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技术正文

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技术正文

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技术正文
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技术正文

引言

长期以来,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周围的自然环境,使其向着符合人类需求的方向变化。传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方式中,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自然形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造成了干扰和破坏,影响到生物圈及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代谢,危害生态系统的功能。面对全球变暖、土地退化、森林资源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管理是在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文化多样性看作重要的生态过程,融合到一定时空尺度的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宏大命题。人类社会是一类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类行为为主导,物质、能量、信息、资金等经济流为命脉的社会’ 经济’ 生态复合系统。生态系统管理科学就是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人类生态学原理去探讨这类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上复杂的系统耦合关系,促进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生态系统管理问题,即如何利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生态系统管理已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持生态系统健康最有效的途径。

生态系统管理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进一步说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关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主要进行的都是引进和介绍工作,几乎没有提出什么有影响的属于自己的学术观点。本文主要对有关生态系统管理主要途径与技术的几个重要核心问题进行综述,包括:生态风险评估;适度干扰与恢复重建;清洁生产;废物资源化管理与5R方法;生态工业园区(EIP);实施标准化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大力开展生态工程和生态建设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和研究,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推广3S技术;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

1 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1.1 学科形成简介

1864年,Mash在《人与自然》一书中提出“英国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可使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减少”。这被认为是生态系统管理的萌芽。1969年以后,生态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开始注重多用途和持续产量问题。1970年,Likens提出森林管理方法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1972年,Abrahamsen提出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开始注意到传统的资源管理方法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生态系统和管理方面的论文大量出现,生态学开始注重长期定位、大尺度和网络研究,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生态学、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整体性与恢复生态学相互促进和发展。1988年,Agee和Johnson 出版了生态系统管理的第一本专著,之后又有数本关于生态系统管理的专著问世(Slocomb,1993;Gordon,1994;V ogt等,1997)。这些专著中都阐明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问题,以此来获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自此,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形成。

1.2 生态系统管理定义

对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不同群体或个人根据不同的出发点有不同的看法,目前较有影响的定义有:1)Agee 和Johnson (1988) :生态系统管理涉及到调控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输入和输出,并获得社会渴望的条件[1]。2) Overbay (1992) :利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仔细地和专业地管理生态系统的生产、恢复,或长期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理想的条件、利用、产品、价值和服务[19]。3) 美国林学会(1992):生态系统管理强调生态系统诸方面的状态,主要目标是维持土壤生产力、遗传特性、生物多样性、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2 ,21 ] .

4) Goldstein (1992) :生态系统管理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流(如能流、物流等) 、结构和循环,在这一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保护单一元素(如某一种群或某一类生态系统) 的方法[11]。5) 美国林业署(1992~1994) :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基于生态系统知识的管理和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将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可持续性融合在一起[24 ]。6) 美国内务部和土地管理局(1993) :生态系统管理要求考虑总体环境过程,利用生态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来管理生态系统的生产、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期的功益和价值. 它将人类、社会需求、经济需求整合到生态系统中[25]。7)美国东部森林健康评估研究组:对生态系统

的社会价值、期望值、生态潜力和经济的最佳整合性管理[10 ]。8)Wood (1994) :综合利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管理生物学和物理学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然界多样性和景观的生产力[28 ]。9) Grumbine (1994) :保护当地(顶极) 生态系统长期的整体性。这种管理以顶极生态系统为主,要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长期稳定性[12 ]。10) 美国环保局(1995)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支撑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15]。11)国生态学会(1996) :生态系统管理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并执行一定的政策和规划,于实践和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基于对生态系统作用和过程的最佳理解,理过程必须维持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可持续性[6]。12) Christensen (1996) :中在根本功能复杂性和多重相互作用的管理,强调诸如集水区等大尺度的管理单位,熟悉生态系统过程动态的重要性或认识生态过程的尺度和土地管理价值取向间的不相称性[6 ]。3) Boyce & Haney (1997) : 对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以确保其持续性,态持续性是指维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趋势或过程,并避免损害或衰退[3]。4)Dale 等(1999) :生态系统管理是考虑了组成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体及生态过程、并基于对生态系统的最佳理解的土地利用决策和土地管理实践过程。生态系统管理包括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认识生态系统的时空动态,态系统功能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多样性,土地利用决策必须考虑整个生态系统。此可见,述多个定义在许多方面有重复,大多数定义强调在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间的可持续性的平衡,部分定义强调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些定义就象6 个盲人摸象得出的结论一样. 我们认为所有这些定义并没有矛盾,态系统管理要求我们越过生态系统中什么是有价值的和什么是没价值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重叠区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态系统管理要求融合生态学的知识和社会科学的技术,并把人类、社会价值整合进生态系统;系统管理的对象包括自然和人类干扰的系统;生态系统功能可用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潜力来衡量;态系统管理要求科学家与管理者定义生态系统退化的阈值;系统管理要求人类利用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研究结果作指导;利用生态系统某一方面的功能会损害其它的功能,因而生态系统管理要求我们理解和接受生态系统功能的部分损失,并利用科学知识作出最小损害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管理选择;态系统管理的时空尺度应与管理目标相适应;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发现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源,其退化前采取措施. 与生态系统管理相近或相联系。

2 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及途径

2.1 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

对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必须搜集一些数据或知识,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这些数据或知识可能是个体2种群、群落2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等空间尺度的,同时这些空间尺度还与时间尺度问题相互交错. 这些应收集的数据或知识如

