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6.36 KB
- 文档页数:2
《来华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和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文化移情能力是留学生适应新文化环境的关键能力之一,它涉及到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尊重和接纳。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来华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以期为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二、文化移情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文化移情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时,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体验和感受他人文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新文化环境,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意味着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规则,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并融入中国社会。
三、来华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在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注重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全面培养留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其次,缺乏实践机会和文化体验活动,使得留学生在实践中难以真正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
此外,缺乏专业的跨文化交际教师也是制约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四、来华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策略(一)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增设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导论等课程,帮助留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观。
同时,应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文化体验活动。
(二)提供实践机会高校应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如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志愿者服务、实习等,让留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可以邀请留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跨文化交际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水平。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文化移情的价值与培养的能力,它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文化移情,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沟通障碍,比如母亲向孩子诉说母爱、妻子向丈夫倾吐夫情、兄妹向兄弟诉说兄妹之情等等,而不被对方接受,由此产生了许多的误解和冲突。
这时,就需要“文化移情”。
当双方都怀有美好愿望,把握住了正确的信息,且各自站在客观立场上思考问题,那么双方之间就容易产生一种默契和情感认同,从而有利于消除彼此间的分歧和误解,有利于促进相互理解,使人们互相沟通顺畅,取得相互谅解与尊重。
人类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在这种语言交流过程中,没有主观,只有客观,文化背景的差异并不能成为文化移情的障碍。
但这并不代表文化移情不存在。
文化移情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可以弥补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沟通的鸿沟,实现人们相互之间的认知、情感的和谐融合。
在英国社会中,母亲向孩子诉说母爱,妻子向丈夫诉说夫情,兄妹向兄弟诉说兄妹之情,还有一些特殊群体如聋哑人士、艾滋病患者、同性恋者等,他们之间也会出现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甚至发生矛盾冲突。
如果在这个时候,人们之间能够理解对方的行为,并且具备文化移情的能力,那么这种误解就会大大减少。
这就意味着人类共有的一种智慧正在发挥作用,将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智慧传递给人们,使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不仅如此,文化移情还可以降低人们的防御心理,促进相互理解。
当今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地球村已经形成。
然而这种紧张关系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无论你身处何方,想要保持友谊或者进行贸易活动,首先都要搞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移情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例如: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到一家饭店去就餐,饭店服务员把客人介绍给厨师后,准备烹饪几样菜品,客人很高兴,指定其中一种菜肴为主菜,而将另外几样菜做成配菜。
事后,客人把自己的这种做法告诉了厨师,希望按照原样烹饪。
I论坛■俄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文/赵耀文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也日益频繁起来。
“跨文化交际”这一词汇,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被频繁提及。
作为我国的友好邻邦,我国与俄罗斯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俄语专业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本文将着重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移情能力”的教学培养加以探究。
关键词:俄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培养为了让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合作能够更顺利的进行,对跨文化相关专业特别是外语专业的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所谓的“文化移情”,就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主动转移到对方的文化背景立场上,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具体交际活动。
文化移情为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
―、文化移情能力一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中,除了文化移情之外还涉及到:交 流能力,容忍能力、应变能力、文化学习了解能力、态度表迷能力等多个方面,为什么说文化移情能力占据了核心地位呢?主 要原因与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有关。
首先是其在语言语用方面的表现。
这个主要是指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而信息接收的一方可以从说话一方的角度对表迷内容进行准确理解。
这时就需要信息接收者具有良好的文化移情能力,能站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之下对其表迷内容进行准确的理解。
例如:饿语中“ a c T uK a K r p a B a n o c A e A〇»A2 ”直译过来是“成 长像雨后的蘑菇”,但翻译理解时则是“如雨后春笋”。
这主要是中俄经纬度存在差异造成我们常用来做比喻的作物不同,这是就应该运用文化移情能力对其表迷的内容加以理解。
其次是在社会语用方面的表现。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设计到社会的文化背景交际,这时就要运用文化移情能力,设身处地的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等。
·54·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16G240);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KYYWF-0660);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备案课题项目(GJD1316047);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KYYWF-0647);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 (SJGY20170575);佳木斯大学2015年教育教学研究重大项目(JYZW2015-07)摘 要: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移情是摈弃文化差异,实现文化交流的根本保障。
