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中的最大一起事故
- 格式:pdf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4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航天梦想的天宫一号成功发射。
至此,中国航天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太空空间站的时代呼之欲出。
当今天的中国人自豪地宣称:‘‘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我们不能忘记,当年的航天人克服了怎样的重重困难,从一无所有到无所不有,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历史回顾·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从此,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航天发展史拉开了帷幕,包括钱学森·王礼恒·邓稼先等人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前仆后继地投入到航天事业的发展中…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问天”启程新闻素材分析及航天题材写作例文一、新闻素材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许,搭载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
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问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首个实验舱段,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射的最重载荷。
中国空间站总体构型是3个舱段,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整体呈T字构型。
其中,天和核心舱已在2021年4月发射成功。
问天实验舱发射后,将与中国空间站进行对接,这也是空间站首次在有航天员的状态下迎接航天器来访。
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体在轨完成交会对接。
问天实验舱入轨后,顺利完成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7月25日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
这是我国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按任务计划,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随后将进入问天实验舱。
二、素材细节分析1. 国内最大的单体航天器问天实验舱全长17.9米,发射质量23吨,由工作舱、气闸舱及资源舱三部分组成。
问天实验舱可以与核心舱一起,接受两艘载人飞船轮换期间6名航天员的生活。
2. 国内太阳翼最大面积纪录问天实验舱单翼全展开状态下长达27米,面积可达138平方米,双翼超万瓦级的供电让空间站基本实现了“用电无忧”。
3. 首次双自由度对日定向问天实验舱首次采用太阳翼双自由度同时转动,确保每一缕阳光都垂直照射在太阳翼上。
4. 最大吨位航天器对接23吨的问天实验舱与40多吨的空间站组合体,将是我国目前最大吨位的两个航天器之间的交会对接,也是我国空间站第一次在有人的状态下进行交会对接。
5. 国际上首次“太空泊车”在轨期间,问天实验舱将完成平面转位90度,让原本对接在节点舱前向对接口的问天实验舱转向节点舱的侧向停泊口并再次对接,从而腾出核心舱的前向对接口,为梦天实验舱的到访做好充分准备。
中国航天历史资料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启动,而载人航天历程最早却可追溯至1970年。
至今,中国已将6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实现了航天员舱外活动,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714工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度暂停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
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暂停。
“863计划”: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起跑线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
“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在批准“863计划”的同时,决定拨出专款100亿元实施这一计划。
“长二捆”: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顺利升空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长征二号E火箭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先进的捆绑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满足了当时发射重型低轨道卫星的要求。
“921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今日在北京飞控中心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07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新的载人飞行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进行研制。
院为主进行研制。
天宫一号的运行高度在370公里左右,在轨道上的寿命是2年,可以与载人飞船实现多次对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总长度10.4米,舱体结构最大直径3.35米,分两舱结构,两个舱段分别称之为试验舱、资源舱。
试验舱是一个密封舱,是航天员驻留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由密封段和非密封段组成。
密封段是航天员的活动区,而非密封段安装有科学试验设备。
资源舱是一个非密封舱,安装有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动力装置,包括能源、推进系统等相关设备。
天宫一号试验舱的前端安装了对接机构,用于交会对接中的对接,是最关键的设备。
同时还安装有交会对接的测量设备,以配合神八、神九、神十与天宫一号进行交换对接时的测量及提供相关支持。
天宫一号主要担负四大任务记者:天宫一号主要担负什么任务?杨宏:首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与飞船配合完成空间的交会对接任务。
其次,实现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完成后的组合体的控制和管理。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实现空中的交会对接后,两个飞行器合成一个飞行器,要实现能源、信息、热环境、姿态、轨道控制等的整体控制和管理,这项任务由天宫一号承担。
第三,实现航天员的在轨驻留、生活和工作,为航天员提供在组合体内工作生活所需的基本条件。
第四,进行空间技术试验,为未来空间站的建造进行先期的技术验证。
天宫一号具有四大技术特点交会对接技术最关键记者:天宫一号具有什么技术特点?杨宏:首先,天宫一号要完成交会对接任务。
热点06载人航天(大国成就)热点简介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会师。
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2023年6月2日,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于6月4日乘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考查角度角度1:地球的运动(1)发射时间:2022年11月29日地球公转到图示的③位置处,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正在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
(2)返回时间:2023年6月4日地球公转到图示的①位置处,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正在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夜短。
(3)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再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先逐渐变短,后又逐渐变长。
