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22.60 KB
- 文档页数:4
AbstractBody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ach movement of a person can express one‟s emotions and attitudes. Body language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with intercultural view, however, it has the same purpose that it helps people communicate in an effective way.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lways use different nonverbal means of communication, conveying non-verbal information which plays a necessary rol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f both part s can‟t be deeply in the same cultural background, it will be more likely to create misunderstandings which cause failure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negotiators should have strong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get familiar with many different form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o as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well, observe negotiation opponent, and use nonverbal expression more effectivel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ypes of body language , its important functions, and the important role body language play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s.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ce in posture, facial expressions, gestures and body space (distance). This paper also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discussion on body langua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elps people reduce or avoid misunderstanding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under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Key words: body languag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中文摘要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体态语教学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09-18T10:22:26.920Z 来源:《知识-力量》4中作者:赵昕[导读] 在英语教学中,无论是高等英语教育,还是基础英语教育,都日益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体态语作为非言语交际行为中的重要部分所受重视较少。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无论是高等英语教育,还是基础英语教育,都日益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体态语作为非言语交际行为中的重要部分所受重视较少。
而体态语在英语课堂中,可作为提升教学效率,增加师生互动的重要辅助语言。
并承担多种功能,所以课堂中教师适时,适当的使用体态语,并在讲解语言知识的同时辅助体态语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体态语引言人类的交流通常分为两个方面,即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
尽管言语交流是人类交流最主要的、最普遍的手段,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交流方式。
事实上,当人们彼此接触时,不仅会使用言语,还会使用无声语言。
后者用于帮助有声语言增强交际的效果和增强对交流信息的理解。
我相信每个说至少一种语言的人都有使用非言语的经验。
而体态语就是非言语行为中最为直观,最为常用的一个类型。
心理学家发现,在两个人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一些信息交流是通过沉默的体态语来实现的,这意味着从人们从听觉信息中获得一部分的信息,并通过观察对方的体态语获得另一部分信息。
这足以说明体态语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依据现在的研究,体态语分为眼部动作,面部表情,手势,姿势几个方面,这些元素在教师的教学中均有所体现。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难免有一些问题通过英语描述学生无法注意或是无法理解,所以教师应当适时、适当地使用体态语用以辅助学生理解。
邓炎昌和刘润清(1989)曾经指出:“真正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在用另一种语言说话时,也应该换用另一种语言的体态语。
”而在我国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英语国家的体态语介绍稍显微薄,而对体态语的了解涉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掌握,它是至关重要的。
体态语与中学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通常的是言语交流和文本内容的传递。
然而,体态语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同样在师生互动和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体态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方法,希望引起大家对体态语的重视,从而更好地运用非言语交际手段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体态语。
体态语,也称为身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传递信息的交际方式。
根据功能,体态语可分为表情符号、指示符号、适应性动作和象征性动作四类。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使用适当的体态语,以达到更好地传达信息、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的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体态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态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运用丰富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可以形象地展示课文中的情节和情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体态语能够传达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体态语,如微笑、点头等,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此外,体态语还可以营造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体态语呢?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常用的体态语。
例如,在教一些表示情感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利用面部表情和手势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模仿。
其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体态语的练习,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问路”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路标、指方向等动作来练习会话。
