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请看下列句子:

(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

例(1)中毛泽东同志运用了暗喻这一形式,说明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里用大家熟悉的“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更长。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读者一目了然。例(3)是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都出现的例子。“月光”月光“是本体,”“流水”是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如”是比喻词。

例(2)中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它是通过海燕这一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例(4)中是直接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可见,比喻和象征是不同的。它们表现在:

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

三、两者的格式不同: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借喻除外)一般有比喻词。如用“像”、“似的”、“是”、“仿佛”等连接。而象征中连接象征体和本体的,通常是句子和段落。它主

要是连接用复句或几段话的文字来点明象征意义的。

四、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象征与比喻手法辨析

象征与比喻手法辨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此词时,陆游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他用“群芳”象征当时官场中卑劣的小人,以梅花象征自己,表达了自己即使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如果要求赏析这首词中的艺术手法,不少同学会写:“作者用梅花自比,用群芳比喻官场中的小人……”殊不知,比喻和象征并不同。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用外在形象或特性相似的事物来描绘、说明另一事物。使用比喻,是为了使表达生动鲜明。 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纷纷扬扬的大雪与大漠扬起的沙尘、弯弯的钩子与挂在山边的月亮,自然是形似。 又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与春水一样,无尽连绵,这是比喻的双方在某个特性上相似。

北宋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是截然不同的事物,词人却别具匠心地发掘出它们在某个特性上的相似点:“飞花”与“梦”都是轻柔的,“丝雨”与“愁”都是细密不断的,“飞花如梦”“丝雨如愁”,颇有意境。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比如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品质高洁、红豆象征相思等。使用象征,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志趣。象征手法常常贯穿于整首诗中。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会使用象征手法呢?一是生活中有些事情有深刻意义,但比较复杂,一下子讲不清楚;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直说,于是以象征手法来委婉表达。 比如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整首诗描述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郑思肖是宋末元初人,他一生忠于大宋、鄙视异族侵略者,诗中的菊花象征着作者不屈的情操,表达了作者宁死不向元投诚的决心。 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也许会问,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象征与比喻的异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f15232568.html, 象征与比喻的异同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6年第07期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 象征与比喻的相同点: 它们都是通过选择一个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形容或表现另一个事物,即二者都要借助具体形象表现其他的事物。比如,红旗往往象征革命,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常被比作老黄牛——前者借助的是“红旗”这一具体的事物,后者借助的是“老黄牛”这一具体的形象。 虽然象征和比喻都是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艺术手段,都能让隐晦变得明朗,都能让深刻变得浅显,都能让平实变得典雅,都能化无形为有形,都能化抽象为具体……但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段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1.二者的范围不同。 象征属于技法范畴,一般贯穿在某一句群、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中。比喻属于语言范畴,仅仅是为了使要描写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一般只局限在某一具体的句子中。如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就是象征贯串全文。 2.二者的表现不同。 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3.二者介绍的对象不同。 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事物表现一个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如概念、思想和感情等。而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比如,高尔基的《海燕》就是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且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了1905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 4.二者的格式不同。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内容提要: 在汉语的运用中,我们通常可以用很多的修辞来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双关与象征即就是在这方面较常见的两种修辞格。她们都在某些特殊语境中,在不同程度上使表达含蓄曲折,她们在表达上都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耐人寻味。 但就是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区分这两种修辞格,下面就双关的特点,用法特点,表达效果以及双关与象征差别逐一加以论述,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二者区分开来。 关键词:双关象征双关与象征(暗征)的区别 有关双关 双关(多义关联)就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词的多义与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与内里两种意思,并以内里意思为重点,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双关就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瞧鸡虫。’鸡与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瞧鸡虫。鸡虫就是‘几仲’的谐音,这里就是一语双关。” 从表达效果上来瞧这句话不直接提及所要贬低批评的对象何几仲,而用“鸡虫”产生的双关来委婉表达。从发范围上来瞧,她将所要抨击的对象扩大到了以何几仲为代表的争权夺利的可鄙小人,从表达效果就是您过来瞧,更就是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双关的类型: 双关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同音或音近的条件使就是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在民歌,民谣以及歇后语中有较多应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这类双关举了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了汉语的同音字在修辞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谐音双关在表达上的作用基本有以下几点: 1、利用双关隐语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多见于民歌。如, 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瞧镜光。 街头锣鼓声声打,打着心中响啷啷。 ——《民歌》 以“响啷啷”谐“想郎郎”来表现未婚女子急切待嫁的心情。 2、利用双关隐语曲折表达人民群众的愤恨情绪。如, 大总统 洪宪年 正月十五卖汤圆 则以“圆”谐“袁”,汤圆又称元宵,通“袁消”,即袁世凯完蛋。用以讽刺袁世凯称帝,改年号为洪宪的史实。 3、利用双关隐语表现一种幽默感。如, 我心想,大不了您当家长,我当副家长,叫人笑我气管炎。 ——郑九蝉《能媳妇》“气管炎”即“妻管严”,这一双关语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大有定型化的趋势。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以物喻人,是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人,使其性格、形象更为鲜明。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

