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储层一般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6.92 MB
- 文档页数:58
大牛地气田盒1段致密砂岩气层识别柴文峰;吴娟娟【摘要】大牛地气田盒1段气层属于致密砂岩气层.因其低孔低渗以及气层测井响应不明显,增大了气层识别、评价的难度.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含气性等特点依托测井资料,建立测井解释参数模型;用曲线重叠法,孔隙度差比值法和无阻流量与多测井参数的交会图得出的有效气层下限值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对盒1段有效气层进行识别.该方法提高了对盒1段致密砂岩储层气、水、干层识别的准确率和有效性,为进一步评价致密砂岩气层提供依据.【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17)001【总页数】4页(P62-65)【关键词】致密砂岩;气层识别;盒1段;大牛地气田【作者】柴文峰;吴娟娟【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610059;咸宁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科,湖北咸宁4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168.130.2+1致密砂岩为储层有效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10-3μm2的低孔隙度砂岩气藏[1]。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岩性致密、储集物性差、非均质性复杂、自然产能低等典型特征,从而使气层测井响应不明显,降低了测井响应对气层的分辨率[2-3]。
大牛地气田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东北部。
总体为北东高、西南低的平缓大单斜,构造简单,断层不发育,局部发育鼻状构造[4]。
大牛地气田主要含气砂岩层段为盒3 段、盒 2 段、盒1 段和山2 段[1,4]。
前人对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层的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
盒1段由于物性、储层孔候结构相对最差,测井响应特征复杂,油、气、干层电性特征不明显,所以对盒1段气层识别效果不佳。
本次以盒1段试气和测井解释成果为依据,得出测井解释参数的模型。
利用曲线重叠法、孔隙度差比值法定性确定含气层位,并采用无阻流量与测井参数、测井解释参数制作交会图对盒1段有获得工业气流潜力的气层进行有效识别,为进一步评价盒1段致密砂岩气层提供地质依据。
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油气田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而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以油气田沉积演化与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为主题,探讨油气田储层的形成、演化和孔隙结构特征,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油气田沉积演化油气田的形成离不开地质年代学和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
沉积演化过程中,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结构特征都在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了储层性质和孔隙结构。
油气田的沉积演化可以分为盆地发育、岩石沉积、成岩作用、油气生成和运移等阶段。
在盆地发育过程中,盆地的地貌造成不同的剖面形态和沉积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岩相类型、沉积速率和流变特征。
岩石沉积阶段可以分为物质输入、物质分散、沉降沉积、作用改造等不同的过程。
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嵌布、碳酸化、泥岩压溶和流体作用等,通过改变岩石物理和化学特征,直接影响了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
油气生成阶段,有机质经过成熟作用和热解反应释放出烃类物质,被储存在孔隙中。
油气运移和富集阶段,主要是液体和气体在物理和化学条件下的分布和迁移,富集在有效的储层中形成油气藏。
二、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影响储层性质和储层渗透性,因此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储层孔隙可以分为主孔隙和次生孔隙等,其中主孔隙是沉积过程中原生形成的孔隙,多数情况下是天然形成的,对于储层渗透性的影响最大。
次生孔隙是在成岩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对于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
主孔隙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储层孔隙度、储层孔径和储层孔隙形态等。
储层孔隙度是指储层中孔隙空间的占比例,是指储层孔隙的数量和分布。
孔隙度越大,储层的渗透性越好。
储层孔径是指储层中孔隙的大小分布,大孔径的储层渗透性相对较好。
储层孔隙形态是指储层中孔隙空间的形态特征,如孔洞口径、孔洞形状、孔壁构造等。
孔洞口径越大,其渗透性能越好。
在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中,孔隙度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孔隙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储层孔隙体积和渗透性,其大小的变化,会影响储层物性。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上古生界盒8段显示出较好的含气性特征,通过铸体薄片观察与鉴定、渗透率、压汞分析和非均值分析,结果表明上古生界盒8段储集层砂岩中石英砂岩以粒内溶蚀孔隙、溶蚀粒间孔隙和残余粒间孔隙为主,岩屑石英砂岩以溶蚀孔隙为其特征,只有极少部分储集层为晶间孔隙-粒间孔隙型;岩屑砂岩以粒内孔隙和溶蚀粒内孔隙为发育。
通过铸体技术分析面孔率一般在2.3%以上。
最后通过参数综合评价将储层划分为4类,苏里格气田东区盒8储层主要为Ⅰ、Ⅱ类。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区;储层特征苏里格气田东区上古生界盒8、山1段储层-测井特征研究兰义飞1,陈志华1,石林辉1,刘莉莉1,曹艳2(1.中国石油长庆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0前言苏里格气田是一个特大气田,不仅是我国现阶段规模最大的天然气田,也是我国第一个世界级储量大气田。
