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_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_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_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_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在二十世纪的后二十五年中,马丁?艾米斯(MartinAmis)和伊恩?麦克尤恩(IanMcEwan)是英国最有影响且最具争议的两位作家。艾米斯背负着“英国文坛坏小子”的恶名,而麦克尤恩则被批评界戏称为“阴森的伊恩”(IanMacabre)。艾米斯的小说大多描写暴力、谋杀、死亡、情色、吸毒、核恐怖、末世情结等,而麦克尤恩的早期作品同样充斥着令人震惊的性乱、死亡、乱伦、怪癖、畸恋等内容。不过,自九十年代以来,麦克尤恩不断突破原有的创作路数,发表了多部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优秀作品。

2001年,麦克尤恩凭借长篇新作《赎罪》第四次获布克奖提名,虽然最后铩羽而归,但评论界、读书界认为,它比1998年夺得布克奖的《阿姆斯特丹》更应该获得此项大奖。与美国化了的艾米斯小说不同,《赎罪》散发着强烈的“英国味”。它含蓄隽永,恢弘而不失细腻,是一部纯正地道的英式小说。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二战前夕,英格兰乡村的一间老宅发生了强暴——

—年幼妹妹布里奥妮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与男友之间的纯真爱情。由于姐姐赛西莉娅与其男友罗比后来双双去世,妹妹终生陷入忏悔与赎罪之中,并试图用小说创作来完成揭露真相。但是强暴事件的当事人位居社会上层,可以借助权势让揭发者身败名裂。暮年的女主人公不仅难以将小说出版,同时也陷入元小说式的艺术反思之中。《赎罪》所涉及的主题包括心理成长,罪与罚,忏悔与拯救,有关性的“肮脏小秘密”(劳伦斯语),历史叙事与文学自觉等。它的行文舒缓有力,文体洗练优美,节奏有张有弛,抒情浓淡相宜,思辨深邃而自然,典型地代表了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在《赎罪》的第一部分,麦克尤恩借鉴前人的痕迹俯拾皆是:英格兰乡间的幽秘古宅与福斯特的霍华兹庄园何其相似;小说氛围的营造与石黑一雄的《残日》有异曲同工之效;罗比与赛西莉亚之间的爱情是典型的跨越阶级之恋;精美古瓶的无意摔碎,如同亨利?詹姆斯金碗上的裂痕,象征着情感的微妙变化;罗比随手写下的“我在梦中吻你的私处”,在无意中被塞进了寄给赛西莉娅的情书中,他的“手误”多么像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注脚;古宅月黑之夜发生的“强暴风波”使人联想到《印度之行》中阴暗古洞内的“性攻击”事件。然而,麦克尤恩并不是拙劣的模仿者,在炮制平庸的复制品。十三岁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是小说脱胎换骨的关键人物。她拥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却充满天真的想象力,不仅自编自导了一出虚构的真戏,而且也在幻想和嫉妒的支配下导演了一场荒唐的伪证假戏,直接将姐姐的男友罗比送进了监狱。罗比的“罪”与布里奥妮的“罪”不仅让一切表面上的相似只停留在表面,而且也为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发展埋下了精妙的伏笔。

关注战争,尤其是二战,是战后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之一。《赎罪》的第二部分是从未经历过战争的麦克尤恩的第二次“战争叙事”。在《黑狗》中,战争是主人公内心抹

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

——

—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张和龙

作品介绍

!"