最后,对于学生在体态语运用中出现的错误,教师需要及时纠正,避免产生误解。
总的来说,体态语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巧妙地运用体态语,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沟通。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探讨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从而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
教师也应该不断反思和实践,将体态语与言语交际相结合,发挥其最大的潜力,以提升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论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中西方体态语差异作者:程迎新来源:《教育界·下旬》2018年第11期【摘要】文章从文化差异的角度阐释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体态语的理解和使用,旨在通过案例研究来了解不同文化下体态语的特点和差异,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便于能够进行得体而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体态语;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一、引言人类交际一般分为书面、口头和身势三部分。
体态语是人类交际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行为,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姿、面部表情和体触行为等。
由于文化教育的差异,绝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认为书面语最重要,口语次之,至于身势动作,则是排列最后的。
然而,无论是从不断进化的整个人类还是从个人角度看,这些技能的习得次序、出现频率及平常所提供的信息量,都表明三者之间的重要地位正好相反。
美国人类学家伯德惠斯特尔(Birdwhistell)在1952年出版的《体语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Kinesics)中提出身势学的理论,对体态语进行了系统研究,该书引发了对体态语的广泛讨论。
1970年,伯德惠斯特尔在一项研究中指出,至少65%的交际消息是由非言语方式传递的。
由于文化差异,相同或相似动作的体态语会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为不同的信号和不同的信息,从而导致不同的反馈结果。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是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下,人们更应该了解彼此的体态语差异和禁忌,从而避免因不当的体态语行为而引发的文化冲突。
二、研究体态语的现实意义体态语最初先于文字语言出现,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丰富的手势语,并用其传递各种信息。
因为口语和书面语都需要经过后天学习习得,特别是书面语只有在出现文字记载后才可以学习,而体态语习得的先天成分较多,且具有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替代话语、强调和补充等功能,因此体态语行为在交际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毕继万认为: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仪表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 (body language)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
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
1.面部表情语言的运用。
达尔文说:“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达力的动作,极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玛洛比恩发明了一个规则:总交流量=7%的文字交流+38%的口头交派+55%的面部表情交流。
通过脸色的变化,眉、目、鼻、嘴的动作,能极好地实现信息交流。
2.手势动作语言的运用。
手势动作语言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肢体语言,它不仅丰富多样化,而且简便、直观性强,所以运用范围广、频率高、收效好。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荣获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最受观众喜爱的歌舞类节目特别奖的《千手观音》,二十一位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姑娘用她们的手势语向全国亿万观众传递信息,表达了新春的祝福.3. 身体姿态语言的运用。
身体姿态语言是通过身体各种动态或静态的姿势传递交流信息的一种形式.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如钟立如松”,这都是对身体姿态的要求。
我们同别人交际时,交际的手段不只是局限于话语,尽管我们有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
微微一笑伸出手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见,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伸一下舌头表示厌烦,不感兴趣。
这些都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
肢体语言与学外语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谈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作者:独雪梅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7期摘要: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体态语的定义、分类及特征,并分析和比较了中西方文化中常见的体态语的不同文化内涵,以求能够引起学习者对体态语的重视和学习,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体态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文化内涵1.前言从语言角度看,人类的交际可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伯德惠斯特尔教授曾对同一文化人的对话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而非语言交际行为所占的比例却高达70%。
萨莫瓦也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1]非言语传播学者美拉比安(Mehrabian)也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人们在面对面的交谈时,一条信息传播的全部效果中,词语仅占7%,声音占38%,55%的信息是无声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人类的日常交际行为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传递的信息要比语言交际传递的信息更多、更丰富,从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国际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目前的外语学习和教学中,大多数人只重视语言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和适当性上,而忽略了非语言交际手段的重要地位。
2.体态语的定义、分类及特征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的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1986:156)。
非语言交际方式通常包括四大类:体态语(body language)、副语言(paralanguage)、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和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研究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际在日常生活、工作乃至学术领域都变得越来越重要。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研究,特别是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分析两国在体态语方面的异同,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并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运用体态语,减少误解,增进理解。
