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江地热田地温场特征及成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41.22 KB
- 文档页数:2
麻林桥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焦春春;肖江;皮建高;孙锡良
【期刊名称】《矿业工程研究》
【年(卷),期】2016(031)004
【摘要】通过对麻林桥地区地热勘查、钻探及物化探资料的深入分析,查明了该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地温场分布特征以及地下水化学组分特征,该区断裂带岩体破碎,是较好的储热、导热构造,地温场平面分布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zk1,zk2,zk4孔井温测井曲线反应了地温场垂向变化规律,地下热水垂向温度的变化与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很大联系,对比分析浅层地下水与地下热水水样检测数据,浅层地下水与地下热水存在水力联系,综合分析后建立地热形成模型,为今后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科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6页(P41-46)
【作者】焦春春;肖江;皮建高;孙锡良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湖南省地质矿产开发局402队,湖南长沙410000;湖南省地质矿产开发局402队,湖南长沙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4
【相关文献】
1.贵州省黄果树郎宫河地热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刘传远
2.昆明地热田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刘丽萍;王旭峰
3.昆明地热田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刘丽萍; 王旭峰
4.广东从化新温泉地热水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J], 杨超
5.广东从化新温泉地热水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J], 杨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省地下热水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分析牛俊强;苏呈;廖媛【摘要】湖北省地下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多为低温地热资源.省内地下热水主要有隆起断裂型、沉降盆地型两种类型,分析其地下热水的特征、热储、热源、导热导水构造、排泄、形成机理等,在此基础上,将隆起断裂型分为变质岩式、岩浆岩式、背斜式、向斜式等四种成矿模式,将沉降盆地型分为裂隙孔隙式和裂隙岩溶式等两种成矿模式.【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18(032)004【总页数】4页(P595-598)【关键词】地下热水;成因类型;成矿模式【作者】牛俊强;苏呈;廖媛【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湖北武汉 430034;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湖北武汉 430034;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湖北武汉 43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4.1湖北省地下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的地热田共62处,其中温泉53处、钻孔揭露发现的7处、矿坑揭露发现的2处。
1 地热地质背景湖北省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省内西部、北部和东部大部分为高起的山地丘陵,中部偏南为低平的江汉盆地,江汉盆地向北,通过汉江地堑与南襄盆地相连。
省内岩浆岩以大别—吕梁期、加里东期、燕山期侵入岩为主,主要分布于大别山—桐柏山、郧西—郧县、随县—枣阳、鄂城—大冶、九宫山—幕阜山和黄陵、调关等地。
省内地层发育比较齐全,除缺失下泥盆统和上志留统外,其它皆有分布。
变质岩主要分布于大别山、桐柏山、大洪山、武当山,郧西—郧县地区、神农架林区、幕阜山及大幕山区。
省内可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构造体系,包括北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纬向构造或东西向构造、山字型构造、新华夏构造、南北向构造及各种形式的旋卷构造等等。
其中,北西向构造、淮阳山字型构造、东西向构造和新华夏系构造,构成省内最基本的构造骨架,并控制着地下热水生成和分布。
2 地下热水成因类型根据地下热水形成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赋存特征可划分为两种基本成因类型,即隆起断裂型和沉降盆地型[1]。
四川地热资源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罗敏;任蕊;袁伟【摘要】从区域地质构造及地热地质背景出发,将四川省的地热资源归属为隆起山地型和沉积盆地型.对这两大类型地热资源的地质构造条件、分布、产出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四川地热资源分布和产出主要受构造和地形地貌控制的规律.通过两大类型地热资源典型区进行成因模式分析,为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36)001【总页数】5页(P47-50,59)【关键词】地热;类型;成因模式;四川【作者】罗敏;任蕊;袁伟【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72;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72;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我国西南部位于欧亚板块内部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在强烈的构造运动作用下,呈现高热流异常[1]。
四川处于这样的地质构造和热背景区域,全省有三大构造体系:西部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头部至中部的转折部位;北部一系列叠置的弧形构造;东部新华夏和华夏系。
