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碧-从分子数量遗传学到分子植物育种
- 格式:pdf
- 大小:5.11 MB
- 文档页数:77
第1章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2.从作物育种的角度,简述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的遗传效应1.保持纯合基因型(自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的依据)2.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每自交1代,杂合基因型减半; 杂合基因多,纯合慢?【杂交育种、纯系(自交系)品种选育依据】3.后代生活力衰退杂合基因型作物自交后代生活力衰退(自交衰退);自花授粉作物杂交种也有衰退现象。
异交的遗传效应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2.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3.根据品种群体内个体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以及个体间基因型的情况,可将不同的品种归纳为哪几种群体类型自交(纯)系品种(pure line cultivar)杂交种品种(hybrid cultivar)群体品种(population cultivar)无性系品种(clonal cultivar)第2章种质资源1.名词解释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 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起源中心:凡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且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栽培)类型的地区。
初生中心:最初始的起源地(原生起源中心;)次生中心: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
原生作物: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
次生作物: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作物而对杂草生长有利的环境时,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作物(燕麦和黑麦)。
遗传多样性:基因库或基因银行(gene pool,gene bank):指储备的具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的各种材料。
初级基因库( gene pool 1 ):资源材料间能相互杂交,正常结实,无生殖隔离,杂种可育,染色体配对良好,基因转移容易。
次级基因库( gene pool 2 ):资源间的基因能转移。
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不实或杂种不育,须借助特殊育种手段实现基因转移。
茶 叶 科 学 2009,29(5):341~346 Journal of Tea Science收稿日期:2009-04-08 修订日期:2009-06-09作者简介:王丽鸳(1978— ),女,浙江金华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遗传育种和茶叶生物工程研究。
*通讯作者:E-mail :chenghao@用SSR 分子标记研究茶组植物种间亲缘进化关系王丽鸳1,刘本英1,姜燕华1,段云裳2,成浩1*,周健1,唐一春3(1.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8;2.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3. 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 勐海 666201)摘要:本研究利用50对来自茶系的SSR 引物对41份茶组资源进行PCR 扩增,研究不同类型SSR 引物的通用性和多样性指数。
研究结果表明,茶系的SSR 引物在茶组植物中的通用性高,其中EST-SSR 通用性多态位点的比例达到60%。
另外,利用SSR 标记技术对茶组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不同位点在种间的等位基因数为2~6个,平均每个位点4.21个等位基因。
通过UPGMA 方法构建了茶组12个种的遗传进化关系图。
关键词:茶组;遗传进化分析;SSR ;通用性中图分类号:S571.1;Q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 (2009)05-341-06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Interspecies in SectionThea Through SSR MarkersWANG Li-yuan 1, LIU Ben-ying 1, JIANG Yan-hua 1, DUAN Yun-shang 2,CHENG Hao 1*, ZHOU Jian 1, TANG Yi-chun 3(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tional Center for Tea Improvement, Hangzhou 310008, China;2.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3.