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50a地温的变化特征_陆晓波
- 格式:pdf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7
邢台市近5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吴智杰 李智峰 李芷霞 王晓娟(邢台市气象局054000)摘要利用1961~2007年邢台市6各县(市)当地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邢台市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近50a来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低温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暖温年发生在80年代后,体现为“前凉后暖”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升高主要是冬季和春季的贡献,其次秋季,而夏季对于气候变暖是负贡献。
温度增长幅度依次为冬季>全年>春季>秋季>夏季。
而近10年来,气候变暖贡献最大是春季。
年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升温幅度明显高于平均最高气温,说明夜间气温的升高是导致年平均气温升高主要因素。
降水年代、年际变化比较明显,20世纪60年代降水明显偏多,近17年明显偏少;年际间降水呈减少趋势,降水的年际变幅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关键词:气候变化,平均气温,降水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IPCC(2001)报告指出[1],全球平均地面温度在19世纪末以来升高了0.6±0.2℃。
中国北方地区增暖幅度最为明显,年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为0.2~0.8℃/10a。
河北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际和年代变化都呈现增温趋势[2,3],年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最大,年平均气温升温幅度居中,年平均最高气温升温幅度最小。
夜间气温的升高是导致年平均气温升高主要因素。
自1987年以来,暖冬现象明显,从而也使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持续走高。
为了全面了解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邢台市气候变化特征,本文运用气候学分析诊断方法,对邢台市47a来的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探讨邢台气候变化的演变规律。
1 研究区概况邢台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北纬36°50'~37。
47'、东经113°52'~115°49'之间,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相望,西依太行山和山西省毗邻,南与邯郸市相连,北及东北分别与石家庄市、衡水市接壤。
空调热泵Air Conditioning Heat Pump(续上期54页)2.2码恒温带厚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如图5所示,我国陆区恒温带厚度总体特征为东南沿海与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较高,大于20m。
其他地区较低,其中华北平原恒温层厚度最小,一般不超过10m,其他地区恒温层厚度均在10m~20m。
恒温带底板埋深受深部的热流强度、地层导热性能、外部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结合恒温带埋深,考虑以上因素,可大致推断该地区的恒温层厚度特征。
在导热性较好的基岩浅埋区,下部增温带的地温增温较快,恒温带底板埋深较浅,这是由于此类区域受深部热流向上的影响更大。
在地热异常区及其附近,恒温带的底板深度极浅,部分区域甚至无恒温带。
恒温带厚度与地表水体也存在一定关系。
在哈尔滨,距松花江越近,恒温带厚度越薄,越远越厚,恒温层埋深和温度也按此规律展布。
这可能是由于松花江的存在使得冷水干扰强烈,附近地温受外部影响范围变大,恒温层埋深变深而导致。
3陆区浅层地温场增温带特征及影响因素恒温带以下称增温带,主要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又称内热带,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
该带内温度的增加用地温梯度,即每百米垂直深度上温度的增加值表示,其值与所在地区的大地热流值成正比,与热流所流经岩体的热导率成反比。
地壳的近似平均地温梯度是每千米25℃(2.5℃/hm),大于此值即为地热梯度异常。
如图6所示,我国陆地浅层地温场(200m深度内)地温梯度总体分布特征为北高南低,南方地温梯度值一般都小于3℃/hm,平均2.45℃/hm。
北方大部分地区地温梯度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变化范围2℃/hm~6℃/hm,平均3℃/hm。
众所周知,地温梯度与计算深度密切相关,一般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该特征与我国陆区地温梯度变化特征基本吻合,与我国大地热流的分布状况相近。
说明浅层地温场增温带地温梯度主要受大地热流影响,受区域热构造背景控制。
局部上,我国南方大地热流东部、西南部高,中我国陆区浅层地温场空间分布及规律研究(二)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王贵玲刘峰王婉丽3432302826242220181614121086厚度/m图5我国陆区浅层地温场恒温带厚度等值线602015年03月部低。
逊克县近50a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吴春德;张晓芳;张春媚
【期刊名称】《黑龙江气象》
【年(卷),期】2010(27)3
【摘要】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逊克县1961~2005年共45 8的气候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出了逊克近45 a的温度要素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主要的结果:逊克县自1961~2005年,45 a平均气温以0.387℃/10 a的趋势变暖,年平均最高温度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也呈增暖的趋势.一年四季中,夏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趋势幅度略低于其他季节,春季、秋季和冬季的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的变暖最为突出,平均温度以0.608℃/10 a的变化率升高.
