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教学设计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6
《传染病及其预防》信息化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与构想本节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的入门篇。
七年级的微生物知识是本节的基础,又为下一节的免疫知识做好了过渡。
本节为一课时,由于近年来各种新型传染病的流行和艾滋病的传播,将本节分为三部分内容:常见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及预防措施;认识艾滋病并学会预防。
本节的难点是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只要学生认识到病原体的存在,就能真正区分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所以在课前请学生收集各种信息,尤其是传染病与某种病原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对解决难点非常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展示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等分析生活中的传染病实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习中了解传染病的具体预防措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二、教材与学习任务分析教材中关于传染病的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和人类的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教材的开始部分简要地讲述了传染病的概念,接着指出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不同特点。
关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首先从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这个人们都有亲身体验的事实入手,提出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并对三个环节做了简述。
然后,以流行性感冒为例,具体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关于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应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入手,简要讲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三个方面的内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从“非典”开始到经历过的流感、禽流感、甲型H1N1、腮腺炎等传染病,学生对传染病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他们对传染病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对生活中的一些传染病症状和预防措施也有一些了解,也很关注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但不能具体地、很专业地说出传染病流行的几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以及传染病的分类四、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举例说明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病因。
2. 概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 举例说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4. 了解艾滋病并知道如何预防。
第37卷第3期2021年Vol.37No.32021中学生物学Middle School Biology文件编号:1003-7586(2021)03-0031-03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免疫调节”5E教学设计施茂庆(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福建泉州362216)摘要以"免疫调节"教学为例,以生物课堂5E教学环节设计为主线,融入STEAM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学习生命观念,形成科学思维、提升探究能力、培养社会责任,达成学习目标。
关键词STEAM5E教学模式生物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STEAM教育以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项目为驱动,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科关联点,打破学科知识学习碎片化,注重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沟通、协作以及创造等能力的培养,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
5E教学模式由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个环节组成,各环节间层层相扣,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把教学环节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
教师若把STEAM教育理念融入5E教学模式中,可改变教的模式和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现以人教版“免疫调节”(第一课时)为例,开展融入STEAM 教育理念的生物课堂5E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
1吸引:呈现真实情境,形成科学研究动力在吸引阶段,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与学习动机,把学习动力与期待取得的成效相结合,明确学习的目标,促使学生自觉将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密切联系。
STEAM教育始于真实情境,当呈现的真实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关性较大时,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受到激发,于是就会产生探究的内驱力,形成主动独立探究问题的欲望。
例如,教师联系当前的新冠疫情,引导学生思考:(1)新冠肺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2)疫苗与抗体有何关联性?(3)为何治疗新冠肺炎时,疫苗研发至关重要?(4)科学家研发的新冠肺炎病毒快速检测试剂能准确检测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原理是什么?(5)疫苗的研发过程有什么特点?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帯规氏项课题"高中生物学审辩式论证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为2020XB0388)甸研究成果。
教案(详案)第十三章传染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的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2、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3、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由会学→I学会→爱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地投身到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中,以减少和消灭疾病,改善环境卫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教学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装片教学手段挂图、小黑板、图片、录音机、投影片等教学方法讲述法、观察法、列表法、分析说明法等教学程序:一、引入新课(出示挂图)人生活在自然环境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原体,他们一旦侵入人体,就会使人患各种传染病,损害人的健康,例如:流感病毒侵入人体会引起流行性感冒,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会引起破伤风;肺炎球菌侵入人体可以引起肺炎等。
