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锻炼行为的理论

锻炼行为的理论

锻炼行为的理论
锻炼行为的理论

怎样有效养成锻炼的习惯

一.健康信念模型

人的行为(behavior)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心理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内隐的行为,而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心理意识的控制,不受心理意识控制的行为只有婴幼儿的本能行为(如吮吸)、精神病行为(如自伤和伤人)和神经症行为(强迫性洗手)。

而决定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最直接心理活动就是人的知觉(perception)、态度(attitude)和信念(belief)。知觉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如一个人是否能够意识到过咸饮食习惯可引起高血压?是否能够意识到高血压对人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是否意识到自己具有改变过咸饮食习惯的能力?态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的看法及心理倾向,如改变过咸饮食习惯是否值得去做?预防高血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吗?信念是态度的强化,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如高血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改变过咸饮食习惯对于预防高血压十分重要。

健康信念模型(HBM)正是一个通过干预人们的知觉、态度和信念等心理活动,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的健康教育模型,由当时服务于美国公共卫生机构的社会心理学家Hochbaum等创立于19世纪50年代,其后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已成为人们开展健康行为干预项目和活动的重要工作模式。

HBM的理论假设是:

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如果他:

--感到一种疾病或残疾是可以预防或避免发生的;

--意识到只要采取建议的措施(行为)就可以避免其发生;

--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地改变这种行为;

二.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是Ajzen和Fishbein (1975,1980)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因为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五要素

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数。

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

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

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

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

Ajzen认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Attitude);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即会影响个人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最后是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

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反观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Ajzen主张将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另一端则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而人类大部分的行为落于此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因此,要预测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有必要增加行为知觉控制这个变项。不过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程度,或是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则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理性行为理论是相近的。

计划行为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非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控制条件充分的情况下,行为意向直接决定行为;

(2)准确的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实际控制条件的状况,因此它可作为实际控制条件的替代测量指标,直接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下图虚线所示),预测的准确性依赖于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

(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4)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可获取的信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

(5)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

(6)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概念上可完全区分开来,但有时它们可能拥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因此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两两相关。

三.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又译作“理性行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什么是理性行为理论

TRA的理论模型,如下图: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行为意向合理地推断,而个体的行为意向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的。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而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主观规范(主观准则)指的是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行为意向(倾向),最终导致了行为改变。

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态度和主观准则来间接地影响使用行为,这使得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理论有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在组织环境下,个体的行为要受到管理干预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因此,需要引入一些外在变量,如情境变量和自我控制变量等,以适应研究的需要。

理性行为理论的发展

阿耶兹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并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参见图1。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除了由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之外,还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由控制信念和感知促进因素共同决定。控制信念是人们对其所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的感知,而感知促进因素是人们对这些资源的重要程度的估计。

虽然TRA和TPB模型在预测行为意向和行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在信息技术的采用研究中却有很强的局限性:

1、理论中的信念因素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应用到具体的技术采纳研究中需要事先确定,这使得理论的实际应用比较繁琐。

2、理论提出的主观准则对采纳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在实证研究中得到充分证实。

四.转换理论模型

转换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是现代心理理论中行为改变理论的模型之一,他试图解释人们有意识的锻炼行为的激发以及维持,在锻炼行为改变的过程中会受到人们之前行为及动机的影响(Prochaska&DiClemente, 1983)。转换理论模型说明了了包括身体锻炼在内的健康行为改变的动态过程,并指出个体在其行为成功改变之前往往做出多次的行为改变的尝试。该模型由五个阶段的锻炼行为改变组成:1)前意向阶段(我现在没有参加锻炼,也不计划在未来的6个月内开始锻炼);2)意向阶段(我现在没有参加锻炼,但正准备在未来的6个月内开始锻炼);3)准备阶段(我现在没有规律的参加锻炼,但是低于每周至少三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的标准);4)行动阶段(我现在有规律地参加锻炼,但是还没有坚持6个月);5)保持阶段(我坚持有规律地参加锻炼,已经6个月以上)(Cardinal, 2004; Kosma, Cardinal, & McCubbin, 2004)。这些阶段已被证明该理论中的其他模型,如对于改变过程、自我效能感以及决策权衡等有预测作用(Marshall & Biddle, 2001)。人们利用外显的或内隐的活动改变其行为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变化过程( Prochaska & DiClemente,1983)。其中有十个过程可以分成两个更高层次的过程,即,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有意识的提高,显着缓解,自我再评价,环境评估和自我解放;行为过程包括社会解放,对抗性条件作用,刺激控制,强化管理和帮助关系。认知过程的信息获得是通过个

