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癌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肝癌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肝癌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肝癌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专业代码42_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装置(X刀、γ刀)技师、医用直线加速器(LA)技师_考试大纲(2013版)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装置(X刀、γ刀)技师、 医用直线加速器(LA)技师专业考试大纲 (2013年版) 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说明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办法》(卫规财发[2004]474号文)精神,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2004年开始分别组织对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统一考试。 为使应试者了解考试范围,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全国医用设备资格考试大纲》,作为应试者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中用黑线标出的为重点内容,命题以考试大纲的重点内容为主。

直线加速器(LA)技师专业考试大纲 (含伽玛刀技术内容) LA技术部分 第一篇基础知识 第一章总论 1.放射治疗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2.放射治疗技师在放射治疗中的地位 3.放射治疗技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第二章放射治疗物理学基础 1.核物理基础 2.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电离辐射的物理剂量量度和剂量测量 4.X(γ)线射野剂量学(含X(γ)刀的小野剂量学) 5.高能电子束 6.辐射防护 第三章放射治疗生物学基础 1.放射生物在放射治疗中的意义 2.电离辐射对生物的作用 3.正常组织放射耐受量 4.改变放射效应的措施 第二篇相关专业知识 第一章头颈部肿瘤 1.概述

2.鼻咽癌 3.口腔癌 4.喉癌 5.鼻腔--鼻窦癌 6.脑瘤 7.垂体瘤 8.脑转移瘤 第二章胸部肿瘤 1.食管癌 2.肺癌(原发性支气管癌) 3.胸腺肿瘤 第三章腹部肿瘤 1.乳腺癌 2.恶性淋巴瘤 3.直肠癌 4.睾丸恶性肿瘤 5.前列腺癌 第四章宫颈癌 1.概述 2.治疗原则 3.放射治疗 第五章头部X(γ)刀治疗临床应用 1.颅内血管畸形 2.听神经瘤 3.脑膜瘤 4.垂体瘤

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治疗 ——摘自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内科刘秀峰主任医师 放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基本手段之一,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放疗效果较差,且对肝脏损伤较大,因此原发性肝癌患者较少接受放疗。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现代的放疗技术: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和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等技术逐渐成熟,为放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国内外学者已经陆续报道了采用3DCRT和IMRT放疗技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研究,在经过选择的患者,3年生存率可达到25%~30%。对下述患者可考虑放疗:肿瘤局限,因肝功能不佳不能进行手术切除,或肿瘤位于重要解剖结构,在技术上无法切除,或拒绝手术。另外对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进行姑息治疗。 (一)肝癌的放疗指征 肝癌的放疗适用于:①一般情况好,如KPS>=70分,肝功能Child-Pugh A级,单个病灶;②手术后有残留病灶者;③需要肝脏局部肿瘤处理,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肝门的梗阻,门静脉和肝静脉的瘤栓;④远处转移灶的治疗,如淋巴结

转移、肾上腺转移、骨转移,放疗可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放疗可以应用于下列情况:①局限于肝内肝细胞癌:放疗与介入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有效率和生存率,循证医学证据为C级;②肝细胞癌伴癌栓:放疗可针对外科或介入治疗后出现的癌栓以及原发灶的癌栓(包括下腔静脉癌栓),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循证医学证据为C 级;③肝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放疗可显著改善淋巴结转移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循证医学证据为C级;④肝细胞癌肾上腺转移:放疗可缓解肾上腺转移灶出现的症状,但尚无证据说明放疗可以延长生存期;⑤肝细胞癌骨转移:放射治疗的目标为缓解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无证据说明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⑥肝内胆管细胞癌:放疗可延长切除术后切缘阳性和不能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期,循证医学证据为C级。上述原发性肝癌的放疗,大部分为姑息性的手段,疗效较差,即使能延长生存期,也仅为数月。但针对上述原发性肝癌的其它治疗方法,也未能显示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目前放射治疗仍然是可考虑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特别是针对肝外的转移病灶。 (二)肝癌放疗的技术

立体定向放疗是什么

立体定向放疗是什么 放疗是目前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副作用最大的治疗手段。很多病人并不愿意接受化疗,从内心抵触化疗。或者有的病人相信化疗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要求增加化疗或减少化疗次数。那么到底立体定向放疗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概念随着伽玛刀的发明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得以变成现实,成为一门新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概念随着伽玛刀的发明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得以变成现实,成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围绕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概念,不同医疗设备的发明及新技术相继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Colombo和Betti等学者对医用直线加速器加以改进,增加了立体定向系统和准直器,采用非共面多弧度小野三维集束照射病灶,取得了与伽玛刀类似的治疗效果。将这种经过改进的直线加速器称为X刀(X-knife)。一般采用分次治疗,在学术界称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radiotherapy,SRT )。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渐成熟起来的直线加速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yapy,3DCRT)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全身伽