那么,什么是传染病?怎样预防传染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㈠传染病⑴出示卡片: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疾病:阑尾炎、心脏病、龋齿病、流行感冒、沙眼.⑵列举当地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流感)为例,具体分析说明哪些是传染疾病,哪些是非传染性疾病?⑶请同学分析说明流感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别是什么?(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结合挂图并按课文中的顺序进行讲述(生举例)(2)列举当地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流感)为例,具体分析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请同学们分析说明流感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别是什么?(4)强调:传染病能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㈢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1)让学生说出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三方面)(2)让学生理解,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
一走进青春期本节课的背景学生已有了青春的“烦恼”,种种状况不一而足,对本节课的课题学生不仅有兴趣,愿意参与教学活动,而且有不少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帮助学生认识青春、解决学生面对的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而学生今后还将面对更多、更复杂的“成长的烦恼”,所以还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解决该类问题的能力。
设计思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青春知识了解不多,甚至有一些错误认识,但另一方面,对相关知识十分需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生都还将面对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青春烦恼。
所以既要帮助学生认识、了解青春,澄清对青春的误读,还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己解决该类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设计了五个活动:烦恼有多少、烦恼哪里来、变化在发生、直面烦恼和成长多快乐,这五个活动每个活动解决一个问题,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教师可进行协助分组,并对学生搜集资料给予指导。
学生准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青春期生理变化的调查,可分成三个小组,A小组调查青春期身体外型上的变化。
B小组调查青春期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
C小组调查青春期性机能的成熟。
对应的课标内容“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悦纳自己的胜利变化,促进胜利与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空好自己的心理活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与沟通”部分:“正确认识与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从容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重点:解青春期基本的生理知识以及由生理变化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难点:悦纳青春、热爱青春。
课时安排2课时导入:好像就是昨天,我们还在做着过家家的游戏,为得到一颗糖而高兴不已,好像就是在昨天,听老师说,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某某小学……,看看我们现在,坐在初一的课堂里,身边是十几岁的同学们。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人的健康》每课教学反思第1节健康“健康第一,拥有健康就拥有一切”,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大多学生上健康教育课体现出兴趣不高,对健康课不太重视。
面对这种情况,怎样上好健康教育课,是我应该反思的问题,怎样把健康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联系教学实际,进行了反思:健康教育挺抽象,学生有这样感觉却难于用言语表达。
但教材有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偏离很远,学生感觉不到,使这部分知识显得很空洞。
所以教师不能像语文数学这样讲解,只有通过学生讨论,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健康教育课可以作为活动课来上,通过表演,演讲或互动的形式进行,这是有关生活中习惯行为方面的知识。
比如《怎样佩戴眼镜》,我们可以以表演的形式来设计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情趣,充分交流。
这样比单纯由教师说教效果好多了,增强了学习兴趣。
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本节课围绕“细菌的威胁和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这一核心内容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
总体上“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通过相关材料的展示----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形成结论或认同某种观点的目的。
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角度的问题,同一材料中产生的问题往往又是多个的,且在思维层次不断地有所加深,这既完成了相关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通过对材料的引用和问题串的设计展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但是这种设计的不足是导致学生在课堂内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表达交流的时问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某些知识的巩固。
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那些知识要求不高,但学生体验和感受又较深,同时又能够在探究或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方面深入挖掘的内容教学。
第3节身体的防卫本节课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实施来看效果较好,表现在教学设计上的优点有:1.问题与任务设计巧妙,教学切入点新颖。
《预防狂犬病》教学设计(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内容:5.预防狂犬病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狂犬病的危害,掌握狂犬病的预防方法,能正确处理被犬咬伤处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讲故事
二、新课:
1.学生讨论:如果被小狗或宠物抓伤时,应该怎么办?
