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2015年12月4日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个人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

理念

?汉末开始,日本不断向中国派出汉使,全方位学习中国文化。其中日本园林艺术就是在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园林。中国禅宗的传入,把对园林精神的追求推向极致,并产生有自己风格的园林形式。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其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池泉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筑山庭是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园林构成。一般要求有较大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山,日本筑山庭中的园山在中国园林中被称为岗或阜,日本称为“筑山”(较大的岗阜)或“野筋”(坡度较缓的土丘或山腰)。日本庭院中一般有池泉,但不一定有筑山,即曰本以池泉园为主,筑山庭为辅。

?平庭即在平坦的基地上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园林,一般在平坦的园地上表现出一个山谷地带或原野的风景,用各种岩石、植物、石灯和溪流配置在一起,组成各种自然景色,多用草地、花坛等。根据庭内敷材不同而有芝庭、苔庭、砂庭、石庭等。平庭和筑山庭都有真、行、草三种格式。

?茶庭也叫露庭、露路,是把茶道融入园林之中,为进行茶道的礼仪而创造的一种园林形式。面积很小,可设在筑山庭和平庭之中,一般是在进入茶室前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步石道路按一定的路线,经厕所、洗手钵最后到达目的地。

?茶庭犹如中国园林的园中之园,但空间的变化没有中国园林层次丰富。其园林的气氛是以裸露的步石象征崎岖的山间石径,以地上的松叶暗示茂密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象征圣洁泉水,以寺社的围墙、石灯笼来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静。

?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是指在大型庭园中,设有“回游式”的环池设路或可兼作水面游览用的“回游兼舟游式”的环池设路等,一般是舟游、回游、坐观三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加园林的趣味性。有别于中国园林的步移景随,日本园林是以静观为主。

?逐鹿:“逐鹿”为日本园林中一竹制小品名,利用杠杆原理,当竹筒上部注满水后,自然下垂倒空筒中水,而后再翘头,回复原来的平衡,尾部击打在撞石上,发出清脆声响,颇为有趣。该小品以静制动,宁静致远,是日本庭院中的代表元素之一。

?蹲踞:下面的石墩叫“蹲踞”:作为能够清洗身体和内心罪恶的象征物,蹲踞在寺院和神社中是必备品,与石灯一样,原本也是因为茶道而率先设置的。是日式庭院中常见的一种景观小品,用于茶道等正式仪式前洗手用的道具。蹲踞通常为石材制作,并摆放有小竹勺和顶部提供水源的竹制水渠。

?日本园林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源于自然,匠心独运。日本园林充分利用造园者的想象,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创造出一个对立统一的景观。注重选材的朴素、自然,以体现材料本身的纹理、质感为美。造园者把粗犷朴实的石料和木材,竹、藤砂、苔藓等植被以自然界的法则加以精心布置,使自然之美浓缩于一石一木之间,让人犹如置身于一种简朴、谦虚的至美境界。

发展历史

?一、萌芽期:飞鸟时代(593-710)。

?《日本书记》记载,公元612年,百济人路子工漂流到日本后,在皇宫南庭一展身手,建造了须弥山和吴桥——这是日本宫廷庭院内第一次出现类似于园林景物的人工建筑,可视为日本园林的雏形。

?二、发展期:奈良时代(710-794)。

?从史料、文学作品、考古发现来看,这一时期宫廷和中央贵族的园林比较发达而且这一时期的园林均以泉池和蓬莱岛为主题。天皇和大臣们常在园内吟诗作赋,观舞听曲。曲水宴的流行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特色之一。

?三、成熟期:平安时代(794-1184)。

?平安时代天皇定都京都,京都依山多水,自然地形十分利于造园。在对大陆造园文化充分吸收的基础之上,以首都为中心,日本园林史上称作“寝殿造”式园林形式趋于成熟。从文献可知,平安时代的皇家园林中,神泉苑、嵯峨院、冷然院、淳和院、朱雀院,以及左大臣源融的河原院都是著名的寝殿造庭园。与此同时,《作庭记》由平安时代末期(1140年前后)的贵族橘俊岗编著,是日本乃至东亚最早的造园理论专著。另外,随着10世纪中叶到12世纪净土宗在日本的流行,宫廷贵族为了追求“当麻曼陀罗”中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在自家园林中建寺造佛,或直接将豪宅改造为净土宗寺庙,用以追求极乐净土。净土式庭园由此出现,并很快成为主流,其中现有的代表性净土式庭园是藤原赖道1053年建成的平等院凤凰堂园林。

?四、变革期:镰仓时代(1192——1334)。

?镰仓时代,武士在镰仓建立幕府,政权已经落入镰仓武士手中。与此同时,随着禅宗的兴起以及中国禅宗和水墨画的影响,日本园林叠石筑山的手法发生变化,枯山水园林开始在禅寺园林中萌芽。日本园林在这一时期酝酿着大变革。

?五、黄金时期:室町时代(1392——1573)。

?室町时代是日本造园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在这一时期,将军、大名园林取代皇家、贵族园林成为闪光点。并且,禅寺园林尤其是附属于禅寺的枯山水园林成熟发达。枯水式园林又称“石庭”,是最富日本风格的园林之一。它是禅和中国水墨画等相结合的产物,是园林造型中高度诗化的产物,是象征主义的极端表现,被誉为无挂轴的山水画。其中,金阁寺、银阁寺以其独特的构思,成为日本古典园林经典之作。