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enghai 666201, China)Abstract : For the purpose of investigating the transferability and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of different types of SSR primers, PCR amplification for 41 accessions from section thea was conduct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SR primers form Ser. Sinensis were highly transferable among section Thea . The polymorphic and transferable primers account for 60% of EST-SSR markers. Then the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12 species of section Thea was evaluated through SSR analysis. The number of alleles in different loci ranged from 2 to 6, with average 4.21 per locus. The phyolgenetic dendrogram was constructed by the UPGMA. Keywords : section Thea , phylogenetic analysis, SSR marker, transferability茶组Sect. Thea (L.)Dyer 属于山茶属(Camellia ),除茶C. sinensis 为广布种外,其它茶组植物几乎全产于中国南部与西南部,仅少数扩展到缅甸与越南[1,2]。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期刊[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期刊名称,年,卷(期):起止页码.书籍[序号] 作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版次.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论文集[序号] 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报纸文章[序号] 作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国际、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文献类型标识].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专著及论文集析出文献A,其他Z1 李记明,贺普超.葡萄种间杂交香气成分的研究.园艺学报,2002,29(1):9~12Li J M,He P C.Inheritance of alonla components in vitis intempecific crossings.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2002,29(1):9~12(in Chinese)2 Gilbert J C,Tanaka J S,Takeda K Y.‘Kewalo’tomato.HortScience,1974,9(5):481~482专著的警录格式:3 徐云碧,朱立煌.分子数量遗传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08~110Xu Y B,Zhu L H.Molecular quantitative genetics.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Press,1994.108~1 10(in Chinese) 4 Katterman F.Environmental injury to plants.[S.1.]:Academic Press,1990.290p论文集的著录格式:5 周宝利,林桂荣,付亚文.嫁接茄子防病增产效果与PPO、SOD、EST同功酶关系的研究.见:侯喜林,常有宏主编.园艺学进展(II).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遗传学习题集绪论一、名词解释1.变异2.遗传二、判断题1.遗传的实质是后代能够按照亲代经过同样的途径和方式,把从外界环境吸取的物质经过转化建造成与其亲代相类似的复本自交繁殖的过程。
()2.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是摩尔根。
( )第一章经典遗传学一、名词解释1.单位性状2.相对性状3.显性性状4.隐性性状5.不完全显性6.共显性7.自交8. 测交9. 回交10. 基因型11. 表现型12. 基因纯合体13. 基因杂合体14. 分离15. 获得性状遗传16. 泛生论17. 种质论18. 融合遗传二、判断题1.在一个混杂的群体中,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也一定相同。
()2.在性状表现中,显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用一个具有显性性状的亲本作母本,同另一个具有隐性性状的亲本作父本杂交在F1代表现出显性性状,根据显隐性原理,即能判别出它是真正的杂种。
( )4.当一对相对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显性基因决定性状的表现而隐性基因则不能,这种显性基因作用的实质是:相对基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彼此直接抑制或促进的关系,而是分别控制各自所决定的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的发育。
()5.外表相同的个体,有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后代,这主要是由于外界条件影响的结果。
( )6.体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点上的基因称等位基因,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称非等位基因。
()7.表现型是指生物表现出来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8.具有n对基因的杂合体(F1)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配子,显性完全时,F2表现型为2n种,F1形成的不同配子种类为3n()9.多因一效是指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这是由于一个性状的发育是由许多基因控制的许多生化过程连续作用的结果。
