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33中国教育史零散知识点

333中国教育史零散知识点

333中国教育史零散知识点
333中国教育史零散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笔记(主概念)

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觉得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这种现象叫做学在官府。以六艺为主要内容,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客观原因: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根本原因:西周的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政教合一、官师合一

六艺: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的中心,礼重在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乐重在陶冶人的内在情操。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备的特点。

稷下学宫:战国时代齐桓公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官方出资不多加干涉,体现了私学性质。同时,它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资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①学术自由②尊师重道③不治而议论④管理规范,我国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规》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教育与社会发展:庶、富、教。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

●教育与人的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生来天赋上平等。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学习是通往做官的途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员。

●教育内容:六经,“六艺”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轻视自然知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听其言而观其行,根据观察针对性的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德育观:德育内容,仁、礼;道德修养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教师观:①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③温故知新④以身作则⑤爱护学生⑥教学相长

孟子的教育思想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仅有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才能达到完善,成为圣人。若是善端被环境破坏,就会成为小人。

对人:教育的作用就是存心养性,将善端加以维持、扩充、发展,或是启发人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成为完人。

对社会:通过扩充人性,进而达到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明人伦,人伦的内容就是人道,具体表现为五种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丈夫”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大丈夫只

向真理和正义低头。

培养途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清心寡欲)、反求诸己

●深造自得: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学习和钻研

荀子的教育思想

●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性伪之分,性伪之合,化性起伪。

性伪之分: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的本性是恶的,因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的,如果听信本能而不加以节制,必将产生暴力。后天习得者叫“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实际上是“人性恶端说”。

性伪之合:性与伪又是联系而统一的。它们好比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仁义礼法是可以被认识的,任何人都可以习得善,实现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教育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来实现性伪之合。

几个基本观点:①人的贵贱智愚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②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影响,但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③学习与教育是人的素质高低、运气好坏的决定因素

④人要努力接受知识,环境、教育、努力三者协调有序,人才的造就才成为可能

●培养目标—“大儒”: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德,人格独立,忠于君主,办事

公正,不追求物质满足;才,运用礼法,自如的智力国家。将人分为四等,俗人、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人才,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的治理好国家

●教育内容—六经: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焚书坑儒毁掉了大量传统文献,五经

能保存下来得益于荀子的口耳相传。

●教育方法—闻见知行结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

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教师观:在儒家诸子中,荀子最提倡尊师。符合以下要求者可谓教师①有尊严和威信

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③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④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墨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素丝说”与教育的作用:对社会,墨子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

爱社会;对个人,他以染丝为例,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颜色的染缸,就会染成什么颜色,来比喻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标—兼士: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

要求(最重要)、思维辩论的要求(上说下教)、知识技能的要求(有能力投身社会实践)。

●教育内容—科技知识、思维训练:科学与技术教育包括生产科技、军事科技、自然科

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帮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思维能力包括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形式逻辑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提察类明故的原则。

●教育方法—主动、创造:主动是指人们不来请教,也应该主动的去施教,兼士的职责就

是积极主动的上说下教,向人们推行自己的主张;创造的提出批判了儒家述而不作的主张,他认为古代好的东西应该继承,但在今天应该创造出新的东西;此外墨子还提出实践和量力的方法。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学者论述教育的一篇论文,阐述如何办大学。大学指15岁以上的教育,内容是在初步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之后的儒家经术和儒学思想的教育。对大学教育的目的、程序、要求做了完整、明确的概括。

三纲领: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个纲领由低到高、层层递进,表现出了较高的道德要求、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行性。

八条目:为了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意念动机纯正)、正心(不受各种情绪左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中心环节是修身。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包括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几大部分。标志着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五级、九年,是古代年级制度的萌芽;重视开学和入学教育,天子亲率百官参加开学典礼;考试,每隔一年考察一次成绩,包括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年级要求不同。

教育教学原则:①未发现预②及时施教③循序渐进④学习观摩⑤长善救失⑥启发诱导⑦藏息相辅(正课学习结合课外活动与自习,有张有弛)⑧教学相长(教师以教为学)

教育教学方法:①讲解法②问答法③练习法

汉朝三大文教政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经过长时间的修养生息,经济上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政治上出现安定局面,但当时各学派并存,思想混乱,无为而治并不能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于是董仲舒提出了要统一思想。强调文事武备的儒学其积极进取的特点与汉武帝愿望相契合,儒学便登上历史舞台。

