)将体积分别为V1、V2的水和酒精混合,发现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V总(选填“<”“=”或“>”)V1+V2,这一实验表明液体分子间有。 例8观察下列四组图片,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的图是() 例9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炒菜时盐多些,盐分子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炒菜时青菜分子有空隙,盐分子易进入 C.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剧,扩散加快 D.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例10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间长了擦掉这些字与刚写上时擦掉这

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练习题

13.1分子热运动 知识点一:扩散现象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扩散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____________。 (5)分子热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分子热运动。 典型例题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将一块糖放入一杯水中,过一会儿整杯水有甜味 B、香水瓶盖打开后,在周围可闻到香味 C、扫地时卷起灰尘 D、墙角里长期堆放着煤,墙壁里面都变黑了 对应练习1、列实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 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咸味 C.扫地时灰尘飞扬 D.香水瓶盖打开后能闻到香味 典型例题2、长期堆放煤的墙角,墙壁的内部也会变黑.说明其原因. 对应练习2、腌菜时,要隔几天后菜才会有咸味,而炒菜时,只要几分钟就咸了,试分析这是什么原因。 知识点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之间既存在_____力,又存在_____力 (2)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当分子间距减小时表现为____力,当分子间距增大时表现为____力,当分子间相距很远时,作用力就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一根铁棒很难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又很难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 知识点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组成的;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_________________;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1、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是很小的 C.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D.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对应练习1、物体在0℃时,分子的运动情况是() A.全部停止运动 B.仍然运动 C.部分停止运动 D.可能运动也可能停止 典型例题2、设计实验验证: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

物理高考复习——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 一、选择题 1、已知地球半径约为6.4×106 m ,空气的摩尔质量约为29×10-3 kg/mol,一个标准大气压约为1.0×105 Pa.利用以上数据可估算出地球表面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B (08全国1卷) A .4×1016 m 3 B .4×1018 m 3 C .4×1020 m 3 D .4×1022 m 3 2、对一定量的气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08全国2卷) A .气体的体积是所有气体分子的体积之和 B .气体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气体温度就越高 C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不断碰撞而产生的 D .当气体膨胀时,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减小,因而气体的内能减少 3、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 g 水的分子个数,每人每小时可以数5000个,不间断地数,则 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取6×1023 mol -1) C (08北京卷) A .10年 B .1千年 C .10万年 D .1千万年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08天津卷) A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颗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B .没有摩擦的理想热机可以把吸收的能量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C .知道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求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D .内能不同的物体,它们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可能相同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08四川卷) A .物体吸收热量,其温度一定升高 B .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C .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过程一定能实现 D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6、地面附近有一正在上升的空气团,它与外界的热交热忽略不计.已知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则该气团在此上升过程中(不计气团内分子间的势能)C (08重庆卷) A .体积减小,温度降低 B .体积减小,温度不变 C .体积增大,温度降低 D .体积增大,温度不变 7、对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7全国2卷) A .在体积缓慢地不断增大的过程中,气体一定对外界做功 B .在压强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一定做功 C .在体积不断被压缩的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 D .在与外界没有发生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内能一定不变 8、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某一平衡状态下的压强、体积和温度分别为p 1、V 1、T 1,在另一平衡状态下的压强、体积和温度分别为p 2、V 2、T 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D(07全国广东卷) A .p 1 =p 2,V 1=2V 2,T 1= 21T 2 B .p 1 =p 2,V 1=2 1V 2,T 1= 2T 2 C .p 1 =2p 2,V 1=2V 2,T 1= 2T 2 D .p 1 =2p 2,V 1=V 2,T 1= 2T 2 9、分子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物质的宏观热学性质。据此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A .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炭粒在不停的作无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B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一定先减小后增大 C .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类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由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教学重点 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扩散现象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实验较多,采用以直观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初步渗透探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具准备 装有NO2气体的瓶子、玻璃板、空瓶子、量筒、硫酸铜溶液、两个

