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湖帆《丑簃日记》与书画鉴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78 KB
- 文档页数:14
烟云过眼吴湖帆:待五百年后人论定△书画家吴湖帆(1894-1968)写在前面公元一九一七年,蔡元培撰文,提出“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此即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著名的“以美育替代宗教论”。
一百余年以来,中国人的寻美之路,多歧而坎坷。
历史经验证明,一国家精神面貌之提振,人文情怀之哺育,与国人审美素养,关系实莫大焉。
群学书院同仁素以“推动深度阅读,行塑健康社会”为理想,创办“东方人文美学”等系列高级研修计划,亦出于同样的愿心。
自本周起,群学书院特别推出“烟云过眼”专栏,邀请学人鲍相志博士,每周一篇,深入浅出地品鉴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杰出人物及其作品,以飨读者,期待海内外方家及同好指教。
本文为专栏第四期,介绍画家吴湖帆先生。
吴湖帆家学渊源,是清末著名学者、金石书画鉴藏家吴大澄之孙。
他自幼由祖父亲自教导,不仅打下了坚实的诗文词赋基础,而且饱览家藏名迹,兼之博闻强记,勤于摹古,终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山水、花鸟画大家与古书画鉴定专家。
专栏作者简介 | 鲍相志,江苏泰州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在读博士。
喜碑帖书画,嗜金石瓦缶。
闲时偶作近体诗及楹联,不求工稳,但抒自怀,以残纸宿墨书之,引为人生一快!往期回顾溥儒 | 最后一位书画玩家白蕉 | 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潘天寿 | 天惊地怪见落笔吴湖帆:画中词家文 | 鲍相志图 | 吴湖帆1895年年初,中日甲午战争已进入尾声,清军节节败退,连失阵地,然而全国的督抚、将军却无人敢带兵御敌,谁都知道这个烂摊子已是回天无力,所以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官位、名节。
危急关头,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澄主动请缨,带勇北上。
虽然朝廷允准,而且吴大澄又是朝中有名的能臣,但是军队组成混杂,难以指挥又仓促上阵,遂大败。
吴大澄本欲自裁,被部下拦住,清廷以其“徒托空言,疏于调度”,将其革职,永不叙用。
文物鉴藏家朱孔阳作者:万君超来源:《收藏/拍卖》 2011年第1期文:万君超1962年,上海博物馆要编制《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近代各家流派印谱》,但是当时上博独缺“歙派”创始人、明代篆刻大家程邃的印章。
因知收藏家朱孔阳藏印极富,故特地上门征集。
朱先生毫不犹豫将珍藏的一方程邃圆形朱文印“寻孔颜乐处”,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填补了上博当时在古印收藏上的空白。
每当我在上海博物馆的印章陈列馆中见到这方印章时,不得不对这位鉴藏前辈肃然起敬。
在老一辈鉴藏家中,朱孔阳(1892-1986)先生的名字和生平现在的人却知之甚少。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朱先生的藏品极少在市场上流通,他在生前已经就将许多藏品都先后捐赠给有关的国内文博机构了。
另外,他在自己的藏品上极少钤印。
但朱先生在当年是一位鼎鼎大名的古印章和古砚收藏大家,他在“文革”之前有一别署曰“三千三百方富翁”。
三千是指古印章,三百是指古砚。
另外他还收藏有古代书画、古今书画成扇、民国历史文献、中医古籍等等,堪称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物鉴藏家。
吴湖帆曾写有一联赠于朱孔阳:“爱书护似连城璧,藏砚多于负郭田。
”朱孔阳先生的“身份”和“头衔”极多:社会活动家、慈善家、金石书画家、文物鉴藏家、中医史学家和基督教著名人士等,也是上海文史馆馆员,但他名传后世的却是文物鉴藏家。
朱先生是上海松江人,松江在古代又称云间,所以朱先生常署“云间朱孔阳”,他的家族在清末太平天国之前从苏州太湖边的洞庭东山莫釐移居松江。
朱孔阳在少年时就非常喜欢书画和篆刻,显示了在此方面常人所少有的天赋,并拜名师学习篆刻和中医。
朱孔阳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但又历经坎坷,他九十五岁的人生经历我无法在此予以详述。
在他诸多的“身份”之中,我想简述一下他的文物鉴藏家“身份”。
生平第一件藏品竟然是清代皇家用印朱孔阳先生的第一件收藏品是一方瓷印,方形白文,印文曰“清漪园”。
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祝寿而在北京西郊所建造的皇家园林,即为后来慈禧改建的“颐和园”。
吴湖帆仿古山水册二十开,不让古人须眉吴湖帆能诗擅画,家藏巨富,坐镇江东,被尊为吴地画坛盟主。
他的画风并非博采南北宗之长,而是典型的南宗文人画一路,他严格按照传统的文人画法学习,传统功力也较深。
他在《梅景画笈》的《序赞》中说:“当今国粹陵替,异说纷陈,不有宣扬,孰垂圭皋?继往昭来之责,非吾党而谁欤?”可见他是以弘扬传统为己任的。