2.安全知识讲解:预防狂犬病
(1)传染源的管理。
加强犬和猫的管理,家犬、猫应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发病的犬、猫应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
(2)疫苗接种。
为肌肉注射5针,即第1、3、7、14、30天各注射2ml,疫苗使用如不及时或剂量不足都会影响预防效果。
疫苗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平时在生活中要与猫、狗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被抓伤。
被犬咬伤如何处理
(1)被告咬伤后立即挤压伤口排去带毒液的污血或有火罐拔毒,但绝不能用嘴去吸伤口处的污血。
(2)用20%的肥皂水或1%的新洁尔灭彻底清洗,再用清水洗净,然后用2%--3%的碘酒或75%的酒精局部消毒。
(3)局部伤口原则上不缝合、不包扎、不涂软膏、不用粉剂经利伤口排毒,如伤及头面部,伤口大且深,或伤口大血管需要缝合包扎时,应以不妨碍引流,保证充分冲洗和消毒为前提,做抗血清处理后即可缝合。
(4)可同时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和其他搞感染处理以控制狂犬病以外的其他感染,但注射部位应与抗狂犬病毒血清和狂犬疫苗的注射部位错开。
三、课堂延伸:
介绍“被狂犬咬伤后是否了病有很多影响因素”
四、课堂小结:
被狗、猫抓伤可咬伤,立即用流动的水冲洗伤口,并尽快到指定医院进行狂犬疫苗的接种。
如果需要,还要接种破伤风疫苗。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开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
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在制作课件和学案时都着重体现了这些方面。
本节课在整章的编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前面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延续,启下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做铺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体会细菌和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能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等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2.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普遍有较浓厚的兴趣,个体表现欲望比较强烈,在课堂上参与课堂活动的积级性普遍较高。
但是他们对生物知识的体会比较直观和片面,特别对微生物缺乏认识,对科学的探究能力相对欠缺。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要注重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破伤风”一词,你们一定不陌生。
那你们知道破伤风是由什么引起的吗?什么样的伤口才容易得破伤风呢?前面我们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道了细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手上、身上、书本上等等,甚至是空气中,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你了解细菌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细菌的有关知识。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学习任务一:细菌的发现自学课本P71—72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分小组展示: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他利用发现了细菌。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免疫调节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2.理解和区分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3.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特点教材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人体的免疫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对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详细组成、免疫的详细过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等相关学问没有接触过,因此对于免疫过程的把握和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要突破的学问难点。
教学过程课题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视屏《康熙因痘得福,继位成天花防治专家》问题:1.康熙是靠什么战胜天花的?2.影片中提到的“种痘法”原理是什么?3.康熙为什么终身再也不会得天花?专心观看视屏,留意视频中的细节,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视屏中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学问探究的欲望。
自主学习学问初探一、自主阅读教材35至36页内容,并思考完成如下任务:1、说出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
2、依次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3、比较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二、学生代表发言,发表自己对学问点的初步理解使学生对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有自己的初步理解。
小组探究加深理解一、给学生观看“艾滋病”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二、给学生安排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教材36页资料和曲线,思考相关问题,说出第三道防线的作用;三、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不同特点观看视屏,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小组合作,对资料和曲线进行理解分析;认真阅读教材,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找出两种免疫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选派小组代表,上讲台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
熬炼学生的资料分析和学问处理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加深对学问的理解程度。
难点突破一、结合各组的讨论情况,予以点评;二、总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特点和二者的区别;三、提出二次免疫的概念,结合疫苗注射的实例和相关二次免疫的曲线图,引导学生找出二次免疫的特点:更多、更快、更强。
8.1.1 传染病及其预防课型:新授课环节二:以新冠病毒为例介绍传染病基于课前调查和资料,分析各种传染病的病因,引出病原体的概念,给传染病下定义,结合新冠疫情,引导学生说出传染病的特点。
①传染性②流行性结合课件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认同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那些类型及传染病的概念、特点环节一:资料分析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
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理解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并为如何进行传染病的预防埋下伏笔。
环节一:PPT 展示日常生活预防传染病的图请学生理解图片是预防传染病三个环节中的哪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中学校和家庭对新冠肺炎采取的预防措施,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总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指导学生区分:保护易感人群和控制传染源,主要是看对谁采取的措施。
①对病人采取措施就是控制传染源,如为传染病人治病、隔离病人等;②对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就是保护易感人群,如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让儿童去人多的地方、不让其他人进入传染病医院等。
