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与比喻手法辨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和象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比喻侧重于本体和喻体所代表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这种相似是直接的、可观的。
而象征侧重于象征客体和象征意义之间的相关联系,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似点,而且这种相关联系是靠联想去寻找的。
如,鸽子象征和平,“鸽子”与“和平”不存在相似点。
2、各自的作用不同。
比喻是一种形象化手法,即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陌生为熟悉,化平俗为生动。
如:失掉光辉的太阳,飘浮在雾海之上,恰似一个落入水中的铜镜。
“失掉光辉的太阳”是个什么样子?这是比较抽象的,但“铜镜”就具体形象得多了,人们通过这个形象就很容易感知到“鬼魂光辉的太阳”的形状和色彩。
而象征却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含蓄化手法,即把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含蓄化,使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如上文的“红白的花”是具体而常见的,但其蕴含的意义是丰富而深刻的。
只有在《药》这篇作品所创设的典型环境中才具有这样的特殊含义。
3、稳定性不同这里所说的稳定性是说比喻的意义较为狭窄和固定,而象征的意义却要宽广和深沉得多,具有含义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这是比喻和象征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区别。
如“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所具有的意义是固定的,即它象“播种机”一样具有“撒播”的特点,不过现实意义上的“播种机”撒播的是植物的种子,而“长征”撒播的是“革命思想”这样的“种子”。
此外很难有其它的解释。
但象征就不同,象征客体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可以因人而有不同的寓意,而且也可以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
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都是以“梅”为象征客体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比喻与象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比喻与象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比喻和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极为常见,它们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辞手法。
比喻和象征是风格相近,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点。
本文将从比喻和象征的定义、功能以及在中国文学中的应用等方面来讨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首先,比喻是一种代替性修辞手法,其定义是:“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以此来形象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概念或思想”。
比喻有助于解释抽象的概念,最常见的比喻是把人或事物比作动物或外物。
例如,古代文学家屈原的《离骚》中描绘“马如流星”,实际上是把马的快速奔驰比作天上疾驶的流星。
象征则是一种表现性修辞手法,其定义是:“用某种形象表现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
象征有助于增强作品的叙事性,通过使用某种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
比如,古代作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桃花源就象征了仙境般的理想之地。
比喻和象征在中国文学中都有大量的运用,他们都能够起到增强文章叙述性、表达含义深刻的作用。
一般来说,比喻更多地用于描写生活中的客观现象,而象征则多用于表现抽象的概念。
尽管如此,比喻和象征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点。
首先,比喻更偏重于比较和模仿,而象征则更偏重于抽象和象征意义。
其次,比喻一般用短句表达,而象征则用长句表现。
此外,比喻可以深入地描绘生活,而象征则更多地用于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在比较比喻和象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可以总结出两者的主要特征:比喻聚焦于生活客观现象,一般用短句表达;而象征则聚焦于抽象的概念,多用长句表现。
综上所述,比喻和象征是两种风格类似但又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修辞手法,它们在中国文学中都有大量应用。
比喻更多地用于描述生活客观现象,而象征则多用于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思想。
两者的界限并不明显,但我们可以通过理解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与象征的含义课文中的比喻与象征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能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空间。
通过比喻和象征,作家往往能够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在课文中,比喻和象征往往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现人物的特征,以及传递作品的主题。
比喻是一种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意义的修辞手法。
它能够使作品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
在课文中,比喻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特征或某件事物的状态。
例如,作者可以用“他如同一只狮子般勇猛”来形容一个勇敢的战士。
通过这个比喻,读者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个人的勇敢和无畏。
此外,比喻还能够帮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当我们读到“她的笑容如阳光一样灿烂”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她的欣赏和喜爱,还会产生一种快乐和温暖的感觉。
象征是另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具体的事物或形象作为符号,代表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课文中,象征常常被用来传递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比如,作者将一只小鸟描绘成囚禁在一个小笼子中的状态,这个小鸟象征着生命的束缚和压抑。
通过这个象征,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人类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除了传递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比喻和象征还能够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
它们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当我们读到“那个城市如同一座丛林,楼房们如同树木般竞相生长”时,我们会想象出一个繁忙而繁华的城市,感受到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通过比喻和象征,作家能够用简洁而深刻的形象语言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与象征的含义需要读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我们需要通过周密的推理和联想,去揣摩作者的用意和目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不同词语和形象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只有站在作者的角度,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比喻与象征的真正含义。
总之,理解课文中的比喻与象征的含义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关键之一。
通过比喻和象征,作家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和思考。
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我们才能够领略到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如何区分象征和比喻象征和比喻有不少类同之处,它们都由比喻与被比喻,象征与被象征的事物或道理两者所构成,往往都用具体的事物,使人产生形象的感觉、鲜明的印象,从而对所接受的事物或道理感到更亲切、更深刻。