吴湖帆(1894-1968)仿古山水册册页(二十开)设色纸本23×28 cm.×20吴湖帆(1894-1968),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称为“三吴一冯”。
其画斋梅景书屋培养了王季迁、陆抑非、徐邦达等一批著名的书画人才。
山水从“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冲破南北宗壁障,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复合画风独树一帜,尤以熔水墨洪染与青绿设色于一炉并多烟云者最具代表性。
此册为临摹戴醇士之作,细微精到处,几不让于前贤,或有谓乱真之疑。
题识:青山白云。
刘松年法。
印文:吴湖帆、墨宝题识:庐滩秋影。
印文:吴生、墨宝题识:邮亭鸦语。
印文:梅景书屋、墨宝鉴藏印:朱梅邨藏题识:幽涧寒松。
石谷本。
印文:吴、墨宝题识:南田仿米氏云山作此景。
印文:吴湖帆、墨宝鉴藏印:朱梅邨藏大凡有成就的画家,基本都是从临摹前人名作入手,也都留下了诸多佳作,不论是元四家中王蒙的《溪山风雨图册》十开,还是松江领袖董其昌的《仿古山水册》八开,更不用说清代四王各册仿古册页,相比之下,吴湖帆的摹古册页二十开可称煌煌巨制,不让古人须眉。
册页有吴湖帆自题:“戴文节公为先外祖韵初沈公画册二十帧,今归吴兴庞氏,癸酉七月临于梅景书屋,吴湖帆。
”印文“湖颿”、“东南之美”、“梅景书屋”,每开钤“墨宝”腰圆章一方。
从吴湖帆的题识可知此册页作于1933年,依据的是清道光年间画家戴熙的旧本,戴熙字醇士,谥文节,旧本原是为沈树镛(字韵初)所作,吴湖帆母为内阁中书沈韵初之女。
此册后归庞元济收藏,吴湖帆临摹这套册页应也有感怀旧迹、承绍先芬的意思。
吴湖帆:待五百年后人论定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分为两期,在博物馆三楼ZG历代绘画馆展出。
第二期展出时间从20XX年1月28日至3月13日。
吴氏祖传在内的梅景书屋之鉴藏,从王谢堂燕到以物换画、以画养画、馈赠等购藏方式和渠道,吴氏用其卓识慧眼,勤奋认真的态度,走完了其一生的使命。
贤孙吴湖帆多少年来,有人说吴湖帆之后,再也没有一个能将一部ZG 绘画史,如此扎实娴熟于胸的人。
但也有人说,他只有守旧没有创新。
吴湖帆的生前,没有像张大千那样,留下“五百年来第一人”的豪放评价,但他留下了“待五百年后人论定”的余音,淡定中透着悲情。
吴湖帆生于旧历甲午年,他降生时正逢甲午战争爆发,陆上,海上ZG都惨败了。
曾任湖南巡抚的祖父吴大,主动请缨出关领将,无奈官场腐败,将领贪生怕死,一战即溃不成军。
吴大由此获罪革职,回了苏州老家。
吴家是江南的名门望族,家藏书画古器名重江南,但回到老家的吴大十分清贫。
他重名节,不叩权势之门。
靠鬻字画,卖古器过日子。
后世论吴湖帆颇具祖上遗风,朋友困顿不惜倾囊相助,而自己则每甘于淡泊,虽处困窘,也不愿受人之施。
吴大是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字学家,金石考据学家。
吴家往来无白丁,舞笔弄墨,鉴古论器。
但最让祖父高兴的话题,竟是咿呀学语的孙儿吴湖帆。
湖帆六岁,吴大延请昔日幕僚陆廉夫教孙儿学画。
陆廉夫花卉山水兼长,他在自己的画上蒙纸,让吴湖帆依样涂抹。
老少两人持笔蘸墨的游戏,使吴湖帆从孩童涂鸦的天趣,逐渐变成书画的兴趣。
晚年的吴大每日在病榻上,撑着身子教孙儿识读家藏文物,吴湖帆虽小却能与病榻上的祖父对答如流。
吴大曾感慨:“有嗣如此死复何恨。
”1902年,甲午之痛深埋于心八年的吴大撒手西去,留下“善待万儿”的遗嘱,这一年,万儿吴湖帆八岁。
13岁那年,吴湖帆进入苏州的草桥学舍,学校以新式教学为主,开放而生气勃勃,学生们课余时间结社办报、写诗作画、关怀时局、谈论新事。
在这身心俱爽环境里,吴湖帆得到了与家庭传统不同的时代熏陶,也结交了不少今后人生的好友,如叶圣陶、顾颉刚、颜文拧⒅R 菝贰⑼醪祥等时俊名流。
吴湖帆与清代状元扇收藏作者:王振来源:《收藏/拍卖》 2010年第10期吴湖帆(1894-1968)可谓中国近代古董皮藏与鉴赏第一人,其家三代从事彝器书画收藏,他60余年间经手无数奇珍雅玩,不仅在艺术上不断发展自己,诗、书、画达到三绝境界,更使“梅景书屋”所藏致臻丰盈,以至誉满东南。
而清代状元扇的收藏,则是吴湖帆最著名的特色收藏之一,它所庋藏的七十二状元扇,不但是清代状元的笔墨巡礼,而且饱含了吴氏作为收藏大家的识见与鉴藏旨趣。
“梅景书屋”主人吴湖帆名倩,本名万,字湖帆、一字倩庵,号通骏、又号愙簃、东庄。
别署翼燕。
所居斋室乃名“梅景书屋”。
时人常以国之大师尊称,为书画鉴藏大家。
早年与溥濡并称“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一起,于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美誉。
时至今日世人更以吴湖帆为之翘楚。
(图1,吴湖帆像)吴湖帆先生乃清代封疆大吏、金石大家吴大潋之孙,江南收藏名家、学者沈树镛之外甥,自幼受家庭薰陶,耳濡目染之下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1899年拜江南名士陆廉夫(恢)学画,开启了艺术鉴赏与创作之门。
1915年与吴县名门潘家之女静淑结为伉俪(图2),静淑知书识礼,能诗会画,其曾祖潘世恩乃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状元、官至宰相,伯父潘祖荫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探花。
潘氏家族富于收藏,静淑妆奁中的《董美人墓志》帖与吴湖帆旧藏《常丑奴墓志》帖,可谓一美一丑,对此二帖,吴湖帆日夕玩味,爱不释手,甚至拥之入衾,并风趣地说:“与美人同梦。
