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类生物碱的合成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87.54 KB
- 文档页数:6
吲哚的发展历程
吲哚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
以下是吲哚的发展历程:
1. 首次发现:吲哚最早是在1866年由德国化学家Adolf von Baeyer首次合成。
他通过加热吲哚赖氨酸,使之脱羧并脱水,得到了吲哚的晶体。
2. 结构确认: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化学家们对吲哚的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分析,他们确定了吲哚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3. 生物合成:随着对吲哚的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吲哚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合成过程。
吲哚被发现是色氨酸代谢产物,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如植物生长、激素合成等。
4. 应用领域扩展:吲哚的独特结构和化学性质使其在医药、农业和化学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吲哚及其衍生物被用作药物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也用于农药和染料的制备。
5. 吲哚衍生物的研究: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吲哚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吲哚衍生物。
吲哚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炎、抗菌等。
因此,吲哚衍生物成为了医药化学和药物开发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吲哚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经历了从首次合
成到结构确认、生物合成和广泛应用的发展过程。
吲哚和吲哚衍生物的研究在医药、农业和化学工业等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吲哚的发展历程吲哚(Indole),是一种化学物质,常用于合成药物、香料和染料。
吲哚的发现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最早的提取到如今的合成制备,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多位科学家的贡献和不断的探索。
吲哚最早是由约翰·沃克(John William Walker)于1866年从木犀科树木中提取得到的。
他发现木犀科树木的根部和花朵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气味,经过提取和分离,他成功地从中分离出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即吲哚。
不久之后,吲哚便引起了化学家们的兴趣,并成为了后来合成药物和香料中重要的原料。
在沃克的发现之后,吲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尝试通过合成的方法来制备吲哚。
最早的一种合成方法是于1899年由古斯塔夫·泽尔沙克(Gustav Schultz)和威廉·鲍尔曼(Wilhelm Böllmann)发现的,他们通过将间氯苯甲醇与吉姆·纳廷(Jim Nattin)合作发现了2-取代吲哚的合成方法。
这一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吲哚的研究和应用。
在20世纪初,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和化学反应的不断创新,吲哚的合成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拓展。
1907年,爱尔兰化学家威廉·斯特密(William D. Stevenson)首次报道了一种通过将炔烃反应转换为吲哚的方法。
这一发现使吲哚的合成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不断改进吲哚的合成方法,使得制备吲哚的过程更加简单和经济。
例如,在1958年,保罗·乌尔博尔略(Paul Urbock)和威廉·德尔(William Deuel)设计了一种将邻苯二甲酸和林丹以及醚碱反应得到吲哚的方法。
这一方法成为了后来吲哚的主要合成方法之一。
目前,吲哚不仅广泛应用于医药研究和制药工业,还用于合成香料和染料。
吲哚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许多有用的性质,例如抗菌、抗病毒和抗癌等。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种类、合成途径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植物次生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初生代谢派生.萜类、生物碱类、苯丙烷类为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主要类型,其代谢途径多以代谢频道形式存在,具有种属、生长发育期等特异性。
本文综述了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主要类型、合成途径及应用价值,同时对合理开发植物次生代谢资源做了展望。
关键词:次生代谢;生理功能;应用进展The Type,Bio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theSecondary metabolism in PlantsAbstract: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sm result from the process that plant is of long-term evolu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Derived from primary metabolism.Terpenoids, alkaloids, benzene propane classes are the main kind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Its metabolic pathway mainly depend on metabolic channels and has the specificity of such as species, growth development period。
Main types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synthe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at the same time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sm resources reasonable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Keywords: secondary metabolism ;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 application progress0 前言植物次生代谢(secondary metabolism)的概念最早于1991年由Kossel明确提出,是由初生代谢(primary metabolite)派生的一类特殊代谢所产生的物质。
吲哚一词来源于印度的英文单词(India ):在十六世纪从印度进口的蓝色染料被称作靛篮。
将此染料化学降解可得到氧化的吲哚-吲哚酚和羟基吲哚。
吲哚在1866年通过在锌粉作用下蒸馏羟基吲哚第一次被制备出来。
吲哚可能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的杂环化合物。
色氨酸是必需的氨基酸,也是大多数蛋白质的组成部分。
它还可作为各种色胺、吲哚和2,3-二氢吲哚的生物合成前体。
2N H NH 2在动物中,存在于血液中的5-羟基色胺(5-HT )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心血管和胃肠道中也起很大作用。
结构类似的激素褪黑素被认为能控制生理功能的昼夜节律。
NNH 2OH N H NHAcCH 3O植物王国中色胺酸衍生物包括3-吲哚基乙酸,它是一种有效的植物生长调节激素;以及大量不同结构的二级代谢产物-吲哚类生物碱,这一类化合物由于其有效的生理活性被广泛作为药物使用。
吲哚的结构单元也大量出现在许多人工合成的药物中,如具有消炎镇痛作用的环氧酶抑制剂吲哚美辛,止吐作用的5-HT 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等。