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前者是用物来说明一个哲理,道理. 后者是用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理想.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也就是托物言志,即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事物中。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深刻,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便采用象征的手法让读者自己去意会,由于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以此使主题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使作品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阅读解难比喻与象征把握你俩费思量

高中语文阅读解难——象征与比喻:把握你俩费思量 四川射洪实验高中陈玖地喻善平 “初二之前,我们对‘比喻’这种修辞格的把握,觉得很轻松。到了初三,阅读中增加了‘象征’的知识点,觉得它与比喻似是而非,于是往往张冠李戴。尤其是到了高中,经常在阅读中遇到区分‘象征’与‘比喻’的问题,令人十分头疼。”——学生甲如是说 “到了高中阶段,文章的深度增加了,特别是‘现代派’文学作品,‘象征’是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具有隐晦、含蓄的特点。阅读时,对其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学生乙如是说 “其实,老师也给我们讲了‘象征’与‘比喻’不是一回事,我们也多次上网搜查,但还是不得要领。”——学生丙如是说 以上学生透露的困惑,既是高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把比喻和象征混为一谈,分不清何谓比喻何为象征,更分不清比喻和象征的作用,感到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二者的把握没有明确要求,二是比喻和象征本身易混淆难分辨。特别对“现代派”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为此,就“如何区分、把握象征与比喻”的课题,我们在近期加大了研讨的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并在阅读指导中加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此,我们谈一点体会与做法,还望同行指正。 一、引导学生从概念上弄清象征与比喻的特质及作用:象征重在“神似”,作用是增强艺术作品寓意的含蓄性与深刻性;比喻重在“形似”,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1、要弄清象征和比喻的概念和特质。 从近年修辞学的研究看,一般把象征放在《修辞学》中进行讲述。如杨鸿儒的《当代中国修辞学》,张志公的《修辞概要》等。我们则倾向于吴士文先生的看法,象征是文艺创作中融情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①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辞海》)”。虽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有相似关系,但这种“相似”指的是“神似”。即二者之间内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如松柏的“岁寒不凋、索取少、予人多”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强、乐于奉献”,二者在内在气质上神似如斯,则构成了象征。除约定俗成的或点明寓意的特例外,象征一般不会把意思直接了当地说出,往往借助暗示,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蝉

比喻象征的区别

文体常识 1、散文诗与诗的区别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是适应现当代社会人们敏感多思﹑复杂缜密等心理特征而发展起来的。 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当然,也有的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但这种用法较少,而且它是着眼于语句表达,不是着眼于篇章。 (2)象征是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技法,象征也有用于文章局部的,但它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属于文章局部的表现方法,决不会是一个单句。而比喻则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 (3)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即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

(4)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三、文学常识 1、《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作者: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2、《雷电颂》选自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代表作诗集《女神》,话剧《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楚国人,著作《离骚》、《九歌》、《天问》,是我国最早的一位诗人。文体:抒情散文诗。 3、《短文两篇》选自《巴金选集》,原载散文随笔集《龙?虎?狗》作者: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1927年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4、《海燕》选自《高尔基全集》,《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

