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全解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9
目录绪言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特点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知觉与认知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二、知觉定势三、习惯化——适应四、对变化的知觉五、认知第三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一、视觉研究的深化二、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三、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二、基本观点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二、概率性的世界三、概率知觉与个人经验四、概率知觉与环境问题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三、认知地图的性质四、认知地图的特点五、认知地图的功能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第二节城市公共意象研究实例——武汉市的公共意象一、城市公共意象图二、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三、城市环境总体评价第三节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被试者个人背景二、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三、风景质量评价四、讨论和建议第四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研究对象概述二、比较: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象元素三、讨论:识别、使用和理解第五节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三、审美评价地图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第四章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三、唤醒与绩效第二节环境应激一、应激反应二、应激物的种类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一、环境负荷理论二、适应水平理论三、行为约束理论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一、场所的环境特征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三、场所的生命四、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一、噪声的定义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第二节拥挤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二、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二、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问定位第二节私密性一、私密性的定义二、私密性的功能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第三节领域性一、领域性和领域二、领域的类型三、领域的功能第七章城市环境的认知第一节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一、城市意象研究范围的扩大二、研究方法的改进三、研究内容的深化第二节空间定向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导航系统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的影响第三节认知距离一、认知距离的概念二、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三、影响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第一节城市环境体验的原理和特点一、环境信息的特点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三、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第二节显著差异与城市环境体验一、显著差异的含义二、从环境知觉理论看显著差异三、可利用和开发的元素第三节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一、形成显著差异元素二、城市设计美学——审美情感反应的理论模型三、综合性模拟研究四、寻求易识别性和复杂性的平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一节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一、早期国外的研究二、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三、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第二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一、动作性行为习性二、体验性行为习性三、行为习性的差异第三节城市外部空间研究实例一、洪山广场二、红楼广场三、滨江公园四、四美塘公园五、讨论和建议第四节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一、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二、兼顾私密性活动三、形成私密性一公共性层次四、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五、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一、超载假设二、城市环境应激三、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四、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第二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一、应激与应对行为二、亲和与亲社会行为三、犯罪、犯罪率与恐惧感四、绩效和健康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一、重视社会因素二、旧城更新:研究例证与设计建议三、城市区域安全防卫研究第十一章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第一节基于行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一、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二、“适用”的现代术语三、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第二节环境一行为信息概述一、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二、使用者群体三、环境~行为现象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一、功能研究的扩大二、功能研究的深入: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三、功能研究的细化:特定功能与行为第十二章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一节建筑意象与室内认知距离一、建筑的意象二、使用者的建筑综合意象三、建筑室内的认知距离第二节室内空间定向一、建筑易识别性研究概述二、建筑平面拓扑复杂性的影响三、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第三节建筑体验概述一、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二、建筑体验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三、室内空间的体验第四节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一、居住场所二、老年人福利设施三、其他建筑类型结语:走向更朴实和更开明的环境一行为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目录第一章绪论 (1)§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1)§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1)§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第二章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2.1科学的研究 (3)§ 2.2研究方法概要 (3)第三章环境心理学的理论 (5)§ 3.1环境——行为理论 (5)§ 3.2理论的比较与当前的理论框架 (6)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7)§ 4.1 环境知觉 (7)§ 4.2环境认知 (7)§ 4.3认知地图 (7)§ 4.4寻路 (9)第五章气候与行为 (10)§ 5.1地理和气候决定论 (10)§ 5.2温度与行为 (10)§ 5.3海拔与行为 (11)第六章光照、颜色、气味与行为 (12)§ 6.1光照与行为 (12)§ 6.2颜色与行为 (12)§ 6.3气味与行为 (13)第七章噪音与行为 (14)§7.1噪音 (14)§7.2 噪音带来的影响 (14)§7.3噪音的控制及利用 (16)第八章灾害、污染与行为 (17)§8.1自然灾害 (17)§8.2技术灾难 (17)§8.3有毒物质泄漏的影响 (18)§8.4空气污染与行为 (18)第九章领地与个人空间☆ (20)§9.1领地与领地行为 (20)§9.2个人空间及其影响因素 (21)§9.3私密性 (23)第十章拥挤 (24)§10.1拥挤对动物的影响 (24)§10.2拥挤对人类的影响 (24)§10.3消除拥挤的策略 (26)1园林学习网〓 〓第十一章环境设计 (27)§11.1环境设计要素 (27)§11.2环境设计流第十二章工作环境设计 (30)§12.1工作中的物理环境因素 (30)§12.2劳动环境设计 (30)§12.3办公环境设计 (31)第十三章学习环境设计 (33)§13.1学校环境设计 (33)§13.2图书馆的设计 (34)§13.3博物馆和展览馆的设计 (34)第十四章居住环境设计 (36)§14.1公寓的设计 (36)§14.2别墅的设计 (36)§14.3老年人住宅设计 (37)第十五章公共环境设计 (39)§15.1医院的设计 (39)§15.2监狱的设计 (39)§15.3休闲环境设计 (40)第十六章旅游与环境 (42)§16.1自然环境偏爱 (42)§16.2自然景观的特征 (42)§16.3旅游景点的设计 (43)第十七章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44)§17.1人对环境的影§17.2资源保护策略 (44)2园林学习网〓 〓第一章绪论§1.1环境意味着什么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梧州学院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和分析学生:卢启建摘要:本文通过对梧州学院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学校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同一性、认知意象元素和特殊意象元素。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内德可意象性强与弱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环境建设中成功的和优待改善的方面,成功的方面在以后的环境建设中给与支持,对有待改善的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且调查主要是通过开放性的调查问卷。