玛刀及体部伽玛刀等设备均属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范畴。其特征是三维、小野、集束、分次、大剂量照射。 根据单次剂量的大小和射野集束的程度,SRT目前分为二类。第一类SRT的特征是使用三维、小野、集束、分次、大剂量(比常规分次剂量大的多)照射。此类均使用多弧非共面旋转聚焦技术,附加的三极准直器一般都为圆形。一般X-刀、全身伽玛刀及体部伽玛刀等属于此类,但X-刀在采用颅骨固定定位和单次大剂量治疗时可称为SRS。第二类SRT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进行常规分次的放射治疗。3DCRT特别是IMRT属于此类。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它们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区别。相同之处都是在立体定向下,通过不同的技术尽量提高靶区的照射剂量,减少靶区外组织的受量。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定位的精度和靶区之外剂量衰减的程度,SRT 比SRS误差大,靶区外放射剂量的衰减没有SRS那样陡峭。正因为这样的原因,SRT还没有达到“外科”的程度,这就决定了SRT 是多次大剂量(比常规放疗分次剂量大,比SRS小)治疗,而SRS 是一次性大剂量治疗。 上述内容就是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的关于立体定向放疗的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射频消融(RFA)、冷冻消融术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射频消融(RFA)、冷冻消融术(Cryo)和其他技术 James D Luketich, MD Slide 1 这里有一点争议,而且在大多数诊疗中心都存在……这是除手术之外的其他形式消融术。我认为,这里的争议之处是哪些患者接受手术——不是谁应当参与病例研讨会,而是哪些患者应当接受Ⅰ期肺癌治疗。 Slide 2 除了我是Accuray试验的负责人,资金均通过匹兹堡大学CME办公室运作以外,我没有特别利益声明。 Slide 3 谈谈背景。我认为在座的各位并不需要什么背景知识。我认为这里的关键是,随着老龄人群的增加,现在我们从CT结果中筛查出越来越多的小型肿瘤。我认为从我的微创手术经验来看,很明显,患者们正在寻求复发率更低的手术方式——无论是VATS肺叶切除术、还是接下来不进行传统手术而只是进行消融术。我认为假如手术效果被证实合理、或许可能并不等效,我们也应寻找出这种手术。 Slide 4 我认为,这只是高级诊断技术的一个实例。例如,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已经成为了永久替代疗法。心导管室,关于这个,还需要多说什么吗?食管镜检查以及现在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正有望成为很多诊疗中心高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癌的标准治疗。但是,相关数据却相当匮乏,

更是没有随机研究的数据。支架、光动力疗法(PDT)和姑息治疗已被内镜治疗所替代。血管造影和现在的经皮支架植入治疗主动脉疾病,之前是由介入科医师负责的,但是现在却由血管外科医师施行,而从我自己的偏好来说,一定程度上,上述手术应当由擅长主动脉的心胸外科医师来施行。超声引导下活检目前主要由肿瘤外科医师施行,因为他们配备有移动超声设备,他们可以带着该设备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比如到手术间。 Slide 5 在匹兹堡,我们采纳了很多革新技术,而且这些技术在过去18年间给我们带来了病例量的显著变化。第一年我们利用新技术进行了300台手术,到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18名专业外科医师,每年可以开展15 000台手术。 Slide 6 有多少是革新疗法?——相对而言,还是较少的,但是我们推荐这些技术,当然需由各位自行判断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你当然可以浅尝辄止。Hiran已经涉及这些,这里的关键点是除手术之外,迄今为止,还没有很多选择。 Slide 7 外部照射--肿瘤边界得以改善,但是手术的效果更为显著。 Slide 8 现在,肺癌治疗有些新选择,包括射频消融术(RFA)——在座的各位可能有肝病科同事已经在手术间使用过这种技术了。在我们医院,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很多肝转移性肿瘤乃至肺叶深部小型肿瘤的标准疗法,我们的医生可能会选择该技术作为一线治疗。这正是我感兴趣的。当肿瘤外科医师进入我的办公室,并说“伙计,对于把RFA探针放到肿瘤里面去,你是怎么看的?”,随后我们开始探查这一开放性手术,将其作为CT引导下淋巴结切除术的辅助手段。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手术结果相当不错,并在CT引导下开展了该项手术,随后我们将其推广到其他手术。 Slide 9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一、曝射量(Exposure Dose) 指距放射源某一距离下,放射源对该点的照射量。在测定曝射时时,用于测量的电离室周围不允许有任何产生散射线的物体。曝射量的剂量单位是伦(R),即在0.001293g的空气中,每产生2.04×109对离子,所需的放射量就是1R. 二、吸收量(Asorbed dose) 被放射线照射的物体从射线中吸收的能量称吸收剂量。吸收剂量单位是拉德(rad)。1dar为1g受照射物质吸收100尔格的辐射能量。即1rad=100尔格/g=0.01kg.现在吸收剂量单位改为戈端(Gray,Gy),是由国际放射单位测定委员会(ICRU)规定的,1Gy=100rad. 三、放射强度(Radioactivity) 放射强度又称为放射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放射物质锐变(衰变)的多少,不表示具体剂量。放射活度单位为贝克勒尔(Becquerel)符号Bq,表示每秒钟有一个原子蜕变。过去放射强度单位曾用居里Ci表示,1B9=2.703×10-11Ci. 四、剂量率(Doserate) 距放射源某一距离处,单位时间的剂量,常以Gy/min为单位。 五、放射性能量(Energy of radiation) 指电离辐射贯穿物质的能力,用能量表示。能量单位为MV(Megavoltage)或MeV (Megaelectron-Volt)。2MeV以下X线勉强用管电压表示贯穿物质的能力,但这类射线的能谱是连续的,单一用管电压说明线质并不全面,通常是用半价层(HVL)来表示平均能量。 六、体内各部位剂量名称 (一)空气量(Air dose,Da) 治疗计划常以空气量做为每次治疗剂量单位设计。 (二)皮肤量(Skin dose)或称表面量(Surface dose) 被放射线照射物体表面所测得的剂量,此剂量包括原射线和组织向该测量点的反向散射线。 (三)深度量(Depth dose)和肿瘤量(Tumor dose) 指放射线经过皮肤射入身体,在中心线束上某一深度处的剂量,该点的剂量包括被浅层组织吸收以外射线和周围组织对该点的散射线。若该点恰为肿瘤中心则该点剂量称为肿瘤量。

