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交互仿真
- 格式:doc
- 大小:153.50 KB
- 文档页数:12
模拟、虚拟、仿真及模拟仿真与虚拟现实的区别作者:曹爽王峰赵峰臣来源:《电脑迷》2013年第07期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人们对模拟、虚拟、仿真概念界定不清等情况,详细介绍模拟、虚拟、仿真及模拟仿真与虚拟现实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模拟虚拟仿真模拟仿真虚拟现实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1 模拟与仿真模拟经常采用虚拟具体假想情形的方法,也经常采用数学建模的抽象方法。
利用模型复现实际系统中发生的本质过程,并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实验来研究存在的或设计中的系统。
这里所指的模型包括物理的和数学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连续的和离散的各种模型。
所指的系统也很广泛,包括电气、机械、化工、水力、热力等系统,也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管理等系统。
当所研究的系统造价昂贵、实验的危险性大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了解系统参数变化所引起的后果时,一般采用模拟的方式来完成。
仿真是一种特别有效的研究手段。
仿真的重要工具是计算机。
仿真与数值计算、求解方法的区别在于它首先是一种实验技术。
仿真的过程包括建立仿真模型和进行仿真实验两个主要步骤。
仿真技术的实质也就是进行建模、实验。
现代仿真技术的发展是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联的。
控制工程和系统工程的发展促进了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而计算机出现及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则为仿真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和工具。
因此,计算机仿真在仿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般认为,建立模型是仿真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仿真基本上是一种通过实验来求解的技术。
通过仿真实验要了解系统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要观察系统模型变量变化的全过程,此外,为了对仿真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和结果优化,还必须进行多次运行,系统优化等工作,因此,良好的人机交互性是系统仿真的一个重要特性。
模拟侧重于软件,强调过程。
仿真则侧重于硬件,仿真的重要工具是计算机、模拟器。
无论模拟还是仿真都与实验相关,整个实验叫仿真,而实验过程应该叫模拟,所以模拟仿真不可分割,发展到今天统称为模拟仿真。
AGENT技术报告Agent软件工程(AOSE:Agen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所谓Agent是指驻留在某一环境下能够自主(Autonomous)、灵活(Flexible)地执行动作以满足设计目标的行为实体。
这一概念定义将Agent视为是软件工程化开发所需的一个计算抽象和高层的概念模型。
作为一个计算抽象,Agent能够实施自主的计算行为,这有别于对象、线程、过程和函数等计算单元。
作为一个概念模型,Agent概念既可以用于直观地描述现实世界中一个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用于表示计算机世界中基本的软件运行单元。
将由两个或者更多个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的Agent所构成的系统称为多Agent系统(MAS:Multi-Agent System),并将由一个或者多个Agent所构成的系统称为面向Agent的系统。
Agent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gent驻留在环境中并需要与环境进行交互Agent是行为实体Agent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体现为:反应性(Reactive)、社会性(Social)和自发性(Proactive)。
Agent的概念和技术出现在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之中,并表现出明显的实效性。
以下列举几项人们在分布式应用方面所从事的涉及Agent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从中我们可以初步体会到Agent概念和技术的意义。
1. 利用Agent技术改善Internet应用例如,研制"信息找人"的Agent。
它具有"需求"与"服务"的集散能力,它接受信息分布者有关信息要点的注册,以及信息查询者有关信息需求要点的注册。
该Agent根据这些信息,主动通知用户谁能够提供其所需信息,或主动通知信息提供者谁目前需要其所能提供的信息。
2. 利用Agent技术实现并行工程的思想例如,利用Agent技术开发工作流管理者。
论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姓名:学号:班级:指导老师:日期:2013年6月25日中文摘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学习与推理,能思维、能学习,问题求解,适应环境变化的特征。
它是在人工智能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综合技术。
