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

事故一:

1、事故概况

2000年3月27日上午,昆明市某磷肥厂一台400m3 氮气球罐因检修需要,在降压放空排气时(当时罐内压力为 1.9MPa),其顶部的放空管与人孔盖封头的连接处突然断裂,断开后的放空管从两个操作人员之间飞过坠入地面,幸无人伤亡,但造成氮气供应长时间中断,严重影响了该厂化肥的正常生产。

2、事故原因分析

1)原始设计数据和现场检查

(1 )该球罐的工艺参数为设计压力:3.06MPa;设计温度:常温;使用介质:氮气;容器类别:二类;容积:400m3 。

(2 )该球罐顶部设有一个直径为500mm的人孔,人孔盖为椭圆型封头结构,盖顶部开孔并与一10835mm钢管相焊接,管的另一端与Z41H型DN100的截止阀法兰连接,截止阀的另一端与一根90°弯管连接,放空管总高约3m。

(3 )管件的断裂部位在人孔与管子的角焊缝热影响区。事故发生时,DN100截止阀的开启度为60mm 左右,超过了阀门公称直径的一半。管件断裂飞出的方向,与90°弯管排气的方向正好相反。

2)技术鉴定

(1 )竣工资料审查经查有关的技术文件,人孔盖封头与放空管组焊件均经检验合格出厂,其中人孔盖封头与接管焊接均符合国家有关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标准的规定。

(2 )接管焊接结构检查经检查接管与封头焊接是插入式结构,按设计图样要求封头内外均开坡口,为全焊透焊接结构。封头内表面焊缝宽均为15mm,焊高为5mm;外表面为角焊缝,焊高为6mm;其接管长度约为100mm,另一端与高颈法兰焊接。

(3 )接管断口检查封头侧断口边缘距角焊缝顶部距离为2~20mm,断口大部分成45°倾角,管子侧断口存在明显的塑性变形,内径最大值103mm,最小值92mm,其径向变形量为11mm,断口顶部截面厚度为2.5~5.1mm,呈波浪形,并有不规则缺口两个。

(4)接管焊缝无损检测经对封头与接管的内外角焊缝表面进行磁粉探伤和着色探伤,未发现表面裂纹及其它缺陷。对接管壁厚进行测定,除断口附近变形区域外壁厚均为4.9~5.2mm,故可认定接管壁厚为5mm。

(5)管材化学成分分析和机械性能试验经取样复验,管子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均符合GB3087-82《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标准的要求。

(6)管子断口金相分析经微观金相检查,其显微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非金属夹杂物为1级,晶粒度级别6~8级,基本符合材料标准要求。经分析,断口沿边缘部位组织变形明显,并产生与变形方向相同的二次裂纹,其断口的变形部位硬度为HV240~248,平均值为HV245,其基体的未变形部位硬度为HV183~186。

技术鉴定表明:放空管与封头出厂资料齐全,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选材及尺寸复验均符合设计图样要求,结构角焊缝经表面探伤检查未发现超标缺陷。但断口宏观检查表明,断口呈灰暗色,塑性变形严重;微观金相检查也表明,断口边缘部分组织滑移较为明显。因此,可认定这是一起典型的塑性破裂事故。

3)受力分析

根据工程材料力学的理论分析,该球罐顶部的放空管部件是一个典型的悬臂梁结构,在排放氮气时,流体在出口处突然转角90°,从而使流体的横向冲力与放空管总长(力臂)构成一个力矩,而构件的最大弯矩正好在放空管与人孔盖封头的结合部。流体在排放时,对管件形成的最大弯矩与阀门的开启度及出口弯管的角度有关。这就要求排空操作时,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把握好阀门开启度的大小,同时要求在设计时尽量避免90°弯管,以保证操作安全。

3、事故结论

该球罐顶部放空管断裂事故的原因是:由于在检修时,放空管阀门短时间内一次性开启过大,致使放空管与人孔盖连接处承载过大,导致管壁上的平均应力超过了管材的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因而造成连接处(管壁上)的塑性断裂破坏。因此,管子的断裂是与短时间内阀门开启过大和结构设计不合理有关。

4、几点建议

压力容器顶部的放空管是按设备工艺要求和为制造、安装及检修、试验而设置的排气装置。在加强对压力容器主要受压元件安全管理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放空装置的安全要求。这一次放空管突然断裂事故,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1 )压力容器的操作工应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意识。在放空操作时,万不可将阀门在短时间内一次性开启过大,开启度最好不要超过阀门公称直径的1/3,并做到小心缓慢泄压。