体自身的行动;而行为过程的信息获得依赖于环境事件。我们假设,在不同阶段的人们采取截然不同的改变过程。在锻炼中,认知过程的高峰出现在意向阶段,而行为过程则被证明是从前意向阶段到行动阶段一直在稳步提升(Marcus, Pinto, Simkin, Audrain, & Taylor, 1994;Nigg & Courneya, 1998)。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来自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它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个人的效能感因具体情况而异并且与个人所处环境相关。

2、根据转换理论模型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假设处在不同锻炼阶段的个体,根据个人能获得的锻炼的好处及存在的锻炼的障碍,具有不同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对于坚持锻炼他们有着不同水平的自信心(Marcus, Eaton, Rossi, & Harlow, 1994)。决策权衡的概念来自于决策的冲突模型(Janis & Mann, 1977),主要关注知觉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对于行为改变的影响。它假定除非人们充分知觉到改变会带来好处,否则人们是不会对其行为做出改变的。对于锻炼来说,支持的例子可以是锻炼可以使人身体更健康,如缓解压力、改善睡眠以及增加人的精力和体力。而反对的例子有使得时间变得紧张,锻炼中充满竞争以及不适宜的天气带来的不适等(Prochaska & Marcus, 1993)。

综合以上几种方法的理论我认为,若想得到较好的训练结果,就充分利用

一.健康信念模型

二.计划行为理论

三.理性行为理论

四.转换理论模型

培养健康观念,充分认识到锻炼行为的价值;

明确目标作用,端正训练态度;

充分利用周围环境,选择有利条件,鼓励自己;

充分调动内外因素,做好切实有效的行动计划,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

行为心理学

班级:环境101

姓名:谢阳阳

学号:201001144130

老师:李紫砦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 学号: 姓名: 报告时间: 报告地点: 题目: 指导教师:

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 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这直接导致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领域的产生。 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基本内容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组成因素包括:核心组织结构变化阶段以及对

体育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良好的心里个性特质和稳定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情绪、人格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情绪学说。 6.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刺激情境-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渐进性放松法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皮肤电。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氨基酸神经递质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息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认知过程,它在阶段变化的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的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意识,或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的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范围的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23、最早采用心理测量方法评定锻炼成瘾行为的学者是卡尔马克和马腾

最新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系列之一

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系列之一

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 摘要 自然界中很多种生物中都存在着复杂的群集行为,生物学家曾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群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群集智能所支配的,所谓群集智能指的是众多简单个体组成群体,通过相互间的合作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特性。自然界中动物、昆虫常以集体的力量进行躲避天敌、觅食生存,单个个体所表现的行为是缺乏智能的,但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则表现出了一种有效的复杂的智能行为。本文要做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语言进行仿真,研究群体的集群运动。 针对问题一,我们首先寻找其理论基础,国内外专家研究群集行为时主要采用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通过相关理论的比较发现,解决本题所研究的问题,采用拉格朗日法更佳。为方便研究,本文选取自然界的鱼群作为对象,建立自由游动模型、引入环境R-a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避开静态障碍物模型,赋予多Agent感知、交互能力,通过对Agent内部状态值的调节改变搜索参数,达到内部状态控制行为选择的目的,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演示动物的集群运动。 针对问题二,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当Agent遭遇捕食者时的集群运动模拟算法。基于人工鱼群的自组织模型,确立相关的天敌因子,之后根据约束因子分配权重,进行迭代计算,实现鱼群逃逸模拟。 针对问题三,分析其信息丰富者对于群运动的影响,以及群运动方向的决策,借鉴种群中的信息传递原理,简化种群内通讯机制,并赋予鱼群一种彼此间可以互相传递信息的通讯方式,融合抽象的信息交互方式,建立动物的群体觅食模型信息交互模型,实现信息对种群对决策运动方向的影响。