铅柱、烧杯、墨水、热水。 六、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前面,大家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但大家有没有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瓶,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去了?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人的肉眼根本无法看见,在一个微小的灰尘中,都有大量的分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教学互动 互动1:分子运动。 明确学生回答为什么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后,教师小结: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瓶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互动2:气体的扩散现象。 明确教师实验:在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瓶口相对,把玻璃板抽掉,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后发现,上面瓶子和下面瓶子里的颜色是一样的,说明了气体的扩散现象。使学生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分子的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学用具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如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最好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参考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

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分子热运动(二)

第1节分子热运动(二) 学习目标: 1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习重点:扩散现象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学具准备:烧杯、热水、凉水、墨水、胶头滴管等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阅读课本P125、P126有关分子间的作用力内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2. 图16.1-5能说明什么? 3?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练习5?将表面干净平整的铅压紧就在一起,把打碎了的两块玻璃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它 们拼合在一起,其原因是() A. 铅的分子间有引力,而无斥力 B. 玻璃分子间有斥力,而无引力 C.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因两铅块分子之间的距离能靠近到引力 大于斥力的程度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练习6.据下面的现象请做出合理的推测。 现象1:铁丝很难拉伸;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象2:用手很难将铁块压缩;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现象3:金属断裂可以通过高温的氧焊焊接;推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7.水把邮票粘贴在信封上,等胶水干了以后就很难直接把邮票完整地从信封上摘下来,这是为什么?

三、总结反思 1. 考点归纳,完成网络:

初三物理--13.1分子热运动练习题(附答案)

三、经典例题 例1 1g蔗糖含有1.8×1021个分子,把1g蔗糖放到蓄水1010m3的水库中,如果蔗糖分子均匀分布到整个水库中,则每立方厘米的水中含有多少个蔗糖分子? 例2分子是非常小的,它的直径大约是() A.10-3m B.10-8m C.10-10m D.10-6m 例3(山西中考)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春天沙尘暴,飞沙满天 B. 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飞扬 C.槐树开花时,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气 D. 甲型H1N1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例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里是靠人的嗅觉感知的“香”与“臭”是物理学中的现象,它表明。 例5如右图所示,上瓶内装有空气,下瓶内装有 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上下两瓶间的玻璃板 抽掉后,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 这个现象主要说明( )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不停做无规则 运动 C.分子间有作用力 D.分子有一定的质量 例6如图所示,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 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并能吊挂一定质量的物体。 这个实验表明() A.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发生扩散现象 B.分子间存在引力无斥力 C.分子间存在引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例7(贵阳中考)将体积分别为V1、V2的水和酒精混合,发现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V总(选填“<”“=”或“>”)V12,这一实验表明液体分子间有。 例8观察下列四组图片,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的图是()

例9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炒菜时盐多些,盐分子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 炒菜时青菜分子有空隙,盐分子易进入 C.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剧,扩散加快 D. 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例10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间长了擦掉这些字与刚写上时擦掉这些字相比() A.容易擦掉 B.难擦掉 C .难易相同 D.不能肯定 四、课堂练习 1.(绵阳)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的是()A.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 B.空气容易被压缩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天更容易干 D.两块用水刚洗干净的平玻璃板叠在一起不易分开 2.(泰安)我们在实验室用酒精进行实验时,整个实验室很快就闻到了刺鼻的酒精气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3.(河北)图中能说明分子间隔变小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分子热运动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物质的构成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热运动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热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 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分子间的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的软蛋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 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 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竞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 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 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的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

( 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活动一 演示一:教师打开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活动二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 从容说课 本节讲述“分子热运动”.在讲分子运动之前先提出“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想想“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让学生好奇,接下来通过演示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实验、硫酸铜和清水扩散实验,说明扩散现象和扩散现象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的现象.还通过实物演示知道除气体、液体有扩散现象,固体也有扩散现象.然后,通过对“想想议议”的讨论得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再通过铅柱演示实验,证实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的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那么学生对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有一个较形象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三、德育目标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具准备 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铅柱、投影、录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内能第一章分子热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内能第一章分子热运动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 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问】在教室内喷洒香水,请同学们讨论香味是如何传播的? 【引入】课前在教室的地面上偷偷地洒一些香水。 【师问】盛夏时节,百花绽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花香是如何传播的呢? 【师解释】其实不是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 【目的】激发兴趣从学生熟知的现象入手来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有亲切感,乐于探究。 二、新知介绍 1、物质的构成 (1)【师问】观察视频,思考物质到底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 【生答】分子、原子等。 【师归纳】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直径约为10-10m。 3)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热运动 1)【师问】为什么我们会看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呢? 【师讲解】扩散现象: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 现象。 2)【师问】我们该采取怎么样的实验来证明这种现象呢? 【实验演示】----扩散现象