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和外语教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外语教学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复杂体系,它既包括语言的学习也涉及文化知识的渗透。
文化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要将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结合起来,引导学习者认识中西方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努力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才能使外语教学的发展顺利进行,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实施。
1 文化移情的概述移情(empathy)这一概念最早始于美学领域,在1873年由德国的一位美学家提出,不但被看作是审美的象征,也是一种情感的渗透。
外语教学不仅涵盖语言学习,同时也包括文化的交融。
文化移情主要是让交际的双方摆脱固有的文化思维,减少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和交流障碍,有效地实现语言学习和跨文化沟通。
文化移情既包括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两个方面,又是二者的集中表现。
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二者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外语教学中适度地引入对文化移情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就会在不同的文化模式、语言模式和交际模式中建立主客体的交流的纽带,积极而有效地引导学习者进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更能促进教学目的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探讨作者:肖丽姚晶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8期[摘要]通常跨文化交际是指具备不同文化条件及背景的民族成员互相之间展开的各项交流活动,跨文化交际属于社会较为普通且长久存在的现象。
因为交际方面或者是双方之间对文化传统了解不足,或者是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所呈现的说话方式及习惯均是不同,交际人员在进行交际中通常是无意遵循族语或者是说话方式,以此来表达自身思想及情感,从而也就出现了文化迁移。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迁移历史背景[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075-01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各个民族文化可谓是个性及共性共存的。
共性能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或者是保障,个性则是组成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阻碍。
交际属于语言的基本功能,运用语言展开各项交际更是语言学习,尤其是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
21世纪属于多样化时代,跨文化交际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必要。
成功交际不只需要较好的外语语言能力,更是需要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深刻了解。
一、文化迁移模式(一)文化信息传播交际一方或者是双方各类文化信息量大于说话者给予的文化意值,也就是听话人通常除了给予说话人应传达的相关意值,并且附加着说话人还没传达的意思或者是受话者将说话人要传达的较弱意思人为性加强,例如:你饿了吗?这句话在汉语中通常是表达寒暄,和英语中的Hello相似。
不过某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讲,该句话并不是寒暄之意,通常他们会理解为对方是要邀请自己吃饭,这时也就是所谓的意值增加。
(二)文化信息弱化通常交际方或者是双方所得到的相关文化信息量没超过说话人给予的对应文化意值,也就是并不是所有信息意值弱化原有信息强度,这时也就存在着文化信息弱化现象。
比如中国学生去拜访美籍老师,开场白是:Are you free this aftermoon?这时他的美籍教师会感到奇怪,因为通常美国人会认为我是否有空是与别人无关的。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地球村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人们开始频繁交流。
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越来越重要。
而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得到提高以适应新的发展。
本文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做了综述,梳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类研究,以带动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
1. 国外研究1956年,Chomsky在其文章《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首次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an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强调了语言使用规则。
然而,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文化。
1967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先采用了“交际能力”,对Chomsky进行了批判,他认为Chomsky关于“能力”的定义存在局限性。
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可能性、可行性、得体性和表现性。
其中,得体性强调了语言使用应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
1959年,Hall首先运用跨文化交际概念,并对言语交际行为作了深入分析,此书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山之作(戴晓东, 2011)。
随后众多学者在该领域继续探索,跨文化交际历经半个世纪的旅程,理论框架也越来越清晰丰满,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Ruben(1989)提出了Behavior-skill Approach模型,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是一系列的交际行为。
Gudykunst等人(1977)从心理角度来解释交际行为,提出了焦虑性和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他指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不是用其文化准则而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解释其行为模式。
Ting-Toomey(1988)提出了身份协商理论,该理论围绕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冲突问题,分析了面子的行为与策略。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研究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英语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
文化移情能力是使英语语言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关键,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保证。
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也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跨文化中文化移情理论入手,通过了解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文化移情能力;研究【中图分类号】h31科研立项:本文系2012年邢台学院校级科研专项课题《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专项编号xtxy12n16) 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这无疑给大学英语试听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当前新的教改形势下,大学英语的视听说教学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
而文化移情能力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其文化,实现学生语用能力与文化素养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能力。