关键词:认知环境、校园内、意象、认知地图正文:一、对研究对象的概述梧州学院的前身是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创立于1985年。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梧州学院。
学院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梧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是一所多科性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位于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称的梧州市桂江西畔,校园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校园面积800多亩,现有三个校区,按地理位置分为北校区、西校区和东校区。
校舍面积23万多平方米,综合教学大楼、体育馆、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处于广西高校前列。
学院占地面积将达1652亩,校舍面积将达46万平方米,另有发展预留用地1119亩。
同时,梧州市人民政府还同意将梧州市体育场和梧州市游泳馆纳入《梧州学院扩建总体规划》整体建设,采取梧州市投资,梧州学院管理,梧州市和梧州学院共用的建设模式。
学院以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等学科为主,适度发展法学、理学、教育学、农学等学科,设有32个本科专业,还设有19个高职高专专业。
建有“十一五”期间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建设实验室和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二、调查方法思路:1.资料收集:调查的前期阶段,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对学院总体情况有所了解,包括建筑、道路、绿化、学校历史发展······2.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认知情况,和进一步完善公众认知地图。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09级园林一班姓名:* * 学号:20094173710* 课程论文题目:湖南农业大学校园认知地图研究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老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湖南农业大学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 09级园林一班学号:20094173710*摘要:本次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农大校园认知地图的考察和研究,得出学校环境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一般意象元素和特殊意象元素。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内的意象性强与弱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环境建设中成功的和有待改善的方面,成功的方面在以后的环境建设中予以支持,对有待改善的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认知环境、湖南农业大学、意象、问卷调查、认知地图正文: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什么叫意象。
人们把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为“意象”或“表象”,而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则被称为“认知地图”。
通过本次调查的目的可以知道主要调查的场所就是湖南农业大学校内环境。
主要被试对象是分布在各个公寓的在校大学生。
我总共在学校各公寓随机调查了95人,其中芷兰公寓12人,金岸公寓25人,丰泽公寓25人,东湖公寓28人。
其中包含了动医,园林,英语,计算机,资环,土地管理,会计,室内设计等多个专业的学生。
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画农大认知地图草图;二是问卷调查。
然后通过自己的统计和归纳,得出以下这几部分内容。
(一)湖南农业大学的公共意象图我总共收到48位同学的农大校园认知地图的草图,通过总结、归纳和统计,我把同学们所提及到的意象综合起来绘制了下面这张湖南农业大学的公共意象图。
通过这张总的公共意象图,我们可以得到一下几个一般意象:1.区域,即公共意象范围图中图标表示的范围就是在同学们的认知地图草图中出现的频率比较多的地方。
其中图书馆是出现的次数最多的地方,基本上每个同学的草图中都出现了图书馆。
由于调查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学区和公寓出现的频率也比较大。
第三章环境知觉的理论歌诗图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从多角度解释人对环境的知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主要介绍环境心理学中较流行的三种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和概率知觉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1.1 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以最新崛起的力量妄图征服世界●哲学思想方面,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但不能对“物自身”有所认识,而对现象的认识必须通过先验的范畴●康德的“此岸”现象经过胡塞尔的阐发建立了现象学,主张以自然的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格式塔心理学就是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1.2 学派的建立●1890年,德国心理学家爱伦费尔《论格式塔性质》●他指出,正方形由四条直线组成,但正方形的性质并不是四条直线的集合,因为四条直线本身只具有直线的性质,而正方形是经过重新组织结合而形成的崭新整体,具有新的、与四条直线集合完全不同的性质●把这种整体所具有的性质称为“格式塔”●似动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摄制和放映的● 1.3 格式塔的含义●1)词义●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gestalt”,中译为“完形”或音译“格式塔”●2)术语●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总之,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 1.3 格式塔的含义●3)引申●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性质●于是,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成为有组织整体的因素或原则都被称为格式塔,出现了“格式塔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良好格式塔”这类说法2.基本观点● 2.1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地区分为元素●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例如,孩子不能认识单独显示的母亲的鼻子,因为母亲的鼻子是母亲整个脸部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个鼻子● 2.2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对应的关系,因而他们都是同型的现象● 