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及其发展史(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6.48 MB
  • 文档页数:4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社区管理制度是否符合正当合理的道德评价和社 区管理制度中蕴含着的伦理道德原则。 社区管理制度选择与安排体现正义、公平、公正等 伦理价值。 市场经济制度蕴含着“自由”“平等”“所有权 ”“边沁(利己主义) ” 单位制生成“依附人格” 社区制实行的是人性化管理。

社区管理方式: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协 商、讨论、加强沟通、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并采 取共同行动方式进行管理。



改革开放前城市管理沿用的是街道管理,管理的主 体仅政府一家,街道办事处。 改革开放前“社区”只是人们居住的地区,不足以 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共同体。
(1)社区管理与街道管理的区别 (2)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区别
街道管理 区别 管理主体不同 管理目标 管理对象 管理方式 管理机制 管理内容 唯一 “眼睛向下看” 符合行政性管理规则的企 事业单位和居民委员会 行政体制中通用的上下级 之间命令与服从的方式 只有单一行政机制的街道 管理机制 上级单位指派的任务
1、单位制
2社区 管理 体制 类别
单位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 社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资源 配置、社会动员、满足人们需求实 现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2、街居制 3、社区制
(街道社区化)
辅助“单位制”建立,其设想是单 位制管理有工作单位的职工,街居 制管理没有工作的居民。 社区制,以“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 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的社区作为基本治理单位的城市基 层社会的组织和管理体制。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4 身陷困境的街居制
3).街居制困境 (1)职能超载 三方面原因 首先,单位制的 瓦解导致单位职 能的外移,要求 街居来承接。
其次,随着人口老龄 化、无单位归属人员 及外来人口增多,给 街居增添了更多的管 理、服务工作。
第三,我国城市管理体 制改革,提出管理重心 下移,由此带来原来实 行“条条”管理的很多 部门将任务下放到街区, 给街区增加了很多新的 管理内容,如市场管理、 园林绿化、交通道路、 民政福利、市容市貌等 管理项目。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4 身陷困境的街居制 3.街居制的现实困境 (2) 职权有限
从街道办事处来说,区 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 “漏斗效应”将大量事 务“漏”到街道一级, 但街道办事处却没有相 应的法定地位和权力来 承接这些事务,不仅在 财政和人员编制上受制 于上级政府,且没有独 立的行政执法权和完全 的行政管理权,只能受 制于各职能部门委托或 充当行政职能“传递者” 角色。 从居民委员会来说, 其工作人员的津贴、 办公经费、活动开支 等都是经由街道下拨 控制,居委会一般没 有财务支配权,而街 道可以擅自占有居委 会的财产或收益,居 委会的支出项目要由 街道办事处批准。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4 身陷困境的街居制


1).街居制的内涵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我国对社会的管理 以单位制管理为主, 以基层地区管理为辅 。地区管理主要是通 过街道办事处和居民 委员会这两个行政建 制的组织来开展工作 ,通称为街居制。 4.恢复与发展阶段 3.曲折阶段
2.膨胀阶段
1.创立阶段 2).街居制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间四阶段)
4、社区工作价值观及伦理
什么是价值观?



定义:
经济学:核心概念,实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哲学:以人为本位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它是对社 会中的是非、善恶、真伪和美丑的一种判断或评价。

是指主体(个体、群体、社会)看待客体(认识或实践对象)及评价其重 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
社区治理:凡是有关社区的公共事务,由政府社 区自治组织、辖区单位、营利与非营利机构、社 区居民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 社区管理由国家管理 走向社区自治管理
兪可平

三个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 四个变化:单位人变社会人。 单位职能变社会职能。 体制内资源释放为社会型资源。 政府、市场、社会的角色转变
第一:管理主体上——由一元到多元 从单一的政府向,向驻区企业、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等共同 完成转变。 第二:在过程上——由控制实现了民主协商 管理理念上的社区管理,权力的运行过程是管理与管束之理 理念上的社区管理,权力的运行过程是民主与协商。 第三:组织结构上——由纵向科层设置到横向网络互动。 上下隶属的组织架构变成了横向互动, 第四:导向上——由权力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 权力运行,管理是权力导向的,即强调权力的运行, 治理是问题导向,即强调对问题的解决。 第五、方向上——由过去单一的自上而下,向多向度的上 下互动。 社区治理中网格状的互动。 管理到治理过程中,有很大差距。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主体不唯一 管理主体的范围大大扩展 “眼睛向上看” 面广量多,覆盖整个社区 目标设定方式所有成员都是 平等的 包含多种机制在内的综合性 的管理机制 社区居民需要的和能够满足 社区居民需要的
社区管理的功能
二、社区管理的特征

一、原则 共同原则 自治原则 组织和教育原则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原则 前瞻性原则 小政府大社会原则
总体,单位通过垄断政 治、经济、社会资源, 形成了对单位成员的支 配关系;通过严格控制 单位成员社会自由流动 ,造成了单位成员空间 封闭。没有自由流动的 资源,缺乏自由流动的 空间,单位成员只有全 面依附单位,最终造就 了依赖性的人格。
2.依赖性人格
首先,在单位制 度下,国家控制 的资源通过单位 来调配。对于单 位成员来说,单 位是生活福利的 唯一来源。 其次,单位制还 限制了其成员的 生活空间。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国家利用行政手段控制资源分配。 第三法律没有成为国家管理社会的 主要手段,单位成为国家对社会直接 行政管理的组织手段。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3 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3)单位制的后果