其间的界线为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和南北向安宁河断裂带,它们在泸定以南交汇成“Y”字型(图1)。
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使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并伴有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尤其是四川西部,出现若干南北向岩浆岩带,反映了南北向断裂处于引张状态,这是四川热水形成与分布的主要构造线方向[2],具有产生强烈水热活动和孕育高温水热系统必要的地质构造条件和热背景。
地热资源类型按热储介质、构造成因、水热传输方式可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王贵玲研究员在综合分析已有地热资源分类的基础上,将我国地热资源分为沉积盆地地热资源、隆起山地地热资源、浅层地温能和干热岩四大类型[3]。
根据四川所处的地质构造和地热地质背景分析,地热水主要由大气降水通过岩石的断裂裂隙系统循环至地下深处,受不同类型热源加热后,在静水压力和热动力驱动下,回升至地表形成温、热泉或埋藏在一定深度形成热水层的水热系统[4]。
云南云县地区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发布时间:2022-11-07T08:50:58.029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7月第13期作者:廖俊刘傲东[导读] 云县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滇藏地热带,区内出露较多温泉,地热资源丰富,构造变形比较复杂,主体上为复背斜构造,轴向呈南北向,其核部为巨大的花岗岩所占据。
本次主要研究云县地区的部分温泉廖俊刘傲东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摘要:云县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滇藏地热带,区内出露较多温泉,地热资源丰富,构造变形比较复杂,主体上为复背斜构造,轴向呈南北向,其核部为巨大的花岗岩所占据。
本次主要研究云县地区的部分温泉,研究区温泉既有高温温泉也有中低温温泉,其中高温温泉以泉群形式出露为沸泉或喷泉。
通过对研究区温泉进行水化学、同位素特征研究及成因分析,对当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云南温泉水化学成因模式1 地热地质背景云南省具有高地热特征,特殊的地质与地理条件使云南地热资源丰富,自中生代以来,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广泛。
中新生代时期,因强烈运动引起老断裂活化,沿断裂发育一系列断陷盆地。
研究区所在的滇西地区地处滇藏地热带,又称喜马拉雅高地热带,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带及影响区内。
岩石圈断裂作用与褶皱作用及伴随的岩浆活动和地壳重融为本地热带提供良好通道和热源,地表出现沸泉、喷泉、间歇喷泉、水热爆炸等强烈的高温地热显示,同时造成大量火山及岩浆活动,成为上述地表显示的深部附加热源。
本研究区位于澜沧江缝合带以西,断裂构造发育且十分复杂,南汀河断裂呈东北方向贯穿本区和次一级北西向凤庆-洛党-云县断裂在云县盆地形成“X”型共轭关系,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表现了强烈的活动性,构成本区主要的控热构造。
地热资源的形成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马鹿田坝温泉、邓家庄温泉受到南汀河东支断裂影响而形成,热水塘温泉、大控蚌温泉受到南汀河西支断影响而形成,大兴温泉受次一级断裂凤庆-洛党-云县断裂影响而形成。
四川省地热资源分布及特征简析倪高倩;韦玉婷;屈泽伟;胡亚召【摘要】四川省作为全国地热资源丰富的省市之一,其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潜力.根据四川省内地貌条件差异,结合已发现的300多处温泉、地热井进行分析,按热水形成的地质作用、所赋存的地质构造条件和介质特征,将四川省地热资源分为两大类型四个资源区和三种热储类型,归纳各个类型地热资源的特点,为四川省地热资源未来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4页(P239-242)【关键词】地热资源;分类;特征;四川【作者】倪高倩;韦玉婷;屈泽伟;胡亚召【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00;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00;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00;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8随着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传统能源的枯竭及其所造成的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显,呼唤并实施清洁能源、环保能源战略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
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环保、安全、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正愈发受到了重视。
四川省目前已发现地热露头多达300余处,是我国地热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之一。
四川处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地貌形态类型多样。
四川省地热资源可分为两大类: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I)和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II)。
按热源、热储的性质及条件、载热介质的种类及控制资源的地质构造特征对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和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进一步分带、分区,划分为四个区[1],如表1、图1所示。
根据收集和调查的温泉、地热井的资料分析,按热水形成的地质作用和所赋存的地质构造条件和介质特征[1]198-224,认为四川省的热储有三种基本类型:裂隙型带状热储、裂隙型带状+岩溶型层状复合型热储和岩溶型层状热储。
其分区见图2和表2。
