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无义之战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战争四字成语大全集及解释关于战争的成语【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1)实质: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春秋无义战”,这话用现代的观点来理解是不确切的,因为春秋时期也有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正义战争,也有各国人民抵抗游牧部落进攻的自卫战争,但用这句话来说明春秋时期统治阶级不断发动的争霸战争的掠夺性和非正义性,却有一定的道理。
(2)影响: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
北方的燕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①秦统一中国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的。
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全国大一统,人民普遍厌战,要求结束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破坏。
②秦国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客观条件。
秦与关东六国不同,它的变法比较彻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废除了领主制的农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促进了生产,奖励军功提高战斗力。
秦的疆域不断扩大。
到秦昭王时已超过关东六国的疆土的总和。
秦社会稳定,政权巩固,经济发达,所以,由秦统一中国消灭六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秦始皇经济文化上的措施、意义。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战无的四字成语大全含“战”字成语有以下(包含四字):百战百胜每战必胜。
形容所向无敌。
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
形容擅于用兵。
背城一战腰:背向。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
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则表示没后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胆战心寒战:颤抖。
形容惧怕之极。
胆战心惊战:通“颤”,发抖。
形容十分害怕。
各自为战各自沦为单一制的单位展开战斗。
攻城野战城:城池。
攻打城池,野外作战。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没有攻占不下来的。
形容力量极其强悍。
孤军奋战苦战:尽全力地战斗。
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
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
孤军作战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苦战。
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持。
股战而栗战:怕;栗:发抖。
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
形容恐惧异常。
决一死战对敌人奋力对决。
屡战屡败屡:多次。
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明耻教战教导士兵登陆作战,并使他们晓得退却就是耻辱,因而能奋勇向前,身先士卒获胜。
南征北战形容进军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怯防勇战小心设防,勇敢出战。
人自为战为战:登陆作战。
人人能够单一制地战斗。
三战三北北:败逃。
打三仗,败三次。
形容屡战屡败。
身经百战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
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四战之地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完结战局。
也比喻用快速的办法顺利完成任务。
心惊胆战战:通“颤”,发抖。
形容十分害怕。
以战去战用战争歼灭战争。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迫使被侵略者奋力威吓。
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战天斗地战、斗:泛指斗争。
形容打败和改建小自然的英雄气概。
战无不胜形容强悍极其,可以战胜一切。
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战战兢兢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
形容非常惧怕而微微颤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
孟子认为春秋无义战的理解孟子说的春秋无义战,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对吧?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你争我斗,打得不可开交。
可是,孟子却认为,这种战争没什么道理,打得真是没必要。
想象一下,就像邻居家为了抢个停车位打得不可开交,最后谁也没得好处,还把脸搞得很难看,这不是亏了嘛。
孟子提出“义”的时候,真的是个大话题。
你想啊,义这个字,放到现在,大家都在追求。
讲道理,打仗不就是为了争个面子吗?可孟子却认为,打仗要有个道义,有个正当理由。
不然,打一场战争,就像是找了个借口去朋友家抢吃的,真心不厚道。
战场上流血,家里的老百姓受苦,打赢了又能如何?难道就为了个虚名吗?说白了,就是为了那点面子,真没必要。
想象一下,春秋时期那些国君们,整天为了一点小事就抄家伙,真的让人哭笑不得。
像是过年时,家里为了争个红包大小闹得不可开交,大家都在那儿数来数去,最后谁都不高兴,倒是闹得鸡飞狗跳。
打仗就是这么个理儿,损失惨重不说,最后的胜利者也不见得有多开心。
孟子可不想看到这种场景,他觉得,这种争斗简直是无稽之谈,搞得大家都心累。
再说了,战争之后,家家户户都得重建,何必呢?你看,那时候老百姓多辛苦,吃饭都成问题。
孟子就像一个关心家长里短的长辈,真心希望大家能好好过日子,不用再为这些虚无缥缈的争执而心烦意乱。
他常常强调“仁”的重要性,告诉大家,和气生财,才是王道。
打仗那是小朋友的游戏,真正的大人应该知道如何处理好关系,才是高人。
孟子对那些打仗的国君真是无奈,觉得他们就像是“鸡蛋碰石头”,根本打不出什么花来。
你想,国君们真应该听听民间的声音。
想想看,如果他们听从百姓的苦水,少打几场仗,百姓们岂不是乐得开怀?打仗打得越凶,老百姓越遭罪,最后国君也会发现自己坐在空城之中。
这样的结果谁愿意呢?孟子提到的“义”,不仅仅是道德上的标准,也是对人心的理解。
战争不光是刀枪相见,更是人心的较量。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关键。
你看现在的事,有时候一场战争就像一场游戏,一不小心就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春秋无义战》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意思是说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
交战的两国,一国比另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也有的。
所谓征,是指大国讨伐小国,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会相互讨伐的。
"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威权跌地,王纲解纽,群雄争霸,在中国开启了历史上最长的动荡和战乱时间。
据《史记》记载,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
”故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战国250多年发生大小战争220余此,《孟子.离娄上》一书曾这样描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以下略举几例。
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魏军十万人几被全歼。
前332年,秦攻魏,取雕阴,斩首8万。
前293年,秦军在伊阙大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
前273年华阳之战,秦军再胜魏军,斩首15万。
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俘虏40余万。
"春秋无义战",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体现了其政治观。