环节二:比较传染病预防的三个措施强化理解并识记。
环节三: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按照教材的调查要求,完成调查内容。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同传染病的较量从未停止,在这场较量中人类也从未向传染病低过头。
当今的新冠疫情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相信我们一定能赢得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1.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荣获诺贝尔奖。
从预防传板书设计8.1.1 传染病及其预防一、什么是传染病1.概念: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2.优点:传染性、流行性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达到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
《免疫与计划免疫》教案八年级张继花教学目标:1、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人体免疫的功能4、计划免疫的概念和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2、抗原、抗体与吞噬细胞之间的关系难点:认同人类是可以征服传染病的,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讨论课时:1课时课型:新课教学设计:一、复习巩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的一般措施(三分钟)二、导入:“你知道器官移植吗?”“当一个人肾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医生是否可将任何一个健康人捐献的肾脏移植给病人呢?”“如果不能这样做,原因是什么呢?”“人体这种能识别自己和非己的功能是好还是坏呢?”三、新授人体的三道防线(一)资料分析1、阅读课本分析2、解析讨论:①说明皮肤具有“自理”能力。
②有伤口,身体状况较差时等等,在人体的血液、脾脏、淋巴结、肝脏等有吞噬细胞。
③产生免疫。
(二)了解人体三道防线阅读课本内容,划出人体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阻挡病原休侵入皮肤和黏膜分泌物杀菌纤毛可清扫异物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溶菌酶溶解病菌吞噬细胞吞食消化病原体分布在血液、组织器官。
讨论:你有没有这两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3、第三道防线组成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脾脏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作用过程:病原体(抗原)侵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对付清除产生抗体第三道防线与前两者有何区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免疫,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三)免疫的功能免疫:免除疫病,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1、观察图,说说免疫的功能。
2、免疫的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思考:免疫是否总是对人有益?3、免疫与人类健康维护人类健康不利排斥移植器官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原因: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
课题:第一节传染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常见的传染病的.2.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御措施.能力目标:1.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2.了解调查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2.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教学难点:1.病原体的概念和种类.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3.甲流感的症状表现及防治措施.教学分析: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对传染病缺乏专业知识,不能给予先生进行令人满意的指导和答疑时应该怎么办呢?其一,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因为学生从出生到十几岁,不管大病小病基本都得过,有切身的体会,要让他们现身说法,相互启迪,共同领悟.其二,聘请校医,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情分析: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产生一定的主观认识,但是不够全面,容易片面.通过这节课,引导学生课前查找、阅读资料,以辩论的形式展开讨论,非常符合学生爱动手爱参与的特点.又能有效的让学生从多方面来看待问题.兴趣为辅,课堂气氛很容易调动.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组辩论与教师引导.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资料、视频、图片.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有关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展示教学目标:1.举例常见的传染病的.2.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御措施.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图片引入:猩红热.同学们知道猩红热是怎么得吗?学生:传染.那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将知道什么是传染病,以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二、引导学习同步探究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二、人类的传染病传染病的种类很多,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1.呼吸道传染病2.消化道传染病3.血液传染病4.体表传染病1.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发生季节:冬、春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呼吸道黏膜和肺传播途径:饮水和食物传播2.消化道传染病:痢疾、肝炎、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蛲虫病等.发生季节:夏、秋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传播途径:饮水和食物传播3.血液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出血热等.发生季节:一年四季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血液和淋巴传播途径: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4.体表传染病:狂犬病、炭疽、破伤风、血吸虫病、沙眼、疥疮、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癣等.发生季节:一年四季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皮肤和体表黏膜传播途径:接触传播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以下这些病原体会引起哪些疾病?学生:血吸虫病;蛔虫病;艾滋病;肺结核;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流感;伤寒;甲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疹.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流感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平时我们怎样预防流感呢?流感的传染源:班上患流感的同学以及身边一些患流感的人.控制传染源:如果班上有同学患流感,可让其回家休养,这样其他同学就不容易被传染了.切断传播途径:在流感盛行的时候,要注意经常开窗通风,还可以在教室里撒些醋,杀灭空气中的病菌.