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战争的分类和性质问题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战争问题。
自从私有财产和阶级产生以来,便有了战争。
那么,何为“战争”呢?《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统治集团与统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
下面试图从战争定义中四个方面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出现的战争进行分类,并作一简单评价。
1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这里所说的民族间的战争,是指同一国家内的不同民族或种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战争。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由国内各个民族的人民共同创造的,也即每个民族对祖国的文明进步都做出了贡献。
因此这种民族与民族间的战争就没有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有进步和反动之别。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由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和睦相处。
共同发展繁荣是主流,但各民族之同也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和战争。
中国古代史上提到过的战争有:犬戎灭西周,齐桓公打败山戎、狄人的侵犯,秦朝征服越族。
蒙恬北击匈奴,匈奴贵族(刘渊)灭西晋,唐太宗大败东突厥,宋朝的“澶洲之战,“靖康之变”,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明朝的“土木之变”,明末清初的抗清斗争等。
这些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有进步与反动之别。
那些代表人民利益,对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人物,人们就会尊敬他,纪念他;相反,那些阻碍历史进步的反动人物,必然遭到人民的唾弃。
倒如,“岳飞抗金”为什么会受到人民的尊敬?那是因为金军南下攻宋,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岳飞领导抗金斗争,反抗民族压迫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进步的战争。
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岳飞自然受到人民的尊敬。
在外国史中,民族间的冲突和战争主要有:美国的“西进运动”;德国法西斯纳粹党宣扬种族优越论,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前南斯拉夫地区因民族矛盾激化而出现的冲突和战争。
其中美国的“西进运动”,是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屠杀。
驱赶和掠夺,但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向宽广方面发展,是加速美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推动力,而且这是居主导地位的一面。
一、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是研究战争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
二、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三、军事科学的功能1、为国家制订军事战略提供理论依据2、为国家规划武器装备建设提供理论依据3、为国家发展武器技术装备提供理论依据4、为国家准备和实施战争提供理论依据5、军事科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对社会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四、大学生学习军事科学的意义1、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科学是法定的公民义务,责无旁贷2、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科学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3、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科学有利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4、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军事科学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民发展的“四有”新人五、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
六、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毛泽东军事思想根治于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中,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5、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1、毛泽东军事思想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是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2、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3、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八、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本质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1、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2、战争是流血的政治3、战争是经济的竞争4、用正义战争消灭非正义战争九、方法论:是要解决如何认识和运用战争规律,正确指导战争,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1、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认识战争规律(战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2、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3、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要关照全局、把握关节4、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要是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十、人民战争: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为谋求自身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属性:正义性和群众性)正义性是指战争的政治目的是