(2 )放空结构设计应尽量避免气流出口处采用90°弯管,可选用120°~135°,以减少流体的横向冲力。考虑到排气时底部承受的弯矩载荷较大,建议选用厚壁钢管。另外为了增加该结构的稳定性,应在设计上考虑整体加固措施,防止排气振动过大。

(3 )在制造安装时,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压力容器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严格施工纪律,防止放空管用材错误并消除因焊接而造成的缺陷。

(4)在压力容器日常外观检查及定期内外部检验时,应加强对该部件的安全检查,重点是相应的焊缝及其母材处是否存在表面疲劳裂纹及变形泄漏,一旦发现应及时修复处理。

事故二:

管道有压拆法兰法兰迸出击死人

某厂在消防管道有气体压力的情况下,拆卸法兰,法兰迸出,击伤一作业人员,导致死亡。

【简要经过】

某厂进行消防管道改造,在事故发生前5天已进行了气密加压试验,压力为0.5MPa,但试验后未对管道进行泄压。

4月12日,一名作业人员拆卸法兰,当拧松最后一个螺丝时,气体冲开法兰,迸出的法兰将一作业人员胸部击伤,导致死亡。

【原因及暴露问题】

1.严重违章,管道未泄压直接拆卸法兰;

2.违章试验,管道气密试验压力达0.5Mpa,远超过规定值。

【事故图片及示意图】

【知识点】

1.不准在有压力的管道上进行任何检修工作;

2.按照规范进行管道气密试验,严禁超压试验。

【制度规定】

1.《安规》(热机)第359条规定:“不准在有压力的管道上进行任何检修工作”;

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1-2005) 6.

3.1规定“气压严密性试验压力应为0.28Mpa”。

事故三:

河北省玉田县孤树镇宝发饲料厂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161 更新日期:2011年08月08日(一)事故概况

2001年10月26日14时56分,玉田县孤树镇大庄村宝发饲料厂蒸罐车间发生压力容器(蒸罐)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5万元。

2001年10月26日13时30分,河北省玉田县孤树镇大庄村宝发饲料厂开始工作,用自制压力容器(蒸罐)蒸鸡毛做饲料。第一罐蒸完后,第二罐装料开始供汽,压力升到0.24MPa,14时56分蒸罐发生爆炸,罐盖飞出,罐盖和汽浪将正在蒸罐前操作的1名工人击倒,刮破门口墙角,变向后又将正在车间门外进行粉碎的另2名工人击倒,罐盖滚到距蒸罐31m处。同时,爆炸造成罐体移位,部分房盖(房盖为石棉瓦)被气浪摧毁,共造成3入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5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1.该厂使用的压力容器(蒸罐)属自制的无任何资料的不合格产品,紧固螺栓座焊缝为浮焊,未焊透,强

度不够,并且在1998年12月31日下发锅炉压力容器通知书停止使用的情况下,非法使用,这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2.在管理方面,一是该厂无安全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二是工人进厂都没有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没有县有关部门发放的上岗证;三是安全监察部门的通知书执行不得力,监督不及时。

3.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不规范,镇级对该厂的安全生产意识教育不够。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严格执行压力容器的安全使用规定,严格按照法规、技术规范和严格标准设计、生产、安装和使用压力容器。有关部门对非法设计生产安装使用的压力容器要坚决取缔。

2.压力容器必须装设安全阀等装置,加强检验,保证其灵敏可靠。

事故四

金丰纸业有限公司液氯钢瓶爆裂重大事故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122 更新日期:2011年07月20日

(一)事故概况

2008年9月6口13时30分左右,宁夏永宁县金丰纸业有限公司一液氯瓶发生爆裂,造成119人有刺激、中毒症状,其中33人在医院接受医疗观察治疗。

事故钢瓶为8001-液氯钢瓶,于1981年制造,由银川市制钠厂液氯充装站亢装。事发时,该瓶已超过检验周期,处于露天静置状态,未投入使用。爆破口位于气瓶有角阀一侧封头护罩固定焊缝内侧约25mm处的母材沿环向裂刀:,长约750mm,最小壁厚不足4mm,母材内表面光滑,外侧有明显的呈条状腐蚀迹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 事故钢瓶属于超过安全使用年限的报废气瓶,且腐蚀严重,钢瓶充装液氯后,在露天下暴晒使用和存放,发生爆裂是导致液氯泄黼的直接原因。

2. 气瓶使用单位对气瓶的安全使用,存放管理不当是造成泄漏的主要原因。

3. 气瓶充装单位没有对所亢装的气瓶超过使用年限进行报废处理,反而进行充装,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 有关部门督促充装单位和使用单位加大在用气瓶安全检查的力度,避免使用超期未检或报废的气瓶。