?六、繁荣时期:安土桃山时代(1573-1598)。

?同样被视为日本风格的园林——茶亭便兴盛于安土桃山时代。茶庭即茶室所在的庭园。茶室是举行茶道的场所。

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宗旨,以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幽玄”为灵魂,融合了以禅为中心的佛教思想和老庄思想。京都里千家茶庭、表千家茶庭、大德寺孤蓬庵茶庭都是其中的杰作。

?七、黄金时期:江户时代(1603-1868)。

?大名园林的登场是本时期日本园林发展的最大亮点,其诞生和发展主要成因于幕府长期实施的“参觐交代”政策。

水户侯的小石川乐园、柳泽侯的六义园、甲府大名的浜离宫都是著名大名园林。大名园林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1.江户时代大型回游式园林特别发达。

2.江户时代的大名园林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园林。

3.在造园思想

上,与通过园林追求特定精神世界不同,武士大名主要追求的是现世的快乐。

日本景观庭院——日式庭院的分类

日本景观庭院的设计特色——日式庭院的分类 从种类而言,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日本禅宗重视心性,依靠内省的方式修行,"自解自悟"、"不着文字",因此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排斥一切矫揉造作的修饰。禅宗美学也反对人工的雕饰和装饰,强调运用纯粹自然的、单纯的材料,通过极为简洁、洗练的手法来营造空间,表现自然的无限与秀美,反应内心的空灵与冥思。这种追求自然与纯净的写意手法,构成了禅宗最为独特的魅力。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深刻,几乎各种园林类型都有所体现。无论是舟游、回游的动观园林,还是枯山水、茶庭等坐观庭园,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禅宗美学枯与寂的意境,不过这些庭园形式当中将禅宗美学的各种理念发挥到极致的,还是当属枯山水。 枯山水庭

日本庭陆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枯山水"。枯山水,也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枯山水庭也称石庭。 顾名思义,"山水"必有山有水,而"枯"则表示干枯,二者合在一起,看似予盾,殊不知,那是日本最具特色的一种造园形式。所谓枯山水,其本质意义就是无水之庭,就是没有真的山和水,它是以石块象征山峦,用砂石象征湖海,再点缀少量的灌木或苔草。因其植物覆盖的极少,也没有人造假山,故名为枯山水。 枯山水庭园是一种小尺度的盆景式的园林,但却在有限的面积中通过写意、象征的手法,造出千岩成壑的气势来。石块或单独或三五成组放置,以示崇山峻岭或者层峦叠嶂。用白砂平铺象征广阔的海面,砂面耙在平行的曲线,犹如万重波涛;沿石根把砂面耙成环形,象征惊涛拍岸。在几乎无一草一树的庭园内,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思,通过石块巧妙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

日本园林的特点

日本园林的特点 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日本园林 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从种类而言,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枯山水又叫假山水,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系日本园林的精华。其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池泉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 筑山庭是在庭园内堆土筑成假山,缀以石组、树木、飞石、石灯笼的园林构成。一般要求有较大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山,常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达到幽深丰富的景

日本园林发展史(三)近世园林

一、桃山时代园林(1573-1603年) 在室町时代的后期,日本经过长期的战乱,成就了另一批武将,他们是织田信长(1534-1582年)、丰臣秀吉(1536-1598年)和德川家康(1542-1616年)在军事上的霸业。织田信长在1573年破浅井长政、朝仓义景,流放室町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宣告室町幕府的结束。虽然1593年他在支授部将丰臣秀吉的途中于京都被家臣明智光秀袭击而自杀,但他统一了京畿及周边地区,为丰臣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丰臣秀吉秉承他的遗志,在1592年消灭各地军阀,结束了百年战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其功绩相当于中国的秦始皇结束战国时代的功绩。他开创了桃山时代(1573-1603年,又称安土桃山时代或织丰时代),虽历时不长,只有三十年三代将军,而且一直处于战争之中,但在社会改革中措施得当有力,废除庄园制,确立一地一作人原则,推进兵农分离,收缴武器,废除商业座,实行东市乐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鼓励对外贸易,实行朱印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发动侵朝战争等。这一时期在中国相当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明神宗万历31年(1603年)。在文化方面,茶道的发展,从精神落实到实践,那就是草庵风茶室和朴素简洁的茶庭,以园林意境的简约朴素、和寂清静及宾主真诚与大将军的壮观辉煌、绚丽多彩和飞扬跋扈相抗衡。 从建筑的发展期上看,日本建筑有四大转期。第一个转期是引进中国隋唐建筑的飞鸟时代,第二个转期是引进南宋建筑的镰仓时代,第三个是自身发展的桃山时代,第四个是引进西方文明的明治时代。桃山时代的建筑与前朝室町时代的"潇洒飘逸之风"相比,显出喜欢强烈刺激和豪放辉煌。它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而不是以宗教为中心的时代。于是,人情味进入了建筑和园林。在建筑上完成了前代形成的书院造,在园林上进一步完善书院造园林。首先是武家园林表现得最强烈,然后影响到皇家园林。滥用夸张的巨石,显示主人搬运的力量。雄健的石桥和浓绿的苏铁,以及龟鹤形和蓬莱式岛屿综合地表达吉祥和繁荣。 京都的醍醐寺三宝院庭园是酷爱庭园的丰臣秀吉与寺院主持义演准后合作建造的庭园,园林为书院造庭园,即把池泉园林书院结合,大量布置景石的庭园。园中有一池三岛,有石桥、木桥和石桥,有泷口石组,置石达700余个,个个巨大无比,石名有守护石、藤户石等,池北为书院,书院前有观景平台,曲折进退,面对池边景石和桥梁。丰臣秀吉没等到工程完工就死于暴病,义演准后请当时造园名家贤庭继续营建,历时25年,终于江户时代的1623年完工。园中景石巨大,书院辉煌显出丰臣氏的武家气魄。 京都的西本愿寺滴翠园建于1583年,园中以沧浪池为中心,主体建筑飞云阁临水而建,高达三层,在一层可登舟而游,石组刚健有力,跨水建龟背桥,池边有醒泉(此字酉字旁)泉、艳雪林、啸月坡、踏花坞等十个景点。飞云阁临水手法显出与室町初期相承的关系,龟背桥显示了祈寿文化,沧浪池显出老庄文化,其余景点显出文人化倾向,表明桃山时代园林的从武家强健向世俗化、人情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在室町末产生的茶庭在这一时代得到发展,涌现了茶道六宗匠:村田珠光(1423-1502年)、武野绍鸥(1502-1555年)、千利休(1522-1591)、古田织部(1544-1615年)、小堀远州(1579-1647年)、片桐石州(1605-1673年)。千利休师从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佗茶,成为桃山时代最伟大的茶道宗匠,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封之为茶头,他创立了草庵风茶室,应用于茶庭(茶庭也称露地)之中,提倡枯寂精神本位,用草庵茶室、飞石和圆形路线的茶庭布局。他的弟子古田织部,继承佗茶精神,提倡六分观景四分实用,用曲折路线增长游览路线,他的茶庭作品也大致形成于桃山末江户初。

