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总5页)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总5页)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总5页)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总5页)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

记》(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

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1)、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

(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联系:a、公共管理除包括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外,还具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

B、公共管理是以管理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而公共行政是一种以传统的行政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的含义: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公共物品的含义: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物品的消费之外。

(3)公共物品的分类

A、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等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是准公共物品。

B、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

C、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共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的,私人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2)、效率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责任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更强调责任意识。

(4)、人事管理的复杂程度不同。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要复杂和严格的多。

(5)、政治性或公共性不同。与私人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

4、治理与善治

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当涉及国家发展的问题时,治理被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时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

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几个方面,这几个要素是构成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1、公共管理学的形成

公共管理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研究方向由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一问所确定,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20-30年代,以1926年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1927年威洛比的《公共行政管理》的出版为标志。

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

(1)、公共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三次范式转换

指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三种研究途径或范式。

(2)、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指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两种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尝试:a、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一种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b、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这一流派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迅速成长,在70~80年代成为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

(3)、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

A、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

公共管理的P途径,即公共管理的政策分析途径。P途径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上,将项目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机构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其与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性所决定。这一途径强调在管理方面的差异性,主张用政策分析的啊、方法去研究政府组织管理的过程。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源管理者的对话。

公共管理的B途径,即公共管理的商业研究途径。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B途径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管理的相似性;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糅合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作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广告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B、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

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逐渐成为一种鱼传统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并驾齐驱的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三大途径或三大范式之一。

(4)、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

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学和政策执行这两种传统途径。

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与政策执行致力于研究取得项目和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不同,公共管理致力于研究如何产生结果。

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公共管理分析的单位是公共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的行为,而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决定战略。

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公共管理研究通过一种粗糙的演绎方法,通过与商学院相类似的决策案例和广告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

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在公共政策学员中,政策分析已经取得支配地位,而(公共)管理在决策分析中时次要角色,公共管理自觉的为取得与经济学和政策分析的同等地位而努力。

三、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围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其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研究对象与范围更为广泛

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

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

公共管理学即时实证的,又是规范的。

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公共管理学更具现实性。

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较有影响的学科研究途径有四种: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

管理学途径:把公共行政视为一种管理行为,与民营部门的运作相类似。

政治学途径: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从而关注其政治的层面。

法学途径:强调主权、宪法和管理实践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法律事务。

经济学途径:即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在当代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

A、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设: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B、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本身是人类设计的产物,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的结果;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业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

3、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在方法上突出的特征是强调用跨学科研究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和案例分析。

五、实践中的公共管理

1、政府管理的起源于演变

A、行政国家的含义

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由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题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B、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演变

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水平低,经济不发达,国家或政府组织的规模相对较小,结构简单,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单一。在这种社会中,君主专制体制是最普遍的政府管理体制。

在近代,政府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近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府体制,奠定了由行政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相对独立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发达工业社会。这一时期政府的组织结构迅速膨胀,公共管理活动加强,政府增长,公共管理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时,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中,出现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形成了“行政国家”。

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实践

(1)、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实践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奉行三个基本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原则和自我负责原则。在这一时期,商品、劳力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在各个部门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和调节私人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国家或政府所扮演的是“守夜人”的角色,人们推崇的是管的最少的政府救市最好的政府的信条。在这一时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有:

按照民主维护资产阶级商品;

保护市场机制免受自我破坏力的影响;

从整体上满足经济生产的先决条件(公共教育、运输、通信);

使民主的制度适应积累过程的需要(税收、金融、企业法)

B、国家干预主义时期

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凯恩斯主义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提出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是: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息以及其他的方法,指导消费倾向,投资由社会总揽。

C、新自由主义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涨现象,人们对政府干预主义进行反思,西方

新自由经济主义思潮由此兴起。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失常机制的作用。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改革实践围绕三条主线进行:一是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做到管少管好;二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2)、不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其特点是靠市场调节,政府的干预或调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有较浓厚的自由经济色彩。

欧洲或莱茵模式。其特点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国有的经济成分也比较大,有明显的混合经济的色彩。

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等地区所采取的政府主导市场模式,即采用亲市场战略——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

3、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

(1)、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

包括: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权力过于集中;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2)、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

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的方面,转轨国家市场体制的建立要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

政府必须进行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行政政治制度改革。

要推进及工艺改革,加过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设。

(3)、入市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挑战

入市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入市对政府管理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入市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入市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

入市给我国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机遇,带来了从全球视角审视我国政府能力的机会,能够在于世界各国政府的比较重找到自身的差距。

入市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造并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比产业政策更重要。

(5)、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创新

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想协调;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6)、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的职能范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创新组织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完善决策机制。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透明度。