保护易感人群:可以提前去注射流感疫苗或者喝一些象板蓝根一类的药,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 小资料:爱滋病毒又称为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人类天生具有免疫功能,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在免疫功能正常运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然而,HIV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T4淋巴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有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感染者死亡!艾滋病在中国1985年——中国首例艾滋病例于1985年被发现.云南省艾滋病最严重省份之一,已蔓延121个县市.中国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30日联合发布的评估报告说:截至2003年底,中国有48%的县报告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据所学知识再来分析一下艾滋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HIV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易感人群:所有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那么怎样根据艾滋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找到预防艾滋病的方法呢?不接触毒品,自尊自爱,洁身自好.假设在你的身边有人感染了艾滋病,你应该如何与他相处呢?不应歧视和躲避他们,与他们和谐相处.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和关心,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四、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的处理患传染病的动物.2.切断传播途径: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必要的消毒工作.3.保护易感者:远离传染源;锻炼身体;预防接种三、课堂小结一、传染病的概念二、人类的传染病1.呼吸道传染病;2.消化道传染病;3.血液传染病;4.体表传染病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四、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1.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者四、随堂检测1.下列需要进行遗传咨询的有()A.得过肝炎的夫妇B.亲属中生过先天畸形孩子的待婚青年C.得过乙型脑炎的夫妇D.夫妇一方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2.某男子患有一种罕见的皮肤病.他与一位正常女子结婚后,生育了6个儿子和4个女儿.所有儿子都患该病,所有女儿都正常.随后发现,该男子所有孙子都患病,所有孙女、外孙、外孙女都正常,该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为()A.X连锁隐性遗传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Y连锁遗传D.无法判断3.下列疾病中属干遗传病的是()A.艾滋病B.肝炎C.21三体综合症D.疯牛症4.下列病症中,不属于遗传病的是()A.色盲B.流感C.白化病D.先天愚型5.小丽患了一种先天性遗传病,下列原因不可能的是()A.基因突变B.多了一条染色体C.少了一条染色体D.细胞增多五、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2.课后寻找资料,人类的疾病中,哪些有传染性、哪些没有传染性.六、板书设计第一节传染病一、传染病的概念二、人类的传染病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四、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较多包括,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获得这些知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通过本节课的处理,效果较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资料获得相关知识.在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如,传染病的预防,学生先回忆预防:从这些方法中归纳出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再运用这些措施讨论预防几种具体传染病的方法.课前调查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其内容也成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有源之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其次我们要用新的课程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快转变教师角色,从重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出发,尽早摆脱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参考答案:1.BD A.肝炎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因此得过肝炎的夫妇不需要进行遗传咨询,故不正确;B.先天畸形是遗传病,因此亲属中生过先天畸形孩子的待婚青年需要进行遗传咨询,故正确;C.乙型脑炎是传染病不是遗传病,因此得过乙型脑炎的夫妇不需要进行遗传咨询,故不正确;D.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肾小管遗传缺陷性疾病因此,夫妇一方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需要进行遗传咨询,故正确.2.C 人的性别遗传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女儿的染色体中XX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父亲一定为女儿提供X染色体,Y只能能传给儿子. 由题意知:该男子的皮肤病的致病基因一定位于Y染色体上.3.C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选项中艾滋病、肝炎、疯牛病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并且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属于传染病;21三连体综合征是由于遗传物质畸变所导致的疾病,属于遗传病.4.B 选项中,白化病、色盲、先天性愚型都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能够遗传给后代,属于遗传病;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与遗传物质无关,不是遗传病.5.D 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如染色体和基因发生改变,都会引起遗传病,故ABC都能导致遗传病.细胞增多不会引起遗传病.。
1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4、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二、导学提纲 导入: 说出自己或亲人曾患过的1—2种疾病 。你知道它们属于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么?
(一)常见的传染病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06---107,找出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中标出:
1、传染病的定义(关键词)。 2、传染病的主要特点有哪两点? 3、常见传染病主要有哪四种?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 1、麻疹、脊髓灰质炎、疟疾、血吸虫病等传染病中,你能正确说出它们分别是哪类传染病么? 2
2、四种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分别是什么?其病原体分别是什么? 3、2003年春我国部分省市流行的SARS病是传染病吗?它的病原体是什么?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跟踪练习:判断正误
1、传染病只能在同种生物间传播。 2、肝脏是消化器官,所以肝炎都是消化道传染病。 3、感冒都是传染病。 4、血吸虫病是血液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预防 自主学习,合作完成:阅读课本107---109,在课本中标出并回答
下列问题: 1、传染病传播必须同时具备哪三个基本环节?它们分别具有什么含义? 2、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有哪三条? 3、传染病在什么时期开始有传染性?什么时期传染性最强? 4、对传染病患者要做到哪四早?
小组讨论完成:观察课本108彩图,讨论下列问题: 3
1、你能说出图中的做法分别是针对哪项预防措施的么? 1、怎样有针对性地切断传播途径?(针对四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试分别举例说明) 6、举例说明怎样保护易感人群?
