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地图、认知地图与城市形态
- 格式:ppt
- 大小:423.50 KB
- 文档页数:19
心智地图——军师胡定位,主要阐述如何把你的与众不同定义到顾客的心智中。
为了进入心智,信息需要简单;为了让心智接收,信息需要基于常识。
在简单和常识的基础上,成为某个“第一”,是被心智储存的最有效的办法。
那么心智又是如何储存这些信息的呢?心智地图是如何绘制的呢?我们常常用“格子”、“梯子”等比喻来说明品牌在心智中的储存位置。
对于需要定位的品牌,我们能否量化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好比超市的储物柜一样,一一对应起来呢?我现在正在用一台笔记本电脑打字。
这个品类及其周边品类和品牌在我心智中的储存情况如下:个人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戴尔、HP、苹果)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台式、笔记本、平板电脑三个品类,其向上的母品类同为个人电脑,三个品类之间是平行关系,但在心智、市场和时间上,是从左到右先后出现的。
而且三个品类的间距(箭头长度),台式到笔记本要大于笔记本到平板。
这表示,台式和笔记本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要大于笔记本与平板之间的差异性。
每个品类,都是一个储物柜,不过里面只能放下有限的几个品牌(括号里面),而且每个品牌之间,也有差异。
要给品牌进行定位或重新定位,第一个问题是:我的竞争对手是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第一步可以画出上面的心智地图来进行分析。
当心智地图清晰之后,第二步则是,我应该把我的品牌归入哪一类?因为这将直接决定我的对手到底是谁。
这种选择,主要有两种方向。
第一,归入已有品类,但区别于该品类其他品牌;第二,开创新品类,区别于之前的品类。
比如和其正凉茶,它选择了归入凉茶品类,而老翁凉草茶,选择了叫一个凉草茶的品类名试图开创新品类。
至于是否选对了,这里先不谈。
选择归入原品类与同品类其他品牌竞争,在《与众不同》当中有很多的阐述。
那么我们这里主要说说在心智当中开创新品类。
如果我要区别于其他品类,那么我在“心智地图”上的精确位置,方向和距离,如何标出来?我们将讨论上下左右4个方向,以及近远2种距离。
[摘要]认知地图是行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梳理认知地图的概念体系、地理学与心理学对认知地图研究基础上,综述了近30年国内外旅游者认知地图的研究。
研究发现:①旅游者认知地图是具有空间定位功能的、动态的、三维的旅游环境综合表象;②受旅游活动特点和旅游地类型影响的旅游者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地图类型与空间结构:③旅游者在环境习得速度和过程方面都与一般环境学习存在显著差异;④旅游者认知地图形成过程中的人类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游客类型影响因素;⑤旅游领域的研究多采用适合现场情境的方法和技术;⑥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研究思想、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缺陷。
最后提出旅游者认知地图几个多学科的重要命题。
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对于旅游规划、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旅游空间行为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旅游者认知地图;认知映射;综合表象;空间定位;环境学习1引言旅游者认知地图是编码和存储于游客大脑中的动态、立体的旅游环境综合表象,它在旅游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帮助游客有效组织空间离散的旅游信息,确定场所的空间位置和他们本人的当前位置,引导旅游者在有限时间内领略旅游地精华。
了解旅游者认知地图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描述、分析和推测旅游者环境学习过程、景观知觉评价和旅游者行为规律,而且能帮助旅游地规划、管理人员合理评估旅游地空间结构、导引系统设计、景观和设施的区位条件与服务管理质量。
先前研究虽记录了大量旅游者行为观测资料,但由于忽视了旅游环境和旅游者行为的中间变量(旅游者认知地图),所以不能合理预测旅游者行为。
因此,探讨旅游环境与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内在本质联系时,必须考虑这一中间变量。
近30年来,研究者在零星的研究文献中对之进行了探讨,但究竟旅游者认知地图是什么,旅游者认知地图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如何测量旅游者认知地图这3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仍缺乏系统的研究。
这种研究现状不仅影响到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甚至使认知地图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表征的构建---小孩长大的过程如何构建起心智表征?心智表征和语言的系统表征有什么关系?心理表征:是知识在我们心理的反映和存在方式。
按知识的种类及其提取方式,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至少有四种类型的心理表征:认知地图、心像、图式和心理语言。
认知地图: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对综合环境经验的心理表征,主要包括顺序、方向、多巨离乃至时间关系等信息。
表象:当我们在想象某个人或某个东西时,我们的心中似心中乎就会出现相关的形象。
心理学把这种出现于我们心中的形象叫做心像,并且认为它是人类心理表征的一个部分。
图式:是人类对各种世界知识的一般性的抽象和概括并且作为认知单元存贮在心理。
心理语言:可以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
语言的形式表征是以知觉为基础的表征,包括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正字法、语音和手势等)方面;语义则是形式所代表的认知内容,主要包括概念和命题。
关于形式与语义的表征是否具有相同的心理空间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局部表征的观点,另一种是分布表征的观点。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语言的分布表征模型,也叫联结主义的分布表征,更符合认知的真实情况。
用分布表征模型,我们可以解释语言加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
语句的词汇加工是从语言的知觉特征通达(到概念的过程,对概念的线性整合是通过句法监控将概念组织成命题的过程。
越是处于高层的表征越是抽象。