()10.基因型纯合的个体,在减数分裂中,也存在着同对基因的分离和不同对基因间的自由组合。
()11.基因互作遗传中,等位基因分离,而非等位基因不独立分配。
()12.基因互作是通过控制同一生化过程的不同步骤来实现的。
附件2:论文格式要求1、全文:Word2000或Word2003排版。
论文标题:小二号字、黑体、居中。
2、作者署名:小四号字、楷体、居中;两个以上作者时,名字之间空2格。
3、中文摘要及关键词:小五号字、宋体,“摘要”和“关键词”加黑。
关键词间空格隔开。
4、英文摘要:全部为Times New Roman字体;标题为小四号字、首字母大写,其余全小写;“作者姓名”五号字,汉语“姓名”译法采用“姓”前“名”后,在正文标题下的“作者姓名”为“姓”全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名”为两个字时,中间加一短线,例如:ZHAI Hu-qu, LIU Xu, QU Dong-yu, GUO Yu-yuan, XU Shi-wei;摘要正文小五号字体,“Abstract”和“Key words”加黑,关键词间用“;”隔开。
5、首页脚注标识作者简介:注明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职称,学历,学位及主要研究方向,电话,E-mail等。
脚注一律用圈码,如①②③…。
6、量和单位:按国际标准中关于量和单位的规定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书写。
数字和年份之间统一用“~”。
计量单位要统一,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kg、hm2等。
超过4位数的阿拉伯数字采用三位分节法,即在小数点左、右每三位数留出1/4字距的间隔。
7、正文:五号字、宋体;每段的首行缩进为两个汉字;两端对齐;正文单倍行距。
8、文中标题:(1)一级标题:四号字、黑体、左对齐;用“1”、“2”、“3”…等表示序号;(2)二级标题:小四号字、黑体、左对齐;用“1.1”、“1.2”、“1.3”…等表示;(3)三级标题:五号字、黑体、左对齐;用“1.1.1”、“1.1.2”、“1.1.3”…等。
所有标题后空一格,写标题名。
9、图表要求:图表题黑体、小五号字。
表一律用三线表。
Excel作图要带数据源。
图中所用文字一律用8号字(非“八号”字)。
中文用宋体,英文、数字用Times New Roman。
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成功的遗传学研究中实验材料的选择有什么特点?(1)生活周期短(2)容易培养(3)染色体数目少(4)染色体较大(5)有个别典型的形态特征(6)繁殖系数高2、举几例说明遗传学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在科学上的贡献。
3、对细胞遗传学简史的学习,你有何体会?4、“Cell Theory”(细胞学说)学说要点?(1)细胞是细胞生物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生物的基本单位(2)多细胞生物的每一个细胞要完成特定的工作,代表着一个工作单位(3)细胞只能从细胞分裂而来5、“Sutton—Boveri Theory of Chromosome inheritance”理论要点?鲍维里和萨顿于1902年发现,在雄雌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因子的行为是平行的,即:(1)孟德尔因子在个体的体细胞中是成对的,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染色体也是这样。
(2)孟德尔因子在配子中不是成对的,而是单个存在的,染色体也是这样。
配子是单倍体。
(3)孟德尔因子能够产生跟自己相似的因子,有遗传性,它在杂交时能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
染色体能复制出姐妹染色单体,它们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都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
(4)孟德尔因子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染色体也是这样。
减数分裂时,来自父亲和来自母亲的同源染色体是随机地趋向两极,所以配子可能包含母本和父本染色体的任何组合状态。
辨别染色体形态的层次:(1)核型分析:染色体数目、染色体长度、着丝粒、臂比、次级缢痕(2)带型分析(3)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第二章染色体结构1、名词解释:巴氏小体(Barr body)即性染色质。
无论一个个体有多少条X染色体,在体细胞中只有1条X染色体具有转录活性,其余的X染色体全部失活沉默,在细胞学上表现为异固缩,两个端粒互相靠近形成功能型异染色质体存在于核膜内侧,这种异染色质称性染色质,1949年由Barr发现,故称巴氏小体。
Lampbrush chromosome(灯刷染色体):为转录活跃的一类巨型染色体,存在于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双线期,二价染色体配对后,染色丝两侧产生无数突起,呈灯刷状,称灯刷染色体。
三4.光颖、抗锈、无芒(ppRRAA)小麦和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小麦杂交,希望从F3选出毛颖、抗锈、无芒(PPRRAA)的小麦10株,在F2群体中至少应选择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小麦几株?答:要从F3 选出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的纯合小麦株系(PPRRAA),首先需要在F2群体中获得纯合基因型的植株(PPRRAA)。
因为F2中只有基因型为PPRRAA植株的后代,F3株系中才能表现为纯合的毛颖、抗锈、无芒株系(PPRRAA),即在F3株系中其性状不会产生分离。
由于F2群体中能够产生PPRRAA的概率为1/27,所以在F2群体中至少应选择表现为(P_R_A_)的小麦植株:1/27 = 10 XX=10×27=270(株)5.基因型为AaBbCcDd的F1植株自交,设这四对基因都表现为完全显性,试述F2群体中每一类表现型可能出现的频率。