陈振明等著《公共管理系统学(第二版)》2017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第二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1.组织的含义。 P28: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部门化和专业化) P38: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是指一个组织成员之间受教育和培训的差异程度,专业方向和技能、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部部门与部门之间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3.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P38: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是指组织结构中纵向垂直管理的层级数及层级之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单位或部门的数量。 4.完整制。 P45: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完整制下的组织实行分工协作,以取得协同一致的效果。优

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5.公共组织的变革要实现的目标。 P56:一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公共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在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公共组织及其人员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使公共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或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 6.组织变革的环节。 P:57:一是对违纪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二是对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三是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四是监督调整,即根据变革进程调整相关措施,并将变革成果固定下来,实现新行为模式的“在化”。 7.全球治理的概念。 P66:全球治理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其特点主要包括:①治理主体是世界围的公共行动者。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考研笔记-地大(北京)行管考研资料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中国地质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7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包括解xie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382分)、李chang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372分),霍学员(二本,育明1对1学员,389分)、田xinyu学员(二本,育明1对1学员,364分)。 更有8+2(少干)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通过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公共管理考研招生专业目录 注:中国地质大学是211学校,工科类的学校,考试难度并不是非常大,难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难度相当,关键是掌握住地大自主命题专业课的考试信息、出题的

难点、以及最新变化的信息。其中科目三大家可以选考610高等数学或者619管理学概论,工科背景跨考的话选择610是有优势的,但是要尽量考到120分以上,地大的录取分数线近几年都是维持在360分以上。育明每年都有二本、三本的学员考上,也可以帮助学员发表论文,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咨询育明教育!考研咨询热线400-6998-626 ,QQ1559022430 2015年地大公共管理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9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第十一版),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37行政管理学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三版),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公共政策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初试备考须知 一、出题老师简介 赵连荣:女,1965——,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社会保障 近年来教学工作情况:企业经营管理,管理学原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标准与认证,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市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 二、复习方法和经验推荐 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2014年8月) 本阶段主要用于跨专业考生学习《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对书中提到的大标题概念要能记住属于哪一章哪一类内容。 三、强化提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 本阶段,考生要对《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并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在理清概念的基础上,做到识记基本概念,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能基本做到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做到举一反三。 四、冲刺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 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要对基本问题的答题模式驾轻就熟,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育明教育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结果评估)【圣才出品】

第9章结果评估 1.什么是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意义何在? 答:(1)政策评估的含义 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其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2)政策评估的意义 政策评估作为一种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政策运行过程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政策评估对于改进政策制定系统,克服政策运行中的弊端和障碍,增强政策的活力和效益,提高政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①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任何政策的实行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它的实行效果如何,只有通过政策评估才能够得到确认,因此,政策评估的有效开展十分必要。 ②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 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总会呈现出其走向。伴随着政策目标的逐步实现,该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止,这都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估资料。政策的走向一般有三种情况:a.政策继续。即通过科学的评估,发现该政策所指向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其政策环境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基于这种情况,还适宜用原来的政策继续指导这个问题的解决。

b.政策调整。如果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新情况新变化,原来的政策已明显不适应新的政策情况,就必须对原有政策进行调整或者革新,以适应新变化,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 c.政策终结。即完全终止原来的政策。这有两种情况:第一,政策目标已经实现,原有政策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完成了一个政策周期,自然终结;第二,政策环境或问题本身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有政策已明显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而且通过调整已无济于事,这时就需要终结旧政策,代之以新的、更为有效的政策。 ③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无论是政策的继续、调整还是终结,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全面的政策评估基础上。只有通过评估,才能确认每项政策的价值,并决定投入各项政策的资源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最佳的整体效果,有效推动政府各个方面的活动。同时,通过政策评估,也可以对照以往的政策资源分配情况,看其是否合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政策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 ④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实践证明,经验决策必须向科学决策转变,而政策评估正是使决策迈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通过评估得出的结论体现了科学性,为下一步的民主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政策评估对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不可或缺的。 2.政策评估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公共政策评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但过多过细的分类并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从评估的实际出发,可以对公共政策评估做出三种分类: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对象评估、专业评估、自我评估;方案评估、执行评估、终结评估等。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考研笔记(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考 研 笔 记 背诵版·精简版·育明教育版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行政”本质上包含着从指示和服务的含义;而“管理”首先意味着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①“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②“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知识办事以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Why“准公共部门”(第三部门,非营组织)也归入公共部门中?因其“公共”特性: ①与纯粹的公共部门目标一致,第三部门生产或活动的基本 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③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一致———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④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受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词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重点问题+课后思考题(厦大考研)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问题 №1〃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 №2〃公共政策学的兴起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范围 №4〃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 №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 №6〃政策分析的职业化发展 №7〃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理由 №8〃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 二、思考题 1〃解释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概念。 答:(1)公共政策:可以一般地定义为国家、政府及执政党为公共物品的生产以及供应、为宏观调控经济及社会的运行而作出决策,它不同于市场决策(个人决策和企业决策)。现代政治学是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分配的动态过程。 (2)政策系统: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3)政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是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的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2〃什么是公共政策学?如何理解它的“范式”特征? 答:(1)公共政策学: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