日本景观庭院的设计特色

世界各地庭院建筑各有特点,其中包括中国式假山、小桥流水的庭园,日本庭院的筑山式回游庭园、枯山水庭园、茶道庭园,东南亚自然和谐的热带庭院设计,还有欧美典雅的庭园设计,每一种都独具风格。其中日本庭园独特风格,自成一脉。 自省、含蓄、恬静、淡泊为美 日本庭院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恬静、淡泊为美,注重在精神层次的塑造,追求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的领悟。哲学上追求一种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境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枯山水重写意,欲在 方寸间引人暝思无穷。 景观元素搭配给人以 自然的原生态之感

造园手法取法于山水画的高度抽象性和象征性 日本园林的基本特征是在有限的范围里再现大自然之美,并用象征的方式来表现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因此,日本的庭园艺术也就具有极高的抽象性和象征性。这就表现在日本庭园设计的主观意念强,比如它用庭石组成山岳或峡谷,用立石代表瀑布,用白砂代表流水,在平安前期还用巨石荒矶来表现海洋,如常荣寺在园内草坪上堆若干石组,称之为三山五岳,恰当地体现了日本造园手法取法于山水画的高度抽象性和象征性。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庭院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思索和领悟。 力求自然

讲究意境 掩映有致,景深意远 规划布局力求含蓄、意境深远 在空间上追求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因此平面构图常采用不对称式设计,道路、水岸、地形等以自然蜿蜒的曲线构图。 布局从整体感觉上讲,日本庭园很整洁,灌木修剪得很整齐,水面上露出几块踏脚石,园子里点缀着几盏石灯笼,地上耙有一层沙子或砾石,偶尔还别出心裁地堆砌一些岩石和石块。

中国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园林发展简介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以及创作实践的影响所及,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国园林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 自唐、宋始,我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明末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为《夺天工》,至今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都还沿用古典汉语。特别是在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友心中向往的游览胜地。 在18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一度出现了“自然热”。清初英国传教士李明所著《中国现势新志》一书,对我国园林艺术也有所介绍。后来英国人钱伯斯到广州,看了我国的园林艺术,回英国后著《东方园林论述》。 由于人们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逐步了解,英国造园家开始对规则式园林布局原则感到单调无变化。从而,东方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随之发展。如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即今天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设计意境除模仿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大量采用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等园林建筑的艺术形式。 在法国不仅出现“英华园庭”一词,而且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国式风景园林约二十处。从此以后,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欧洲广为传播。

日本园林发展脉络

日本园林发展脉络 【摘要】园林是一种实现人们接触自然愿望的场所,体现着经过艺术处理后,大自然美的缩影;同时也承载着非常鲜明的文化与地域特征。日本园林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时代密不可分,不仅从侧面反映了造园时期整体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与审美倾向,同时也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及信仰。 【关键词】日本园林、造园史略、造园理念、造园手法 1.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的造园文化 日本文化曾一度以中国文化为蓝本,从中国古老的文明中汲取营养。日本传统的园林亦具有浓郁的哲学思想,究其理念与思想的原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道教的阴阳五行说以及对于蓬莱仙境的向往。日本园林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造园文化。在理念与思想上,日本园林多以大自然为主,在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试图营造出一种人间乐土的境界。 2.日本园林的造园史略 日本历史可分为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其造园史亦据此而分成四个阶段。 2.1古代园林——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 2.1.1大和时代(300年—592年) 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晋南北朝,大和国不断像中国派出使者,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提到了皇家园林的情况,其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园中有游船,表明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和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并未经过像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大和时代的园林和中国最初供帝王权贵打猎游玩的“囿”有着同样的作用。 2.1.2飞鸟时代(552年—645年) 日本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在从中国传入佛教后,日本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也在日本兴盛起来。 我最先把佛教传入日本,受中国蓬莱仙境的影 响,在院子里挖地造岛,请仙人居住。《日本书纪》 推古三十四年(626年)六月条,关于我马子宅邸园 池有如下记载“家于飞鸟河之傍,乃庭中开小池。仍