文章首先将对体态语的定义、功能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进行概述,然后重点分析中泰两国在体态语方面的差异,包括身体姿势、面部表情、手势和动作等。
接着,文章将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交际,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体态语。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有效运用体态语,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中泰体态语差异概述在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作为一种非言语交流方式,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性。
本文以中泰体态语差异为例,对两国在体态语方面的不同表现进行深入分析。
在面部表情上,中国人通常注重内敛和含蓄,面部表情相对较为克制,喜怒哀乐等情绪往往不会过于夸张地表现在脸上。
而泰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常更加丰富和夸张,喜怒哀乐一目了然。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误解,中国人可能觉得泰国人的表情过于夸张,而泰国人则可能觉得中国人的表情过于冷淡。
在身体动作方面,中泰两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在交流时通常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以显示尊重和礼貌。
而泰国人则习惯保持较近的身体距离,甚至可能会触碰对方的身体以表示亲近和友好。
这种身体接触在中国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侵犯个人空间,而在泰国文化中则是正常的社交行为。
在姿势和手势上,中泰两国也有不同的表现。
中国人在站立或坐着时通常保持身体挺直,手势相对较为简洁明了。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摘要】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只注重体态语,忽略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中的其它方面,是片面的;只注重语言交际,忽略了体态语在交际中的作用,也是一种不完全的交际。
【关键词】体态语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在实际生活中,言语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言语进行交际,其他任何交际手段都无法与言语相比,但这不等于说言语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
Albert Mehrabian认为,情绪信息只有7%通过语言表达,55%由视觉符号传递,38%由副言语符号传达。
可见非言语交流的重要。
非语言交际手段是一种比言语交际更为古老更为方便的交际手段。
因为在有声言语产生之前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人类的交际工具只能是非言语的,用动作、表情传达信息应该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交际工具。
而这些动作,表情更多的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体态语。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与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p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是一只手(或双手)与对方握手或点头表示;欧美人常以拥抱和亲吻来表示;日本人常以鞠躬来表示;库泊爱斯基摩人用拳头捶打对方的头和肩来表示;萨摩亚人用互相嗅闻对方来表示;瑞典的拉普人用互擦鼻子来表示;太平洋群岛上的波利亚人见面时常用边拥抱、边抚摸对方的后背来表示;拉丁美洲有些地方用拍背来表示;可见,在有声言语交际可能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的意义差异,将直接影响双方交往的顺利进行。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 眼神在人们身体能够传递信息的部位中,眼睛是最重要、最能传递微妙信息的部位。
眼睛能够表示兴趣、厌倦、移情、敌视、理解、误解和其他信息。
而调控眼睛的重要手段是眼神。
眼神最能表示人的内心活动,所以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
比如,睁大双眼可以表示愤怒或惊讶;半睁双眼可以表示困惑或轻视;睡眼朦胧可以表示困倦或厌倦等等。
体态语的中西文化内涵体态语的中西文化内涵摘要: 体态语是人类交际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在特定情况下比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更富具有表现力。
对它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但从达尔文开始才有这方面正式的研究。
体态语的定义和分类,历来也有争议。
一般来说,体态语主要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其他任何出自身体部位的姿势。
体态语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它主要有五种功能,其中包括象征、补充、指示、调节和否定功能等。
此外,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也起重要作用。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中西“两方”交际也呈渐多之势,两方体态语的文化差异已是交际的主要障碍之一。
正文概述了国内外体态语及体态语文化差异研究现状,同时从精神或观念性差异,制度性差异,物质性差异三个方面对中西体态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
创新之处在于将“中西体态语的文化差异”的研究归类于各自“主导文化”差异的“精神或观念性差异”;“制度性差异”和“物质性差异”三个层面中之中。
在形成差异的三个方面因素中,精神或观念性因素是形成中西体态语文化差异的“内在因素”,制度性因素是形成中西体态语的文化差异的“外在驱力”,而物质性差异则是中西体态语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及其形成的重要条件。
提出研究体态语文化差异的原则,对理解体态语所属语言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多种文化内涵具有一定帮助。
同时帮助人们减少或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体态语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关键词:体态语;功能;文化差异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notationsof Body LanguageAbstract: Body language is one of the common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devices and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it is more effective in expressing one''s emotions than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It has been studied as early as Aristotle times, but only from Darwin did people begin the formal studies on this subject. As for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there are considerable opinions. Generally speaking, body language refers to those of facial expressions, body actions, and other gestures made by any part of man‟s body. Body language funct ions significantly in communications. The functions of body language include symbolic