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指再植术后预防血管危象的护理 武汉弘济骨科 胡汉兰
- 格式:ppt
- 大小:304.50 KB
- 文档页数:21
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效果分析我们来了解一下罂粟碱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这两种药物。
罂粟碱是一种能够扩张血管的药物,可以帮助增加术后断指再植部位的血流量,从而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几率。
而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种抗血栓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的形成,保持血管通畅。
将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术后患者,可以达到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防止血栓形成的功效。
接下来,我们将对该药物组合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一项针对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研究显示,采用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治疗的患者,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
这说明,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在预防术后血管危象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患者在使用该药物组合后,术后恢复情况也更好,伤口愈合时间更短,术后功能恢复更快。
这些临床数据都充分证明了该药物组合方案的有效性。
除了临床疗效外,我们还需要考虑该药物组合的安全性。
经过多项临床试验和观察,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不仅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且在患者身体的耐受性上也有较好的表现。
该药物组合方案在预防术后血管危象的还能保证患者的安全。
我们需要对该药物组合方案的应用规范进行总结。
对于使用该药物组合方案的患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严格按照医嘱进行。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自身的身体情况,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医生在开展该药物组合方案的应用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作为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药物组合方案,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是一种可靠的药物选择。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可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运用该药物组合方案,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术后辅助治疗,促进术后康复。
希望该药物组合方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更多需要断指再植手术的患者带来福音。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原因与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3-05-27T15:00:16.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黄幼梅[导读] 严密观察血液循环术后严密观察再植指血运情况,色泽,皮温,张力,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及患手敷料有无渗出[5]。
黄幼梅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医院 363000)【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426-02【摘要】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因素与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12月断指再植病例198例212指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病例198例212指中发生血管危象23指,其中动脉危象13指,静脉危象10指,经及时发现、对症处理,18指成活,救治成活率78.26%。
结论血管危象的发生与疼痛、吸烟、体位及神经体液等多因素有关。
正确处理血管危象的发生因素,可提高断指再植成功率。
【关键词】断指再植血管危象护理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手部创伤修复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断指再植术成为挽救离断手指、恢复手功能的有效治疗措施。
而血管危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术后再植指的顺利成活。
有效预防和治疗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已成为手外科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1]。
1、临床资料本组198例患者中,男114例,女84例;平均年龄(40.15± 1.16);受伤机制均为外伤性完全或不全离断,其中拇指21指,食指78指,中指71指,无名指26指,小指16指。
伤后40min~6h入院,平均2.5h。
2、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原因血管危象包括动脉危象和静脉危象。
动脉危象表现为指体皮肤苍白、指温降低、指腹张力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2S以上);静脉危象则表现为指体皮肤暗紫、指温低、张力偏高、指腹饱满,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缩短(<1S)。
2.1 情绪因素断指损伤对患者心理上是一种严重的打击,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再植指的成活率和功能恢复情况,考虑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是否受到影响而焦虑不安,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痉挛,这不仅使局部血液供应不足,同时使吻合口的血流缓慢,容易发生血栓堵塞血管[2]。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初探及护理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原因并总结相关护理方法。
方法:将48例行断指再植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干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及再植指成活率。