1.总体性社会
1949年后大陆通过单 位制这个组织中介建 立起一个总体性社会, 即一种结构分化程度 很低的社会。国家政 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 制,对经济及各种社 会资源实行全面垄断, 政治、经济和意识形 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


社区领 导系统
社区执 行系统
社区监督 协调系统
社区管理:党组织 对社区负全责 社区成员及区域 自治组织对社区 事务所进行议事. 协调.指导.监督社 区管理各种事项
街道办事处 社区居民委员会
市政管理委员会 社区发展委员会 社区治安治理委员 会 财经委员会
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党委和 政府领导
广泛参与: 本质特征 和必要条件
社区单 位参与
共驻社区,共建 社区
社区管理体制历史沿革
单位制
街居制
社区制
(一)、传统居委会建设时期 (二)、社区建设时期
1 单位制、街居制的发展历史
(1)单位制、 街居制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在城市基 层社会逐步建 立了以“单位 制”为主、以 基层地区管理 (“街居制”) 为辅的管理体 制。 (2)单位制、街 居制发挥作用 国家通过单位这 一组织形式管理 职工,通过街居 体系管理社会闲 散人员、民政救 济和社会优抚对 象等,实现对城 市全体社会成员 控制和整合,达 到社会稳定和巩 固政权目的。 (3)单位制、街 居制陷入尴尬 在我国经济转轨 和社会转型后, 单位制逐渐被打 破,单位管理模 式趋于失效。街 居制也由于基层 社会巨大变化而 面临很多现实难 题,在管理上陷 入困境。 (4)城市基层 对新体制的渴求 因此,城市基层 社会迫切需要一 种新的组织形态 和管理体制来解 决社会中出现的 问题和各种矛盾, 承担起重新整合 社会的功能。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3 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政治动员
社会控制
3.单位制 的功能
经济发展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3 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1).单位制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社 会管理的产物,单 位是适应计划经济 体制而设立的一种 特殊的组织形式, 具有政治、经济与 社会三位一体功能 ,以行政性、封闭 性、单一性为特征 。 2). 单 位 制 产 生 的 原 因 第一,我党没有城市社会管理经验, “公家人”管理模式通过单位制度得 到延续。
(1)社区管理的主体
(2)社区管理的客体 (3)社区管理的目的 (4)社区管理的性质 (5)社区管理的范围


(1)范围:指经过社区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 民委员会辖区。 (2)主体:多元的,包括: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 事处;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社区范 围内的企事业单位;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性组织 、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居民组织、广大的居民。 (3)内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4)性质:群众性的自我管理。 (5)目的: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满足社区居民 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社区 居民的素质。
民政部门 牵头 有关部门 配合 社区居委会 主办 社会力量 支持
群众 广泛参与
社区管理的体制
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社区居民 的参与
(1)强化宣传教育,培育 社区意识。 (2)坚持社区需求本位的 原则。 (3)建立和完善参与机制
西方的非政府组织 (NGO)或非赢利组 织(NPO )基金会、 慈善团体、促进会等 社会中介 组织参与 我国的“社会团体” 中华慈善总会 中华扶贫基金会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第二章 社区管理及其发展史
学习要点: 了解广义社区管理概念 认识社区管理的含义,特征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 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第一节 社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区管理的含义
2、我们理解的社区管理
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社区内部各 种组织以居民自治、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目的, 为满足社区居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要和维护 社区整体利益而对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有效管理 和调控的过程。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福利经济体制呈现明显 的二元特征,人们依其身份、地位和不同所有制形 式而享有不同的福利待遇,其二元格局表现为“国 家再分配型”福利和“补救型”福利同时并存,两 种模式分别适用于城市职工及其家庭和农民居民。 城市实行制度化的、具有较高保障水平的国家福利 和单位福利。 农村实行临时性国家救灾救济制度和低水平的社区 福利。
小政府大社会原则
社区管理体体制,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及 运转模式,是由社区发展动力、利益主体、权力 结构、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多方面内容构成的 综合性、系统性的管理制度。 社区体制,指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是进行社区建设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行政管理体制
1、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3 走入历史的单位制
4).单位制的崩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各 种经济成份获得快速发展, 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城市社 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 单位制整合社会的组织功 能日益弱化。这些都使得 单位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不得不走向崩溃瓦解的地 步。
3、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走向自治
•培育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治意识。
•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社区管理的主旨——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 和生活质量
•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主旨的 前提; •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是社区管理的关键; •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是实现主旨的方法和手段。
(一)、传统的居委员建设时期
4 身陷困境的街居制
1963年扩充为8项: 1.了解居民的意见和要 求、指导居委会工作; 2.动员工作; 3.领导街道集体事业; 4.优抚救济; 5.人口工作; 6.文化教育,爱国卫生; 7.治安保卫; 8.其他有关居民工作。
街道办事处职责变化
1997年 1963年 1954年
1954年城市街道办事处 组织条例3项:1.办理市、 市辖区人民委员会有关 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 2.指导居民委员工作; 3.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 求。
1997年扩充到14项: 1.指导; 2.社区服务; 3.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社会保障; 4.街道监察队; 5.开展计划生育、环境保护、 科教文卫体等; 6.维护老年人、未成年人利益; 7.社会治安; 8.拥军优属; 9.参与检查、督促市政建设; 10.防灾救灾; 11.管理外来人口; 12.领导街道经济工作; 13.向上反映意见; 14.办理交办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