小学五年级语文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 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不同: 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的修辞意义与比喻相近,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目的只是为了是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就文章构思方面来说的,,它可以拓深拓宽文章的主题、内涵,丰富文章的意蕴,所以它甚至可以用来贯穿全篇文章,当然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使用;而比喻作为语言修辞格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艺术化的一种手段,一般一个比喻不会贯穿全文的。 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内容提要: 在汉语的运用中,我们通常可以用很多的修辞来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双关和象征即是在这方面较常见的两种修辞格。他们都在某些特殊语境中,在不同程度上使表达含蓄曲折,他们在表达上都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耐人寻味。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区分这两种修辞格,下面就双关的特点,用法特点,表达效果以及双关与象征差别逐一加以论述,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二者区分开来。 关键词:双关象征双关与象征(暗征)的区别 有关双关 双关(多义关联)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并以内里意思为重点,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鸡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看鸡虫。鸡虫是…几仲?的谐音,这里是一语双关。”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这句话不直接提及所要贬低批评的对象何几仲,而用“鸡虫”产生的双关来委婉表达。从发范围上来看,他将所要抨击的对象扩大到了以何几仲为代表的争权夺利的可鄙小人,从表达效果是你过来看,更是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双关的类型: 双关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音近的条件使是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在民歌,民谣以及歇后语中有较多应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这类双关举了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了汉语的同音字在修辞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谐音双关在表达上的作用基本有以下几点: 1、利用双关隐语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多见于民歌。如, 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看镜光。 街头锣鼓声声打,打着心中响啷啷。 ——《民歌》 以“响啷啷”谐“想郎郎”来表现未婚女子急切待嫁的心情。 2、利用双关隐语曲折表达人民群众的愤恨情绪。如, 大总统 洪宪年 正月十五卖汤圆 则以“圆”谐“袁”,汤圆又称元宵,通“袁消”,即袁世凯完蛋。用以讽刺袁世凯称帝,改年号为洪宪的史实。 3、利用双关隐语表现一种幽默感。如, 我心想,大不了你当家长,我当副家长,叫人笑我气管炎。

比喻象征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文似看山不喜平”等就是。当然,也有的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这种用法较少,而且它是着眼于语句表达,不是着眼于篇章。 2、象征是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技法,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都是运用的象征手法。象征也有用于文章局部的,如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处,在瑜儿的坟头平空地添上一个花环,用以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但它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属于文章局部的表现方法,决不会是一个单句。而比喻则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所以,说“北方的农民像白杨树”,这是比喻,但茅盾先生那般热忱的刻画白杨树伟岸挺拔的形象,那般深情的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不再是比喻,而是象征了。 3、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即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 4、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例句导引 请看下列句子: (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 例(1)中毛泽东同志运用了暗喻这一形式,说明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里用大家熟悉的“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更长。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读者一目了然。 例(3)是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都出现的例子。“月光”月光“是本体,”“流水”是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如”是比喻词。 例(2)中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它是通过海燕这一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意象及象征

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二、与象征的区别: 意象是指在抒情性作品中,借助景物描写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借助景物形成意象,来表达心中的那种寥廓孤寂之情;而象征则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如《爱莲说》中的菊:与世无争,隐居深山的人,淡泊名利的隐士,如陶渊明;牡丹:追求富贵,争名夺利的人,如当世的人;莲:卓而不群的君子,品德高尚

的人,如周敦颐本人。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是为了是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 象征诗派的基本观点 ①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人们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才是美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诗歌应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而不是再现现实。 ③用象征来沟通两个世界: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可以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 ④崇尚朦胧晦涩:“诗是必须有谜。”马拉美“诗写出来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