科技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更加重要,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在今后的部队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军事技术,军事领域,人工智能,分布式人工智能目录1.军事技术发展概况1.1.冷兵器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1.2.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1.⒊热兵器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1.⒋军用核技术的发展1.⒌军用高技术的发展2.军事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战争发展的直接动力2.⒈军事技术的进步更新了战争观念2.2.军事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军队的成分2.3.军事技术的进步拓展了战争领域2.4.军事技术的进步直接改变着战争的作战形式2.5.高技术战争已经悄然降临3.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简介3.1.连贯性3.2.协同性3.3.协作性4.DAI研究与探索主要致力于解决的问题4.1.任务的描述、分解与分配4.2.通信、交互作用语言与协议4.3.集体行为的连贯性4.4.主体表示和主体模型4.5.主体间的不一致性4.6.DAI系统的实现5.分布式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5.1.军事情报的获取与军事态势的评估5.2.分布式交互作用仿真与DAI技术1.军事技术发展概况⒈1.冷兵器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由石器向青铜兵器和铁兵器的跃进,也表明了军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向前迈进。
冷兵器时期的军事技术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研制和发展刀、枪等近战、直接杀伤兵器;社会集团中尚未建立研究军事技术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技术种类比较单一,冶炼术是军事技术的主体。
中国古代的冶炼术发展较快。
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出土时仍完好如新,光彩照人,锋刃异常锐利,剑身布满菱形暗纹。
可见当时冶炼术之一斑。
1.2.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期军事技术的发展随着火药的发明,军事技术进入了火器的研制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仿真方案架构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仿真方案的架构,包括仿真软件、硬件设施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能够有效地模拟目标系统,提供准确可靠的仿真结果,以便于评估和优化系统的性能。
本文总结了常见的仿真方案架构,并提出了一种综合的仿真方案架构,以供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参考。
一、引言仿真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虚拟模拟技术,通过建立模型和算法,模拟目标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运行情况。
在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和系统测试等领域,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可以显著降低实际试验的成本和风险。
而一个成功的仿真方案离不开合理的架构设计。
二、常见的仿真方案架构1. 面向对象的仿真方案架构这种架构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将待仿真的系统分解为不同的对象,并建立对象之间的联系。
通过为每个对象定义属性和行为,可以模拟目标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通过对象之间的交互实现系统的整体行为。
这种架构适用于规模较小的仿真系统。
2. 分层的仿真方案架构分层的架构将仿真系统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比如,底层可以实现仿真模型的计算和数据管理,中间层可以实现仿真参数的设置和数据分析,顶层可以实现仿真结果的可视化。
这种架构能够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仿真系统。
3. 分布式的仿真方案架构分布式的架构将仿真系统部署在多个计算机上,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作。
每个计算机可以独立处理部分仿真任务,然后将结果汇总,以提高仿真效率。
这种架构适用于计算资源分散的大规模仿真系统。
三、综合的仿真方案架构基于对常见架构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提出了一种综合的仿真方案架构,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需求。
该架构分为四个层次:数据准备层、模型构建层、仿真控制层和结果分析层。
1. 数据准备层:负责收集、整理和处理仿真所需的输入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实际测试数据、历史数据或人工生成的数据。
在数据准备层,需要完成数据的清洗、转换和格式化,以便于后续的模型构建和仿真控制。
2021国内外军用仿真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 1引言 现代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信息技术、系统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的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的一种综合性技术[1].其特点是它属于一种可控制的、无破坏性的、耗费小的、并允许多次重复的试验手段。
它综合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多媒体、软件工程、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
正在成为继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 随着仿真技术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特别是军事科学中。
