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重要知识点梳理
- 格式:pdf
- 大小:15.91 MB
- 文档页数:50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第一章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官师合一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
“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三)设置博士官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3、废除挟书令(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教育的开端为距今200万年前,称为“巫山人”。
2.原始社会的基本特点: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的教育四.原始艺术的教育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3.学校产生的条件:经济:私有制的产生导致脑体分工
政治:阶级分化的产生
文化:文字产生,文字积累
4.古代学校的萌芽——成均、庠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是“学在官府”
其客观原因为: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2.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3.六艺教育为礼乐射御书数
6.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7.孔子主张的教学方法:(一)学、思、行结合(二)启发诱导
(三)因材施教(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8.孔子主张的德性修养:(一)立志(二)克已(三)力行
(四)中庸(五)内省(六)改过
9.孔子主张树立的教师典范:(一)学而不厌(二)温故知新(三)诲人不倦(四)以身作则(五)爱护学生(六)教学相长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1.稷下学宫的性质:(一) 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二)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
用的高等学府。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1.原始社会教育的评价(特点?)答: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力平等;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多种方面;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1目的单一2.内容原始(上局限于一些原始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原始生活)3.形态原始4.社会性与无阶级性(笔记)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①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取火,猎渔,种植,原始手工业②生活习俗教育:群体生活规范,两性交往,成年礼等③原始宗教教育:自然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善神.恶鬼)④体格(与军事)训练⑤原始艺术教育:歌舞,绘画,雕刻3.夏商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特点西周不论国学乡学,还是大学小学,都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只是在要求上有不同的层次。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发展于商代,西周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使之更为充实和完善。
礼乐之教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为其包括,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乐教的内容主要是诗歌、音乐和舞蹈,是当时的艺术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射御之教作为军事教育,内容也极为丰富,如教射有五项要求,相应地,就有五项训练标准;御的教练亦有五项,故简称为“五御”。
学习者须经过极为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书数之教是文化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为“小艺”,一般安排在小学学习。
到大学阶段,学习程度提高,课程内容也相应地有所变化。
中国教育史复习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节:原始社会到夏商代的教育制度知识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答:1、教育⽬的的⼀致性,教育权利平等2、以⽣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3、教育活动在⽣产⽣活中进⾏。
4、教育⼿段局限于⾔传⾝教5、男⼥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社会分⼯6、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员知识点⼆:“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了解)答:1、惟官有书,⽽民⽆书2、惟官有器,⽽民⽆器3、惟官有学,⽽民⽆学第⼆节:西周教育知识点⼀:西周教育⽬的、内容?答:⽬的是把奴⾪主贵族⼦弟培养成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
内容是: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
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第四节孔⼦的教育思想知识点⼀:“有教⽆类”的含义?答:再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扩⼤教育对象,提出了“有教⽆类”的主张,指不分种族,贫富贵贱,皆可⼊学读书。
知识点⼆:孔⼦的教育内容?答:1、⽂、⾏、忠、信。
2、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点三:孔⼦的教学思想?(⽼师说考简答)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并重4、由博返约注:结合讲义和理解展开答。
知识点四:孔⼦的道德教育思想?答:道德教育是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是“礼”和“仁”。
其原则是⽴志乐道、⾃省⾃克、⾝体⼒⾏、改过迁善。
知识点五:孔⼦所著六艺?答:《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三章:第⼆节:稷下学宫知识点⼀:稷下学宫的名词解释?答: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学府。
设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固城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性质:是⼀所由官家举办⽽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教育机构。
也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体兼有咨议作⽤的⾼等学府。
知识点⼆:稷下学宫的特点?答:1、学术⾃由2、待遇优厚3、稷下学宫兼具培养⼈才、发展学术、和资政议政的功能。
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知识点⼀:关于性善论?答:孟⼦认为,⼈性本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教育史原始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生物学角度)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国)《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英国)《教育原理》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为保存物种而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的本能,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心理学角度)代表人物:孟禄(美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古代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
原始社会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它的教育,使用的方法从头至尾都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以上两种观点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本能,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哲学和社会学角度)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等主要观点:既然直立行走、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等都是劳动的产物那么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无疑也起源于生产劳动。
4、教育的需要起源说(即起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代表人物:杨贤江主要观点:生活教育,我国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些社会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和生活规范等并非天生就有,而是经过后天习得的。
如果没有教育活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延续。
教育方式是通过言传和身教。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专业化程度上讲:教无定所,教无常师。
(2)教育的属性上讲:公共性和社会性。
(3)教育内容上讲:生产技术,生活经验。
(4)教育方式上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5)教育目的上讲:目的一致,权利平等。
(6)教育对象上讲:男女有别,分类教育三、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1、官师一体“政教合一、学术官守学在官府”西周的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开,如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召见诸侯、献俘庆功、大射选士、养老尊贤的场所;庠、序、校也是乡官议政、乡饮酒礼、乡射之礼的场所。
这种政治和教育紧密相连的现象称为“政教合一”。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2、教育内容“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学科,它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到西周日益完善。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教育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父亲或家庭长辈负责教育子女的基本礼仪、道德和文化知识。
同时,一些有学问的人也会开设私塾,传授经史子集等知识。
二、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流派。
儒家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学者也成为古代中国的教育官员。
三、科举制度的实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并在宋代达到高峰。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通过科举考试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
四、私塾教育的发展私塾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
私塾是由有学问的人开设的,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和才艺。
私塾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在一些地方一直延续到现代。
五、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
西方的近代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设立学校、推行普及教育,并且兴办了一些新式学校,如洋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等。
六、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行,教育机构的设置和发展,教育思想的更新等都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也开始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
七、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经历了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到近代的科举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再到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