”诚见其鉴藏境界已臻高尚。
1 924年,齐卢战事起,苏州蒙难。
31岁的吴湖帆迁离苏州南仓桥故居,入上海,居于嵩山路88号。
这条路当时亦名葛罗路,与霞飞路(今淮海路)相交,隶属法租界。
吴湖帆先生所居为两幢三层小楼,以“淮海草堂”名,而与一弄之隔的冯超然“嵩山草堂”(九十号)相呼应。
但它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梅景书屋”,因吴氏庋藏宋刻《梅花喜神谱》与米芾《多景楼诗帖》而得名。
一个文人画家的日常生活——吴湖帆1933年元月的日记作者:暂无来源:《收藏/拍卖》 2015年第4期文:范景中吴湖帆先生是20 世纪杰出的画家、书法家、收藏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中国社会和中国画坛发生剧变的时代,但却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旧式文人的特征,不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生活上,如果不是抗日战争和50 年代的政治风暴震动过他的心灵的话,那么外面的疾风骤雨都好像与他无关。
就此而言,他堪称是一个保守派的典型。
这种人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排除在20 世纪的中国绘画史之外,过去,我们所关注更多的往往是那些在变革中叱咤风云的人物,或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极力创新的人物,对于像吴湖帆这样的保守派或者说国粹派即使述及,也大都强调了他们创新的一面,而他们本人是否真心情愿地接受这种赞美,则还是一个疑问。
本文的目的是想从吴湖帆的日记中抽出一些日常生活的片断,来说明在30 年代一个著名画家及其友人的日常生活情况,以便增进我们对中国画史的一些重要方面的理解,这些方面包括文人画家的生活方式,他们接受和延续传统的方式,他们作为诗人、书法家、画家、鉴定家、收藏家等等的活动方式。
因此本文所用的材料是非常具体也较为细碎的,然而本文的假设却是带有主观性的,那就是把吴湖帆当作一个文人画画家来处理,尽管用准文人画画家来称呼他或许更为恰当。
当然,这样来看待他的身份也仅仅限于上个世纪50 年代之前。
本文所用的材料选自吴湖帆1933 年元月的日记,为了说明问题,有时也旁涉其他。
但始终是以这一个月的活动为中心的。
所引用的材料均录自稿本,其时吴湖帆将届不惑之年。
下面我们将讨论他这一个月的日记,为了行文的方便,先看他第一天日记中的几句话:“一年来未有盛况,不料报传日军据山海关,秦皇岛又告危急。
”这是他本月日记中仅有的几句关于时局的话,引在这里,作为背景的概述。
1933 年元月的日记除14 日未记、2 日和5 日分别简单地写上一句“往大姊处贺年”和“供祖先礼拜”之外,其余20 多天几乎没有一天不是和朋友交往。
吴湖帆宋元明清顶级旧藏大展,必看!必看!必看!重要的事说三遍!画事看展提到民国收藏,除了张伯驹王世襄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藏家之外,还有一位海上研究鉴定范儿的大藏家,就是吴湖帆。
提起吴湖帆,就不得不提起他的梅景书屋。
据上博的介绍,梅景书屋的得名来自于两件宝贝藏品,一是南宋时期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册》,另一个则是北宋米芾的行书多景楼诗册。
一梅,一景,成为了吴湖帆的斋号梅景书屋。
梅景书屋在当时,可谓是上海的艺术收藏活动中心。
其收藏之巨,令人难以想象。
后来这批藏品,大部分都捐给了上海博物馆,收在库房里,一放就是几十年。
今年岁末,上海博物馆推出了吴湖帆梅景书屋的书画鉴藏特展,从这些藏品,你看到的不仅是吴湖帆的收藏之巨,还能看到他对这些藏品所做的研究和修复,更能看到一代藏家的涵养和风骨。
吴湖帆(1894年-1968年)累世收藏,夫妻合璧在书画收藏的圈子中,吴湖帆可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他的出身就很不简单。
吴湖帆的祖父是晚清重臣吴大澂,吴大澂是清代晚期最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官儿也做得很大,最高做到广东巡抚,武能统兵打仗,文能赋诗作画,吴大澂的金石、书画方面的收藏,大多都传到了吴湖帆的手中。
吴大澂像吴湖帆的外祖父沈韵初收藏的很多明清书画(其中包括不少董其昌的绘画)也都传到吴湖帆的手里。
吴湖帆虽然出身名门,家富收藏,但他娶的妻子更厉害。
吴湖帆的妻子是潘静淑,潘静淑的曾祖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士潘世恩,祖父潘曾莹作过工部侍郎,她的伯父是咸丰时期的军机大臣潘祖荫。
在苏州,潘家的势力之大,无人不知。
潘静淑嫁给吴湖帆时,所带过去的嫁妆中就包括了很多国宝级的文物,放在今天,随便拿出一件都得上千万甚至上亿。
其中包括宋拓欧阳洵《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三帖,懂一点碑帖收藏的人都知道,这三件东西都是碑帖收藏中的极品,而在古代,一般而论,宋拓碑帖的价格要远远高于绘画。
潘静淑文人雅气,画坛盟主吴湖帆自己也精于书画,在民国时期的上海画坛,吴湖帆是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
