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教学教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紧扣教材,以学生为主)

人教版教学教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紧扣教材,以学生为主)

人教版教学教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紧扣教材,以学生为主)
人教版教学教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紧扣教材,以学生为主)

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温故而知新】

回忆:

1、染色体的组成成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同源染色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条染色体。

3、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一、萨顿假说

1、假说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证据: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体现在:(填空)

3、方法:________________

(1)定义: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2)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法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验证据——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1、果蝇杂交实验

P:_________(雌)×_________(雄)

F1 _______(雌、雄)

F1雌雄交配(自交)

F2 _______(雌、雄)_________(雄)

3/4 1/4

2、解释:(遗传图解)

3、测交——验证

4、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5、摩尔根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6、后续研究: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______排列。

【堂清测试】

1.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是如何提出的()A.通过做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 B. 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的

C. 运用类比推理提出的

D. 运用系统分析法提出的

2. 初次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是( )

A.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B. 萨顿的蝗虫实验

C. 摩尔根的果蝇红白眼杂交实验

D. 人的红绿色盲的研究

3. 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因与染色体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 基因与染色体毫无关系

C. 一个基因是由一条染色体构成的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 一只白眼雄果蝇基因型的正确写法为( )

A. X w Y w

B. X W Y

C. X w Y

D. XY w

5. 下列基因型的个体中, 只能产生一种类型配子的是( )

A. YyRrDd

B. yyRrdd

C. yyRRDd

D. YYrrDD

6. 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其一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和三个极体。这三个极体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AB aB ab B. AB aB Ab C. aB aB aB D. Ab aB aB 7. 某一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eeFf,这些基因位于5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此个体能产生配子的类型数是()

A.4种 B. 8种 C. 16种 D. 32种

8. 人的双眼皮对单眼皮是显性, 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四个孩子,三个单眼皮,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

A.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这对夫妇都含有单眼皮基因, 在每一胎生育中都有出现单眼皮的可能, 且为1/4

C. 单眼皮和双眼皮是一对等位基因

D. 单眼皮和双眼皮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

9. 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发生于()

A、有丝分裂后期B、有丝分裂间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0.某生物的基因为AaBBRr, 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 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类型中有 ( )

A. ABR和aBR

B. Abr和abR

C. aBR和AbR

D. ABR和abR

11. 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体的体细胞中,A和a称为基因,位于,B和b称为基因,位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

,A和a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又由于,所以,A 和B或b可以自由组合。基因的主要载体是,另外和也是基因的载体。

12.下图是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果蝇的性别是。细胞中有对同源染色体。

(2)、该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是。

(3)、常染色体是;性染色体是。

(4)、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 。

【课后练习】

1.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其中W 基因控制红色,w 控制白色。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红眼雄果蝇

B .白眼雄果蝇

C .红眼雌果蝇

D .白眼雌果蝇

2.大量事实证明,孟德尔发现的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据此做出的如下推测,哪一项是没有说服力的?( )

A .基因在染色体上

B .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

C .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

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等位基因重组 3.果蝇体细胞含有4对(共8条)染色体,若每对染色体上各有一对杂合的基因,且等位基因间都有显隐性关系。在果蝇形成的卵细胞中,全部是显性基因的配子出现的概率是 ( )

A .1/2 B. 1/4 C. 1/8 D. 1/16

4.果蝇的红眼为伴X 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

A. 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 .纯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 .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5.一个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 ,下图此种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为 a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为 a /;染色单体数为b ,DNA 分子数为c 的图示中,属于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分别是(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②和④ 6.某生物的基因组成如上图,则它产生配子的种类及它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卵细胞的种类

分别是( )

A .4种和1种

B .4种和2种

C .4种和4种

D .8种和2种

7.(拓展题)果蝇红眼(W )对白眼(w )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而果蝇灰身(B )对黑身(b )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纯合的灰身白眼雄果蝇与纯合黑身红眼雌果蝇杂交,再将F1中雌,雄个体相交,产生F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F1 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