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正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其实,孟子的思想依然是来自孔子。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就是春秋时代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确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分。
古代人讲出师有名才可,否则就是不义之战. 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春秋无义战"反映了孟子的"和为贵、民为贵"的思想。
春秋无义战-春秋无义战的故事-春秋无义战的寓意-
春秋无义战的意思
【成语】春秋无义战
【拼音】chūn qiū wú yì zhàn
【简拼】cqwz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
【成语用法】作宾语;指非正义战争
【例子】古人说:“春秋无义战。
”于今帝国主义则更加无义战,只有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有义战。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英文翻译】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re were no righteous wars.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生僻
1。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每个成语背后,其实都有它的由来。
很多时候它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故事。
虽然我们可能经历不到每一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但是当我们品读它们的时候,都仿佛那段历史浮现眼前,让我们置身其中。
接下来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方便大家学习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人中之龙》这则成语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宋纤传》:“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成语小故事晋代时,有一位品学兼优的文人墨士,他的名字叫宋纤。
他年轻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是在看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黑暗以后,他开始厌恶官场的生活,立志此生绝不参与任何正事!在乡下过着隐居的生活,准备安静的终老此生。
当地的太守马岌仰慕他的人品,特此寻访到他隐居的地方,想要请他出山到自己的身边做官。
在马岌到来之前,宋纤维早就猜到了他的来意,早早吩咐自己的门童,紧闭门户,根本不打算与他相见。
马岌没想到自己会吃闭门羹,心中有点不高兴,但他转而一想,一个人能够不为高官厚禄所打动,如此的洁身自好,清贫自守,又不禁对他生出了敬佩之心。
他非常感慨的对自己的随从说:“宋纤的大名时常都能够听到,也有好多人想效仿他的德行,但是他的身形却不是随处可见的,特别是在大多数人都想跻身其间的官场,是绝对见不着他的身影的,宋先生可真是称得上人中之龙啊!”成语解释这则成语形容杰出、非凡的人才。
《呆若木鸡》成语来源这则成语出自《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成语小故事战国时期,周宣王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看斗鸡。
他让太监们养了不少精壮娇健的公鸡,退朝以后经常到后宫的平台上看斗鸡取乐,时间一久,他发现无论哪只凶猛善斗的鸡都没有常胜不败的',因而心里总是感到不满足。
后来宣王听说齐国有个叫纪渻子的人,是位训鸡能手,就派人把他请到了镐京,要他尽快训练出一支常胜不败的斗鸡。
纪渻子从鸡群中挑了一只金爪彩羽的高冠鸡进行训练,要求宣王不要随便派人打扰他。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出现春秋、推广战国)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意义: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特点)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周王室衰微的表现1、分封制逐步瓦解2、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三、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四、诸侯争霸(一)诸侯争霸的原因1.王室衰微2.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3.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目的)(二)口号:尊王攘夷(三)霸主:齐桓公①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②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政治和军事实葵丘会盟力大为提高③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地位: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寒食节、绵山)秦穆公楚庄王问鼎中原一鸣惊人(四)实质(性质):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五)诸侯争霸影响:1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2积极:①一些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形成局部统一;②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对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的理解:春秋时期的战争,其实质是诸侯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它造成了社会的动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灾难,所以说“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能全面概括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吗?请说明理由。
不能。
一些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形成局部统一;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1、七国形成:(1)三家分晋:赵、魏、韩(2)田氏代齐(3)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目的:拓展疆土3、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4、著名战役(1)桂陵之战(魏齐)围魏救赵(2)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计(3)长平之战(秦赵)①纸上谈兵2影响:东方六国无力抵抗秦的进攻,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3地位: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争5、性质:兼并战争6、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7、结果: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君子”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句有点复杂的话,“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君子”。
这两句话呀,说的是在春秋和战国的时候,很多打仗的事情都不是为了正义,而且也没有特别讲道德的人。
比如说,春秋的时候,两个国家打仗,可能只是因为想要抢对方的土地和财宝,不是为了帮助别人或者做正确的事情。
战国的时候呢,有些人不讲诚信,答应的事情也不做到。
小朋友们,能听懂一点吗?
《“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君子”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
就像有两个小朋友,为了争一个玩具打架,不是因为谁对谁错,只是都想自己得到,这就有点像春秋的无义战。
还有一个小朋友答应和另一个小朋友分享零食,结果最后又反悔了,这就有点像战国无君子。
在那个时候,国家之间经常这样,大家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小朋友们,是不是能想象到啦?