四川巴塘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赵佳怡;张薇;张汉雄;屈泽伟;李曼;岳高凡【摘要】地下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揭示深部地热过程.川西巴塘地区域地热资源丰富,但当前研究程度较低.为进一步查明川西地区地热资源赋存状态及热源来源,揭示热循环机理,定量评估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入比例、热循环深度等,利用巴塘热坑和巴塘热水塘两处地热田共20组温泉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和氢氧同位素分析,进行定量计算,并分析巴塘地区地下热水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巴塘地区地下热水主要为HCO2—Na型;水中Sr2、Li+和F-与Cl-的相关性不佳;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冷水混入比例为64%~ 68%,未混入冷水时深部热储温度为218 ~229℃,热储循环深度4 546.32 ~4 777.89 m;Na+、HCO3-、SiO2浓度在热水循环过程中变化相对较大.说明Sr2、Li+和F-只来自于水岩作用的矿物溶解,且该地区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川西地区地热水于围岩发生水岩作用,进行离子交换,在完成一系列水化学作用及水岩作用后,升至地表,最终形成温泉水.研究成果可为川西巴塘地区地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川西整体区域地热研究提供方法借鉴,为研究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9(046)004【总页数】9页(P81-89)【关键词】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硅-焓模型;热储温度;巴塘地热田【作者】赵佳怡;张薇;张汉雄;屈泽伟;李曼;岳高凡【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四川成都610072;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3地热资源指可被人类经济利用的地球内部地热能,我国地热资源种类丰富,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川西等地区,具有资源储集条件好、储层多、厚度大、分布广等特点[1]。
云南巍山地热田成因及热流体特征分析罗舜浩;徐世光;张兵;张誉枥;张艳花【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7(036)013【摘要】研究的巍山区16温泉源于白垩系砂岩地下破碎带热水储集带的排泄点,温泉的出露受断裂带控制,研究表明,区内热源主要为幔源热流,通过水文地质条件与水化学分析推断温泉的成因机制,利用SiO2温标法推算出了该地热田的热储温度;利用水循环计算公式估算16号温泉循环深度,对该地热田的天然放热量、地热资源量进行了估算.%Weishan District 16 hot springs is from Cretaceous sandstone reservoirs with underground hot water discharge point of broken springs outcrop controlled by the fault zon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heat source in the area is mainly of mantle heat flow.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water chemistry are used to analyz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hot spring. SiO2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heat storage temperature of this geothermal field. The circulation depth of 16# hot spring is calculated by the water recycling. And the natural heat and geothermal resources of this geothermal field are estimated.【总页数】4页(P234-237)【作者】罗舜浩;徐世光;张兵;张誉枥;张艳花【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云南省地矿勘查工程总公司(集团),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1【相关文献】1.桃源县热市地热田地热流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刘声凯;赵凯;彭嵚2.武汉市某地热田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分析 [J], 苏呈;李嵘;王辛;杨威3.云南景洪地热田成因及热流体化学分析 [J], 张俊杰;徐世光;巴俊杰4.云南苦楚邑-茅草坪地热田成因及热流体化学分析 [J], 张誉枥;徐世光;巴俊杰;杨成会;薛良方5.汝州市温泉镇地热田流体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 [J], 方茜娟;刘运涛;左伟;李川;周称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及驱动力一、三江平原自然地理概况三江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汇流处的广阔低地而得名。
这一区域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著称,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
气候方面,三江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年均温度在35之间,年降水量约为5007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
这种气候条件为三江平原的农业生产和植被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植被覆盖方面,三江平原的自然植被以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其中白桦、山杨、落叶松等树种十分常见。