符合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群众性是指参加战争活动的人员较广泛,只要进行战争,各方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十一、人民战争的理论观点1、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2、革命战争是群众战争3、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4、兵民事胜利之本5、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十二、实行人民战争的主要原则和方法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战争的统一领导2、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3、发挥人民军队骨干力量的作用4、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和“三结合一配合”的组织斗争形式5、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6、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十三、侦查监视技术:指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十四、侦查监视技术的种类1、无线电侦查技术2、照相侦查技术3、雷达侦查技术4、传感器侦查技术5、其他侦查技术(战场窃听侦查、战场电视侦查、和炮位声测侦查)十五、伪装:伪装就是进行隐真示假,为欺骗或迷惑对方所采取的各种隐蔽措施,是军队战斗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六、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十七、精确制导武器: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导弹:是依靠自身动力装备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路线并导向目标的武器制导炸弹:是指投放后能对其弹道进行控制并导向目标的航空炸弹制导炮弹:是指弹丸上装有末段制导系统和空气动力装置,发射后能自动捕获目标并自动导向攻击目标的炮弹制导鱼雷:是进攻性水中兵器,通常有潜艇或水面舰艇发射,执行反潜和反舰任务十八、制导技术:指按照一定规律控制武器(含导弹)的飞行方向、姿态、和速度,引导武器系统战斗部准确攻击目标的军用技术,又称精确制导技术十九、国际战略力量:是指在国际关系中能够独立地发挥作用,并对国际形势及国际战略的运用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抗美援朝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抗美援朝已经过去70来年了。
不过,网络上不断地有“第五纵队”的嫌疑分子发表一些歪七扭八的东西。
如:在网上对《我的战争》宣传片,就发出了近似疯狂的攻击,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于是,大家对于抗美援朝的正义性、必要性,还是先弄清楚为好。
一、投降之后⒈北朝鲜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之后,北朝鲜把日本鬼子的企业、日伪合资企业、寺院和教堂的财产,以及地主占有1公顷以上的土地,全部被没收。
然后,无偿地分给70多万没有土地、土地很少的贫苦农民。
届时,北朝鲜的殖民地、封建制的经济基础,被彻底摧毁。
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这是,北朝鲜广大贫苦劳动者的节日。
这是,资本家、地主等剥削者的末日。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无论是在经济上、军事上,还是人民生活水平上,北朝鲜都是明显地超过南朝鲜(南韩)的。
这个优势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
⒉南朝鲜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之后,南朝鲜就被美军“托管”了。
“前门刚刚走了狼,后门有进来了虎。
”在“托管”时期,美军把南朝鲜工农业总资产的80%都纳入了自己的腰包。
南朝鲜的政治、经济立刻陷入混乱之中。
1946年开始,南朝鲜的大规模示威、抗议、罢工、罢课等活动,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席卷了南朝鲜73个郡。
美军出动骑兵、坦克镇压,结果使得矛盾,进一步地激化。
1946年10月2日,在大丘一带,爆发了朝鲜半岛历史上著名的“十月抗争”武装起义。
各地人民起义响应,控制了南朝鲜超过一半国土。
2个多月后,被美军残酷地镇压了下去。
1948年4月3日,济州岛的农民起义。
美军直接实施镇压,屠杀约8万人。
南朝鲜“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调查报告证实:在1945年8月15日~1950年底,在1个不到2000万人口的南朝鲜国家里,发生多次大屠杀。
被屠杀的40万以上的“左翼人士”,却大多都是一些儿童、婴儿、孕妇。
实施屠杀的主体是谁?就是自称“民主、自由、博爱”的美国“托管军政府”和李承晚的南朝鲜政府。
战争中的人性善恶一、战争带来的人性善恶的考验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种现象,它产生了许多关于人性善恶的思考。
在战争中,人们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死亡,同时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无私奉献。
虽然战争常常激发出人性中的丑陋面,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振奋的善良行为。
本文将探讨在战火纷飞中,人性既可能表现出善良,也可能显露出邪恶。
二、战争中的自我保护与他人牺牲在战争中,人们面对死亡和痛苦往往会优先选择自身安全。
这是因为人类在生存本能驱使下追求自我保护。
在一个充斥着杀戮和暴力的环境里,有时无法真正识别谁是可信任的帮手。
这就导致了个体之间彼此疏远和不信任。
然而,在残酷与危险面前,依然有许多壮士敢于挺身而出,并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自己,保护他人的举动。
这种无私奉献的行为体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无论是士兵们用自己的身躯挡住子弹,还是普通民众在战争中救助难民和受伤者,他们都在坚定地守护着人间正义与尊严。
三、战争中的恶行与暴力冲动同样,在战争中也有许多人将本能中邪恶面释放出来,展现出对生命和尊严的蔑视。
战争不仅带来肢体上的摧残,更掀起了心灵深处最黑暗和残忍的一面。
在战场上,部分士兵会因为背离道德规范而犯下各种罪行,并以此来满足他们内心深处那些隐藏已久、被压抑许久的冲动。
值得一提的是,当大多数人都慑于一方恶势力时,也有少数个体逆流而上,在不公平与暴力面前坚持原则并批判谴责。
这些信念坚定、嘴不圆滑的个体常常会被视为异类,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让人看到了善良和正义的力量。
四、战争背后隐藏的温情与人道关怀尽管战争中充满了破坏和死亡,但仍然有着那些充满爱与温情的感人瞬间出现。
在最黑暗的时刻,很多人选择抵制仇恨与报复,并培育出一份对和平之美的珍视。
志愿组织、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们在战地上涌现,希望能够减轻冲突给普通人民带来的苦难。
他们用善意、无私和怜悯去对待每个需要援助的灵魂。