function、complementing function、indicating function、regulating function and negative function. It also gives significance of body languag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ntact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are on the increase, and the differencesbetween body language have been among the major barriers to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are made. It also classifi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body languag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to spiritual, institutional and material differences.The originality place li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s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three levels: spiritual, institutional and material. Spiritual factors are the main internal cause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body languages,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are the external driv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the body languages and the body material factors are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of forming their differences.The study of the principle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is conductiv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system, moral standard, custom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mode of thinking of a nation. Thinking of a nation, which might help people reduce or avoid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body language, func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IntroductionBody languages, as important part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includes ge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posture, eye contact, touch, body movements, etc.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body languages in different cultures, but most of the body languages vary cultur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ntact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people are on the increas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ody languages have been among the major barriers to efficient communication.The study on body language has started mainly after Word War II. However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Darwin, in his famous book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 in Man and Animals, already mentioned this. It has made great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s on the study of moder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in this field hasn''t been formed systematically, and studies at that time only focused on some individual aspects, such as sound, appearance, clothing and facial expressions. In that period, the most influential works include Kretschmer''s Physique and Character, the Variation of Human Physique, and the last one is Gesture and Environment by Efron in 1941.In the 1950''s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ade a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Birdwhistell''s 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and Hall''s The Silent Language can be seen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In the 1960''s, the study was taken with further step, and began the studies on man''s different gestures. During this period Ekman and Friesen contributed the most. They wrote articles about the cause, use anddecoding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s. There were a lot of research papers and works published in the 1970''s. One distinguishing book that can''t be ignored is Body Language by Fast. Since the 1980''s, the study on body language has further developed, and some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this field has been carried out, such as the effort made by Bi Jiwan. He translated the book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which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different uses of body languag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7]Scholars at home have also contributed a lot. In China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body language only began at the end of 1982''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are Introduction to Body Language by Geng Erling (1988),Language and Culture by Deng Yanchang and Liu Runqing (1989), Practical Body Language edited by Fan Yunhua and Li Jiequn (1991),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y Jia Yuxin (1997),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i Jiwan (1999), and the series of book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Hu Wenzhong such as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999), etc..