随着高、精尖武器系统的研制和发展,对仿真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世界各军事强国竟相在新一代武器系统的研制过程中不断完善仿真方法,改进仿真手段,以提高研制工作的综合效益。
军用仿真技术在"研试战训保"体系中的应用,已得到研制方和使用部队的承认和重视。
本文在对仿真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之后,粗浅探讨了国内外军用仿真技术发展现状、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军事领域内的应用。
2国内外军用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2.1国外军用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美国国防部高度重视仿真技术的发展,美国一直将建模与仿真列为重要的国防关键技术.1992年公布了"国防建模与仿真倡议",并成立了国防建模与仿真办公室,负责倡议的实施: 1992年7月美国防部公布了"国防科学技术战略","综合仿真环境"被列为保持美国军事优势的七大推动技术之一;1995年10月,美国防部公布了"建模与仿真主计划",提出了美国防部建模与仿真的六个主目标;1997年度的"美国国防技术领域计划",将"建模与仿真"列为有助于能极大提高军事能力的四大支柱(战备、现代化、部队结构、持续能力)的一项重要技术,并计划从 1996 年至 2001 年投资 5.4 亿美元、年均投资0.9 亿美元。
军事训练模拟系统研究现代战争样式已经是复杂的多军种合成作战和大范围联合作战,相比于实兵对抗演习,训练模拟系统能够提供更多不同的作战样式、作战任务、战场态势和随机事件,大大降低了组织训练的难度。
本文从研究国内外训练模拟系统现状出发,提炼出军事训练模拟系统的典型子系统,而后介绍了作战想定编辑技术、装备建模技术、训练模拟效能评估技术等关键技术,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旨在为部队研究基本战法,训练指挥协同和战术运用提供训练模拟平台。
标签:训练模拟系统;作战想定编辑;装备建模;训练模拟效能0 引言仿真技术是新军事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柱。
军用仿真的用途多种多样,依据于用途的不同,仿真系统的表现形式也有着重要的区别。
仿真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作战实验、训练模拟和装备仿真。
其中,训练模拟是以各类人员为应用对象,训练他们的操作技能、参谋作业、指挥决策等各种能力[1]。
随着战争实践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训练模拟也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部队对训练模拟系统的需求也愈发强烈,研制贴近实战化训练的训练模拟系统尤为重要。
1 国内外军事训练模拟系统发展相关概况1.1 美军军事训练模拟系统20世紀80年代,美国国防部开发了仿真器联网,使得单个坦克仿真器能够在共同的合成作战环境下进行协同作战。
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SIMNET的基础上,分布式交互仿真进入实用研究阶段,美军进一步开始研究异构型网络互联的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DIS。
发展至21世纪,逐步形成了以SIMNET、DIS、ALSP为主的支持同类仿真应用互联的仿真体系架构;以HLA为主的开放、通用仿真体系架构,以TENA,CITA为主的面向具体领域的仿真体系架构,很好地满足了相关应用的需求,形成了多种仿真体系并存的状态[2]。
1.2 国内军事训练模拟系统在上世纪末中国工程院李伯虎院士、黄柯棣教授将国际仿真体系架构引进国内,奠定了我国系统仿真领域的一系列标准规范。
第25卷第3期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V ol. 25 No.3 2010年5月 Journal of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May. 2010收稿日期:2009-07-01作者简介:胡训强(1979−),男,博士生。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第25卷·322·由导调人员使用,用来控制仿真运行状态、与CGF 进行通信、设置作战想定和部署CGF兵力;受训人员通过飞机操纵模块操纵飞机飞行和作战;战场地理信息模块为仿真实体提供一个共享的虚拟作战空间。
三维态势显示模块和二维态势显示模块用来直观地显示战场态势信息。
仿真引擎模块是其他各模块和仿真运行支撑模块之间通信的接口。
1.2.1 仿真控制模块仿真控制模块对整个仿真运行进行总体控制,可以启动仿真、暂停仿真和终止仿真。
启动仿真时,首先载入此次仿真所需的战场地理信息,形成一个虚拟的战场;此后各仿真实体才可以加入到此虚拟战场中。
暂停仿真可以使仿真运行停留在某一特定时刻,方便进行阶段分析和讲评。
终止仿真则撤销虚拟战场并强制各仿真实体退出仿真。
1.2.2 想定编辑模块想定编辑模块指定某次仿真中所需的战场地理信息,并对充当敌方兵力的CGF进行兵力部署和任务分派,也可以说通过想定编辑设置了初始的仿真战场态势。
1.2.3 CGF操纵模块在想定编辑中通过对CGF进行兵力部署和赋予任务后,虽然CGF可以按照内置的探测模型、决策模型和行为模型执行任务。
但由于CGF智能的有限性,有时需导调人员通过CGF操纵模块对其进行人工干涉,避免CGF出现明显不符合现实的行为。
1.2.4 飞机操纵模块飞机操纵模块的功能是提供飞机操纵的输入接口和飞行动力学模型。
输入接口仿真飞行员的操纵杆,向仿真飞机运动状态的飞行动力学模型发送数据。
飞行动力学模型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实时解算飞机当前的位置和姿态。
1.2.5 仿真引擎模块仿真引擎读取FOM信息,创建和维护仿真联邦执行。
1.******第一章************2.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
3.系统的三个研究方面、实体(存在于系统中的每一项确定的物体)、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每一项有效的特征)、活动(导致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一个过程)。