外国文学动态

RecentDevelopments

①IanMcEwan,Atonement,London:Vintage,

2001.本文所有引文均系作者直接译自英文原著。

不去的阴影;在《赎罪》中,战争是“戴罪立功”的罗比命运改变的转折点。赛西莉娅因执著的爱

与家庭决裂,

义无返顾地奔赴伦敦做了伤兵护士,并在相思与渴盼中等待恋人的归来。“充军”的罗比则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以爱作为求生的精神支柱,九死一生地重返情人的身旁。“罪孽”的主题在“战争叙事”中获得了巨大空间,并进一步得到深化与升华。在罗比的视角下,战争中的杀戮是人类最大的罪孽,与之相比,布里奥妮的“罪孽”又何足挂齿?叙述者说:“战争期间,究竟什么是罪孽呢?其实,罪孽是廉价的。人人有罪就等于人

人无罪。”①

个体的“罪孽”与集体的罪恶在此形成了主题上的平行与呼应。麦克尤恩的历史叙事脱不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小说“回归历史”的印记,但是在主题探索与表现手法上,《赎罪》与派特?巴克等人的“真实历史小说”不尽相同,与描写“大屠杀”历史的《时间之箭》(马丁?艾米斯)和《白色旅馆》(迪伦?托马斯)也大异其趣。他在“战争叙事”中插入了男女主人公的情书,用如泣如诉的“爱情叙事”对抗和消解“战争叙事”的残酷与惨烈,缠绵悱恻的爱情主题与二元对立的无辜/罪恶主题互为依托,相得益彰。此外,这一部分的叙事与描写跌宕起伏,读来催人泪下。英国剑桥著名文学杂志《格兰特》常以刊登名家名作的节选而享誉文坛,《赎罪》被选中的内容即是这一部分宏大而精彩的战场描写。

小说的第三部分主要写布里奥妮的赎罪。她的“赎罪之道”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心灵成长过程。从一个用幻想和嫉妒戕害亲人的无知少女,到洗心革面虔诚忏悔的年轻

小说家,布里奥妮仿佛经历了一次惨痛的“成人过界仪式”。年幼时的她充满想象,情感细腻,但天真幼稚,盲目无知,最终铸成大错;而十八岁的她为年幼无知而感到愧疚,为诬陷亲人而痛心疾首,追悔莫及。伦敦大

轰炸期间,她来到姐姐工作的同一家医院,开始了用心良苦的自我救赎之路。然而,照顾伤员拯救生命并不能减轻她深深的自责。她鼓足勇气向姐姐负荆请罪,殚精竭虑地揭露强暴事件的真相,以洗刷罗比的不白之冤,但姐姐在德机空袭中遇难以及罗比的不幸病世,似乎加重了她内心深重的罪孽感,自我惩罚式的忏悔之路也因此变得异常艰难。用她本人的话来说:“她永远无法消除伤害。她无可饶恕。”

从诬陷之过到战争之罪,从冤狱之痛到逃难之苦,从愧疚之深到赎罪之诚,如果美仑美奂的《赎罪》就此打住,仍不失为一部优秀小说,却很难成为传世佳作。因此,第三部分结尾的署名(即“布里奥妮?泰1999年伦敦”,中译本不知何故将它删除),以及简短的第四部分(标题是“1999年伦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原来,此前所发生的一切只不过是布里奥妮的往事回忆,或者说,只是她多年辛勤创作的书稿的内容。综观整部小说,《赎罪》也可以被看成是布里奥妮创作的有关自我救赎的小说。为赎罪而写作,用写作来忏悔,赎罪与创作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麦克尤恩最终上升到元小说式的对人生、对人性乃至对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创作的哲理思考。

就元小说技巧而言,《赎罪》与众多的“后现代”小说明显不同。它并没有出现作者闯入叙事对人物评头评足的情状,也没有让叙事者对读者大谈虚构的过程。麦克尤恩借人物身份之便让虚构人物与现代作家进

伊恩?麦克尤恩

作品介绍

!

