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汉语数词意义比较

古今汉语数词意义比较

古今汉语数词意义比较
古今汉语数词意义比较

 

收稿日期:2004-10-12

作者简介:胡妍(1975-),女,江西吉安人,南昌陆军学院讲师,现为广州大学语言及应用语言学2002级研究生,从事言语交际与语言教学研究。

古今汉语数词意义比较

胡 妍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

在汉语中,数词除了具有表示数目这一意义外,还获得了语法意义、修辞意义和文化意义,这些意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另外,古今数词的意义也有差异。 关键词:

数词;语法意义;修辞意义;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H 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 (2005)02-0019-05 数词是数概念及其数理思维方式在词汇系统中的有机反映,[1](P75)

因此在汉语中,不少数词在语言

的发展过程中不但有表示数目这一语言意义,而且还获得了十分丰富的语法意义、修辞意义和文化意义。这几种意义随着古今汉语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本文试图对古今数词的这三种意义作一比较。

一、 语法意义方面

古今数词的语法意义基本相同,变化不是很大。下面仅谈及差异明显的三种情况。

(一)双音节数词比较

明代伦文叙曾为苏轼的《百鸟归巢图》配一首数字诗,其诗曰: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此诗被认为对数字的运用巧妙奇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将“一只又一只”加起来,得出的数字是“二”;再把“三四五六七八只”中的“三”与“四”、“五”与“六”、“七”与“八”相乘,得出的数字分别是“十二”、“三十”、“五十六”。最后把得到的这四个数字相加,总数恰好是“一百”,正与图中“百鸟归巢”的鸟数相合。原来,在古代,双音节数词除直言实指数

目外,还可以表示倍数、分数和约数。再如:

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每岁大决,勾者十三四,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

(方苞:《狱中杂记》)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上述六例中,“二八”和“三五”表示倍数,“十一”和“十三四”、“十六七”表示分数,“三四”、“六七”、

“二三”、“七八”和“两三”表示约数。表倍数、分数的双音节数词在古代应用广泛而在今天基本上不再使用,而表示约数的双音节数词今天仍被广泛沿用着。

因此现在如果你对人说“我才看了两三页”,对方能理解你是说刚看了没几页。但如果你说自己“年方二八”,可能就会被人误解为“二十八岁”,而不是“十六岁”了,因为在现代汉语中里“二八”之间没

第4卷第2期2005年2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 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4No .2Feb .2005

有相乘的关系。

在现代汉语里,双音节数词除表示实际数目和约数外,还发展为可表示日期短语的节缩,如“五一”是指“五月一日”;“十一”是指“十月一日”;“七七事变”中的“七七”指的是“七月七日”;“九·一八”是指“九月十八日”;“一二·九”是指“十二月九日”。

(二)数词的活用比较

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活用为动词,或者活用为副词。如: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卫风·氓》)(二三,活用为动词,改变)

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一,活用为动词,统一)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列子·九方皋相马》)(一,活用为副词,竟然。

千万,活用为动词,强千万倍)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活用为副词,都、全)在现代汉语里,数词活用为动词的情况根本没有。而活用为副词的,像“一干二净”、“四平八稳”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三进山城”、“四出秦岭”是仿古格式的用法。但是,现代汉语里数词活用的情况也不是全然没有。如:

他讲话总是空空洞洞,没有一点创见,偏偏还要罗列一二三四,让人觉着八股调十足。

画面孔这事很有趣,每位先生的面孔都有好多“事情”。画上这位的一二三四,再凭想象

添上五六七八。不到几天,每位先生都画遍了,

唯独没画上女讲师。(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总得说出个一二三来吧。

人齐了,开个会。场长一二三信口讲一通。

重点提到农场的队伍并不纯洁,情况复杂,要注

意阶级斗争。(宋元:《墨面》)

前例中的数词“一二三四”和“五六七八”活用为名词,含蓄地指代相关事物,数词已失去表数功能。后例中前一个“一二三”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头绪、办法、缘由;后一个“一二三”活用为副词,同样不是实指数目,而是指代所讲的内容。

(三)数词词缀化比较

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即数词“零”词缀化现象,这在古代汉语中是没有的。如:

零距离 零志愿 零效益 零概念

零关税 零首付 零辐射 零隐患

零增长 零接触 零消费 零干扰

零收费 零损耗 零起步 零污染

在上述例子中,“零”的词汇意义泛化,有了“不、无、没”等否定义,它作为一个前缀附着在

某些双音节的名词性或动词性语素前,构成新

的名词。“零”的这一“类化”意义非常明显,还

起到了标志词性(名词)的作用。它的造词能力

非常旺盛,几乎可以随时用它来衍生新词。

二、 修辞意义方面

有些数词在实际应用中,还会产生修辞意义。当表示修辞意义时,数词表示数目的意义

虚化,而代之以其他的抽象意义。这一点在汉

语成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表示“多、许多、极多”意义的如: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