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借助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如计划行为理论、健康行为过程理论、健康信念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跨理论模型等从个人角度出发,解释和干预行为。从群体角度出发研究的理论或模型较少涉及,如生态学模型。在 cnki 数据库以“生态学”、“行为”、“环境”等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查到 6 篇与锻炼行为生态学理论有关的文章,分别如下所示:方敏(2010)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的理论阐释及展望一文中,指出目前还不足以证明物质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了锻炼行为的改变;李小英(2010)生态学模型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从环境因素入手对健康行为进行研究,很适用于我国的国情。建议先找出影响我国居民锻炼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其次根据特定锻炼行为制定的生态模型是促进锻炼行为开始和持久性的关键;李洋(2004)健康促进理论在体力活动促进中的应用一文中,环境、政策干预策略涉及大规模的人群,但同时指出运用生态学模型进行体力活动干预的研究不多,关于生态学模型的理论和应用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张戈(2011)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个案研究一文,结果表明,政策因素对行为的干预是有效的,但是没有把政策执行力度考虑进去。另外,环境的因素没有涉及;陈作松(2007)在环境、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关系一文中,环境的作用必须通过个体变量中介后才能发生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多基于心理层面,从个人角度出发,很少从群体角度和综合因素出发。群体健康行为理论如生态学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环境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尚术形成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理论,该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 2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锻炼行为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展较早,其主要是依健康行为理论为依据。现阶段健康行为理论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实际干预研究。在理论方面他们提出的行为改变模型有计划行为理论、健康行为过程理论、健康信念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跨理论模型等,但是这些理论多是基于心理层面,从个体角度出发来解释和促进行为改变。实践干预的结果表明:根据这些理论进行的锻炼行为干预项目的效果都是较小或中等的。其次,即使在短期内增加了锻炼行为,但长期保持的效果并不明显,即对行为的长期持续改变效果有限。因此,对健康行为的干预需要一个多层次、收益面较广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群体健康行为理论,即生态学模型。生态学模型强调人的行为受到个体、社会和文化以及物质环境因素的影响,认为个体因素、人际和团体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5 个层次因素交互作用,在多重水平上影响着人的行为 .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的培养能够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掌握体育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参加体育锻炼,并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感。 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良好行为习惯都应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而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容小觑,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体育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造和创新,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时代那个的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与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树立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另外教师应整合学校场地、器材等有利教学资源,做到体育场地、器材不毁坏、不浪费,坚持一物多用的原则,将体育锻炼项目进行娱乐性和游戏性的改造,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锻炼习惯的养成。 2.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激发求知欲望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激发学生求职欲望最直接、有效、积极的手段,在体育锻炼中,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获得锻炼的愉悦、竞争刺激、合作的欢乐、胜利与失败、拼搏与成功带来的快乐,并逐渐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手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榜样,自觉的参与体育锻炼,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家长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上,学生体育锻炼以升学考试为目的,造成学生偏科问题比较严重,且对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改变学校、家长、教师的思想认知,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锻炼行为形成的新解释——来自双加工理论的 观点和证据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9), 1573-1581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f71794537.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f71794537.html,/10.12677/ap.2019.99191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Viewpoint and Evidence from Dual-Process Models Zhaohong Zhu*, Lingling Sun Department of Health Science,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Aug. 12th, 2019; accepted: Aug. 29th, 2019; published: Sep. 5th, 2019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ual-processing model, forma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 is not solely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deliberative processing system (System II). Instead, it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intuitive, experiential, affective system (System I), which addressing the role of exercise-related Automatic Affective Evaluation (AEE). This study compares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models of dual processing in explaining the mechanism of exercise behavior, namely, the 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APE), Reflective-Impulsive model (RIM) and Affective-Reflective Theory (ART). This study sorts out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EE and exercise behavior,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Automatic Affective Evaluation (AEE), Exercise Behavior, Dual-Process Models 锻炼行为形成的新解释——来自双加工理论的观点和证据 朱昭红*,孙令令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19年8月12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5日 *通讯作者。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38卷第10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0月V o l.38N o.10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O c t.2013 文章编号:10005471(2013)10000107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① 冉清泉,付道领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体育锻炼行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时期,也是健康生活 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深入探究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特征与规律对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基 于对重庆市7所初中1508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影响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心理机 制和环境机制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锻炼动机和锻炼效能直接影响初中的锻炼行为,对锻炼的价值判断通过动机和效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锻炼行为;学校锻炼条件二锻炼机会和体育课程对学生锻炼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体育课程又是体育教师与学生锻炼行为间的中介变量;家长可直接也可通过提供锻炼器材间接影响学生的锻 炼行为. 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行为机制;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32文献标志码:A 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对各种各样的行为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然后制定行为干预措施以消除问题行为(如吸烟)或增进目标行为(如体育锻炼).行为机制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行为改变的内在规律,不论是从解释行为现象或是制定二完善行为干预措施上讲,研究行为机制都将是极其重要二极为基础的工作.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冠心病二高血压二糖尿病二肥胖症及多种癌症的风险,还可以降低整体死亡率[1].尽管各国及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共健康之于社会和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也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美国 健康公民2010 计划二中国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但依然有39%的美国成人不参与体育活动,61%的从不参加大强度的体育活动[2].一项在中国西安的调查显示,只有56%的青少年达到了建议的锻炼水平,而平均每天坐着的时间却达到了6.4个小时[3].江苏省青少年只有49.1%的男生和41%的女生每周参与3次及以上的较大强度的体育活动[4]. 深入探讨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机制已成为健康行为研究领域的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呼吁加强对体育锻炼行为改变机制的研究[5-6],但现在阶段仍然有许多关于锻炼行为机制的问题(如探索行为改变的潜在机制二中介变量及调节变量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7-8]. 本文基于对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 E M)对影响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环境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揭示心理因素(包括锻炼动机二锻炼效能和对锻炼的价值判断) ①收稿日期:201305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 J C890014);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2-J C-007);西南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S WU1209348). 作者简介:冉清泉(1955),男,重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通信作者:付道领,讲师.