在这一群体中,每次任取5株作为一样本,试述3株全部为显性性状、2株全部为隐性性状,以及2株全部为显性性状、3株全部为隐性性状的样本可能出现的频率各为多少?答:AaBbCcDd: F2中表现型频率:(3/4+1/4)4 = 81:27:27:27:27:54/4:54/4:54/4:54/4:3:3:3:3:1⑴.5株中3株显性性状、2株隐性性状频率为:(81/256)3×(1/256)2 = 0.0316763×0.0000152587 = 0.00000048334⑵.5株中2株显性性状、3株隐性性状频率为:(81/256)2×(1/256)3 =(6561/85536)×(1/16777216)=0.1001129150390625×0.0000000596046=0.00000000596719四3.a、b、c 3个基因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让其杂合体与纯隐性亲本测交,得到下列结果:+ + + 74a + + 106+ + c 382a + c 5+ b + 3a b + 364+ b c 98a b c 66试求这3个基因排列的顺序、距离和符合系数。
园艺植物育种学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园艺13-2班庞洪翔一、名词解释1、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进化:生物接受环境给予的刺激后,产生形态和性状的改变,以适应现有的生境,这种演变发生的过程称为进化。
3、种质与种质资源:(1)种质: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遗传学上称为基因。
(2)种质资源:把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同成为种质资源。
4、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1)配合力:配合力又称组合力,是衡量亲本系在其所配的F1中某种性状(如产量或其他性状)的好坏或强弱的指标。
(2)一般配合力(GCA):一般配合力是指某一亲本系与其它亲本系所配的几个F1的某种性状平均值与该试验全部F1的总平均值相比的差值。
(3)特殊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是指某特定杂交组合的某形状实测值与根据双亲一般配合力算得的理论值的离差。
5、芽变选种与实生选种:(1)芽变:芽变是指发生在芽内分生组织细胞中的突变,属于体细胞突变的一种。
(2)芽变选种:将优良的芽变选择出来,经过鉴定培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3)实生选种:利用选择手段从植物群体中选取符合育种目标的类型,经过比较、鉴定从而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叫做选择育种,简称选种。
6、合成杂交与添加杂交:(1)合成杂交:参加杂交的亲本先配成单交种,然后将两个单交种杂交。
(2)添加杂交:多个亲本逐个参与杂交的方式称添加杂交。
7、童性和童期(1)童性:童期和成年期在质上处于发育的不同阶段, 童期在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等方面和成年期不同的特性叫做童性(2)童期:植物从种子萌发到植株具备开花潜能的这一段时期成为童期8、雄性系和雌株系:(1)雄性不育系:对于可遗传的雄性不育,经过选育可育成不育性稳定的系统,该系统即雄性不育系。
(2)雌性系:指具有雌性基因,只生雌花不生雄花且能稳定遗传的品系。
9、外照射与内照射:(1)外照射:是核辐照射的一种方式。
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王娜,马强甘肃农业大学, (730070)E-mail:Wanan_henan@摘要:根据有关文献资料,从玉米作物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我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并进一步提出了划分我国草坪草杂种优势群的必要性。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杂种优势利用是作物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理论基础是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合理准确地划分杂种优势群,建立相应的杂种优势模式,才能有效地选配杂交组合。
同时,作物种质的扩增、改良与创新也必须遵循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才能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育种效率[1]。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是近年来国内外育种家研究的热点。
这一研究对拓宽种质资源,克服杂交配组的盲目性,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2]。
玉米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早,并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推广取得最有成效的作物[3]。
自1908年G.H.shull和E1M.East研究了玉米自交导致衰退,杂交产生优势的遗传现象后,揭示了杂种优势的奥秘,从而奠定了近代玉米杂交育种方法的基础。
美国30年代开始应用双交种,60年代应用单交种,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及生产上应用杂交种,使得玉米生产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推广应用玉米杂交种是玉米单产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专家们认为近30年来美国玉米产量的提高,40%-50%应归因于杂交种的推广应用;我国通常则以30%-40%作为诸种增产因素中杂交种的所占比重;可见玉米杂交种的应用在玉米生产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1. 我国的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王懿波(1997)[4]将中国玉米种质杂交优势利用划分为10种主体模式和16种子模式。
