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风偏瘫使用肢体运动康复仪和针灸的区别

中风偏瘫使用肢体运动康复仪和针灸的区别

中风偏瘫使用肢体运动康复仪和针灸的区别

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而中风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表现为平视前方时看不到瘫痪侧的物品或来人,一定要将头转向瘫痪侧才能看到。这主要是由于中风后期脑部支配人体肢体,面部表情等的神经受损导致的。

在这一点上,中风偏瘫后家庭后期的日常康复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一般在中风偏瘫的肢体运动恢复上,多使用针灸治疗或者ZTK-IC型家用多功能肢体运动康复仪来治疗,那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呢?

针灸属于我国传统中医范畴,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

其中应用于中风偏瘫的时候,最主要就是是通过针刺或者是热疗来对局部穴位产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

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所以,针灸更适用于肢体瘫痪造成的局部麻木疼痛肿胀,血液不畅的时候的治疗。中风后的偏瘫,属于神经系统受损引发的,可能肢体局部会有麻木疼痛肿胀,这点用咱们传统的针灸是非常有用的,但更重要的中风后造成的肢体活动困难,肌肉萎缩,单凭针灸作用就弱了一些,远远不够。

ZTK-IC型家用多功能肢体运动康复仪,是国内常用的中风偏瘫后日常的恢复器械,它的作用原理属于现代西医学当中的范畴。

它利用现代医学中人体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肌肉收缩舒张产生电离子流动原理,使用低频电脉冲法治疗,使瘫痪的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同时更有利于激活局部神经元细胞,增强线粒体的有氧氧化能力,提高局部肌肉组织生物酶的活性。这样短期可以让肢体产生模拟的运动,长期看对于神经系统的局部恢复很有帮助,对于中风偏瘫后肢体运动的困难,肌肉萎缩帮助也非常大。

所以,综上来看,两种不同的方法属于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种不同的范畴,针灸更适合于中风偏瘫引发的局部肿胀麻木疼痛等症状的调理和改善,而对肢体运动的恢复或者肌肉萎缩的恢复不那么明显。而后者则是恰恰相反,针对肢体运动的恢复和肌肉萎缩的恢复更有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在中风偏瘫后的康复治疗中,结合患者自身的病情,两种方法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得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