【总页数】3页(P12-13,20)
【作者】吴春德;张晓芳;张春媚
【作者单位】逊克县气象局,黑龙江逊克164400;伊春市气象局,黑龙江伊春153000;逊克县气象局,黑龙江逊克164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7.3
【相关文献】
1.辽宁省丹东市近50a来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J], 谭丽静;徐金秀;范佳文;单璐璐
2.逊克县近50 a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J], 吴春德;张春媚
3.乌鲁木齐机场近50a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J], 朱蕾
4.近50a腰古站流量变化特征分析 [J], 韩长峰
5.中国近50a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乔丽;吴林荣;张高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温是指地表面及其以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的统称,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交换,气候直接对地温产生影响[1~5]。
冻土是指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分为短时冻土、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3种,张家口地区以季节性冻土为主。
季节或昼夜温度变化使得在土壤表层及一定深度土层形成反复的冻结—解冻过程,可显著改变土壤结构和水热运动规律[6]。
冻土具有流变性,在冻土区建造建筑物时必须考虑冻胀和冻土融沉的问题,因此,对土壤温度分布和变化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国内外学者针对土壤温度变化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Y ang K 等[7]利用热扩散方程得到土壤温度分布,然后根据土壤温度观测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差异调整温度分布,通过整合土壤温度剖面获得土壤通量。
李飞[8]对松嫩平原地温和气温不对称增温现象进摘要: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的气候变化对于京津冀地区影响重大。
对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的气温和各深度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拟合了土壤温度的计算公式。
结果表明:1960~2018年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在1990年发生突变;春季和冬季气温增速较快,且波动幅度较大;地表温度变化与气温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地温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波动均减缓,滞后现象明显;春夏两季的地温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秋冬两季的地温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0~50cm 的年平均地温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80cm 以下的年平均地温基本不变;通过土壤温度计算公式得到的地温计算结果与试验的实际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气温;地温;土壤深度;冻结深度;张家口坝上地区中图分类号:P4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19)04-0077-06收稿日期:2019-07-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017);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397002D );河北省教育厅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科技指导项目(Z2019024);张家口市科技计划项目(1711027C ,1711052J )作者简介:王玉坤(1991-),男,河北唐山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火力发电厂单元机组运行优化研究。
近50年昭鲁坝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利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气候观测站1960-2010年50年气温资料,分析了昭鲁坝近50年的气温趋势变化。
结果表明:近50a来昭鲁坝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20a年增暖幅度更加明显。
年及四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倾向率大于年倾向率;夏、秋季两季倾向率与年倾向率相等;春季倾向率小于年倾向率。
标签:昭鲁坝气温气候变化0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引人注目和关切的问题之一就是气候的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在21世纪已变成国际科学界的热点之一。
20世纪和21世纪初期,在全球气温呈明显变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我国有关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表明[1-6]:中国气温在20世纪30年及80年代中后期至今分别有两次明显的增暖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显著变暖;在近50年中,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变暖显著;西藏东部、四川和云南的西部、青海南部变冷;除西南东部等少数地方外,我国大部分地区近60年来生长季节延长,有效积温增加。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冷、暖、干、湿差异较大,因而对气温变化状况更多应该分区研究。
本文利用昭鲁坝近50年温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昭鲁坝气温变化规律。
1昭鲁坝概况本文选择云南省昭通市作为研究区域,昭通市属于川滇黔乌蒙山贫困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气温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其变化对本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昭鲁坝是云南的第三大坝子,也是昭通市唯一的大坝子,位于昭通市中南部。
境内坐标为103°28′-103°55′E,27°05′-27°39′N。
昭鲁坝气候属南温带类型,年平均气温11.7℃,≥10℃活动积温3237.4℃,年降雨量741.6mm,年日照时数2818.9h。
由此可见,坝区内气候温和,温、光、水都居于中等偏上,因而成为全市最主要的农业区域。
地温变化过程及其机理研究气候变暖毋庸置疑。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
近年来,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与日俱增,研究表明,近150年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76℃,全球增温影响着一系列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尽管气温升高对各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地温变化及其对地下过程的影响还知之甚少,尤其是在深层土壤中。