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hinese scholars'' studies on body languages consist of two parts: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basic of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es Chinese scholars have added more specific and convincing examples from Chinese culture.Judging from what is mentioned above, we can see that cultural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as barriers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ve already been drawn an increasing attention by scholars.But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body language are either found in the studi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which only consist of several paragraphs or pages and are far from detailed studies, or they just make brief comparisons of body behaviors in many different cultures with discrete examples, which are not systematic. Until now, there has been no research done o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body language.On the basic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first focus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r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Such being the case, the contacts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foreigners, especially people from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re increasing. In communication people are encountering more barriers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includ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body languages。
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文化差异作者:王曦晨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4期[摘要]体态语是人类交际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媒介。
体态语真实、直观、丰富,但有时又很含糊和朦胧,正是由于体态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比语言更耐人寻味。
本文主要从体态语的交际功能、文化差异以及出现差异根源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减少或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体态语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更好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体态语非语言交际交际功能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074-02体态语是人类在语言交际时伴随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
它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触语言三种。
正如耿二岭所说:“体态语既不是从语言系统中剔除出来的剩余部分,也不是对语言系统的额外补充,它乃是为补偿口头语言在交际中的不足所不可缺少的行为。
”体态语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受文化定势的影响,处于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对其他文化体态语中的不同或相同之处出现理解偏差或错误。
一、体态语交际功能(一)交流思想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借助于表情、手势之类的动作来达到表达思想的效果,有的甚至不需要语言表达,这也就是“无声胜有声”。
众所周知,语言所需要的是听觉,而体态语需要的则是视觉,用立体的、形象的、富有色彩的形式来满足交流思想的需要。
例如,课堂上,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他,那学生顿时会有一种自信的、被肯定的感觉;在世界大型比赛中,裁判员的手势都能够被运动员接受;赛场上,队友打个“V”的手势,其他队友便信心倍增。
可见,交际双方通过简单的体态就能从思想上达到共鸣,便于交流。
(二)表达或掩饰情感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声调、语气的变化来表达情感。
科学家发现,由脸上肌肉的松弛和收缩以及眼神的变化,也可以表现出生气、高兴、惊讶、害怕等情感,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只是有个别表现形态和程度不尽相同罢了,这也是体态语的特殊功能。
试论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杨一琳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5期摘要: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也日益显露出来,体态语是对语言文字的补充说明,也是对部分语言文字的强调。
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中比较典型的交际环境,本文将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探讨体态语的应用。
关键词:体态语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191-02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主要的沟通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声的语言交际,一种是无声非语言交际。
语言交际是人们主要的交际方式,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其在交际中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但非语言交际在交际和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体态语及相关内容简介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是我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一种非语言交际形式,也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
体态语是由人体发出的具有表情达意功能的一套图像符号,包括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身体位置的变化,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之一。
[1]在生活中体态语存在于方方面面,我们平时使用的面目表情、行为动作、眼神、手势等都属于体态语。
体态语的产生是先于有声语言和文字的,在远古时代人们的交际基本上都依靠体态语。
体态语也基本上不需要过多的后天学习,许多是人们生来就会的,比如一个人哭的时候我们会认为他很悲伤,笑的时候也能意识到他的高兴。
这些反应是人类共有的,并不需要过多的学习,这也就为体态语的发展与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体态语作为一种辅助语言自然有其局限性。