跟踪练习 小明患了感冒,咳嗽、打喷嚏的症状很厉害,不久,班里的很多同学也得了相同症状的感冒,请分析: 1、该感冒属于什么病? 2、病原体是怎样到达其他同学体内的? 3、后来得病的同学属于该病的哪个环节? 4、你认为小明在咳嗽、打喷嚏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传染病及其预防”,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介绍;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传播途径,认识到传染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 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关注公共卫生,积极参与预防传染病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重点: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常见传染病的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3. 介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如流感、肺结核等。
(2)食物传播:如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3)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破伤风等。
(4)虫媒传播:如疟疾、登革热等。
4. 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1)流感:症状为发热、咳嗽、喉咙痛等。
预防方法:接种流感疫苗、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2)肺结核:症状为咳嗽、痰中带血、体重下降等。
预防方法: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锻炼、定期体检。
(3)手足口病:症状为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
预防方法:勤洗手、保持卫生、避免接触患者。
5. 实践活动强调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及其预防1.1 定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1.2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1.3 传播途径:空气、食物、接触、虫媒1.4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
(2)列举三种常见的传染病,并说明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厌氧性细菌》
教学设计
科 目: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科 任:佳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授课类容:厌氧性细菌
授课班级:2012级护理20班
授课地点:E2 403
授课时间:2011年5月9日
第十一周星期四第四节
“厌氧性细菌”教学设计
佳
一、教材及教学容分析: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包括病
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主要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学
习免疫机制与免疫学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无菌观念,同时为将来学习药理
学、传染病学及临床各门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课主要容是厌氧性细菌,包括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肉毒梭菌,其中破伤风梭菌
是破伤风疾病的病原菌,是本节课重点讲解的细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破伤风梭菌
的致病性与治疗原则,熟悉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并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二、
教学对象分析
12级护理20班是一个有51人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习氛围不错,大部分学生在上课
时积极性较高,学习态度良好,对本课程有一定的兴趣,都愿意认真听课、自觉思考,课后作业
做得很认真,但一方面他们是一年级学生,没有医学基础,另一方面中职的学生本来学习基础薄
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导致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感到一定的
困难。
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课程的前部分容:医学微生物学总论,初步了解了微生物的概念,细菌的
形态与结构,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微生物的分布,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三、三、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2、熟悉肉毒梭菌的致病性;
3、了解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二)能力目标:
能对典型的破伤风疾病做出诊断,并知道破伤风的基本处理与治疗原则。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
2、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教学难点: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一、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法,讨论学习法,图片展示法
二、 教学程序:
环节 教学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 前 复 习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什么条件? 温度、气体、酸碱度、营养物质 根据氧气的需要 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提问 思考、口头回答 温故知
新,抛砖
引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96案例 钱进,男,47岁,因“吞咽困难1天,全身抽搐2次”入院。患者7天前在田里干活,左脚背部刺入一长约2厘米的铁钉,自行拔除,未做任何医疗处理。5天后患者感觉颈部不适,活动受限;7天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并出现全身抽搐2次,抽搐时意识清楚,表情痛苦。 讨论: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刚开始被铁钉扎到时,伤口应如何处理? 厌氧性细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根据是否形成芽胞,将厌氧性细菌分为厌氧芽胞菌和无芽胞厌氧菌。 厌氧芽胞菌致病菌主要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 破伤风梭菌是破伤风的病原菌,为外源性感染。 据估计世界上每年约有100万病例发生,死亡率在30%~50%之间,其中一半的死亡病例是新生儿。 一、生物学性状: 菌体细长,G+性杆菌,有周身鞭毛,芽胞呈鼓槌状。经厌氧培养后,呈无色透明、边缘不齐的蜘蛛(或羽毛)状菌落。芽胞抵抗 力强,耐干燥与高温。细菌对青霉素敏感。(图片展示) 提出问题 结合图片向同学展示破伤风的生物学性状 思考 从生活出