吾父子三思而后行。(《论语·公治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表示多数的数词如“三”、“六”、“九”、“十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等。另外“八”、“十”、“百”、“千”、“万”等都常用以虚指多数。但这些词表多数的程度并不相同:“十”以及“十”以下的数词虚指的是较多数,“十”以上的数词虚指的是极多数。如果“三”、“五”、“六”、“八”、“九”、“十”、“百”、“千”、“万”等对举,或者是“一”和以上那些数词对举,或者是“一”和“半”对举也可以表示多数,而且其表义程度要比单用的数词强一些。如: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耳听八方,眼观六面 千山万水

千锤百炼 三番五次 三教九流

五颜六色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举一反三 一言九鼎 一字千金

一本万利 一目十行 一呼百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千钧一发 万众一心 九死一生

·

20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卷

百闻不如一见

一技无成,半生潦倒

(《红楼梦》第一回)表示少、些许、极少意义的如:

这件事我也略知一二。

这人不管做什么都只有五分钟热度。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般是采用最小的10个自然数中的小数来表示,一向被认为表示多数义的“三”有时也可以虚指少数。“一”和“半”对举有时也表示少数的意义,“三”与“两”对举或连用也可以表示少数意义,其表义程度也要比单用的数词强一些。如:

过一年半载,生个一男半女。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一鳞半爪 一时半刻 一知半解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言两语

表示不定数意义的如:

约法三章(意为“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三年五载(意即“几年几载”)

二奶奶的事,他还要驳两件。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九万里意为“几万里”)这些数词表示的数量是不定的,意义上大体相当与“几”。

表示杂乱、纷繁意义的如:

三三两两 七七八八 乱七八糟

七零八落 七拼八凑 七嘴八舌

这些表示杂乱、纷繁意义的数词,其形式以AABB的重叠式和“七~八~”式居多。

表示全、专一意义的,主要是用“一”来表示,如:你得把这事的前因后果一一说清楚。

(一一:逐一、完全)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史记·孟尝君列传》)(一:都、一概)守职不桡,可谓诚一矣。

(《汉书·邹阳传》)(一:专一)表示变异、不专意义的,主要是用“二”或“二”与“三”的连用和对举来表示,而后者的表义程度也要强一些,如:

必极德,有死无二。

(《左传·僖公十五年》)(二:不专一、不忠诚)

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

(《左传·成公八年》)(二三:不专一、反复无定)

两面三刀 三心二意

通过虚化,数词可用来表示夸张、比喻、双关、层递等修辞意义。如数词的对举,因形象性很强,在表达上往往能起到比喻、对比、夸张等作用。

表示夸张的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他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

表示比喻的如: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二首》)群众是汪洋大海,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滴水。

表示借代的如:

利见九五,差踪二八。

(李桥:《上雍州高长史书》)(九五:指皇帝。

二八:指朝臣)

必须教育指战员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

表示对比的如: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以此参之,万不失一。(《史记·淮阴侯列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表示双关的如:

四五子

(酒的俗称,是先谐9,再将数目分解为4+5,综合运用了双关和计算两种方法)

送你个甜点!主料:我爱你。配料:思念。

……保存日期:无限期。产品标准号:5201314。

表示层递的如:

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强;作壹十岁者,百岁强;作壹百岁者,千岁强;千岁强者,王。

(《商君书·农战》)(时间由少到多)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

才挣出了那辆车。

(老舍:《骆驼祥子》)(时间、汗水数量由少而多)再有像上述数词活用,在现代汉语中被看作是一种辞格———“转类”。所谓“转类”,就是“依靠语言环境,临时转变词性,把甲类词用作乙类词,叫词性

·

21

·

第2期胡 妍:古今汉语数词意义比较

转化。又叫`转类'、`转品'、`词类活用'、`词性变异'等”。[2]从陈望道先生开始至今,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汉语实词转类就是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发展。可以说转类这一语言现象体现了语法与修辞的交叉与融合。

具有修辞意义的数词的使用,不论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是现代汉语中都随处可见。这些数词的运用以实代虚,可以取得简洁、生动的修辞效果。

三、 文化意义方面

数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典型的民俗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数词同文化哲学和文化体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它逐渐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文化意义的数词

中国的哲学家认为万物皆有定数,而且这数又必与上天的某数相应合。因而在传统文化中,某些数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功能。比如:

在先秦,“一”除了是个数词外,它还是一个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多义概念。老子的“道生一”认为“一”是“宇宙初始和万物本原”。伊尹、老子的“一”、“一德”、“得一”、“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是一贯公而无私的纯一的这个“一”的最初含义,到了战国后期,经儒道法杂各主要学派的承继发挥已将其变换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一统及君主专制的代名词了。[3]“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的思想。所谓“王”就是天地人(在字中用三横表示)“一”(在字中用一竖表示)而贯之。