2007年股份公司提出了要将鄂尔多斯盆地建设成石油天然气重要能源基地,到2013年建成年生产天然气商品量200亿立方米的目标,而苏里格气田东区毗邻苏里格气田,特别是盒8和山1具有和苏里格相似的成藏地质条件,因此在总的规划方案中明确提出苏里格气田东区是苏里格气田建产能的主力区块之一,并在2011年形成年产50亿立方米产能规模,但从已有试气的成果来看,不同地区、不同层系产气能力差别较大。
2019年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稳产7年目标的关键一年。
作为长庆油田上产主力区块的苏里格气田东区,正在以建设稳产接替50亿立方米产能为目标,展开大规模的产能会战,因此,有必要对苏里格气田东区盒8、山1的储集砂体和产气能力进行研究。
1概况苏里格气田东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境内,气田南接乌审旗和靖边气田,东邻榆林气田。
区域构造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北部。
苏里格气田东区位于长庆靖边气田北部的乌审旗地区。
勘探范围西起乌审旗的嘎鲁图、北抵乌审旗的通岗浪沟,东达补兔、南抵乌审旗的巴音来登,勘探面积约5988km2。
第三章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所谓储层流体,这里指的是储存于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
其特点是处于地下的高压、高温下,特别是其中的石油溶解有大量的气体,从而使处于地下的油气藏流体的物理性质与其在地面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别。
例如,当储层流体从储层流至井底,再从井底流至地面的过程中,流体压力、温度都会不断降低,此时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原油脱气、体积收缩、原油析蜡;气体体积膨胀、气体凝析出油;油田水析盐—即离析和相态转化过程,而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对于油藏动态分析、油井管理、提高采收率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又如,进行油田开发设计和数值模拟时,必须掌握有关地下流体的动、静态物理参数,如石油和天然气的体积系数、溶解系数、压缩系数、粘度等;在进行油气田科学预测方面,如在开采初期及开采过程中,油田有无气顶、气体是否会在地层中凝析等,都需要对油气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相态变化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作出判断。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水的性质及其问的相互关系,不掌握它们的高压物性参数,那么,科学地进行油田开发、采油及油气藏数值模拟等便无从讲起。
第一节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石油和天然气是多种烃类和非烃类所组成的混合物。
在实际油田开发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在同一油气藏构造的不同部位或不同油气藏构造上同一高度打井时,其产出物各不相同,有的只产纯气,有的则油气同产。
在油气藏条件下,有的烃是气相,而成为纯气藏;有的是单一液相的纯油藏;也有的油气两相共存,以带气顶的油藏形式出现。
在原油从地下到地面的采出过程中,还伴随有气体从原油中分离和溶解的相态转化等现象。
那么,油藏开采前烃类究竟处于什么相态,为什么会发生一系列相态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来描述烃类的相态变化?按照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则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可以发现油藏烃类的化学组成是构成相态转化的内因,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是产生相态转化的外部条件。
因此,我们从研究油藏烃类的化学组成人手,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压力温度变化时对相态变化的影响。
吴起地区长6_(1)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袁方;李元昊;任雄风;郭秀;冯剑【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24(43)4【摘要】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吴起地区低渗、特低渗油藏建产比例逐年降低,储量品位持续下降,长6油藏作为建产主力层系,具有平面上分布广、纵向上厚度较大的特点,但储层微观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引起长6储层致密的原因尚不明确等问题,需进一步开展储层特征研究,明确储层致密成因,为储层预测等提供依据。
本文充分利用测录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吴起地区长6_(1)储层开展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等研究,认为研究区长6_(1)时期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喉道细、分选差,属低孔-超低渗储层。
导致该区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沉积相控制着储层原始物性,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最好;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可有效改善储层物性;区内可见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发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
