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
- 格式:ppt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47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发表时间:2009-09-13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504)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
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
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
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
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
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
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什么是中药的性能?中药性能是用以描述药物作用的特性,以服药后的人体为观察对象;以阴阳、脏腑、经络、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并以药物作用为依据。
主要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
1.四气四气又称为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温热属阳,凉寒属阴。
中医中病有寒热证性,治疗热证的药物大多数属于凉、寒性,如清热药、利尿通淋药、凉血止血药、平抑肝阳药等。
治疗换证的药物大多属于温、热性如温里药、补阳药、祛风湿药、行气药、补气药等。
2.五味五味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还有淡和涩两味。
中药的五味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性,辛、甘、淡属阳,苦、酸、涩、咸属阴。
五味中各自的功能为:辛能发散、理气;甘能滋补、和中;苦能通泄、燥湿;酸与涩都能收敛、固涩;咸能软坚、泻下;淡能渗湿、利尿。
3.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脏腑或经络发生明显的作用。
药物的归经主要以临床疗效为依据,但与药物自身的特性有关,其中五味与归经的关系最为密切,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
归经与药物的形和气也有关,如麝香芳香开窍入心经;佩兰芳香醒脾入脾经;连翘像心而入心经清心降火等等,都是以形、气归经的例子。
归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不能偏执一说,要全面分析归纳。
4.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
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升浮属阳,降沉属阴。
属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升降浮沉主要是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疾病常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邪不解、疹毒内攻。
此外,还与药物的四气五味、气味厚薄和药用部位等有关,还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5.毒性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把药物毒性的强弱分为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如砒霜、胆矾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二是误服伪品,如误用独角莲代天麻使用;三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乌头与栝楼同用。
中药的性能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方面,统称为药物的性能。
1、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有淡味或涩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辛: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气血阻滞的药物。
甘: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
甘味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收敛、固涩作用。
治疗虚汗、泄泻等证。
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有指降泄的,有指清泄的。
燥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热湿、温湿的苦味药适用于寒湿,寒性的苦味药用于湿热。
咸:软坚散结,泻下作用,治疗瘰疬、痰核、痞块、热结便秘淡:渗湿,利尿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2、升降沉浮: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通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
药物炮制,经酒炒则升,姜汁炒则能散,酸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3、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小,或没有作用。
如同属寒性药物,虽有清热作用,有偏于清肺热,偏于清汗热,各有所长,归经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应用药物的时候,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四性、五味、升降沉浮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
4、有毒与无毒:《神农本草经》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
后世许多本草书籍,在药物性味之下的标注的“大毒”、“小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主要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