结果:对照组患者血管危象发生率和断指再植成活率分别为37.5%和81.8%,观察组分别为8.3%和95.8%,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标签:断指再植;血管危象;原因;护理断指再植是手外科和显微外科的一种专项技术,即将完全或不完全断离指体进行修复,其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即为血管危象,这主要是由吻合的动静脉循环障碍所引起的,直接影响到断再植指的成活率,因此,合理预防和处理血管危象尤为关键[1]。
現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8例行断指再植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探讨相关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行断指再植术患者48例(共73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
对照组男17例(28指),女7例(9指),年龄范围为10~58岁,平均年龄为(34.2±5.3)岁,其中完全离断23指,不完全离断14指,致伤原因为:刀伤7例,电锯伤9例,绞伤5例,其他3例;观察组男19例(29指),女5例(7指),年龄范围为12~61岁,平均年龄为(35.4±6.2)岁,其中完全离断22指,不完全离断14指,致伤原因为:刀伤9例,电锯伤8例,绞伤3例,其他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致伤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吸氧、抗感染、血运观察等内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干预护理方法,具体内容为:①心理护理。
小儿断指再植术后迟发性血液循环危象原因及护理迟发性血液循环危机是指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的指尖或术区缺血、坏死甚至再次坏死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血液栓塞:术后血管再通后,由于术后创口和修复区域的出血、血栓形成以及血管内膜损伤等因素,很有可能会引起血液栓塞,导致术后血液循环不顺畅,甚至完全阻塞。
2.血管痉挛:术后局部组织充血、炎症反应等因素可能导致血管痉挛,进一步影响血液供应,导致迟发性血液循环危机的发生。
3.微观血栓:在术后的修复区域,由于修复血管的内皮细胞对凝血功能的恢复比较缓慢,可能会出现微观血栓的形成,这也是迟发性血液循环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迟发性血液循环危机,在术后的护理中,应采取以下措施:1.早期抗凝治疗:在术后早期,应及时给予抗凝药物,预防血液栓塞的发生,尽早恢复血液循环。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具体用法和用量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2.改善血液供应:通过鼓励患儿主动运动或进行物理治疗,增加术区血液供应,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保持术区温暖,避免受冷,提高局部血液循环的灌注。
3.减少血管痉挛:在术后护理过程中,应避免术区受到寒冷刺激,适当使用热敷或盐水浸泡等方法来减轻组织充血,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
4.加强监测:术后应严密观察术区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末梢血流量、皮肤颜色、温度等指标的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5.保持休息:术后的患儿需要保持充分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受到外力的撞击,保证体内的血液循环不受到干扰。
6.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保证术后的恢复效果。
总而言之,迟发性血液循环危机是小儿断指再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包括血液栓塞、血管痉挛和微观血栓的形成。
通过早期抗凝治疗、改善血液供应、减少血管痉挛、加强监测、保持休息以及定期复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迟发性血液循环危机,促进术后患儿的康复。
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效果分析断指再植术是一种复杂的微创手术,其成功与否往往受到术后血管危象的干扰。
血管危象是指术后断指再植术病人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血管闭塞和局部缺血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再植断指的失败。
为了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临床上常采用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预防。
本文将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作用机制罂粟碱是一种中枢镇痛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来扩张血管,增加患部的血流量,改善组织的缺血状态。
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种抗凝血和抗栓形成药物,通过促进红细胞变形、减少血液粘稠度来改善微循环的通畅性。
罂粟碱和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使用可以协同作用,有效地增加患部的血液供应,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
二、临床研究分析1.血管危象发生率在进行断指再植术的病人中,分别采用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和常规处理的两组病人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显示,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组的血管危象发生率明显降低,几乎没有出现血管危象导致再植断指失败的情况,而常规处理组的血管危象发生率较高。
2.术后恢复情况对比观察发现,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组的病人在术后的恢复情况更好,伤口愈合更快,患部功能的恢复更完善。
而常规处理组的病人恢复情况较差,愈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血管危象导致的再次手术的情况,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
三、总结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改善患部的血液供应,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能够有效地提高断指再植术的成功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
在临床上推广罂粟碱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的应用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充分发挥该预防方法的效果。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继续完善和发展断指再植术后的治疗方法。
多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因素及预防性护理对策断指再植术是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离断手指的血管、神经等组织进行重建与修复的外科手术,再植指是否成活主要依赖于重建血管的循环功能[1]。
