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地图的漂流景区差异化开发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62.79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认知地图的广州花城广场游客意象感知和结构研究
唐波;李丽玲;林琳;刘立欣
【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22(41)4
【摘要】基于188份认知地图,利用卡方检验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讨广州花城广场游客的意象感知、认知序列和感知空间结构。
结果表明:(1)认知地图类型方面,游客认知地图划分为序列型、空间型、单体型、混合型4类;以单体型为主,其他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空间型、混合型和序列型。
(2)意象要素方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标志物,然后是节点、区域、边界和道路;由于道路和边界意象单薄,标志物和节点的围合构成了游客的意象框架。
(3)认知序列方面,随着游客到访次数的增加,认知地图呈现“空间型+单体型”到“序列型”的演变序列,意象空间要素呈现“标志物+节点”到“道路+边界”的演变序列。
(4)感知空间结构方面,市内游客多元复杂,平面综合结构明显;省内游客趋于聚集式;省外游客则比较单一,出现明显的垂直单体结构。
【总页数】7页(P119-124)
【作者】唐波;李丽玲;林琳;刘立欣
【作者单位】广州新华学院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6
【相关文献】
1.视障人士对广州花城广场的声景感知研究
2.基于五感设计理念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景观改造研究
——以广州市花城广场为例3.基于游客手绘认知地图的绍兴旅游目的地意象清晰度测评研究4.基于眼动实验方法的城市开敞空间视觉研究——广州花城广场案例5.基于旅华美国游客手绘认知地图的中国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漂流设计方案近年来,随着漂流旅游的兴起,在国内各地也涌现出了许多漂流景区。
在其中,设计一个出色的漂流方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本文将就漂流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漂流路线规划漂流的路线规划是整个漂流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在规划路线时应该考虑水流情况、漂流难易度、生态环保、风景优美等因素,并根据不同的漂流群体来进行分类规划。
对于初学者或家庭团体,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漂流路线,降低难度,让大家能够安全愉悦地体验。
对于专业或高水平运动员,可以设计一些激烈刺激的漂流路线,满足他们的挑战欲望。
二、漂流装备及安全措施在漂流设计中,必须关注漂流的安全性。
为此,应该提供充足的安全装备,如救生衣、头盔、专业漂流用具等,确保游客在漂流过程中的安全。
同时,还应该建立专业的安全制度,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来到漂流景区的每一位游客都能够安全地享受漂流的快乐。
三、漂流景区设施建设除了漂流路线规划和安全措施,漂流景区的设施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景区内应设有停车场、休息区、更衣室、洗手间等基础设施,并因地制宜地设置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吃点、纪念品店等商业设施。
同时,还应该建造一些观景平台、休闲区等,让游客能够与自然更好地互动,更好地享受漂流的美景和快乐。
四、漂流宣传与推广最后,对于漂流景区的宣传和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漂流视频、新闻发布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并邀请专业漂流选手进行现场演示等活动,提高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之,漂流设计方案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细致的规划,方能设计出一套完整、有特色、符合漂流风格的景区。
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议和方案能够对有意于漂流设计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区域发展研究三门峡雪花谷漂流景区,位于三门峡市陕县店子乡,是以峡谷河流漂流为主要特色,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属于“游道型”景区。
因河道落差大,漂流惊险刺激,而且两岸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山、水、林、瀑、石、潭等自然景观姿态各异,在2008年初期试漂结束即被广大游客誉为“中原峡谷第一漂”。
2009年正式营业后,因服务设施容量不足,当年漂流23455人次[1],旅游整体效益不高。
2009年末到2010年初,景区加强了服务设施建设,强化了人才引进和员工培训,景区接待游客量大为提高。
但作为一个“游道型”生态旅游区,河道的旅游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一旦超过景区生态、空间、设施等容量的阀值,将不可避免地对景区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对景区环境容量做出科学地分析计算,把游客数量控制在景区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对保护景区环境,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游道型”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及计算公式(一)旅游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及计算公式旅游环境容量又称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力,虽然目前国际上对此还没有通用确切的定义,但一般学者均承认旅游环境容量主要反映的是旅游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生态学概念。
按照国内通行的说法,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既能保护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能满足游客要求的条件下,一个旅游区在一定时限内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