因此,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二、文化移情1、移情与文化移情移情(empathy)最早是德国的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cker)1983在其《视觉形成感》一文中明确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
随后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立普斯(theodore lipps)引入心理学领域。
而今,移情理论已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多种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但是对于移情的定义的界定,各个领域的学者众说纷纭。
brunner(2003)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一你的一致性。
如何加强高校意大利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获奖科研报告摘要:高校意大利语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中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足够的文化移情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要素之一。
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对意大利语人才的培养和意大利语教学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本文在研究国内高校意大利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加强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可行方法,希望能对国内高校意大利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化移情;跨文化交际;意大利语教学语言不仅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基本工具,也体现出语言发源地的文化,反映出其社会成员特定的思想、观念、行为、心理和语言特点。
语言学家拉多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
”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词汇、语法,更要进行文化渗透,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念,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一、什么是文化移情能力“移情(empathy)这一概念最早始于美学领域,在1873年由德国的一位美学家提出,不但被看作是审美的象征,也是一种情感的渗透。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使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能够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与对方产生共情反应,减少交际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文化偏见,承认文化的多元性,避免因文化障碍而导致的沟通不畅甚至文化冲突。
在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渗透越多、方法越得当,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就越强,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就越轻松、顺利,在交际过程中也能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形成良性循环,于跨文化交际百利而无一害。
二、高校意大利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高校意大利语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意大利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中意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就是文化移情能力,因此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在意大利语教学中至关重要。
中英文化差异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研究作者:逯曼隋晓冰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12期逯曼,隋晓冰(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当今世界各民族之间交流时必不可少的环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跨文化交际也日趋频繁,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变得困难,甚至出现障碍。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移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文章从中英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其对英汉实践翻译的影响,这将对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翻译;能力培养一、文化移情能力的影响因素“移情能力”起初是一个美学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的如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
所谓移情能力,就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是人类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殊能力。
移情能力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其在维持和发展社会关系、提高交际能力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移情能力根据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主要由三部分因素构成: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交际因素。
具体说来,影响文化移情能力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文化定势”。
“文化定势”是指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成员的过于一般化的信念或态度,是一种简单化的认知方式。
文化定势对文化移情能力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影响表现为文化定势能够帮助人们恰当而又相对稳定地认知这个世界,减少跨文化交际的盲目性和复杂性,鼓励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效降低焦虑感和恐惧感,从而能在文化移情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消极影响表现为文化定势,一方面夸大了群体的差异性,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将文化看成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各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共性,这样极容易导致“本群体文化中心主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他文化产生偏见或歧视等。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摘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文化移情通俗地说,就是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框,摆脱原来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移情能力,它是文化沟通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摘要: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他们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从而取得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 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一、引言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正在促进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跨文化交流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当前,国内外语界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胡文仲、邓炎昌、刘润清、高一虹等,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要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并强调教学中的文化对比,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交际能力。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移情能力(cultural empathy competence)的高度关注,是跨文化交际学从表层研究进入到深层研究的转折点和重要标志。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