虽然有许多表情和动作是所有人类都能领会的,但大多数的体态语还是存在非普遍性。
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甚至于两个家庭的人都可能对同一个动作作出不同的解释,这就会给沟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由于环境、地域的限制,体态语大多只通行于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特殊群体。
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本文概述体态语,作为人类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身体姿态、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方式传达情感和信息的沟通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态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应用及其影响,以期为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概述体态语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人际交流中的重要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文章将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态语的应用现状,包括常见的体态语类型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言理解和记忆等。
文章还将关注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特殊作用,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体态语的差异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本文将对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提升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体态语的基本类型与功能体态语,又称身势语、动作语、行为语等,是非语言交际方式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态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体态语主要包括基本姿态、表情、手势、目光接触以及身体距离等几个方面。
基本姿态:教师的站姿、坐姿、行走姿态等,都对学生的感知和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一个自信、挺拔的姿态会传递出教师的专业精神和自信,从而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和学习动力。
表情:面部表情是体态语中最为直观、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的微笑、皱眉、眼神等都会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信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课堂氛围。
手势:手势是体态语中表达情感、指示方向、强调重点等的重要手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手势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
目光接触:目光接触是体态语中最为微妙、最为复杂的一种形式。
适当的目光接触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论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的教学研究作者:蒋金芳王领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2期【摘要】体态语是一种沟通手段。
用身体动作来说明意向,交流信息,表达情感。
体态语具有共性,包括先天性动作和后天习得。
体态语产生在各自文化的交流孕育之中,本文从体态语的共性、差异性以及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体态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20-02肢体语言是一种沟通手段。
用身体动作来说明意向,交流信息,表达情感。
被称为身体语言,身体语言是身体所发射出来的动作,表情和其他非语言的手段,比如,鞠躬,挥手,微笑,皱眉等等。
这些都是身体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身体语言是身体所做出的动作,被称之为体态语。
体态语能够分辨人们的内心世界。
由人的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体位变化、肢体动作构成的符号系统。
一、体态语的共性人类的体态语具有一定共性,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交流。
所以体态语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共性的体态语一般是指先天性动作(比如高兴的哈哈大笑,难过的痛哭流涕)和自发性的动作(比如站立时两臂交叉护胸,坐时跷二郎腿等),然而多数的体态语是后天习得的。
体态语蕴涵于民族文化之中,通过肢体动作能够表达一个人内心的真实世界,因此体态语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能够显现出多重文化内涵。
但是不了解这一特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双方交流的障碍。
一般来说,体态语包括动作,表情和体距三要素。
动作指的是身势、手势和触摸,包括形体的面向(如背对,面对,侧对等),人的形体所采用的总体姿势(如卧,坐,站,行等),人体的运动方式具有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动作。
表情即颈部以上各部位动作表达出来的情绪意味,也就是面部表情;人类的各种情感是通过无形中身体行为的变化展现出来。
体距指界域,人与人之间站立交谈时,交流双方需要的距离。
摘要: 体态语真实、直观、丰富, 但有时又很含糊和膝胧, 正是由于体态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比语言更耐人寻味, 是语言无法取代的。
体态语有共性的东西, 也有许多个性的东西, 有其地区、民族、文化等特点。
大童的实例都能说明认知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到的正、负面效应, 从而使人们对体态语的认知更加具体和真实, 更加重视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关键词: 体态语;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功能一、引言体态语在英语中有bo d y la n g u a 罗, b o d y m ov e -m e n ts , b o dy b e ha v io r , b o d y a e tio n , g e s tu re , n o nv e th al c o m m u ni e a tio n , s ile nt lan g u a 罗, p a ral a n 即a g e k i- n e s ie s , k in e s io s 等说法。
在汉语中有体态语、身体语言、态势语、手势语、体语学、身势学、身动学川等说法。
它指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眼神、面部表情、眉宇间和鼻子的变化、手势、头势所表达的意义。
“人体是一个信息发送站, 人的动作、姿态、表情等‘人体语言’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通讯手段”t2] 。
体态语是在外界的刺激下, 人们的心理和神经对其发生反应, 随之产生的极为复杂的感情。
这些感情体现在人们的面部表情、一举一动之间。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体态表现出来的是最为原始的, 没有修饰的信息, 要比语言更加真实、直观、丰富。
但体态语有时又是那样的含糊和朦胧。
正是由于体态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比语言更耐人寻味, 是语言无法取代的。
二、研究体态语的现实意义体态语原本先于文字语言, 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丰富的手势语, 并用其传递信息。
因为口语和书面语都需要经过后天学习, 特别是书面语只有在出现文字记载后才可以学习, 而体态语习得的先天成分较多。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浅析中西体态语的差异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浅析中外体态语的差异说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通常首先想到语言,但语言只是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它不是传递和理解信息的唯一方式。