它们的不同在于:(一)象征时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比喻则是用词造句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象征一般是约定俗成的。
例如:火炬象征光明,又可以象征意志和情绪的热烈、高涨与坚定。
红色象征革命,又可象征喜庆。
这些都为大家所公认。
只有在写作上运用象征手法,才由作者特殊选定。
如高尔基用海燕的形象来象征战斗的无产阶级;茅盾选用白杨树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众。
而比喻,一般都是特定的,由说话或者写文章的人所特定使用的。
(三)比喻不分地域,也很少有什么民族特色;而象征则往往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区色彩。
例如,中国人用红色象征喜庆,而有的国家却以白色象征喜庆。
(四)象征一定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抽象的意念和思想感情,而绝大多数的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两者都是事物,只不过常见和不常见或者更加具体形象罢了。
(五)被象征的意念或思想感情往往是不容易简单说明或不便说明,如高尔基的《海燕》以及鲁迅《药》的结尾中关于花环的描写,用的都是曲笔。
而比喻则是为了让别人更加直截了当地理解作者所说明的事物或道理。
(六)象征较比喻含意更为丰富深广。
例如,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的梁祝故事,写的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故事结尾的“化蝶”,一对色彩美丽的蝴蝶在天空中翩跹飞舞,它不仅象征了梁祝的纯洁、高尚、生死不渝的爱情,而且更象征了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的愿望,因而它能深深打动人心,激起读者和观众美丽的遐想,它的作用就不是一个比喻所能概括、代替得了的。
【相关链接】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相似:比喻,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象征,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不同: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
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
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的修辞意义与比喻相近,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目的只是为了是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
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就文章构思方面来说的,它可以拓深拓宽文章的主题、内涵,丰富文章的意蕴,所以它甚至可以用来贯穿全篇文章,当然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使用;而比喻作为语言修辞格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艺术化的一种手段,一般一个比喻不会贯穿全文的。
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
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现代文中的象征手法: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比喻与象征中的修辞手法与意义解读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巧妙地借助比喻与象征等手法,作家能够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意义,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力。
本文将探讨比喻与象征中的修辞手法,并解读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一、比喻的修辞手法与意义解读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对原事物更加深入理解的修辞手法。
在比喻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拟物、夸张等。
1. 拟人拟人是一种常用的比喻手法,通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事物。
例如,《红楼梦》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秋水”被赋予了共同长天的特性,以此来形容自然界的壮丽景色。
2. 拟物拟物是一种通过将事物与非事物相比较来进行比喻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让读者对原事物有更加直观的认知。
例如,“她的笑容如花朵般绽放”,通过将笑容与花朵进行比较,强调了她笑容的美丽和鲜活。
3. 夸张夸张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法,它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大处理,使描述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他跑得飞快,像一阵疾风”,通过夸张比喻,强调他的跑步速度之快,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其快速的动作。
通过比喻,作家能够将抽象的概念或感受形象化,使其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并加深对原事物的认知。
二、象征的修辞手法与意义解读象征是一种通过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象征,作家能够在作品中传递深入的意义,并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
常见的象征手法包括人物象征、色彩象征、动物象征等。
1. 人物象征人物象征是一种将人物形象作为某种特定意义的象征的修辞手法。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女性人物常常被用来象征纯洁、美丽或是不屈精神。
这种象征手法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角色所代表的含义。
2. 色彩象征色彩象征是一种通过色彩来代表事物或情感的修辞手法。
例如,红色常常被用来象征热情、活力或是危险。
通过运用色彩象征,作家能够在作品中用简洁的手法传达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比喻象征的区别象征和比喻的区别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文似看山不喜平”等就是。
当然,也有的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这种用法较少,而且它是着眼于语句表达,不是着眼于篇章。
2、象征是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技法,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都是运用的象征手法。
象征也有用于文章局部的,如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处,在瑜儿的坟头平空地添上一个花环,用以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
但它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属于文章局部的表现方法,决不会是一个单句。
而比喻则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
所以,说“北方的农民像白杨树”,这是比喻,但XXX先生那般热忱的刻画白杨树伟岸挺拔的形象,那般深情的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不再是比喻,而是象征了。
3、象征和比喻常常联合而用,即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
4、象征考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比喻只考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例句导引请看下列句子:(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翱翔。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夫,特别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成缺的朴质、坚强、力争长进的精神。
例(1)中XXX同志运用了暗喻这一形式,说明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这里用大家熟悉的“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更长。
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读者一目了然。
例(3)是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都出现的例子。