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 ①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似真性)。 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现实性、才更加灵活、更加艺术)。 ③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问题(政策分析既是解决问题的艺术,也是提出问题的艺术,正确提出问题等于成功的一半,解决错误问题是白费精力)。 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是规范的(重视价值评价与分析)。 政策相关知识包含了具有价值特征的因变项(目的)和自变项(手段)的互动,这些变项的选择往往涉及在多种价值中作出取舍。选择哪一个价值,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判断问题,而且往往需要伦理学推导。 3〃公共政策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途径? 答:A、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1)、系统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是政治系统的输出。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2)、过程理论: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政策应当如何提出。(3)、团体理论:将公共政策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 (4)、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按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而政府不过是执行精英做出选择的机构; 政策是自上而下由精英提出并加以执行,而非自下而上产生于群众的要求。 (5)、制度理论:将政策看作政府机构或体制的产出。米切尔〃黑尧认为有三个简单的政策形成模式:a、它们产生于民

公共政策学-陈振明

公共政策学 第一章、绪论 1、公共政策。 A、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B、“政策”的内涵。①由特定的主体制定及执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②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作用,有时效性。③由一系列行为所 构成的行动过程。④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C、本质及功能的表现。①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②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③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2、政策系统的定义与划分。 (1)定义: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2)政策系统的划分:信息、咨询(参谋)、决断、执行、监控子系统。 ①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②咨询子系统:由思想库(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③决断子系统:也称中枢子系统,它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 ④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 ⑤临近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 3、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 (1)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 (2)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或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3)政策环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完美版)

公共管理学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其他学者对概念的理解不需要看)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 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名词解释+简答) (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 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 (3 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 ①按特征分 纯公共物品: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按形态分 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 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政策,制度 ③按范围地域分 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 地方性的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政策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简答,非常重要) (1 (2 (1 为目的 (2 (3 (4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结果评估)【圣才出品】

第9章结果评估 一、概念题 1.政策评估(华农2008年研) 答: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并分别予以举例说明。(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研)答:(1)内部评估是指政策评估的主体属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系统之内;外部评估是指政策评估主体不属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系统,而是独立于系统之外的。 (2)以办培训班为例来说明 办培训班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管理、监督、控制、考核等手段进行内部评估和反馈,内部评估和反馈主要体现为让学员填写评估表或进行访谈、观察,对授课教师、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室及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培训时间等的反应评估,以及对学员进行测验、写心得体会和专题论文的学习成果评估,然后对以上内容进行建档、分析汇总上报,并在相关例会上提出改进意见。 在培训班结束后还可通过观察、访谈、行动计划书、业绩评估等追踪方法建立一套外部

评估与反馈机制。而外部评估与反馈则体现为培训后对学员行为改变和绩效改善两方面的评估,具体可通过主管的观察或访问学员主管、同事、部属,针对学员接受某些课程的培训后的表现和能力改变来开展,也可制作并填写培训后跟踪调查表等来实现,并在本专业指导小组总结工作会议或公司相关会议上将有关培训绩效评估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反馈,同时向公司人教部门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2.政策评估面临哪些困难?(华农2007年研) 答:公共政策评估面临着种种困难与障碍,突出地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政策评估目标的不确定性 政策评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衡量政策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这就要求政策本身具有明确的、可测定的目标。但是,由于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政策制定者方面的主观因素,可能使政策目标出现分散和不确定的情况:①许多政策目标不可能量化;②多数政策都具有多重目标,有些目标之间还存在着矛盾;③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目标还可能发生变更或被修正;④有时决策者还有意用含糊的、不太确定的形式来表达政策目标,以此增加某种应变的能力。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政策评估价值标准的选择及其排列出现混乱,从而给政策评估造成困难。 (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政策活动涉及面广、参与者多,政策执行后产生的影响往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预期的影响,也有非预期的影响;既有显性的、一目了然的影响,也有潜在的、不易感知的影响;既有短期的影响,也有长期的影响。正是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加上许多影响政策的因素难以测定,从而给评估造成困难。此外,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还使某些反对评估的人有了借口,也为某些不科学评估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