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眼眶爆裂性骨折
- 格式:ppt
- 大小:996.50 KB
- 文档页数:24
眼眶爆裂性骨折95例临床分析作者:董金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8期作者单位:262200诸城中医医院诸城中医医院眼科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承担当地市区治安伤害患者的诊治工作。
两年间共收治眼部拳脚钝力伤患者2021例,其中有95例确认为眼眶爆裂性骨折,现将95例眼眶爆裂性骨折进行总结性的回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21例眼部拳脚钝力伤患者,其中有95例确认为眼眶爆裂性骨折,占全部该类眼部钝力伤患者总数的47%,其中男83例,女12例,男女比约7∶1,左眼33例,右眼62例,左右眼之比例为1∶187。
年龄15~51岁,平均34岁,均于伤后2 h至5 d来本院门诊。
12眼部损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见表1。
本组伤者初诊时,大部分伤到眼(占7057%),并且眼睑重度肿胀,开睑困难,无法检查眼球位置,但均无明显的眼球突出或内陷。
从表1可以看出,2021例中,眼球运动障碍者30例,100%发生爆裂性骨折;双眼复视52例中有39例(占75%),眼球运动痛120例中68例(占5666%)发生了爆裂性骨折。
此外,95例爆裂性骨折伤者眼全部出现眼睑肿胀、瘀血及眶缘部压痛。
13致伤原因及骨折部位从表2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患者为拳击伤,共1428例,占全部钝力伤总数的7065%,发生眼眶爆裂性骨折者59例,占拳击伤患者总数413%(59/1428例)。
而脚踢伤者眶壁骨折发生率为3846%(5/13),可见脚踢伤者伤害较重,还有5例是拳脚相加受伤者,伤害更重,为眶内、下壁同时发生骨折。
14眼眶CT检查结果在鉴定过程中对眼部钝力伤中的大部分伤者做了眼眶CT检查,结果如表3。
有1420例行眼眶CT水平扫描,其中76例(占535%)确认为眶壁骨折;尚有27例因合并有眶壁骨折,又做了眼眶CT的冠状位扫描,有19例(7037%),确诊为骨折,其中2例为眶内壁骨折,12例为眶下壁骨折,5例为眶内壁、眶下壁骨折并存。
眶骨骨折伤情鉴定标准眶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颅面部损伤,其伤情鉴定对于法医学和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眶骨骨折伤情鉴定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法医学鉴定技术,以确定伤情程度和处理方式。
根据眶骨骨折的特点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眶骨骨折伤情鉴定标准,以便司法机关和医疗机构进行准确的鉴定和处理。
一、临床表现。
1. 眼眶肿胀,眼眶骨折后常伴有眼眶肿胀,严重者可导致视力受损。
2. 眼球突出,眶骨骨折可导致眼球突出,需及时处理以避免永久性损伤。
3. 眼睑肿胀,眶骨骨折后眼睑肿胀明显,严重者可能伴有眼睛无法正常闭合的情况。
4. 眼球运动异常,眶骨骨折后眼球运动可能受限或异常,需通过专业检查进行评估。
5. 眼睑血肿,眶骨骨折后眼睑可能出现血肿,需及时处理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二、影像学检查。
1. CT扫描,眶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眶骨的骨折情况和伤情程度。
2. X线片检查,X线片检查可作为眶骨骨折的辅助手段,有助于确定骨折的位置和类型。
3. MRI检查,MRI检查可用于评估眼眶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对于眶骨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尤为重要。
三、法医学鉴定技术。
1. 鉴定方法,法医学鉴定眶骨骨折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法医学鉴定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2. 鉴定标准,眶骨骨折伤情鉴定需根据伤情程度、影响范围和后果严重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制定鉴定标准。
3. 鉴定报告,法医学鉴定机构应出具详细的眶骨骨折伤情鉴定报告,包括伤情描述、鉴定结论和处理建议等内容。
综上所述,眶骨骨折伤情鉴定标准是司法机关和医疗机构进行眶骨骨折伤情鉴定和处理的重要依据。
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法医学鉴定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准确判断眶骨骨折的伤情程度和后果严重性,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赔偿。
希望各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眶骨骨折伤情鉴定标准进行鉴定和处理,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眶内壁爆裂骨折的鼻内镜下手术修复【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眼眶内壁爆裂性骨折手术修复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19例伴有眼球内陷、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等症状、眼眶ct扫描显示眶内壁击出性骨折的患者,在确定骨折程度及范围后,于局麻加强化麻醉下行鼻内镜下取messcolinger入路行筛窦眶纸板骨折修复术,分析其疗效。