“月光”月光“是本体,”“流水”是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如”是比喻词。
象征与比喻表格
一、定义与区别
1.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景物或形象来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2. 比喻: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描述或说明某一事物,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3. 区别:象征侧重于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而比喻则侧重于描述具体事物。
二、象征与比喻的分类
1. 象征的分类:
a. 具象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某种概念或情感。
b. 抽象象征:通过抽象的符号或图案来表达某种概念或情感。
2. 比喻的分类:
a. 明喻:直接用“像”、“如同”等词语将一物比作另一物。
b. 暗喻:通过暗示或隐喻的方式表达两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c. 借喻:直接借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
三、常见象征元素
1. 自然元素:太阳、月亮、星星、河流、山川等。
2. 动物元素:狮子、鹰、鸽子、狼等。
3. 植物元素:花朵、果实、树叶等。
4. 色彩元素:红色、白色、黑色等。
5. 数字元素:13、4、7等。
6. 符号元素:十字架、三角形、圆形等。
四、象征与比喻的应用场景
1. 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等。
2. 影视作品: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
3. 广告宣传:广告词、海报、宣传片等。
4. 艺术创作:绘画、雕塑、音乐等。
5. 产品设计:标志、包装、服装等。
五、象征与比喻的优缺点
1. 优点:可以加深人们对某一概念或情感的理解,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2. 缺点: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误解或混淆,影响表达效果。
什么是象征?它与比喻、拟人有何区别?生问:老师,上周您提到在抒情类散文中常常用到象征手法?那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拟人有何区别?师答:象征是散文类和诗歌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往往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是作者把不愿直说的,或者说作者想说而不能说的话托义于物,巧妙地告诉读者。
如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九年级第八册)中,“路”象征着人生之路,避免了理解上的实指,使诗的主题更加委婉曲折、含蓄深刻。
再如,1940年,著名作家茅盾在延安讲学,当他看到北方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觉醒和对敌斗争的精神时,深受鼓舞,对北方的农民充满了尊敬和热爱。
可是茅盾当时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对北方的农民赞美不能直说,所以就托情于白杨。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运用象征手法,赞美白杨,意在赞颂北方的农民,意在赞颂我们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和不屈的坚强意志。
象征与比喻、拟人的区别:1. 在概念上,比喻、拟人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2.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拟人常限于局部。
换句话说就是,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即写作方法,是对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和拟人则是修辞手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
3.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意”指的是文章的思想感情;而比喻是将一个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或将具体的事物更加鲜明化,是指文章的语言运用,运用了比喻修辞的文章。
会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象征与拟人的相同之处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形象中;而拟人则是用在语言表达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虽然也是把事物人格化,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本身。
象征与比喻手法辨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作此词时,陆游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他用“群芳”象征当时官场中卑劣的小人,以梅花象征自己,表达了自己即使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如果要求赏析这首词中的艺术手法,不少同学会写:“作者用梅花自比,用群芳比喻官场中的小人……”殊不知,比喻和象征并不同。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用外在形象或特性相似的事物来描绘、说明另一事物。
使用比喻,是为了使表达生动鲜明。
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纷纷扬扬的大雪与大漠扬起的沙尘、弯弯的钩子与挂在山边的月亮,自然是形似。
又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与春水一样,无尽连绵,这是比喻的双方在某个特性上相似。
北宋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
“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是截然不同的事物,词人却别具匠心地发掘出它们在某个特性上的相似点:“飞花”与“梦”都是轻柔的,“丝雨”与“愁”都是细密不断的,“飞花如梦”“丝雨如愁”,颇有意境。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比如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品质高洁、红豆象征相思等。
使用象征,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志趣。
象征手法常常贯穿于整首诗中。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会使用象征手法呢?一是生活中有些事情有深刻意义,但比较复杂,一下子讲不清楚;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直说,于是以象征手法来委婉表达。
比如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整首诗描述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
郑思肖是宋末元初人,他一生忠于大宋、鄙视异族侵略者,诗中的菊花象征着作者不屈的情操,表达了作者宁死不向元投诚的决心。
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也许会问,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郑思肖的《寒菊》难道不是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吗?托物言志与象征确实很相似,区别在于,托物言志一般用来表达个人志趣,而象征除了可以表达个人志趣,还可以表达人生哲理、民族信念、国家精神等等。
在高考中,由于考查的诗歌多涉及作者个人志趣的表达,所以不会严格区分托物言志与象征,答题时,写托物言志或象征都可以。
【练一练】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
蝉
唐?虞世南
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这两首诗都写出了蝉
的特征。
(2)两首诗都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艺术手法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高洁
(2)这两首诗都用了象征(或托物言志)手法。
蝉声之所以远扬,一般人认为是凭借秋风传送之故,虞诗说这是“居高声自远”的结果,强调的是蝉的高洁,寓意君子应该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不必凭借或受制于他人,表现作者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骆诗的最后四句以蝉自况,将自己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融合在一起,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深沉而激烈,苍凉而悲壮,有极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