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27
第二章军事信息处理技术军事信息处理技术,是指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综合、转换、整理加工、存储和表示的技术。
它是信息作战主体技术的核心,是信息作战技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运用军事信息处理技术,能对信息作战收集到得各种实时信息自动进行综合、分类、计算、存储、更新、分发、显示和输出,并能根据实时和历史的信息,进行军事运筹、辅助决策,及对各种作战方案进行模拟、比较、评估和选优,其应用和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到信息作战其他技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而且对信息作战的方式和效能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节信息处理技术的构成和作用随着军事高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作战的指挥控制系统、数字化部队、信息化武器装备和指挥控制决策等各个领域,使其构成不断发展变化,在信息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
一、信息处理技术的构成现代信息处理完全是借助于计算机实现的,因此,信息处理技术的主体或核心是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可分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两大部分。
计算机硬件技术是有关计算机内部元器件、系统及外部设备等硬件的研制、设计和生产的技术。
计算机软件技术是用于计算机的各种软件程序的编制及使用技术。
软件根据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语言编译系统、服务性程序等,主要计算机本身的管理、维护、控制与运行,以及高级语言程序解释、编译等;另一类是针对不同信息处理任务而编制的应用软件,主要用于解决特定的应用问题,如情报检索系统、数据库系统等。
从分析信息处理技术在信息作战中的功能来看,信息处理技术如图2-1所示主要包括计算技术、推理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和模拟仿真技术等。
二、信息处理技术的作用1.信息处理技术是作战的重要支柱在信息作战领域,信息处理技术的主体—计算机技术和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电子计算机,是信息作战指挥员和指挥控制机构的“外脑”,是信息作战系统的核心。
Al的虚拟仿真包括一、VR定位技术VR虚拟现实作为近未来最炙手可热的显示技术被科技界追捧,今年更是有一大批良葵不齐的VR设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推送到我们面前,要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就必须有超强的技术作为保障,定位技术无疑成为关键的一环。
HTC和OptiTrack无疑是VR行业的佼佼者。
简单来说,VR室内定位技术可以使得用户可以在佩戴VR头盔时,除了在沉浸式的世界里原地旋转、还能利用算法和传感器感知到用户的移动,从而确定用户在空间里的相对位置。
一款具有空间定位的VR设备不仅能更好地提供沉浸感,其产生的眩晕感也会大幅降低,用户因为位移造成的画面不同步感完全消失,虚拟世界可以与你的身体保持一致的移动性。
目前流行的定位技术有低功耗蓝牙定位、Wi-Fi定位、超声波定位、红外定位、激光定位等,HTC vive的Lighthouse室内定位技术属于激光定位技术,OptiTrack全身动作捕捉系统采用的定位技术则是被动式红外光学定位技术。
二、虚拟仿真技术系统1.虚拟力反馈交互系统计算机虚拟力和触觉反馈设备能为虚拟仿真用户提供除了视觉、听觉之外的第三感觉——触觉和力感,参与者利用它可获得高度逼真的三维力(触觉)反馈能力,从而真正体会到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的真实感,他们是一种真实的人机交互接口,让虚拟仿真用户真正感觉虚拟世界的真实存在,从而大大增强身临其境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体验。
2.分布式协同虚拟仿真系统“分布式协同虚拟仿真系统”是同一个虚拟现实场景中,不同的人同时执行不同人物的可视化环境,旨在建立一套多用户同时参与的分布式虚拟仿真协同机制,在这个环境中,位于不同物理位置的多个不同用户可以不受各自的时空限制,在一个共享的虚拟环境中实时交互、协同工作。
系统采用局部广播和点对点通讯相结合的通讯方式,使用一个标准协议传输底层数据。
仿真体系结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陈西选;徐珞;曲凯;冯金金【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cyber空间、cyber对抗等新概念、新技术的提出,要求仿真体系结构能够适应网络化、通用化、服务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高可重用性、可扩展性、可组合性与互操作性,这对目前我军广泛采用的仿真体系结构带来了严峻挑战。
美军是目前主流仿真体系结构相关标准的制定者,代表了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对美军目前广泛采用的多个仿真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调研,着重分析了各个体系结构的技术特点、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美军用于指导未来仿真体系结构发展的路线图。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军新一代仿真体系结构发展的建议。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with the new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 such as cyber space, it has posed a serious challenge for simulation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The simulation architecture need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net-centric, universal, service-oriented, integrating, and needs to possess high reusability, scalability, composability and interoperability. The standards related to simulation architectures which have been used widely are drafted by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thus DoD represents the highest technology level in simulation architecture area. Therefore,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simulation architecture which is used widely, and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each architecture. It investigates and studies the LVC architecture roadmap of DoD, which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DoD’s simulation architecture. It pro-poses some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mulation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researches.