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从分子的组成入手,先说明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讲到扩散现象,并对分子热运动进行讲解,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 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 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器材: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香水,冷热水,烧杯,墨水,铅圆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通 过我们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 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 个分子,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 也得用80多年。 ②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 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 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 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 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 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 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观看墨水扩散实验: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分子的热运动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转换认知法 教学用具:二氧化氮气体、集气瓶、玻璃板、烧杯、墨水、热水、冷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xxxx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为了说明液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按照课本图2-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现在我们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

初中物理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思路】 1. 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 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 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b5E2RGbCAP 2.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 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 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p1EanqFDPw 3.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引导,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出发,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知识,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 香水、用化学方法制取的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两个,红墨水,烧杯两个,热水,冷水, 铅块,勾码,弹簧测力计,扩散现象多媒体课件。DXDiTa9E3d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2.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复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 2.谜语引入: 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 问尔为何无事忙,频频碰得遍身伤;院内一株桂花放,不借秋风十里香。(打一物理现 象) 生:扩散现象。 (利用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况及扩散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讨论,使学生对分子的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通过演示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快慢的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明确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明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热和能》《分子热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热和能》《分子热运动》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一、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方法过程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香水、空玻璃瓶、试管、铅柱、多媒体课件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水分子组成。分子体积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 [师问]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 [生]我们用显微镜。 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有什么感觉? [生]能闻到香水味。 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香味? 讨论得出:能闻到香水味,说明香水分子跑到了我们鼻子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种宏观现象来推知分子运动情况,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物理研究方法——转换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 二、新课教学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一课一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一课一练 1.我市地处湘中,一年四季,景色分明。下列描述的现象中,由于分子扩散引起的是() A.春天,双清公园菊花飘香 B.夏天,资江河畔柳絮飞扬 C.秋天,南山牧场浓雾缭绕 D.冬天,雪峰山上雪花飘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B.清洁工清扫街道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C.海棉能够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3.机场安检过程中,防暴犬功不可没.即使隔着多层包装,防暴犬也能嗅出炸药的气味,这说明组成炸药的分子() A.一直处于静止状态B.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C.相互之间存在排斥力D.相互之间存在吸引力 4.自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下列哪个图形最相似 ( )

5. 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 .春天沙尘暴,飞沙满天 B .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飞扬 C .槐树开花时,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香味 D .煮稀饭时,看见米粒在水中翻滚 6.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打开香水瓶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 .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7.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煮粽子时,小琼闻到了粽子的香味,这是________现象。吃粽子时,粽叶上总是粘有米粒,米粒和粽叶不容易分开,这表明________。 8.迷人的钟山荷塘是贺州著名的自然生态景观。盛夏初秋,荷塘水面如镜,清澈见底,似箭的荷蕾倒映在水中,妩媚的荷花散发出淡淡的芳香。荷蕾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现象形成的,荷花淡淡的芳香.. 是属于______现象。 A.西红柿 B.西瓜 C.面包 D.太阳系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宏观现象推理微观机制,初步了解此研究方法,从而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方法,经历从宏观热现象里面分析出其微观机制,再利用微观模型解释更多宏观热现象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物质的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本节容比较抽象,对于物质的组成,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只能通过宏观的一些现象进行猜想、建立模型。通过气体扩散、液体扩散和固体扩散的实例说明,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可以利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所以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固体和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是由于固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且这两个力是同时存在的。学生对于“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且在不同情况下对外体现不同”不容易理解,所以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本节教学难点。 重点: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三、教学策略 由于分子、原子的尺度非常小,无法借助于肉眼和普通显微镜观察到,所以对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容比较抽象,可以给物质构成建立模型,如对粉笔进行切割、观察定在黑板上的粉笔字等,可以看到,看似连续的物体其实是由更小的颗粒组成的,那么物质就是由更小的、肉眼看不到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热运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一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二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利用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和固体扩散的视频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速度,得出分子热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从而得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可以利用实验来说明,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固体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情况下对外表现不同。利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来解释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加深对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透明玻璃管、酒精、水、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2个)、玻璃板、装有硫酸铜和水的量筒(放置20天和10天)、红墨水、水(温度不同)、胶头滴管、铅柱(两个)、美工刀、钩码等。