(2)F1 中雌雄性别比例为______ ___。

(3)F2 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分离比______ ___。

(4)F2 代中,眼色出现性状分离的果蝇性别为______ _,其中红眼与白眼比例为

第6题图

______ ___,眼色不出现性状分离的果蝇性别为_____ _____。

优秀教案(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包括了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3个教学知识点。在人类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索过程中,萨顿和摩尔根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领悟科学家独到的研究方法、缜密的思考、严谨的推理,进行探究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由于本节从上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引过来,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思路如下:(1)通过回忆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观察哺乳动物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引导学生联想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生的这种疑惑源于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由认知冲突产生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接着引导学生把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重读分离定律,画含一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有一对等位基因)和含两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让学生强烈意识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落实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点的认同程度。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介绍萨顿的假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教师采取问题串的形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通过介绍多种生物的染色体和基因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到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另外,还简要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定位上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代感,体现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4)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染色体和基因水平上阐明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不仅在观念上逐渐认同,在知识结构上也获得了科学知识。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2)参与类比推理的过程,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 宋翠 一、教学理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之一。此外,新课程理念中还倡导探究性学习,认为只有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才能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努力以这些新课程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层层深入的推理和探究活动,立体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使学生亲历并感悟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并确定基因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完成整个有关“基因在哪里”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基因和染色体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又为第三章阐明基因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所体现出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多次用到,因此本节课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与安排: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需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补充有关性染色体的内容,最后对孟德尔定律的升华关键在于应用,容量大,难度高,所以本节课我计划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回顾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第二课时则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新的发现去深入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完成知识的升华和应用。其中第一课时是我本次要讲的内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 能够概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研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够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一种假说的正确与否;

基因在染色体上 伴性遗传复习学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 【复习目标】 1.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 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4.伴性遗传的特点; 5.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复习重点】 1.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3.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4.伴性遗传的特点; 【复习过程】 一、萨顿的假说 1、内容:基因是由_______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____上。 2、原因:基因和______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⑴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着_______性和_______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 稳定的__________。 ⑵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_______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成对的_____只有一个,同样,成对 的_____只有一条。 ⑶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_,一个来自_______。_________也是如此。 ⑷_______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________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实验者:__________。 2、实验材料——果蝇 ⑴特点:体积小、__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少易观察。 ⑵染色体组成 ①雌果蝇:_____对常染色体+_____对性染色体(用___________表示)。 ②雄果蝇:_____对常染色体+_____对性染色体(用___________表示)。

3、实验现象 P 红眼(♀)×白眼(♂) ↓ F1红眼(♀、♂) ↓雌雄交配 F2 __________红眼(♀、♂)_____白眼(♂) 4、实验现象的解释 P _____(红眼雌性)×_____(白眼雄性) 配子______ ____ ______ F1X W X w(红眼雌性) ×X W Y(红眼雄性) F2 5、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论:基因在____________上。 7、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__________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________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⑴发生时间:___________。⑵描述对象: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⑶实质:等位基因随_______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⑴发生时间:______________。 ⑵描述对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⑶实质:____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随________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四、人类红绿色盲症 (1)XY型性别决定的例子——人类红绿色盲症 ①致病基因:______性基因,通常用字母______表示;它和它的等位基因(即正常基因)仅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 ②人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课本P35表2—1)

2021年生物必修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练习题之欧阳学文创编

万鹏网络辅导资料生物7:基因 在染色体上 欧阳光明(2021.03.07) 知识梳理 1、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的分离极为相似; (2)推论:基因位于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a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性和_______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 b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 对的染色体中的___________。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一个来自。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___的。 (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 果蝇的优点是: (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课本29页图2—8 思考:(1)从果蝇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看,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吗? (2)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课本29页图2—9 常染色体 a 染色体XX(同型的):雌性果蝇中 性染色体: XY(异型的):雄性果蝇中 b假设: 控制白眼的基因(用表示)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c观察课本29页图2—10,写出遗传图解: (4)测交实验验证(写出遗传图解):