二因为始终排在一之后,所以提到二,人们的心理和概念上总觉得不如一。据此“二”具有了“稍逊一筹、有所欠缺”的抽象意义。而且由这个意义构成的词语多含有贬义色彩,如二流子、二楞子、二道贩子等。

三和四是数词中的正面人物。《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人沿用之,三就处于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限大的地位。被人们视为最能代表万物,最能反映万物存在,最能表现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规律的概念,它理所当然成为人们追求的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被当作美好的象征。《淮南子·览冥篇》之《女娲补天》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其中的四极泛指整个辽阔无边的宇宙,四也就含有无所不包的意思。此外,《周易·系辞·上传·十一章》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四象征着安全、平稳、周全、称心如意。[4]正因为如此,所以“不三不四”、“瞎三话四”、“推三阻四”、“低三下四”、“丢三落四”、“颠三倒四”等词都表示贬义,即便像“朝三暮四”这样最初并不带有贬义的词,到后来也被人们用作了贬义,这也许和“三”、“四”的文化意义不无关系。

“八”有时是“耻”的意思,这源自《聊斋·三朝元老》中的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因和“耻”相对,也就被借用为“耻”,因此“王八”(“忘八”的谐音)也就成了一句骂无耻之徒的话。

“九”是个位数中的极大数,故在中国被看作是至高无上、无穷、幸福、吉祥的符号,如“一言九鼎”、“九五之尊”等。数字“九”通“久”,又被人们赋予了长久、永久之意,因此我国的老人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有预祝老人们健康长寿,福寿连绵的意思;医药产品有“三九胃泰”、“999感冒灵”。

除了单用的数词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数字俗语,如“一退六二五”、“三下五除二”、“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十一”和“一五一十”(数数往往以五为单位往下数)、“小九九”(九九乘法歌诀,最初级的数学计算法)等。前者最初只是一些珠算口诀,后者也只是和算数方法有关,但后来都被人们加上了一定的哲学意义,因此,它们渐渐成为了带有特殊含义的俗语。如“九九归一”,也说九九归原,被用来指几经周转最后又还了原。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古人认为“一”是“宇宙初始和万物本原”,而任何事物最终都是要归于本原的。

(二)反映民族心理的数词

古人并不单单只是把语言看作符号而已,他们还认为语言具有神奇的魔力,对语言有着崇拜和禁忌的心理。这种心理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语言中的某些数词同样也被认为具有奇特的力量,因而数词就有了吉凶之分,而人们都有趋吉避凶的心理,于是人们对数词也就有了爱憎的情感。

比如,数字“六”和“八”是人们所喜爱的,“六六

·

22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卷

大顺”,“六”就代表了“顺”,一切顺意;“八”谐音“发”,再加上人们还认为平衡和对称就是美,所以

“八”又带有美好的意义。近些年来最得宠的数字莫过于“八”了。而“4”“死”谐音,因此国内有些城市如上海市就没有“4路”车,因为“4路”与“死路”谐音,乘上“4路”车,就会使人联想到往“死路”上走,“死路一条”,确实是很不吉利的。

(三)用来指人的数词

古人常常以数字来指称个人,有以生辰指称的,有以出生时的重量指称的,有以父母的年龄之和数指称的,有以父母年寿指称的,有以行第指称的。有时甚至就以此为名,这在古代尤其是唐代非常流行。如杜甫被称为“杜二”,李白被称为“李十二”,刘禹锡又称为“刘十九”,白居易又称为“白二十二”。用数词来指称个人的用法至今还有。

有时数字还可以指称某一类人,如:

陛下践祚以来勤心众政,而三九之位,未见其人。

(《后汉书·郎凯传》)(三九:古代指三公九卿。)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二三子:对门下弟子之称。)世以痴为九百,谓其精神不足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九百:亦作“九伯”

,

指痴呆、神气不足之人)

“九百”与现代汉语的“二百五”、“十三点”的意

义大致相同。而“三九”和“二三子”的指称义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可见。

此外,在古代,数词还可以用来代替姓氏或者表示方向。前者如:汉代有小官名九百里,孔子的弟子中就有叫仲由、季子的;后者如:“一”、“三”、“七”、

“九”可以分别用来表示北东西南四个方向。[5]

而在现代,像这种用数词表示的姓氏只有“万”、“季”等还比较常见,其他的则很少见了。表示方向意义的则根本就不存在了。

综上所述,数词除了表示具体的数目意义之外,还带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和文化意义,而且这些意义随着古今的变迁也有所变化。我们在使用中,必须辨清这些意义,以使数词的使用更规范合理。

【参考文献】

[1] 郑远汉.艺术语言辞典[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

[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 尹振环.“一”的最初含义及其后的演变.贵州社会科

学,1994,(4):90.