【ELCC2016】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进展掠影

【ELCC2016】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进展掠影 作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宫友陵 2016年4月13~16日,欧洲肺癌大会(ELCC)在著名的时间之城——瑞士日内瓦顺利召开,约4000名全球肺癌诊疗专业人士参加此次盛会。在本次会议上,放射治疗尽管没有出现类似小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那般如火如荼的进展,但是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领域的部分摘要仍然成功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在目前临床实践中,SBRT 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不能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标准治疗方式,也成为肺部转移瘤的局部治疗策略之一。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专家组不仅明确指出了不同部位肺部肿瘤的推荐放射剂量以及分割方式,同时也建议了部分危及器官的剂量限制参数。但是,不同于局部晚期肺癌的常规根治性放疗技术,SBRT 尚有许多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和总结。 探索放射性损伤新的评价参数 早期NSCLC不能手术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差。既往的研究表明,患者基础肺功能状况可能与SBRT 治疗后症状性放射性肺损伤(或放射性肺炎)相关。本次大会上,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多个放疗中心共同发表了一项回顾性研究,通过分析505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响学资料,试图建

立肺功能指标和放射治疗剂量与放疗前后患者肺密度之间 的关联模型。 除了肺功能常规应用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其预测值(FEV1%和DLCO%)之外,研究者同时设定了另外2个新的评价参数:2Gy等效平均肺剂量(MLDEQD2)和肺密度权重后的平均肺剂量(MLDDWD)。(见下图1)。记录患者治疗前、短期随访(0~6个月)和长期随访(6~24个月)的相关评价参数,通过斯皮尔曼关联建立数学模型。两两配对的Wilcoxon检验发现,患者在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的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FEV1%为63.9%±23.8%、59.6%±20.8%对65.7%±24.7%(P<0.05);DLCO%为49.9%±19.2%、47.4%±18.5%对52.7%±19.1%(P<0.05)]。尽管指标FEV1%变化明显,但是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值0.8%±22.4%也是变异度最大的,很难就此得出可靠的结论。图1:左侧为放射治疗射野示意图,右侧为短期随访中的肺密度权重下的平均肺剂量示意图。 遗憾的是,研究者设定的2个新的评价参数MLDEQD2和MLDDWD,在患者治疗前后没有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因此并未建立出有效的数学模型。研究者之一的Roesch博士表示:“正如不能以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的生物学效应(DNA断裂)来解释SBRT的生物学效应一样,SBRT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物理学基础_张红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物理学基础张红志 ……………………………………………………………………… 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放射生物学问题和机遇杨伟志…………………………………………………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的临床应用惠周光 徐国镇…………………………………………………………… 腹、盆部肿瘤的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余子豪 …………………………………………………………………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研究新进展 收稿日期:2004-02-16 作者简介:张红志(1948-),男,贵州兴义人,中国医学科 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从事肿瘤放射治疗物理学研究.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物理学基础 张红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100021) 关键词:立体定位技术;放射治疗;放射治疗计划,计算机辅助 中图分类号:R 454;R 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692(2004)02-0095-06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一种照射技术,它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瑞典神经外科学家La rs Leksell 的 设计,即利用类似神经外科立体定向定位的方法,对欲治疗的病变准确定位,然后使用放射线。主要是γ射线或X 射线,给以多个非共面小照射野三维集束照射。根据照射的不同分次模式,又可分为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tereotactic radio surg ery ,SRS ),即早期Lars Leksell 单次大剂量照射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 tactic radio therapy,SRT),即20世纪80年代逐渐开展的分次照射。目前立体定向照射的设备主要是利用γ射线照射的Leksell γ刀装置,和利用直线加速器实施照射的X 射线立体定向照射系统(亦称X 刀)。以下将SRS 和SRT 统称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本文将对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实施、剂量学特点和质量保证等内容给予简要论述。 1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实施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实施过程,是获取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治疗计划设计和实施治疗的一个复杂过程。图1为示意图。首先患者应带有在诊断装置,如CT 、M RI 等,可显像的Z 形标记(或V 形)定位框架,行扫描获取影像学资料。将这些资料经网络(或磁盘、光盘等)传输给治疗计划系统。计划系统完成治疗方案的设计,靶体积的定位等,然后在立体定向照射装置(如Leksell γ刀装置或直线加速器立体 定向照射系统)实施治疗。 F 定位框架;P 支撑系统;Z 显像标记;C 诊断设备;T 治疗设备 图1 立体定向照射示意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立体定向照射装置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治疗实施系统,立体定向系统和计划系统。Leksell γ刀装置和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照射系统的主要区别是治疗实施的方式不同,而立体定向系统和计划系统基本相同或相近。1.1 治疗实施系统 1.1.1 Leksell γ刀装置 Leksell γ刀装置主要部件是辐射单元,盔形准直器系统,治疗床,液压系统和控制部分。如图2所示,辐射单元包括有201颗 60 Co 放射源,按半球形排列。中心源射线束中心轴与 水平线呈55°,其余放射源沿治疗床长轴方向±48°,和沿治疗床横向±80°分布。所有放射源射线束中心 · 95·实用肿瘤杂志2004年 第19卷 第2期 DOI:10.13267/https://www.doczj.com/doc/f3538795.html, k i .syzl zz.2004.02.003