2. 气瓶亢装单位应严格按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和有关标准规定,设专人对气瓶逐只进行充装前检查,必要时测定气瓶壁厚。规程标准禁止充装或标已模糊的气瓶,一律不得充装。

3. 气瓶检验单位按规定项目和周期对气瓶进行检验,特别对制造钢印和检验钢印进行重点检查,对超标或钢印模糊不清等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气瓶,进行破坏性报废处理。

4. 气瓶使用单位使用前,应进行检查,超过标准规定使用年限的气瓶,不得使用;对气瓶制造、检验钢印标记和盛装气体种类压力进行确认,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气瓶严禁使用。使用气瓶必须严格遵守使用说明或警示标签的要求和规定。

5. 气瓶使用单位不得对瓶体进行焊接和更改气瓶钢印或颜色标志;不得使用报废气瓶、超过榆验周期的气瓶和表面有明显缺陷的气瓶,不得自行处理瓶内残液。

事故五: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门庄镇气瓶爆炸事故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145 更新日期:2011年07月20日(一)事故概况

2000年1月17日15时左右,衡水市枣强县门庄镇杨苏村的苏国强开着农用三轮车到门庄镇苏杨庄倒卖液化石油气。买主苏国胜要买1只新液化石油气钢瓶和10kg液化石油气。苏国强把车上的1只新瓶取出放于车后2m处,用手拧开气瓶角阀排空放气,液化石油气钢瓶突然发生粉碎性爆炸. 造成2人重伤,4人轻伤。

(二)事故原因分析

钢瓶焊炸的主要原因,是苏国强卖气倒气即罐倒罐造成的。苏国强在卖气倒罐过程中,罐与罐之间一旦出现了压力平衡,无法继续倒气时,就用新罐向装有液化石油气的罐中充空气,增加压力,然后继续倒气(苏国强误认为新罐中是氮气,实际是空气)。当多次使用,新罐中的压力低于被倒罐中的压力时,液化石油气便回流到新罐中。新罐瓶中的压缩空气便成了有爆炸危险性的混合气,2000年1月17日15时30分,当苏国强从三轮车上取下该瓶,猛拧角阀排气时,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高速混合气流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火花,于是便造成了这起化学性爆炸事故.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 坚决取缔一切罐倒罐经销液化石油气的单位和个人倒卖液化石油气的现象o

2. 液化石油气钢瓶生产厂家,凡使用空气为介质进行气密试验的,钢瓶出厂时必须排空降压,压力降至零时才能出厂。

事故六:

某碳素厂有机热载体炉泄露爆燃重大事故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115 更新日期:2011年07月20日(一)事故概况

2002年9月26日21时30分许,辽宁省葫芦岛市碳素厂一台有机热载体炉发生泄漏引起爆燃火灾,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事故锅炉系该厂自行设计,由连山县高桥农场机械厂制造,2002年4月初自行安装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曾发生过炉管泄露,自行维修后启炉2h后炉管再次发生泄漏,漏出的导热油遇明火发生爆炸,造成事故。

(二)事故原因分析

1.该锅炉设计制造质量太差,不能满足安全使用条件。炉管接口焊接部位存在严重缺陷,油温升高后,不能承受相应压力是造成破裂泄漏的直接原因。

2.该厂违反国家关于有机热载体炉的规定,擅自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告诫企业不得违法使用有机热载体炉,有关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对非法设计、制造的行为给以坚决打击。

2.使用有机热载体炉的单位,应注意定期进行检验,特别是对炉管焊接不良的部位,应进行彻底修理。使用时应注意导热油的压力参数与设计相匹配,并建立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3.制造时对先揻管后接管的焊口,严格检查确保质量。

事故七:

某碳素厂有机热载体炉泄露爆燃重大事故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115 更新日期:2011年07月20日(一)事故概况

2002年9月26日21时30分许,辽宁省葫芦岛市碳素厂一台有机热载体炉发生泄漏引起爆燃火灾,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事故锅炉系该厂自行设计,由连山县高桥农场机械厂制造,2002年4月初自行安装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曾发生过炉管泄露,自行维修后启炉2h后炉管再次发生泄漏,漏出的导热油遇明火发生爆炸,造成事故。

(二)事故原因分析

1.该锅炉设计制造质量太差,不能满足安全使用条件。炉管接口焊接部位存在严重缺陷,油温升高后,不能承受相应压力是造成破裂泄漏的直接原因。

2.该厂违反国家关于有机热载体炉的规定,擅自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告诫企业不得违法使用有机热载体炉,有关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对非法设计、制造的行为给以坚决打击。