百年书画鉴藏,重看梅景书屋百年书画鉴藏,重看梅景书屋发表于2015-12-23 04:4212月21日-22日,“吴湖帆书画鉴藏学术研讨会”在上博举行,海内外书画研究者围绕吴湖帆的书画鉴定收藏、生平事迹等进行多方位探讨,辨析其在近现代书画鉴定史上的“..■ 上海博物馆“吴湖帆书画鉴藏学术研讨会”摘要吴湖帆书画鉴藏学术研讨会现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肖燕翼发言元代张中《鸳鸯芙蓉图轴》《隋董美人墓志拓本》上海博物馆“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正在举行。
2005年12月21日-22日,“吴湖帆书画鉴藏学术研讨会”在上博举行,海内外书画研究者围绕吴湖帆的书画鉴定收藏、生平事迹等进行多方位探讨,辨析其在近现代书画鉴定史上的“奠基人”地位。
此次研讨会也是大陆国有文博机构首次对吴湖帆先生进行综合性研讨。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特选刊与会学者部分论文摘要,以飨读者。
“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由上海博物馆主办的“吴湖帆书画鉴藏学术研讨会”12月21日~22日在上博举行,来自海内外书画研究界的专家学者围绕吴湖帆的书画鉴定收藏、生平事迹等进行多方位探讨,这次展览多数藏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次露面(或整体展开),而此次研讨会也是大陆国有文博机构首次对吴湖帆先生进行综合性研讨。
研讨会备受书画学术界关心,上博首次向公众开放学术研讨会的旁听席位在半天内全部抢空。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特选刊与会学者部分论文摘要,以飨读者。
吴湖帆书画鉴定贡献的续谈肖燕翼(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2015年10月曾以“古书画中仿、代者揭示——记吴湖帆书画鉴定的贡献”为题,参加澳门艺术馆“梅景秘色——吴湖帆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活动。
讨论吴湖帆对古书画中仿、代现象的揭示,如明董其昌、清六家等书画的代笔者,均有超越古人、启迪后人的重要发现与贡献。
本人在学习诸前辈研究成果与方法的基础上,择以清王鉴、恽寿平为例,对其现存书画中仿、代作品试以揭示,以继前辈之学,以彰前辈贡献。
吴湖帆50幅作品赏析(太美了)
2020-12-30 阅读1527
吴湖帆(1894年——1968年),起初的时候名为翼燕,号倩庵,他是二十世纪海上著名鉴藏家、书画家。
他不仅在书画收藏上富甲一方,在花湖鉴定上也具有“海上鉴定巨擘”的称号,与钱镜塘合称书画鉴定界“海上双璧”。
吴湖帆在书画创作上,入手明清,上溯到宋元,自成一家,又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更是有二十世纪海上“画坛盟主”之称。
吴湖帆出身于苏州簪缨世家,祖父官至兵部尚书,家中收藏非常多。
他从小就学习书画词文,而他的书画启蒙大多来自于临摹家中收藏的那些明清的书画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分是花鸟画、人物画还是山水画,都去学习。
他的花鸟画多取法恽寿平、金农、沈周、陈洪绶、赵孟頫甚至宋徽宗,他的花鸟画工写兼备,但是表达写意的花卉比较多。
不过说来也奇怪,他的花鸟画题材十分广泛,但是唯独不喜欢菊花,不论是画的还是种的,他都不喜欢,他的提拔上写道:“怠宕无采,掷笔一笑”。
吴湖帆的山水画从戴熙入手,还学习“四王”、“吴恽”,还对“元四家”、和“明四家”尤为喜爱,尤其是酷爱董其昌。
除此之外,他对于刘松年、米氏父子、董源、巨然等画风的追求,都能够在他的作品当中看到。
后来又开始取法李成、郭熙、曹知白等人,古意浓厚,悠然自得。
吴湖帆在临摹古人作品是没有落后守旧,而是在追寻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不被传统所禁锢,又不被现代所捆绑,所以他的作品非常讲究格调,用笔秀润,重染色,结合文人的情趣,具有清新秀丽的特点。
吴湖帆的遗憾作者:赵华吴湖帆是二十世纪重要的书画家、鉴藏家之一,吴氏门下,走出了徐邦达、王季迁这等优秀人物。
上海博物馆举办“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对推动吴湖帆研究,功莫大焉。
吴湖帆一生推崇赵董,但不无遗憾的是,在赵孟頫收藏问题上,他似乎始终游走在伪作、疑品的边缘,在鉴定上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吴湖帆收藏的“赵孟頫”作品1、《山水三段卷》《山水三段卷》是吴湖帆收藏的“赵孟頫”作品,无款,有沈周藏印。
递传至吴湖帆时,以其中《秋林远岫图》(图1)上的三个伪赵孟頫印,被强题为赵孟頫。
1985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第四期、第五期,谢稚柳给出意见是:“赵画发表时曾有款,后去了”(《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三册),其辞闪烁,似有隐情,颇有吴湖帆涂改《化度寺碑》拓本“修改”古籍的一贯作风(图2)。
▲图1 赵孟頫(款)《山水三段卷秋林远岫图》▲图2 吴湖帆涂改《化度寺碑》前后对比与赵孟頫干净、简略、变化、长线条的书法用笔不同,此卷采用繁复的短笔,皴、擦、点、染。
十年前上博展出时和几位朋友讨论认为应是王蒙,其中一开与《溪山风雨册》中一开是同景不同角度。
康耀仁先生通过绘画风格的比对分析,认为《山水三段卷》是《溪山风雨册》的散页,属王蒙早期作品。