②兴太学以养士:汉处私学繁荣,但培养的人才规格各异,思想不一,难以满足封建集权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为了扭转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兴办太学,由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整顿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③实行察举,任贤使能:察举制是始于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源于汉文帝但没有形成制度。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汉武帝将取士范围扩大到了布衣之士;增加察举制科目,孝廉是其中最主要的科目。考试中儒家受到特别优待,开创了以儒取士的局面。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董仲舒又提出了“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的严格选士方案,同时还提出“量才而受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

太学:汉文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以经学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朝廷掌握教育大权,用教育工具控制学术的发展,是同统治策略走向成熟的标志。

特点:①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具备三纲五常的德行。②以儒家经典五经为统一教材。③太学中有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后来也有了“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还有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导生制)④考试采取“设科射策”的形式,就是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分等级,学生取得的等级是授官的依据。

意义:①是中国第一所具有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查的学校②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意识形态③太学生为了反抗黑暗的宦官政治发起政治运动,掀开中国学生运动史的第一页④教学中排出异己学说,严重束缚了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鸿都门学:是东汉汉灵帝在洛阳办的官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鸿都门学的学生在政治上代表了宦官的利益。

意义:①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促进了学校多样化。

②是一种专门学校,这种新的办学模式为后来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③世界上最早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郡国学:地方官学,“文翁兴学”。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内容看前面。

●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性三品说,将人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shao)

之性”,教育能把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人教化成善。

●论道德教育:①德育作用,德教是立政之本,以道德作为实现仁政德治的手段,刑罚为

末为辅。②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③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强勉行道”(努力进行道德修养,德行就能日益显著)。

科举制度:隋朝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官学),二是乡贡(自学)。流程为,乡试—礼部试—吏部试。唐代科举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文科举又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中的常设科目有,秀才(博识)、明经(儒家经典)、进士(诗赋、写作、应变)、明法(法律)、明字(文字理论和书法)、明算(算数)。

考试方法: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

科举与学校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师说》: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作品,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师生相互尊重学习,提倡平等的师生观。

尊师的原因:教师闻道在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天地君亲师”,师道体现君道,能尊重师长就能效忠皇帝。

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以道为求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科举制度的演变:

宋代:基本沿袭了唐代制度,但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调整。①科举地位提高,废除了察举制。

②考试规模扩大,人数增多。③内容改革,废除帖经,墨义,诗赋,改为经义。④改为三年一次。⑤确定殿试为常制,设置“别头试”。⑥实行糊名,誊写。

元代:中落实其,开创“四书”试士的先例。

明代:鼎盛时期,确立了“八股取士制”,八股文的诞生和流行,预示着科举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始走向僵化和没落。

清代:与明代基本相同,徇私舞弊严重,衰落。

苏湖教学法:又称分斋教学法,是胡瑗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庆历兴学时,用于太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学校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斋教学。经义斋主要学习儒家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分为治兵、治民、水利、历算等,旨在培养具有专长技术的人才和管理人才。并且在治事斋中,学生可以主学一科,兼修其他科,是世界上最早的必修选修制度。

意义:①第一次按实际需要,把实用科目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宗,取得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②我国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③开创了主修副修的先河。

北宋三次兴学:

①范仲淹,“庆历兴学”,设地方官学;改科举;创建太学(苏湖教学法)

②王安石,“熙宁兴学”,改革太学(三舍法);恢复地方官学;武、律、医专科学校;《三经新义》,统一教材,统一经学;

③蔡京,“崇宁兴学”,普设地方学校;县、州、太学三级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医、算、书、画专门学校;罢科举改为学校取士

三舍法: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对太学的改革措施。具体内容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学院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平时也有品行和学业的考察记录。上舍生学习两年后,按照成绩,优秀的可以直接推荐做官,或者减少科举考试成绩。

意义:①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行艺与

考试成绩相结合,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②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联系到一起,融养士取士于太学之中,提高太学地位。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整理、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宋朝书院制度化: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兴盛于宋代,成为宋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代表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南宋各派大师讲述自己的主张,积极设立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出现官学化的倾向。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其学规指出为学方向和道德修养要求,标志着书院走向制度化。