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系列之一

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 摘要 自然界中很多种生物中都存在着复杂的群集行为,生物学家曾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群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群集智能所支配的,所谓群集智能指的是众多简单个体组成群体,通过相互间的合作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特性。自然界中动物、昆虫常以集体的力量进行躲避天敌、觅食生存,单个个体所表现的行为是缺乏智能的,但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则表现出了一种有效的复杂的智能行为。本文要做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语言进行仿真,研究群体的集群运动。 针对问题一,我们首先寻找其理论基础,国内外专家研究群集行为时主要采用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通过相关理论的比较发现,解决本题所研究的问题,采用拉格朗日法更佳。为方便研究,本文选取自然界的鱼群作为对象,建立自由游动模型、引入环境R-a 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避开静态障碍物模型,赋予多Agent感知、交互能力,通过对Agent内部状态值的调节改变搜索参数,达到内部状态控制行为选择的目的,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演示动物的集群运动。 针对问题二,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当Agent遭遇捕食者时的集群运动模拟算法。基于人工鱼群的自组织模型,确立相关的天敌因子,之后根据约束因子分配权重,进行迭代计算,实现鱼群逃逸模拟。 针对问题三,分析其信息丰富者对于群运动的影响,以及群运动方向的决策,借鉴种群中的信息传递原理,简化种群内通讯机制,并赋予鱼群一种彼此间可以互相传递信息的通讯方式,融合抽象的信息交互方式,建立动物的群体觅食模型信息交互模型,实现信息对种群对决策运动方向的影响。 关键词:群集行为群集智能多Agent微分迭代信息交互群体觅食

