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下半期美国排华运动发生与发展的原因_王英文
- 格式:pdf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7
泣血的历史:19世纪美国排华的真相
何道宽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16(000)011
【总页数】5页(P48-52)
【作者】何道宽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地方势力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对19世纪后期美国排华运动的再研究 [J], 王勇
2.从《异教徒中国佬》看19世纪70年代美国排华浪潮 [J], 张恒
3.《世界华人与华人世界——19世纪西洋画刊版画精选展》之美国华人与《排华法案》 [J],
4.从历史上的漫画看19世纪后期美国的排华潮 [J], 黄安年
5.\"文明\"观念与19世纪末美国的排华浪潮 [J], 刘义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SOCIAL SC I EN C E J O U R N A L.:0白p【条约体系下的晚清邦交l排华酝酿时期美国媒体讽刺话语中的孔子张涛(摘要]孔子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人所知晓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名字之一。
时值排华浪潮兴起,针对中国的文化偏见泛滥,孔子必然承受着日渐猛烈的嘲讽攻击。
美国报刊杂志讽刺孔子之举是美国人排华情绪的反映和延伸,同时也为美国完全禁止华人移民法案的通过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排华运动走向极端营造了必要而适宜的舆论氛围。
美国社会的排华行为从媒体的讽刺中找到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孔子;美国媒体;嘲讽;排华[作者简介)张涛,1971年生,历史学博士,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重庆400031)。
[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09)04—0125一cr7孔子及其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人以音乐的旋律“唱出”了孑L子的教诲。
(1]我们不为方式。
在中国看似自然的言谈举止一旦置于美难想象中国人摇头晃脑吟诵孔子语录时给美国人国媒体的视野之中,就立即被打上了文化低劣的烙留下了何种印象。
为加强记忆和领悟,华人还在住印。
就19世纪后半期美国媒体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处的墙壁上悬挂“写有孔子聪明语录的狭长条化的贬损而言.孔子是最大的靶子之一。
孔子被界幅”(2】。
即使路遇一个无所事事的中国人,美国人定为中国低劣文化的根源,他因此经常出现在美国同样会认为,在看似空洞的眼神之下,此人必定在媒体嘲讽中国人的各种场合。
不仅如此,美国媒体潜心默记孔子的教诲。
《芝加哥每日论坛报》曾有还藉孔子之名攻击讽刺不受自己喜好的美国人物如下报道:一名中国人“仅穿着一条裤管肥大的裤或事件。
本文拟以1849年华人移民美国开始到子”,倚在临街的门柱上,“双眼失神,回味着孔子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通过期间的媒体报道为例,的聪明语录,或者正在盘算着如何骗取别人五美将孔子承载的美国嘲讽放置在美国排华运动的宏分”[3]。
●1.試析論述清季民初美國排華運動的原因?中國在清朝末年時,因國內戰亂頻繁,人民謀生不易,便大批往海外移民謀求一口飯吃。
而十九世紀中葉,因加州發現金脈,使得更多的中國人往加州和美國西部謀份工作。
但是移民的人口一多,便會跟當地居民發生許多利益與生活上的問題,這也就是造成排華運動的概因。
美國的排華運動因素很多,可列出以下主要原因討論之:(一)心理因素:美國早先的移民,原是在歐洲因種種方面遭受迫害,才遠度重洋到這塊新大陸,經過多年的辛苦努力,終於有了一番繁榮的景象,當然不讓人白白地分享他們的成果。
看到一大批的中國移民來,便產生了懼外的心理,再加上美國人的本位主義很重,排擠中國人就在所難免了。
(二)歷史因素:西洋史上,有所謂的「黃禍」,指的是東漢時期因南匈奴西逃,造成歐洲日耳曼民族大遷徙,使西羅馬帝國滅亡;而十三世紀時,蒙古的三次西征,也使得當時的歐洲狼狽不堪。
這種歷史的恐懼心理仍深植歐洲人心中,而中國人和蒙古人同樣也是黃種人來自中國,所以當時美國人心理一定會恐懼著中國移民會不會又將形成另一次的黃禍。
(三)種族因素:當時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而中國當時又處於劣勢,任歐美各國宰割,所以可想而知的,中國人一定被視為劣等民族,認為其能力智慧不夠才使得國家淪落這般境地。
甚至在1876年美國國會組成「調查中國移民特別委員會」,報告指出:「中國人是上帝所造最差勁的人類」。
而當時的中國移民做的又是社會低下的勞力階層,有「黃奴」之稱,當然會被當時的美國人瞧不起。
而中國人又不易被同化,文化自成一格的中國人,與當時的美國社會格格不入,故美國人心中的種族偏見更形嚴重。
(四)經濟因素:加州開採金礦時,中國移民大批湧入,而在礦源採集完畢、鐵路修築完後,這些移民便轉入都市的勞力階層,這對遠本居住在裡頭的民眾產生了利益的衝突。