2.使用有机热载体炉的单位,应注意定期进行检验,特别是对炉管焊接不良的部位,应进行彻底修理。使用时应注意导热油的压力参数与设计相匹配,并建立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3.制造时对先揻管后接管的焊口,严格检查确保质量。

事故八:

甘肃省西和县民福锌业有限责任公司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138 更新日期:2011年07月20日

(一)事故概况

2004年5月12日12时31分,甘肃省西和县民福锌业有限责任公司发生一起浸出槽(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55.5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800.8万元。

事故设备为锌精矿复合催化氧化直接浸出工艺的关键设备─浸出槽,设计压力0.25MPa,设计温度125℃;设计介质为无毒性、非易燃、强酸性的硫酸锌,硫酸9%、硝酸1%;工作压力0.2MPa,工作温度90~120℃;筒体¢3600312,封头DN3600312,容器高5390mm,筒体与封头材质Q235B,容积47m?,壳体自重1.08t。容器内壁衬里为聚四氟乙烯,外壁保温层为岩棉/50;容器内设有换热面积为11.6m?的蒸汽加热(或自来水冷却)换热盘管,设有YCK三叶斜浆式、可拆涡轮式搅拌器;容器筒体腰部采用法兰(称为设备法兰,16Mn锻钢)连接,上下法兰连接螺栓设计为M303380-T双头螺栓,共72个,材质为35钢。

2004年4月30日曾进行过试验,但未成功。2004年5月12日,进行第二次试验。12时30分时,液相温度为77℃,压力为0.04MPa,开始通入氧气。氧气流量为50m?/h,后调至170m?/h,又调至150~130m?/h。12时31分,1号浸出槽发生爆炸事故。

事故造成1号浸出槽设备法兰连接的72个双头螺栓全部断裂。浸出槽上半部被抛起,撞毁厂房屋顶横梁、撞透楼顶,撞碎搅拌器电机壳体,容器壳体倾斜落下,电机转子被甩出落在10多米远的楼顶上;容器壳体(位于设备下半部设备法兰与耳座之间)裂缝1处;壳体上封头凸缘周围因撞击反作用力产生严重内凹变形,设备法兰裂缝6道(上法兰2道,下法兰4道);搅拌器、换热(冷却)盘管、管道、阀门损坏,衬里及保温层局部损坏;容器支座钢筋混凝土墩台顶端100mm段开裂;车间一层、二层窗户及其玻璃全被摧毁;车间环形单梁吊车轨道报废。值班人员、车间副主任张某跌入浸出槽内死亡;试车总指挥卢某被气浪冲到,皮肤局部受擦伤。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在1号浸出槽的试车过程中,精矿粉中的硫化锌、硫化铁在浸出槽内受热的条件下,与稀硫酸起化学反应,有硫化氢气体生成。由于供给氧气的控制与截断装置简陋,使送入浸出槽内的氧气的量达到了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由于容器衬里─聚四氟乙烯的静电特性决定了非导体会产生静电,而该容器又没有装置导体防静电和非导体防静电设施,于是静电积聚直至放电产生火花,又具备了化学反应所需的点燃这一条件。化学反应H2S+3/2O2=SO2↑+H2O+519kg/mol发生后,有二氧化硫气体生成和大量的热量产生。这些化学反应释放的热量只能使二氧化硫气体体积膨胀以释放能量,结果使容器内部压力瞬间陡然上升,仅靠一只公称通径为DN150的安全阀根本来不及泄压,在容器结构的最薄弱部位发生破坏。

2.主要原因

合同约定设备制造单位无压力容器制造资格,未经技术提供方及原始设计方同意,擅自委托他人,在对工艺过程可能出现的反应过程和危险性物质不清楚的情况下,将设备法兰位置及搅拌机位置、个数、转速改变,导致螺栓应力集中;实际提供的容器竣工图与原设计中设计介质要求不符,与实际情况不符;容器类别与实际需要不符,未设计导体和非导体防静电装置的缺陷没有改正;对安全阀的排放能力没有计算;同时容器出厂前违规点焊伤螺栓,安装时未按规定进行报装,擅自指挥不具备压力容器焊接资工现场施焊,错误连接耳座筋板,导致容器壳体出现裂纹。

设计参数提供者对主要化学反应过程要求出现的危险性物质未说明清楚,同时对存在设计缺陷的设备图样盲目确认,导致压力容器设计介质与实际使用情况不符。

3.间接原因

操作人员岗前培训不到位。氧气控制装置不能保证合理控制。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严禁将尚未成熟或未经专家鉴定的工艺应用于规模工业生产。