元代书院:政府对书院在采取保护制度的同时,也对书院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官学化。元代书院以儒经和理学家著作为教材,也教授其他学科,如医学、数学、蒙古字学等。书院数量增多,对元代文化教育和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明代书院:明代中叶以后,书院再次兴盛,失意官僚和在野人士纷纷设立书院,讽刺时政,使书院有了明显政治色彩

清代书院:发展缓慢,由于政府对书院进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控制书院的经费和设立、规定书院师长的聘选、学生的招生考核制度等,是书院日益官学化,成为科举的附庸。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南宋时期,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征集图书,筹措经费并任洞主,亲自掌教,聘教师,筹资金,费尽心血。《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过程,提出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并且作为实际生活的思想教育的准绳,把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学习修养的途径结合起来。

教育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治学顺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只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意义:①将儒家经典语句,经典思想汇集起来,以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后世学校的学规范本和办学准则。②集中体现了书院精深,对当时及之后的书院教育,甚至官学教育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东林书院与书院将会:由顾宪成和顾允成复创,是明朝名声最大,影响最大的书院,形成著名的东林学派。

特点:①基本思想是推行程朱理学,反对王学。②制定《东林会约》,完善讲会制度。要求定期举行学术会讲,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各三日。推选一人为主持,讲学内容主要为《四书》,讲授结束后互相讨论。此外关于讲会组织的一些内容,如通知、稽查、茶点、午餐都详细作了规定,这一切都说明东林书院的讲会已经制度化了。书院通过讲会,把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学术交流,推动了学术发展。③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强调讲学不能脱离世道,东林书院在讲学之余,抨击政治、批判权贵,以正义的舆论力量给朝廷施加压力。

意义:东林书院不仅是一个文化学术中心,也是一个政治活动中心,在书院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讲会制度使书院名声大振,造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迫害,被毁。

诂经精舍、学海堂:由阮元先后创办,宗旨是最求汉代考据学说。培养了大量人才,成为浙江,广东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影响全国。

特点:①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为当时腐朽的书院教育注入一股清新之风,具有积极意义。

②各用所长,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各教师学术专长。“专课肄业生制度”,允许专课生自己选择一书肄业。③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结果。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注重自学与独立研究,组织学生合作编书,独立从事著作,对优秀的文章,书院编辑刊刻,或出专著,既是学术成果有事教学参考书。

影响:①继承发扬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造就人才。②对腐败的官学化书院教育有很大的影响。③促进学术文化发展。④引导学生终日埋头于纸堆,脱离社会实际,缺少经世才能。

蒙学教材:一般将8-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称作“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叫做蒙养书,小儿书,就是蒙养教材。

种类:①识字教学类②伦理道德类③历史教材类④诗歌类⑤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

特点:①按专题编写,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化。②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多用故事,配有插图,穿插常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力求将识字、基本知识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③学者亲自编写,提高蒙学教材的质量。④注意与日常生活联系。⑤重视汉字的特点,最为成功之处就是符合中国语言文字规律和儿童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文字浅显通俗,字句讲究韵律,儿童易读、易诵、易记。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①批判传统儿童教育压抑儿童个性发展。②主张儿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性情。③采用“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而不是督责罚的方法。④教育内容方面发挥各门课程多方面的作用。⑤主张动静搭配、体脑并用。⑥“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包括因材施教、量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颜元的主要思想:颜元是明末清初的杰出教育家。他深刻的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提倡“实学”和“实用”教育。创办了漳南书院,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忘而虚”的办学宗旨。

培养目标:“实德实才”。重视人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朝廷,政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揭示了学校、人才、治国三者关系。实德实才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的通才,另一种是“终身止精一艺”的专门人才。

教育内容:实学和六斋。实学的特点是,反对重文轻武,提倡文武兼备;反对不劳而获,提倡劳动教育。六斋实行分斋教学,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为主,理学斋和贴括斋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实际,时机到了就关闭这两斋。

教学方法:“习行”。①强调教学过程要联系实际,坚持观察、练习、躬行实践。②反对传统的“静坐”、“闭门读书”和空谈主义。因为脱离实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终日坐在书房中影响身体健康。③不反对读讲,只是反对唯独通过静坐读书来获取知识,主张读书、讲学、习行结合。④获得知识的目的在于实行,实用。习行是培养“经世致用”人才的主要途径。这对当时以读书为穷理工夫、讲说著述为穷理事业、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来说无疑是有着进步意义的。