《“春秋无义战,战国无君子”的意思》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多讲讲。
比如说,春秋的时候,一个国家很强,就去攻打一个很弱小的国家,只是为
了让自己更强大,这不是正义的战争。
战国的时候,有人表面上和别人是好朋友,背后却做坏事,这就不是君子的行为。
不过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能学他们,要做善良、讲正义的人哟!。
春秋时期的无义之战
“春秋无义战”,原话是孔夫子所说,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没有道义可言,没有规则可循,均为了本国的宏图大业。
下面是有春秋时期的无义之战,欢迎参阅。
“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
原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
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
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他认为,在那个时代,各国诸侯们的霸业,都不培养政治的道德基础,因此国与国,人与人,都不互相信任,不敢彼此亲近。
对于文化的建立,更是漠不关心,只顾眼前,毫无远见,更别提周朝初期那样远道来归的国际道德关系了。
他们只知道用武力来建立霸权,但是每次发动战争的时候,却又都要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自己打扮的高尚无比。
这就是所谓董仲舒“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对此深有所感,可谓痛心疾首,这就是孔子作春秋的动机。
孟子所处的时代,继春秋之后又过了大约一百年,社会混乱的情形,比之春秋之时有过之而无不及,诸侯征战不休,社会风气更加败
坏,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孟子自己必定也是深有体会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春秋无义战”也不能说是毫无道理的。
在那样现实的时代环境中,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文化的政治道德,奔走呼号,不为时代环境所动,更值得我们敬佩。
他发出“春秋无义战”的感慨,大概也有对现实悲愤的意思在里面吧。
从今人的角度来看,战争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战争自然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之分。
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标准主要是看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由看什么人来发动战争。
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利益的战争,就是正义的,反之就是非正义的。
并不是说周天子发动的战争或者合乎儒家礼法的战争就一定是合乎“义”的。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正义与非正义之战,而第一次世界大战,
则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点与孟子这里所论是不同的了。
所以,“春秋无义战”虽然已成为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
弄清楚内涵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一概认为“春秋无义战”,而要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了。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
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
得名由来
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
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
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春秋军制的制度春秋军制military system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卿大夫。
受国君控制的地方兵,是公室军队的辅助力量,负责守卫地方,必要时也参加对外作战。
私属军队。
即诸侯、卿大夫的族军。
其组成以贵族的宗族成员为骨干,还有由宗族所属奴隶选拔出来的武士。
诸侯族军,晋国称‘公族”,楚国称“王族”、“王卒”,越国称“私卒君子”。
卿大夫族军,称“某族”、“某属”,或称“私属”、“私卒”“都君子”。
族军平时与贵族聚居于“国”中,保卫宗主及宗邑的安全,战时随国君及卿大夫出征。
诸侯族军编人主帅所在的中军,则是作战的精锐力量。
禁卫军队。
春秋时,见于文献的周王室禁卫军称“御士”,为数不多。
诸侯国禁卫军,宋国称“门官”;楚国有“宫甲”,设“环列之尹”掌管;
晋文公回国即位时,有秦穆公所赠作为“纪纲之仆”的3 000人。
禁卫军平时担负守卫,战时息从王、侯作战,也是军中精锐之一。
兵种构成春秋时期,兵种发展的基本情况是: 车兵走向鼎盛。
以战车为中心,车兵和徒兵相结合的车乘之数,仍是各国衡量兵力强弱的标志。
前期,诸侯大国一般有千乘,强卿有百乘。
至后期,晋、楚各达5 000 乘上下,齐、秦各有2 000~3 000乘,甚至弱小的郑国亦有600乘,还出现拥有千乘的卿大夫。
战车种类增多,按作战特点分,有用于攻击的攻车、用于防御和运送辐重的守车;按运动速度分,有轻车、重车。
攻车又包括戎路(指挥车)、长毅(攻击车)、!闷车(作机动之用的轻车);守车包括苹车、广车。
出现了以方阵和圆阵为基本形态的多种阵形。
战车上的甲士,仍是每乘的核心和主力,起着引导“车驰卒奔”的重要作用。
经济的发展,战争的需要,把车战和车兵推向鼎盛。
春秋后期,急剧的社会变革,以及作战方式的改变和作战地域的扩大,又动摇着甲士的地位和车战的作用,开始了车兵由盛而衰的过程。
独立步兵复兴。
北方山区少数民族及南方吴、越等国,步兵一直是主要兵种。
中原地区的独立步兵,则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战争的发展而复兴的。
春秋初年,与戎狄相近的郑国,深感车战难于抵御戎狄步战,最早单独使用徒兵作战。
继后,晋国“作三行以御狄”(《左传;禧公二十八年}}),是中原地区重新组编建制步兵的最早记录。
晋国大夫魏舒在与无终狄兵的遭遇战中,“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左传;昭公元年))),放弃战车,组成步兵方阵,终于击败狄兵,为中原地
区改车兵为步兵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