九年级物理 分子热运动中考试题精选

13.1《分子热运动》 一 选择题 1、(13福州)1.年初福州森林公园的梅花开得好美,小雪不禁想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漫步丛中,她闻到淡淡梅花香,其原因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间存在引力 C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分子间存在斥力 2、 (13三明)3.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 ) A .切开香瓜,满屋飘香 B .打扫教室,灰尘飞扬 C .腌泡菜加盐,整坛菜都有咸味 D .放在衣橱中的樟脑球变小了 3、 (13达州)4.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吸烟有损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据世卫组织统计,每年因吸烟导致近600万人失去生命,造成他人吸二手烟是由于( ) A .烟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B .烟分子间有空隙 C .烟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烟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4、(13茂名)5.(2分)(2013?茂名)下列现象中,属于 A . 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B . 粉笔蹭到衣服,在衣服上留下粉笔痕迹 C . 玉兰花开,闻到阵阵花香 D . 秋天到来,树叶飘落 异.无论是一朵花、一个麦穗,还是一粒沙、一片雪花…世间万物皆由大量分子组成.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的是( ) A .春:微风拂过,花香袭人 B .夏:暖风阵阵,麦浪翻滚 C .秋:狂风乍起,黄沙漫天 D .冬:寒风凛冽,漫天飞雪 6、(13盐城)用酱油煮鸡蛋,酱油的色素扩散到了蛋清内,这一现象表明( ) A.色素分间有间隙 B.色素分子间存在引力 C. 色素分子间存在斥力 D.色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7、(13东营)8.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的物质分子间无论距离大小都只存在引力 B .水结冰后分子会保持静止 C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沙尘暴起,尘土满天”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8、(13永州)5.(2分)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也不变 B .烧开水时,看到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 .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液化现象,都要放热 D .打开香水瓶后远远地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9、(13枣庄)10.将50mL 的水与50mL 的酒精混合,所得液体体积小于100mL .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 .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B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10、(13龙岩)7.为预防H7N9禽流感,防疫人员在校内喷洒消毒液,不久在校园内闻到药味,这一现象说明(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间有作用力 C .分子间有间隙 D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1.(2013?绵阳)如图所示,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出玻璃板后,比空气密度大的二氧化氮进到了上面的瓶子.这个现象说明( ) A .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 .气体是由分子组成的 D .温度越高,气体分子运动越剧烈 12、(13滨州)7.近期热播的动画片《熊出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片中熊二能够嗅到树木深处的蜂蜜味是因为蜂蜜( ) A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B .分子间有空隙 C .分子间存在引力 D .分子间存在斥力 13、(13雅安)18.(2分)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 A . 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 .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 . 有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浮在空中,说明分子在做 无规则运动 D . 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实验中,我们看不到墨水的分 子在运动 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指直径数值小于或等于2.5的悬 浮颗粒物,其直径大约是一般分子直径(数量级为10﹣10 m )的2万倍,能被肺吸收并进入血液,对人体危害很大.下列关于 A . P 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 . P M2.5在空气中不受重力作用 C . P M2.5中“2.5”的单位是nm D . P M2.5中“2.5”的单位是μm 15、(13广州真)7.图 6 中的示意图形象反映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正确的说法是( ) A .甲是气态 B .乙是气态 C .丙是气态 D .甲是固态 16、(13湘西苗族)12、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这时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可以吊一个重物都不能将它们拉开(如图)这一现象说明( ) A .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