这些善良而勇敢的行为在战乱环境中闪烁着一束束光芒,使我们在绝望时重新寻找希望,相信人性始终有善良之处。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罪行与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在二战期间,中国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独立、保卫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
然而,这场战争中不可避免地涌现出一些战争罪行,这些罪行虽不能否定战争本身的正义性,但我们也不能对其视而不见。
本文将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分析中国抗战中的战争罪行以及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
中国抗日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期间发生了诸多战争罪行。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日本帝国军队对中国平民的大规模屠杀和掠夺行为。
例如,南京大屠杀是战争期间最为令人痛惜的一幕,数十万中国平民和军人在日本军队的暴行下丧生。
还有无数的掠夺、焚烧、强奸等战争罪行发生。
这些罪行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给中国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深重的痛苦。
然而,抗战战争的正义性并未因此而动摇。
中国作为被侵略的一方,其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是正当防卫的体现。
中国抗战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当时日本军队无理侵占中国的东北地区,并不断扩大战线。
中国政府被迫予以武装抵抗,这是中国政府为保卫国土、捍卫国家利益所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战争中的罪行是由个别人或特定单位所为,不能代表整个国家或军队。
事实上,中国军队和广大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气和坚定意志,证明了他们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
他们将反抗侵略者、保卫祖国的决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捍卫正义和公平,中国政府曾多次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和谴责日本军队的战争罪行。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政治和外交因素,日军的罪行并未获得足够的国际关注和制裁。
这一事实让很多受害者和中国人民倍感失望和愤怒。
然而,历史是公正的,世人对中国抗战的正义性逐渐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
战后,日本政府对战争罪行进行了一些道义上的认错和赔偿。
中国也通过举办纪念活动、修建抗战遗址等方式,保护和弘扬抗战精神。
这些努力有助于提醒世人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并团结起来共同反对侵略和战争。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罪行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但这些罪行不能否定抗战本身的正义性。
浅论战争的正义性作者:周亦嘉刘铭宇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由古至今,人类社会的战争不计其数,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还是局部地区的小规模战争,战争的正义与否都是没有唯一标准的。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一个时代与所属阶级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所代表的阶级不同,所处的时期不同,战争正义性的判断标准也不一样。
关键词:战争正义性战争的正义性是具有客观性的,判断战争的正义性标准必须是由战争的正义目的决定的,主要取决于战争组织者的阶级性质、政治目的,以及这场战争是哪一种政治的延续。
从已发生的各种大小战争来看,战争的性质是具有复杂性的。
除此之外,一个国家、民族乃至阶级,因其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的不同,在同一时期也会产生不同的战争论理。
因此,战争的正义性也是很难从一个单方面的标准去判断的。
一、中、西方战争伦理差异战争的正义性涉及到战争的伦理问题。
由于所属的文化环境的不同,传统文化的差异使得战争正义性的评价标准在中、西方古代社会也不尽相同。
中华民族“德”与“道”的思想从冷兵器时代就开始成为军事伦理所持的核心观念。
追溯到中国的奴隶和封建社会时期,奴隶主、封建主所代表的统治阶级多以“道”和“仁”作为正义战争的衡量标准。
无论是夏、商、周时期的“替天行道”、“以德配天”,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仁战”,这些以“仁”、“义”、“道”和“德”为主的战争道德意识都被战争统领者们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来把统治阶级的战争正义化。
直至近现代,中华民族在与外国侵略者的抗争过程中,站在民族利益与国际道德的角度上去构建战争论理,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以道德为准则开展军事行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的军事伦理精神就开始萌发,最先产生的是以“公正、公平间的冲突”与“对命运的抗争”为主体的诸神之战英雄主义精神。
这样的战争伦理在西方社会的战乱纷争中不断发展,经过十字军东征将希腊罗马时期的英雄主义在宗教领域的泛化,逐渐发展成为在宗教神学主导下的人性与道德战争伦理更多地是探讨正义作为一种人性,如何把单独的自我与他人向自我与大众方向推广,这更多的是从有关宗教神学的观点和视角去看待的。
战争调查报告战争调查报告近年来,战争成为了世界上的一个永恒话题。
无论是历史上的战争,还是当代的冲突,战争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战争的本质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战争调查报告。
本报告将从战争的起因、参与方、战争的后果以及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起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大多与资源争夺、领土争端、宗教信仰、民族问题、政治利益等有关。
在我们的调查中,资源争夺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一些国家为了争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不惜以战争的方式来获取。
此外,民族问题也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
各个民族之间的历史仇恨和文化差异,往往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二、战争的参与方战争的参与方通常有正义方和非正义方之分。
正义方是指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卫领土、维护人权等正当理由而参与战争的一方。
非正义方则是指出于侵略、掠夺、扩张等不正当目的而发起战争的一方。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战争的参与方并不总是明确的,有时会出现多方混战的情况。