有趣的是《山水三段卷》上的这套伪赵孟頫印不是孤品,另见于程琦旧藏改赵孟頫款的《摹兰亭序》(图3)和谢稚柳旧藏伪赵孟頫款《尚友斋铭》(图4)。
《摹兰亭序》原为陆继善所作,伪印伪款为后添,王连起先生有专文研究;《尚友斋铭》则书风晚近,可作伪印之上限;全套伪印制作工稳,亦非明清作伪名家之丑怪拙劣,距离吴湖帆生活的时代不会太远。
以吴、谢之过从及藏品的重叠,对伪印所属,不应全然不知,至于“何时、何地、何人、如何、为何”要把款“去了”,尽在不言中。
▲图3 赵孟頫(款)《临褚摹兰亭》▲图4 赵孟頫(款)《尚友斋铭》▲图5 真伪赵印对比(左起:右军四事、临褚摹兰亭、尚友斋铭、秋林远岫图)2、《急就章册》吴湖帆1929年入藏赵孟頫款《急就章册》,后联系故宫南迁时所见俞和小楷《急就章释文》册,比对两本宽广尺度、所用宋藏经纸、朱批页码编号,得出原为一册之结论,亦是一段奇遇。
典型具在风流弘长——吴湖帆关于明代吴门书画的鉴藏潘文协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民国七年(1918)秋,年方二十余岁的吴湖帆开始出入于顾鹤逸的海野堂。
这位过云楼的第三代传人,鉴赏与绘画皆精,其清才雅望,无疑为当时江南名士之首。
回溯二十多年前顾鹤逸组织怡园画社,名流云集,吴湖帆祖父吴大潋乃是首任社长。
【总页数】13页(P30-42)
【作者】潘文协
【作者单位】苏州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风流弘长--苏州博物馆藏吴门书画特展 [J], ;
2.典型具在风流弘长——吴湖帆关于明代吴门书画的鉴藏 [J], 潘文协;
3.孙煜峰的交游圈及其书画鉴藏特色——兼析20世纪上半叶以吴湖帆为中心的海上书画鉴藏家之影响 [J], 凌利中;
4.弘一斋鉴藏书画专题——孙煜峰的交游圈及其书画鉴藏特色——兼析20世纪上半叶以吴湖帆为中心的海上书画鉴藏家之影响 [J], 凌利中;
5.孙煜峰的交游圈及其书画鉴藏特色——兼析20世纪上半叶以吴湖帆为中心的海上书画鉴藏家之影响 [J], 凌利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46 MODERN SUZHOU专题 Focus鉴定家的生命与古书画同在记者 丁云苏州。双林巷吴氏故居前往来的人和车并不多。老宅也未因是名人故居而显得有什么特别,依旧是七十二家房客搭伙过日子的模样。距离苏州博物馆《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收藏展落幕已有段时间,但余音却绕梁不止。1924年吴湖帆离开苏州,人生大部分艺术时光在上海度过。天时、地利、人和的境遇下,出了这样一位天纵奇才的百年中国书画鉴定史上的重要人物。百年后,竟能将如此之多的海内外中国重要古书画链接起来。兼具,他还培养了张葱玉、徐邦达、王季迁等数位近百年来中国书画重要的鉴定家。此外,直至今天,他依旧留给研究人员尚待寻找答案的未解之题。既未留下印迹,又留下了印迹吴湖帆见过的重要的中国书画作品情况,远超人们的意料。有些上面既没有他的题跋,也没有他的鉴赏印。美国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藏有唐寅《梦仙草堂图》卷,上面的款,以唐伯虎的书法水平来看,比较糟糕。没有学者认为是唐寅的作品,认为出自周臣的可能性更大。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做了考证,发现一处题跋里提及,画的主人叫东园先生。经考证,东园先生跟唐伯虎所处时代有时间差,作者为唐伯虎的结论站不住脚。后来整理吴湖帆的资料时发现,先生早已说过,1933年2月,王选青去庞莱臣家里看到唐寅《梦仙草堂图》卷,非真迹。”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张吴镇《渔夫图》卷。另有一张现藏于美国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无论从构图、用笔、题诗、内容,两张画都很像,只是顺序、结构略有不同,是非常有名的双胞案。美国那张画上,看不到吴湖帆的任何痕迹。但吴湖帆太熟悉了,曾反复鉴定,指明具体问题出在哪里。比如其中的“余”字该用繁体字,而非简体字写法。对比吴镇真迹,说“梅花道人”几个字疏不成字。手稿《烛奸录》里明确写道是“明朝人伪本。赝品。”且写着,“珍藏湖兴庞家”。庞莱臣的庞大收藏,吴湖帆曾自言,他见过十分之七八,他未留下任何印记。但他的意见非常明确,也有充分理由。在提到吴镇《渔夫图》的鉴定意见的右边,吴湖帆又谈到了《宋人画册》。而这本《宋人画册》, 056 MODERN SUZHOU 057May 2018展出时名为“明代仇英人物图册”,上有项子京的印章。这么标,有缘由。仇英曾住项子京家,为其临摹过一套《宋人画册》。解放前,吴湖帆在民间看到这套《宋人画册》,并没有仇英的款、印,但他通过与在故宫看到的宋人画作、仇英画作做了综合比对,得出流落民间的《宋人画册》为仇英真迹的结论。美国辛辛那提博物馆有元代雕塑家刘元的画作孤本《司马槱梦苏小小图》卷,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颜辉《钟馗出猎图》等,他都记述曾见过。美国弗利尔-赛克勒美术馆藏的元代《耕织图》双卷,在他题现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刘贯道《消夏图》时提及,某天叶恭绰带来了现存北京故宫的王诜的《蝶恋花词》卷书法,而蒋祖诒则带来了元人《耕织图》双卷。”找不到的鉴藏意见,究竟写在哪儿经凌利中整理,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原王季迁带过去的一批作品;现北京故宫博物馆,原叶恭绰收藏的很多作品;现大英博物馆,由吴湖帆朋友原藏的作品,都已发现被吴湖帆非常明确地提及过。