谈日本庭园的发展历史

谈日本庭园的发展历史 日本文化是日本本民族文化与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的一种融合,也是一种以非常独特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文化。据538年的《上宫圣德法王帝主》及552年的《日本书记》中记载,当时佛教从中国传入,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追求华丽、富贵的建筑法或被日本所接受,日本人开始大规模兴建佛教建筑。其后,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传入,使得当初的日本庭园在很多方面受到中国的影响。 平安时代(784年-1185年),日本的造庭法式受佛教传入的影响形成了寝殿式庭院,随后在镰仓时代(1185年-1373年),由于中国禅宗思想的广泛传播,作为寺庙庭园的一种类型出现了枯山水园,另外还出现了书院庭园和回游式的山水庭园。室町时代(1373年-1573年),山水庭园最为兴旺。到了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人们又开始追求豪华、气派的庭园,那个时候大约是在公元15-16世纪,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风尚流行了大约200年,建造了大量优秀的庭园,著名的桂离宫庭园就是这个时代的作品。京都的名园有很多是这个时代建造的。从17世纪的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开始,虽然营造了大量的庭园,但是真正被称为名园的作品并不多。更详尽一点说,日本传统庭园从奈良至江户时代可分为3个时期。 第1时期:奈良、平安时代(646年~1185年) 日本的传统庭园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庭园中挖湖、堆山,以湖表示大海的景色。在奈良时代(646年一784年),因为与中国有水上交通,船只在大海中行驶时,感受到很多陆地上无法欣赏到的景色,为了在自己花园中再现这种景色,多采用这种挖湖的方式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到了平安时代(784年-1185年),作为一种住宅形式,发展成为寝殿式庭园。一般寝殿的南侧是大面积的花园。被称为“寝殿”的建筑一般多放在庭园的中央,坐南朝北。其左右或者是后方的附属建筑被称为"对屋"。寝殿是一家之主的寝室,对屋是供家族中其它成员使用的寝室。寝殿的南方是主要庭园,有用石子铺设的园路。再往南是人工挖的湖和用挖湖的土堆成的山。一般在湖中设置中之岛,并用小桥进行连接。另外,从对屋通过回廊可以到达南侧的湖岸,在那里有被称为“泉殿”或“钓殿”的庭园建筑,其建筑形式多为一半伸出水面,作为夏季纳凉或是钓鱼、欣赏庭园景色的场所。人们在湖中荡漾着小舟,有音乐的伴奏,吟诗作歌或举行酒宴等活动。不过这只是一种规范的描述,因地形的变化,湖的形状、建筑的配置等都随之自由地变化。 平安时代,几乎所有的建筑,不管是住宅还是寺庙等大都面向南而建造,背后有山作依靠,并被视为最理想的布局方式。正因为如此,庭园建筑都是面向正南而建造。在其北部或者东北部设有流水,水流从对屋间穿过流入南面的湖中。湖中的水一般是采用从东部流进、西部流出的手法。湖岸作成自然曲折的形状,并且点置着大小不一的庭石,其间种植着野生的花草和灌木,表现自然界的景色。在湖周围的山、岛上到处可看到自然式的石组和种植,还有叠水、小溪等,均是追求创造和再现一种自然景色的情趣。 作为佛教寺院庭园的“净士庭园”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因为是直接把佛教净土曼陀罗中描写的庭园建造在佛寺的境内,所以从南门进入后,首先有一个很大的湖。湖的中央有岛并用桥与对岸相连,通过桥可以到达本堂。在湖中种植着莲花。净土曼陀罗主要是表现佛教的极乐净土,而莲花又是极乐净土的象征,所以在净土庭园中一定种植着莲花。 平安时代,作为宅院形式的寝殿式庭园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其偶然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有一个面积较大的水面。 第2时期:镰仓、室町时代(1185年-1573年) 这时的寝殿式庭园,建筑渐渐地与武士家的生活不相适应,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单、素朴的武家或造庭的手法。发展到室町时代(1373年-1573年),又演变成书院式住宅样式。

日本园林史复习

日本园林部分 一. 名词解释 1. 垣屏:园林中的土围墙. 2. 腰挂:茶庭中用于休息的坐凳. 3. 待合:茶庭中用于等待的建筑,往往与坐凳结合成为待合腰挂. 4. 洗手钵:是茶庭中的显著标志,用于茶道仪式的净手,通常为石制.茶道宗匠们皆有各自喜欢的样式. 5. 石灯笼:随佛教一起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用于殿堂献灯的变体,应用于园林中,较古老的还有铜灯笼. 6. 蹲距:在茶室附近茶客洗手用的低矮洗手钵. 7. 蹲距组石:是以蹲距为中心的一组功能石,包括距石,手灯石,佛石,疏水石. 8. 寄附:在茶庭外门口处用于客人整理衣物的场所. 9. 雪隐:茶庭中的厕所.砂雪隐:即在内露地中供旅客用的铺砂厕所.装饰大于实用性. 10. 躏口:茶室的出入口,用于客人进出. 11. 贵人口:躏口的一种,在门口设有两道障,用于重要客人出入. 12. 步石:在庭院中用于步行的石块,分为铺石,飞石,汀石和阶石等. 13. 飞石:大部分埋入土中,只露出很浅的一部分供人踏步. 14. 阶石:用于茶室门口的几块功能步石,由高至低,踏脱石,滴水石,蹬脚石,挂刀石. 15. 亭主石:在茶庭中园主为迎接客人所站立的功能石,在中潜门附近. 16. 客石:位于中潜门边的置石,每当茶会时,亭主(园主)欢迎客人对客人所站的功能石. 17. 乘越石:茶庭中在亭主石和客人之间用于装饰的景石. 18. 控石:茶庭步石或中潜门附近,用于景点的功能石. 19. 寂:茶道和俳沟中远离人间喧嚣,追求苍古和凄凉的美学境界. 20.