角度2:航天发射基地的优势条件目前我国已建成四大航天发射场,包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及文昌航天发射场,形成了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格局。
(1)卫星发射基地选址一般要考虑以下条件:①纬度条件:纬度低,线速度大,航天器的初始速度大,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②气候条件:气候干燥,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大气能见度高。
③地形条件:平坦开阔。
④交通条件:交通便利,便于仪器和设备的运输。
⑤安全条件:人口稀少,以保证安全等。
(2)相对于其他三个基地,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突出优势有:①海运优势突出,便于运输大型器材。
②周围是海洋,保密性和安全性高,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小。
③纬度低,航天器初始速度大,节省燃料。
典例解析例(2024·广西贺州·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分布图。
材料二:新华社2022年11月29日报道,我国在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
天宫一号肩负四大使命为建空间站奠定基石“天宫一号”,这个带有中国味道的名字,最近成为国人议论的热词。
它的圆柱形身体里装了些什么?上天后要完成哪些任务?种种疑问勾起了航天爱好者们对于“天宫一号”的好奇。
《世界新闻报》整理出读者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并一一作出解答,力求揭开“天宫一号”的身世之谜。
构造复杂的“小胖子”“天宫一号”是中国目前最大、最重的在轨飞行航天器,整体重量约为8.5吨,总高度10.4米,最大直径3.35米。
有人亲切地形容它是一个“小胖子”。
从外形来看,“天宫一号”是一个短粗的圆柱体,内部为两舱结构,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
前半部分是实验舱,其前端安装了一个对接机构,还装有交会对接测量及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神舟飞船实现交会对接。
实验舱内有供航天员进行医学、再生生保等科学实验的实验袋。
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也是航天员生活工作的一个密封仓,它可以提供各种载人环境,包括在轨飞行期间需要的温湿度、氧气、噪声环境等。
当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后,将在一个15立方米的密封舱内活动。
密封舱内装有仪表盘、实验设备以及生活必备用品。
“天宫一号”在轨飞行期间,整个飞行器与地球保持水平,飞行器内通过色彩的区分,让航天员真切感受到天与地:头顶是浅乳白色,底部是土黄色。
同时,为了让航天员得到充分休息,“天宫一号”实验舱内设置了两个睡眠区,可同时供两名航天员休息。
肩负四大重要使命“天宫一号”类似一个小型空间实验站,其寿命只有两年。
按计划,“天宫一号”将在这两年中完成以下四大任务。
首先,“天宫一号”将在两年内分别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
其中,神舟八号飞船不载人,神舟九号是否载人,将根据神舟八号任务评估情况决策,神舟十号飞船执行载人飞行。
其次,“天宫一号”与飞船交会对接完成后会形成组合体,飞行器将对组合体进行控制和管理,包括对姿态、轨道的控制,对舱内大气环境的控制,以及对温度、湿度、舱压、氧气等的控制。
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直播心得体会(精选10篇)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直播心得体会(篇1)在星稀月明的夜晚,抬头仰望天空,有一颗最闪亮的星,那便是中国空间站。
2023年4月16日,神十三太空“出差”三人组圆满完成在轨六个月任务,返回地球。
经过承重8个G的负重“离心机”训练,也让我们看到的藏在里面的伟大故事。
据航天员王亚平回忆:她们左手上有一个紧急迫停的按纽,但自队伍成立以来没有一个人按下过。
语调如此平淡的一句话里头,却藏着无数的坚持不懈精神,奋勇拼搏的身影。
但在这第一次使用快速返回的系统时,仍然需要承受11个G的重量同时还要面对高温可能缺氧的情况,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
这是我们应该追的最亮的星。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这句话看似铸在航天大队的总站墙上,但实则铸刻在了每一位航天工作人的心中,神舟十三号的成功飞天,也为中国空间站第二阶段的建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国航天技术上的发展堪称“彪炳史册”的奇迹,上有天官问天,下有五洋捉鳖,从0到1的突破,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探月,再到天问探火,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成就了航天梦,他们都在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奋斗,诠释着一个个奇迹。
他们照亮了我们的前程,让我们走最亮的路。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自当应该学习航天事业工作者的航天精神,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求真态度;那字字落实,永铸心间的真诚誓言;那坚持不懈,奋勇拼搏的航天信仰精神……学习在那一次次火箭成功发射背后,默默付出的“现代”活雷锋。
我们应当为生在华夏而感到骄傲,摘下那颗最亮的星去学习。
在星稀月明的夜晚,抬头仰望星空,有一颗最闪亮的星,那便是中国空间站。
那颗星照亮了航天员的梦,照亮了中国人民的心,成为了浩瀚宇宙中我们追梦的星!同上一堂航天思政大课直播心得体会(篇2)_年前,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不断努力奋斗的真实体现。
未来,随着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我国运载火箭能力将再一次实现新跨越: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正按计划开展研制,以实现运载火箭整体的“更新换代”;长征五号火箭将先后执行多个重要发射任务,支撑我国探月三期月球采样返回2020年火星探测器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稳步实施;重型运载火箭有望在2030年实现首飞,使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水平和能力进入世界航天强国前列……与此同时,中国航天空间运输的方式也将实现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由单一航天运输向航天运输与空间操作相结合等重大突破。
我国的神州计划我国航天事业正在不断发展中,目前我国航天神舟系列飞船有如下五类:1、已发射非载人试验: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2、已发射载人飞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3、已发射空间实验室:神舟八号4、计划中空间实验室:神舟九号,神舟十号5、空间站现役:天宫一号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神五到神十以及天宫一号。
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中国成功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一)、概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二)、“神五”简介在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负载着“神舟”五号的长征2F火箭发射。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总长8860mm,总重7840kg。
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行员:杨利伟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分10秒,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06时28分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三)、“神五”的技术进步点1、“神舟”飞船“三舱一段”的结构与总体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神舟”飞船起点高,一步到位,智能化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