福建船政学堂:由左宗棠创办,是近代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左宗棠一开始就把造船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并拟定《艺局八条》,对有关假日制度、生活待遇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学堂的宗旨是“习学洋技”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通过工读结合形式,有计划的培养生产和

技术骨干的做法,开创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学堂既培养军事人才,又培养军工技术人才。

意义: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形成与发展:洋务运动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这就不可避免的引发出如何处理中学和西学关系的问题。冯桂芬在《采西学议》提到,“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来郑观应和沈守康也提到了相似观点,即中体西用。后来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围绕中体西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张之洞: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整顿封建传统教育。②兴办洋务教育。③制定和推行新教育制度。

《劝学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①中学也称“旧学”,即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文学、孔孟之道。其中张之洞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②西学也称“新学”,包括西政、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张之洞认为西艺最难,适合于青少年学习。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

历史作用和局限:①开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②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思想有启蒙作用。③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的进一步推广扫清障碍。④由于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终君尊孔的封建信条支配,不利于近代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⑤作为中西文化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整合方案是粗糙的,是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反应。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康有为认为,兴学育才是维新救过的基本保障,教育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八股制严重桎梏人才,康提出了四个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①废八股,改策论②建新学,传西学③派留学,译西书④倡平等,重女教。

《大同书》: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康有为描述了一个“大同”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根除愚昧无知,教育昌盛,文化繁荣,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儿童是整个社会的儿童,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均由社会承担。康有为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包括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专章论述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倡导“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享受教育,皆为公费。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开民智”“伸民权”。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而变化,明确的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一定程度揭示了专治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

教育目的:培养“新民”。他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最失败的地方在于培养的人没有国家观念,有作为一个人的资格,但没有作为一个国民的资格。新民市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

严复的教育思想:

三育论:“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国际竞争能力取决于国民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

水平。“鼓民力”就是提倡体育,包括禁止吸鸦片和女子缠足等陋习;“开民智”就是要全面开发人民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牵扯到对传统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学风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核心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讲求西学;“兴民德”主要是从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人民忠爱国家的观念意识。文化教育观:“体用一致”。批判“中体西用”思想,主张体用不可分。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1 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青年教育的思想核心

2 全人生指导是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引导,在德智体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3 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

4 完满青年生活是多方面的,包括健康生活(体育生活)、劳动生活(职业生活)、公民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学艺生活)。具有正确生活态度的青年所应有的特征是:活动性、奋斗性、多趣性、认真性。

5 宗旨:强健体魄和精神,工作知识技能,服务人民的理想才干,丰富的风尚习惯

黄炎培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能提高国民的职业素养。

地位: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方针:社会化(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组织、办学方式);科学化,事前调查,事后总结,逐步推广

教学原则:①手脑并用②学做合一③理论与实际并行④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

晏阳初乡村教育实验: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农民化和化农民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变生活

社会即学校:①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以社会为学校。②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社会帮学校发展,学校帮社会进步。拆除学校围墙

教学做合一:①在劳力上劳心,脑体并用②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③有教先学,有学有教④教育与实践结合

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

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要求,①健全的身体②建设的能力③创造的能力④能够合作⑤要服务

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提倡“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自然活动、文学活动、艺术活动,追求完整的儿童生活。

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做是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最有效手段,同时儿童的做带有盲目性,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学四步骤:①实验观察(基础)②阅读思考③创作发表④批评研讨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第一章 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 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二)官师合一 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 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 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 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 (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 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

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 (三)设置博士官 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 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 3、废除挟书令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6、简述古代文教政策基本特点。 一、极为重视对文教政策的制定 二、文教政策充分发挥了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 三、鼓励官学的发展,允许私学发展,私学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 四、注意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任用的联系 五、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六、强调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第二章 1、简述学校教育萌生的前提条件。 1、阶级的分化和国家机器的产生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六艺教育”

第二章第三节“六艺教育” 一、六艺的内容 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 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 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 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 商代有所发展, 西周在继承商代礼仪教育的基础上, 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 1、礼乐: 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 凡是行礼的地方, 就需要有乐。礼乐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 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 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感情,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2、射御: 射:拉弓射箭的技术。御:驾驭战车的技能。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 3、书数:

书:文字。西周时期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称为“六书”。当时有了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这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字计算相关的知识。这也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六艺的特征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 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 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事;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 也要求个人道德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 可供后世借鉴。 三、意义 “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早期的辉煌。

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 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 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 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 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 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 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新版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pdf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 制的形成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教育的历史当然相较于欧美等西方其他国家也更为悠久。因此文化教育的遗产也特别丰富,所以中国无论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选拔人才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为孔子始创的私塾,教育对象也极为狭窄,以士大夫以上等级及其血缘亲戚者为主。教育内容以文史类为主,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以及五经为主。春秋时期各国士大夫的教育方式以及理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影响极为深远,传承千年。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与思想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的考试制度则主要源于古代的科举制。魏晋时期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这种科举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被沿用下来,对中国近现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即考试制度也有深远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新式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学校的建立有三条路径:洋务学堂,用于培养各种实用技术人才;改制的旧式书院,相比侧重西方现代科学,成为后来省立大学的前身;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真正的高等学校,然而这些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懂新学的官僚,主要为中央服务,不能实现大学自治。民国建立后,蔡元培首任民国教育总长,并执掌北大,从政策层面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使命的同时,将官僚的北大改造成为民主科学策源地的新北大,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树立样板。实现了大学的自治,保证了学术的自由,并确立了大学以研究学术为主的原则。三十年代,教育部又经过考察,为提高高校质量,将高校教学重心移到理工科类,限制文法专业的设置。大学教育的管理重心也上移。抗战期间高等教育比较混乱,到建国初期,高等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新中国建立后,则加强了党对高等教育事业和普通高等学校的领导。文革期间高等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的损害。

333教育综合考研全程个人心得

333教育综合考研全程个人心得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一、起初准备(买书、定学校) 我可能是考研大军里准备最晚的哪一个,开始准备考研已经是八月份了,身边好多同学都已经早就开始了自己的考研生活,我要考的专业是学科教学(英语),而我的本科专业是商务英语,只有英语是重合的,而我的重点自然而然就放在了333教育综合上,我之前不知道333教育综合那么多内容要看,拿到那个大纲我傻眼了,哇,好多内容啊,我要怎么看呢?因为当时什么都不懂,和现在的你们一样,我在网上报了一个新东方的视频辅导班,后来才知道那是311,又很麻烦的转让了还折钱了,接着我又在网上买了大纲规定的所有书,每一本,因为我觉得只有把这些书都买了心里才放心。我本来是想考上师的,所以就去了上师,因为那有认识的人,我买了上师规定的所有的书,但我还是先从333开始准备的,但是后来看了上师程星华编写的那本《应用语言学》,我本来以为很简单,但是我看了那本书后犹豫了,再加上上师今年又增了一本《英语教学法》,我更加犹豫了,333本来就那么所内容,我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分给语言学、教学法,所以,我在9月底的时候毅然决定换学校。 二、333教育综合的准备 因为上师的333和我要考的学校的333都一样,所以很庆幸,我在上师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准备的333即使换了要报考的学校也是能用的上的。起初我在上师图书馆看333,我第一遍是根据大纲把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学》根据大纲看了一遍,这第一遍就很痛苦,因为书上有些东西不是那么有条理,需要你自己去总结,我之前也没接触过,所以自己摸索很痛苦。就这样痛苦的看完了第一遍的教育学,感觉很凌乱。后来,我把教育学放在一边开始着手心理学,因为我知道教育心理学很抽象,有很多专业的概念、术语都是根本不懂的,再加上我买的心理学的书上的内容和教育学不一样,教育学的书上的顺序都是和333的那个大纲对应的,而教育心理学是和大纲完全不对应的,你根本找不到你要找的东西,我迷茫了很久,找了好多书,花了好长时间把心理学大纲上规定的东西都看了一遍,有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搜,就这样把心理学理解了一遍,至于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因为我一直都觉得很简单,所以第一遍的复习就没有看。 第一遍就这样把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看了一遍,这一遍下来根本没有什么印象,看的很痛苦,没有任何重点,一看就是厚厚的书,每天都带着厚厚的书,带就带了,要是能看进去还好,可我一点都看不去,所以我决定开始一个浩大的工程,那就是整理333教育综合的笔记,因为你们也都看过书,书上那么多东西,没有重点,即使是自己划了重点也是这一句话,那一句话,跳来跳去的看,记忆起来太困难!!也许你们听着会说,不就整理个笔记吗,有什么。对啊,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不就整理个笔记嘛,天天写很快就能写好,可是在我真正开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我在上师大的图书馆,每天从七点半就在门口等着抢位子,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他的时间都是在不停的写字,每天都到九点半关门才回去,这种日子坚持了近两个月,我本以为我写一遍还能加深一遍印象,可是我错了,因为内容太多太多了,不抓紧根本写不完,所以脑海里想的就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赶紧整理完赶紧背,因为考研就是一场战争吗,谁赢取了宝贵的时间谁就赢取了胜利!!我除了买了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简史》期末模拟试题2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学相长”的原则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2.古代最早的文艺专门学校是————————时期建立的——。 3.封建礼教的“三纲”是——、——和——。 4.韩愈认为构成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 5.明清科举正式考试为三级,即——、——和——。 6.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 二、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艺 2.求放心 3.朱子读书法 4.京师大学堂 5.活教育 6.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三、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是何时开始的? 2.简述王夫之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教育观点。 3.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怎样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回答(20分) 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填空均无先后次序规定) 1.《学记》 2.东汉(或汉代) 鸿都门学 3.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乡试会试殿试 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7.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 8,1912年(或民国元年、壬子)学制1922年(或壬戌)学制 9.《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 10.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二、解释 1.西周时的教学内容(1分),指礼、乐、射、御、书、数(2分,每错1项或次序颠倒扣0.5分)。汉代以后将《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为六艺。(2分,每错1项扣0.5分,允许次序颠倒) ,2.(孟子1分)提出的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2分)。意思是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2分) 3…是朱熹(1分)的门人<1分)整理归纳出来的。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共3分,每条o.5分)。 4.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时)建立(1分)。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1分)。 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0.5分)。它以高等教育为主,附设中小学(0.5 分)。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1分),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辛亥革命 后,改为北京大学(1分)。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333教育综合和311教育综合的区别