人们还使用许多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传达各种信息,这取决于非语言交流的手段。
肢体语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肢体语言,属于人类交际活动中的一种非语言交际。
它通常通过口头交流或单独表达来达到信息交换的目的。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肢体语言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如果你在跨文化交际中不理解这一点,就会影响双方的交流,甚至导致误解。
接下来,我将举例说明中外肢体语言的差异,并谈谈我对肢体语言几个重要方面的看法。
一、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当人们进行交流时,双方在空间上的距离非常重要。
它不仅告诉我们双方的关系和心理状态,也反映了民族和文化特征。
在谈话中,不同的民族对双方应该保持多远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在交流中的距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0-45cm),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
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
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
(2)个人距离(45-120纪元)指的是一般人际关系之间的距离,如同事、朋友和同学之间的距离。
在交流中,应该保持一定距离,不要轻易触碰对方的身体。
一般来说,伸出手来握住对方的手是合适的,尤其是在男女之间的一般交流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个人距离的测量。
(3)社交距离(120―360era),通常是用于处理非个人事务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商务会谈或社交聚会时。
(4)公共距离(360-750cm),即演讲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距离,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凑的太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时过于靠近,拉丁美洲人交谈时几乎贴身。
3312012年第3期总第113期No.3. 2012Sum 113外语研究也议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申 婷(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贵州贵阳 550001)摘 要: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1]萨莫瓦尔说:“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时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2]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人往往重视语言的正确运用,而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
实际上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它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
根据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1)体态语;2)副语言;3)客体语;4)环境语,本文试从手势语、眼神交流、体触行为等方面研究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减少由此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干扰,以促进人们之间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体态语;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2)03-0331-02收稿日期:2012-02-15作者简介:申 婷(1977-),女,湖南邵阳人,讲师,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学方向的研究。
体态语是指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定的身体态势,用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表示态度与看法。
体态语一方面是有声语言的补充、深化及铺垫,另一方面又可以代替部分有声语言,表达有声语言所难以传递出的态度及情感,从而发挥其独特的表达功能。
[3]体态语言既具有通俗的习惯性,如摇头表示不同意和否定,点头表示认同,皱眉表明讨厌和反感;又因文化背景不同和情境的差异表现出它的特异性。
体态语言经常是伴随有声语言而起作用的。
艾伯持·梅瑞宾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之后于1968年提出了一个交际效果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有声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摘要: 体态语真实、直观、丰富, 但有时又很含糊和膝胧, 正是由于体态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比语言更耐人寻味, 是语言无法取代的。
体态语有共性的东西, 也有许多个性的东西, 有其地区、民族、文化等特点。
大童的实例都能说明认知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到的正、负面效应, 从而使人们对体态语的认知更加具体和真实, 更加重视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关键词: 体态语;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功能一、引言体态语在英语中有bo d y la n g u a 罗, b o d y m ov e -m e n ts , b o dy b e ha v io r , b o d y a e tio n , g e s tu re , n o nv e th al c o m m u ni e a tio n , s ile nt lan g u a 罗, p a ral a n 即a g e k i- n e s ie s , k in e s io s 等说法。
在汉语中有体态语、身体语言、态势语、手势语、体语学、身势学、身动学川等说法。
它指人们在交际中使用的眼神、面部表情、眉宇间和鼻子的变化、手势、头势所表达的意义。
“人体是一个信息发送站, 人的动作、姿态、表情等‘人体语言’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通讯手段”t2] 。
体态语是在外界的刺激下, 人们的心理和神经对其发生反应, 随之产生的极为复杂的感情。
这些感情体现在人们的面部表情、一举一动之间。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体态表现出来的是最为原始的, 没有修饰的信息, 要比语言更加真实、直观、丰富。
但体态语有时又是那样的含糊和朦胧。
正是由于体态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比语言更耐人寻味, 是语言无法取代的。
二、研究体态语的现实意义体态语原本先于文字语言, 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丰富的手势语, 并用其传递信息。
因为口语和书面语都需要经过后天学习, 特别是书面语只有在出现文字记载后才可以学习, 而体态语习得的先天成分较多。
如当一个人悲伤时都会哭, 高兴时都会笑,无论男女老少反应都相同。
几乎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体态语, 只是使用的频繁程度不同而已。
麦克·阿尔奇发现在1 个小时的谈话中芬兰人做手势1次、意大利人做80 次、法国人做12 0 次、墨西哥人做180 次‘3 1’,。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比安也有公式: 信息的全部表达二7 % 语言+ 38 % 声音+ 5 % 表情、动作、举止‘4 , 。
而Bird w h is te ll 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意义和感情的表达中65 % 以上是依靠面部表情、动作、手势和姿势等体态语完成的。
也就是说人们在传递信息时体态语远远超出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 可见体态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占有额很大。