(5)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 A.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B.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叙述中不能体现基因与染色体平行行为的是()A.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B.形成配子时,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分开,同源染色体也分开,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C.形成配子时,细胞中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是自由组合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例 2.下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 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染色体情况上看,该果蝇只能形成一种配子 B.基因e控制的性状在雌、雄个体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C.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B、b间自由组合 D.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并且配子数量相等 例3.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A、只有一对等位基因 B、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 C、可能有多对等位基因 D、最多一对等位基因 例 4.果绳的红眼为伴性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强化训练 1.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果蝇杂交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实验都设计了F1自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

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联系细胞学和遗传的相关知识的枢纽,在整个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的知识体系中属于一个可以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深刻地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内容的选用和编排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基础知识。 2、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能力目标 1、尝试总结归纳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培养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科学的热爱,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在大胆质疑的同时必须小心求证,培养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提出有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此时学生的心中会有一些疑问:遗传因子(基因)是什么?遗传因子(基因)在哪里?接着在第2章的第1节又学习了减数分裂,知道了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对于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所用到的假说—演绎法,此时再次提出起到了有效巩固知识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请同学们回忆模块1所学习的关于细胞结构中与生物的遗传有关的部分。

2.2.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习目标] 1.理解类比推理方法的含义。2.掌握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3.说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一、萨顿的假说 1.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2.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类比 项目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 独立性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 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存在方 式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 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在配子 中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来源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 个来自母方 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 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分配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期自由组合 3.结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例1下列不属于萨顿假说中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描述的是()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C.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形成配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答案 A 解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是由摩尔根提出的。 例2已知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果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基因

B.果蝇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基因 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于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于母方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答案 D 解析由于精子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中的基因均不成对,A错误;果蝇的体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所以基因都是成对的,且种类也很多,B错误;同源染色体只能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不会同时来自母方或父方,C错误。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实验材料——果蝇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相对性状多且明显;②培养周期短;③成本低;④容易饲养;⑤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果蝇体细胞中共有4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X,雄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Y。 2.观察现象 P红眼(♀)×白眼(♂) ↓ F1红眼(♀、♂) ↓雌雄交配 F23 4红眼(♂、♀)、 1 4白眼(♂) (1)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2)F1全为红眼,红眼是显性性状。 (3)F2中红眼∶白眼=3∶1,符合分离定律,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4)F2中只有雄果蝇出现白眼性状,说明果蝇眼色的表现与性别相联系。 3.提出问题: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何总与性别相联系? 4.作出假设,解释现象 (1)假设:白眼基因(用w表示)、红眼基因(用W表示)位于X染色体上。 (2)解释

高中生物 2.2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 2.2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2 新人教版 必修2 一、预习目标预习,初步了解萨顿的假说,初步把握类比推理法,并尝试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预习内容 1、萨顿的假说(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的分离极为相似;(2)、推论:基因位于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b在体细胞中基因 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 ___________。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一个来自。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___的。(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果蝇的优点是:(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9a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用表示)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不含有它的

等位基因。b观察图28思考:(1)从果蝇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看,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吗?(2)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图210,写出遗传图解: 4、测交实验验证(写出遗传图解): 5、结论: 基因在染色体上。(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___________。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三、反思总结 1、萨顿的假说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四、当堂检测 1、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A、只有一对等位基因 B、至少有一对等位基因 C、可能有多对等位基因 D、最多一对等位基因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A4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高中生物必修2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备课时间]:2012年3月12日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能力目标: 1.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情感目标: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关键] 理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教学方法] 导学案教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 [课型] 新课 [课时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指导学生预习,初步了解萨顿的假说,初步把握类比推理法,并尝试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预习内容 1、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 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 (2)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完整__性和___独立___性。 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b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 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 合的。 (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 果蝇的优点是: 容易饲养,繁殖周期智短,有许多相对性状 (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8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重要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本节内容是在学完第一章《孟德尔的杂家实验一二》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已经对染色体和基因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染色体和基因的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学习一些遗传学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缺乏自主的进行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本节时老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一系列的探索过程。本节处于这一章节的中间部分,不仅综合前面学习的内容,也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和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的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习者分析 高二学生的年龄在15—16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处于最敏感的时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药充分的抓住学习的这些心理特征,实施各种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层面上,处于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和自主学生的能力,对常用的一些探究遗传学的方法也就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方法还是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能力目标 ①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生能够认同用科学是需要不断的提出质疑,不断的探索的过程。 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重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五.教具 PPT,挂图 六教学策略