"

外国文学动态

行对话,由此构成了对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叙事视角和实验技巧的自觉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小说创作能否完成赎罪或“载道”之功能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对熟读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布里奥妮来说,“未来的小说与过去的小说将迥然不同”;“人性深处正在发生一场巨大变化,只有小说,某种新小说才能把握住这巨大变化的本质”。从1940年开始,她就开始创作这样的“新小说”,记录消逝的历史,试图把握人性变化的本质,让姐姐的真爱在文字中永恒。然而,五十九年来,一个沉重的问题一直压在她的心头:小说家如何才能实现救赎之道?换言之,小说家创作理想的实现真的能达到自我救赎的终极目的吗?布里奥妮始终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现实障碍:始作孽者的权势与长寿限制了真相回忆录式的小说的出版,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小说家并不能为所欲为。不过,布里奥妮仍然坚信,借小说进行赎罪是极其困难的,但也“并非不可能”。人性的卑劣可以毁灭人间美好的事物,但文学之美善能够抵抗遗忘与绝望,让有情人相亲相爱,永不分离;文学的“魔法”还可以让死去的恋人复活,让他们比肩而坐,谈笑风生,最终铭刻在艺术的永恒丰碑上。《赎罪》也因此回应了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主题:美好的事物“将在不朽的诗篇中与时间同在!”

《赎罪》的大部分章节使用了全知全能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部分章节使用第一人称视角。不同的视角在并列、包容与颠覆中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构成了强大的叙事张力,多角度、多层次、自我反省、自我怀疑地探讨了以赎罪和艺术创作为中心的多重现代主题。小说家布里奥妮(显然有麦克尤恩的影子)非常仰慕伍尔芙,并接受过现代作家伊丽莎白?鲍恩和现代杂志《地平线》编辑的文学教诲,但是她所创作的小说,或者说《赎罪》本身,并不是一部现代实验小说。借用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话来说,“如果这是一本小说的话,它肯定不是一本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此外,对《赎

罪》来说,不痛不痒、大而无当的“后现代”不仅不是切中肯綮的赞

誉,反而会是有意

无意的诋毁。《赎罪》倒更像是一部宏大而

优美的心灵史诗,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人类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创造,不仅如此复杂,而且也如此美妙!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

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杜新华)

《赎罪》封面作品介绍

!

"