广缘:宽广的走廊,常作观赏园景之用. 21. 月见台:用于观赏园林或月亮的木平台,常有顶棚. 22. 枯池:无水的水池.有池形,无池水!池底常铺以卵石. 23. 远山石:庭院中表示为远山的石组 24. 伽蓝石:把寺院的柱础石用于园林中,作为飞石或洗手钵,上面有孔,可当水穴。 25. 中岛:在池泉园的水池中设置的最大的岛屿成为园林中心,故名。 26. 须弥山:佛教认为,世界以妙高山为中心,上居住有释天大帝,半山腰有四大天王的居住场所,北面黄金,东面白银,南面琉璃,西面水晶,日月在某周环绕,于是造国家以此为依据造石景。 27. 泷:即瀑布,在池泉园中为真山水,在枯山水中用白砂代替。泷口即瀑布,其做法固定。 28. 神仙岛:蓬莱,方丈,瀛洲三岛 29. 遣水:平安时代引水溪流的做法,溪流常做成曲流形式。 30. 筑山:用土堆成假山。 二造园史 1.日本历史 古代: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 中世: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 近世:桃山时代江户时代 近代: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平成时代 2.各时代园林特点 (1)大和时代(300-529年) 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故园林在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也带有该期的自然山水风格。属池泉山水园系列,园中有游船。 日本园林一开始要素就较齐全,活动也很丰富,表明日本园林源于中国的史实。 (2)飞鸟时代(593-700年) 池泉山水园系列: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庭园 此时期造园盛于大和时期,技术上来源于中国,内容上依旧以池为中心,增设岛屿,文化上受中国神仙思想影响,类型上皇家私家园林均出现。 (3)奈良时代(711-794年) 深受文化影响,正值中国的盛唐时期,中国的唐代文化传入日本,奈良城周围,兴建了大量中国式园林,以水为中心,有水池泉,水中有岛,池泉式庭园。规模法则更加规范化,比飞鸟时代更进一步,水池一面有厅堂,其余三面绿化规模不大,不可泛舟。例子:三条二坊六坪宅园 (4)平安时期(794-1185年)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 日式枯山水庭院中式山水庭院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虽同属东方体系,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其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地域与环境区别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

日式庭院特点介绍

日本景观庭院的设计特色(一)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世界各地庭院建筑各有特点,其中包括中国式假山、小桥流水的庭园,日本庭院的筑山式回游庭园、枯山水庭园、茶道庭园,东南亚自然和谐的热带庭院设计,还有欧美典雅的庭园设计,每一种都独具风格。其中日本庭园独特风格,自成一脉。 自省、含蓄、恬静、淡泊为美 日本庭院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恬静、淡泊为美,注重在精神层次的塑造,追求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的领悟。哲学上追求一种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境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枯山水重写意,欲在方寸间引人暝思无穷。

景观元素搭配给人以自然的原生态之感 造园手法取法于山水画的高度抽象性和象征性 日本园林的基本特征是在有限的范围里再现大自然之美,并用象征的方式来表现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因此,日本的庭园艺术也就具有极高的抽象性和象征性。这就表现在日本庭园设计的主观意念强,比如它用庭石组成山岳或峡谷,用立石代表瀑布,用白砂代表流水,在平安前期还用巨石荒矶来表现海洋,如常荣寺在园内草坪上堆若干石组,称之为三山五岳,恰当地体现了日本造园手法取法于山水画的高度抽象性和象征性。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庭院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思索和领悟。 力求自然

讲究意境 掩映有致,景深意远 规划布局力求含蓄、意境深远 在空间上追求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因此平面构图常采用不对称式设计,道路、水岸、地形等以自然蜿蜒的曲线构图。 布局从整体感觉上讲,日本庭园很整洁,灌木修剪得很整齐,水面上露出几块踏脚石,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一、园林发展史 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古代园林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日本国都经常搬迁,每个朝代都是以国都所在地命名,如奈良时代的京城在奈良),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一)、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592年) 在公元五世纪,建立大和国。大和国亦不断向中国派出使者,向中国学习文化,其中园林艺术就是一项。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它与公元720年成书的《日本书记》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虽然细节不清,但亦可追到一丝踪迹,如掖上池心宫、矶城瑞篱宫、泊濑列城宫等。这些皇家园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穿池起苑池内放养鲤鱼,苑内奔走禽兽,天皇在园内走狗试马,远足田猎。 (二)、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至公元710年) 此期园林亦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所有古园今已不存,但是,园林史料还是清楚地记载了这一时代的园林,有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宅园等。 (三)、奈良时代园林(公元711年至794年) 此期日本全面吸取中国文化,整个平城京就是仿照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而建,史载园林有平城宫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和城北苑等,另外还有平城京以外的郊野离宫,如称德天皇(718-770年)在西大寺后院的离宫。城外私家园林还有橘诸兄(684-757年)的井手别业、长屋王(684-729年)的佐保殿和藤原丰成的紫香别业等。不过,这些往日庭园皆成过眼烟云,埋入历史的尘土之中。 (四)、平安时代园林(794-1185年) 京都山水优美,都城里多天然的池塘、涌泉、丘陵,土质肥沃,树草丰富,岩石质良,为庭园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载恒武天皇时期主要建筑都仿唐制,苑园多利用天然的湖池和起伏地形,并模仿汉上林苑营造了“神泉苑”。