这使得战争的背后更加复杂和混乱。
三、战争的后果战争所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
首先,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无辜的平民往往成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失去了亲人、家园和生活的一切。
其次,战争还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战争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使得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中。
最后,战争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战争中使用的大量武器和军事设施会对土地、水源、空气等自然资源造成严重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影响。
四、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个人层面上,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战争中目睹和经历的暴力和死亡,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压力和恐惧之中。
许多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和朋友,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社会层面上,战争破坏了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
战争常常导致人们对他人的仇恨和敌意,使得社会分裂和紧张,甚至可能引发更多的冲突和战争。
一、名词解释1、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为反对阶级压迫或民族压迫而进行的战争。
以符合和维护人民群众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基本特征。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有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反侵略战争等。
为实行阶级压迫或侵略他国实行民族压迫,或争夺势力范围和财富而进行的战争。
以违背人民群众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基本特征,阻碍社会进步。
有反革命战争、侵略战争等。
2、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又译为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即效益主义,主张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行为准则的伦理观点。
是一种在西方影响巨大的伦理学说。
功利主义基本原则是最大幸福原则,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所谓“最大多数人”,意指在人们的利益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该不损害任何一个人,应该使每个人的情况变好或使一些人的情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在人们的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少数人的利益应该服从多数人的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做出牺牲。
所谓“最大幸福”,意指在行为有利无害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增大利益的总额;在行为利害并存的情况下,应该尽量地使利益增大而损害减少,使利益大于害处,使利益减去害处的净余额为最大。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
密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3、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
论中越战争中的正义性摘要:1979年曾经号称同志加兄弟关系的中越两国爆发了让世界震惊的中越战争。
而战后,各方都有各自的说法,到底谁是谁非。
中国对此次战争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否妥当,中国和越南在其中各扮演的角色是否如对应国人所期盼的一样站在正义的一方,还是有别的苦衷,不得不以之当作面具?关键词:中国越南中越战争苏联创伤正义中越战争指的是于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之间的一场战争。
中国方面称之为“对越自卫还击战”。
在短暂侵入越南北部之后,中国军队在一个月之内撤出了越南。
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战胜的胜利。
这场战争使中、越两国关系恶化,并使大量华裔越南人逃亡。
战争作为外交的一个特殊形态,无疑是最野蛮暴力的。
中国古代的战争非常注重“师出有名”,首先在道义上让自己取得表面上的优势。
人的心里总是有善良的位置,所以,大部分人还是对战争的正义与否格外关注,一但找到了行动的理由,就有意无意地把别的因素抛在脑后。
在我个人看来,战争本身并不存在所谓的正义,而是各方面的因素汇集在一起所导致的一个不得不发生的化学反应。
战争的双方都有自己自认为正义的理由,没有人会闲着没事打个仗玩,就好比两个人打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首先,我想对比一下,中国和越南两国对待同一个战争的不同看法。
中国说,我们是正义的,在《中共中央关于对越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战斗的通知》中写到“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期间,为越南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举世公认的民族牺牲,战后,又积极援助越南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重建家园。
但是,黎笋集团由于自己的民族扩张主义(地区霸权主义)的野心受到我们党的理所当然的反对,在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怂恿和支持下,背信弃义,把昨日信誓旦旦地称为同志加兄弟的中国当作敌国,疯狂地驱赶掠夺迫害越南南北方的华侨和华裔越南人,把昨日并肩作战的盟友柬埔寨当作鲸吞的对象。
论战争——战争的定义与性质一、战争的定义:战争是人类自身为了生存而进行的野蛮而残酷的博弈。
解释:1、首先、战争的范围指的是人类的博弈。
动物之间,如野兽之间、昆虫之间、水族之间、飞禽之间为了生存所进行的群体性打斗的过程,就不是我们所说的战争。
2、其次、战争是地球上人类社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阶层(阶级)之间为了各自族群生存所进行的博弈。
3、其三、这个博弈是野蛮而残酷的。
二、战争的性质:1、战争是野蛮而残酷的,所以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但是进行战争的双方却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
2、战争的残酷后果20世纪是作为血雨腥风而又空前昌盛的时代载入史册。