本研究利用中国地温及气象数据,开展了近50年地温变化过程的研究,并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长岭草地农牧生态研究站,从立地尺度分析了退化草地植被对地温的影响及其机理。
研究发现:全国地表温度普遍上升,平均以0.38℃/10a的速度递增,高出气温30%。
可能会导致土壤比预想中排放更多的C到大气中。
地表的年平均温在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分别增加了2.07–4.04°C和0.66–2.21°C,增速最快在冬季。
地温的升高波及到3.2米土层。
我们预测地温升高会使土壤呼吸速度增加8%,加强了气候变暖,并且地温升高延长了潜在生长季长达12天。
然而仅使用气温数据来推算土壤温度的变化会低估上述影响。
上述结果都强调了地温升高以及使用地温数据来评估和预测土壤过程的重要性。
全国地表日最高温以0.31℃/10a的速度增长,全国地表日最低温以0.55℃/10a速度增长,地温夜晚增高幅度大于白天,导致全国地表日较差(日最高温与日最低温之差)以0.25℃/10a的速度缩小。
地表日最高(低)温的升高趋势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逐渐增强。
日照时数和降水是影响地温不对称增温的重要因素。
地气温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感热通量的变化,也可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提供依据。
全国水平上50年平均地气温差为2.05℃(地温>气温),并以0.06℃/10a 的速度缩小,其中冬季贡献最大(0.17℃/10a)。
中国温带草原区各层地温的年平均值在10.3-10.6°C内波动,各层地温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其中秋冬两季的地温随着土层加深逐渐升高,春夏两季反之,且变化幅度以夏季最大,冬季次之,春秋两季最小。
第38卷 第6期2020年12月干 旱 气 象JournalofAridMeteorologyVol.38 No.6December,2020赵 慧,郭庆元,马鹏程,等.陇东南地区近50a极端低温事件演变特征及环流背景[J].干旱气象,2020,38(6):900-908,[ZHAOHui,GUOQingyuan,MAPengcheng,etal.CharacteristicsofExtremeLowTemperatureEventsinSoutheastofGansuProvinceinRecent50YearsandTheirCircu lationBackground[J].JournalofAridMeteorology,2020,38(6):900-908],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6-0900陇东南地区近50a极端低温事件演变特征及环流背景赵 慧1,郭庆元2,马鹏程1,王丽娜1,刘丽伟3,刘卫平3,李常德1(1.甘肃省平凉市气象局,甘肃 平凉 744000;2.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陕西 西安 710016;3.甘肃省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摘 要:利用1969—2018年陇东南地区31个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陇东南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特征,并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环流特征量,对影响极端低温事件的环流系统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陇东南地区近50a极端低温日数以2.3d·(10a)-1的趋势减少,其中夏季减少最显著,冬季减少最缓慢;1987年为极端低温日数突变点,突变后极端低温事件急剧减少。
(2)相较于1981—2010年气候平均值,陇东南地区近50a极端低温呈增强趋势,突变前后极端低温强度距平以每10a升高0.2℃变为每10a降低1.2℃,且突变后冬春季极端低温强度降低最显著。
(3)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极端低温的强度范围主要在-5.0~5.0℃、5.0~15.0℃、-5.0~10.0℃、-20.0~-10.0℃,出现频率分别达61.9%、90.1%、73.4%、73.1%。
收稿日期:2003-02-15;修订日期:2003-12-08近50年丹东气候变化分析孙莹 韩卫东 宫焕盛(丹东市气象台 丹东 118000)摘 要 利用1952~2001年丹东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采用温度、降水求直线回归方程和5a 滑动平均值方法,分析近50a 丹东气候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四季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和四季降水均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平均气温 降水距平 变化分析近年来,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已成为事实。
研究和分析丹东气候变化规律,可为当地政府制定环境气候政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1 气温变化分析111 资料根据1952~2001年丹东各月平均气温资料,求出年平均气温距平,再以12,1,2月为冬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分别求各季气温距平。
计算年平均气温及各季气温的5a 滑动平均值,并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直线回归方程。
为分析四季气温的变化趋势,用近10a 各月气温平均值与近50a 气温差值平均值的百分率来计算近10a 气温变化的幅度。
112 结果与分析11211 年平均气温 丹东年平均温度距平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 =010235x -01611,截距010235为正值,表明丹东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图1为丹东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曲线。
图1 近50a 丹东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根据直线回归方程计算,1952~2001年近50a 丹东气温升幅为1118e 。
从温度距平5a 滑动平均曲线来看,年平均气温变化分为2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为负距平,属于偏冷阶段;其后为正值属于偏暖阶段,曲线总体呈上升趋势。
从年平均气温距平曲线可以看出,1952~1987年丹东35a 只有11a 为正距平,其余为负距平,最小值为-116e 。
从1988年开始连续14a 没有出现负距平,并且正距平数值偏大,其中最大正距平值为113e 。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五十年中国湿度区域变化趋势卢爱刚;熊友才【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13()1【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尺度的农业及环境决策影响显著,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农业环境问题,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运用实测的相对湿度月平均值,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过去50a中国大气湿度的动态变化。