由于湿地的广泛分布,芦苇、菖蒲等湿生植物也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三江平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了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同时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对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研究,对于保护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维持其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三江平原景观生态现状分析三江平原的景观生态现状受到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研究人员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构建了景观风险指数,并结合网格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了1976年至2013年期间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的变化及驱动力。
低风险、较低风险和中风险区不断向三江平原西部和西南部扩张。
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逐渐向北部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及保护区退缩。
生态风险整体向西南方向运移,风险质心向西南转移了8公里。
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格局的变化受到海拔、地貌、居民点、保护区距离和人为干扰度等因素的影响。
人为干扰度、居民点以及保护区距离对景观生态风险的解释力最为显著。
1995年,人为干扰度(2)、居民点距离(6)和保护区距离(7)的因子解释力明显高于地貌类型(2)和流域类型(9)。
2013年,地貌类型(5)的解释力大于保护区距离(3)。
第59卷 第6期2023年11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 59 No. 6November ,2023[收稿日期] 2023-07-03;[改回日期] 2023-08-09;[责任编辑] 宗兆建。
[基金项目] 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编号:23ZDYF2412)和四川省财政厅科研项目(编号:51000023Y000008290263)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 邹 俊(1983年-),男,2009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应用地球物理勘查工作。
E -mail :****************。
[通讯作者] 武 斌(1972年-),男,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四川省“武斌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长期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勘查与城市物探工作。
E -mail :****************。
川西康定老榆林高温地热地球物理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邹 俊1,2,武 斌1,2,陈 宁1,2,邵昌盛3,邹华敏4,马昭雄1(1.四川省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72;2.武斌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四川成都 610072;3.四川省第九地质大队,四川德阳 618000;4.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院,四川成都 610051)[摘 要]川西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康定地区由中谷至老榆林一线,发育有多个高温地热田。
通过对川西地区重磁资料和地质构造背景的分析,总结川西地区地热的分布特征,重点应用宽频大地电磁测深、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及钻井资料,对研究区不同深度和尺度的地热要素进行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大量地热点发育在断裂附近,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相关性。
在鲜水河断裂带下方的部分熔融体为本区高温地热田提供了主要热源。
老榆林地热田主要受南北向深大断裂的次级构造和与之交错的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断裂破碎带构成热储,是深部热水上涌的通道。
2021年3月第43卷第2期地下水Ground waterMar. ,2021Vol.43 NO.2DOI:10. 19807/ki.DXS.2021 -02 -012梅州市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分析及调查评价林栋(广东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广东梅州514089)[摘要]梅州市是广东省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我国第一座地热发电站就坐落在梅州市丰顺县邓屋,历经 50年后仍然正常运转。
为加强梅州市地热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进行了较为全面调查评价。
通过调查研究,查明了 52处地热资源分布区,构成相对独立又有一定联系的地热田(区)26个,分布在25个镇,具有分布广、储量大、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药用疗效高、水位埋藏浅、自然 出露点多、自流点多的特点。
全市地热分布面积约9.725 3 kra2,可开采量55 668.9 m V d,年可开采地热水丨837万m3。
地下热水绝大部分位于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处,地热资源主要受构造控制,多呈条带状分布,为带状 地热田(区)。