下[3 ,7 ,26 ] :1) 在植物个体及种群尺度上:候与微气候、地形与微地形、土壤的理化特征、消费者的层次、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植物固定碳的格局、植物遗传、共生、营养和水分条件. 这些数据的时间尺度是小时、天或年. 值得指出的是,不能把幼苗的数据当作成年植株的数据用,在小样方内测定的数据不能当作大样方的用. 2) 在群落及生态系统尺度上:候与微气候、地形与微地形、种类组成与多度、土壤的理化特征、消费者的层次、植物组织的流通率及分解、活与死有机质的空间分布、植物对水分和营养利用的形态适应、共生、营养和水分条件. 这些数据的时间尺度是年或几年。收集这一尺度的数据时,气候因素被当作常量,样地太小时应收集更多的数据,更多的变量来研究生态过程的控制和反馈,确定均质样方单位比较困难,难从本层次的样方数据推测景观层次的数据,在研究物质循环和水分关系时尺度非常重要,不能用生态系统尺度研究大动物和鸟类(因其活动范围较大)。3)景观尺度上: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类型、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数据的时间尺度是几年至几十年。研究景观尺度推绎时,部分的叠加可当作整体的性质,主要研究方法有GIS 和模型研究,景观尺度是评价动物生境的最佳尺度。4) 在生物圈尺度上:气候、地形和植被类型。于空间尺度太大,些生态学过程的速率较慢. 气候是植被分布的决定因子,间尺度不重要,拔对种类分布的影响可忽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生态系统管理都要收集上述数据,际管理时只需收集核心层次的数据。

2.2 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包括:据管理对象确定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该定义必须把人类及其价值取向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分;定明确的、可操作的目标;确定生态系统管理边界和单位,其是确定等级系统结构,以核心层次为主,适当考虑相邻层次内容;集适量的数据,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提出合理的生态模式及生态学理解;测并识别生态系统内部的动态特征,确定生态学限制因子;

意幅度和尺度,悉可忽略性和不确定性,进行适应性管理;定影响管理活动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细选择和利用生态系统管理的工具和技术;择、分析和整合生态、经济和社会信息,强调部门与个人间的合作;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此外,生态系统管理时必须考虑时间、基础设施、样方大小和经费等问题[20 ]。态系统管理要求生态学家、社会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通力合作,但在现实中并不容易[4 ,14 ,17 ,18 ,22 ]。生态学家强调政府部门和个人应该用生态学知识更深刻地理解资源问题,解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整体性,强调要收集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过程的科学数据,调一定时空尺度上的生态整体性与可恢复性,调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他们往往不愿把社会价值等问题融入到科学领域内. 社会经济学家更注重区域的长期社会目标,调制订经济稳定和多样化的策略,喜欢多种政策选择,其是希望少一些科学。

研究者期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而政府官员则考虑如何把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整体性纳入法制体系,如何有效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协作的整体管理,如何用法律和政策促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他们更希望在把被管理的生态系统放入景观背景中考虑时费用较少。

2.3 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技术

目前,生态系统管理途径正处于探索阶段,人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生态系统管理:

2.3.1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风险评估是利用生态学、环境化学及毒理学知识,定量确定环境危害对人类负效应的概率及其强度的过程。目的:为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风险管理:是指对生态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的对策与行动,是一个决策过程,又称为风险控制。

2.3.2适度干扰与恢复重建

适度干扰理论是由T.W. Connell等提出来的,它是指中等的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较多的生物多样性。理由是: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下降;如果干扰间隔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的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2.3.3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又叫“无公害工艺”、“无污染生产”、“废料减量化”等。简单地说是无废物少污染的生产。[34]目标: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替代作用、多次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等方式,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减缓资源耗竭。主要途径(段宁,尹荣楼1995):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替代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使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选择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设备;最大限度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场内循环;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率的净化设备和三废综合利用措施进行最终的处理、处置。

2.3.4废物资源化管理与5R原则

目前,我国排放生活垃圾0.8~1.5Kg/日.人均(2.5Kg/日.人均);1996年城市垃圾清运量1亿吨;每年以8~10%的速度递增;200多座城市受到生活垃圾的包围,存放得垃圾达66×108t;1998年末,在杭州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将生活垃圾列为居住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三个问题之首。垃圾不仅造成污染,而且侵占土地。因此,应转变观念将其资源化。目前,许多社区正试图对废物进行综合管理,改变仅仅靠填埋或焚烧处理废物的状况,提出了减少废物的5R方法:

抵制(reject):不购买难以回收或造成浪费的产品,如选购不含Hg和Cd 的电池等;

减少(reduce):改变产品生产和人们购物的方式,减少过度消费和浪费,如自购买需要的商品,不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

修复(repair):修复损伤的物品而不更换新的物品,如修好损坏的物品再用,而不是随意丢弃;

回收(recycle):将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如回收废纸与用木材造纸可减少70%的能源和50%的水。

响应(react):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了解造成浪费的情况和不负责任的废物管理,共同改变行为,实行源头消减,减少废物的生产。

2.3.5生态工业园区(EIP)

工业园区是工业化国家中作为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对促

进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生态工业园区的诞生为工业园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9]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物循环利用等思想的指引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

生态工业园区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工业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具有不同生产目的的产业,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从摇篮到坟墓利用资源的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求得多产业综合发展的产业集团。

生态工业园区在运行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高效分享资源,寻求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化、废物产生最小化、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的生态工业园区:

现有改造型EIP;如丹麦Kalundborg EIP

全新计划型EIP;如美国Choctaw EIP

虚拟型EIP;美国和墨西哥交界处的Brownsivlle EIP

我国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广西糖业基地之一的贵港市提出以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的,建立贵贵港市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2.3.6实施标准化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目前由世界标准化组织(ISO)最新推出的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为ISO1400,该标准从14001~14100,共100个标准号。

实施ISO1400的目的:规范、约束企业和社会集团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以实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ISO1400具有以下特点:它确定了环境保护的有效新机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倡导预防为主的原则;实用性广泛。

ISO1400的实施,对管理者和社会公民自觉提高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进行生态系统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

目前,企业和环境管理人员熟悉系这套环境管理标准,积极参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互认机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确保这套标准在全国普及。