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pdf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No.1 一伊恩·麦克尤恩(Ian M cEwan ,1948-)是英国当代文坛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创作领域甚广,作品多次获布克奖提名。继1998年小说《阿姆斯特丹》获该奖后,2001年出版的《赎罪》(Atonement )再次入围,虽然最终落选,但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书评中称它展现了“一副壮丽的全景画卷”。而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成为2007年度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甚至被称为“完美的原著衍生出来的完美的电影”。 《赎罪》以二战前夕的英国乡村为背景开场。年仅13岁的女孩布里奥尼充满想象力并极富文学天赋,她误会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之间的爱情,进而诬陷罗比为庄园强奸案的施暴者。她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的爱情,也使无辜者蒙冤入狱。 成年后的布里奥尼认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并试图通 过严格、 卑微的护士工作来赎罪,而此时的罗比也被充军而远走他乡。当罗比回到英国与塞西莉亚团聚时,布里奥尼前来负荆请罪,并承诺说出真相以洗刷他的不白之冤。小说的主体叙述到此结束,尾声部分跳到了1999年的伦敦。此时的布里奥尼已是位年岁已高的成功作家,她的自述揭露了前面的完美结局实则是她虚构的小说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塞西莉亚和罗比皆在战争中死去。永远没有发生的美好结局,是布里奥尼良心的弥补,也见证了她一生都无法完成的赎罪。 作品引起了评论界的各种评论,有人赞扬其宏大的战争叙事,有人分析其中的赎罪之路,也有人评论其结尾的元小说技巧,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的成长主题。总体而言,《赎罪》讲述的是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然而小说对布里奥尼的成长叙述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板块式的结构,几个突出的人生经历便构建了她的整个成长历程。 从一个充满幻想和嫉妒的说谎的小孩,到苦心忏悔的年轻护士,再到用写作来自我救赎的作家,布里奥尼在漫长而痛苦的赎罪之路上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人生。本文就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二 “成长小说”一词译自德语“Bildungsroman ”,又译作“教育小说”、“发展小说”和“塑造小说”等等。作为小说的一种形式,成长小说在欧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中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年时代》被认为是以成长为主题的第一部小说,也是这类题材中的经典作品。 顾名思义,成长小说就是以成长为主题,以青少年为描 写对象,讲述他们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的小说。在这个 概念的定义上,众多理论家给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中综合了各种定义给出的解释是:“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巴赫金在其著作《小说理论》中指出,在成长小说出现以前,长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是静态的,人物性格从一开始就已经设定好了,小说叙述的不是人的成长,而是人的命运。但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是小说公式中的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也就具有了情节意义。巴赫金指出了成长小说的特征,即主人公动态的成长。年轻主人公在经历生活的磨练或考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格,也达到了道德观念、情感和心理上的成熟,对这个过程的叙事包括这样一些主题:出走,教育,考验,爱情,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等等。 三 为了表现成长的变化,成长小说的叙事往往起始于主人公对成人世界的幼稚无知的状态,《赎罪》的第一部分中 小布里奥尼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 年仅13岁的布里奥尼刚刚踏在青春期的门槛上,她热衷文学创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敏感而又神经质。为了迎接兄长及其朋友的到来,她完成了处女作品《阿拉贝拉的磨难》(The Trials of Arabella),并执意要把剧本搬上舞台。当表姐弟都不与之合作的时候,百无聊赖的布里奥尼透过窗台,看见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在喷水池边上演的一幕尴尬场面:彼此倾慕又执拗不肯说话的两个年轻人在水池旁边起了争执,古瓶的把手被扯断掉进了池中,塞西莉亚脱掉外衣跳入水里,而后又湿漉漉地近乎赤身裸体地站在罗比面前。 小说先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地呈现了事情的始末,以及两人内心的情感变化,紧接着又从布里奥尼的视角出发把这一幕情景进行重新描述,同一情景的两个叙述版本恰恰反衬出小布里奥尼视角的偏见。原本是暗生情愫的男女间的口角在一个13岁的早熟又敏感的少女眼中,便有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意味。塞西莉亚和罗比间的复杂感情超出了年幼的布里奥尼的理解,她有着的更多的是近乎疯狂的想象以及作家的敏感。她开始浮想联翩,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而两个年轻恋人间的争执则变成了好人与坏人之间的较量。 如果说水池旁的一幕让布里奥尼对罗比产生了误会,那么她偷看罗比的道歉信则让她肯定了自己的猜测。罗比写了封言辞得体的信欲向塞西莉亚道歉,却错拿了另外一 个条子,上面是他信手涂鸦写下的对塞西莉亚的性渴望。 布在赎罪中成长 ———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 蔡晓燕 摘要《赎罪》讲述了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但批评界 对其成长主题却鲜有评论。本文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赎罪》中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关键词:《赎罪》成长小说叙事角度成长历程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065

InBetweentheSheets床笫之间-伊恩麦克尤恩

I n B e t w e e n t h e S h e e t s I a n M c E w a n C o l l e c t i o n f i r s t p u b l i s h e d i n1978

C o n t e n t s P o r n o g r a p h y R e f l e c t i o n s o f a K e p t A p e T w o F r a g m e n t s D e a d A s T h e y C o m e I n B e t w e e n t h e S h e e t s T o a n d F r o P s y c h o p o l i s P o r n o g r a p h y O'B y r n e w a l k e d t h r o u g h S o h o m a r k e t t o h i s b r o t h e r's s h o p i n B r e w e r S t r e e t.A h a n d f u l o f c u s t o m e r s l e a f i n g t h r o u g h t h e m a g a z i n e s a n d H a r o l d w a t c h i n g t h e m t h r o u g h p e b b l e t h i c k l e n s e s f r o m h i s r a i s e d p l a t f o r m i n t h e c o r n e r.H a r o l d w a s b a r e l y f i v e f o o t a n d w o r e b u i l t-u p s h o e s.B e f o r e b e c o m i n g h i s e m p l o y e e O'B y r n e u s e d t o c a l l h i m L i t t l e R u n t.A t H a r o l d's e l b o w a m i n i a t u r e r a d i o r a s p e d d e t a i l s o f r a c e m e e t i n g s f o r t h e a f t e r n o o n. "S o,"s a i d H a r o l d w i t h t h i n c o n t e m p t,"t h e p r o d i g a l b r o t h e r..."H i s m a g n i f i e d e y e s f l u t t e r e d a t e v e r y c o n s o n a n t.H e l o o k e d p a s t