血管危象是断指再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因此,适当预防并积极处理血管危象是提高再植指成活率的关键。
既往研究认为血管危象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合理护理关系密切[2]。
笔者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153例(共361个手指)行断指再植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其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因素,总结预防性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共361个手指)行断指再植术患者15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1例)和对照组(82例)。
实验组男45例(97指),女26例(63指),最大年龄49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295±76)岁,其中拇指28指,食指36指,中指59指,无名指23指,小指14指;损伤两个手指的37例,损伤三个手指的14例,损伤四个手指的6例,全部手指损伤的4例;完全性离断损伤29例,不完全性离断损伤42例。
对照组男47例(107指),女35例(94指),最大年龄52岁,最小年龄15岁,平均年龄(325±92)岁,其中拇指36指,食指41指,中指68指,还指25指,小指31指,损伤两个手指的41例,损伤三个手指的19例,损伤四个手指的8例,全部手指损伤的6例,完全性离断损伤39例,不完全性离断损伤43例。
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病人均否认结核、糖尿病等病史,两组患者在年龄、受伤部位等方面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12因素分析121断指污染严重或长时间缺血:断指术前污染严重,未做彻底清洗,残留的有害物质产生排斥反应,从而导致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了缺血。
患者受伤地远离医院,未做及时有效的冷藏,断指缺血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血管损伤[3]。
122手术因素:断指术中是否清创彻底、血管清创后张力调节是否适当、吻合口处血管是否旋转、缝合皮肤时血管是否受压,吻合口处血管外膜剥离是否过长等都是影响断指再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旨在减少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断指再植的成活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断指再植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血管危象的原因有患者因素、环境等。
结果本组60例患者,手术手指共计134指,其中术后血管危象13例(34指),发生率为25.37%,经过及时发现,及时对症处理,24指成活,救治成活率为70.58%。
结论精神紧张、寒冷、血肿及敷料的压迫、体位不妥、便秘、吸烟、下床活动太早可导致血管危象的发生。
及时正确处理血管危象是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加强术后早期的血运观察及处理,及时控制疼痛,做好心理护理,掌握并发血管危象的常见诱因,做好健康宣教是防止血管危象的有效措施。
标签:断指再植术;血管危象;护理血管危象是断指再植术后因吻合的动静脉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动脉危象和静脉危象,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是影响再植指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而导致血管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好发时间多见于术后24~48 h。
对2008年4月~2010年12月收住笔者所在医院行断指再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血管危象的因素,并而更好地预防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全部断指再植病例60例,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1岁,平均32.2岁。
断指原因:电锯伤32例,刀切伤12例,挤压伤6例,其他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9 h。
手术手指共计134指,分别为拇指9指,食指98指,中指13指,环指14指,其中完全离断78指,不完全离断56指。
其中术后血管危象13例(34指),发生率为25.37%,其中动脉危象20指,静脉危象14指,经过及时发现,及时对症处理,24指成活,救治成活率为70.58%。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观察及护理干预分析摘要:目的:对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进行观察及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断指再植术患者共计70例(115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面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危象发生情况、断指再植成活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危象发生率、断指再植成活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给予全面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断指再植术;血管危象;护理干预断指再植术是利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对完全或不完全离断的肢体进行清创、血管吻合、骨骼固定的一种修复方法,其能修复断指神经和功能,然而患者术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极有可能发生血管危象[1],导致再植肢体缺血、坏死,进而使再植失败。
因此,在断指再植术后,有必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最大限度提高断指成活率。
笔者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断指再植患者进行观察,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断指再植术患者共计70例(115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4例。
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33.1±9.8)岁。