2.3.7大力开展生态工程和生态建设

我国先后完成的“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使我国生态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争取到2003年达到森林覆盖率17.6%以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退耕还林、还草”为核心的生态建设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国最脆弱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生态工程研究和应用提出了机遇和挑战。扭转西部生态环境退化趋势,为西部开发营造一个绿色大背景。

把生态建设与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结合起来,以增加荒漠区林草植被为主,生产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综合配套,积极治理草地退化、沙化和盐化,控制沙漠化扩大。采取人工种草、飞播种草等措施,变草地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实现草场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8加强自然保护的管理和研究,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包括自然资源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保护目标生物或特殊类群。在自然状态和人工环境或条件下进行。对生物与生物资源实施禁止任何形式的利用,可建立物种的长期种子库、基因库、植物园、动物园和水族馆等,保护生物的正常生长与有效繁殖;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栖息地,达到生物多样性的长久保护)。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40多年努力取得快速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

2.3.9推广3S技术

3S技术是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它们是人类现代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是人类为获取、处理、分析生存环境信息逐步发展其的先进技术手段。

(1)遥感技术(RS)

20世纪50年代发展迅速,有航空遥感发展到航天遥感,从单一的可见光到多波段摄影,使用多波段扫描仪、光谱仪、雷达及辐射计。信息获取量、精度与速度有极大的提高,遥感技术已成区域与全球研究的有利手段。

(2)地理信息统技术(GIS)

是空间技术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由于在资源和环境问题研究密闭可分,因此又被称为“资源和环境信息系统”。20年来,在遥感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使遥感技术系统中的处理和应用系统。GIS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量的遥感信息与快速处理之间的矛盾,实现了遥感信息的现实性,增加了遥感技术的可操作性。

(3)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产生也是空间技术发展的结果。是遥感技术空间定位研究的成果。

目前的定位主要是利用地面控制点建立图像坐标与地面控制点坐标的关系,以地面控制点将遥感信息定位于地面控制网中。GPS能实现遥感数据的实时定位,由以前的地-空定位发展成现在的空-地定位模式,同时对遥感信息进行地学编码,并可直接进入GIS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遥感数据的精度、减轻了数据处理的难度。RS、GIS、GPS三者密切结合,形成现代遥感应用技术系统。RS 和GPS是遥感信息的获取系统,为GIS提供及时的信息;GIS是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应用系统,能对大量的空间数据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分析、制图等。GIS、GPS是RS的两大支柱。RS、GIS、GPS三位一体,实现了遥感信息的获取、处理及应用的一体化。三者的有机结合,使现代遥感技术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研究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41]。

(4)3S技术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作用

区域与全球资源的探测、预测与评价;对土地、农业、水资源等,运用3S 技术建立精度较高的模型;对全球环境问题和要素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获取全球变化信息,为全类服务;为区域性环境问题解决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及决策;在环境灾害的监测预测预报及防治方面取得进展,为人类减灾防灾,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3.10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etem, EMIS)是以现代数据库技术为核心,将环境信息存储在电子计算机中,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实现对环境信息的输入、输出、修改、增加、删除、传输、检索和计算等各种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操作,并结合统计数学、优化管理分析、制图输出、预测评价模型、规划决策模型等应用软件,构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具有完整功能

的技术工程系统。[42,43]它既是各种环境信息的数据库,又是环境管理政策和决策的实验室。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全面和准确地查询和检索各种环境信息。因此,系统提供环境科研和管理所需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具有同一格式;分析各种空间数据。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加工,进行区域环境污染和质量评价、污染控制方案预测、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预测以及区域环境质量控制规划等工作。决策自持。针对不同层次管理部门的不同要求,输出各种数据、图件和报告,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有效地利用系统本身功能,可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系统效率。2.3.11生态系统管理的其他途径:

用经济手段,制定各种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收费政策和环境的税收政策;把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核算体系;制定不同行业污染物排放的限定标准;改革资源价格体系,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增值;

研究展望

生态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动态性及不确定性特点使得“生态系统管理”难以形成明确的定义和方法体系,系统的多重尺度和目标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虽然生态系统管理日益受到管理者和科学家的重视,但生态系统管理本身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和复杂的过程,还远未成熟和完善,仍然需要人类进行大量的改革与实践工作。有关生态系统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尚有一些争议[16 ,17 ,23 ]。如上述多个定义表明,现代生态系统管理是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以及多个生态学学科(如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之上的。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和完善,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势必会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gee J & Johnson D eds. Ecosystem Management for Parks and Wildernes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8, 6~12

[2] Aplet GH ed. Designing Sustainable Forestry.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3.

[3] Boyce MS & Haney A. Ecosystem Management : Ap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Forest and Wild Life Resources. New Haven : Yale U2 niversity Press. 1997, 3~37 [4]Carpenter RA. 1995. A consensus among ecologist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 Bull Ecol Soc Amer ,76 (3) :161~162

[5] Chapin FS. Principles of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 A m Nat, 1996, 148(6) :1016~1037

[6] Christensen NL , Bartuska AM , Brown J H et al . 1996. The report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committee on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e2cosystem management . Ecol A ppl ,6 :665~691

[7] Clark TW. 1991. Policy and program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the greater Y ellowstone ecosystem: an analysis. Conser Biol ,5 :412~422

[8] Constanza RR ,Arge R ,Groot R et al . 1997. The value of the worl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387 :253~259

[9] Daily GCS ,Alexander PR , Ehrlich PR et al . 1997. Ecosystem services: Benefits supplied to human societies by natural ecosystems. Issues in Ecology , (3) :1~6

[10] Falk DA ed. 1993. Restoring Diversity: Strategies for Reintroduction of Endangered Plant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71~73

[11] Goldstein B. 1992. The struggle over ecosystem management at Y ellowstone. Bioscience ,42 :183~187

[12]Grumbine RE. 1994. What is ecosystem management. Conser Biol ,8(1) :27~38

[13] Haeuber R & Ringold P. 1998. Ecology,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enviornam -entals policy. Ecol A ppl ,8 (2) :330~331