333教育综合和311教育综合的区别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01什么是311? 研究生招生目录上会有专业课代码,如果你考的是教育学,你的专业课代码前写的是311,你就是参加的教育学统考。311是针对教育学硕士的。 02什么是333? 333是院校自主命题的教育学综合专业课代码。333是针对教育硕士。 1、333教育综合的具体内容包括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2、333教育综合试题都是主观题,题型结构包括 名词解释题(6小题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共80分) 3、由各招生院校自主命题。部分学校有指定参考书目。去学校官网查看。 03统考311和333自主命题的区别 统考由国家出题,地区阅卷,参考国家线划线录取。自主命题由所考学校出参考书,所考学校出题,所考学校阅卷,有的学校参考国家线划线录取,有的学校自己划线录取。 1、考试对象不同。333教育综合是教育学考研中专业硕士的考试科目,311教育学基础是教育学考研中的学术硕士的考试科目。 2、考试内容不同。333教育综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内容涉及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总分是150分。311教育学基础考试,内容虽然也是上述4门课的内容,但有相当数量的题目是结合实际的,总分300分。311教育综合是学校自主命题,333教育综合是国家统考,那么311复习参考书目是按学校提供参考书目,其实对比一下五本书一样,就是333多了一本教育研究方法。

04自主命题复习参考 有的自主命题学校的参考书和311一样,那么你可以参考311进行复习。有的学校给了有参考书,那么就要以学校的参考书为主。有的学校是没有参考书的,那么最好是参考311复习。 附: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 1、教育学原理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1996年重印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教育史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2019年333研究生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为一名教育新人,读一读我国五千年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肯定是十分必要的。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史应当是华东师范大学孙培青教授所著的《中国教育史》。该书再版多次,全国发行数百万,是国内以及国外学者专家研究中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教育者从教的重要参考。这本书是笔者的一位教育学研究生朋友推荐的,由此可见,此书也是引领国内教育史研究的模范。 下面来谈一谈我对本书的具体把握。本书将我国的教育历史主要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原始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第二,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第三,封建社会末期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下又详述了各朝代的教育状况,下至村学社学,上至国学州学,描述全面且详略得当。在这三个阶段当中,第一阶段属远古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教育萌芽并对文明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进程却十分缓慢,也是各个阶段中时间最长,成效最小的一个阶段。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夏朝开始直到清朝被推翻前夕的四千多年,这一阶段,是华夏文化繁荣大发展的阶段,也是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朝代更替,随之而来的也是文化的不断替换与更新,有数之不尽的教育范例,例如赫赫有名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稷下学宫”等教育的直观反映,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学术流派和教育大家,儒道释三家最为著名,然儒家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统领文化和教育达两千多年,创始人孔子也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师之表率。本阶段初期和中期,教育对于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是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但到了后期,则完全沦为了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致最后被推翻,重塑。第三阶段是从清王朝覆灭前夕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清末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这九十年间教育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是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发展跨度最大的阶段,也是中国的教育向世界教育靠近的艰难过渡阶段。在这九十年当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历史巨变和社会革命。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的发展也是风雨飘摇,极不稳定。但正是伴随着社会巨变,教育也脱胎换骨,有了全新的发展。