结果:术后鼻内镜下随诊6~ 12月,所有患者愈后理想,均达到治愈标准,无明显眼球凹陷及复视。
结论:鼻内镜下经筛窦入路行眶内壁爆裂骨折修复具有创伤小、疗效稳定、手术时间短而且面部不留疤痕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鼻内镜;眶内壁骨折;手术【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54-01眶内壁骨折的发生因车祸居多,斗殴其次。
随着交通事故的频发,眶内壁骨折或合并鼻骨骨折的发生率日益增多。
传统的眶内壁骨折修复,自内眦入路,面部皮肤切口大,留有疤痕,并发症多。
我院自2006-2010年,应用鼻内镜自前鼻孔入路,经筛窦行眶内壁骨折修复19例,取得良好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6年12月-2010年7月共收治眶内壁爆震骨折19例,其中男17例,女2例,男:女8.5:1 年龄18-65岁,平均41.5岁左眼8例,右眼11例。
均系面部外伤所致,伤后均出现眼睑肿胀、皮下出血,球结膜充血,其中伴有眼球陷没11例次,复视9例次,眼球运动障碍7例次,内斜视3例次,外斜视2例次,内直肌牵拉试验(+)3例次,合并鼻骨骨折15例次,无颅脑及其它重要脏器损伤。
所有病例术前均经ct扫描确立诊断。
1、2手术方法手术在局麻加强化麻醉下进行。
麻醉生效后首先将中鼻甲压向鼻中隔方向,中鼻甲肥大者行中鼻甲部分切除充分扩大中鼻道。
按messerclinger进路依次切除钩突,暴露筛泡并开放前组筛泡,尽可能保留筛泡表面粘膜,全面暴露纸样板缺损区域,清除纸样板碎骨片,内镜下仔细检查眶骨膜破碎情况和眶脂肪及内直肌脱出情况。
眼科医生来教你如何分析眼眶CTCT是目前眼眶病诊断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CT扫描可提供眼组织结构高分辨率切面图像及灰阶眼部图像,从而为眼科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优越的检查方法。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眼部病变的CT分析和诊断上仍存在诸多问题。
眼内疾病的诊断超声优于CT,而在眼眶病变的诊断中,CT优于超声。
本文就眼眶病变CT诊断上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与眼眶病诊断有关的CT基础知识,这对全面分析眼部CT片非常重要。
一、眼部CT扫描方法1.横断扫描患者仰卧检查床上,自眶耳线下方1cm向头颅顶作连续扫描,直至眶顶,4~5mm厚的层面检查需要6~8个层面。
作薄层扫描时(1mm层厚),全部眼眶需要近40个层面。
2.冠状扫描患者仰卧或俯卧检查台上,头过伸,使头矢状线与床面一致,两侧眶耳线与扫描基线垂直,向外耳道前4cm处向前连续扫描,层厚4~5mm。
如作眼内病变CT扫描则自眼球开始向后扫描。
3.造影增强方法此方法是静脉给予一定量造影剂,注射完毕后再开始扫描。
4.压颈检查眶内静脉曲张常规CT扫描时多不显影,或仅显示小部分病变,欲观察病变全部范围可行颈部加压检查(图1,图2)。
将血压计袋缠于患者颈部,摆好位置,加压至5.33kPa(高于静脉压),再行扫描检查,扫描完毕后立即将气囊放松。
5.视神经扫描方法为详细观察视神经病变(肿瘤、外伤等),需要特殊CT检查方法。
首先需要1mm厚薄层面,因为正常视神直径约3~4mm,常规4~5mm厚的层面不利于分析。
第二需要特殊扫描角度,即作与眶耳线呈负15°的扫描线,再令病人眼向上视,这时视神经伸直,且与扫描线平行,CT即可在一个层面上观察视神经眶内段甚至管内段的全长。
二、眼部CT扫描层面厚度常规眼部CT扫描厚度为5mm,正常眼眶垂直高度在40mm左右,故一般水平扫描8个层面即可包括全部眼眶内结构。
眶内病变体积较大,可采用5mm厚度的扫描层面。
但遇一些特殊情况或病变需较薄层面厚度扫描,如球内病变、眼外肌病变、视神经病变、或估计病变直径小于5mm时,需要3mm或1mm层厚扫描,否则因层面厚,病变小,不利于诊断和分析,甚至有可能遗漏病变的显示。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术中的临床指导意义作者:燕洪涛王珊丹王闯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和评价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术中的必要性、有效性以及对手术的临床指导作用。
方法:以2D-CT、多平面重建(MPR)及3D-CT成像技术诊断眶壁骨折,以MEDPOR人工骨片及羟基磷灰石(HA)人工骨片为填充材料,对86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施行眶壁骨折整复术。
结果:2D-CT良好的显示出眶内软组织嵌顿及疝出的状态,多平面重建(MPR)及3D-CT清晰的显示出眶壁骨折空间立体结构,窦腔立体重建图像具有帮助术前诊断和了解副鼻窦损伤情况的作用。
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有助于医生在术前全面整体基本量化了解眶壁骨折的位置和范围,构成手术中的立体视觉参考模型,以便精确的进行手术设计和指导手术过程。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三维成像;眶壁骨折【中图分类号】R7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064-02眼眶爆裂性骨折是常见的眼眶外伤,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球内陷、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部分病人同时伴有面颊部感觉异常、眼睑及颜面部外伤畸形,甚至出现眼球的损伤,其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随着CT等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眶壁骨折认识的提高,大量的此类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但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单一轴位或冠状位CT扫描的局限性,术前医生缺乏对眶壁改变的立体了解,难以相对量化骨折的位置、范围深度以及植入物填充量的多少,从而影响了最佳手术方案的制定。
