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7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与象征的区别实例
托物言志和象征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下面是它们的区别实例:
1. 托物言志是通过物体或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征是通过抽象符号或形象来代表某种思想或情感。
例如:
托物言志,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用自然景象来写出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象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养的“石头”就是一个象征,代表了贾宝玉自己的心灵世界和情感。
2. 托物言志强调具体形象的展现和描写,而象征则是通过抽象符号或形象来代表具体的意义。
例如:
托物言志,如《论语》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直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象征,如《老鼠娶亲》中老鼠背上的盐袋就是一个象征,代表着贪婪和不诚信。
3. 托物言志是通过物体或事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强调情感投射和读者情感交流的作用;而象征则更强调抽象意义的表达,强调作者的思想和意旨。
例如:
托物言志,如雪莱《西风颂》中“灰尘是我们,雏鸟是我们”表达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启示人们要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
象征,如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一个象征,代表了人民解放军战士在长征中的艰辛和牺牲。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硕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令人取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精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情感。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画,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按照传统习惯和必然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悼念、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恶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归纳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乃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先出此刻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现在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成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常利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常利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常利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画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偏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偏重作者的主观情感。
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肯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肯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征,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区分象征和托物言志象征和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两种表现手法,各类考试多有涉及。
许多同学甚至老师都感到,这两种表现手法非常相似,难以区分。
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浅析如下:象征和托物言志都借助某一物象来表述另外的东西,都是把直白的概念或抽象的事理通过具体、可感知的形象表现了出来,使要表达的概念或事理更加形象、鲜明和深刻;都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它们的区别在于:首先,二者表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这是象征和托物言志最显著的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事理)、形象(人或物)、精神或品德节操的一种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宿灵鹫禅寺杨万里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作得许多声。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它弦外有音,别有深意,意在讽刺某些为官者。
据此,请说说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简要分析全诗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诗表面上写的是夜宿灵鹫禅寺,被潺潺的水声扰得终夜难眠。
他本以为是天雨,第二天一早看到天空晴朗,才悟出这终夜不息的水声原来是山泉奔注流淌所致。
这次偶然的经历触发起诗人的联想:山泉“在山”时的作声和汇入“前溪”后的“无语”,跟某些习见的为官者非常相似:这些人失意时满怀匡时济世之态,宏论滔滔;一旦得志做官,便全然忘却昔时的抱负,心安理得地做起太平官来。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
比如“爱莲说”。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
“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
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
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
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通俗辨析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即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
这两种手法都是通过物体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但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效果上存在差异。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应用和区别。
二、托物言志2.1 定义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事物进行描述、解析或评价,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在托物言志中,事物成为了作者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具有象征意义。
2.2 特点•抽象性强:托物言志往往使用抽象的事物,如山川河海、鸟兽虫鱼等,通过对其特点、形态、行为进行描绘,来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观念。
•深邃隐晦:托物言志追求隐喻、比喻和夸张的表达方式,在一些情景中含蓄而且寓意深远,要求读者在阅读时去推测隐藏的意义。
•进一步思考:通过托物言志的描述,读者得以引发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等深刻问题的思考,产生共鸣和思考。
2.3 应用举例•《浪淘沙·雪落下》:“雪落下,繁星也拱了匆匆来。
”通过雪落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和对年华逝去的思考。
•《滕王阁序》:“万里烟波俱下扬,一舟受宠任逍遥。
”通过对滕王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逍遥和无拘无束的态度。
三、借物喻人3.1 定义借物喻人是指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形象进行描述,来暗示和塑造人物形象、品格和特性。
在借物喻人中,事物成为了刻画人物的比喻对象,起到形象生动、寓意深远的作用。
3.2 特点•具体形象:借物喻人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和对比,刻画出充满生动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产生直接的视觉冲击和理解。
•直观明了:借物喻人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描述和运用,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比更为明显。
•输送信息:借物喻人不仅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点,还通过所借事物的属性和特征,传递更多关于人物的信息。