由落后的且严重阻碍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的古代封建教育逐步进步到与世界大方向接轨的近现代教育。在这一阶段中有几点不得不提。第一,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两大运动中,早期觉醒的民族资产阶级尝试以改革的方式保住政权和改革教育,虽然最后都被封建反动势力打压下去,但是这毕竟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新式学堂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渗入了落后的东方教育。第二,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知名学者教育家在尊孔复古的思潮兴起时引导发起的,大范围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021年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 欧阳光明(2021.03.07) 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有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学而优则仕 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

贤能之士。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5、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6、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8、太学 太学的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等学

中国教育史-官学发展之示意图

中国教育史 ——官学的发展进程【机构示意图】 一、秦汉时期 ? 秦朝: ? 政府机关设置“学室”,由吏对子弟进行教训。(以吏为师) ? 汉朝: 二、魏晋南北朝官学(时兴时废) ? 1、三国时期 魏(官学设置,基本继承汉制) 蜀国的学校教育 中央官学 太学 鸿都门学 宫邸学 地方官学 郡国--学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太学 地方官学 律学(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 太学 州学 刘备

吴国的学校教育:立国学,按古制置学官,设五经博士 (蜀吴简略) ? 2、两晋时期 西晋 两晋的地方官学 两晋时期地方官学的兴衰主要依赖地方长官。朝廷虽然偶或颁发 诏令, 要求地方兴学,但在中央官学都奄奄一息的年代,地方兴学更是形同空文。 十六国的学校教育 (大多沿袭魏晋的教育模式,并无多大独特性) ? 3、南朝的学校教育 宋朝 的学校教育 太学(魏的基础上加以整顿和重建) 国子学(最大特点就是创办了旨在培养高级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中央官学 设“四馆” 兴复国子学 立“总明观”(东观) 玄学馆 史学馆 文学馆 儒学馆

齐朝 的学校教育:国学即国子学的发展与衰退 梁朝 的学校教育 地方官学:梁武帝时期曾派遣博士祭酒分赴州郡立学,如荆州办起州学 陈朝 的学校教育:国子学(建制上多因袭梁超) 梁、陈的专科教育主要是律学,陈沿梁朝设置胄子律博士,属廷尉。 ? 4、北朝的学校教育 北魏 中央官学 五馆(儒、道、玄、士、阴阳) 集雅馆 国子学 士林馆 律学 中央官学 道武帝 初:立太学 天兴二年:增国子太学生 次年:撰成《众文经》,为太学教材 明元帝: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北魏的特创) 太武帝:另起太学于城东 孝文帝 太和九年,文明太后:建皇宗学(北魏首创) 太和十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太和二十年,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 孝明帝: 修缮国学

333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333 教育综合考研大纲完整内容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333 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 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b5E2RGbCAP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 约 60 分 中国教育史 约 30 分 外国教育史 约 30 分 教育心理学 约 30 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简答题: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分析论述题:4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80 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 艺术,指导教育实践。p1EanqFDPw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 1 / 18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重要考点)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 上编综述 1、通过对比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不同发展轨迹,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①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②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就是第一个矛盾的体现,义和团运动就是第二个矛盾的体现。(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