尽管他没看过《女史箴图》原作,但他根据照片当时认为不是顾恺之原作,断代是北宋以前。根据上博凌利中的搜集,仅吴湖帆写有题跋的作品就有800件。如果将那些意见散落各处的作品,看到照片有鉴定结论的等都算入其中,大概有1500-2000件之多。鉴定家如张葱玉、徐邦达,都有一套完整的鉴定理论和结论,就某张画给出什么样鉴定意见。但吴湖帆没有。他的鉴定意见,最直接的是写在该画的题跋里;不直接的就散落在其他书画的提拔里,他的手稿、日记中,极其分散。在他的《水中居》《水竹居》卷题跋里透露了一些他看过的东西。“松雪翁书画为近唐以来第一,余就所见其山水人物花卉……如青绿山水有《谢幼舆丘壑图》、《百尺梧桐图》……”其中涉及了赵孟頫的另外两张画,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元代青绿精品《百尺梧桐图》,及美国普林斯顿的镇馆之宝《谢幼舆丘壑图》。《谢幼舆丘壑图》这么重要的作品,吴湖帆竟然见过,且意见充分,认为是赵孟頫早年精进之作。若不是顺带几笔,无人知晓。诸如此类,他过目过的东西实在很多,且都意想不到。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米芾《虹县诗》卷,上面也没有吴湖帆的题跋。但在吴湖帆的日记里写到,1933年12月他去庞莱臣家,看过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册,钱选的《浮玉山居图》,现存于北京故宫的黄公望《快雪时晴图》,赵孟頫的《楷书张总管墓志铭》主卷,现存于北京故宫的米芾《行书向太
吴湖帆山水画作品欣赏(13)吴湖帆,江苏苏州人,为吴大澄嗣孙(1894—1968)。
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又名倩,别署丑簃,号倩庵,书画署名湖帆。
三四十年代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
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
收藏宏富,善鉴别、填词。
山水从“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冲破南北宗壁障,以雅腴灵秀、缜丽清逸的复合画风独树一帜,尤以熔水墨烘染与青绿设色于一炉并多烟云者最具代表性。
并工写竹、兰、荷花。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一位重要的画家,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其实已远超出他作为一名山水画家的意义。
著有《联珠集》、《梅景画笈》、《梅景书屋全集》、《吴氏书画集》、《吴湖帆山水集锦》及多种《吴湖帆画集》行世。
仿董其昌山水立轴 1936年作此件纸墨俱精,为吴湖帆盛年仿董其昌之作。
据彭恭甫题签可知。
纸是宋笺,故吴氏于题记中云“恭甫如弟获此楮以试笔,殊自在也。
”彭恭甫,字维梓,江苏苏州人,出身吴门望族,近世名画家,与湖帆交谊甚深。
握兰移栽曲图立轴 1936年作款识:握兰移裁曲图。
释戡先生吾兄雅属,丙子(1936年)二月廿五,戏拟松雪翁、桃花庵两家法,吴湖帆。
钤印:吴湖帆、丑簃长寿此图吴湖帆先生作于四十三岁,笔墨淹润,据跋可知乃采元人赵孟頫、吴门唐伯虎雨家,取赵之青绿设色,取唐之结构皴法,浑厚雅秀,精致高古,允推圣手,盖吴氏四十岁之后已融洽南北二宗,风貌自得矣。
1936年,教育部举办第二次全国美展,吴湖帆、张大千。
徐悲鸿等为筹借委员及审查委员。
是年吴并得《富春山居图》残卷,是年杰构另有《云表奇峰》、《万壑松风》诸图,皆可传世,《云表奇峰》一图,标志著吴湖帆艺术创作新起点,名噪一时。
是故1936年作品可视为吴湖帆一生创作之黄金时期.。
翠岫笼烟纸本立轴 1936年作款识:翠岫笼烟。
米氏写大姚雨霁用大翠点苔,房山、方壶竞为云山写照,翠华争妍,一新山水法门。
吴湖帆《丑簃日记》与书画鉴藏研究吴湖帆《丑簃日记》与书画鉴藏研究刘丹青【摘要】:吴湖帆是民国时期海上画坛中传统派的代表人物,虽以画名于世,但本人亦拥有多重身份,画家、书法家、鉴定家、收藏家、词人等,在三四十年代的鉴定界更有“一只眼”的美称。
本文着重以吴湖帆现存《丑簃日记》为依据,通过对日记中鉴藏活动的整理,尝试探询其鉴定理念在鉴藏活动中生成,展开,对其创作发生的作用并产生影响的方式。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围绕《丑移日记》中鉴藏作品记录,尤以《剩山图》的发现为例,试图整理出其鉴定方法特征和鉴定依据。
第二部分则以《丑簃日记》中鉴藏交往活动为重点,通过梳理其与收藏家,商人,鉴定家,词学家的交往记录,探询其在日常活动中积累图像资源,研究鉴定依据以及建立个人鉴藏风格的方式。
第三部分则将其书画创作与书画鉴定相联系,分析作为其创作资源的书画鉴藏活动在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此影响下其创作与当时艺术风尚的关系。