4.系统模型:是对实际系统的一种抽象,是系统本质的表述,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反复认识、分析,经过多级转化,整合等相似过程而形成的最终结果,它具有与系统相似的数学描述或物理属性,以各种可用的形式,给出研究系统的信息;5.模型的作用:一、提高人们对现实系统的认识(模型具有通信,思考,理解三个层次);二、提高人们对现实系统决策的能力(管理,控制,设计三个层次);6.系统仿真可分为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包括原始系统数学模型(概念模型,正规模型)和仿真系统数学模型(连续系统模型和离散事件系统模型)7.离散事件系统、集中参数系统、分布参数系统研究方法:控制论。
8.离散事件系统研究方法:排队论。
9.数学建模的任务:确定系统模型的类型、建立系统模型结构、给定相应参数。
10.建模所遵循的原则:模型的详细程度和精确度必须与研究目的相匹配,要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和所要解决问题来确定对模型的具体要求。
11.建模三要素:目的,方法,验证。
建模的途径:演绎法、归纳法;12.仿真研究的三要素:对仿真问题的描述,行为产生器,模型行为及其处理。
13.数学建模信息源:建模目的,先验知识,实验数据。
14.系统仿真概念:以相似原理、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器和各种专用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的或者设想的系统进行动态研究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15.仿真的作用:1优化系统设计。
2对系统或系统的某一部分进行性能评价。
3节省经费。
4重现系统故障,以便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
5可以避免试验的危险性。
6进行系统抗干扰性能的分析研究。
7训练系统操作人员。
8为管理决策和技术决策提供依据。
HLA的开发与应用黄健郝建国黄柯棣在美国国防建模与仿真办公室DMSO(Defense Modeling &Simulation Office)1995年10月制定的建模与仿真主计划MSMP(Modeling and Simulation Master Plan)中,提出了未来建模/仿真的共同技术框架。
它包括三个方面:高层体系结构HLA(High Level of Architecture)、任务空间概念模型CMMS(Conceptual Model of the Mission Space)和数据标准DS(Data Standard)。
它们的共同目标是实现仿真间的互操作,并促进仿真资源的重用。
其中,HLA用于解决仿真系统的集成问题,为构造大规模仿真应用提供了一种应用集成方法,是实现DMSO建模/仿真的关键。
美国国防部DoD(Department of Defense)已规定HLA为美国国防部所有仿真的标准技术结构,指出DoD将取消在1999财政年度前没有达到与HLA相容的仿真的进一步支持,并在2001财政年度前清除所有非HLA相容的仿真。
目前,HLA已被正式接受为IEEE标准,成为新一代分布交互式仿真体系结构的标准。
在我国,从1996年起就有不少专家学者积极追踪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开展对它的概念研究,对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从DIS(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发展到HLA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许多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开展了相关技术的研究,而且有的还开发出了相应的软件系统,并在实际的作战仿真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国防科技大学开发的KD-RTI)。
一、高层体系结构HLAHLA将实现某种特定仿真目的的仿真系统称为联邦(Federation)。
联邦由联邦对象模型、若干联邦成员(它可以是真实实体仿真系统、构造或虚拟仿真系统以及一些辅助性的仿真应用,如联邦运行管理控制器、数据收集器等)和运行时间支撑系统RTI(Run-Time Infrastructure)构成(如图1所示)。
第38卷第3期计算机仿真2021年3月文章编号:1〇〇6 -9348(2021)03 -0001 -04美军主要仿真系统及其对现代战争的影响黄其旺,朱旭(军事科学院评估论证研究中心,北京100091)摘要:伴随着军用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条件下的战争越来越体现为体系与体系之间的相互对抗,仿真推演 技术是研究复杂体系对抗的一种有效手段,且具有其它技术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受到各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其中美军的 发展又最具有代表性。
总结了美军仿真推演技术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介绍了美军的典型仿真推演系统及其应用情况,分 析了仿真推演系统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美军建设情况对我发展仿真推演系统的启示。
关键词:仿真与战争推演技术;典型仿真系统;影响分析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The U. S. Army’s Major Simulation Systemand its Impact on Modern WarfareHUANG Qi - wang,ZHU Xu(Center for Assessment and Demonstration Research,Academy of Military Science,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war in era of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pends more and more on the operational system of systems.The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study the confrontation of complex systems whose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has been highly valued by various military powers.The US militar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 