NCH 3CH 3OOClCOOHNHON NMe由于吲哚在天然产物全合成和药物合成中的重要性,有机合成领域不断有大量关于吲哚环的全新合成方法和改进方法出现,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系统的合成框架,以下是一些目前可行的最重要的合成方法及示例。
1.通过醛和酮的苯腙的制备方法 (1) Fischer 合成法Fischer吲哚合成法发明于1883年,利用苯腙在酸或Lewis酸催化下通过重排反应,亲核关环,再消除氨而形成吲哚环N H NCH3NHPh1事实上,有时将醛或酮与苯肼在乙酸中一起加热即可发生“一锅煮”的反应2,生成的苯腙可不经分离直接发生重排反应。
甲基苯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及三氯化磷都可有效地催化环化反应,有时在室温或更低的温度下反应也可进行3。
苯环上的供电基能提高Fischer环化反应的速率,而吸电基则降低反应速率。
但带有硝基的苯腙在合适的酸和反应条件下也可较好地发生反应,如甲苯与多聚磷酸的两相混合物4或三氟化硼的乙酸溶液5。
双吲哚类生物碱结构1.引言1.1 概述双吲哚类生物碱是一类具有丰富生物活性和重要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
因其特殊的化学结构和多样的生理活性,双吲哚类生物碱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这些化合物具有双吲哚骨架,由两个吲哚单元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构成。
双吲哚类生物碱被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在许多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双吲哚类生物碱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等,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许多双吲哚类生物碱已经被用作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药物。
除了药物的应用,双吲哚类生物碱还可以作为农药、食品添加剂以及其他工业领域的重要原料。
双吲哚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对其生物学活性有很大的影响。
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其与生物体内多个靶点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进而发挥独特的药理活性。
因此,深入研究双吲哚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对于揭示其活性机制、探索其生物活性的改进和开发新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双吲哚类生物碱的结构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其不同结构单元的分类和比较,探索其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联。
同时,本文还将介绍双吲哚类生物碱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与研究进展,并对其结构的研究和发展做出展望。
通过对双吲哚类生物碱结构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天然产物的药理活性,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章节的简要介绍。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写作示例:在本文中,将对双吲哚类生物碱的结构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文章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双吲哚类生物碱的背景和研究现状,并阐述文章的目的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双吲哚类生物碱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生物活性。
随后,我们将详细探讨双吲哚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包括其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与其他化合物的相互作用。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重点阐述双吲哚类生物碱的定义和特点。
吲哚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张屹;孟霞;秦大伟;张娟;刘文涛;段洪东
【期刊名称】《化工中间体》
【年(卷),期】2011(007)001
【摘要】吲哚类化合物足较重要的一类杂环衍生物生物碱,多数具有显著生理活性:近年来人们合成了大量的新型吲哚类化合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本文综述了吲哚-3-甲醇类、5-甲氧基吲哚类、吲哚-3-甲醛类、氮取代的吲哚类等四种吲哚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抗肿瘤药物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张屹;孟霞;秦大伟;张娟;刘文涛;段洪东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1
【相关文献】
1.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J], 陈坤成;冯思良;刘克良
2.多靶点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J], 张秋荣;陈婷;于康;王慧;周广强;朱楠;冯贝贝;刘宏民
3.环氧合酶-2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J], 黄晓静;姚和权;吴晓明;除进宜
4.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所致外周神经毒性相关研究进展 [J], 陈瑞;姚广裕;陈路嘉;胡晓磊;叶长生
5.化学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J], 陆晓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吲哚合成反应知识汇总吲哚环广泛存在于具天然产物中,是自然界中最为丰富的杂环化合物之一。
1866年,化学家Adolf von Baeyer首次通过人工方法合成了吲哚,并证实了吲哚的化学结构。
最初,吲哚类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
直到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一些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物质含有吲哚环结构。
此后,以吲哚为母核的的研究得到深入开展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现在,已有超过4000种天然产物被鉴定具有吲哚环结构,吲哚类化合物在化工、材料、农药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尤其在生物医药方面,吲哚类衍生物具有结构多样性的特点,是生物活性分子和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一、2-叠氮基-3-芳基丙烯酸酯环合合成2-羧酸吲哚衍生物通过叠氮基乙酸酯与芳香醛缩合可以得到2-叠氮基-3-芳基丙烯酸酯,其加热环合生成吲哚2-羧酸酯衍生物,一般而言只有富电子的芳环(带推电子苯环,呋喃,噻吩,吡咯)可通过该方法环合。
由于反应放出氮气,在环合时一定要严格控制2-叠氮基-3-芳基丙烯酸酯滴加速度及反应瓶敞口,否则很容易喷发出来。
(Hemetsberger indole synthesis)二、Bartoli吲哚合成反应1989年,意大利化学家G. Bartoli等人报道了取代硝基苯和过量的格氏试剂在低温下反应,然后在水溶液中后处理得到取代吲哚,邻取代的硝基苯产率很高。
由邻取代的硝基苯(或亚硝基苯)和烯基格氏试剂制备7-取代吲哚的反应被称为Bartoli吲哚合成法。
在这反应被开发之前,其实有很多用于合成吲哚骨架的类似反应,如Leimgruber-Batcho吲哚合成,在这些反应中,确唯独没有一种能够合成7位取代吲哚的反应,此反应是制备7-取代吲哚的较好方法。
Bartoli 吲哚合成的优点在于这个反应可以在碳环和杂环上都引入取代基。
三、Batcho–Leimgruber吲哚合成反应邻硝基甲苯类化合物和甲酰胺缩醛(如DMFDMA)缩合得到trans-β-二烷基胺基-2-硝基苯乙烯,接着还原得到吲哚类化合物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