建筑知识-日本园林景观设计

日本园林景观设计 日式庭院景观设计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日本的物质文化,也是日本民族风格的体现。具有东方禅特色的日本庭院景观源于中国文化,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景观相呼应的诗意景观. 日式庭院景观设计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日本的物质文化,也是日本民族风格的体现。具有东方禅特色的日本庭院景观源于中国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诗意景观设计的干式景观设计理念。运用简单的沙、石、水等材料和抽象的表现手法,表达日本庭院设计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 1在院子里造山 在日本庭院设计中,山地建筑涵盖的范围相对较广,既有庭院中高大的假山,也有相对低矮的土山。当它以高山的形式出现时,通常的设计方法是在庭院深处建造一块岩石,通常是由不同形状的石头堆积而成。庭院中央的石头通常被称为守护石,也是最重要的石头。守护石的位置确定后,在其周围设计一个偶数的石头,组合形成瀑布状。院子里最大的树一般种植在护堤后面,从远处看树种以乔木为主要景观。假山一般是围绕树木展开,增加了造山的感觉。通常日式庭院的山地建筑形式不仅仅是江户时期的高大假山,还有很多比较矮的庭院。 日式庭院的建筑材料与中式庭院基本相同,主要由土、石、土、石组成。院子里的山和护堤是用整块石头或土石混合建造的,院子的其他

部分更多的是用山土建造的。石头在日式庭院的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式庭院的设计中,石头很少直接堆成假山,通常是掺土掺石。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山体形态应尽可能接近自然山体。在造山的过程中,通常会选择形状比较大的石头,在庭院中营造一种稳定的氛围。院内道路铺土、点石、柱石,形成石面与点的组合形式。 庭院中放置2块石头 石头是日式庭院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石头主要是装饰性的。庭院中的石头必须与庭院环境相协调,孤立的石头会变成缺乏人情味的孤石。只有将庭院之石与庭院内的植物等环境融为一体,庭院才有生命力。在日式庭院摆放石头的设计方法中,我们非常重视庭院的装饰。根据一定的地形和景观要求,根据岩石的形状和具体位置,形状上有一些分散、断续、高低、曲折和主次。日式庭院注重空间的水平关系,如果平面布局中岩石太低,会有水平拉伸的感觉。地面铺设的踏脚石是日式庭院中最常见的,最早的铺设在茶馆的空地上,以避免人们直接踩在青苔上,弄湿鞋袜,同时破坏景观环境。因此,根据庭院的整体设计,适当安排一些石条和瓷砖,以增加庭院设计的趣味性。 3庭院水管理 院子里的水有多种形式,比如蜿蜒的小溪给人安静的感觉,有瀑布的山给人刺激的感觉,喷泉作为流动的水景有节奏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日式庭院中的水出现了,在造型设计中非常重视水的形式。通常水的形态有半月形、心形、流水形,但也不必拘泥于这些固定形

日本园林类型与其历史

日本园林类型与其历史 (1)池泉筑山庭在7世纪以前,日本的园林主要供围猎骑射之用,娱乐观赏性为辅。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在大规模输入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引进了中国的园林文化,开始在庭园中凿池引水,构筑假山,并逐渐将造园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技艺。日本在平安时期停止派遣唐使,逐渐改变对中国文化的直接模仿,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具有日本特点的园林——池泉筑山庭,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8世纪平安时期,宫城内外修造了几处皇家庭园,如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苑等。皇室还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兴建离宫或寝殿式邸宅。这时期的显贵邸宅也多有庭园。此类庭园较大,以具有自然水体形态的湖面为主,园内有湖,岛,廊,亭,舟楫等。如果湖面较大,则在湖中堆置岛屿并与桥接岸,有时也以一弯溪流代替湖面,树木和建筑则沿湖配置。平安宫东南角宫墙外的神泉苑,是年代较早的寝殿式邸宅庭院实例,神泉苑寝殿之前为广庭,广庭之南是一泓池水,曲岸参差,两侧的中廊直抵池边,还设有临垂钓台。这时的日本庭园与中国园林的差异还不是很大。 (2)枯山水庭园约11世纪以后,“以一木一石写天下之景”为指导思想的写意式庭园在日本得到发展。13世纪,由中国传入了禅宗和南宋山水画。禅宗的哲理和南宋山水画的写意技法,再次对日本园林产生了重大影响。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是日本写意庭园的极盛时期,并产生了最具特色的园林样式———枯山水。枯山水庭园即枯庭,是一种无泉池水景,充分利用地势地貌营建的庭园。典型的枯庭往往是小型的观赏性庭园,游人是不能入内游赏的。地面铺白砂耙成的曲线,借以象征湖泊;在白砂上摆放若干石块,其上点缀少量的灌木或苔草,象征山峦,使不大的庭院蕴含深远的意境。枯山水庭园多见于寺庙园林,设计者多为禅宗僧人。枯山水庭园是禅宗哲理与园艺相结合的园林艺术形式。他的赋予此种园林以恬淡出世的气氛,把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把“写意”的造景方法到了极致,也抽象到了顶点。枯山水很讲究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列关系。石形务求稳重,低广顶削,不作飞梁,悬挑等奇构,也很少堆叠成山,这与我国的叠石很不一样。枯山水庭园内也不栽置不太高大的观赏树木,都很注意修剪树的外形姿势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 (3)茶庭15世纪,随着日本茶道的盛行而出现了茶庭。茶道是以品茶为题的一套礼仪,由禅宗僧侣所倡导,武士,豪绅们附庸风雅而竟相效仿。茶室为举行茶道的场所,茶庭即茶室所在的庭园。茶庭的面积比池泉筑山庭小,要求环境清雅,幽静,便于沉思冥想,所以造园设计偏重与写意。茶庭顺应自然,面积不大,单设与庭园其他部分隔开。四周围以竹篱,有庭门和小径通过最主要的建筑即茶汤仪式的茶屋。茶庭面积虽小,但要表现自然的片段,寸地而有深山野谷幽美的意境,更要和茶的精神协调,能使人默思沉想,一旦进入茶庭好似远离尘世一般。庭中栽植主要为绿树,洁净是首要的,庭地和石上都要长有青苔,使茶庭形成“静寂”的氛围,忌用花木,一方面是出于对水墨画的模仿,另一方面。在用无色表现幽静、古雅感情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园内草地上一般铺设石径,散置几块山石并配以石灯和几株姿