因為華人對工資不計較多少,而使得有些美國人老闆利用華人來抵制要求加薪的罷工,這使得華人在美國一般勞工眼中成了芒刺,欲拔之而後快。
泣血的历史:19世纪美国排华的真相作者:何道宽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11期将《驱逐:被遗忘的美国排华战争》译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部血泪史,震撼人心,又是一部抗争史,令人振奋。
原书全名DrivenOut:TheForgottenWarAgainstChineseAmericans,副标题既可以直译为“被遗忘的排华战争”,又可以意译为“美国19世纪排华史”,但考虑到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取向,我们最后决定选用更加震撼人心的直译。
如此,书名遂译为《驱逐:被遗忘的美国排华战争》。
这是一部巨著。
作者用三四十年的学术积累,经过七八年的现场踏勘和资料钩沉,又花五六年的访谈和笔耕,终于拂去尘埃、揭开真相,被人有意掩盖的一段丑陋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了。
一、梦断金山1848年2月2日,战败的墨西哥被迫签署条约,割让近一半的国土给美国,含新墨西哥、亚利桑纳、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和科罗拉多。
那天,墨西哥人浑然不觉,就在9天前,在加利福尼亚的内华达山脚下,在一条小溪的锯木厂里,有人发现了天然的纯金块。
一年之内,世界各地的淘金人涌入加利福尼亚,墨西哥人当然来了,其他拉美人来了,欧洲人来了,远在亚洲的华人也来了。
然而,僧多粥少,难免抢夺,而且,这些移民中,罕有心善的“僧人”,不乏冒险的赌徒。
其中的白种人自视优越,天生高人一等。
即使在淘金潮的初期,为了霸占财富,利欲熏心的种族主义者也狠心地驱逐墨西哥人、拉美人、印第安人和华人。
10年之后,金矿基本耗尽,淘金的和筑路的华工失业,进入林场、农场和牧场。
和白人比较,华工的优势明显,他们勤劳刻苦、优质高效,在有限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招人忌恨。
二三十年后,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严重的经济危机来袭,排华暴行恶浪滔天。
华人成为白人矿工梦断金山的替罪羊,成为种族主义者、失业老兵、欧洲移民的共同打击对象。
对华人的围攻、偷袭、驱赶、杀戮一浪接一浪。
二、血腥的种族战争19世纪40年代抢夺了加利福尼亚以后,美国政府用种族灭绝政策对付印第安人,用战争的暴力征剿他们,用高压和欺骗的手法和他们签订条约,把他们赶进难以生存的“保留地”,押上了“血泪之旅”。
“文明”观念与19世纪末美国的排华浪潮作者:刘义勇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06期摘要:作为19世纪末美国社会所普遍共享的重要观念之一,“文明”观为美国提供了选择移民的标准,塑造着这个时期美国的排华运动。
在移民问题上,它的内涵主要包含自由劳动的工作伦理、盎格鲁—新教文化和政治自由三个方面,华工则往往被置于其对立面。
而排华分子则借此极力渲染“中国文明”与“美国文明”的差别和对之构成的威胁,推动了全国范围内排华共识和排华浪潮的形成,并最终向华人劳工关闭了大门。
关键词:排华运动;排华共识;文明观念中图分类号: K71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8)06008611Abstract: As a key concept commonly shared by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civilization” offered the standard to choose immigrants,and shaped the Chinese exclusion movement at that time. On the issue of immigration,there are mainly threefold meaning in this concept: the work ethics of free labor,the Anglo-Protestant culture and the political liberty,all of which are repulsive to Chinese labor. The exclusionists further manipulated this ideology to underline the threa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opposed to the “American civilization”,to instigate the anti-Chinese hysteria,and gave rise to the consensus on Chinese exclusion. Thus,they closed the door to the Chinese laborers.Key words: Chinese exclusion movement; Chinese exclusion consensus; th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排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