发引起学
生的兴
趣,导入
新课,并
让学生带
着问题学
习
让学生知
道一些基
本破伤风
的背景知
识。
加强学生
对破伤风
芽孢的印
象
环
节
教学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 授 新 课 培养特性:严格厌氧,常用疱肉培养基培养 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数年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条件:最重要的条件是形成厌氧微环境 1)深而狭窄的伤口,混有泥土和异物2)大面积的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3)同时有需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2、致病物质:破伤风溶血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 3、所致疾病:破伤风 潜伏期:平均7~14天 发病早期症状:有发热、头疼、流涎、出汗和激动等前驱症状,后期典型临床症状: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 4、免疫学 三.微生物学检查(略) 四、防治原则: 1. 人工自动免疫: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2.伤口处理 3.人工被动免疫:应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作紧急预防 4.治疗:使用TAT和抗生素。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使用TAT、大剂量使用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以及镇静、解痉药物对症治疗 。 小结:早发现、早处理、早TAT、早抗生素 回顾P96案例 钱进,男,47岁,因“吞咽困难1天,全身抽搐2次”入院。患者7天前在田里干活,左脚底部刺入一长约2厘米的铁钉,自行拔除,未做任何医疗处理。5天后患者感觉颈部不适,活动受限;7天后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并出现全身抽搐2次,抽搐时意识清楚,表情痛苦。 讨论:1、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刚扎到钉子时,伤口应如何处理? 结合图片展示典型症状 提问 讲解 巡堂 讨论病例 回答问题 让学生对破伤风临床表现更深刻,促进理解、记忆 引出防治
原则
让学生解
决实际病
例,与课
前病例回
顾
环
节
教学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 授 新 课 诊断为:破伤风 诊断依据:1)有明显外伤史:脚底部被铁钉刺入2厘米 2)临床表现:吞咽困难,表情痛苦,颈部动受限,抽搐2次/天。 2、伤口应如何处理? 清创、扩创,用3%的双氧水冲洗伤口,防止厌氧环境的形成。 进一步治疗:镇静解痉药,抗生素,紧急肌注TAT。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G+ 粗大杆菌,无鞭毛,芽胞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不大于菌体 体有明显的荚膜 2、培养特性 1)抵抗力:芽胞抵抗力很强 2)培养特性:不严格厌氧,血琼脂平板:双层溶血环 环完全溶血--- θ毒素 外环不完全溶血--α毒素 3)牛奶培养基:“汹涌发酵”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主要致病物质是卵磷脂酶 2.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2)食物中毒 (3)坏死性肠炎 (三)防治原则: 1、伤口及时清创、扩创,3%双氧水冲洗,破坏厌氧环境 2、早期大剂量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局部感染切除坏死组织,必要时截肢。 3、高压氧舱法 三、肉毒梭菌 (一)生物学特性 G+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芽胞抵抗力很强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肉毒毒素 1、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的神经外毒素 (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纯结晶的肉毒毒素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对人的致死量约为0.1μg) 2、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min即可被破坏 3、所致疾病 1)食物中毒(肉毒中毒)2)婴儿肉毒中毒3)创伤感染中毒 防治原则:食品加热消毒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组织讨论 结合图片讲解生物学性状 图片展示“汹涌发酵” 图片展示气性坏疽 回答 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对产气荚膜梭菌的生
物学性状
有一定的
了解
直观认识
产气荚膜
梭菌所致
疾病
环
节
教学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 流 总 结 5、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奶培养基上形成“汹涌发酵”的现象 6、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肉毒毒素; 7、肉毒梭菌所致疾病:食物中毒、婴儿肉毒中毒、创伤感染中毒 归纳 回顾所学 帮助学生
整理、记
忆
布置作业 1、练习:P101 一、单项选择题 2、作业:书本P102 简答题 1、2 布置作业 练习、记录 巩固新学
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十章:厌氧性细菌 1、破伤风梭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2、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 。。。。。。 3、破伤风的致病物质和临床表现:。。。。。。 4、破伤风的防治原则:。。。。。。 5、产气荚膜梭菌 6、肉毒梭菌
4、防治原则: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伤口合理处理、使用抗生素和镇静解痉药物。
1、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
---厌氧微环境:①深而狭窄的伤口,混有泥土和异
物②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
血③有需氧菌混合感染伤口。
2、破伤风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
3、典型表现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