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杨雯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活跃于英国文坛的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早期的“阴森的尤恩”到当今的“国民作家”,麦克尤恩的创作主题逐渐从阴暗的乱伦、血腥转变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政治领域,写作技法也日臻成熟。在麦克尤恩的作品中,不少作品都蕴含着伦理道德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也成为了学者在进行麦克尤恩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文学伦理道德 麦克尤恩早期的作品因为充斥着暴力、怪癖、乱伦等阴暗主题而备受争议,他因此也被戏谑为“阴森的麦克尤恩”,但80年代以后麦克尤恩的创作方向开始向广大的社会、政治领域转变,虽然两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但麦克尤恩对伦理道德的关注贯穿了其所有作品。从《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开始,到《赎罪》,再到《日光》,都从不同程度地对伦理道德进行了探索,《时间中的孩子》及之后的作品道德伦理指向相对清晰。麦克尤恩在接受采访时坚定地说:“我们在本质上是道德的存在”①,而“小说是一种深化的道德形式,是进入他人心灵的完美介质。我认为在移情层面上来说,道德问题始于小说”①。麦克尤恩将道德问题归于小说,实则表明了麦克尤恩对伦理道德于小说的作用是十分看重的,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也是十分明显的。 沈晓红在《论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困境》中就《水泥花园》、《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三个作品为例对麦克尤恩作品中的伦理困境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探究,“麦克尤恩三部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包括:自由的悖论、伦理反乌托邦,以及伦理两难之境。每一个主要困境都来自他对时代伦理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不同创作时期的艺术特色。‘伦理’在文中主要指人们对是非的特殊认识与体验;‘困境’意味困难的处境。……研究表明,伦理困境在麦克尤恩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体现,且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脉络,总体来说呼应了时代伦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自身艺术技巧的提升。”②沈晓红在论文中指出伦理困境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麦克尤恩在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描写上反映出对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自由悖论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政界腐化所造成的伦理危机、男权思想下脆弱的婚姻、人与自然的对立、道德命令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在这种扭曲的社会环境与人性善恶的对决之下,人性开始变态,开始扭曲,进而出现违背伦理道德的变态人性和行为。伦理困境的存在为小说人物的形成和转变提供了条件,变态的环境催生出扭曲、脆弱的人性,表现了伦理无序中的道德堕落与迷误。麦克尤恩采用极端反伦理的一面来描写自由的积极面,实则凸显了另一种伦理指向,让读者进行更为深刻的伦理维度思考。 邱枫在《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中通过对作品主人公霸权男子主义的批判,揭示故事的积极的道德维度。“文学的目的在于愉悦和教诲,而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中带来的是震惊和教诲的‘不在场’。叙述者表面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作任何道德批判,但读者在震惊中无疑受到了比乏味的说教更深入的教化。”③邱枫认为麦克尤恩并不是利用作品人物的角色伦理