[关键词]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温水;温热水;热水;可开采量;断裂构造;梅州市[中图分类号]P31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1184(2021)02 -0045 -03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andevalu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Meizhou CityLIN Dong(The Eighth Geological Team of the Guangdong Geological Bureau,Meizhou 514089,Guangdong) Abstract :Meizhou City is an area rich in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Guangdong Province.The first geothermal power station in our country is located in Dcngwu,Fengshun County,Meizhou City.It is still operating normally after50 years.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in Meizhou,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and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a more comprehensive survey and evaluation have been conducted.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evaluates the 52 geotherm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areas in Meizhou City, which constitute26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connected geothermal fields (districts) ,distributed in25 towns in one district, it has wide distribution,large reserves,high water temperature,good water quality,large flow,high medicinal effects,shallow water level,many natural dew points,and artesian points many features.The city's geothermal distribution area is about9.7253 km2,the extractable amount is55 ,668.9 m3/d,and the annual extractable geothermal water is 18. 37 million m3.Most of the geothermal water is loc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NE trending faults and the NW trending faults.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tructure,and they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strips,which are zonal geothermal fields (zones).Key words:Geothermal resources;warm water;warm and hot water;geothermal water;recoverable amount;fault structure;Meizhou City梅州市是广东省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我国第一座地 热发电站就坐落在梅州市丰顺县邓屋,历经50年后仍然正常运转。
江苏如东县小洋口地热田成因研究范迪富;徐雪球;戴康明【摘要】地热资源按成因可分为对流型地热资源与传导型地热资源两大类.根据地热水的赋存介质差异,传导型地热资源又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型、构造裂隙型及古构造面岩溶型3个亚类.小洋口地热田同时存在两种成因地热类型,深部断裂构造带地热水为对流型地热类型,其上部盐城组松散层中的地热水则是其伴生的传导型地热资源.其成因模式是,冷水沿金坛—如皋断裂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渗至4~5 km 的深部并增温成为高温热水甚至蒸汽,由于密度的减小,其上浮返回浅部裂隙发育处并与其中温度相对较低的热水混合而降温,正由于温度和密度的变化为水的循环提供了动力.断裂带较高温度的对流型地热水又为上部富含地下水的盐城组增温提供了热源,形成了传导型地热资源.【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2(036)002【总页数】6页(P192-197)【关键词】成因模式;构造裂隙型;松散岩类孔隙型;小洋口;江苏如东【作者】范迪富;徐雪球;戴康明【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江苏南京2111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4.1;TK521+.33小洋口是江苏如东县的天然深水港口,位于长三角经济区北翼的黄海之滨,现为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即将建成30万t级深水港。
生态旅游是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功能之一,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地热资源是该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区先后勘查成功了2口地热井,分别为金蛤岛和小洋口,两口井相距不足2 km。
其中,小洋口地热井是目前江苏境内温度最高的高产量地热井。
笔者对小洋口地热井的地热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金蛤岛地热井的勘查成果,建立了小洋口地区地热成因模式,为该区地热资源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区位于丁堰凸起(南通隆起区次一级构造单元)与海安凹陷(金湖—东台坳陷区)结合部,北东向金坛—如皋断裂(即江南断裂北东延伸部分)是二者的分界(图1)。
安徽省六安市异域风情小镇地热资源特征分析作者:朱彤来源:《西部资源》2021年第04期摘要:地热资源作为一种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普遍应用于医疗及保健领域,同时可拉动周边旅游产业,提高就业率。