浅谈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异同

课题:浅谈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异同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差异,浅谈中日园林之间的异同!本次研究的中心是中日园林的布局异同,他们之间的造园手法差异。让我们对中日园林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正文: 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中日两国分属大陆文明和岛国文化。中国以山水为根本,山为骨,水为血,土为皮,木为毛。地大物博,材料充足,山体多为整块石材雕刻而成。国土广大本国的山川水岳本身就大,园林相对较大,多仿景。 而日本以池岛为根本,海为母,岛为家,木为衣。日本塔多不上人,

又国中高楼高阁少,视点低,所以浓缩景观,以适合人的视野。地少物薄,材料不足,多累石,铺沙。由于国土面积小,本土景物体量本身就小,使日本园林体量上较小,走向缩景。 中心:从根源上说,中心思想源于《易经》。儒家哲学不仅以“中庸”为上,而且在环境方位上也也以居中为上。从庭院的中庭、园林的中海、陈设的中堂,到布局的中轴和中心,“中”字在各个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把中的位与德的公和正结合时,就有了坐北朝南的规划思想。中心思想随《易经》和《中庸》等传入日本后,不仅在城市规划上,讲究中心,而且也应用在园林中。但由于两国的地理条件和物资不同,两国的中心布局采用的方式也各有千秋。从园林的中心布置来说中国园林视觉中心较强中心式园林中:以水、岛为平面中心,以山亭为视觉中心。平面中心与视觉中心通常不重合。多级中心山水建筑、亭岛皆可为中心,一般水池为一级中心,大岛或园中园为二级中心,其内的建筑为三级中心。且重轴线。平面中心较强。而日本园林的中心式园林中,以水、沙、岛、石为平面中心和视觉中心。平面中心与视觉中心重合。通常为一级中心,除山科南殿庭园、平等院阿弥陀堂庭园、桂离宫等有岛屿中建筑外,其他园林很少有。岛上只置石松等,且园的面积小,几乎没有园中园,所以也没有次中心。枯山水多数是以沙池中石岛为中心。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和承德

日本园林景观艺术

日本园林景观艺术 08园林景观工程陶然 (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摘要:日本和中国是千百年来的邻邦,中国传统文化曾对日本有过深刻影响,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曾经是日本临摹的范本。日本从明治后,吸取了大量西方有益,使得日本新文化有了长足发展。今天的日本园林已经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并深受国际赞扬,成为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 关键词:日本园林景观尊重自然 Abstract:Japan and China are neighboring countries over a strip of water. The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at of Japan, especia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But since Japan adopted reform during the reign of Mingzhi, it assimilated a bulk of beneficial culture, which enabled its culture to make great head way for this nation. The modern Japanese landscape design has been listed as one of the top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a, gaining a world reputation, thus becomes a model for us to draw upon and learn from. Key words:Japan; gardens landscape; respect for nature 为了写好这一篇论文,我翻阅了很多与日本园林设计相关的书籍,发现日本现代园林的发展步伐其实已经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列。且不去谈论这个国家的是非功过,也不去谈论这两个民族之间的恩恩怨怨,就单单从园林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两个民族有太多的渊源与太多同样令西方世界惊叹的辉煌。但是当两个民族在同样的十字路口彷徨的时候,我们还在力不从心,我们还在疼痛中挣扎,我们还在迷茫中徘徊时,他们已经引领起了世界的园林航向,现在我们满眼都是佐佐木叶二、枡野俊明、户田芳树……当我看了他们的作品之后,有一种东西在心间冲击我的所有感官…… 我查阅很多书籍,写了这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论文,我更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跟同学之间交流,让我们一起努力,在那个十字路口之后获得凤凰涅槃的新生。 1日本园林的背景 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一地理特征形成了它独特的自然景观,较为单纯和凝练。岛国的自然资源有限,在对有限景观的理解表达上,透过重重表象,挖掘和提炼了自然精髓。对景物深刻感悟,加上文化情节,造成了日本景观设计的独特风格。 日本与中国毗邻,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广泛的交流。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之后的宋、明两代也都有间接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份才逐渐形成自身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去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的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1.1日本园林的溯源 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四个阶段。古代园林是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大