2.2基因在染色体学案

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课前预习学案 1、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的分离极为相似; (2)推论:基因位于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 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b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___________。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一个来自。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___的。 (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果蝇的优点是: (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8 (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图2—9 a假设: 控制白眼的基因(用表示)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b观察图2—10,写出遗传图解: (4)测交实验验证(写出遗传图解): (5)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 a.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b.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课内探究学案 一、萨顿的假说 1.萨顿发现什么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 2.推论:基因位于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萨顿做出了哪四个假说?他的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是什么方法?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 果蝇的优点是: 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8 思考:(1)从果蝇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看,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吗? (2)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图2—9 (1)常染色体 XX(同型的):雌性果蝇中 性染色体: XY(异型的):雄性果蝇中 (2)假设: 控制白眼的基因(用表示)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观察图2—10,写出遗传图解: 4.测交实验验证(写出遗传图解): 5.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同步检测】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2.2基因在染色体上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课后练习:2.2基因在染色 体上 1、下列叙述,能说明二倍体真核生物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 A.染色体随基因突变而发生结构改变 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C.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D.等位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如此 2、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一定是等位基因 ④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⑤ 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B.萨顿发现了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C.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萨顿关于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研究方法是类比推理法 4、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全部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5、下列各项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 A.体细胞中基因和染色体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二者都是成单存在 B.体细胞成对的基因和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C.非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基因和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变异 6、下图是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经过努力,绘制出的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部分),关于这条染色体上基因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上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B.控制棒眼的基因和短硬毛的基因减数分裂时自由组合 C.若控制白眼的基因也在该染色体上则雄果蝇不可能有该染色体 D.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是一对等位基因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课本知识点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牛中的一条。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萨顿的推理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材料选对了,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 从1909年开始,摩尔根开始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一天,他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他做了下面的实验 从上述实验不难发现,就果蝇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看,F1全为红眼,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所不同的是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20世纪初期,一些生物学家已经在一些昆虫的细胞里发现了性染 色体。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一色体,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 色体。 在雌果蝇中,这对性染色体是同型的,用XX表示;在雄果蝇中, 这对性染色体是异型的,用XY表示。 由于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而且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于是, 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用w表示)在X染色体上, 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遗传现象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从上图可以看出,摩尔根等人的设想可以合理地解释实验现象。后来他们又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解释。他们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从此,摩尔根成了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 每种生物的基因数量,都要远远多于这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孟德尔所说的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将两者联系到一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 核心内容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同时又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 难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重走摩尔根的科学研究之路。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高。而且学生对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的非常到位,为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学生学习难点在于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探究过程,由于课本只介绍了核心内容,学生对于控制果蝇的颜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存在困惑,所以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加深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领悟、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杂交试验?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重演萨顿、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课件呈现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过程图。让学生观察对比染色体和遗传因子的变化,并总结规律。板书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萨顿的假说:? 1 ?假说的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二者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平行关系?学生的思路可能很乱,或不全,可以阅读课本并在导学案上填表来系统。然后课件呈现表格答案。 2.提出假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到子代。引导学生推断二者位置关系。学生重新认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3.介绍类比推理法 指出:该假说是1903年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来的,介绍类比推理,并举例说明类比推理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学生由老师介绍发现萨顿假说需要实验验证。

基因在染色体上(导学案)