本临床研究应用2D-CT、多平面重建(MPR)及3D-CT成像技术对86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了术前相对量化诊断,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手术,目的在于探讨和评价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术中的必要性、有效性以及对手术的临床指导作用。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09年10月—2012年9月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眶壁骨折的患者86例(86眼)男65例,女21例。
眼眶骨折诊治分析于玲菲【摘要】目的探讨眼眶骨折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88眼)眼眶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方法.结果本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26例(26眼),保守治疗62例(62眼),多数患者复视缓解,眼球内陷矫正,眼球活动障碍消失.复合性眼眶骨折手术治疗为7例(7眼),4例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眼球活动障碍和眼球内陷,2例患者行二期眼睑整复术,1例行泪囊摘除术.结论爆裂性眼眶骨折可导致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开放性眼眶骨折需急诊手术.单纯性眼眶骨折经保守治疗患者眼球活动障碍,仍有复视.出现眼球内陷等并发症,仍需手术治疗,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眼位及视功能.【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8(012)020【总页数】2页(P56-57)【关键词】眼眶骨折;诊断;治疗【作者】于玲菲【作者单位】110031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根据临床数据分析, 眼眶爆裂性骨折发生率出现逐步上升的趋势[1]。
患者出现感觉异常、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眼球内陷等临床表现。
眼眶爆裂性骨折多采取非手术治疗, 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2-5], 但随着新的医疗器械、医用材料的应用以及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眼眶爆裂性骨折及时行手术治疗, 可获得良好的眼位及视功能[6],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5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88例(88眼)眼眶骨折患者, 经辅助检查均确诊为眼眶骨折, 本组患者均行眼眶CT平扫+冠状扫描, 其中46例患者行眼眶三维重建。
88例患者中, 男48例, 女40例;单独右眼损伤46例, 单独左眼损伤42例;年龄17~ 66岁, 中位年龄35.5岁;闭合性骨折80例(80眼), 开放性骨折8例(8眼);致伤原因为拳击伤及硬器钝挫伤30例(30眼), 交通事故伤40例(40眼), 锐器伤8例(8眼), 摔伤4例(4眼), 其他原因6例(6眼 )。
眼眶骨折的分类眼眶是容纳眼球及其附属结构的骨性腔隙,由七块骨头组成,包括额骨、颧骨、蝶骨、筛骨、泪骨、上颌骨和腭骨。
眼眶骨折是常见的颌面外伤之一,其分类方式多样,每种分类都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一、按照骨折的部位分类1、眶上壁骨折眶上壁由额骨的眶板构成,较薄。
外力作用下,如高处坠落或直接打击,容易发生骨折。
患者可能出现眶上区疼痛、肿胀,严重时可能影响眼球运动和视力。
2、眶下壁骨折眶下壁主要由上颌骨构成。
常见于面部遭受强烈撞击,如下颌受到向上的冲击力时。
眶下壁骨折可能导致眶内容物疝入上颌窦,出现眼球下陷、复视等症状。
3、眶内侧壁骨折眶内侧壁由筛骨纸板构成,是眼眶中最薄的部分,所以相对容易骨折。
受伤后,可能会伴有鼻出血、内眦间距增宽等表现。
4、眶外侧壁骨折眶外侧壁较厚且坚固,但在较大的外力作用下仍可能骨折。
外侧壁骨折可能影响外直肌的功能,导致眼球向外运动受限。
二、按照骨折的程度分类1、线性骨折这是眼眶骨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骨折线呈线性,骨折处的骨头没有明显的移位。
症状通常相对较轻,可能仅有局部的疼痛和肿胀。
2、凹陷性骨折骨折部位的骨质向眼眶内部凹陷,可导致眶内容积改变,影响眼球的位置和运动。
这种骨折往往会引起较为明显的眼部症状。
3、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骨质破碎成多块,情况较为复杂。
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治疗来恢复眼眶的结构和功能。
三、按照骨折的机制分类1、直接骨折外力直接作用于眼眶部位导致的骨折,如锐器刺伤、重物直接撞击等。
骨折部位与外力作用点相对应。
2、间接骨折外力通过传导作用于眼眶,导致骨折。
例如,面部受到外力打击时,力量通过颧骨等结构传导至眼眶,引起骨折。
四、按照是否伴有眶缘骨折分类1、单纯眶壁骨折仅眶壁的骨质发生断裂,眶缘保持完整。
这种情况下,眶内容物的移位相对较小。
2、眶缘和眶壁联合骨折眶缘和眶壁均发生骨折,眶内容物的移位和损伤通常较为严重,治疗也更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