[2]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不仅是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游道型”非污染生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而且在许多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控制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确定旅游环境容量追求的是生态最适化和经济最优化,因此它应是环境、社会、生态系统的函数,在管理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般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是在满足空间容量(空间上可容纳的旅游者的数量)、生态容量(生态环境自我恢复所允许的游客数量)、社会容量(景点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所能承受的游客数量)、心理容量(在保持游客一定审美体验、旅游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允许的游客数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用一个简单的式子表示:C=min(C 1,C 2,C 3,C 4)公式(1)[3]式中,C ———旅游环境容量C 1———空间容量C 2———生态容量C 3———社会容量C 4———心理容量实际上,由于生态容量大小取决于旅游者衣食住行等产生的污染物及自然生态环境净化能力,而生态旅游活动基本无废气产生,生活废水、固体废物(垃圾)一般可通过必要的环保治理措施得以处理;景区所在地区配套设施建设可解决社会环境容量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它们往往对旅游环境容量的三门峡雪花谷漂流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王会战1马书礼2(1.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2.三门峡雪花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河南三门峡472000)摘要:在分析“游道型”景区旅游环境容量指标体系及计算公式的基础上,以三门峡雪花谷漂流景区为例,计算了其旅游环境容量,并对其2010年可接待最大游客量做了预测。
地理知识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地理知识是指对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认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分支。
在旅游规划中,地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安全的旅游方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地理知识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一、自然地理知识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1.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徒步、登山、探险等活动中。
了解目的地的地形地貌,可以合理规划旅游路线,避免因路线过于险峻或复杂而导致的安全问题。
例如,在规划徒步穿越三峡、黄山等名胜古迹时,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的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路线和装备。
1.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规划旅游活动时,要充分考虑目的地的气候特点,如气温、降水、风力等,以便携带合适的衣物、装备。
此外,了解气候条件还有助于避开旅游高峰期,降低旅游成本。
例如,在规划夏季旅游时,可以选择西北、东北等地区,这些地区夏季气候凉爽,适合避暑。
1.3 水文地理水文地理知识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水域旅游项目中,如漂流、划船、潜水等。
了解目的地的水文地理条件,可以确保旅游活动的安全性。
例如,在选择漂流地点时,需要了解当地河流的流速、水深、河段特点等,以确保漂流活动的安全性和趣味性。
二、人文地理知识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2.1 历史文化了解目的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例如,在游览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时,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可以使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丰富。
此外,根据历史文化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旅游时间,如春节期间游览各地民俗活动、中秋节赏月等。
2.2 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是旅游的一大亮点,了解目的地的民俗风情,可以使游客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
例如,在规划云南、西藏等地区的旅游时,了解当地的民族特色、风俗习惯,可以更好地体验当地的美食、服饰、舞蹈等。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其研究对于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探讨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2. 识别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3. 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2. 实地调研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数据;3. 数据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内容1. 旅游景区发展现状(1)旅游景区数量和类型:近年来,我国旅游景区数量逐年增加,类型也日趋多样化,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题公园等;(2)旅游景区分布:旅游景区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部分旅游资源丰富的内陆地区;(3)旅游景区经济效益:旅游景区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 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1)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旅游景区缺乏特色,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导致游客满意度不高;(2)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如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3)环境保护意识不足:部分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4)服务水平不高:部分旅游景区服务水平不高,如导游讲解、景区管理等方面,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
3. 旅游景区改进措施(1)突出景区特色:旅游景区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2)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3)加强环境保护:在景区开发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4)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景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游客满意度。