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能清热泻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一) 四气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包括平性 )1. 确立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2. 作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二)五味即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等味。
1. 确立依据: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 作用:五味是药物对人体不同效用的概括。
“效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①辛味能散(发散薄荷)、能行(行气香附、行血川芎)②甘味能补(补虚人参)、能缓(缓急饴糖)、能和(和中大枣、调和诸药甘草 )③酸味(涩味)能收、能敛(收敛固涩乌梅)④苦味能泄(清泄黄连、降泄杏仁、通泄大黄)、能燥(燥湿苍术)、能坚(坚阴黄柏) ⑤咸味能软(软坚散结昆布)、能下(泻下通便芒硝)⑥淡味能渗、能利(渗湿利水茯苓)(三)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疾病的趋向相反,与疾病的部位相同)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
浅谈中药的“气”(性)、“味”、归经+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中医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学术,阐明药物功效和应用,是中医药理一大特点。
其中以四气五味为运用中药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中药性能的核心。
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四气五味,对学好方剂和指导医疗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现就四气五味的运用原则,配伍方法和性味取舍等问题概述如下。
1、运用原则(一)四气是指寒凉温热四性。
运用原则是:“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温性,热性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等,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症;寒凉性药如石膏,黄芩,黄连,黄柏等,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于治疗阳热症。
温热与寒凉药同用,则多用于寒热错杂症。
(二)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寒、咸五味,“辛散能行,”“甘能补能和”,“酸能涩能收,”“苦能泄能燥“,“咸能软能下。
”运用原则是:辛味药如麻黄,川芎,半夏等多用于外邪袭表,气滞血瘀,痰湿等症;甘味药如生地,鹿茸,黄芪,阿胶等多用于阴阳气血诸虚症;酸味药如山茱萸,五味子,乌梅,金英子,白芍等,多用于久病滑脱虚症;苦味药如大黄,葶苈子,槟榔,莪术等多用于瘀结,痰饮,积滞,气逆,湿阻等症;咸味药如芒硝,牡蛎,鳖甲,海藻,等多用于瘰疡,瘿瘤,血分瘀结,大便燥结等症。
大部份药物只具有一性一味,即使多味药也是其中一味为主,绝无二重性。
诚然单行是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因此必须相互配伍运用。
2、配伍方法:(一)辛甘温热法:辛甘发散以治寒症。
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为发散风寒,如桂枝汤,用辛、甘、温配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外感风寒症;二为发散风,寒,湿如桂枝附子汤,用甘大热附子,辛、甘、温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风寒湿邪留着肌肉,痹阻筋脉症。
(二)辛甘化阳以治阴虚里寒症。
主要用于三种情况:一为心阳虚,如桂枝甘草汤,用辛甘温桂枝入心助阳,配甘草益气。
二药辛甘合化,阳气乃生,用于心阳虚心悸症;二为脾阳虚,如附子理中汤,甘辛大热附子,干姜配人参,白术,甘草合化,温中助阳,益气健脾,用于脾虚寒吐利腹痛症;三为肾阳虚,如四逆汤,用甘辛大热附子,干姜温肾回阳,配甘草益气补虚,合为辛甘化阳,回阳救逆要方,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至四肢厥冷,腹痛吐利症。
中药药物性能歌诀中药药物性能歌诀一、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谈。
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管;温性药物能通络,助阳温中能散寒。
寒凉属阴治热病,温热属阳阴寒散,药性平和作用缓,实际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药味不同作用换,味辛能散行气血,气滞血瘀表证散,苦味能泻善燥湿,泻火通便降气宜。
酸涩收敛固涩用,久痢脱肛遗盗汗。
咸有软坚润下功,痰核瘰疠便秘搬。
甘能补虚和缓急,补益调和缓痉挛。
甘淡渗湿利小便,水肿胀满最好用。
四气五味有联系,不能分割和切断,黄连苦寒能燥湿,浮萍辛寒风热散,黄芪甘温能补气,芦根甘寒清热烦,更有药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药有升降浮沉分,体内作用不一般,升浮质轻上行走,升阳发表散风寒。
沉降质重善下行,潜阳降逆能收敛。
升浮性多辛甘热,沉降寒凉咸苦酸。
辛温甘平或微苦,气薄发汗升阳散,麻黄荆芥柴胡类,升麻葛根均发散。
气厚温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诸药联;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黄煎;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
花叶质轻能升浮,旋复独降不一般。
种子果实质量降,芫荽牛蒡能发散。
根据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变换酒炒能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炒敛,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三、归经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石膏清热并泻火,肺胃有热此药送,熟地补肾归肾经,白术健睥脾经碰。
第三节药物炮制一、炮制目的道地药材用临床,加工炮制大事情。
药物洗漂除杂质,炮制减毒刺激性,改变性能增疗效,生熟炒炙需分清。
生地性寒能凉血,酒蒸熟地补血请。
蒲黄生用能活血,蒲黄炒炭止血灵。
便于制剂或贮存,切片碾碎炒晒烘,矿物甲壳要粉碎,有效成分煎更浓,椿根白皮麦麸炒,腥臭气味可去净。
二、炮制方法炮制方法分三类,火制水制或煮蒸。
(一)火制法1.煅制药置皿中间接煅,或置火内直烧红,矿物贝壳坚硬物,煅后易煎变性能,龙牡本性能沉降,煅后收敛作用重。
中药的药性一、四气五味中药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
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
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