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造模巧记400味中药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 格式:pdf
- 大小:154.17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的升降浮沉
病(疾病的升降浮沉):
升——病势向上——呕吐、呃逆、喘息
降——病势向下——腹泻、崩漏、脱肛
浮——病势向外——发烧、盗汗、自汗
沉——病势向内——表邪不解、疹毒内攻
治、药(治疗和药物的升降浮沉):
升——(治疗疾病的降)——升阳、发表——升麻降——(治疗疾病的升)——降逆——半夏浮——(治疗疾病的沉)——散寒、解表——麻黄、桂枝沉——(治疗疾病的浮)——潜阳、重镇——龙骨、牡蛎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辛甘温热——主升:麻黄、桂枝
酸咸苦寒——主降:大黄、芒硝
升降浮沉与药质轻重的关系:
主升——质轻:花叶(菊花、桑叶)
主降——质重:子实(苏子、磁石)
特殊的药物(例外的情况):
旋复花:质轻,主沉降
苍耳子——质重,主升浮。
升降浮沉五味各表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在于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
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升降出入,无[sa5]器不有。
”指出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如一旦发生故障便会产生疾病。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以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阐明了应根据升降出入障碍所产生疾病的病势和病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金元时期升降浮沉学说得到了全面发展,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旨承《内经》,首倡“气味厚薄升降图说”,用运气演说阐发了药物具有升降浮沉不同作用趋向的道理。
其后,李东垣、王好古、李时珍等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使药物升降浮沉学说趋于完善。
它作为说明药物作用的理论依据,是对四气五味的补充和发展。
五味的作用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
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
《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和应用及阴阳五行属性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
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药物五味的认定,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而被归纳总结出来的。
归经升降浮沉五味四气文章目录•一、四气五味•二、升降浮沉•三、归经四气五味四气五味,是说明药物性能的基本部分。
用气味来说明药性,是中药学中的特点。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这四种不同的药性,都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上表现出来,而为我们所认识,譬如能治疗热病的药物,我们便知道它具有寒凉的性质;能治疗寒病的药物,便知道它具有温热的性质。
《内经》上所说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及《神农本草经》上“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说法,便是把药物寒、热、温、凉的作用加以归纳后,给后人提出的治病用药的原则。
寒热与温凉,实际上就是阴阳两方面。
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寒和凉,温和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所以,历代本草书上每有寒、微寒,温、大温等叙述。
所谓微寒,即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
此外,又有一种平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偏胜之气不很显著,性质和平,故称为平性。
但实质上,仍有温偏凉的不同,故虽有平性之名,而一般仍总称为四气。
运用药物,必先掌握寒热温凉四气,当我们治疗一个疾病,通过四诊八纲的诊断后,首先应考虑到的就是这个病属于阴证呢?还是属于阳证?用药就应随其证候而选择寒药或热药。
例如一个表现为大热口渴、目赤心烦、脉搏洪数等阳盛的病人,就必须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之类;若表现为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疲倦欲寐、脉搏微弱等阴盛的病人,就必须用温热药祛寒助阳,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之类。
如果不明四气,不分阴阳,治疗阳性的热病用热药,阴性的寒病用寒药,则无异于助纣为虐,其后果必然会促使病情的加速恶化,甚而造成死亡。
五味,就是辛、酸、甘、苦、咸,可通过味觉而加以辨别,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但知道食物具有五种不同的味道,且体会到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内经》上所说的“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便是把五味的作用,进行了归纳。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补充为“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苦能燥能泻,酸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一、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谈。
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管。
温性药物能通络,助阳温中能散寒。
寒凉属阴治热病,温热属阳阴寒散。
药性平和作用缓,实际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药味不同作用换。
味辛能散行气血,气滞血瘀表证散。
苦味能泻善燥湿,泻火通便降气宜。
酸涩收敛固涩用,久痢脱肛遗盗汗。
咸有软坚润下功,痰核瘰疠便秘搬。
甘能补虚和缓急,补益调和缓痉挛。
甘淡渗湿利小便,水肿胀满最好用。
四气五味有联系,不能分割和切断。
黄连苦寒能燥湿,浮萍辛寒风热散。
黄芪甘温能补气,芦根甘寒清热烦。
更有药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药有升降浮沉分,体内作用不一般。
升浮质轻上行走,升阳发表散风寒。
沉降质重善下行,潜阳降逆能收敛。
升浮性多辛甘热,沉降寒凉咸苦酸。
辛温甘平或微苦,气薄发汗升阳散。
麻黄荆芥柴胡类,升麻葛根均发散。
气厚温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诸药联。
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黄煎。
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
花叶质轻能升浮,旋复独降不一般。
种子果实质量降,芫荽牛蒡能发散。
根据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变换。
酒炒能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炒敛。
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三、归经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
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
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
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
石膏清热并泻火,肺胃有热此药送。