[14]Keiter R. 1998. Ecosystems and the law: Toward an integrated approach. Ecol Appall ,8 (2) :332~341

[15]Lackey RT. 1995. Seven pillars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Draft t ,(3) :13

[16]Ludwig D. 1993. Uncertainty,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conservation: Lessons from history. Ecol A ppl ,3 :547~549

[17] Malone CR. 1995. Ecosystem management: Status of the Federal initiative. Bull Ecol Soc A mer ,76 (3) :158~161

[18] Norton BG. 1998. Improving ecological communication: the role of ecologist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formation. Ecol A ppl ,8 ( 2) : 350~364

[19] Overbay JC. 1992. Ecosystem management . In: Gordon D ed. Taking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Management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Publication WO - WSA - 3. 3 - 15

[20] Pastor J . 1995. Ecosystem management, ecological risk, and public Policy. Biosciences ,45 (4) :286~288

[21] SAF Task Force ed. 1992. Sustaining long2term forest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Bethesda (Maryland) : Society of American Foresters. 2

[22] Simpson RD. 1998. Economic analysis and ecosystems: some concepts and issues. Ecol A ppl ,8 (2) :342~349

[23]Stanley TR J r. 1995.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the arrogance of humanism. Conser Boil ,9 :255~262

[24]Under DG. 1994. The USDA forest service perspective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Symposium on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North2eastern Area Association of State Foresters Meeting. Burlington ,Vir2ginia.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2~26

[25]USDOI BLM. 1993. Final supplemental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2

ment for management of habitat for late2successional and old2growth related species within range of the northern spotted Owl. Washington DC: U. S. Forest Service and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 19~21

[26] V ogt KA ed. 1997. Ecosystems : Balancing Science with Management .New Y ork: Springer2V erlag. 1~470

[27] West man WE. 1985. Ecology , Impact Assessment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New Y ork: John Wiley & Sons. 31~60

[28] Wood CA. 1994. Ecosystem Management: achieving the new land eth2 ic. Renew Nat Resource J ,12 :6~12

[29] 赵云龙,唐海萍, 李新宇, 等. 河北怀来县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J ]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 (1): 128 ~ 135.

[30] 宋宗水. 关于建立京西北官厅生态园区的设想[J ]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 ,22 (3) :60 - 61.

[31] 孔红梅, 赵景柱, 吴钢, 等. 2002. 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J ] . 环境科学, 23 (1) : 1 ~ 5.

[32] 任海, 邬建国, 彭少麟, 等. 2000. 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J ] . 应用生态学报, 11 (3) : 455 ~458.

[33] 杨京平. 2004. 生态系统管理与技术[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34] 杨荣金,傅伯杰,刘国华,等. 2004. 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原理和方法[J ] . 生态学杂志, 23 (3) : 103 ~108.

[35] 闵庆文,于贵瑞,余卫东. 2003. 西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生态系统途径[J ] . 水土保持研究, 10 (4) : 272 ~274 ,307.

[36] 陈利顶, 傅伯杰. 2000. 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非点源污染控制[J ] . 环境科学, 21 (2) : 98 ~100.

[37] 武兰芳, 欧阳竹, 程维新, 等. 2003.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管理研究进展[J ]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1 (3) : 161 ~162.

[38] 武兰芳, 欧阳竹. 2005. 农牧结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动力学机制[J ]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1 (2) : 88 ~92.

[39] 赵士洞, 汪业勖. 1997. 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问题[J ] . 生态学杂志, 16 (4) : 35~38 ,46.

[40] 郭中伟, 李典谟. 2000. 湖北省兴山县移民安置区内生态系统的管理[J ] . 应用生态学报, 11 (6) : 819 ~82[5 ] 于贵瑞. 略论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问题与发展方向[J ] . 资源科学,2001 ,23 (6) :1 - 4.

[41] 于贵瑞. 生态系统管理学的概念框架及其生态学基础[J ] . 应用生态学报,2001 ,12 (5) :787 - 794.

[42] 赵士洞,汪业勖. 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问题[J ] . 生态学杂志,1997 ,16 (4) :35 - 38.

[43] 任海,邬建国,彭少麟,等. 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J ] . 应用生态学报,2000 ,11 (3) :455 - 458. 6.

致谢

当论文完成之际,我感慨万分。两年的大学生活令我终生难忘。我有幸从师于陈永亮博士,导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清晰敏锐的学术思维令我倍感钦佩和崇敬!导师对本论文从选题、设计过程安排及论文的撰写和审阅直至最后成文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此,学生首先要向尊敬的陈永亮博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感谢导师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精心指导!

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还得到了众多同学的帮助,论文的顺利完成与他们的热心帮助也是离不开的,在此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2011年4月25号