【总页数】6页(P99-104)【作者】袁方;李元昊;任雄风;郭秀;冯剑【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九采油厂;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渗吸机理及影响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长8储层为例2.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水驱油实验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L1区长7储层为例3.联合压汞法的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孔径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长6储层为例4.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_(3)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特征研究5.鄂尔多斯盆地南212井区长6_(2)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驹油田丰探1井区孔隙结构简析丰探1井区受三条断层围合所控制,其中北西西走向断层贯穿整个井区,延伸长,大于10km,断距120-300m,,对丰探1井区断块的控制作用强,沟通油气;北西走向断层,延伸1.5km,断距10-60m;北东东走向断层,延伸1.0km,断距10m。
2 岩性与物性特征2.1储层岩石学特征丰探1井区储层主要发育在泰一段,以细砂岩为主,还有部分粉砂岩和粉细砂岩。
油层主要分布在泰一段1985-2031m处。
井区主力油层为浅湖的湖滩砂坝沉积。
根据钻井岩心分析,储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岩。
碎屑成份由石英、长石和岩屑组成,以石英为主,石英平均含量60%,长石平均含量17%,岩屑平均含量23%,多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
颗粒间填隙物多为泥质和方解石、白云石的胶结物,含量可达19%。
据X-衍射分析,储层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伊利石相对含量8%,伊/蒙混层相对含量50%,高岭石相对含量为36%。
丰探1井泰一段储层中填隙物以碳酸盐岩胶结物为主,泥质杂基含量不到2%。
2.2储层物性特征丰探1井区的储层物性以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透为主,其中泰一段主力油层岩性为细砂岩,物性相对较好,孔隙度平均18.1%,渗透率为5.96-19.58×10-3μm2。
3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毛管压力曲线反映了在一定的驱替压力下水银可能进入的孔隙喉道的大小以及这种喉道的孔隙体积,根据压汞资料统计,泰一段Ⅰ砂组2号含油小层排驱压力0.08~0.45 MPa、平均0.271 MPa,中值压力0.233~1.352MPa、平均0.844MPa,最大进汞饱和度91~96.1%、平均92.4%,平均孔喉半径0.512~2.201μm、平均0.161μm,中值孔喉半径0.555~3.217μm、平均1.419μm,最大孔喉半径1.666~9.427μm、平均4.504μm。
泰一段储层一般最大进汞饱和度都在90%以上,表明束缚水含量不高。
碎屑岩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碎屑岩是一类矿物颗粒直径小于2毫米的岩石,主要由砂砾石、砂岩和泥岩等颗粒状物质组成。
碎屑岩的沉积和储层特征对于石油勘探和储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碎屑岩的沉积环境、物性特征和储层评价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碎屑岩的沉积环境是形成和发育碎屑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地质历史长河中,碎屑岩的形成与大陆沉降、气候变化、河流流域的侵蚀速率等有着密切关系。
在陆相环境中,由于河流流速变化频繁,沉积物颗粒易于堆积,形成粒度较大的砂砾岩。
而在海相环境中,海浪、潮汐等水动力作用会导致颗粒运动和分选,形成较细的砂岩和泥岩。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沉积环境,如湖泊、河口等,对碎屑岩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除了沉积环境外,碎屑岩的物性特征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砂砾岩和砂岩是碎屑岩中常见的类型,其物性特征与沉积粒度和岩石成分有关。
一般来说,砂砾岩的物理性质较好,如孔隙度高、渗透性好,是较好的油气储集体。
而砂岩的物理性质则较差,多为低孔隙、低渗透的储层。
泥岩由于颗粒较细且胶结作用强,其孔隙度和渗透性都很低,一般很难成为有效的储集岩。
储层评价是研究碎屑岩沉积和储层特征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储层评价方法包括大地物理勘探、岩心分析以及岩石地力学实验等。
通过大地物理勘探,可以获取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参数,如密度、声波速度等,从而对储层进行初步评价。
岩心分析则是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粒度组成、矿物成分等方面的分析,来了解储层的粒度分布规律和岩性特征。
岩石地力学实验则能够进一步探测岩石的力学性质,如抗压强度、渗透性等,从而评价储层的岩石力学状态。
除了上述研究方法,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碎屑岩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获取岩石微观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从而进一步了解岩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同位素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对岩石中的同位素含量和比例进行分析,探测储层物性和成因,为石油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碎屑岩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对于石油勘探和储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塔拉德萨依勘查区CS-1井煤层气储层特征分析
张伟;周梓欣
【期刊名称】《中国煤层气》
【年(卷),期】2016(013)003
【摘要】本文以塔勒德萨依勘查区CS-1井所获得的煤储层参数和排采试验数据为基础,对勘查区内的煤储层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CS-1井煤储层具有煤层埋深大、主力煤层间距小、顶底板封盖效果好、煤体结构较破碎、储层压力高、渗透率中等、含气饱和度与临储比高的特点.CS-l井主力煤层含气性和储层物性整体较好,具有较好的煤层气产能前景.勘查区内构造简单,煤层分布稳定,CS-1井在本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该井的分析研究,显示勘查区良好的煤层气开发前景.