[4] 倪培森.“不三不四”杂议.文史杂志,1994,(4):39.

[5] 周翠英.古汉语中数词的非数目意义研究[J ].青岛大

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4):54~56.

[责任编辑 周秀怡]

A comparative stu dy of meanings of numerals in the archaic

Chinese and the modern Chinese

HU Y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 ienc es ,Guangzhou Uni ver sity ,Guangz hou ,Guangdong 510405,China )

Abstract :Use of numeral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Chinese langua ge .But r esearch on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quite rare so far .In actual use ,numerals acquire grammatical meaning ,rhetorical meaning and cultural meaning besides carrying numeric concept .But changes often occur to these meaning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an -guage .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in meanings of numerals in the archaic Chinese and the modern Chinese for the purpose of helping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and use the numerals . Key words :numeral ;gra mmatical meaning ;rhetorical meaning ;cultural meaning

·

23·第2期胡 妍:古今汉语数词意义比较

福师10秋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D) 1.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满分:2 分 2.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下列表示远指的是:(D) A. ""是" B. "斯" C. "兹" D. "夫" 满分:2 分 3. ('()"是"已普遍用作系词( C ) A. 先秦时期 B. 汉代 C. 六朝时期 D. 唐代 满分:2 分 4.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B) A. 渠 B. 伊 C. 他 D. 其 满分:2 分 5.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D)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满分:2 分 6. (下列句子中助词"之"用来强宾语前置的是:(A) A.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B.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饮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C. 仲尼之徒天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D. 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满分:2 分 7. (下列句子中连词”若”表示并列关系的是:(A) A.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论衡?论死》) B. 必有忍也,若能济也。(国语?周语) C.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告父之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D.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食货志上) 满分:2 分 8.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要是(A)

《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11春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 A. 介词 B. 助词 C. 连词 D. 代词 满分:2 分 2. (下列句子中"颇"用作副词表示程度的减轻或数量的减少的是: A.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观蛟龙。(《论衡?别通》) B.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李白《猛虎行》) C. 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徐霞客《游白岳日记》) D. 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史记?河渠书) 满分:2 分 3.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B.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C.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 满分:2 分 4.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满分:2 分 5.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李翰林连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满分:2 分 6.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满分:2 分 7.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河南南召一中翟杰(邮编474650) 教学目的: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状谓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高中语文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 (一)词法 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 1.虚词: (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 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 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 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出嫁了) 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这样的) 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 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 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 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 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 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字本意:箕 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 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 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 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 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 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 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 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 诸“之于”,“之乎” 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福师12秋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

福师12秋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

我只得了88分 1.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 李翰林连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2.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 李翰林连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3.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 ()。 A. 介词 B. 助词 C. 连词. 代词 4.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 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5.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6. ()"是"已普遍用作系词 A. 先秦时期 B. 汉代 C. 六朝时期 D. 唐代 7. 判断句的句末不用语气词,"是"字取代了"也"字表判断的作用是什么时 候: A. 先秦以后 B. 西汉以后 C. 东汉以后 D. 魏晋以后 8. 古今汉语中()都不充当句子成分,都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 关系,只表示说话的各种语气。 A. 谦词 B. 语气词 C. 叹词 D. 助词 9.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之”属于()结构。 A. 动宾 B. 动补 C. 连动 D. 偏正 10.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 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11. (古今汉语中()都不充当句子成分,都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只表示说话的各种语气。 A. 谦词 B. 语气词 C. 叹词 D. 助词 12.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之”属于()结构。 A. 动宾 B. 动补 C. 连动 D. 偏正 13. 下列句子中助词"之"用来强宾语前置的是: A.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B.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饮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C. 仲尼之徒天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 D. 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免费下载】知识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比较

【知识】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的比较.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语法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但是,无论是我们的母语汉语或者作为交流工具的英语,在学习它们的语法的时候,常常会很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又不容易记忆。特别是汉语的文言文语法,更是令不少同学感到头痛。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研究对象,通常被作为不同的学习内容分别在英语课和语文课内进行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一向被同学视为不相干,被作为孤立的两个学习内容来学习。 有没有学习这两种语法的好方法呢?如何让枯燥乏味的语法变得略微有趣一些呢?通过平时学习时无意中的初步比较,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相同或相似性的。如果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似或相近之处来学习,一定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研究这个课题的出发点就在于此。目的就是找出其中的相似和相近的地方来帮助学习。运用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记忆。当然,这也是“创新”,希望这些新的东西能够提起大家学习语法的兴趣。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的语法(包括词法、句法)都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我所要做的是找出只有古代汉语和英语才共有的相似部分。因为我做课题的目的是突出用古代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比较学习相对用现代汉语和以上两种语法比较学习有它的独特之处和一定优势。 以下是经过选材、比较和归纳后整理的成果——英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之间的相似或相同之处。(注:只列出两种语法中的相似或相同处,所列出的语法点不涵盖两种语法的全部。所给出的例句中,古代汉语部分选自课内和课外的语篇,英语部分是造句,无出处。古代汉语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语法特点,在此不分年代,一并整理。) 省略句 为了避免重复,使句子表达更简洁、紧凑,在不影响句子结构和语意的前提下(即被省略的部分能够肯定地补出),往往省去一个或多个成分。 省略可以是主语、谓语、介词等。其中,主语的省略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相似,故不列出与英语作比较,在此,只讲谓语和介词的省略。 I.古代汉语 省略的两个条件: 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II.英语 在英语中,有时为了避免重复,使句子表达得更简洁、紧凑,在不影响句子结构语意的前提下,往往省去一个或多个成分。英语中的省略范围较广。 一、省略谓语 I.古代汉语 谓语是表达意思的最主要的部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因此,省略谓语的句子相对省略主语较少。 1.承前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 “再斯可矣”即“再思斯可矣”的省略,“思”是作谓语动词,因承“季文子三思而后