跨文化交际中移情能力的培养作者:余桂霞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34期[摘要] 语言与文化二者相互依存,大学英语教师应将语言教学与文化认知教学统一起来。
文化移情能力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交际培养途径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人们生活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环境里。
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也就成为英语教师和学习者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移情的概念移情首先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是指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观物象,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和主体情思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
后来,这一概念被应用于心理学中,称作感情移入,它有两种含义:作为心理学的一般用语,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也有人认为,移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另一个人的位置上的能力。
受到美学、心理学中移情说的启示,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于1987年首先把移情用于语言学研究中,按照库诺的说法,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
Webster字典中移情被定义为“分享他人情感或思想的能力”。
何自然教授在1991年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首次在国内学术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顾嘉祖(2000:220)认为:“对移情的界定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文化移情,即能够站在他文化的角度,理解、感知并尊重其差异,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深度理解和融合。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这一能力,从而帮助个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和融入。
通过深入分析文化移情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本文旨在为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移情能力的定义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际,简而言之,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如何有效理解、接纳并适应彼此文化差异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包括语言层面的交流,更涉及到非语言行为、价值观、信仰、习俗等多个层面的理解和互动。
而文化移情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项重要技能。
它指的是个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主动置身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中,以对方的文化视角来观察、理解和感受事物,进而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要求个体具备跨文化的知识,更要求他们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及灵活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不言而喻。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
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对于提高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以及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移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文化移情能力是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
在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往往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具备文化移情能力的人能够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行为和言语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从而避免误解,增进理解。
Vol.33No.8Aug.2012第33卷第8期2012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culturalempathy)是主客体间相互沟通、相互适应的重要方法。
文化移情是基于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旨在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建立双向协调、双向互馈和双向建构的机制。
适度原则是文化移情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原则,在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中要注意坚持适度原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结合起来,不至于偏颇。
一、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因素深深的制约着不同文化交际时的语言使用。
针对汉、英两种语言来说,其在语言系统、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其在语用方面也收到诸多不同条件的制约,其中文化因素的制约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差异主要是指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汉、英两国的文化差异,两国人民操持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等,这些都是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而这种文化差异又在许多地方影响着双方交际的结果。
1.影响信息的获得,在中国曾经有这样一句流行的标语“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如果忽视文化差异的话,这句话就会被说成是G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safely!那么对于操英语的本族人来说就会认为你是要告诉他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平安回家,而不会把这句话理解为“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其实,对于英国人来说,如果想表达祝愿,用一个Good luck!就可以了;如果想表达要司机小心驾驶,用Drive carefully 会更清楚;如果这是出车前的一句警语,我们用safety first in driving 这样的表达方式会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
2.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说话人想越过话语字面意义去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
例如:That guy 's got a Midas touch .作为接受信息的人,首先要弄明白Midas touch 是什么意思。
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文化背景,要知道这个词组来源于希腊故事,Midastouch 指的是希腊国王Midas 的点金术(the Golden Touch),其次再来根据语境分析这句话的意思,如果只是单纯知道了这个词组的意思似乎仍然不能够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意思,不知道说话人到底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这时就需要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语境去推断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人很会做生意,他无需花费太多气力,就会像希腊国王Midas 那样点物成金,轻松赚钱。
此外,中英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也是影响两国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发展,这些发展体现在言语中就是使得很多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大量出现。