象征与比喻妙解讲课讲稿

象征与比喻妙解 四川射洪实验高中陈玖地喻善平 “初二之前,我们对‘比喻’这种修辞格的把握,觉得很轻松。到了初三,阅读中增加了‘象征’的知识点,觉得它与比喻似是而非,于是往往张冠李戴。尤其是到了高中,经常在阅读中遇到区分‘象征’与‘比喻’的问题,令人十分头疼。”——学生甲如是说 “到了高中阶段,文章的深度增加了,特别是‘现代派’文学作品,‘象征’是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具有隐晦、含蓄的特点。阅读时,对其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学生乙如是说 “其实,老师也给我们讲了‘象征’与‘比喻’不是一回事,我们也多次上网搜查,但还是不得要领。”——学生丙如是说 以上学生透露的困惑,既是高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把比喻和象征混为一谈,分不清何谓比喻何为象征,更分不清比喻和象征的作用,感到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二者的把握没有明确要求,二是比喻和象征本身易混淆难分辨。特别对“现代派”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为此,就“如何区分、把握象征与比喻”的课题,我们在近期加大了研讨的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并在阅读指导中加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此,我们谈一点体会与做法,还望同行指正。 一、引导学生从概念上弄清象征与比喻的特质及作用:象征重在“神似”,作用是增强艺术作品寓意的含蓄性与深刻性;比喻重在“形似”,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1、要弄清象征和比喻的概念和特质。 从近年修辞学的研究看,一般把象征放在《修辞学》中进行讲述。如杨鸿儒的《当代中国修辞学》,张志公的《修辞概要》等。我们则倾向于吴士文先生的看法,象征是文艺创作中融情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①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辞海》)”。虽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有相似关系,但这种“相似”指的是“神似”。即二者之间内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如松柏的“岁寒不凋、索取少、予人多”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强、乐于奉献”,二者在内在气质上神似如斯,则构成了象征。除约定俗成的或点明寓意的特例外,象征一般不会把意思直接了当地说出,往往借助暗示,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浅析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浅析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摘要】初中生容易将比喻与象征混为一谈,这里要谈谈两者的区别,望为初学生提供些借鉴。一、所属范畴及构成不同。二、使用效果及在文中地位不同。 【关键词】比喻;象征 初中生容易将比喻与象征混为一谈,这里要谈谈两者的区别,望为初学生提供些借鉴。 1.所属范畴及构成不同 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由本体、喻体,比喻词构成;象征则是一种写作方法,它往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象征体)表达某种深刻的含义(象征义)因而比喻多存在一个名句子中,象征这种手法多体现在一段文字或整篇文章之中。对比喻的考察应着眼于句子。例如:“那一竿竿绿色的翠竹,昂然挺立,象钻天的绿色的宝剑。”这个句子中将翠竹喻为色的宝剑。体现了竹子向上,挺直外形特点。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性,而象征虽也描写了事物,但总要借此赋予事物以特殊的含义。《海燕》一文中,作者多次描写海燕博击风浪的情景:一会翅膀碰着波浪,一会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高傲地飞翔……其目的是借此来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因而一定要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来把握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学习《白杨礼赞》时,必须了解:日寇大举进攻下,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事实,必须了解共产党在艰苦的环境下,领导北方军民坚持抗日的政治主张;否则便不会很好地理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实则象征北方的农民的正直、质朴和“整个中华民族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层深刻的含义。 2.使用效果及在文中地位不同 运用比喻意在于将事物表达得更生动形象,运用象征手法重在揭示文章主题。象征经常借助比喻或其它修辞格来完成。例《黄河滩头》结尾处,作者描写了平常普通的芦苇。说它是“盖房子编篱笆的好材料……是青纱帐……不怕狂风恶浪,不畏电闪雷鸣。根盘于泥土之中,叶绿于大地之上,与大堤为伍……”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中间又引用了唐诗来赞颂芦苇,用芦苇来象征平凡、质朴的黄河人,象征炎黄子孙在党改革开放政策感召下,奋发进取的精神,缺少了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支持,象征义就很难表达了。学习时,只要把握两者的特点,理解及运用它们是不难达到的。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象征: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药》结尾写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圈,是一种象征的表现方法,它一方面象征了革命者是杀不尽的,必将后继有人;另一方面也表明革命的前景光明和充满希望。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在辞格上分为三个类型:明喻、暗喻(又称隐喻)和借喻。 比喻中,本体、喻体有主、次之分,喻体只是一种增强形象性的手段。比喻,在本质上,属于同义表达形式的选用这一修辞范畴。凡属于比喻这一修辞格的句子都可以通过句式的变换转化成平实陈述的句子。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象征的出发点是为了表现本体。象征必须通过客体来实现,所以出现客体(象征体)。象征绝不出现本体比喻的出发点是为了表现本体。比喻必须通过客体来实现,所以出现客体(喻体)。 1、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比喻侧重于本体和喻体所代表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这种相似是直接的、可观的。 而象征侧重于象征客体和象征意义之间的相关联系,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似点,而且这种相关联系是靠联想去寻找的。鸽子象征和平。“鸽子”与“和平”也不存在相似点。 2、各自的作用不同。 比喻是一种形象化手法,即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陌生为熟悉,化平俗为生动。 而象征却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含蓄化手法,即把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含蓄化,使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如上文的“红白的花”是具体而常见的,但其蕴含

如何区分象征和比喻

如何区分象征和比喻 象征和比喻有不少类同之处,它们都由比喻与被比喻,象征与被象征的事物或道理两者所构成,往往都用具体的事物,使人产生形象的感觉、鲜明的印象,从而对所接受的事物或道理感到更亲切、更深刻。 它们的不同在于: (一)象征时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比喻则是用词造句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象征一般是约定俗成的。例如:火炬象征光明,又可以象征意志和情绪的热烈、高涨与坚定。红色象征革命,又可象征喜庆。这些都为大家所公认。只有在写作上运用象征手法,才由作者特殊选定。如高尔基用海燕的形象来象征战斗的无产阶级;茅盾选用白杨树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众。而比喻,一般都是特定的,由说话或者写文章的人所特定使用的。 (三)比喻不分地域,也很少有什么民族特色;而象征则往往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区色彩。例如,中国人用红色象征喜庆,而有的国家却以白色象征喜庆。 (四)象征一定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抽象的意念和思想感情,而绝大多数的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两者都是事物,只不过常见和不常见或者更加具体形象罢了。 (五)被象征的意念或思想感情往往是不容易简单说明或不便说明,如高尔基的《海燕》以及鲁迅《药》的结尾中关于花环的描写,用的都是曲笔。而比喻则是为了让别人更加直截了当地理解作者所说明的事物或道理。 (六)象征较比喻含意更为丰富深广。例如,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的梁祝故事,写的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故事结尾的“化蝶”,一对色彩美丽的蝴蝶在天空中翩跹飞舞,它不仅象征了梁祝的纯洁、高尚、生死不渝的爱情,而且更象征了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的愿望,因而它能深深打动人心,激起读者和观众美丽的遐想,它的作用就不是一个比喻所能概括、代替得了的。 【相关链接】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 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 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 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