【总页数】4页(P10-12,40)
【作者】张伟;周梓欣
【作者单位】新疆煤田地质局综合地质勘查队,新疆 830009;新疆煤田地质局煤层气研究开发中心,新疆 83009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分析确定塔拉德萨依勘查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J], 张飞旺
2.测氡法在乌鲁木齐塔拉德萨依西煤炭勘查区火区探测中的应用 [J], 王俊辉
3.新店西二勘查区煤层气储集特征分析 [J], 周伟;王勇;赵虎
4.尔林兔勘查区煤层气参数井钻井技术探讨 [J], 陈小军;李鹏飞;惠鹏;张林
5.新疆和什托洛盖煤田白杨河勘查区煤层气赋存特征分析 [J], 崔英;李方中;陈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qiyekejiyufazhanGRSPRLML RNML 堡1-9井R25R6GR SPRLML RNML 堡1-12井R25R6GR SP RLML RNML 堡1-6井R25R625002540河道主体物性夹层泥质夹层河道侧缘图2厚油层内夹层产状对比剖面(单位:m )1201500.250.25RNMLRLML 岩心剖面深度(m )岩性剖面计算孔隙度计算渗透率岩心分析孔隙度%岩心分析渗透率×10μm 06000040500.0011000地层组段砂层组小层泰州组泰一段22-1SP 30GR20图1堡1-1井泰一段二砂层组厚油层砂体特征0前言李堡油田堡1断块泰州组一段二砂组(简称一段K2t12)厚砂体厚度为4~9m ,砂体分布稳定,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物源来自西北方向。
储层物性方面,孔隙度为6.8%~26.1%,渗透率为0.0631~554×10-3μm 2,由于厚油层内部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因此深化研究厚油层内部建筑结构,识别厚油层内相对稳定的非均质结构界面,认识厚油层砂体内部非均质特点,建立研究区厚油层内部储层模式,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1研究区地质概况李堡油田堡1断块位于海安凹陷海北次凹李堡构造带北部,北临新街油田,为层状—构造、中深层油藏。
2006年根据二维地震资料提交探井堡1井,该井在泰一段钻遇油层,试获高产工业油流日产油22.4t/d ,展示了该区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截至目前,研究区综合含水率为6.9%,采出程度为2.64%。
由该区统计资料(见表1)可见,堡1断块K2t12厚油层特别发育,砂岩厚度在4~9m 。
2厚油层特征分析堡1断块K2t12厚油层砂体特征如图1所示,岩性呈正韵律特征,自上而下由含砾砂岩演变成粉砂岩;物性特征呈现均质韵律,测井相特征表现为SP 曲线呈现漏斗形,GR 曲线呈箱形,反映河道砂体多次沉积叠置,垂向上厚油层砂体为填积沉积方式的产物,粒度变化不甚明显或者呈正韵律性,主要是指河道内的充填沉积,这一过程是河流携带的大量沉积物在流水的能量小于自身重量时,沉积物发生卸载并充填与河道内的堆积过程,是机械分异作用的结果[1]。
苏里格气田桃7区块盒8段、山1段储层特征王维斌;朱心万;高平;王君;张帆【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07(027)012【摘要】桃7区块是四川石油管理局与长庆油田公司在苏里格气田进行油气合作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块之一,油气勘探开发成效显著.为此,对该区块主要产层上古生界二叠系盒8段、山1段的储集岩发育的沉积相、储层岩性及物性、储层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桃7区块盒8段、山1段储集砂岩为粒度粗、质较纯的(含砾)粗粒-中粒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次生的粒间、粒内溶孔及残余粒间孔为主,裂缝不发育,储集类型为孔隙型;储层孔隙结构具有中-小孔喉、分选中等、排驱压力高和主贡献喉道小的特点;储层具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征,非均质性强;横向上连续性较差,纵向上多套储层交错叠置,投影在平面上形成了南北向宽条带状或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复合储集体,为天然气相对富集区,是有利的勘探部位.【总页数】3页(P22-24)【作者】王维斌;朱心万;高平;王君;张帆【作者单位】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苏里格气田开发第三项目经理部;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苏里格气田苏54区块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J], 叶超;马凡尘;李旭;杨万祥;张磊;李武科2.苏里格气田苏48区块盒8段储层特征研究 [J], 翟治洲;孙卫;马永平3.苏里格气田SN区块盒8段储层特征研究 [J], 崔越华;费世祥;于秀英;张保国;刘雪玲;王金成;安志伟;4.苏里格气田苏77区块盒8段、山1段储层特征 [J], 范萍;仲向云;李建阳;黄强东;刘利锋;刘治恒5.苏里格气田桃2区块下古生界储层特征 [J], 叶小闯; 张鹏; 魏美吉; 彭雪花; 王赞; 王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