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估综述

价值工程 1国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1.1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Costanza (1997)首次把全球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功能分为17种类型,并估计全球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价值为16-54万亿美元,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和1997年全球GNP 的比值为1.8:1,该研究成果的发表,在国际上引 发了广泛关注[1] 。Pimentel (1997)等对国际上有关自然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汇总分析,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美国生物多样性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认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年度经济价值为2.928万亿美元,该结果不到Costanza 等所估计结果的1/10,Pimentel 等人认为其估计结果是很保守的[2]。 1.2单个典型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单个典型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主要集中在流域、湿地、森林体系等方面。Folke (1991)对波罗的海地区生命支撑服务价值的评估表明日益增长的工业、农业及渔业压力使得自然成本成为了限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Seidl&Moraes (2002)利用Costanza 等人的分类体系对巴西的Pantaal 湿地进行了精确的服务价值研究,计算结果为5839万美元/公顷每年;Ronnbackdui (2002)综合考虑了红树林与其支持的鱼类捕获量和水产养殖产出量之间的生态学关系,得出红树林的生态价值为每公顷750-16750美元;Godoy R (1993)对全球热带森林非木材产品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Kramer (1997)对美国居民对热带森林的支付意愿进行了评估。 1.3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Holmlund 等将鱼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定义为由人类需求价值演绎出的生态服务功能,认为鱼类资源的过渡捕捞不仅降低了鱼类的可捕获量,种群的生态功能等方面也处于危险境地;Bandara (1998)讨论了斯里兰卡亚洲象保护的净效益及其政策含义。 从上述研究回顾来看,发达国家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已近成熟,研究范围比较全面,包括各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体评估,还包括典型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由于选用的调查方式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同,导致各国之间对同一研究对象的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2国内研究进展 2.1国内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我国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相对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有学者将其内涵和价值评价方法引入到中国,作为一个新的研究体系,目前国内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还不够完善。 2.1.1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陈仲新和张新时对我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陆地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为56098.46亿 元/年,海洋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为21736.02亿元/年,与当年国内生 产总值为值为1.73:1[3] ;徐中民、张志强采用条件价值法(CVM )的各种模式以及环境选择模型方法,对黑河中上游的甘肃张掖地区和黑河下游的内蒙古额济纳两个地区的生态恢复作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获得了支付意愿数据进行了区域生态恢复的经济价值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域部分地区的环境经济帐户[4]。 2.1.2单个典型生态系统价值评估肖玉等人利用市场价值法,成果参照法和专家咨询的方式对莽猎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990年该流域的经济价值为31.0亿元/a [5];许英勤等人以成果参照法对塔里木河下游垦区绿洲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为1986年价值为7784万元/a [6];王彬等人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进行了支付意愿研究,结果显示居民的支付意愿 在121.3元/( 户·年)-200.22元/(户·年)之间[7];侯元兆等对林地、林木及森林的3种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进行 了核算[8] 。 2.1.3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薛达元最早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非使用价值进行了支付意愿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非使用价值达4 3.19亿元,平均支付中位值为每人每年33.3元[9];肖建红对保护受三峡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生物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估,最后计算得出保护三峡工程影响的这些珍稀濒危生物的经济价值为82.19×108元/年,平均支付意愿值为127.82元/年[10]。 国内现阶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局限在使用价值领域,对非使用价值尚处于模范和探索阶段,大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是当前主流小区域如城市河流、湿地、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的研究应加强,国内对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还未大规模展开,研究方法也应向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技术交叉结合。 2.2围填海对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研究进展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已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围填海高潮。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的围海晒盐,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我国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盐场分布;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填海热潮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围垦海涂扩展农业用地;第三次大规模的围填海热 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的滩涂围垦养殖热, 这一阶段的围海主要发生在低潮滩和近岸海域,围海养殖的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大量的人工增殖使得水体富营养化突出,海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王初升等对红树林海岸围填海适宜性规模进行了评估研究,采用综合指数评价分级围填海的适宜性为HI<0.75为Ⅰ级,可以实施围填;HI=0.75-1.2为Ⅱ级,限制围填,HI>1.2为Ⅲ级,严禁围填[11]。倪晋仁等人以深圳湾为例,按照潮间带湿地生境损失补偿的难易程度,将不同填海方案造成的生境损失归纳为可接受的、需要补偿的 ——————————————————————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0805082);青岛大学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项目(YSPY2011016)。作者简介:赵斐斐(1986-),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可持续发 展评估方面的研究。 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估研究综述 The Review of the Value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Reclamation on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赵斐斐①Zhao Feifei ;陈东景Chen Dongjing (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青岛26607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China )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矛盾的加剧,围填海成为人类向海洋拓展生产生存空间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的一种重要手段。填海造地给 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一系列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对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影 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Abstract: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land contradictions intensifies,reclamation has become one important method to expand production space and living space and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n coastal areas.Reclamation not only brings economic interests,but also causes a series of oce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The value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hod abou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system service and the influence of surround reclamation on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围填海;价值评估Key words:ecosystem services ;reclamation ;value estimate 中图分类号:Q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1-0006-02 ·6·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及管理战略

{售后服务}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及管理战略

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中外组长: 陈宜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中科院院士 BeateJessel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局长、教授 课题组中外成员: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雷光春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教授 高吉喜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研究员 马超德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 于秀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LeonBraat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国际自然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PeterKareiva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2009年11月前) NordinHasan国际科学理事会亚太区办公室主任、教授 JohnSoussan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亚洲中心教授(2010年4月前) LailaiLi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教授(2010年4月后) 特邀专家: JamiePittock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芬纳环境与社会学院

赵士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协调员: 姜鲁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国勤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秘书处

内容提要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各种惠益。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理念发展很快,为科学决策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将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综合框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战略课题组以森林、草地与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旨在展示生态系统管理的经济社会效益;提供国内外生态系统管理的范例;提出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政府决策的政策建议。 中国处于快速经济增长阶段,贯彻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并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骄人业绩。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伴随着淡水、食物、森林等资源的过度开发,并由此导致了生态退化。中国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能否支撑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为了避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国应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道路,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为此,课题组建议: 建议1: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统筹部署全国的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 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国家生态保护纲要》为基础,制定新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来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和重要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与协调管理,实现生态系统管理“全国一盘棋”。该规划应以构建健康与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为目标,以维持和

论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通用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论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 影响(通用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论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通用 版) 摘要:从城市森林建设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城市森林的内涵,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城市林业科学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生态系统 在目前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人文因素计划(IHD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ES)为核心的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有关碳循环与温室气体的研究是主要焦点之一。 自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一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每年将大量的碳排放到大气中;

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一些改造活动(如森林砍伐)使得碳排放量增加、吸收能力降低。这两方面的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呈不断升高的趋势,CO2质量分数已由工业化前(1750年)的(280±10)μg/g增加至当前的367μg/g。随之而来的是温室效应增强。据IPCC2001年的第三次评估报告,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在过去的100年中上升了约0.6℃,而且在未来几十年内人为的增暖率将保持在每10年增加0.1~0.2℃的幅度。 1城市森林的内涵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业”(UrbanForestry)的概念。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对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城市森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社会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及培训市民”。中国有关学者将城市