生物必修2 编号8 时间_2019年 3月班级组别第____组姓名__ 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习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试验依据。 (2)应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阅读教材P27-30,了解两位科学家的假说,以及相关的实验,完成预习案。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案,尝 试推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可借助参考教学案后面的拓展知识。 预习案 (复习)1、分离定律: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_______________发生分离,分离后的___________分别进入不同的__________中,随__________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______,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___________。 一.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________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_______ 的分离极为相 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 生殖过程中在杂交过程中保持 和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 相对稳定 存在体细胞k________________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细胞中来源一个来自______,一个来自_____一条来自_____,一个条自____ 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_分离 _____________自由组合 _____________分离_____________自由组合 (2)推论:基因位于_______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_____________ (3)科学研究方法—— 二.(1)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对染色体,其中对是常染色体,对是性染色体,雄果蝇的一对性染色体是的,用表示,雌果蝇一对性染色体是的,用____表示。 (2)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图,说明基因在上呈排列。 三.(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细胞的染色体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具有一定的,在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随_________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自由组合。 探究案 1.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 问题1:为什么要选取果蝇作为实验材料

A4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导学案

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初步了解萨顿的假说,初步把握类比推理法,并尝试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预习内容 1、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的分离极为相似; (2)推论:基因位于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 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b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___________。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一个来自。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___的。 (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 果蝇的优点是: (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8 (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图2—9 a假设: 控制白眼的基因(用表示)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b观察图2—10,写出遗传图解:

(完整版)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二章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孟德尔(1845)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约翰逊(1909)把遗传因子改为基因提出等位基因概念 一、萨顿的假说 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光有折射和反射,声音也有,光可能具和声音一样的特性:是一种波) 萨顿用蝗虫细胞作为材料,通过显微镜精巢和卵巢切片,发现蝗虫体细胞24天染色体,在生殖细胞只有12条,这24条按形态分为12对。并通过一下观察和推论发现: 通过类比推理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结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充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性别决定和性染色体 在雌雄异体的生物 中,生物的性别有多种决定方式1、染色体决定 2、环境温度决定 认识人类染色体图 数字:染色体编号,形态相同的共享一个编号 A 女 B 男 人体每个细胞内有_____对染色体。其中_____对染色体在男女上一样,与性别决定无关,叫____染色体,男女不同的染色体,可以决定性别,叫______染色体。性染色体是指雌雄异体动物和某些高等植物中与______决定直接有关的染色体。 1、性染色体 如图C XY 染色体形态____,但他们是同源染色体,两个能联会,但他们有各自的特有区段和特有基因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精元细胞中MI 前期X 与___联会形成四分体 ,在___时期, 同源染色体__和__彼此发生分离,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有_____常染色体和________或22条常染色体和_______。最后男性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组成为22条常染色体和________或22条常染色体和_______;女性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组成为22条常染色体和________。 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受精卵重新组成配对成同源,其中中性染色体组成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概率各是___、___ 因此,理论分析,人类社会男女比例接近于1:1 3、性别决定类型: XY 型 XX 女 XY 男 哺乳类,果蝇 ,蝗虫 ZW 型 ZZ 雄 ZW 雌性 鸟类(鸡鸭等) 练习:写出下列生物性染色体 (右边图为果蝇染色体雌性、雄性) 项目 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 减数分裂(染色体) 特 点 发生于形成配子过程中,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杂交时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发生于形成配子过程中,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相对稳定 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成单存在 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成单存在 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进入配子中 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进入配子中 体细胞中,成对的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体细胞中,成对的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最新整理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知识讲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知识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 1、萨顿的假说 (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特性、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来源、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有平行关系,从而大胆地提出假设。) 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方法:类比推理法 2、摩尔根果蝇实验(实验证据)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容易饲养、繁殖率高、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3)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测交。(请在右边方框内写出遗传图解) 实验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通过荧光染色证明)。 【典题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在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C)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典题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抗V 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典题3】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W、白眼w),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

基因在染色体上学案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自主学习与要点讲解: 一、萨顿的假说 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 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2)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___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___________。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_____,一个来自___________。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___的。 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实验材料:果蝇 选取果蝇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设计: 3.实验结果解释: 从果蝇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看,F 1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F 2的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_____________,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思考: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4.摩尔根的假设: (1 ) 常染色体 XX (同型的):雌性果蝇中 性染色体: P F 1 F 2 3/4 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