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人们参加体育锻炼行为做过很多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内容集中于健康观念、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多考虑每周参与锻炼的时间与频率、锻炼负荷、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及项目等方面的内容。从研究对象来看,以往研究主要以大学生和老年人为主。 在德国,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经济体育是体育事业的三大支柱,他妈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除了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同时还积极地参加社会体育组织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即使是校内的体育俱乐部,也加盟了社会体育协会,成为社会体育组织的组成部分,很多学生是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成员,德国学生的课余体育已经纳入了整个社会体育的体系之中。【】全浙平.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在美国,受“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使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而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应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根据受教育者的天赋能力,是之成为学生自身的本能、兴趣和能力的生长过程。美国全国大学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全国大学体育学会,对大学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规定为每天不少于2小时。部分大学的管理机构由学校体育部或运动保健部的体育教师和其他负责课外体育锻炼专职人员组成,负责学校每天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指导。体育教师则分别到指定的活动场地,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咨询,通常每位体育教师要负责2-3个项目。【】景会锋.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毛荣建、晏宁、毛志雄在《国外锻炼行为理论研究综述》中认为,在锻炼行为中自我效能的作用随着行为变化阶段的提高也随之提高。程小虎,张凯在《国外关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的综述》中,指出仅有少数成年人能够成为体育锻炼的长期坚持者,而大部分的人并不参加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并总结出了影响人们坚持锻炼的三个方面因素,即过去和现在的个人因素、过去和现在的环境因素、体育活动的自身因素。[] 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第二版) 国外学者通过大量的体育科学研究,对体育锻炼的益处必学通过锻炼者长期有规律的参加锻炼才能获得达成共识。毛荣建、晏宁、毛志雄载《国外锻炼行为理论研究综述》中,对国外锻炼心理学领域与健康有关的锻炼行为理论和模型:健康信念模型、保护动机模型、合理行为模型、计划行为模型、自我决定模型、社会认识模型、自我效能模型和跨理论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态度—行为综合模型作为研究锻炼行为参与新的研究方向。载锻炼行为中自我效能的作用随着行为变化阶段的提高也随之提高。 姒刚彦在《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中,对当代锻炼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产生心理效益的可能机制、锻炼的心理效应、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主要研究内容为参加与健康有关体育活动的心理前因,包括锻炼的最初加入、选择和坚持。并为运用体育锻炼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的人们制定了教育策略与心理干预手段,以帮助他们启动、增加、建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行为。李凤英、阳海英《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的动机研究》中指出,在锻炼的五个部分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教案资料

学习资料 1、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体育运动可以调节情绪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体育活动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 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 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 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 这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一样。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 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 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 可使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缓减,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体育运动促使人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 在适应社会和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作用。众多研究已表明, 参加体育锻炼能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研究表明: 肌肉力量与自尊、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正相关, 通过力量训练, 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当然, 经常不间断地从事体育锻炼, 有助于养成终身喜欢运动的态度和习惯, 这与全民健康、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这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有益于正确认识自我, 养成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3)体育运动能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而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状况, 因为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协调人际关系, 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 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4)体育运动能降低应激反应, 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 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体育锻炼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通常说的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若活动时情绪消极, 会很快产生疲劳, 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 就 能减少疲劳, 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摄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 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2.什么是应激?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大学生应激反应的应激源主要有哪些?控制应激的方法有哪些? 应激是指有机体在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自身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反应状态,或者统称为“心理压力”状态。 引起大学生应激反应的应激源主要有: 仅供学习与参考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

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 【摘要】:跨理论模型(TheTrans-TheoreticalModel,简称TTM)作为综合性的心理研究模型,近年来在健康行为领域极为成功,这个模型已经被用于为数众多的健康行为改变研究,被引证为过去10年里最重要的理论健康促进发展模式之一。随着在锻炼心理学领域的逐步应用,跨理论模型再次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部分研究者也对于这一理论模型陆续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但目前尚缺乏对该理论模型的系统阐释,以及对该理论模型进一步的验证、修订和实证研究等深入的研究。在体育锻炼应用研究领域,随着我国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持续下降,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行为改变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越来越被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所重视。2002年我国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在部分学校试行,2003年在50%的中小学和所有高校实施,2004年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2006年12月23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发表了重要讲话,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用三年时间使全体学生都要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运动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007年初,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2007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并强调,广大青少年