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原则

Principles for managing marine ecosystems prone to tipping points Kimberly A.Selkoe,1,2,17Thorsten Blenckner,3Margaret R.Caldwell,4Larry B.Crowder,4Ashley L.Erickson,4Timothy E.Essington,5James A.Estes,6Rod M.Fujita,7Benjamin S.Halpern,1,8,9Mary E.Hunsicker,1Carrie V .Kappel,1Ryan P .Kelly,10John N.Kittinger,11Phillip S.Levin,12John M.Lynham,13Megan E.Mach,4Rebecca G.Martone,4Lindley A.Mease,4Anne K.Salomon,14Jameal F.Samhouri,12Courtney Scarborough,1Adrian C.Stier,1 Crow White,15and Joy Zedler 16 1 National Center for Ecological Analysis and Synthesis,735State Street,Suite 300,Santa Barbara,California 93101USA 2 Hawaii 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University of Hawaii,Kaneohe,Hawaii 96744USA 3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Stockholm University,Kra ¨ftriket 2B,10691Stockholm,Sweden 4 Center for Ocean Solutions,Stanford Woods Institute for the Environment,Stanford University, 473Via Ortega Room 193,Stanford,California 94305USA 5 School of Aquatic and Fishery Science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eattle,Washington 98195USA 6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100Shaffer Roa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California 95060USA 7 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123Mission Street,28th Floor,San Francisco,California 94105USA 8 Bre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California 93106USA 9 Imperial College London,Silwood Park Campus,Buckhurst Road,Ascot SL57PY United Kingdom 10 School of Marine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3707Brooklyn Avenue NE,Seattle,Washington 98105-6715USA 11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Betty and Gordon Moore Center for Science and Oceans, 7192Kalaniana ‘ole Highway,Suite G230,Honolulu,Hawaii 96825USA 12 Conservation Biology Division,Nor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2725Montlake Boulevard East,Seattle,Washington 98112USA 13 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Honolulu,Hawaii 96822USA 14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imon Fraser University,Burnaby,British Columbia V5A 1S6Canada 15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San Luis Obispo,California 93407USA 16 Botany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Wisconsin 53706USA Abstract.As climatic changes and human uses intensify,resource managers and other decision makers are taking actions to either avoid or respond to ecosystem tipping points,or dramatic shifts 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at are often costly and hard to reverse.Evidence indicates that explicitly addressing tipping points leads to improved management outcomes.Drawing on theory and examples from marine systems,we distill a set of seven principles to guide effective management in ecosystems with tipping points,derived from the best available science.These principles are based on observations that tipping points (1)are possible everywhere,(2)are associated with intense and/or multifaceted human use,(3)may be preceded by changes in early-warning indicators,(4)may redistribute benefits among stakeholders,(5)affect the relative costs of action and inaction,(6)suggest biologically informed management targets,and (7)often require an adaptive response to monitoring.We suggest that early action to preserve system resilience is likely more practical,affordable,and effective than late action to halt or reverse a tipping point.We articulate a conceptual approach to management focused on linking management targets to thresholds,tracking early-warning signals of ecosystem instability,and stepping up investment in monitoring and mitigation as the likelihood of dramatic ecosystem change increases.This approach can simplify and economize management by allowing decision makers to capitalize on the increasing value of precise information about threshold relationships when a system is closer to tipping or by ensuring that restoration effort is sufficient to tip a system into the desired regime. Key words:critical transition;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marine spatial planning;nonlinear relationships;restoration ecology;stakeholder engagement . Citation:Selkoe,K.A.,et al.2015.Principles for managing marine ecosystems prone to tipping points.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1(5):17.https://www.doczj.com/doc/ee2772195.html,/10.1890/EHS14-0024.1 Introduction Ecosystems sometimes undergo large,sudden,and surprising changes in response to stressors.Theory and Manuscript received 14December 2014;revised 3March 2015;accepted 4March 2015;final version received 22April 2015;published 15July 2015. 17E-mail: selkoe@https://www.doczj.com/doc/ee2772195.html,

海洋生态系统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1. 氧气产量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A. 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海洋生态系统 D. 湿地生态系统 2. 临床上常用鲎血试剂来快速诊断哪种类型的疾病() A. 革兰氏阴性菌 B. 革兰氏阳性菌 C. 病毒性疾病 D. 真菌感染疾病 3. 石油污染导致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减少主要是因为() A. 导致成体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B. 海洋生物的卵和幼体大量的死亡 C. 主要导致海洋生物富营养化 D. 会造成生物富集作用 4. 哪种类型的海洋污染物然容易引起致畸、致死、致突变作用() A. 有机物污染 B. 重金属污染 C. 农药污染 D. 石油污染 5.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为管理作用突出,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B. 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 C. 物质循环可以在系统内保持动态平衡 D. 优势物种是竞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生活能力最强的物种 6. 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A. 高产,稳产,多产满足人类的需要 B. 环境与经济协调、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发展 C. 减少环境污染,生态效益是最低的效益 D. 价值增值是生态农业的根本 7. 下列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的是() A. 维持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 B. 提供大量的木材和经济作物 C. 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D. 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8. 生物圈中物种多样性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海洋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城市生态系统 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能量基地 B.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90%的动物和植物生活在森林中 C. 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 D. 草原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 10. 我国对森林资源的利用策略是() A. 限额管理,采育结合,育重于采 B. 开放管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开发森林资源 C. 限制性管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护森林资源 D. 市场化管理,充分开发、用森林的经济效益 11. 下列自然保护区保护不属于湿地的是() A.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 B. 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 C.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D. 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 12. 关于划区轮牧的优点中说法错误的是() A. 牲畜能充分均匀地采食牧草