福师10秋学期《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要是(A) A.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 B. 系词 C. 动词 D. 名词 满分:2 分 2. ('"被"字表示被动的用法,大约产生于)( A ) A. 战国末期 B. 汉代 C. 魏晋时期 D. 唐代 满分:2 分 3.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D)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B. 百里奚举于市。(同上) 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D. 屈原放逐于楚国。(盐铁论?刺相) 满分:2 分 4.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下列表示远指的是:(D) A. ""是" B. "斯" C. "兹" D. "夫" 满分:2 分 5. ('()是指以动词为中心词(构成的词组(A) A. 动词词组 B. 名词词组 C. 形容词词组 D. 介词词组 满分:2 分 6.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D)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满分:2 分 7.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D)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满分:2 分 8.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B)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个问题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个问题 【摘要】迄今为止,人们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认识和掌握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古代汉语判断句这方面的教学。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判断句本质特点的阐释与分析,以求达到准确把握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目的。 【关键词】判断句本质特点系词名词谓语句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句类之一,也是古代汉语中比较重要的句类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分析与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判断句的确认标准是什么;“……者……也”句式是否是判定判断句的唯一或主要的特征;是否所有名词谓语句都是判断句;“是”字、“为”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当作判断句的系词;“判断句的活用”说是否是正确的。关于以上几个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歧见,并没有定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通过追根溯源,比较分析学术界观点,力求排除不准确的观点,准确把握古代汉语判断句本质特点,进而准确掌握古代汉语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本质特点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确认问题,学者王力认为“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1】学者郭锡良补充,“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

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2】学者刘忠华则坚持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来判定判断句。他认为判定某个句子是判断句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名词性质的词语作谓语,一是主语所指与谓语所指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3】我们赞同学者刘忠华的观点,他指出了判断句与非判断句的本质性的区别,即一个句子如果被判定为判断句,那么这个句子必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形式特点这个方面,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那么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以及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一定不是判断句;一是在语义关系方面,谓语必须对主语作出判断,即判定主语所指是或不是某一事物,属于某一类别或不属于某一类别。如果只着重考虑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就很可能把非判断句也误认为是判断句,影响我们正确地判定判断句,从而影响古代汉语教育教学实践。所以,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句子才可判定为判断句,二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二、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基本形式的几个问题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结构形式问题,有些学者把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归为以下四种:【4】 1.主语+者,谓语+也 2.主语,谓语+也 3.主语+者,谓语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 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例如: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例如: 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汉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或从手。”(“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现代“找”义为“寻找”。绸——古代是“缠绕”之义。《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宋洪兴祖补注:“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二字,义为紧密缠绕。《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颖达疏:“郑(玄)以为鸱鸮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有此室巢。”后常以“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绸”在现代指“丝绸”。 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句中“抢”为“突过”义。《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句中“抢”是“撞”义。现代“抢”是“抢夺”义。 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也。”《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说文》:“完,全也。”《荀子·大略》:“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成语“完璧归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都表示“全”义。现代汉语中“完”是“完了”、“终结”之义。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现代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对于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要下功夫一一记牢。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教学教材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

福师《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 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满分:2 分 2. 下列句子中,"稍"用作副词表"稍微"之义的是: A.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B.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魏公子列传) C. 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柳宗元《与李翰林连 书》) D. 如水清冷,便有极清处,有稍清处。(朱子话类) 满分:2 分 3.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之”属于()结构。 A. 动宾 B. 动补 C. 连动 D. 偏正 满分:2 分 4.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 A.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B.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满分:2 分 5. 下列句子中连词”若”表示并列关系的是: A.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论衡?论死》) B. 必有忍也,若能济也。(国语?周语)