由于吴湖帆的更多文字资料尚在整理之中,本文主要以现存可靠的日记为依据,尝试对其鉴藏面貌进行探索式的梳理研究,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对此命题可以有更加细致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J209.2【目录】:绪论7-8第一章《丑簃日记》中的目鉴记录8-15第一节关于《丑簃日记》8-9第二节鉴定的依据——方法的综合运用9-12第三节鉴藏活动的里程碑——发现《剩山图》12-15小结15第二章吴湖帆的鉴藏活动及其影响15-22第一节图像资源的积累15-17第二节鉴定方法的切磋17-19第三节复古与新变19-20第四节以词入跋20-22小结22第三章书画创作与书画鉴藏(作为创作资源的鉴藏)22-29 第一节吴湖帆的绘画——南北宗与水墨青绿22-25第二节创作中的临仿25-27第三节时代之变与文人画境间的扞格27-29结论29-31附录一:吴湖帆年表31-51附录二:《丑簃日记》吴湖帆鉴藏辑录索引51-79附录三:图版79-82【引证文献】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条1林如;民国以来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与观念之转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条1郭彪;刘九庵古书画鉴定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同被引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10条1刘九庵;林则徐手札十则[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03期2刘九庵;吴门画家之别号图及鉴别举例[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03期3刘九庵;王宠书法作品的辨伪[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04期4刘九庵;金农书法艺术综观[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S1期5萧燕翼;祝允明赝书的再发现[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01期6刘九庵;祝允明小楷《成化间苏材小纂》辨伪[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01期7薛永年;书画鉴定与鉴定名家要论[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02期8薛永年;20世纪古书画鉴定名家方法论[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04期9徐邦达;;几种印鉴及相关书画真伪[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01期10张长虹;;明末清初江南艺术市场与艺术交易人[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02期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3条1梁江;中国美术鉴藏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2纪学艳;张丑书画鉴藏与著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3林如;民国以来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与观念之转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条1田亮;黄宾虹在民国时期的鉴定活动与鉴定观念[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二级引证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3条1刘镇;;浅论书画鉴定中文献学知识的运用[J];书法赏评;2012年06期2吉秋炜;;中国古代书画类文献的研究现状及其特色[J];文学教育(中);2012年02期3苗贵松;;谢稚柳学术文献研究的特别价值[J];艺术研究;2012年04期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条1郭彪;刘九庵古书画鉴定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相似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前10条1罗泽国;;西城里与大风堂[J];上海文博论丛;2009年01期2赵榆;;九华多佳品太乙尽真迹——张大千《山水二十八条屏》品赏[J];收藏家;2010年10期3赵榆;;九华多佳品太乙尽真迹——喜见张大千《山水二十八条屏》[J];收藏;2011年02期4高鸿;;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七)[J];收藏界;2006年10期5林水;;假作真时真亦假——张大千的“造假”逸事[J];东方艺术;2007年09期6陆判;;从《九峰三泖图》看张大千的仿古书画[J];艺术市场;2006年11期7李诚;;“造假大师”张大千[J];中外文摘;2010年18期8赵榆;;最后的九华堂珍藏[J];收藏;2011年08期9蔡卫东,李文华;一般优孟衣冠别样精神血肉——对张大千一例伪古作品的初步认识[J];东南文化;2002年12期10卫升;;张大千如何造假?