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17~56岁,平均年龄(32.8±10.2)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1.2.1有效镇痛:患者在夜间安静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因此疼痛会更加明显,再加上迷走神经在夜间也更加兴奋,导致小血管保持收缩状态,提高血管危象的发生率。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护理(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护理简清娇 (2010-08-30)【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断指再植手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方法:术后至7-10天内,严密观察再植指色泽、皮肤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反应、饱满度或侧方切口冲洗情况,观察血管危象早期征状、性质,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室温23-25℃,禁烟,给予心理支持,绝对卧床休息等措施。
结果:20例断指再植,共25指,发生血管危象4例,均早期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处理成功3例,成活24指,成活率96%。
结论:正确观察、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血管危象是再植指成活的关键。
【主题词】再植术血管危象观察和护理血管危象是危及再植组织成活的一种严重病理现象,早期发现和预防、处理是关键。
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了20例不同程度的断指再植患者,其中发生血管危象的4例,发生率16%,4例均于早期观察发现。
3例经治疗获得成功,1例失败,断指再植成活率96%。
本文就断指再植后引起血管危象的原因及观察、护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0例,女性3例,男性17例;年龄18~34岁,平均年龄27岁;手术与受伤时间的间隔为0.5-2h;断指原因为电锯割、刀切、挤压、冲切、撕脱等;手术再植25指,分别为拇指3指,食指15指,中指5指,无名指2指;其中完全断离20指,不全断离5指;其中术后发生血管危象4例,其中发生动脉危象1例,静脉危象3例。
发生率16%,3例经治疗获得成功,1例失败,再植断指成活率96%。
2.血管危象的观察2.1 观察工具用皮温计测量再植指、健指皮温,光线不足时使用手电筒观察、测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时使用计时表、按压术区皮肤时用无菌棉签,观察完毕使用断指再植专科单记录。
断指再植血管危象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随着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生产力的进步,建筑、加工等行业的发展,手外伤断指患者人数日渐增多(尤以年轻的劳动力和幼儿多见),断指再植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为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促进患者的健康,该研究分析了断指再植血管危象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对断指再植患者术后、预后进行观察追踪及研究分析,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
标签:断指再植术;血管危象;预防血管危象可分为动脉危象、静脉危象,是影响再植指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由于断指再植术后已吻合的动静脉发生循环障碍从而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1-2]。
血管危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术前医护人员对伤情的评估、术中的处理及术后危险因素的干预均密不可分,一般多好发于术后24~48 h。
做到同时重视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护理,这样才能将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控制至最低。
1 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由于吻合口处血管收缩与痉挛,使血小板极易黏附于血管壁,血管腔闭塞或血栓形成而导致血管危象。
一般发生在术后72 h内,以术后24 h内多见。
可分为动脉危象,静脉危象和动静脉危象。
其发生的原因较复杂,总体可归纳为以下4种[3-4]。
1.1 疼痛因素创伤或术后炎性物质的异常释放从而导致疼痛的产生和组织的水肿。
(1)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促进血管紧张素Ⅱ的释放,加剧了小血管的收缩;(2)水肿组织压迫血管使血流变慢血液粘稠度增高,增加了血栓的形成的几率;(3)多数患者由于不能耐受疼痛而引起应激反应,使血液高凝形成血栓诱发血管危象;(4)夜间患者思绪集中,感觉疼痛愈加剧烈,进一步加快疼痛反射—小血管强烈收缩—血管危象的恶性循环。
1.2 环境因素(1)低温与寒冷的刺激会使血管的收缩从而诱发血管危象;(2)吸烟不但使小动脉收缩后痉挛,导致其阻力增加,还可加剧血小板凝聚速度,增高血液粘稠度、减缓流速,从而引发血管危象;(3)夜间迷走神经张力高于白天,使得夜间小血管收缩更强烈而导致小血管痉挛,发生血管危象。
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开展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临床观察,与此同时探析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险的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
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20年1月-12月收录的72例断指再植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断指再植术血管危险的发生率以及相关护理干预对策。
结果 72例断指再植术患者有7例出现血管危象,血管危险发生率为9.72%,临床观察血管危象可以发现患者的肢体皮肤颜色、温度以及脉搏等出现变化,且经过有效护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护理满意度在90%以上。
结论血管危象是断指再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为了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影响,应该加强断肢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关键词:断肢再植术;血管危象;观察与护理断指再植术主要是将完全、不完全离断指体回归原位,恢复断指的血液供应,血管危象作为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会影响断指的存活率,所以当前应该加强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观察与护理。
调查发现,血管危象一般发生于断指再植术后的72小时,该并发症主要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断指动脉、静脉血供以及血液回流出现异常情况,严重血管危象会导致手术失败,所以当前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临床观察,然后对其进行科学有效护理干预[1]。
本文主要以我院实行72例断指再植术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开展血管危象临床观察以及护理干预措施的探讨,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样本来源于我院开展断指再植术的72例患者,断指类型包括切割性断指、挤压性断指、撕裂性断指、碾压性断指。
入选的所有患者均符合断指再植术的适应症,且患者资料完整收录于病历档案,自愿在知情同意书签字。