C.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告父之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D.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食货志上) 满分:2 分 6.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B.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C.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 满分:2 分 7. 在古代汉语里,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语的定中词组既可充当主语或宾语,还可充当() A. 状语 B. 谓语 C. 定语 D. 补语 满分:2 分 8.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B.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C. 子路宿于石门。(论语?宪问)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季氏) 满分:2 分 9.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D.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满分:2 分 10. 下列句子中,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情况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C.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D.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满分:2 分 。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题目:论古代汉语中的“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的比较 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摘要:“者”“所”是古代汉语中两个十分重要的词语, 它们的分布非常广泛, 主要是与其它成分结合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充当各种句法成分。“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它们在词性、功能、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两者的看法有所不同,本文不能全部列出,仅选取其中一些观点进行归纳整理。本文从语法功能、结构的构成特点以及结构的性质三个方面尝试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者”字结构“所”字结构语法功能构成特点构成性质 一、从语法功能上看 从语法功能上看,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中“者”和“所”字都是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语法功能,即指代作用;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即不能独立进入句子,充当句子成分。但二者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者”字的作用都是“指”指别而“代”代替 ,因此,“者”字的后面不会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所”字一般是“指”而“代”,但有时是指”而不“代”。指而代时,所字结构后面不

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指而不代时,所字结构后面另外出现名词。例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此二句的“者”,王力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此二句中的“者”,王力认为是语气词。 君子所贵于道者三。(论语·泰伯)这一句中的“者”,王力认为仍是指示代词,但指示作用由“所”承担,“者”主要表称代。 天所立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史记·匈奴列传)中“所”为指而不代。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两个“所”恰好说明“所”字不仅可以指而代,有时也可以指而不代,前一个“所”是指而不代 ,后面另外出现“室 ,以示指别之对象 ,后一个“所”是指而代。正因为所字有指而不代的情况 ,因此可以出现“所……者”的结构,这时, “所”是指别, “者”是代替。如: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礼记·大学) 拱把之桐梓 ,人苟欲生之 ,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告子上) 二、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 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跟“者”、“所”结合的通常是谓词性成分。其中,“所”一般只跟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其构成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所+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二)所+动词+者,例如: 狄人之所欲者, 吾土地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所+介词+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者字结构则由形容词、动词、数词或动词性短语加“者”构成。例如: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者不惧。(论语·宪间) (3)此五者, 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 (4)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战国策·齐策四) 在固定结构里,“者”字放在组合词之后,所字放在组合词之前,这种词序、语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们共同的指代功能 ,恰恰相反,由于“所”的虚化较“者”更强,“所”在实施指代功能并使整个结构名词化的过程中似乎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往往求助于“者”构成“所…者”结构,从而巩固和加强其语法意义。 三、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都是名词性结构。者字结构表示的是具有某种特征意义的实体,如动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动态特征的实体,形容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性状特征的实体。 (1)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公孙丑上) (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3)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4)治国能使贫者富。(商君书·去强) 以上四例,(1)、(2)例为动词(短语)加“者”,分别表示具有“为此诗”、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大作业 (1)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大作业 一、阅读下面一段古文,并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昔者,孔子没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②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③之,秋阳以暴之,皜皜④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⑤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⑥,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注解: ①没:通殁,死亡。 ②治任:指收拾行李。 ③濯:洗。 ④皜皜:光明洁白。 ⑤鴃:伯劳鸟。 ⑥膺:击。 一、将上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文。(60分)从前孔子去世,弟子们守孝三年后才收拾行装准备回家,去子贡那里作揖告别,彼此相对而痛哭,都泣不成声,然后才归家。子贡又回到墓旁,在墓前的祭场搭建住的棚子,独居三年,然后才归家。过些时候,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象孔子,想用过去敬奉孔子的礼节敬奉他,还强迫曾子接受。曾子说:…不可,如同在江汉之水中洗濯过我们,又好似在盛夏骄阳下曝晒过我们,夫子那种光明高大的境界简直无法达到。?如今从南方野蛮之地来的人,说使人难懂的话,不是我们先王之道,你背叛你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跟曾子也太不同了。我只听说过鸟儿从深谷里飞出来迁到高处乔木上,却没有听说飞下了高处的乔木而到幽深的山谷里去。《鲁颂》上说:…戎族狄族的人服从了,荆地楚地被惩罚了。?周公能使他们服从,你却要向他们学习,你是很不善于变通啊。 二、对照译文,分析下列句子的古今语法差异。(40分) (1)江汉以濯之。 (2)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3)戎狄是膺。 (4)子是之学。 1.江汉以濯之。宾语前置,即“以江汉濯之”,也就是用长江、汉水去清洗。“以”在古代汉语中经常有这种用法,如原文后面紧接着的“秋阳暴之”就是一例,再如成语“一以当十”也是。 2.出于幽谷迁于乔木。状语后置,现在应该说“于幽谷出”,即从幽谷出来。 3.戎狄是膺。宾语前置,且以“是”字复指。按现在说法就是“膺戎狄”。 4.子是之学。宾语前置句,“是”是“学”的宾语,“之”提前表复指。这句意思是,你向他学习,就是往坏的方面转化了。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形、词义、语音、语法这四个方面。古汉语字形的发展主要是一个由繁到简,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主要有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这几种情况。 假借字,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不再用它来表示,而本义往往另外用在原来的字上添加偏旁的方法来表示。“乎”的本义是呼叫,假借为疑问语气词。假借之后本义用后起字“呼”来表示。 但也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仍然用它来表示,它同时兼有表示本义和假借义的功能。如“之”的本义是动词往、到,假借为代词或者连词。 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古今字。繁简字就有很多了伙夥、发与髪、發,古今字与繁简字都属于异体字。 假借、古今、繁简都导致了古汉与今汉在自形方面的诸多差异。 语言的词汇伴随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词义的转变主要是词语在范围和感情色彩方面的改变。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例如在古汉语中“知道”是“知晓道理”之意,“然后”则是“这样之后”的意思。词语范围的变化主要是词语范围的扩大、缩小以及转移三方面。范围缩小如:“亲戚”表示亲人,可以包括父母、妻子以