结果发现:在全球升温背景下,中国相对湿度区域变化以95°E为分界线,95°E以西区域湿度普遍呈增大趋势,说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西部的湿度增大,呈现"暖湿化"趋势;95°E 以东地区基本以相对湿度减小为主,呈现"暖干化"趋势,但个别区域湿度增大。
在升温比较一致的情况下,各地湿度变化的趋势不同,主要是由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引起的。
西北干旱区湿度的增大,对于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
【总页数】3页(P141-143)【关键词】气候变化;中国;过去五十年;湿度【作者】卢爱刚;熊友才【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陕西省多河流湿地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2.71【相关文献】1.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敏感区区域响应比较 [J], 郝成元;赵伟;赵同谦2.全球和中国区域近50年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进展 [J], 孙颖;尹红;田沁花;胡婷;石英;刘洪滨;周波涛3.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J], 马洁华;刘园;杨晓光;王文峰;薛昌颖;张晓煜4.全球气候趋势:自然气候背景上的人为的气候变化信号:全球气候变化研… [J], 丁裕国;屠其璞5.近50年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 [J], 张晶晶;陈爽;赵昕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石家庄地-气温差变化特征
卞韬;任国玉;刘思廷;赵煊;范欣
【期刊名称】《气象科技》
【年(卷),期】2024(52)1
【摘要】利用石家庄17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1年逐日地面气温、0 cm地温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石家庄地-气温差从1月开始逐渐增加,5月达到最大值5.0℃,然后开始减小,12月达到最小值-0.8℃;地-气温差在11月到次年1月为负值;春、夏、秋季均为正值,夏季最大,春季大于秋季,冬季以负值为主;(2)石家庄多年平均地-气温差在1.6~2.6℃之间,平均为2.1℃;整体上东部大于西部。
(3)近50年石家庄年平均地-气温差呈显著的减小趋势,变化速率为-0.14℃/10a;夏、秋、冬三季的减小趋势均非常显著,夏季的减小趋势最强;石家庄市区和近郊站点年和四季地-气温差的减少趋势更显著。
本文结论对科学认识石家庄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参考意义。
【总页数】8页(P116-123)
【作者】卞韬;任国玉;刘思廷;赵煊;范欣
【作者单位】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北省石家庄市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3.1
【相关文献】
1.近40年东亚季风变化特征及其与海陆温差关系
2.近53年石家庄地区气温稳定通过10℃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3.近35 a南海海-气温差不同资料比对及变化特征分析
4.近49年石家庄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5.石家庄市夏季臭氧污染近地层垂直变化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山50a最高气温变化特征汪婷;吴珂【期刊名称】《气象科学》【年(卷),期】2011(031)0z1【摘要】利用1961-2010年昆山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昆山市50a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特征,以及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昆山年平均最高气温整体呈振荡上升趋势,1980s后期开始上升趋势显著.50a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着24 a、15 a、10 a左右的年代际变化周期以及4 a的年际变化周期.高温总日数从1990s起明显增多,21世纪以来高温总日数进一步增加.高温初日呈现逐渐偏早的趋势,终日呈现“晚—早—晚”的趋势,高温时间逐渐延长.高温过程发生在6月下旬至9月上旬,各级高温过程数都以7月最多,8月次之,21世纪前10年高温过程数最多.%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days were analyzed by the linear trend method, sliding average method and the wavelet transl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in Kunshan from 1961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d with slight fluctuation. The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had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since late 1980s. Its oscillation period was 24 a, 15 a, 10 a and 4 a. The change in the number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since 1990s, especially since 2001. The first days of maximum temperature had an earlier trend and the last days of maximum temperature had a later-earlier-later pattern. The hightemperature duration was increased gradually. High temperature processes occurred from the last ten days of June to the first ten days of September. The maxi mum number of each type of high temperature process belonged to July, while August took second place. In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re was the maximum number of each type of high temperature process appeared most frequently.【总页数】5页(P134-138)【作者】汪婷;吴珂【作者单位】昆山市气象局,江苏昆山215337;昆山市气象局,江苏昆山2153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1【相关文献】1.浑善达克沙地及周边地区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特征 [J], 高涛涛;殷淑燕2.正安地区50a最高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J], 唐红祥;叶茵3.昆山50a最高气温变化特征 [J], 汪婷;吴珂4.乌鲁木齐市汛期最高气温及高温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J], 尹冰霞;李辉5.全球变暖背景下珠江流域年日最高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 [J], 秦蓓蕾; 吴孝情; 朱天然; 赖成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