1.3亿人在这个世纪的130余次战争中丧生,这超过了1900年以前所有在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统计资料显示,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长达4年零3个月,在这次战争中,参加国家多达30多个,约1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总数的67%。
按当时的美元计算,参战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也达1516亿美元。
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有人估计,欧洲的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了8年。
一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
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西班牙流行感冒。
协约国:协约国集团在1904~1907年间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基础上形成。
英法、英俄分别签订协定,在相互承认各自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军事集团,与同盟国集团相对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的有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于1914年、意大利于1915年、美国于1917年参战。
中国北洋政府也在1917年站在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并派20000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
浅述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第四小组组长:万盼兵在此次现代军事理论基础课上,我代表第四小组论述了战争正义性的课题,在课堂上教员也作出了精彩的点评和讲解,而我和小组成员在课后也对课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讨论和交流,并以小论文的形式汇报如下:
战争,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战争从性质上来说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分。
首先,我们通过查看军事学上的相关资料,对非正义战争与正义战争作出比较准确的定义:
第一、非正义战争。
指一切由反动势力所进行的镇压革命、对外进行侵略扩张、阻碍社会进步的战争,都属于非正义战争。
如英国对我国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意大利、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都是非正义战争。
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第二、正义战争。
正义战争是指一切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
支持与维护正义战争,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
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中比较重要的历史战争,来进行进一步剖析与说明。
无端或找些强盗理由挑起战火的一方就是非正义,就是侵略。
英法联军火烧园明园,八国联军入侵中华,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侵略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典型的非正义战争。
我国对印、对越两场还击战就是正义的战争,我们在完全胜利的情况下,并没有去扩大战果,并没有完全占领这两个国家,甚至连拿下来的土地都还给他们,这样的战争就是对待侵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我军并没有去完全侵占印度,而我们的退出就是显示中国是爱好和平的,是负责任的大国,才让世界人们看清楚什么是正义,之所以给两场战争都安上个“还”字就是这个意思,难道别人打你,你不还手吗?
而像目前的黎以冲突,并没有结束,也就没法定性。
如果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以色列占领了黎巴嫩并实施统治,那就是侵略。
如果以色列退出了黎巴嫩那就不能说是侵略。
而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说白了就是侵略,中、俄之所以态度暧昧,那基于两个原因,一,打不过美国,暂时没能力管,二,战火没有烧到自己身上,如果烧到自己身上,打不过也要打,就决不会暧昧了,你让美国打打白俄罗斯和朝鲜试一下。
至于美国的侵略行为,虽然现在全世界没办法,但过几百年后你看一下,谁说这不是一场侵略呢?
其实,人类历史的每个页面几乎都落满了战争的烟灰,所以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表面事实进行判断。
更进一步说,我们应该以人类世界最被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作为衡量的标准,从而准确科学地揭示出战争的正义性。
也许正如美国政治学者迈克尔·沃尔泽在《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一书中所说:“战争是最艰难的场合,如果在战争中存在可以理解的、确定可靠的道德判断,在别的场合也就有可能。
”对于把生命和自由视为“绝对价值”的沃尔泽来说,道德判断的标尺也就是这种绝对价值有没有得到尊重和维护。
沃尔泽选取那些争议较少的历史事实和尽可能细化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米洛斯岛对话”到中世纪的骑士制度,到近代的普法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朝鲜战争、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等等。
在对这些战争进行道德分析和评判的时候,沃尔泽并没有受“成王败寇”逻辑的影响,而是近乎苛刻且令人信服地作出各种片段式的道德裁决。
“沙漠之狐”隆美尔虽然是一员败军之将,但他对军人荣誉的恪守以及拒绝杀死战俘的义举仍然得到了沃尔泽的肯定,而丘吉尔在拯救英国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并不光彩的道德记录。
沃尔泽的战争道德观和雄辩的说服力,使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和理解历史上的诸多定案。
在论述战争过程的正当性时,他浓墨重彩地谈及中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
这位因为珍视贵族荣誉和战场规则而惨遭战败的国君,不仅成为一时之笑料,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视为一个迂腐和愚蠢的可怜虫。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还不忘揶揄他一把:“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在沃尔泽笔下,宋襄公虽然失去战争,却赢得了道德。
对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小组里的成员都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大家也踊跃地发表了看法。
通过对课题的学习,我们都受益匪浅,相信我们能够在接下来的现代军事理论课堂上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