放射治疗学考题.docx

单选题 1 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不包括(C) A 手术治疗 B 化学治疗 C 激素治疗 D 放射治疗 2、( B)制造了钴 -60 远距离治疗机,放射治疗逐渐形成了独立学科。 A 20 世纪 30 年代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90 年代 3 循证放射肿瘤学与传统医学的差别错误的是(A) A循证医学以死亡 / 生存作为判断疗效的最终指标 B循证医学以可得到的最佳研究证据作为治疗方法依据 C循证医学中病人参与治疗选择 D传统医学以基础研究、理论推导、个人经验作为治疗方法依据 4 对放射治疗中等敏感的肿瘤(A) A 子宫颈癌 B 小细胞肺癌 C 淋巴瘤 D 骨肉瘤 5 亚临床病灶放射治疗剂量(C)时肿瘤控制率可达90%以上 A 50-55Gy B60-65Gy C45-50Gy D75-80Gy 6、二次方程式取代NSD,TDF的重要原因是( C) A 减少放疗早期反应 B 增加照射总剂量 C 降低放放射晚期损伤 D 增加肿瘤控制概率 7、( A)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而不增加正常组织合并征。 A 超分割 B 加速超分割 C 后程加速超分割 D 分段照射 8、下列哪种治疗不属于近距离治疗(B) A 腔内治疗 B 外照射治疗 C手术中治疗 D 组织间治疗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近距离照射特点(A) A、照射时间短 B 后装照射 C放射源微型化 D 剂量分布由计算机进行计算 10、下列( A)不是现代近距离照料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A 铯-137 B 钴-60C铱 Ir-192D 碘-125 11、放射治疗在初始阶段经过了艰难的历程, 20 世纪 30 年代建立了物理剂量——(A) A伦琴(γ)B X线管 C 深部 X 线机 D 电子直线加速器 12、患者,女, 46 岁,阴道不规则流血 3 月来诊,腹部、盆腔强化CT示宫颈占位,活检病理示鳞癌,宫颈鳞癌对放射治疗敏感性属于(C) A 低度敏感 B 中等敏感 C 放射敏感 D 放射抗拒 13、高能 X(γ)射线能量表面剂量比较(),随着深度(),深度剂量逐 渐增加,直至达到( A)A 低增加最大剂量点 B 低减少剂量建成区 C 高减少最大 剂量点 D 高增加剂量建成区 14、加拿大物理学家提出的( A),解决了钴 -60 和中低剂量等光子射线束 旋转治疗的剂量计算问题。 A Tissue air ratio B Beam quality C calibration point Dinverse square law 15 对钴 -60γ射线,影响组织空气比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项(C) A 射线束的能量 B 照射野的大小 C 源皮距离 D 水模体中深度 16、中低能 X 射线的百分深度剂量随照射野变化较高能 X 线(γ)显著的原 因是( A) A 高能 X(γ)射线散射方向更多延其入射方向 B 受照射野尺寸的影响大 C 受射线束的影响大