儿童心理语言具有金字塔形的表征结构,其语义内涵比较简单,而语言形式相对丰富,很多是“鹦鹉学舌”。
儿童语言表征的建构过程一方面是世界知识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是将世界知识和语言形式联结起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不断地被概念化和命题化,并且通过语言进行标识。
使得语言的外在符号系统内化为具有认知功能的心理系统。
另外,形、义分离的表征最符合认知经济的原则,如一个学会了多种语言的人,只需要建立形式与语义的联结,而无须另外建立语义层面的表征。
心理表征是知识在人类心理的存在形式。
一个人的认知方式以及认知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他的表征状态。
2024年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专项练习附答案解析一、单选题(共计40题,每题1分)1.因为传统媒体的式微,媒体所扮演的传统的守门人角色也被淡化,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信息分发渠道,更多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和算法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资讯在“你需要知道的”与“你想要知道的”两者之间,如果“你想要知道的”资讯唾手可得,那很多人就很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有研究发现,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人们也会选择符合自己文化偏见的电视节目数字经济时代,强化这种偏见的趋势更是急剧加强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A.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所扮演的传统的守门人角色被淡化B.由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信息渠道,这使人际交往比以往变得更加便利和频繁C.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为你提供“你需要知道的”和“你想要知道的”任何信息D.在信息交流中,人们乐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地带2.传统戏曲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以及的表演节奏,很难与当代青年人的生活节奏与审美趣味相合拍。
因而,关于戏曲衰亡的声音。
事实上,戏曲相对于互联网时代知识文化的.快餐式传播,其可重复欣赏和耐咀嚼的品格显得更为可贵,其特有的艺术价值决定了它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更不会走向消亡。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疾不徐如雷贯耳碎片化B.从容不迫不绝于耳肤浅化C.四平八稳甚嚣尘上机械化D.慢条斯理此起彼伏泡沫化3.单选题关于“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假说,通常我们应该一只一只地调查天鹅的颜色。
这种通过积累个别观察来验证假说或推导出定律的方法称为“归纳法”。
但基于归纳法的推论不能带来可靠的正确性,哲学家波普提出了不依赖于归纳法的科学方法。
他认为,试图证明假说是错误的才是科学的研究。
例如,即使只找到了一只黑天鹅,也能证明“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假说是错误的。
虽然基于归纳法的验证通常是不可靠的,但如果证伪的话,则是可靠的。
通过反复“设定一个用来解决问题的假说,寻找其反例来证伪假说,再设立新的假说······”,就可以进行科学的研究。
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地理学发生着显著变化,空间分析学派弱点逐渐在实践应用中暴露出来,在对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修正的过程中,行为主义学派开始逐步形成,成为欧美该时期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林初升,1996)。
我国地理学者从80年代开始在地理学界引入欧美行为主义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对人文地理学界的影响不大,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一、行为主义地理学的渊源行为主义地理学派和人文主义地理学派构成了行为地理学的两大重要流派。
行为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提出,其渊源大部分源于包含大量以经验为依据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20世纪20 年代,行为科学产生于美国,它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并开始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感应和行为概念引入到地理学,使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触及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是怀特,其《人类对水灾的调节》开展了人们对环境灾害反应的的地理行为研究(White, G. F.,1945)。
接着,怀特及其助手通过对其它灾害反应的研究进展发展了行为主义。
沃尔波特所著的《空间关系中的决策》一书中,预示了行为地理学的发展被确定下来,沃尔波特的研究主要揭示了移民模式下的决策过程(Wolpert, J.,1964);戈利吉和布朗开展了空间和习惯行为模式的研究(Golledge, R. G. and Brown, L. A.,1967 );另外,考克斯开展了对影响决策制定的信息流的研究(Cox, K. R.,1969 ),凯茨对行为主义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分析;所有这些工作为行为主义地理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行为地理学是在避免空间分析学派的机械性和将人地关系物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许学强、朱剑如,1988)。
空间分析学派的观点在20 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得到普遍接受,但在与之紧密相邻的北大西洋周边的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却与之毫无联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以前人文地理流派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