伊恩·麦克尤恩的《梦想家彼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815930627.html, 伊恩·麦克尤恩的《梦想家彼得》 作者:唐书哲 来源:《新高考·英语进阶(高二高三)》2016年第02期 作家简介:伊恩·麦克尤恩(lan McEwan)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1948年出生于伦敦西南部的小镇奥尔德肖特(Aldershot),父亲是一位军人,曾参加过敦刻 尔克战役。童年的麦克尤恩曾跟随父亲辗转于东亚、德国和北非等地,1959年返回英国,在 一所寄宿学校读书,同学大都来自破碎的家庭,粗鲁而残暴。在孤寂的中学时代,麦克尤恩沉浸于文学的世界,大量阅读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和艾丽丝·默多克(lris Murdoch)等作家的作品,希望通过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1967年,麦克尤恩进入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学习,主修英语和法语,广泛涉猎弗洛伊德的作品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毕业后进入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攻读创作硕士学位。1975年,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Last Rites,1975)出版,在 欧美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一举成名。迄今为止,麦克尤恩已经发表了20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2008年,麦克尤恩被《泰晤士报》(The Times)评为英国自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位小说家之一。 作品简介:麦克尤恩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迄今共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 集、2部儿童小说、2部剧作和3部电影剧本,有不少作品已经被改编成了电影。麦克尤恩的小说直指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探讨暴力、死亡和善恶等永恒的主题,文笔冷峻犀利、细腻幽默。余华对麦克尤恩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麦克尤恩“在写下希望的时候也写下了失望,写下恐怖的时候也写下了安慰,写下寒冷的时候也写下了温暖,写下荒诞的时候也写下了逼真,写下暴力的时候也写下了柔弱,写下理智冷静的时候也写下了情感冲动”。麦克尤恩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1978),《无辜者》(The Innocent,1990),《阿姆斯特丹》(Amsterdam,1998)和《赎罪》(Atonement,2001)等。 内容提要:彼得(Peter)是一个爱做白日梦的孩子。10岁的彼得常常在幻想中离开现 实,沉迷于自己迷梦般的世界:他和猫交换灵魂,让母亲和妹妹消失,惩治学校恶霸,机智地抓住小偷……每一次,彼得都被家人从白日梦中唤醒。在《梦想家彼得》(The Daydreamer,1994)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麦克尤恩抛弃了一贯的黑色叙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孩子梦幻的世界。选文中,彼得第一次送妹妹上学,产生了小小男子汉强烈的自豪感,在公交车上想象自己在山口和狼群斗智斗勇,保护妹妹凯特,在危机之中点燃了枯枝落叶,吓走了狼群。下车后的彼得依然沉浸在白日梦中,以为忘记从山口把妹妹带回,又开始拼命追赶公交车,被追赶上来的妹妹凯特唤醒,累得瘫倒在草地上,差点弄了一身狗粪。 The Daydreamer(An Excerpt)