3.3 应用举例•《红楼梦》中的黛玉:“把琥珀当球玩,无人同把樱桃为花看。
”通过把琥珀和樱桃作为比喻对象,描绘出黛玉的聪明、反叛和独立的性格特点。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例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可以说象征革命者,也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是将个人的志向寄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体上。
这个物体因此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个人志向、意愿或理想的表达者。
个人的志向通过这个具体的物体更巧妙、完美、充分、有感染力地表达出来。
例如,松、竹、___被用来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用来描述物象表现志向、情趣、理想、追求。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例如,___的《咏柳》中写道: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这里借尚未变黄的柳条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例如,___的《瀑布联句》中写道: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两个概念意思上有交叉的地方;如果题目问手法,都可以回答;不同的地方在于:托物言志一定要有所托之物,物象征了人的某种品格象征则是具体事务象征了抽象概念,比如火象征希望象征和比喻也有相似的地方,象征出现在全篇或者全段,比喻出现在一句话中;“托物言志”和“象征”的联系与区别如下:1、它们都需要借助某物,比如爱莲说借助了“莲”,而白杨礼赞借助了“白杨”;2、在“托物言志”的过程中,所托之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性,比如莲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气质,又比如屈原经常用鲜花芳草来象征高尚、坚贞的品格;在赋予某物某种象征意义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抒发自己的人生志向,我们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比如周敦颐要做花中的君子,又比如屈原在橘颂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理想;3、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的某物,可以用来“言志”,也还可以用来抒情或表达作者的某种看法,等等;用来“言志”时,我们一般就称这种手法为“托物言志”;不言志,而是抒情等时,我们一般就称为“象征”;例如,十五的月是团圆的象征,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了对弟弟的思念,对普天之下人们的祝福;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则“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作者借白杨对“那种精神和意志”进行了礼赞和讴歌;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托物寓意,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前者是用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理想.,后者是用物来说明一个哲理,道理.“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以物喻人,是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人,使其性格、形象更为鲜明;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也就是托物言志,即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事物中;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深刻,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便采用象征的手法让读者自己去意会,由于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以此使主题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使作品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其实,对这一手法,我们并不陌生;大凡咏物的作品都是有所寄托,从而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的爱莲说表面看来,是在写莲花的高洁,实际上则是运用了象征的写法歌颂那些胸怀豁达、行为端正、像莲花一般高尚的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着名词作咏梅用梅花来象征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以象征手法欢呼革命风暴的到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人桑提亚哥和大海的搏斗是硬汉精神的象征;茅盾的白杨礼赞用白杨树来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广大的抗日军民,由对白杨树的赞美上升到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的赞美……说白了,象征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我们也可引用高尔基的说法对象征作进一步的理解:“用象征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简洁地说出你想说的东西;”。
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一、表示内容不同
1、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借物喻人: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
二、文章特点不同
1、托物言志: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2、借物喻人: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托物言志、象征和借物喻人的不同: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即把诗人(作家)的情怀、见解、节操、志向通过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表达出来。
表达时,借物说话,作者的褒贬蕴含在作品的形象之中。
比如“咏菊”---“我花开后百花杀”明写秋菊盛开,却是百花凋零的时候,暗含“改朝换代”之意。
言志主要是抒情,(间接抒情)。
象征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高尔基的《海燕》《鹰之歌》,屠格涅夫的《门槛》都是典型的代表作。
“门槛”象征着横在革命征途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它不同于“托物言志”。
它看不见具体的“物”。
只能凭借文章的叙述体会作品的象征意义。
文学创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
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全文描述的是丑小鸭的经历,其实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
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用象征手法刻画主要形象。
3.用象征手法进行暗示,创造气氛或抒发感情。
借物喻人:是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融合。
比如我们要“千里马”也要“老黄牛”就是用两种“物”做比,喻两种人。
它在诗歌写作中,和“托物言志”一样,只不过是把“志”,更具体化为对人的褒贬。
而这种褒贬不是明白地表述,而是通过具体的物,来阐释。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象征【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另: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托物寓意【释义】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
一般指借物表意、言外蕴旨的古文诗作的表达方法,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
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诗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托物寓意之法。
清代冯煦《剑州闻蝉》欧阳修的《画眉鸟》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
比如“爱莲说”。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
“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
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
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
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