及子女,现在是表示因为婚姻而联成的亲属,它不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 范围扩大如:在古时“河”表示黄河, “江”表示长江,现在两者都表示河流。转移的例子则有:“走”表示跑,现在表示行走。“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感情色彩的变化也有三种情况变化。由褒到贬、例如“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今义却指那些走狗。由贬到褒,如锻炼,在古义中有着“玩弄法律对他人诬陷”的意思和从中性到褒贬,如谤,在古汉语中是指批评议论的意思,与今天的诽谤、毁谤大不相同。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部分的词语都出现了一词多义的变化,词语的性质也跟着词义的不同发生了变化,这里主要是大部分的虚词都由实词引申而来。典型的如“都”,本义是都城,后被引申为副词都,和本是应和之意,后却被引申为连词。 古代语音和现代语音的差别表现在声、韵、调上面。在声母方面,古代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分为“”,但用现代普通话读来已经没有区别。并且现代汉语中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清鼻音声母在古代也是没有的。在古代诗词当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觉察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韵母、声调的差别。古诗讲求押韵,但用普通话朗诵诗歌却时而拗口。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里的斜(xie)就应该读作xia,古韵分为了十一类三十部,并且之间有时还会出现对转和旁转的现象。现代普通话在声调方面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差别很大。“平分阴阳,全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摘要:语法是语言中蕴含的使用规律,汉语文化延绵至今,其语法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本文旨在分析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力图站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明晰两者的区别,以便促成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古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比较研究 任何语言的组合都不能缺少一定的规则,所谓语法,正是语言表达习惯中所蕴含的规律。伴随着时间的递进,语言在演进过程中其语法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流变。从时间纵向轴上来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从中发展而来。但受到各类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作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毕竟是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语言,它们的语法规律也有着必然的差异性。无论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应当把握住两者的规律,并正确认识古今汉语语法所存在的差异性,从而站在比较的视野下深化对两者的本质理解。 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虽没有词汇、语音方面的差异大,但归结到词类、句式的微观层面上,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在此,本文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古今汉语语法差异性的表现。 一、古今汉语词法上的差异 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也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除了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之外,还包括一部分的代词,每类虚词的构成成分也与现代汉语存在不同。除此之外,古今汉语中的实词活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法上的区别主要可表现为: 其一,词类活用上的不同。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上也并不严格,存在词类分工不细、不明的状况,词类活用的使用较为复杂。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并不多见,而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范围则相对广阔许多。例如: (1)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或者直接作状语。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即为名词作动词使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王为使&&称王的意思,属于使动用法。在此不赘述详例。 (2)动词活用作名词、使动词。如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中的宿指歇宿的鸟,动词当作名词。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为使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或者使动词。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指坚硬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再如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则是典型的形容词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4)数词活用作动词。如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中的一是使&&一致起来的意思。 可以看出,词类活用在古今汉语中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比如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存在;而现代汉语中代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形容词,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没有的。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用于语法表意,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则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辞现象。 其二,数量表示法上的不同。由于古代汉语中的量词使用并不发达,动量词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当表示数量的时候,数词直接放置在名词或动词之前。三、五、九等定数往往表示虚数,或者在数词前加上将、几、且等字来表示概数。另外,在表示分数时,分子分母连用。 二、古今汉语句法上的差异 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句式上的差异。按照句式的类型划分,首先,在判断句中,古代汉语以名词或者