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比喻、象征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相似: 比喻,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象征,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不同: 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的修辞意义与比喻相近,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目的只是为了是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就文章构思方面来说的,它可以拓深拓宽文章的主题、内涵,丰富文章的意蕴,所以它甚至可以用来贯穿全篇文章,当然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使用;而比喻作为语言修辞格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艺术化的一种手段,一般一个比喻不会贯穿全文的。 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 (现代文中的象征手法: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

谈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河南洛阳李永葆 比喻和象征是两种常用的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中运用相当普遍。但由于两者在形式上极为相似而容易引起混淆,从而造成误判和误用。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区分。 比喻和象征的共同点: 一、都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 比喻如: ①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用“明星”来说明“街灯”。) ②人不可以无耻,因为无耻是魔鬼的钓饵。(用“钓饵”来说明“无耻”。) ③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燕雀”、“鸿鹄”分别说明“佣者”与“陈涉”。) 象征如: ④我看得见那枣红色的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用“百合花”来说明“纯洁与感情”。) ⑤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用对待“蒲公英”和“雏菊”的态度来说明作者的“博爱”思想。) ⑥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用“红白的花”说明革命的前景和希望,人们对革命者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二、都由三部分组成且都可省减。 比喻由本体(被比喻对象)、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喻词(联系词语)三部分组成。如上文例①“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好像”是喻词。 象征由象征客体(即具体事物,如上文的“百合花”、“蒲公英”、“雏菊”、“红白的花”。)、象征本体(即象征意义,也就是表达者的主观意识。如上文例④的“纯洁与感情”。)和象征词(表明相关联系的词语,如④的“象征”。)等三部分组成。 但比喻和象征都可以省减。比喻可以省减除了喻体之外的其它部分,如上例③。象征也可以省减除了象征客体之外的其它部分。如上例的⑤⑥。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形象(象征体)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使用象征手法的句子一般都由象征体和本体两部分构成,而且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然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往往依靠联想建立,而且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即是想到本体与象征体的相似点或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赋予文章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咀嚼回味的余地。 比喻也称打比方,通常是用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陌生或抽象的事物。使用比喻说明或描写事物,可以使不具体、不生动的事物变得生动鲜明。写作中通过联想或想象从其他的人、事、物、景中找出与要记叙的人、事、物、景类似的特点“借彼喻此”,可以使读者对文章描写的对象(人、事、物、景)产生完整而清楚的印象。由此可见,比喻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具体来说,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二是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三是可以把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比喻的功用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帮助说明;二是形容美化;三是起暗示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总结出象征与比喻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象征是一种文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格,二者的这一根本性区别已经决定了它们各自的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于文章学范畴,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章”范围内使用,比喻的使用范围大——可在包括“文章”在内的一切语言文字范围内使用。 第二,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事物表现一个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如概念、思想和感情等,而且是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则往往都是具体的事物。这里,对于比喻我们就不用再赘言了,单看象征就可以。杨朔先生的散文《茶花赋》中,红艳艳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的是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未来美景,就是用具体的“童子面茶花”象征了抽象的“未来美景”。一句话,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会停止在一事一物上,而是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比如,高尔基的《海燕》就是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且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了1905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 第三,象征往往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某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一般贯穿在某一句群、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中,含蓄而深沉,比喻则是打比方,仅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一般只局限在某一具体的句子中。比如,茅盾的《风景谈》结尾处整个段落都是象征。此外,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更是象征贯通全文。 第四,象征中的象征体一般都是作为重点事物来写的,如《白杨礼赞》就是重点写白杨,《海燕》就是重点写海燕,《松树的风格》就是重点写松树,比喻中的喻体则会明显地显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