其中玉米种质主体杂优模式有:改良Reid×Lancaster群、改良Reid×塘四平头群、改良Reid×旅大红骨群、改良Reid×旅大红骨杂优群、Lancaster群×塘四平头群、Lancaster群×旅大红骨群、Lancaster群×其它类群、塘四平头群×其它类群、Mo17×自330亚群、外杂选亚群×综合种选亚群;玉米杂优子模式有:改良Reid×Mo17亚群、改良Reid×自330亚群、改良Reid×塘四平头杂优群、改良Reid×旅大红骨杂优群、改良Reid×外杂选亚群、改良Reid×综合种选亚群、改良Reid×Suwan亚群、Mo17亚群×塘四平头杂优群、Mo17亚群×旅大红骨群、Mo17亚群×其它类群、Mo17亚群×旅大红骨群、Mo17亚群×其它类群、塘四平头群×外杂选亚群、塘四平头群×综合种选亚群、Mo17亚群×自330亚群、外杂选亚群×综合种选亚群。
茶叶科学 2021,41(5):619~630Journal of Tea Science 32份茶树地方群体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李长乐,葛悦,闫美琳,李慧,林青青,王璞,赵华,王明乐,王郁,郭飞*,倪德江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0摘要:选取均匀分布于茶树15个连锁群上的30对SSR引物,对来自12个省份的32份茶树群体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以期为茶树杂交育种亲本选择和演化路线推断提供参考。
研究共获得14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SSR标记检测到5.96个等位基因,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值为0.660。
32个茶树群体Shannon’s 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91~1.089,平均数为0.954;观测杂合度的范围为0.253~0.633,平均数为0.510;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430~0.653,平均数为0.590。
供试茶树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205,遗传分化水平较高。
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聚类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一致,供试种质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关键词:群体品种;SSR分子标记;群体结构;遗传多样性;演化路线中图分类号:S571.1;S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2021)05-619-12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Structure of 32 Tea Landraces in ChinaLI Changle, GE Yue, YAN Meilin, LI Hui, LIN Qingqing, WANG Pu, ZHAO Hua,WANG Mingle, WANG Yu, GUO Fei*, NI DejiangKey Laboratory of Horticultural Plant Bi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Abstract: Tea plant populations are natural populations of tea plants. They are cultivated in specific production areas and contain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economic and biological trait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s and there are many types. They ar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and breeding of tea plants. In this study, 30 pairs of SSR primers distributed on 15 linkage groups we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32 tea plant populations from 12 provinc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tea breeding parents and the inference of evolution route.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149 alleles were obtained with an average of 5.96 for each SSR marker. The average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of primers was 0.660. 