2.3场作用力●可看成是同型论的推论●该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那么与之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与物理力一样,心理力也具有方向、量度和作用点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3.1图形与背景●在一定场内,我们并不是对其中所有对象都明显感知到,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底之分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图底之分是复明后视觉最早具有的反应,因此是先天赋予的,后天经验对此只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图像,一般人感知不到背景的轮廓●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形状相似时,图底关系可以互换●图底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感知对象图底不分或难分,成为暧昧或混乱的图形,视觉就会忽略不顾或因暧昧造成的闪烁而感到疲劳●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同时,环境中某一形态的要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它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使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反之,缺乏图底之分的环境易造成消极的视觉效果●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当小面积采用对比色时尤其引人注目,如蓝天上的白云●2)单纯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如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在复杂的建筑环境中以其单纯的几何形态吸引着游●3)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4)对称形态易成图形●5)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6)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对于凹凸连续的形态,图形与背景可以互换,此时,主体的经验及客体所包含的意义常成为判断图底关系的依据●7)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易成为图形●8)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9)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易成图形3.2群化原则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这一原则体现了格式塔学同型论和场作用力的观点●当我们看到一系列类似物体时,我们倾向于以彼此距离很近的一些组或集来感知它们●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这是人认识世界时通过分类简化刺激对象的方式●当相似和不相似的物体放一起时,会把相似的物体看成一组●真实环境中常常是邻近性与相似性共同起作用●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连续性是感知对象的有序现象●从系统论观点来看,这样一组元素从混沌走向有序,产生了组织和结构,更易被看做有机整体●4)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完整的图形●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连贯性的模式时,若某部分没有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它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这类所感知到的完整图形有时被称为“主观轮廓”●达到这种闭合的效果一般需2个条件:●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整时呈简单形状●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合乎逻辑的连续性3.3简化原则●1)良好完形原则●视觉组织中,对于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2)简洁原则●为上一原则的深化,指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格式塔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系,为“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一传统信条找到了科学而翔实的依据●由于这些原则出自图形实验,运用时易于掌握、操作和引申,对环境设计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上述原则主要适用于二维几何图形和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有时对真实环境中的视觉难以作出满意的解释●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直觉,忽视后天经验和文化的影响,因而也难以对个人和人群的知觉差异作出恰当的反映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 2.1基本观点●该理论由吉布森提出,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如寻求生活资源及配偶、预防伤亡等)●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环境提供●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1)环境提供●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恒定的功能特性,吉布森称环境客体的这种功能特性为“提供”●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生存意义●例如一根树枝,你可把它当柴烧,也可作手杖,还可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择)●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吉布森还认为,感知觉是机体对环境进化适应的结果●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进化的结果●事实上,不少动物的知觉能力是先天遗传的,如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伤害●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体现2.2生态知觉的意义●生态知觉理论并不否认学习对提高知觉有效性的重要作用,正因为人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需以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万物相生相克构成了自然界的生存原则与生命链结构,过分的人类中心主义必将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并行退化,继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环境的物质特性与社会特性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人们就会发现和利用它●因此,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由不得我们主观上赞成还是反对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正是建筑的这种功能意义说明了为什么在三伏天一大早有许多闲杂人员涌入图书馆门厅争抢沙发座位(出入自由,有舒适的沙发和免费空调,提供了避暑好去处)●面对类似现象,与其抱怨人们的素质差和不文明,不如主动从改变环境特征和完善制度方面找原因●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从环境“提供”的观点来说,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征中找到原因●因此,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改进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有益的启发●现实生活中,寻常百姓更多地关注衣食住行、娱乐、交往等环境的功能特性及其利用●然而在城市环境中,这些方面提供给居民的只是现成的有限选择,居民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关系着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到他们对环境的态度,这一切又反过来影响着物质环境的特性和社会环境的生态●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由布伦思维克提出的概论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经验和学习的作用3.1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布伦斯维克认为,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来自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他的观点与吉布森相反,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环境特性;事实上,这些信息往往是复杂的,甚至使人误解的环境线索3.2概率性的世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混沌把我们带入一个无序和有序的统一,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模糊中隐含着秩序的世界,即概率性的世界●我们肯定概率理论科学价值的同时,并不否认世界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链条●我国思想家荀况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人所认识的世界总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模糊性,是一个概率的世界●人的一生和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探索着前进,确定性指导着探索,不确定性吸引着探索,以了解和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局部状态,使它适合人的目的3.3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来说包含两层含义:●●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要●●实际环境中由于人的不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场所,所有的场所需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兴趣,如游览和娱乐场所●而有些场所需要提供较清晰的主角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如医院、车站、机场、商场、交通要道等●●设计不当就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图底关系,及易形成“图形”的主要条件●●群化原则与简化原则●●生态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概率知觉理论与生态知觉理论的差异●●理解——●●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举例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