熟地补肾归肾经,白术健睥脾经碰。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药到病自除什么是家庭单方药呢?它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指单独一味药,另一个是指它的功用:简单、实用、有效、副作用小。
中药的治病原理是什么呢?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健康至简之道:“以偏纠偏”中药有“四气”和“五味”,就是利用药的偏性来纠正、调和人体某方面的偏性,也就是“以偏纠偏”,让人体五脏六腑达到平衡和谐。
例如秋冬天里怕冷的人,中医一般认为是阳虚,那就要用一些偏热性的,属阳的药物来补人体的阳气才能改善。
什么是“四气”呢?“四气”指的是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实际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寒热两性,寒属阴,热属阳。
因为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我们有时候也称“温热”和“寒凉”。
一般来说,寒凉性质的药物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用来治疗热证,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可以治疗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温热性质的药物有温里散寒、温经通络等功效,用来治疗寒证,例如肉桂和干姜等可以治疗脘腹冷痛、畏寒肢冷等证。
什么是“五味”呢?“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五味。
有一味中药就是因为五味俱全而得“五味子”之名,有补五脏之功效。
五味,最初确实是指药物的真实滋味,例如黄连和黄柏味苦,甘草和枸杞味甘等等,但是后来渐渐地抽象化,以具体作用来定药味。
一般来说,辛味的药有发散、行气血的功能,如薄荷和木香等;甘味的药有补虚,调和的作用,如人参和熟地等;酸味的药物有收敛的作用,如山茱萸能止汗,乌梅能止咳;苦味的药可泄火,能燥湿,如黄连和厚朴;咸味的药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所谓“软坚散结”,就是使坚硬的东西变软,使聚集的包块散开,此外鳖甲、穿山甲也是属咸味的药物,以其甲壳本身之坚,加上动物本身爱钻洞的习性,软坚散结的作用非同小可!此外还有升降沉浮和药物归经,分别指的是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例如升麻、桔梗主升)和所作用的人体部位(例如杏仁归肺经,熟地归肾经)。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药的学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
掌握。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口诀来帮助我们速记中药的知识点。
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口诀,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中药
的性味特点。
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寒热温凉,分外有关;
酸苦甘辛咸,通五行。
寒药怕热,热药怕寒;
温药怕热,凉药怕寒。
酸味收敛,苦味泻下;
甘味缓和,辛味散透;
咸味软坚,皆有所固。
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作用
特点。
升降浮沉即代表中药的一种功效或作用。
升降浮沉,记心中;
升气宣营,降气下降;
浮阳升发,沉阴下降。
归经是指中药归属于哪个经络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用途
和适应症。
五经六脉,药物有办法;
手太阴肺,少阳胆与心包;
手阳明大,厥阴少阳命;
手心主三明,手太阳小结经;
足厥阴肝,足少阳与胃;
足阳明住,太阴脾与胆;
足太阳对,手少阳胆。
以上是中药口诀的一些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和理解中药的性味、作用和归经。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理解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综合考虑中药的综合性、矛盾性和个体差异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药的知识。
解读: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四气所谓四气,乃四性也。
即寒、热、温、凉。
四气中寒、凉和温、热即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药性。
另外,还有一类药性平和,但这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
寒、凉的药物,多具有清热、下火、解毒、养阴、平肝等作用,适用于热证、阳证。
而温、热的药物,则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的功效,适用于寒证、阴证。
五味五味,是指药物的味道,即辛、甘、酸、苦、咸。
而实际上,药物的味道并不止这五种,有的还有涩、淡之味。
但是,这五味是最基本的味道,因为它首先是经过我们口尝,通过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最真实的味道。
1,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
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邪阻滞等证。
2,甘:有补中益气、和中缓急的作用。
多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
3,酸:可以收敛固涩,因而常用于虚汗、久泻、遗精、遗尿、出血等证。
4,苦:苦有泄和燥的作用,其中泄的含义较广: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等。
多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肺热咳喘等证。
5,咸:能够软坚散结、泻下。
常用于瘰疬、瘿瘤、痞块、燥热便秘等证。
归经归,是指中药作用的去向。
经,则是指我们人体的脏腑经络。
而归经,就是说药物对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的作用,或者对某经、几经(人体经络)的作用。
其实,也就是指明了药物的作用范围。
毒性众所周知,有些中药是有毒的。
而中药的”毒“,狭义讲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广义讲则是所有药物的总称,药物的偏性以及它作用的大小。
升降浮沉顾名思义,升,即是上升;降,即是下降;浮,即是发散;沉,即是泄利。
因此,升浮药大多具有升阳解表,祛风散寒,催吐开窍的作用。
常可用于腹泻脱肛、痰涎壅盛、窍闭神昏等证。
而且,升浮之药多味辛、甘,性温、热。
凡轻质的花、叶类药物,例如薄荷、辛夷、桑叶等大多具有升浮作用。
沉降药多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潜阳息风、利水渗湿等作用。
常可用于里热证、实热便秘、呕吐呃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喘咳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熟地补肾归肾经, 白术健睥脾经碰.。
中药趣味歌诀
以下是一首关于中药的趣味歌诀,供参考:四气五味要掌握,升降浮沉亦明了。
寒凉属阴补阳气,温热补火助阳强。
温里散寒功效好,清热泻火助健康。
辛味行气血主散,甘味和补中急缓。
苦味燥降能坚阴,咸味润下且软坚。
酸味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都记全。
理气宽中用陈皮,燥湿化痰橘红宜。
枳壳枳实破气用,消积化痰可治痞。
行气导滞薤白用,化痰通阳可散结。
柿蒂降气能止呃,疏肝化痰用青皮。
佛手疏肝又理气,和中化痰效果奇。
绿萼梅疏肝解郁,和中化痰也可用。
敛肺五倍子最宜,敛汗止血固精气。
涩肠降火乌梅好,生津安蛔罂粟宜。
诃子敛肺又涩肠,下气利咽疗效强。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亦相宜。
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可用。
石榴皮涩肠止泻,杀虫止血也可用。
椿皮涩肠又止血,清热燥湿杀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