但由于地域和交通的制约, 更广泛地认知和使用体态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特定的体态语长期以来只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和人群等小范围内应用。
体态语在跨民族、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不足,其跨文化交际功能长期被忽略。
在全球化的今天,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面对面交际日益频繁, 对体态语的认知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对体态语的广泛研究也有其现实意义。
三、体态语离不开文化和语境有些体态语是约定俗成的, 如聋哑人的手语、体育裁判的手语和交通指挥中的手语都是规范统一的, 使用起来不会引起麻烦。
除上述三种外, 世界上许多体态语也有许多共性的特点, 比如高兴时都会笑, 而悲伤时都会哭, 但也有很多体态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其意义有所差异, 或完全不同。
同样是翘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赏, 而在日本则是“老爷子”的意思,在一些英语国家则表示要搭车, 在非洲则表示极大的尊敬。
体态语的功能主要是辅助有声语言交际,表情达意, 使理性信息具体化, 调节交际过程, 参与礼仪交往, 在一定的语境中, 还可以代替语言, 甚至否定有声语言的意义。
体态语是复杂的、多变的, 具有民族特点。
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 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 谈话双方身体接触的次数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在目光接触这一方面也有许多规定: 看不看对方, 什么时候看, 看多久, 什么人可以看, 什么人不可以看。
在一般情况下, 在中国和绝大多数讲英语的国家里无论是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 但是在某些场合, 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
笔者在澳大利亚曾经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一个小女孩在一家商店外摔倒, 笔者见她很是可爱, 就很自然地冲着她笑了笑, 不料在旁边的母亲一脸的不满, 嘴里还鼓鼓囊囊地说: “有啥好笑的。
”笔者急忙道歉, 并解释说只是看她可爱, 不由自主地乐了而已, 才算了结此事。
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体态语离不开交际双方的文化特点, 要进行有效的交际, 作为交际的甲方就得站在说话对象(乙方) 的角度, 来认知说话对象(乙方)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甲方在用体态语传情达意时应考虑到乙方对某一具体体态语的认知, 以免引起交际失误。
有些权威人士认为体态语与话语两者相互依存,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对的。
但在某些情况下, 人体动作与所说的话不一致, 口头说的与体态语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这时就要借助其他信息或从整个语境猜测说话人的意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切体态语都要放在一定的情境下去理解, 否则就会发生误(解。
比如一个人在进门时手里托了个玻璃器具, 在关门时不小心将其打碎, 这时他手一拍大腿, 嘴里还说: “真倒霉”。
再如, 一位年轻的小姐一进门就对迎面走来的男友说: “瞧, 我已买到了音乐会的票”。
男友把大腿一拍, 大声说“太好了! 太好了! ”同样是拍打大腿这一体态语, 意义却完全不同。
前者拍大腿是表示“生气”, 而后者则表示“高兴”, 而且是非常地高兴, 以至高兴得失控。
拍大腿也好, 跺脚也罢,都是内心情绪失控感情突然进发的表现。
正确地认知和使用体态语还要与一定的语境和话语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 不至于造成误解。
四、认知面部表情面部是一个人身体中最能传情达意的部位。
据说人的面部可以表达25 0 0() 0 种表情。
面部表情和人们的心理感受息息相关, 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心\ 理信息和思想感情。
面部表情认知包括脸色、眼神、口型, 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标示‘5 , 。
其实还应该包括眉宇间、鼻子和舌头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形式, 这些都是人的内心世界“活动”的外部表现。
通过一个人的脸色、眼神、口型、眉宇间、鼻子等的种种变化,我们可以析出其内心的喜、怒、哀、乐、赞成、反对、踌躇和抉择等信息。
张敬慈等认为人的面部表情是通过脸上的可变线条表示出来的, 千变万化的面部表情是由眼睛、眉毛、弃子、嘴巴以及脸上的肌肉线条变化而形成。
他们把脸上的可变线条分为3 类, 即平行的直线给人的感觉是安静庄重; 曲线给人的感觉是柔和优美; 硬的直线给人的感觉是生气愤怒131 。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这些信息, 理解其微妙的、深刻的变化, 我们便可以及时调整话语和交际策略以达到交际目的。
面部表情是非常复杂的。
孙雁雁就将笑分为4类, 并列举了30 多种, 如按程度区分的微笑、莞尔一笑、眯眯笑、抿嘴笑、哈哈大笑、狂笑; 按性质区分的暗笑、惨笑、嘲笑、耻笑、干笑、憨笑、欢笑、奸笑、苦笑、冷笑、狞笑、浅笑、窃笑、傻笑、失笑等。
每一种笑都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反映ts1。
目前心理学家已经记录了18 0 多种笑。
张敬慈等对笑也有过较贴切描述,认为狂笑是一种纵情大笑; 狞笑是凶狠恶毒地笑; 皮笑肉不笑是嘴巴虽然在笑, 而眼睛、眉毛、弃子以及脸上的肌肉却并未配合, 是虚假的笑; 苦笑是心情不快而勉强做出笑容; 讥笑是嘴角一端上扬, 眼睛斜视, 表现出讥讽和嘲笑; 冷笑是吸着鼻子阴毒地笑‘, l, 2 。
在上述提到的各种各样的笑中, 微笑的使用是最广的, 微笑的含义几乎在全球都是一致的, 无论是在太平洋的各个小岛国, 还是在美洲、欧洲、非洲或亚洲都一样, 微笑是高兴和友好的象征, 是心情偷悦的表现。
但微笑也要注意场合。
法斯特就将微笑看成是交际中向外界展示的假面具, 而且认为用面部和动作表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能是一种反常行为。
况且有一些民族刻意克制着他们的情感外露, 比如一些亚洲人, 特别是男子常常控制自己的感情。
在日本和中国, 微笑除了通常所表达的功效外, 还可以用来回避回答问题, 或是用微笑来掩盖恼怒、悲哀和讨厌。
而在韩国笑得多了会被认为是轻浮,韩国人这种不多的笑容常常被认为是敌意的表现。
而同样是在亚洲, 泰国人则笑口常开, 所以被称为“微笑的国度”困。
看来微笑也不能生搬硬套, 要根据语境而定。
五、认知眼神人们一致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通过眼睛可以窥探一个人内心的活动和状态。
张敬慈等把“看”分为4 类: 根据看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凝视、盯、一瞥、一嚓; 按方向可分为直视、斜视、平视、仰视、俯视; 按精力的集中程度可分为全神贯注、漠视、目光游移不定; 按内涵的情感可分为疑惑地看、惊奇地看等。
在大多数国家里, 交际中如果东张西望表明对话语不感兴趣, 或有其他事情要做, 急于结束交流;如果交流中眼睛死死盯着对方, 也会让对方感到很不自在, 特别是东方人和女性。
而在另一些国家里, 眯着眼睛盯着说话者表示不理解或不大相信‘31 目3 ; 还有一些国家的人眯缝着眼睛表示快乐、欣赏。
眨巴眼睛本来是人们的生理需求, 但调查发现有意眨巴眼睛则可以理解为调皮、不解。
如在希腊眨眼晃头表示迷惑不解; 不断地眨巴眼睛有时会使人感到不舒服; 斜着眼看人表示蔑视、轻视、不快; 柔和的眼睛向上看对方表示尊敬或撒娇; 柔和的眼睛向下看对方表示慈爱、成熟、稳重。
在一般的交际中, 双方视线相对是一种相互交换信息的信号。
在交际中西方人通常直视对方, 否则会被误认为不诚实; 在日本长时间地直视对方会被认为是粗鲁、无礼或挑衅; 而阿拉伯人与日本人相反, 他们把长时间直视对方看成是对对方的重视或是有兴趣, 并且认为直视能够看出对方的诚意; 而这样做在美国会被误解为同性恋; 拉丁美洲人、加勒比海人把目光移开对方的视线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一般情况下, 直视对方在多数情况下时间不应太长, 大约 1 秒钟左右, 然后目光移开, 片刻再注视对方, 如此反复进行交流, 既达到阅读对方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措辞、达到预期的交流目标, 又不会使对方感到不快、尴尬或使自己失礼。
有时在交谈中回避视线, 可以被认为是胆怯、羞涩、虚心或内心隐藏着秘密, 但如果在交谈中死死地盯着对方, 而且长时间不移开, 多数情况下会被视为无礼。
在看对方时既不能“挤眉弄眼”, 又不能“死眉羊眼”, 更不能“贼眉鼠眼”, 应用轻柔的目光看着对方, 眼睛的转动也不宜太快, 特别是不要哗啦哗啦地转圈, 因为这样容易给人不诚实的印象; 眼睛转动得太慢或不动容易给人迟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