古今汉语语法异同

福师1203考试批次《古今汉语语法异同》复 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作者版本出版社 古今汉语语法差异17.5 徐启庭2005年7月第1 版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根据文后提出的问题回答 梁北有黎丘部,有其鬼焉。喜効(1)人之子姪昆(2)弟之状。邑丈人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効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3)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4)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曰:“嘻!是必夫(5)其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6)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7)也,遂逝(8)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真子。夫惑于似士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注释: (1)効:同“效”。(2)昆:兄。(3)孽:作孽,制造灾祸。 (4)责:讨债。(5)夫:那个。(6)端:专门。 (7)反:回来。(8)逝:前往。 一、翻译上面的文字。(40分) 参考答案: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 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头脑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头脑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 二、对照“我醉,汝道苦我。”一句的译文中“道”和“苦”两词古今句语作用的差异。(20分)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渠县职业中专学校张吉轩 摘要:古代汉语判断句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句式之一,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 性词组作谓语)主要用来判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的 句子,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点,但在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等同关系;类属关系;判断句的活用;语气助词。 一、句子的分类 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句子具有表述性的特点。表,指的是表达客观现实;述,指的是陈述主观意图。 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们常按一定的标准对句子进行分类。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分出的句子的种类是不同的。 1、根据句子的语气可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如: ①他正在开会。(陈述句)②他在干什么?(疑问句) ③你别再赌了。(祈使句)④你真棒!(感叹句) 2、根据表示肯定还是否定可将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定句。肯定形式有的用“是”,有的不用“是”,有的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否定句一般要用否定副词“不”、“没”、“没有”、“非”等。如: 肯定句: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②你想干什么?③你应该爱惜身体。 否定句:①秋天没有夏天热。②你不想干什么?③我并非借题发挥。 3、根据句子结构的繁简可以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单句的下位句型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如: ①他兴高采烈地说着话。(主谓句)②不准说话!(非主谓句) 复句的下位类型有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如: ①我们是教师,又是学生。(联合复句) ②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灰心丧气。(偏正复句) 4、在句子的多种分类方法中,按谓语性质的分类是基本的,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把句子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 叙述句的谓语主要用来叙述主语的动作、行为或变化;描写句的谓语主要用来描写主语的性质和状态;判断句的谓语主要用来判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如: ①满天黑云顿时消失了。(叙述句) ②人民的生活富裕得很。(描写句) ③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判断句)

语体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体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一、语体的定义(什么是语体) 语体这个术语在语言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语体,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语体就是文体(包含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我们要说的是:语体和文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语体不等同于文体,因为文体和交际没关系,而语言研究关心的是人说的话和人的交际。所以在语言学领域提到语体时,以往经常被提到的两种语体是口语体和书面语体。 说到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容易有一种误解:认为这两种语体的区分和信息传播的媒介有关,口语就是通过嘴传播的,书面语就是通过文字纸张传播的。当然,这种分类是有根据的,但是这样对口语、书面语的简单理解对语言研究没有好处。语言研究之所以要考虑语体,就是要看不同的语体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分?我们可以看两段文字: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对学校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至关紧要。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努力创造南开科学发展的新业绩,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薛进文在南开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王氏这一条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归到一块儿,真是失败,连形而上学分类法都不配叫。简直像相声里的杂烩菜,吃糖葫芦儿蘸卤虾油了!……《齐策》的?比胜?就是?并胜?。非常简单好懂,让王氏一讲,倒绕脖子,这是个实字根本不该收进来。(俞敏《〈经传释词〉札记》) 领导讲话是一种口头语用方式,但正式的讲话是有底稿的,讲话的语言特征跟口语对话体没什么相似处,反而更像书面语。但口头对话也可以在纸上写下来。所以,单凭信息媒介来区分语体,对于我们的语言研究并没有多少好处。 所以我们在这里引入另一种语体分类: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俗常体)。如果我们从交际对象、交际场所、交谈内容给语体下个定义的话:正式语体往往在庄严肃穆的场合、谈到严肃的话题时使用,谈话者之间的人际距离一般比较远;非正式语体一般是在日常随意谈话中使用,谈的内容是轻松的,谈话者之间是亲密的关系。 二、语体和文体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语体和文体是两码事(语体和交际有关,文体和交际没关系)。1但不同的语体是不同文体的构成要素。例如小说倾向于使用非正式体,官方的文书、新闻稿倾向于使用正式体。 三、语体的交际功能 语体是一种调节人际距离的手段。人交际的本质在于确定彼此的关系:远或近。人的交际关系需要调节,所谓调节就是调节彼此之间的距离。让远的变近、让近的变远。正式语体有推远交际距离的作用,而非正式语体能够拉近交际距离。例如: 这句话不行,得改改。/ 此句欠妥,宜加修改。 前一句话显然比后一句话更亲切。这就是使用不同语体所产生的效果,正式语体给人一种距离感,让人变得庄重严肃。非正式语体就是要消除听者的距离感,让听者变得放松随意。我们看两段古汉语的例子: 1 文体可以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也可以是文章的体裁(论说文、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