【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6页(P32-36,40)【关键词】建模与仿真(M&S);仿真体系结构;分布式交互仿真(DIS);高层体系结构(HLA);试验与训练使能体系结构(TENA);通用训练设备体系结构(CTIA);实物;虚拟和构造(LVC);LVC体系结构路线图(LVCAR)【作者】陈西选;徐珞;曲凯;冯金金【作者单位】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总体部,北京 100083;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总体部,北京 100083;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总体部,北京 100083;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总体部,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61 引言近年来,随着军事需求与技术的发展,建模仿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国防建设、装备发展等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已成为装备研制、新技术验证等方面的重要支撑手段。
雷达电子战系统及其仿真(总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雷达电子战系统及其仿真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特点是在整个战略纵深区域内大范围地争夺制电磁权、制空权及制海权,是一场强调整体的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战争。
近几场以美国为主导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也给我们以新的启示,那就是电子战已经从传统的一对一的设备之间的对抗,发展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对抗。
在系统对抗中,必须使用多种作战平台$多个电子战作战手段,在作战指挥中心的协调控制下,构成一个全方位、大空域、多频段、多手段的综合电子战作战体系。
1.雷达电子战的概念雷达电子战是电子战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以雷达及由雷达组成的系统为作战目标,以雷达干扰机、雷达侦察机等为主要作战装备,以电磁波的发射、吸收、反射、传输、接收、处理等形式展开的,是侦察、压制敌方电磁频谱的使用并增强我方电磁频谱使用有效性的作战行为。
雷达电子战系统包括雷达系统、雷达干扰系统、雷达抗干扰措施三个方面,雷达系统是测试和仿真的主要对象,雷达系统是通过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提取目标信息,主要有远程警戒雷达、目标搜索雷达、跟踪雷达等各种不同的种类。
雷达抗干扰系统是通过施放或制造干扰信号破坏雷达的正常工作,使之不能正常的探测、测量和跟踪真正的目标。
根据有无源可以分为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
有源干扰有脉冲干扰、连续波干扰及速度欺骗等等,无源干扰主要包括投放干扰丝形成干扰走廊、干扰云以掩护目标或欺骗对方等。
实际使用中各种干扰样式是可以组合使用的,使干扰效果更佳。
雷达电子战的发展和有效展开也离不开先进的雷达抗干扰技术和措施,雷达抗干扰的基本原理是阻止干扰环节链的形成,以及抑制干扰条件下雷达系统的输出干信比。
现代雷达的抗干扰主要在空域、时域和频域内全面开展,空域内的抗干扰措施主要有超低副瓣天线、副瓣对消、副瓣匿隐、单脉冲角度跟踪、相控阵天线扫频捷变和雷达组网等,频域的抗干扰措施主要有宽带频率捷变、窄带滤波、频谱扩展等,雷达在时域里的抗干扰措施主要有距离选通、抗距离拖拽、重频捷变等等。
机器人的仿真系统机器人的仿真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机器人行为和环境交互的一种技术。
通过仿真系统,可以提前测试和验证机器人的性能表现,避免实际操作中的风险和成本。
本文将对机器人的仿真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定义、主要特点、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方向等。
一、定义机器人的仿真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和功能。
它通过对机器人的关节、传感器、控制算法等进行建模,实现对机器人的模拟操作和测试。
通过仿真系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的运动、感知与决策等能力,以评估机器人的性能并指导实际应用。
二、主要特点1. 虚拟环境:机器人的仿真系统基于计算机软件,可以创建各种虚拟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工业场景等。
这些虚拟环境可以通过图形化界面来展示,使用户可以直观地观察机器人的行为。
2. 功能模拟:仿真系统可以模拟机器人的各项功能,例如运动、感知、决策等。
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和算法,可以对机器人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3. 多样性测试:仿真系统可以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机器人行为,如碰撞检测、路径规划、目标追踪等。
这些测试可以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减少在实际应用中的错误和事故。
4. 交互设计:仿真系统一般提供可视化界面和交互功能,用户可以通过鼠标、键盘等设备与机器人进行交互。
这使得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调整参数和模拟操作,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和可靠性。
三、应用领域1. 教学培训:机器人的仿真系统可以用于教学和培训,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操作和学习机器人知识。
通过仿真系统,学生可以模拟机器人的行为和任务,快速掌握机器人的运动和控制原理。
2. 产品测试:在机器人研发过程中,仿真系统可以用于产品测试和验证,提前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
通过不同场景下的仿真测试,可以评估机器人在各种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3. 智能交互:仿真系统可以模拟机器人的感知和决策能力,用于智能交互的研究和开发。
比如在虚拟环境中测试机器人的语音识别、情感交流等功能,提升机器人的人机交互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