simulation system developmen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three main stages of the US military simulation and war- gam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experience,introduced the typical simulation system of the US military and its application,analyzed the impact of the simulation system on modem warfare,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imulation system planning.KEYWORDS:Simulation and war- gaming technology;Typical simulation system;Impact analysisi引言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型高科技在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中的应用,现代战争也随之进人了 信息化时代,近年来伴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以及大数据等 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战争将要迈入智能化的时代[1]。
221 第8章 分布式交互仿真 分布式交互仿真(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s,DI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仿真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仿真,多用于军事领域,可以支持作战人员训练、战术演练和武器装备论证等。它将地理上分布的训练模拟器和参训人员合成为一个逻辑上的整体,在逼真的视景和操作模拟环境中,进行人机交互度很高的仿真实验和演练。 分布式交互仿真是当今仿真技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其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尤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价值,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8.1 分布式交互仿真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DIS阶段、ALSP阶段和目前的HLA阶段。 1978年,美国一空军基地的空军上尉J. A. Thorpe发表了一篇论文“Future Views: Aircrew Training 1980-200”,提出了联网仿真的思想,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联网仿真技术的功能要求,希望实现受训人员在分布虚拟战场环境中分辨不出训练系统和真实系统。虽然当时联网仿真所需的技术还未成熟,但美国国防部接受了此思想。1981年,Thorpe被调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现在的ARPA)。 1983年,DARPA制定了一项称为SIMNET(Simulation Networking)的计划,希望将各军兵种单兵使用的仿真器连接到网络上,形成一个共享的仿真环境,进行各种复杂任务的综合训练,这项研究计划得到了美国陆军的支持。到20世纪80年代末,SIMNET计划结束时,已形成了约260个地面车辆仿真器和飞机仿真器以及指挥中心和数据处理设备等的综合仿真网。SIMNET的成功应用使美国军方充分认识到这一技术的潜在作用。 到1989年,DARPA建成了分布于美国和德国的11个基地,包括260个M1A1坦克和布雷德利战车等的仿真器、指挥控制中心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综合仿真网络。SIMNET是同构型的广域网系统,它第一次实现了作战单元之间的直接对抗,并能在其所提供的虚拟作战环境中进行营以下规模的联合兵种协同训练以及战术对抗研究,其基本技术原则被ADS(Advanced Distributed Simulation)以后的发展所继承。SIMNET形成了新的分布仿真概念:将多种仿真应用集中到同一个时空环境中。在SIMNET成功的基础上,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得以发展,从仅支持基于同构网络的分布交互仿真发展为对基于异构网络分布式交互 222
仿真的支持,从概念性研究到人员训练、武器研究、战术演练和空中交通管制仿真等军事和非军事方面的成功应用,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已经逐步走向实用。如今,分布交互仿真技术已应用于交通运输、医疗、娱乐、互联网商业、制造业等其他领域。 在美国陆军、国防建模与仿真办公室DMSO和DARPA的共同倡导和支持下,1989年正式提出了分布交互仿真的概念,并制定了一套面向分布式仿真的标准文件,以使这一技术向规范化、标准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美国陆军的CATT计划、WARSIM2000计划、NPSNET计划、STOW计划等都采用了DIS标准。基于DIS标准的分布交互仿真系统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建立一致的标准通信接口来规范异构的仿真系统间的信息交换,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位于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仿真系统联接起来,构成一个异构的综合作战仿真环境,满足武器性能评估、战术原则的开发和演练以及人员训练等的需要。异构的仿真系统间的互操作是建立在标准的协议数据单元(PDU)基础上的。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国防部开始研究使用聚合级作战仿真为联合演习提供支持。所谓聚合级仿真是指挥团、营、连等部队单元级的构造仿真,而不是单个作战人员和实体的仿真。按DIS标准构成的仿真系统用于平台级实时连续系统的描述,聚合级仿真协议ALSP(Aggregate Level Simulation Protocol)用于分布的聚合级以离散事件为主的作战仿真系统,它实质上是“构造仿真”。