辽宁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测评_张华

第32卷第1期2010年1月2010,32(1):177-183Resources Science Vol.32,No.1Jan., 2010文章编号:1007-7588(2010)01-0177-07 辽宁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测评 张华1,2,康旭2,王利1,2,伏捷2 (1.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大连116029; 2.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与空间信息科学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9) 摘要:参照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体系,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类别间的相互作用,将辽宁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归纳为资源供给、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三大类共10项,并采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辽宁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评。结果表明:①2007年辽宁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710.35×108元,相当于2007年辽宁省GDP的6.44%。平均单位面积海域的生态服务价值为203.02×104元/km2;②在辽宁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中,资源供给服务、环境调节服务、人文社会服务价值分别占33.18%、15.04%和 51.78%。从所评价的10项海域生态服务的价值量大小看,依次为旅游娱乐价值>食品供给价值>水质净化调节价 值>空气质量调节价值>干扰调节价值>气体调节价值>科研文化价值>基因资源供给价值>有害生物与疾病的生物调节与控制价值>原材料供给价值。 关键词: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评;辽宁省 1引言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即指“以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载体,通过系统内一定生态过程来实现的对人类有益的所有效应集合”[1],可归纳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四大基本类型[1,2]。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物质资源需求、环境容量需求、精神需求和基本生存要求,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正确地认识、评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价值,是沿海地区维持和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科学管理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前提。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的研究工作[3~10]。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始于2002年国家海洋局资助的胶州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探索[11],此后,徐丛春等[12]根据Costanza等人的研究成果[3]选取指标,尝试建立了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框架。随着国家海洋局2005年启动的“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计划[11]的实施,我国相继已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内涵的界定[1,11,13,14]及其经济属性[15]、服务类别的划分与经济价值的测评[14,16,17]、实际应用研究[18~21]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辽宁省海域广阔,是我国纬度最高、水温最低的海域,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通向世界的海上门户。近年来,辽宁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值从 1985年的40.0×108元,增加到2007年的1760.5×108元,海洋经济已成为辽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辽宁海洋生态系统同样也面临着海域开发秩序混乱、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等一系列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辽宁近海水域为研究区,就辽宁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及经济价值进行分析测评,旨在使人类充分认识和理解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从而树立科学的海洋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自觉调整海洋开发利用的行为尺度,并为辽宁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生态经济理论支撑,也为合理征收海域使用金、确定海洋污染事故赔偿金 收稿日期:2009-08-16;修订日期:2009-11-28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辽宁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编号:2007T0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海域承载力的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40671052)。 作者简介:张华,女,山东东明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及生态经济研究。E-mail:zhanghua0323@https://www.doczj.com/doc/ee2772195.html,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研究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研究 【摘要】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是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阐述了城市森林的概念以及当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研究评估的方法,以求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满足市民接近和回归自然的渴望,已成为城市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提高绿地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当今主流的研究方向。 1.城市森林的概念和内涵 城市森林与城市林业的概念主要差异性在于城市林业主要侧重于行业的经营和管理,将城市园林绿化纳入林业经营管理的范畴,是一个多方面的经营管理体系;而城市森林是将城市绿地主要以森林的形式进行构筑和管理,是一个比较狭义的概念[1]。因此,城市森林是建立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借鉴地带性自然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乔木为骨架,以木本植物为主体,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 2.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1生态服务功能的含义 广义上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2]。一般而言,生态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共同支撑和维持人类生存的条件和过程;它能够比较清晰地描述人类对生命支持系统的依赖性,为人们评价各种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长远影响提供了一种参考,以防止和减少自我毁灭性的经济和社会活动[3]。 2.2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4]。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它不仅包括该系统为人类提供食品、医药和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这内部效益,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的外部公益作用。 3.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主要研究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概述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概述 摘要: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功能不可替代性认识的不断深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中没有普通意义上的市场的一些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和计算方法,比较系统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各种生态价值评估方法. 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生态学研究领域,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国外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主要以案例研究为主,方法主要为旅行价值法和意愿调查法。如日本林野厅[1]于2000年对其国家的森林公益机能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价,选取的功能指标包括水源涵养等六大类指标。目前国外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各异, 但被普遍认可的是Daliy等人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2]。Daliy 认为,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所提供的能满足和维持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条件和过程”。在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起步较晚,欧阳志云等学者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作用”。以李金昌、孔繁文为代表,对生态系统的评估特别是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而蒋延玲、周广胜等(1999)估算了我国38种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

但在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中, 自Costanza等人的“全球生态 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估算”一文发表以后[3], 学术界引起极大的轰 动和争议.主要是以Costanza为代表的“生态经济学派”和以Pearce 为代表的“环境经济学派”,围绕该论文的一些观点、计算方法和有关 内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功 能价值的可计算性、计量方法和计量中技术处理问题等方面[4~7]。Pearce等人认为,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可计算性或者说其计算结果没有实际意义;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量方法上,坚持应该遵 循“货币化”二原则, 即以“支付意愿”表达的“消费者偏好”和边 际分析。Costanza 等人认为,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作为一个宏观量与GNP一样可以计算,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是一个宏观经 济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微观经济学问题,因此不必建立在边际分析之上;计算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市场价格、准市场价格、替代成本等各种方法.应该说Pearce等人对Costanza等人的工作的经济学挑剔是深刻有力的。只要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的计量没有与经济学接轨,它就难以为经济学家 接受并对经济实践产生影响.但是,Costanza等人的一些观点为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 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综述 面临全球环境问题严重威胁,自然资源有价论的呼声越来越高,所 以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是改变公众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观,近一步地认知森林的生态地位。对于公众 而言,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评价能使他们更容易和准确地了解森林的作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计量