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总结

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要点总结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报道,2015年我国原发性肝癌新发患者46.6万例,死亡42.2万例,超过世界原发性肝癌发病总例数的一半。随着现代精确放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放疗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证实,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近日,《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结合近年来肝癌放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随机对照的高循证级别的研究,在2016年版基础上进行了更新。 原发性肝癌放疗概况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分为外放射治疗(外放疗)和内放射治疗(内放疗)。外放疗是利用放疗设备产生的射线(光子或粒子束),经体外聚焦到体部肿瘤,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内放疗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经肌体管道或通过针道植入肿瘤内,使肿瘤受到来自内部的射线照射,在我国常由介入科医师操作。 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肝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这两种病理类型的放疗处理原则不同:(1)肝细胞肝癌淋巴结转移少见,而肝内胆管细胞

癌淋巴结转移较常见。肝细胞肝癌外放疗通常无需行预防性淋巴引流区照射,而肝内胆管癌外放疗有时需考虑是否行照射淋巴引流区。(2)肝细胞肝癌动脉血供丰富,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介入治疗)的效果好,而肝内胆管细胞癌动脉血供欠丰富,碘油栓塞效果欠佳,其介入治疗对综合治疗的贡献有限。(3)肝细胞肝癌较肝内胆管细胞癌常见,放疗的临床经验较多。因此,本共识分别论述这两种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肝癌 1. 肝细胞肝癌的外放疗 01 对不同病期的肝细胞肝癌都可以获益 ?小肝癌的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肝内肿瘤的立体定向放疗主要针对小的肝细胞肝癌(小肝癌)。 ?肝移植前的放疗:立体定向体部放疗是肝癌患者肝移植前肝源等待期间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衔接治疗,能够在移植前缩小或控制肿瘤,提高生存获益,应受到更多重视。

立体定向放疗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立体定向放疗是什么 导语:放疗是目前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副作用最大的治疗手段。很多病人并不愿意接受化疗,从内心抵触化疗。或者有的病人相信化疗就可以解决 放疗是目前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副作用最大的治疗手段。很多病人并不愿意接受化疗,从内心抵触化疗。或者有的病人相信化疗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要求增加化疗或减少化疗次数。那么到底立体定向放疗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概念随着伽玛刀的发明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得以变成现实,成为一门新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概念随着伽玛刀的发明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得以变成现实,成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围绕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概念,不同医疗设备的发明及新技术相继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Colombo和Betti等学者对医用直线加速器加以改进,增加了立体定向系统和准直器,采用非共面多弧度小野三维集束照射病灶,取得了与伽玛刀类似的治疗效果。将这种经过改进的直线加速器称为X刀(X-knife)。一般采用分次治疗,在学术界称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radiotherapy,SRT )。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渐成熟起来的直线加速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yapy,3DCRT)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全身伽玛刀及体部伽玛刀等设备均属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范畴。其特征是三维、小野、集束、分次、大剂量照射。 根据单次剂量的大小和射野集束的程度,SRT目前分为二类。第一类SRT的特征是使用三维、小野、集束、分次、大剂量(比常规分次剂量大的多)照射。此类均使用多弧非共面旋转聚焦技术,附加的三极准直器一般都为圆形。一般X-刀、全身伽玛刀及体部伽玛刀等属于此类,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在早期不能手术切除的NSCLCl中运用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期公布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许多发达国家包括我国已经列为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是女性发病率第四,死亡为第二位的肿瘤,2008年肺癌分别占总癌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13%和18%(1)。目前吸烟依然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原因,然后依次废气(如PM2.5)、油烟和感染因素(2)。 肺癌组织学分类75%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l)(3),大约10-15%的NSCLCl 患者为局部(Ⅰ期)肿瘤(4)。Ⅰ期NSCLCl标准化治疗方案是肺叶或全肺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5年生存率达60-80%(5)。但是大多数患者诊断明确时常合并各种并发症,因此失去手术机会,以往应用常规放疗技术替代手术治疗NSCLCl疗效差且毒副作用大。过去十年里,立体定向全身放疗技术已成为一种广泛性应用于早期难治性肺癌患者的新技术,SBRT的实现方式包括:3D-CRT,IMRT,VMAT,X-刀,R-刀,Cyber-刀。大量国际性回顾性和前瞻性报告充分证实:采用不同剂量分割方式和技术的SBRT治疗肺癌有可行性强,安全性和疗效好等优点。 早期NSCLCl放疗和SBRT的发展 常规放疗杀灭肿瘤细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肿瘤靶区的总处方剂量、每日分割剂量和瘤器官照射剂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肺构造和呼吸动度大等原因,肺耐受性有限,每日分割越大晚期副反应越大,肿瘤体积越大正常组织照射体积越大,而且常规放疗靶区不仅包括可定义的肿瘤体积,还要考虑到肿瘤的运动、微观变化、患者体位和摆位误差等因素对靶区的影响。所以临床试验证实总剂量60-70GY,每次2GY的肺癌标准剂量分割方式是安全的,尽管(RTOG)#7301的研究(6)结果提示这种剂量下肿瘤的疗效甚微。 在SBRT出现之前,不能手术的早期NSCLCl通常单独采用常规外照射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其疗效始终不如经报道的手术切除的患者的疗效。下面研究结果分别为常规放射治疗Ⅰ期NSCLC的疗效、常规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疗效比较。