开启中国漂流的全新时代——清远牛仔谷景区深度营销案例分析一、项目背景要问漂流去哪儿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清远。
的确,清远漂流在业界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但是,要问清远漂流选哪里好?恐怕就众说纷纭了。
清远所有的漂流景区都在诉求自己的刺激与原生态,也让消费者在无形中对漂流的认识仅停留在刺激体验上,而事实是否真如表象所见?深度旅游所策划的牛仔谷景区营销案例,将带你一窥在传统行业领域开辟新蓝海的革新之举。
牛仔谷漂流的前身叫做五星漂流,在经过了几次易主之后变成了现在的牛仔谷漂流,它属于整个清新万里山影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整个万里山影度假区内还包含了酒店、美食城、野战等诸多项目内容,目前整个度假区的建设仍在进行中。
从整个清远漂流的历史来看,位居清远漂流业龙头老大的是黄腾峡,其次是古龙峡,第三的是玄真漂流,而根据牛仔谷营销总监段拥军的目标,是要超过玄真,坐上清远漂流老三这把交椅。
二、存在问题景区硬件优势不足深度牛仔谷项目团队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目前的牛仔谷漂流河道的设计摒弃了在原始河道上漂流的做法,而是通过修建新的漂流专用道来取代原始河道。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相较于黄腾峡这种在原始河道上漂的景区而言降低了自身的刺激程度,这在一个以刺激为最大卖点的传统行业中无异于失去了最大的竞争优势;而另一方面,在降低刺激程度的同时,安全性却得以显著提升,这在一个漂流事故偶发的今天来说,却也是具有优势的。
而问题在于,市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零做起难上加难虽说牛仔谷漂流的前身是五星漂流,在清远漂流史上有过一定的知名度,而如今的易名,却让曾经拥有的那么一点知名度化着烟云。
作为一个新兴景区,想要在一开始就挤入清远漂流的前三甲,可谓难上加难,对营销、团队、渠道、策略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彻底抹去五星漂流的印迹也未必不是好事,因为五星过往的形象在游客心中已经僵化,难以突破。
所以深度也认为应该易名,问题在于以什么样的策略解决易名后快速进入市场的难题。
梧州学院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和分析学生:卢启建摘要:本文通过对梧州学院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学校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同一性、认知意象元素和特殊意象元素。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内德可意象性强与弱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环境建设中成功的和优待改善的方面,成功的方面在以后的环境建设中给与支持,对有待改善的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且调查主要是通过开放性的调查问卷。
关键词:认知环境、校园内、意象、认知地图正文:一、对研究对象的概述梧州学院的前身是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创立于1985年。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梧州学院。
学院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梧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是一所多科性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位于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称的梧州市桂江西畔,校园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校园面积800多亩,现有三个校区,按地理位置分为北校区、西校区和东校区。
校舍面积23万多平方米,综合教学大楼、体育馆、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处于广西高校前列。
学院占地面积将达1652亩,校舍面积将达46万平方米,另有发展预留用地1119亩。
同时,梧州市人民政府还同意将梧州市体育场和梧州市游泳馆纳入《梧州学院扩建总体规划》整体建设,采取梧州市投资,梧州学院管理,梧州市和梧州学院共用的建设模式。
学院以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等学科为主,适度发展法学、理学、教育学、农学等学科,设有32个本科专业,还设有19个高职高专专业。
建有“十一五”期间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建设实验室和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二、调查方法思路:1.资料收集:调查的前期阶段,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对学院总体情况有所了解,包括建筑、道路、绿化、学校历史发展······2.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认知情况,和进一步完善公众认知地图。
大学校园空间认知地图案例研究-----以沈阳师范学院为例简介:结合沈阳师范学院新校园总体规划创作,对高等院校中心区的标志性作用,空间层次的形成,校园环境生态观的确立进行了探索,并阐述了现代高校空间环境的人文观念。
关键字:中心场所环境氛围生态系统一塑造具有标志性和凝聚力的校园中心区基地位于沈阳市区以北近郊,规划总用地面积54万m2,规划建筑面积21万m2,分三期建设实施,预计于2010年底全部竣工。
基地现状为荒废的水稻田地,平坦开阔,条件比较宽松,一切从头开始。
高等院校的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仿佛就是一个小城市。
正如城市具有典型的市中心一样,校园也应具有核心。
向心性是人心理上的一种渴求,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表征,也是人类对空间认知的出发点。
作于是我们把对校园空间个性的把握落在了中心区的塑造上。
新校址用地虽开阔平坦,但基地边界零乱不规则,难于把握。
为统一用地,进而控制整个校区,在基地中心设计了一个圆,直径380m。
圆形具有极强的向心性,并且在众多的形式之中具有显而易见的视觉突出性。
学校的主要功能区域——教学区就设在这一划定的圆形用地内。
圆形路网以内的用地又被划分为九块,形式如《洛书》中描绘的中国传统的宇宙图示——九宫格。
九宫格之中宫的位臵无论从传统观念上、功能组织上,还是从几何构图关系上都是整个区域的中心,这决定了其作为教学区乃至整个校区的中心广场的地位。
而教学区的各主要建筑则依主次分别占据九宫格内的其他地块,共同限定、围合着广场空间。
新教学区在圆形路网的控制下自成一体,位臵显要、特色鲜明,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空间意识和心理需求;严格的几何关系、充满理性的布局与教学区严谨有序的性格相和谐;开阔低平的广场空间与教学科研区开放性的学术氛围相一致。
中心广场也以其具有显著特色的空间格局在校区整体环境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场所。
二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环境氛围总结国内外高校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高等院校的校园环境应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