排除免疫系统障碍、重大器质性病变、凝血功能异常、中途脱落实验、不配合此次研究实验的患者数据。
72例患者男性与女性分别为40例、32例,年龄最低1.6岁,最高60岁,平均年龄(35.41±3.78)岁,本文研究实验的进行是在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的。
·临床医学·探讨断指再植患者术后预防理干预,具体为:①风险评估。
手术结束后,对病患断指手术部位进行密切观察,并结合病患病情、损伤程度评估术后血管危象风险,根据评估结果施行针对性预见性护理干预。
②体位干预。
术后48 ̄96 h可适当抬高病患断指,以促患肢静脉血回流。
针对行臂丛麻醉的病患,须指导其避免侧卧位;针对低龄患儿,须强化巡视以避免患指受压。
③疼痛干预。
术后疼痛较为常见,且会致使患者出现血管收缩,进而导致血管闭塞,甚至引发血栓。
为此应强化疼痛干预,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后针对性行转移注意力、放松疗法、给予适当镇痛药物干预等。
④预防干预。
提高巡视频率,尤其是夜间,夜间为血管危象高发时间段。
注重术后伤口清洁,定期换药,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要求,确保病房环境整洁、舒适。
一旦发现病患出现血管危象,须及时行镇痛药物、抗凝药物,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1.3 评价指标记录、对比两组断指再植术患者血管危象发生情究数据显示,研究组病患血管危象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参照组(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断指再植术病患施行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术后血管危象,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1]施玲玲,刘祯庆,傅育红等. 强化夜间护理在预防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血管危象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32):2504-2506.[2]韩素琴,贾飞飞,陈盛等. 应用血管危象可控因素集束化管理策略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J]. 中医正骨,2019,31(5):74-76.[3]徐燕. 强化夜间护理在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血管危象中的预防。
断指再植术后预防血管危象的护理体会作者:王金芳崔立华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年第10期关键词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心理护理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162资料与方法我科于1997年开展新技术项目——断指再植术。
本组男5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4.6±12.2岁;其中挤压伤54例、撕脱伤16例、切割伤20例。
共138指,其中拇指22指,食指31指,中指47指,环指14指,小指24指。
均行手术再植。
术后护理做好心理护理,为术后的顺利康复创造良好的基础。
必要时应用镇静药物。
环境准备:术后要安排一个舒适、安静、空气新鲜的病室,室温保持在23~25℃,相对湿度55%~65%。
避免寒冷的刺激。
在冬季,为确保恒定的室温,病房内备有空调,电暖气或其他保温设施,以便随时调节室温。
为了便于观察及局部保温,局部以40~60W白炽灯照射,照射距离30~40cm。
病房内定时开窗通风,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1次进行空气消毒,室内物品及地面每日用84消毒液擦拭2次,严格限制探视陪护人员。
室内严禁吸烟,包括病房门口及走廊,夏天室内不宜点蚊香,为小血管吻合后内膜的正常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严密观察全身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病人自手术室回到病房,与麻醉师及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班工作,了解手术特点、术中情况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其他合并伤,警惕血容量不足、创伤性休克、贫血,及时补足血容量,观察末梢循环和液体出入量。
对病人还应了解有无原发疾病,比如心脏病,应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量,糖尿病病人应注意控制血糖,血糖高会影响伤口愈合。
总之,护理人员应充分进行护理评估,针对护理问题,严密观察,为每个病人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认真把握好术后用药、局部保暖、定期监测等各个环节,根据护理计划及时评估每项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保证护理工作万无一失。
局部血液循环的观察指标及临床意义:其临床表现见表1。
护理工作对预防断指再植手术后血管危象中的作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断指再植无论是数量还是成活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术后手功能恢复情况却不尽人意。
断指再植术是将完全或不完全断离的指体,在光学显微镜的助视下,将离断的血管重新吻合,作骨、神经、肌腱及皮肤的整复术,使肢体恢复血液循环及功能的一种高难度精细手术[1]。
而获得断肢再植手术的成功,术后正确的观察及护理,预防血管危象的发生至关重要。
我科对32例不同程度的手指离断患者,着重加强术前、术后的健康宣教和护理措施,减少了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9年3月~2010年12月共收集临床急诊手术病历32例,年龄23-51岁,平均37岁。
致伤原因:爆炸伤,挤压伤,切割伤,旋转撕脱伤。
1.2治疗效果:其中36指断指再植的手术患者中,成活34指,成活率为94.44%。
2发生血管危象的主要原因2.1情绪紧张:断指再植手术患者对手术期望值较高,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容易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从而产生神经性血管痉挛,降低断指的成功率。
2.2室温不当:低温和寒冷最易引起血管危象[2]。
2.3体位与疼痛:断指再植术后疼痛可导致机体大量释放缩血管物质,循环系统受到影响,同样也会影响断指的血运状况,造成断指成活率下降。
2.4吸烟对微循环的影响:烟草中尼古丁可使小血管痉挛,血管阻力增加,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引起血管危象,吸烟是导致血管危象的重要因素,并且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都有害。
2.5夜问对血管的影响:由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小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指端血管容易发生痉挛[3],因此,夜间比白天发生血管危象的几率高。
3血管危象的观察和处理术后观察血管危象是断指再植成活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观察指标有:肤色、温度、指腹张力、毛细血管充盈试验。
3.1指体色泽完全性离断的指体再植术后,再植指体的色泽比正常指红润,不完全离断的指体再植术后,再植指体的色泽应红润或与健侧手指皮肤颜色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