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视角解读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11 在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中,孩子常作为主人公加以表现。与其他英国传统作家不同的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孩子的成长史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虽然保存有一般成长痕迹,但却表现出与以往作家的不同风格。 一“成长”这个话题是文学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 成长小说主要表现了主题的多样性,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作者常常把主人公的人生写成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描述其成长历程,重点突出讲述其成长的方式和原因,凸显个人和环境的冲突,显著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困扰、青春期的萌动与不安、羞怯焦虑、抗争叛逆、探索追求等纠结的情感和复杂的关系;主人公在了解人生、了解社会、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教训,在社会的熔炉磨练中变得成熟。 随着成长小说创作的兴盛,它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这类小说基本都是围绕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而展开的叙事内容,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性格发生变化,生活因而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被人们统称为“成长小说”。 根据成长小说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描绘青年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成长”过程。如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主人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各种有意义的事,终于正确认识了外面世界;二是认知自我的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成长”过程,如乔伊斯所著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经历了痛苦磨难后,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经历。 由上可见,经典的成长小说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小说多以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为主人公,讲述的都是他们从无知到成熟的变化发展,并突出主人公如何克服苦难认识自我;其次,小说中都会有仪式性的事件作为成长的标志,小说注重个人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发展;最后,小说的基调是乐观的,结局一般都是皆大欢喜。 二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叙事模式 成长小说在形式层面上有着鲜明的标记:叙事模式化。叙事模式一般包括主观模式、客观模式、第一人称模式、第三人称模式、评述模式等类型。如麦克尤恩的成长小说《在切瑟尔海滩上》、《赎罪》、《水泥花园》、和《时间中的孩子》,都是通过叙事功能描写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失落与追寻的对立,进而构成了整部小说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会遇到独特的、只属于他或她自己的契机—— —成长性事件,而这一事件触发了未曾获得的 认识时,被视为成长的契机。在这种契机中,主人公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对意志、智力、情感等的考验,得到磨炼,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例如,《时间中的孩子》的主人公斯蒂芬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他靠着智慧和能力赢得幸福—— —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婚姻、乖巧的女儿。斯蒂芬特别喜爱女儿凯特,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却由于意外而变成不幸,女儿凯特在超市丢失了,这给主人公斯蒂芬带来巨大的情感打击,他的成长契机也在此时出现了。小说以走失的孩子为导火索,描写了斯蒂芬生活和情感的巨大变化,女儿的丢失使斯蒂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想起了她三岁时候,皮肤摸上去多么有弹性,她那么舒服地靠在他身边,纯净圣洁的嗓音,红红的滋润的唇舌,白白的牙齿,无条件的信任。天渐渐变黑了,她的影子也慢慢淡去……他想,我想你,我想要你回来,我想要你现在就被送回来。其他我什么也不要。我想要的就是让你回来。这变成了一个符咒,它的节奏缩减为一声悸动,肉体的疼痛,直到过去的一切都包含在了这些话里。” 主人公斯蒂芬由于伤失爱女之痛,沉浸在过去,逃避现实。生活和工作也随之变得混乱而颓废,他的现实充满了回忆,回忆使得现实有了意义,这使他陷于悲伤和怀念的情感中,导致生活一度不能自理,无法自拔地退入了孩子半封闭式的个人世界。主人公丢失女儿的事件仅仅发生了一次,却被麦克尤恩多次反复地描写,造成了叙述上的重复,丢失孩子的重大事件使斯蒂芬的内心遭受磨砺,以此突出事件的重要性,是促使他成长的一个契机。最后,当斯蒂芬认识到完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才最终摆脱女儿丢失的阴影,走出成长的困境。麦克尤恩在小说中反映出家长要珍惜孩子,关爱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就是自己的生命和幸福。 又如,《赎罪》的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是一个早熟、敏感、充满文学幻想的小孩。她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行动和思考。因此,当庄园发生强奸案后,鲁莽的小布里奥妮在自己的猜测和推断下,指证罗比是施暴者。由此,布里奥妮成长的契机出现了:布里奥妮的诬陷把罗比送进了监狱,而她的草率使她的后半生都陷入悔恨之中。是妒忌以及无知让那个女孩犯下了如此大的过错,小布里奥妮这一鲁莽的举动不仅毁了姐姐和情人的爱情,也使她本该美好的童年发生了质的改变。在小说中,麦克尤恩将罗比的“清白”与布里奥妮的“罪”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麦克尤恩的成长小说中,他塑造的角色因为成长契 摘要《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麦克尤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这两部小说都从成长形象这一角度入手,透过异彩纷呈的故事,刻画了主人公历经挫折和磨难、艰辛成长的故事,表现了麦克尤恩叙述现实、再现历史的执着,反映了麦克尤恩独特的成长叙事模式。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视角解读蔡雨秋 045