肝癌放疗适应症与禁忌症

肝癌放疗包括肝照射,局部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对原发性肝癌肿瘤缓解复发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放射线没有肿瘤细胞识别能力,在照射肿瘤病变时对人体正常细胞也造成损害,对患者身体造成损伤。 放射治疗随着照射时间和照射范围的延长和扩大,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亦大,因此,肝癌放射时间不宜太长,照射范围根据肝癌患者病变部位确定范围,尽量减少对人体的损伤。 近年来,放疗技术不断改进,在肝癌常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肝癌患者都适合于放射治疗,其有一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下面就具体来介绍一下。 肝癌放疗适应症 1、只要一般情况好,且无严重肝功能损害和肝硬化,无黄疸、腹水,肿瘤局限而且发展缓慢,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可采用根治性放疗或经放疗使肿瘤缩小后行手术切除。 2、患者虽已有肝内播散或为弥漫型肝癌,但一般情况好,无黄疸、腹水,可行全肝移动条野放疗。 3、只要不是严重肝硬化伴有肝功能损害,就可行放射治疗。 4、对肿瘤位于肝门区压迫所致的黄疸或腹水者,可对准肝门靶区适形放疗,以期解除压迫,缓解症状。 5、有肝硬化,肝脏代偿能力尚可的患者。 6、术后有局部小范围复发者及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局部复发或残留者。 肝癌放疗禁忌症 1、肝癌伴严重肝硬化或肝功能异常者。 2、弥漫性肝癌或巨大肿块型肝癌。 3、炎症型肝癌,病情危险,不宜放疗。 4、肝功能Child-Pugh评价为B或C级者 总之,类似于肝功严重受损,严重肝硬化,肝内病灶广泛,全身情况差,恶液质的肝癌患者均不适合肝癌放疗。 肝癌单纯放疗效果并不明显,可考虑联合生物免疫治疗来提高放疗疗效,修复放疗对人体造成的损伤,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患者抗肿瘤体质。

《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 2020年版)》要点

《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专家共识( 2020年版)》要点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报道,2015年我国原发性肝癌新发患者 46.6万例,死亡42.2万例,超过世界原发性肝癌发病总例数的一半。 1 原发性肝癌放疗概况 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分为外放射治疗(外放疗)和内放射治疗(内放疗)。 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肝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这两种病理类型的放疗处理原则不同:(1)肝细胞肝癌淋巴结转移少见,而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较常见。肝细胞肝癌外放疗通常无需行预防性淋巴引流区照射,而肝内胆管癌外放疗有时需考虑是否行照射淋巴引流区。(2)肝细胞肝癌动脉血供丰富,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介入治疗) 的效果好,而肝内胆管细胞癌动脉血供欠丰富,碘油栓塞效果欠佳,其介入治疗对综合治疗的贡献有限。(3) 肝细胞肝癌较肝内胆管细胞癌常见,放疗的临床经验较多。 2 共识形成过程

3 肝细胞肝癌 3.1 肝细胞肝癌的外放疗 3.1.1 对不同病期的肝细胞肝癌都可以获益 3.1.1.1 小肝癌的体部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 3.1.1.2 肝移植前的放疗 3.1.1.3 与介入治疗结合,作为巩固或转化治疗 3.1.1.4 伴门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接受外放疗 3.1.1.5 肝细胞肝癌窄切缘术后的辅助外放疗 3.1.1.6 外放疗成为肝外转移灶的优势治疗手段 3.1.2 肝细胞肝癌外放疗技术 3.1.2.1 放疗的目的放疗目的可以分为根治性、姑息性、巩固或转化和辅助性(术前或术后) 放疗。