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异域风情小镇地热资源为例,对其水文地质特征及地热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浅析成矿机理及开采前景,为下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热资源;地热流体;六安市1.工程概况六安市金安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北麓,六安市区以东。
全区总面积1657km2,全区总人口85万人。
六安市金安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无霜期222天,多年平均气温15.5℃,蒸发量多年平均为1400mm,多年平均降水量1095.0mm。
研究区位于江淮分水岭东南侧,水系属长江流域,为丰乐河上游,流经研究区范围及周边的水系规模均不大。
区域地貌属江淮丘陵、平原区,从地貌形态上分为高丘、中低丘、岗地、河漫滩地四种类型。
区域地形以西南、北东地形较高,西北、东南地形稍平缓。
本次工作在物探的基础上,施工了一处钻孔,孔深为2003.19m(ZK01),出水量约156.72m3/d,出水温度为39℃,对地热流体采取了水质分析样和热物理学样。
2.地热富存地质背景研究区除西侧少量第三系正阳关组地层出露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为第四系覆盖。
底部为巨厚层侏罗系周公山组“红层”,厚度大于1900m,岩性多为紫红色含砾砂岩,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据物探成果,在本区域内解释出4条断层,F1、F2、F3是西北—东南向正断层,F4是东北—西南向正断层。
F1断层规模较大,特征明显。
F2、F3断层规模较小,特征不明显。
优先选择F1和F4断层交汇处东南角ZK01号点作为地热井施工位置。
1000m以上水层不采用,BD-7超低频电磁探测仪曲线上1000m~1960m之间相对低幅值区域,解释为含水层。
3.热储特征及其埋藏条件3.1地热资源类型结合本区地热井测温资料及抽水试验资料,热储及地热流体温度为39℃,为低温地热资源,属温水型。
地热勘查报告报告编号:2021-GR-001报告日期:2021年10月15日一、背景为了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公司委托我部门对目标地区进行地热勘查,并编制本报告,以供参考。
二、勘查区域及方法本次地热勘查区域为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境内。
勘查方法主要采用地热勘查实验室分析法,综合分析地下水化学成分和地温资料,运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水文、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区域地热资源的分布、类型、规模和开发潜力,为地热能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勘查结果1.地下水质量经对勘查区域部分地下水进行采样并送实验室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总硬度为204mg/L,属于中硬型水,满足地热能开发要求。
地下水中Ca2+和Mg2+ 离子含量较高,SiO 2 含量较低,适宜于热泵系统的运行。
2.地温分布经测量,勘查区域深度0-100m地温为14℃-22℃,深度100-200m地温为22℃-35℃,深度200-300m地温为35℃-48℃。
由此可知,在勘查区域内地热资源充足,其中深度200-300m的地温较高,可成为热岩体进行深层热水开采的对象。
3.热储层分布勘查区域地热系统的热储层主要为火山岩层和深部断裂热储层。
火山岩层分布广泛,但层位短小,热水受人为开采影响较大,适合采用浅层地热开发方式。
深部断裂热储层分布面积较小,但热水储量大,是深层地热开发的良好对象。
4.资源评估根据勘查数据,估算勘查区域热储能量约XX MJ/m2,热水储量XX万t,建议采用地下双眼井加开放式水力压裂进行地热能的开发,预计可获得XX MW的地热发电功率。
四、结论经过勘查,建议在勘查区域内采用地下双眼井加开放式水力压裂的方式进行地热能的开发,以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次报告所做评估仅供参考,具体开发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第35卷第1期2021年2月资源环境与工程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Vol. 35,No. 1Feb.,2021神农架林区高家屋场地热资源成因类型探讨李小勇伍姝珊1,张晓红2(1.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湖北宜昌443100; 2.宜昌顺安地矿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宜昌443000)摘要:神农架林区高家屋场地热资源的成生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高家屋场地热靶区 地下水的赋存、运移和排泄特征,总结地下热水的成矿条件及成因类型,建立了成矿模式,可为同类型地热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热资源;水文地质条件;成矿条件中图分类号:TK521+. 1 ; P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1211 (2021)01 -0081 -04DOI : 10.16536/j. cnki. issn. 1671 -1211.2021.01.016神农架林区红坪镇温水河村高家屋场地热异常区 内分布有2处天然温泉,多年总自流量在2 600 m 3/d左右,温度为17. 5〜28.0 °C 。
通过对该地热异常区开展综合水文地质调查、物探和地热深井钻探,并进行地 热资源成矿条件分析及可行性技术论证,最终在神农 架林区实现地热资源勘查新进展(水温40.3 C,水量1 800 m 3/d )。
1地质概况1 • 1地形地貌神农架林区自印支运动末至燕山运动初,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大面积的掀斜,奠定了区内地貌骨架一一一构造侵蚀中山 一高中山区 。
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剥 蚀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等地貌单元。
林区山脉属大巴山脉余脉神农架山系,走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呈近东西向延伸。
区内峰峦叠嶂、峡谷纵横,总体地势表现为以神农顶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区内最咼点为神农顶,海拔标咼为3 105. 4 m (也是华中地区最高点),最低点为下谷坪乡的石柱河,海拔标高为398 m,相对最大高差2 707.4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