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of 32 tea populations ranged from 0.691 to 1.089, with an average of 0.954. The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ranged from 0.253 to 0.633, with an average of 0.510. Th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ranged from 0.430 to 0.653, with an average of 0.590. The averag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Fst) of tea plant population was 0.205, indicating a high level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The results of clustering based on Nei's genetic distance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were consistent. The germplasm to be tested was divided into 4 major types, with obvious regional distribution.Keywords: tea landraces, SSR molecular marker, population structure, genetic diversity, evolutionary route收稿日期:2021-03-02 修订日期:2021-03-2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1001601)、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平台(2020DFE0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662020YLPY023)作者简介:李长乐,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树遗传育种研究。
诸葛菜与芸苔属三个四倍体栽培种杂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在植物远缘杂交中已报道了假配生殖、半配生殖、不减数配子、染色体消除、染色体加倍、亲本染色体在空间上的分开排列等几种特殊染色体的行为,特别是最近在芸薹属(Brassica) 栽培种与诸葛菜(Orychophragmusviolaceus(L.)O.E.Schulz.,2n=24)的属间杂交中观察到亲本染色体组在杂种细胞分裂中的完全和部分分开现象。
为了进一步研究染色体组分开现象发生的机制、为该现象的发生提供分子和分子细胞学证据,本研究重新合成了三个芸薹属栽培四倍体种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2n=38,染色体组为AACC)、芥菜型油菜(B.juncea(L.)Czern & Coss.,2n=36,AABB)和埃塞俄比亚芥(B.carinata A.Braun,2n=34,BBCC)与诸葛菜的属间杂种,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方法对这些杂种及后代的基因组及染色体组成进行了分析。
主要结果如下: 1、在埃塞俄比亚芥(GO-7)×诸葛菜的组合中,获得来自25个胚的F1再生植株。
根据子房染色体数的数目和形态观察,这些F1植株可分为三类:第一类2n=24-35、第二类2n=20-34和第三类2n=17-34。
所有F1植株的子房细胞具有不同数目的染色体,即F1植株为混倍体,但所有F1植株内没有超过34条染色体的细胞,且以2n=34的细胞为主,只是第一类中的唯一植株的部分细胞具有2n=35,但多出的一条为小染色体;大部分花粉细胞(PMCs)在终变期具有17个二价体和在后期Ⅰ表现17:17的分离,这与母本‘GO-7’的减数分裂行为相似。
第一类唯一植株的部分PMCs也具有2n=35,在终变期形成17Ⅱ+1Ⅰ,在后期Ⅰ以17:17并附加1到2条落后染色体的方式分离,即小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出现或在后期落后与提前分裂。
遗传学课后作业题目及答案第一章绪论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
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
文中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传递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一重要理论直到19年狄·弗里斯、柴马克、柯伦斯三人同时发现后才受到重视。
总体说明:《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是在同一篇中文版稿件通过终审以后,通知作者本人翻译,或由作者委托他人代为翻译,并经英语基础好的专家审校、认可的稿件(以避免由于修改内容过多,作者和编辑部之间往返耽搁时间过长),由作者连同软盘特快专递或电子邮件发送至编辑部),编辑部还将特别聘请英文专家担任最终审校。
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务必按中文稿审定的内容、标题和段落顺序,逐字逐句译成英文。
一般不做大的改动。
要求译文语言地道、通顺、简练,语法正确,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专业术语规范、准确。
英文标题:通栏,居中,3黑,加粗(部分参照中文版)作者姓名:通栏,居中,Times new roman体,按照中国人习惯,姓在前,名在后,姓全部字母大写,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名若为2个字,则2个字之间加一短线。
每个作者之间加逗号。
例如,作者为2个人或2个人以上:ZHAI Hu-qu,LIU Xu.作者单位:全称,不可省略字母,所在城市名称,邮政编码,排列为通栏,居中,5宋斜体.(空一行),然后,另起一行,开始英文摘要英文摘要:顶格数起,空4个字母列,然后Abstract加冒号“:”,小4,Abstract 几个字母自身方头黑体。
文摘正文用5宋粗体。
关键词:顶格数起,空4个字母列,然后Keywords自身,小4,方头黑体,然后,加冒号“:”,实质性关键词用5宋粗体;折返行空约12个字母列,与上行冒号“:”后面字母对齐(空二行),然后,正文:顶格数起,空4个字母列,正式开始Introduction,但Introduction 自身几个字母省却。
分层次或段落时,顶格,用数字表示,例如,11.11.1.11.1.21.21.3图表:图表中的的所有中文一律译成英文。
表用三线表。
表图以及表图中的位置与中文稿相同。
译稿中的表图不得省略,通栏排时,居中;半栏时居左顶格,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三线格中的左面第一列居左,顶格,包括Items,左齐;数字以小数点为基准线,相同位数整列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