3.1.2.2 放疗靶区确定 3.1.2.3 放疗剂量确定 3.1.2.4 放疗技术的选择 3.1.2.5 是否需要结合其它治疗手段 3.1.3 放射诱发肝损伤的诊断对肝内肿瘤的放疗,可能诱发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轻者表现为ChildPugh评分上升、转氨酶上升,严重者可以出现放射性肝病(RILD)。放射性肝病是肝脏放疗的剂量限制性并发症,尤其是肝癌伴肝硬化患者。放射性肝病诊断标准仍然采用1992年Lawrence 的定义,分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两种: 典型RILD:碱性磷酸酶(AKP)升高>2倍,无黄疸,排除肿瘤进展导致腹水、肝肿大。 非典型RILD:转氨酶超过正常最高值或治疗前水平的5倍。 3.1.4 随访肝细胞肝癌放疗后随访,注意观察:受照射肿瘤的局部控制情况;肿瘤周围危及器官特别是正常肝组织和消化道毒副反应并给予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简介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简介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或放射外科, 这一概念是1951年由瑞典神经外科医生Leksell提出并最早使之得以实施,是指应用立体定向原理和技术, 对人体内肿瘤(称为靶点)施行精确定位,将窄束放射线聚集于靶点, 一次性给与致死性大剂量放射, 使靶点区域产生局灶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学科。这有一点类似于用透镜聚焦阳光,在一张纸上烤穿一点而又不损坏纸张的其余部份。由于这种照射区边缘锐利如刀割, 故被称为“刀”。这一技术的诞生,彻底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种种风险和痛苦,是人类医学史上深受医生和病人欢迎的又一最新发明。它使医生和病人都梦寐以求的“开刀不出血、无创伤、不感染,突破手术禁区”,从神话变成了现实。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和传统的放射治疗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的放射治疗是利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差异来治疗疾病,而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则采用给予致死性大剂量放射使靶点产生局灶性坏死达到治疗目。由于采用的射线源不同,从放射物理学角度又分有γ-刀(伽玛刀)、X-刀及离子射线放射外科技术, 以γ-射线为能源的放射外科的称为γ-刀,而以产生X-射线为放射源的被称为X-刀, 此外尚有中子射线刀和离子射线刀等。起初, 放射外科的伽玛刀和X-刀只能用于治疗脑部疾病, 如脑肿瘤和脑血管畸形, 随着立体定向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工作范围不断拓宽,现在的X-刀亦可以对颌面、颈部、脊髓和

胸、腹腔实质性脏器的一些疾病(肿瘤和血管畸形)实施放射外科治疗。由于伽玛刀本身的缺点, 如设备成本高, 治疗费用高, 60钴源需要定期更换以保证剂量率不至太低,更换一次60钴源的费用即高达50万美元, 60钴源的放射物理特性方面的局限性,存在放射污染等, 只能治疗头部小肿瘤,目前已有人提出淘汰伽玛刀。X-刀到目前已得到很大发展, 同时X-刀可以治疗全身各个部位的肿瘤, 已有取代伽玛刀的趋势。 X-刀治疗时,病人只需安静地躺在治疗床上,在数十分钟内,不知不觉中便能完成手术。术后病人也不必卧床,住几天医院即可。治疗精确, 无痛苦, 效果好, 费用低是X-刀治疗的最大优势。 X-刀的治疗范围包括:全身各个部位的肿瘤、血管畸形, 此外尚能治疗帕金森氏病、癫痫、某些精神分裂症等功能性疾病,以及晚期癌症的顽固性疼痛、三又神经痛等。

肝癌放射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肝癌的放射治疗方法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照射来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自从报告肝癌放射治疗以来近40年,大体经历了全肝照射-局部照射-全肝移动条照射-手术准确定位局部照射-超分割照射等变迁。据国内研究,凡病灶局限、肝硬化不严重的情况下,放射准确,尽可能覆盖整个肿瘤,并采用较少剂量、较长疗程,积累总剂量足够大,适当联合化疗,疗效相当理想。 肝癌放射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全肝照射:适用于弥漫型和巨块型病灶。全肝照射每日1.5Gy,总量25Gy~30Gy后缩小照射野,肿瘤部位剂量50Gy~55Gy/6周~7周。 2、局部放射治疗:仰卧位用AP-PA照射野或加用侧野(用楔形板)。照射野包括肿瘤边缘外2cm~3cm。单次剂量视照射野大小而定,一般在1.5Gy~2.0Gy。放射治疗30Gy后,缩小照射野到肿瘤局部,加量照射到总剂量50Gy~55Gy/5周~6周。 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取仰卧位,采用适当方法固定体位后用CT模拟机作扫描定位。利用所得的CT图像勾划靶区(GTV,CTV及PTV)及周围重要的器官轮廓,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制定治疗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进行优化。对优化的治疗计划作物理剂量验证后开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或调强适形放射治疗。 但是,放射治疗虽然可以杀灭肿瘤细胞,其毒副作用也十分明显,特别是其免疫抑制作用对患者危害很大。病人长期放疗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也阻碍了治疗的深入进行。所以一般放疗时都会配合一些抗癌扶正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日本神户药科大学教授NanbaH在对药用真菌进行抗肿瘤药物筛选时,发现灰树花里面的多糖组分:灰树花D阻分,是所有真菌里面,抗癌活性最强的。灰树花D阻分是一种强效生物反应调节剂,可以有效激活细胞免疫功能,活化人体免疫细胞群,刺激各种细胞因子大量分泌,增强肿瘤局部免疫反应。临床上灰树花D阻分联合放疗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十分明显,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降低放疗的毒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在这一份题为《灰树花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及其分子机理初探》的报告中,科学家们第1 天用X-射线辐射处理、第2 天改用灰树花D阻分处理,不但没有减弱其直接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而且还能在临床应用时激活病人的免疫机能,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三)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 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 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 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 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 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 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 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 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 胞数量级≤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 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 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 的一个静态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

放射治疗学复习总结 (1)