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网络,形成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氛围,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学校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体育工作的落实。在此背景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能力和行为习惯,研究机构也加大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问题的研究力度。在此前提下,本研究以跨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如何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修订《中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量表》,并对该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运用改良后的量表对全国大学生进行大样本的横向调查,并对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纵向干预实验研究,以期运用跨理论模型促进中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改变。本研究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在体育锻炼研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模型,包括:社会认知理论、健康信念理论、保护动机理论、合理行动和计划行为理论以及其他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跨理论模型的理论起源、概念和理论建构、测量以及研究现状进

#第四章 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第四章运动和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第一节健康和行为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良的行为和生恬方式,如吸烟、酗酒、进食过多的热量、缺乏运动、生活缺乏规律等已经成为慢性疾病、性传播疾病和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而改变这些行为则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途径。合理的体育运动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积极的、良性的、深受国民喜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理解体育运动和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关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基本概念 l行为( behavior) 行为( behavior)是个体或群体对环境的反应。从产生的基础看,人类行为可以人为地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先天性的定型行为(fixed. action hehavior),包括反射行为(reflex,对外界刺激的自动反应)和本能行为( instinctive hehavior)。本能行为包括个体保存行为(如撮食行为,生命受到威胁时产生的防御行为等)和种族保存行为(包括性行为、抚幼行为等)。这些行为是先天性的,和生俱来的,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第二类是后天的各种习得行为( learned behavior),是人类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化(eocialization)过程获得的。尽管这些行为和先天性的行为一样具有其生物学基础,但先天的因素只为这些行为的获得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除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都是先天性的定型行为占主要地位,即使是最高等的灵长类动物,习得的行为也只占小部分。而人类,行为主要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先天性行为只占整个人类行为的小部分,而且像本能行为这样的先天性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修饰和调节。例如,进食是本能行为,除了极度饥饿时“饥不择食”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什么食,怎么进食,什么时候进食则完全是由社会、心理行为因素所决定的。 人类行为作为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在理论上应该具有适应环境的意义,应该有利于健康,有利于个体和各族的保存,也就是说,应该有利于个体健康。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和性变态、赌博、自杀、缺乏运动、进食过多或过少和进食苊害健康的食物等等。从环境适应的角度看,这些行为均是对环境适应的失败,被称为适应不良行为( maladaptive behavior)。从健康的角度看,这些行为都对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被称为危害健康的行为或危险行为( risk behavior)。相反,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则称为健康行为(health hehavior),如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和有规律的生活等等。 2生活方式( lifestyle) 在社会科学中,生活方式(lifestyle)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方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狭义的生活方式则指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括资料的消费方式。这里所提到的是狭义的生活方式,即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的日常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l)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意义在于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对于食物、水、安全的需要等。在基本生活需要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现代社会中,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就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主要方面。 (2)精神生活方式:人的本性决定了人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高级精神生活需求。影响精神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观念,个人价值观念对精神生活方式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精神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通过报纸、电视、杂志、书籍、广播、聊天等途径获取信息,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②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家庭是社

锻炼行为的理论

怎样有效养成锻炼的习惯 一.健康信念模型 人的行为(behavior)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心理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内隐的行为,而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心理意识的控制,不受心理意识控制的行为只有婴幼儿的本能行为(如吮吸)、精神病行为(如自伤和伤人)和神经症行为(强迫性洗手)。 而决定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最直接心理活动就是人的知觉(perception)、态度(attitude)和信念(belief)。知觉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如一个人是否能够意识到过咸饮食习惯可引起高血压?是否能够意识到高血压对人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是否意识到自己具有改变过咸饮食习惯的能力?态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的看法及心理倾向,如改变过咸饮食习惯是否值得去做?预防高血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吗?信念是态度的强化,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如高血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改变过咸饮食习惯对于预防高血压十分重要。 健康信念模型(HBM)正是一个通过干预人们的知觉、态度和信念等心理活动,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的健康教育模型,由当时服务于美国公共卫生机构的社会心理学家Hochbaum等创立于19世纪50年代,其后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已成为人们开展健康行为干预项目和活动的重要工作模式。 HBM的理论假设是: 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如果他: --感到一种疾病或残疾是可以预防或避免发生的; --意识到只要采取建议的措施(行为)就可以避免其发生; --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地改变这种行为; 二.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