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_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在二十世纪的后二十五年中,马丁?艾米斯(MartinAmis)和伊恩?麦克尤恩(IanMcEwan)是英国最有影响且最具争议的两位作家。艾米斯背负着“英国文坛坏小子”的恶名,而麦克尤恩则被批评界戏称为“阴森的伊恩”(IanMacabre)。艾米斯的小说大多描写暴力、谋杀、死亡、情色、吸毒、核恐怖、末世情结等,而麦克尤恩的早期作品同样充斥着令人震惊的性乱、死亡、乱伦、怪癖、畸恋等内容。不过,自九十年代以来,麦克尤恩不断突破原有的创作路数,发表了多部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优秀作品。 2001年,麦克尤恩凭借长篇新作《赎罪》第四次获布克奖提名,虽然最后铩羽而归,但评论界、读书界认为,它比1998年夺得布克奖的《阿姆斯特丹》更应该获得此项大奖。与美国化了的艾米斯小说不同,《赎罪》散发着强烈的“英国味”。它含蓄隽永,恢弘而不失细腻,是一部纯正地道的英式小说。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二战前夕,英格兰乡村的一间老宅发生了强暴—— —年幼妹妹布里奥妮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与男友之间的纯真爱情。由于姐姐赛西莉娅与其男友罗比后来双双去世,妹妹终生陷入忏悔与赎罪之中,并试图用小说创作来完成揭露真相。但是强暴事件的当事人位居社会上层,可以借助权势让揭发者身败名裂。暮年的女主人公不仅难以将小说出版,同时也陷入元小说式的艺术反思之中。《赎罪》所涉及的主题包括心理成长,罪与罚,忏悔与拯救,有关性的“肮脏小秘密”(劳伦斯语),历史叙事与文学自觉等。它的行文舒缓有力,文体洗练优美,节奏有张有弛,抒情浓淡相宜,思辨深邃而自然,典型地代表了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在《赎罪》的第一部分,麦克尤恩借鉴前人的痕迹俯拾皆是:英格兰乡间的幽秘古宅与福斯特的霍华兹庄园何其相似;小说氛围的营造与石黑一雄的《残日》有异曲同工之效;罗比与赛西莉亚之间的爱情是典型的跨越阶级之恋;精美古瓶的无意摔碎,如同亨利?詹姆斯金碗上的裂痕,象征着情感的微妙变化;罗比随手写下的“我在梦中吻你的私处”,在无意中被塞进了寄给赛西莉娅的情书中,他的“手误”多么像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注脚;古宅月黑之夜发生的“强暴风波”使人联想到《印度之行》中阴暗古洞内的“性攻击”事件。然而,麦克尤恩并不是拙劣的模仿者,在炮制平庸的复制品。十三岁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是小说脱胎换骨的关键人物。她拥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却充满天真的想象力,不仅自编自导了一出虚构的真戏,而且也在幻想和嫉妒的支配下导演了一场荒唐的伪证假戏,直接将姐姐的男友罗比送进了监狱。罗比的“罪”与布里奥妮的“罪”不仅让一切表面上的相似只停留在表面,而且也为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发展埋下了精妙的伏笔。 关注战争,尤其是二战,是战后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之一。《赎罪》的第二部分是从未经历过战争的麦克尤恩的第二次“战争叙事”。在《黑狗》中,战争是主人公内心抹 宏大而优美的心灵史诗 —— —评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张和龙 作品介绍 !" 外国文学动态

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伊恩

第27单元伊恩?麦克尤恩 27.1复习笔记 Ian McEwan(1948-)(伊恩?麦克尤恩) 1.Life(生平) Ian McEwan was born on21June,1948in Aldershot,England.He spent much of his childhood in the Far East,Germany and North Africa where his father,an officer in the army,was posted.He studied at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and received a BA degree in English Literature https://www.doczj.com/doc/f815930627.html,ter he received his MA degree in English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McEwan’s works have earned him worldwide critical acclaim.He won the Somerset Maugham Award in1976for his first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First Love,Last Rites;the Whitbread Novel Award in 1987for The Child in Time.McEwan is a Fellow of both 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and 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and was awarded the Germany’s Shakespeare Prize in1999.His novel Amsterdam won the Man Booker Prize for Fiction in1998.He was awarded a CBE in2000.Atonement received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Circle Fiction Award in 2003.And Saturday won the2006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for fiction). Besides,Ian McEwan has written plays for television and film screenplays.He now lives in London. 伊恩?麦克尤恩1948年6月21日生于英格兰的奥尔德肖特。他的童年大都跟随军官父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