对于那些较不关心中国发展状况的英国人来说,在与中国人交流时,就会很难理解这些新出现的词语的具体含义,从而导致交际障碍,所以,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双方来说,如何使想表达的意思清楚明白的用对方的语言表达出来,对取得成功的交际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移情,在语用学上主要是指交际的双方能够设想并理解彼此的用意,从而能够情感相通,它既包括语用语言问题方面,也包括社会语用问题方面,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吐露心声、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言谈的心态和意图。
近年来,中国外语界越来越重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比如,注意提醒学生不要随便向操英语的外国朋友谈论诸如经济收入、年龄、宗教或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所谓的非自由话题。
这说明我们已注意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问题。
但是,就非自由话题而言,不同国度、不同社会、不同文化往往有不同的判定标准,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国别文化教育。
在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交流时,我们会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参照汉语文化的习俗来遣词造句,因此可能触及操英语的本族人忌讳的非自由话题,或带有典型的中国文化色彩,使用让对方感到陌生的表达方式。
面对类似现象时,操英语的本族人的感受如何呢?恼火,不快,还是予以理解与原谅?我们主张,在用英语交流时应尽可能遵守英语中的语用原则,尊重对方的民族文化习惯,特别是当我们身处英语国家时更应如此,以便顺利沟通。
这是文化移情的重要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研究高轶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摘要:文化移情是基于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
在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中要注意坚持适度原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结合起来,不至于偏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适度原则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172-02172--移情要求交际双方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话语的用意。
在中国生活、工作的英美外国朋友同我们打交道时,有时也会发现我们使用的英语在用词或构句方面多少带有中国特色。
作为听话人,如果他们意识到自己身在异国,注意到跨文化交际的文化移情,就不应对因文化差异偶尔混杂在英语中的异国特色感到诧异,也不会因听到离格英语而不快或反感。
比如,要用英语表达《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时,只能译成“Sister Ah Qing”。
再如,中国学生早上见到外籍老师时可能使用问候语“Good morning,teacher!”等离格英语,尽管它不如“Good morning,sir!”之类的说法地道,但在中国的环境里应该是可容忍的。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中国英语”或“汉式英语”,身在中国本土的操英语的本族人也应入乡随俗,进行文化移情。
这涉及“中国英语”或“汉式英语”的可接受性和容忍度问题。
此外,在进行翻译时,也会遇到因文化差异等原因引起的棘手问题。
比如“巧媳难为无米之炊”的两种英语译文:Even 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Even 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从移情的角度来说,前一种译文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习俗,比如中国人主要食用米饭(rice),因此译文出现了rice 一词,对熟悉中国文化习俗的读者来说,该译文是能够接受的。
后一种译文也注意到了移情,不过考虑到读者对象是操英语的西方读者,因此在译“无米之炊”时灵活地选用了bread(面包)和flour(面粉)。
西方读者也可能会出自移情的心理,对后一种译文产生困惑:难道中国人也像我们西方人一样,都是以面包为主食吗?可见,翻译离不开语用移情。
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因人、因事而异,因语境而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知心理不完全相同,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带有中国味的离格英语。
为了交际的和谐与成功,我们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和翻译中的文化移情。
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在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中要注意坚持适度原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结合起来,不至于偏颇。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必须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差异上度的把握。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注意从社会、文化交际等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
为此,必须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同时,交流者之间还要注意对移情适度原则的把握,交流者双方要对两国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对两国的语言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同时在交际的时候还要注意彼此的身份等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民族心理也会给交际双方带来诸多不便,使得他们在交际中获得的消息不够确切甚至是错误的。
例如,对于西方人来说,狗是他们忠实的朋友,他们对狗情有独钟,一般的家庭都会把狗作为宠物倍加爱护,如他们形容一个人幸运时会这么表达:You are a lucky dog。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怎么像狗就幸运了呢?如果真的像狗的话,那岂不是没有尊严的活着吗?这样的生活算得上幸运吗?由于受民族心理的影响,中国人对狗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如果不理解西方人的民族心理,听到这样的话,中国人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而西方人的本初意思是想向对方表达一种羡慕的心情。
中英两国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惯并按照这种习惯进行相应的推理,这也是文化差异导致交流双方获得错误信息的一个原因。
现在我们拿The organization quickly mush-roomed into a mass movement这句话作为例子加以分析。
这句话中的mushroom往往被我们中国人看成了“春笋”,所以我们就按自己的文化习惯去认知对方所说的本来就不相同的事物,想当然的就把这句话理解为像“雨后春笋”那样迅速发展,但是对于英国人来说,在本国语言中mushroom 虽然表示数量多、生长迅速的意思,但它还暗含着灭亡、消失也迅速的意思,例如,mushroom fame表示突然而来的名誉、一夜之间形成的名声的意思,a mushroom millionaire表示暴发户的意思。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理解,这句话就完全表示褒义,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并不见得就是想表达“雨后春笋”这样的意思。
如果在交际的时候不注意这方面的影响,交际双方就很难理解彼此要表达的感情色彩,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中英文化差异会严重影响操持两种不同语言的人的相互交际,使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方传达的信息。
此时,在交流双方要注意度的把握,要对双方语言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即使是出现了意外,也要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等带来交流的不便,是每个民族在跨文化交际时都极易出现的情况。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平等性、互补性等特征,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跨文化交际,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1〕立普斯.论移情作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3).〔4〕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责任编辑姜黎梅)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