日式园林特点

日式园林特点(转) 静谧的禅宗庭院,第一感觉中产生的舒坦、静寂、清净,让人有时空凝固、古今穿越的错觉,这是东方庭院的极致,融合了禅宗思想、东方文化和植物世界的精华,走近它,揭示它,拥有它,你便可以与它零距离。——纯道题记 日本庭院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较为单纯、凝炼,细节上的处理是其最精彩的地方,它结合水、石、沙、植物等简单的自然元素,创建一个静谧的禅宗庭院。 这些各种各样的元素相互联系起来便构造成一个微型的大自然。日本庭院设计基于三个理念:缩减规模、象征化、借鉴思想。通过细分,我们可以揭开日本庭院的核心秘密所在。

日本庭院深受中国禅宗和庭院“师法自然”的影响,庭院中的植物、山石、沙砾,都代表不同的意义,除给游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也在精神上得到了休息。 日式庭院一般由树木、植被、引水管、水钵、竹篱笆、灯笼、石子和砂硕等构成。 其中规模小的元素如竹篱笆、灯笼、水钵等,被称作点缀物,以作增添庭院景致情趣之用。 日本庭院树木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常绿树和落叶树两类,而两者的合理布局对庭院构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植被是紧贴地面生长的地被植物的总称,也包括一些较低矮的灌木类、细竹类、藓苔类植被。 日本庭院中一竹制小品名“逐鹿”,利用杠杆原理,当竹筒上部注满水后,自然下垂倒空筒中水,而后再翘头,回复原来的平衡,尾部击打在撞石上,发出清脆声响,颇为有趣。 日本有个喝茶、品茶的习惯,客人从外庭到内庭喝茶,首先要取之水洗手,洗去晦气,然后与主人喝茶,喝茶引用的水一般取之它。 竹篱笆是日式庭院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主要用作围屏。他的原材料除了原生竹之外,近年来铝制和塑料制人工竹也因其不易腐烂等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

日本园林发展

日本园林起源、发展及现状 日本历史分成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园林历史阶段亦据此而分成古代园林、中世园林、近世园林和现代园林四个阶段。古代园林指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园林(日本国都经常搬迁,每个朝代都是以国都所在地命名,如奈良时代的京城在奈良),中世园林指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的园林,近世园林指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园林,现代园林指的是明治时代以后的园林,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日本园林主景的演变过程为:动植物(大和、飞鸟)——中国式山水(奈良)——寝殿建筑佛化岛石(平安)——池岛、枯山水(镰仓)——纯枯山水石庭(室町)——书院、茶道、枯山水(桃山)——茶道、枯山水与池岛(江户)。 古代园林 一、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592年) 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成书于公元712年,它与公元720年成书的《日本书记》都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虽然细节不清,但亦可追到一丝踪迹,如掖上池心宫、矶城瑞篱宫、泊濑列城宫等。这些皇家园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穿池起苑,池内放养鲤鱼,苑内奔走禽兽,天皇在园内走狗试马,远足田猎。 从类型上看,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年至581年),故园林在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也带有该期的自然山水园风格,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而且园中有游船,表明日本园林一开始就与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源流上看,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并未经过象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而且园中活动也很丰富和时髦,进一步表明了日本园林源于中国的史实。从技术上看,当时园林就有池、矶,而且是纯游赏性的,可谓技术先进。从活动上看,曲水宴的举行和欣赏皆是文人雅士所为,显出当时上层阶级的文化层次之高足以达到审美的境界。 二、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至公元710年) 此期园林亦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所有古园今已不存,但是,园林史料还是清楚地记载了这一时代的园林,有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宅园等。 从造园水平上看,此期造园远胜于大和时代。从技术源流上看,来源于中国经朝鲜传入。从内容依旧是以池为中心,增设岛屿、桥梁建筑,环池的滨楼是借景之所,也是池泉园的标志之一。从文化上看,在池中设岛,与《怀风藻》中所述的蓬莱神山是一致的,表明园林景观受到中国神仙思想的影响已在园林中表现;还有,在水边建造佛寺及须弥山都表明佛教开始渗透园林。从类型上看,不仅皇家有园林,私家园林也出现;不仅在城内有园林,在城外的离宫之制亦初见端倪。从传承上看,池泉式和曲水流觞与前朝一脉相承。从手法上看,该时代还首创了洲浜的做法,成为后世的宗祖。另外,动植物的橘子和灵龟都因其吉祥和长寿而登堂入室。 三、奈良时代园林(公元711年至794年) 此期日本全面吸取中国文化,史载园林有平城宫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和城北苑等,另外还有平城京以外的郊野离宫,如称德天皇(718-770年)在西大寺后院的离宫。城外私家园林还有橘诸兄(684-757年)的井手别业、长屋王(684-729年)的佐保殿和藤原丰成的紫香别业等。不过,这些往日庭园皆成过眼烟云,埋入历史的尘土之中。 从造园数量上看,奈良时代建园超过前朝。从喜好上看,还是热衷于曲水建制。从做法上看,神山之岛和出水洲浜并未改变。从私园上看,朝廷贵族是建园的主力军。 四、平安时代园林(794-1185年) 平安时代的园林总体上是受唐文化影响十分深刻,中轴、对称、中池、中岛等概念都是唐代皇家园林的特征,在平安初的唐风时期表现更为明显,在平安中后的国风时期表现更弱,主要变化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