第26卷第1期海岸工程2007年3月文章编号:100223682(2007)0120057207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计量 张朝晖1,吕吉斌2,丁德文1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2.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023) 摘 要:通过界定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分析其组成结构、生态过程及生物多样性等服务的来源,详细描述了海洋生态系统所提供的食品供给、原材料供给、基因资源、气候调节、空气质量调节、水质净化调节、有害生物与疾病的生物调节与控制、干扰调节、精神文化服务、知识扩展服务、旅游娱乐服务、初级生产、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和提供生境等15项服务。 根据这些服务的相似作用与性质,参照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分类体系,进一步归纳为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这4大基本服务类型。同时,也对各项服务的内容、表现特征和计量特征进行了描述。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不仅是海洋管理的核心内容,提高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服务更是海洋管理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分类;计量 中图分类号:Q178.52,X171.1 文献标识码:A 占地球表面积70.8%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各种资源与服务,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也将成为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Costan2 za等199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的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中有63.0%来自海洋, 37.0%来自陆地[1]。然而,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沿海过快增长的人口数量、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人类对环境的改变[2]。同时,海洋生态系统也面临着过度捕捞、海洋倾废、海岸带遭受破坏、陆源污染及气候变化影响等问题[3]。使得海洋生态系统的资源支撑能力与环境容量这两大社会发展的支柱逐渐衰退与缩减,并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和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对当今和未来社会的经济贡献,才能在政策制定和海洋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各种人类活动成本[4]。这样,就会将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作为共同发展的整体,而不是以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换取社会的发展。我们对海洋的管理也会从传统的资源型管理转变为基于社会的和基于区域的生态系统管理[5]。要实现此目标,首先面临的最大挑 收稿日期:200620721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2002CB412406);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及应用示范(2003DIB3J113) 作者简介:张朝晖(19702),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研究。 (段 焱 编辑)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与城市园林绿化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e2772195.html,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与城市园林绿化的关系 作者:姚有明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23期 在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下,国家逐步加大了园林化城市的建设力度。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法律条例的约束下,城市园林绿化与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建立了互惠共利的良好局面,在大力扶持绿化产业的过程中,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组成在悄然发生变化。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森林与城市园林的基本概念,深入剖析二者的内在联系,并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简述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基本概念 城市森林的构建主要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确保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并统一规划各个景区景点,利用城市内的生物群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最大化。 城市森林具体是指城市内部及其周边的绿化植被和植物群落,如城市风景园林、防护林、自然保护区及湿地等。 而城市园林则主要是指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人工打造的休闲娱乐公园或主题花园,综合管理生活绿地及行道树,为人们营造舒适安逸的生活空间,且城市园林侧重于社会效益,利用绿化植被的大面积覆盖,促使其兼顾生态效益。 通常来说,城市园林泛指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作用,并为城镇居民提供社交、文化传播平台的绿地,具体包括休闲公园、居民生活区绿地。随着城市人口的逐年递增,城市生态环境直接决定了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关乎到民生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二、深度剖析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内在联系 1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趋同性 城市园林是建立在优化传统园林景观基础上的,既要保证景观文化效益,又要注重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在学术理论的角度上,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能够建立紧密的内在联系,实现协同发展。但单独从各自的基本概念上来说,城市森林的内涵要更加深化,所涉猎的范围也明显超过城市园林,换言之,可以将城市园林看作是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大海洋生态系管理

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大海洋生态系管理 * 初建松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 摘要大海洋生态系是指海洋中具有独特海洋学和生态学特征的一个较大的区域,其自然 特性要求采用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和章程均明确或间接支 持采用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管理大海洋生态系, 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践方面,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采用了基于生态系统方法对其海洋进行管理,全球环境基金会等国际组 织实施了一些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大海洋生态系项目, 加勒比共同体等区域组织建立了旨在实现其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渔业机制.而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大海洋生态系管理能否最终成功实施,不仅是一个科学和法律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依赖于相关国家的政治意愿与相互合作的程度.关键词 大海洋生态系海洋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方法 文章编号1001-9332(2011)09-2464-07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 A Management of large marine ecosystem based on ecosystem approach.CHU Jian-song (Col-lege of Marine Life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Shandong ,China ).-Chin.J.Appl.Ecol .,2011,22(9):2464-2470.Abstract :Large marine ecosystem (LME )is a large area of ocean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 ocean-ology and ecology.Its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require management based on ecosystem approach.A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treaties and regulations definitely or indirectly support that it should adopt ecosystem approach to manage LME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In practices ,some countries such as Canada ,Australia ,and USA have adopted ecosystem-based ap-proach to manage their oceans ,and som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global environment fund committee have carried out a number of LME programs based on ecosystem approach.Aiming a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ir fisheries ,the reg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Caribbean Com-munity have established regional fisheries mechanism.However ,the adoption of ecosystem ap-proach to manage LME is not only a scientific and legal issue ,but also a political matter largely de-pending on the political will and the mutual cooperation degree of related countries.Key words :large marine ecosystem ;marine resources management ;ecosystem approach. *国家海洋软科学项目(OSS-2007-12)资助.2011-05-10收稿,2011-06-10接受. 海洋是生命诞生和孕育的地方.它不仅占地球表面积的71%,而且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统计,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沿 岸60km 范围内[1] ,全球有32个重要大城市位于海岸带,其中22个位于河口及三角洲 [2] .由于地缘之 便及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日益旺盛,人类一味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而疏于养护与管理,从而造成过去一直被认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海洋生物资源,由于人类的过度利用而日趋衰退,甚至枯竭. 1975年,在一个专门探讨北海渔业产量及其变 化原因的国际研讨会 [3] 上,第一次提出了将北海作 为一个海洋生态系统,并对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北海主要优势底栖生物及浮游生物种类的剧烈变化进行了分析,对1975年前所采用的生物量评估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考虑鱼种的竞争者、捕食者,并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其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4-5] .这一建议的提出及相关研究促使了大海洋 生态系概念的产生.1 大海洋生态系的概念 1984年美国生物海洋学家Sherman 等[6]提出了大海洋生态系(large marine ecosystem , LME )的概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9月第22卷第9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Sep.2011,22(9):2464-247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