构造仿真的时间管理不同于DIS系统,它不一定与实际时钟直接联系,而是采用时间步长、事件驱动等方法,只要保证聚合级的分布构造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标准和相应的关键技术,并将基于ALSP标准的分布交互仿真系统应用于1992年、1994年和1996年的军事演习,使ALSP标准得到了改进和完善。 在DIS和ALSP的基础上,为消除DIS在体系结构、标准和协议等方面的局限和不足,又发展了新的分布式交互仿真体系结构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它能提供更大规模的、将构造仿真、虚拟仿真、实况仿真集成在一起的综合环境,实现各类仿真系统间的互操作、动态管理、一点对多点的通讯、系统和部件的重用以及建立不同层次的对象模型。1995年美国国防部发布了针对建模与仿真领域的通用技术框架,该框架由任务空间概念模型(CMMS,Conceptual Model of Mission Space)、高层体系结构HLA和一系列的数据标准三部分组成,其中高层体系结构是通用框架的核心内容。美国国防部已宣布不再支持非HLA标准的仿真系统,HLA已经成为目前分布交互仿真系统普遍采用的标准。 随着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标准的开发、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支撑软件的研究开发,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已经引起各个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并且逐渐应用于实际的系统。 223
8.2 DIS系统 DIS以计算机网络作为支撑,将分散于不同地域的相对独立的各类仿真器互联起来,通过仿真实体间的实时数据交换来营造一个大范围的虚拟环境(Large scale virtual environment,简称LSVE),以实现含人平台、不含人平台间的交互以及平台与环境间的交互。 DIS支持三种实体的混合仿真,即虚拟实体(如人在回路仿真器)、实际实体(如操作平台和仪表,测试和评估系统等)和构造实体(如军事演习等)。DIS还有其他的名称,如先进分布仿真、综合环境、虚拟战场等。DIS除了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外,在教育、城市交通管理仿真、娱乐、医疗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的发展是基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二是军事技术的需求,要求借助仿真技术来训练作战人员,使其能在现代战场环境条件下使用各自武器装备并互相配合作战。因而该项技术在最近20多年中得到迅速发展。 从DIS系统的物理构成来看:它由仿真节点和计算机网络组成。仿真节点除了负责解算本节点上的仿真实体模型、图像生成、网络信息接收与发送、人机交互等功能外,还要负责维护网络上其他节点的状态信息。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广域网、网桥、路由器、网关等。 DIS的基本任务是定义一个层次化结构,主要提供接口标准、通信结构、管理结构、置信度指标、技术规范,并将异构仿真器加到一个统一的、无缝的综合环境中所必需的要素。基于这种层次化的结构,可将现有的不同用途、不同技术水平以及不同生产商提供的仿真设备集成一体,并实现交互作用。
8.2.1 DIS系统的基础结构概念 DIS系统的基础结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对象/事件结构 组成DIS系统的一个主要原则是把所研究的实物用对象模型的集合来描述,对象可以是人或设备;这些对象之间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产生交互作用,一个事件可以对几个对象产生影响。
2.仿真节点的自治性 224
DIS的仿真节点负责维持实体的状态,该节点在必要情况下还有责任将消息传送给其他节点,以通知它们任何可观测到的动作,所有的节点都有责任解释和应答其他节点传来的与之有关的消息。事件通过仿真网络提供给所有与该事件有关的对象,发生事件的仿真节点不需要了解其他节点受该事件影响的情况,事件所触发的计算由感知事件的节点自行完成。每个仿真节点是完全自治的,通信协议允许节点在加入或脱离仿真运行的同时,不影响其他节点之间的交互作用。
3.采用协议转换 在加入DIS仿真之前,各节点是按照自身的仿真协议独立运行的。在将遵守不同仿真协议的仿真节点集成到DIS环境中时,需要进行协议转换,使所有节点遵守同一个仿真协议(DIS协议)。协议转换包括坐标系的转换、角度表示方法的转换和不同参数集之间的映射等。
4.采用通信标注 仿真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是DIS的核心内容,为了使仿真数据能够正确传输,所有节点必须采用相同的局域网协议。当前的DIS协议的通信标准只是一个应用层的标准,即TCP/IP的广播通信。
8.2.2 DIS系统的体系结构 DIS系统的体系结构是一个系统的基本框架,应满足前面所介绍的功能需求并符合分布交互仿真环境的设计原则,还应该考虑到建造费用、周期、维护性和扩展性等要求。在设计DIS系统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逻辑上的层次与物理上的网络互连结构相结合 DIS系统的应用对象普遍具有递阶层次型结构,这种层次结构在采用分布式计算机网络时,直接对应的是图8-1所表示的树状结构。这种形式虽然充分体现了对象的层次信息结构, 225
图8-1 树状结构 但有很多缺陷,如果通讯处理任务加重,节点的自治性遭到破坏。一般地,根据应用对象的地理分布情况,采用广域网和局域网互连的网络结构,以保证节点的自治性,如图8.2所示。 采用图8-2的网络结构时,各节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可采用信息包地址和层次关系来保证。
图8-2 网络结构 2.采用局部广播和点对点通讯相结合的通讯方式 若每个节点所产生的事件都在网络上进行广播传输,则不仅造成通讯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各节点滤除不相关信息的负荷。因此,合理的通讯方式是局部广播与点对点通讯相结合。
3.引入接口处理器 引入接口处理器是为了完成节点纳入DIS环境后所增加的必要的处理工作。接口处理器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各种数据转换;滤除与本节点无关的信息;实现预估算法以减少通讯量;进行同步处理或事件修正;进行通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