源皮距S S 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源瘤距ST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肿瘤内所考虑点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机架旋转中心或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 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 理量。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从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称为剂量建成区 高能X线的剂量建成效应要优中低能X线,且随能量的增大而增大;有利于保护皮 肤。 GTV:肿瘤区:是指通过各种影像学、病理学等诊断形式可以明显确诊或可以肉眼 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GTV、亚临床病灶和肿瘤可能侵犯的区域在内的临床解剖学 体积。 ITV:内靶区:考虑了患者自身的脏器运动,由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 积。 PTV:计划靶区:包括ITV外,附加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 疗中的变化。 OAR:危及器官:指某些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它们的放射敏感性或耐受剂量对治疗 计划的射野和处方剂量有直接影响。 眼55Gy 脊髓45Gy 皮肤55Gy 脑干54 剂量学四大原则1.靶区剂量准确、2.靶区剂量均匀,剂量梯度不超过5%、3.提高靶

区受照剂量,减小正常组织受照量。4.保护周围重要器官。 常规治疗:每次,5f/w 1f/d 非常规治疗:超分割、加速分割、大分割等。 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内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 的患者不超过5%。 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 伤的患者不超过50%。 影响PDD的主要因素: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及形状、源皮距。 适行调强的特点!1.在照射方向上,照射野的方向必须与靶区一致(适形)。2.靶区内及表面的剂量处处相等,因为要求每个射野内各点输出剂量率按要求的方式进行 调整。 X线的质是指x射线光子能量的大小。由管电压决定,用KV值表示。 定位最差的部位是胸部 计划的执行者是技术员 比释动能:不带电电离离子在质量为dm的某物质内释放出来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 动能的总和。K=dE/dm 当介质为空气时,测定为空气比释动能 比释动能率:在单位时间间隔内,比释动能的增量 吸收剂量:是度量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指电离辐射授予单位质量照射物的平均辐射能量于该物质的质量之比。 吸收剂量率:在单位时间间隔内,吸收剂量的增加量。吸收剂量与离辐射源的距离 和放射野的面积。 术前放疗的优点:杀死周围亚临床病灶,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分期, 减少手术时,肿瘤播散的可能。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重点答案

源皮距SS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源瘤距ST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肿瘤中心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线源到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 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理量。 等效方野:如果使用的矩形野火不规则野在其照射野中心轴上的百分深度剂量与某一方形野的百分深度剂量相同时,该方形野叫做所使用的矩形或不规则照射野的等效方野。 MLC:多叶准直器:相邻叶片沿宽度方向平行排列,构成叶片组,两个相对叶片组组合在一起,构成MLC。Bolus:等效组织填充物:包括石蜡、聚乙烯、薄膜塑料水袋、凡士林、纱布及其他组织等效材料。在皮肤表面及组织欠缺的位置填入组织等效物,达到改善剂量分布的效果。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 GTV:肿瘤区:是可以明显触诊或可以肉眼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了可以断定的GTV和(或)显微镜下可见的亚临床恶性病变的组织体积,是必须去除的病变。 ITV:内靶区:包括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积。 PTV:计划靶区:是一个几何概念:包括ITV边界(ICRU62号报告)、附加的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疗中的变化。 确定性效应:是指受照剂量超过一定阈值后必然发生的辐射效应。 随机效应:发生概率与受照射的剂量成正比,但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主要表现为有法远期效应,包括恶性肿瘤和遗传效应。 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4Rs:是指,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以及再群体化。 霍纳综合征: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为肿瘤压迫交感神经节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眼裂狭窄、瞳孔缩小、患侧颜面无汗和发红等。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VCS:由于纵膈内淋巴结转移压迫和(或)肿瘤直接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的急性或亚急性综合征。 肺上沟癌:又称Pancoast瘤或肺尖癌:指肺尖发生的支气管肺癌,常为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缓慢,手术不易彻底切除,常选择术后放射治疗。 1、根据放射治疗的目的,治疗方式可分为:单纯放射治疗、根治性放射治疗、姑息性放射治疗、术前放射治疗、术中放射治疗、术后放射治疗。 2、肿瘤的扩散途径哪几种:血行传播、淋巴转移、直接蔓延、种植转移。 3、全身性放射反应表现为:疲乏、头晕、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性欲减退和血象改变。 4、影响PDD的主要因素: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及形状、源皮距。 5、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包括哪几种:腔内和管内治疗技术、组织间插植技术、敷贴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 6、放射性皮炎分几度:1度为毛囊性丘疹和脱毛;2度为红斑反应;3度为水泡和坏死溃疡。 7、宫颈癌大体分型、照射方法: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颈管型;外照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腔内治疗与外照射的结合、同步放、化综合治疗、术前及术后辅助放射治疗。 8、喉癌按其解剖位置分为几型:声门上区癌、声门区癌、声门下区癌。 9、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经典型(富有淋巴细胞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削减型) 10、脑晶体、甲状腺、全肺、全肝、脊髓、结肠、膀胱的TD5/5、TD50/5(Gy)分别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