[J];中国西部;2009年02期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1蔡姝婧;;用Java语言实现的日记本[A];Java技术及应用的进展——第八届中国Java技术及应用交流大会文集[C];2005年2张亚群;刘明;王建业;;IPSS夜尿次数和排尿日记相比较的准确性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3徐弘祖;徐建春;;游雁宕山日记后[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4卞雪凝;;让日记成为孩子们的精神乐园——中小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初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5晓雪;;不断创新异彩纷呈——读孙建东的中国画[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6熊月之;;开埠初期上海文人生活写照——介绍台湾未刊王韬日记[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7王艳玲;;炳灵寺北魏造像的时代背景[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8郑彦军;;董其昌与担当的山水画之比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9李赓文;;收藏家的遗钱[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10谢政发;;论董其昌之书画艺术[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前10条1本报记者杨琳;澄远楼主颜明书画收藏法眼独具[N];上海证券报;2008年2赵智强;张大千书画辨识[N];中国商报;2001年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杨耕;大千粉本,粉本大千[N];中华读书报;2008年4水天;旧时高仿能卖高价[N];中国文化报;2009年5澳门艺术馆馆长陈浩星;与古为徒博采众长[N];中国文物报;2001年6林木.;大千“山斋”集古之大成[N];中国商报;2005年7王琪森;海派书画收藏与海派书画创作的历史对应[N];文汇报;2007年8李炻;张大千的书法承传[N];国际金融报;2000年9本报记者宋亚娟;人生何处不艺术[N];乐山日报;2009年10一俊;张大千艺术市场上的台柱[N];中国商报;2007年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1商勇;艺术启蒙与趣味冲突[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2纪学艳;张丑书画鉴藏与著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3袁学军;《芥子园画传》中的山水画法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4刘越;《芥子园画传初集》考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5于洋;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6郁辉;杨钟羲年谱补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7陈忠康;《兰亭序》版本流变与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8陈怡勋;从文徵明风格为主之代笔画家与作伪画家看十六世纪苏州艺术市场之概况[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9姜昳;中国传统书写用纸的文献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10吴晓亮;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10条1刘丹青;吴湖帆《丑簃日记》与书画鉴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2唐勇刚;海上鉴藏名家钱镜塘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3韦晶;张大千泼墨泼彩山水画对当代山水画色彩的启示与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4曹俊;张大千人物画稿探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5陈皎月;张大千、刘海粟泼彩山水画风格特征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6何永祥;《芥子园画传》的历史价值[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7吴阳;张大千泼墨泼彩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宋剑飞;“南北宗论”——时代的问题,画家的反应[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9孔燕;从“积劫成佛”到“一超直入”[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10杨慧;大千多变独创新格[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