2.加强对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单位的监管,设计制造应满足设计条件的实现。

3.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宣传和执行力度,杜绝特种设备的非法安装和非法使用。

4.要充分论证锌精矿复合催化氧化直接浸出工艺的可行性。如该工艺的确可行,应当通过形式试验或论证,改进和完善该工艺的关键设备─压力容器(浸出槽):

(1)按Ⅲ类压力容器的要求设计制造压力容器。

(2)确定适当的容积、结构尺寸、设计压力等参数。

(3)安全附件应优先采用安全阀与爆破片的组合。

(4)对容器及管道的导体或非导体装设防静电设施。

(5)通过自动化控制,对供给氧气的量(以mol计)做到总量控制,过量自动切断。控制适宜的温度、流量,防止超温超压和混合气体处于爆炸极限。

(6)气相介质的冷却降温应优先采用喷淋降温法。

事故九:

山东济宁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钢铁厂制氧站气瓶爆炸事故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120 更新日期:2011年07月20日

(一)事故概况

2002年6月4日4时20分,济宁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钢铁厂制氧站用车拉20只气瓶去泗水酒厂充装二氧化碳,在充装过程中,发现6个气瓶漏气没有充装,另14个气瓶充装了二氧化碳。6月5日5时,返回制氧站。8时站长知道气瓶漏气不合格,通知把气瓶拉回去,经销户张某表示下午拉走。16时,有一客户来拉氧气,把车开到装卸平台处,装卸工开始进行装瓶时,16时20分,二氧化碳气瓶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5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是此气瓶为焊接气瓶(应为无缝气瓶),焊接质量低劣,气瓶材质脆性大,塑性差,承载能力降低。

2.主要原因是站长擅自从非法经营户处购买不合格气瓶,非法经营二氧化碳气体;此外还有副站长队新购气瓶,不经检验就拉到充气厂充气;酒精厂充气站对送来的气瓶,不检查,不检测,直接充装,发现漏气仍将其他气瓶经行了充装;拉回制氧站后,没有采取冷却措施而是把气瓶暴晒在阳光下,造成内压增大,厂领导疏忽对制氧站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等原因。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严格安全监督和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2.加强对氧气站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事故十: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氯气泄漏事故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438 更新日期:2011年06月26日2004年4月15日21:00,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的

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三氯化氮。4月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33全厂停车;2:15左右,排完盐水4h后的1号盐水泵在停止状态下发生粉碎性爆炸。

16日17:57,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声爆响,经查是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发生了爆炸。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将地面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以坑为中心半径200m范围内的地面与建筑物上散落着大量爆炸碎片。

此次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事故分析

经调查分析确认,事故爆炸直接因素的关系链是:

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因震动引爆三氯化氮。

事故直接原因:

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含铵盐水流失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

列管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是:

1)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的腐蚀作用;

2)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

3)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对管材产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

4)列管和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

5)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试验,对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过泄漏,造成氨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的三氯化氮,演变成16日的三氯化氮大爆炸。

2、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调查证实,厂方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速度,在对三氯化氮富集爆炸危险性认识不足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操作处理经验,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号、6号液氯储罐(计量槽)及1号、2号、3号气化器进行抽吸处理。

在抽吸过程中,事故氯处理装置水封处的三氯化氮与空气接触并振动,首先发生爆炸,爆炸形成的巨大能量通过管道传递到液氯储罐,搅动和振动了液氯储罐中的三氯化氮,导致了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爆炸。

事故间接原因:

1、该厂压力容器设备管理混乱,技术档案资料不全。2台氯液气分离器未见任何技术资料和检验报告。发生事故冷凝器1996年3月投入使用,2001年1月才进行首次检验,但未进行耐压试验。也无近2年维修、保养和检查记录,致使设备腐蚀现象未能及早发现采取措施。

2、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2004年2月12日,集团公司与该厂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但该厂未能将目标责任分解到厂属各相关单位。

3、安全生产整改监督检查不力。该厂“2.14”氯化氢泄漏事故后,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重要批示。为此,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与该厂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未能认真从管理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在责任追究上,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处分,有关责任人员未能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另外,整改措施不到位监督检查力度不够,以致存在的事故隐患未能有效的整改。

事故十一“

液化气体“满管”憋压阀盖冲破泄液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154 更新日期:2011年06月26日2006年3月2日凌晨3时,VCM单体由球罐经泵通过Φ108mm34mm的碳钢管道输至200m 外的聚合装置计量槽后,先后关闭计量槽入口阀、泵出口阀。

3月2日12:10左右,这段200m管道上的单向止回阀阀盖突然冲破,管道内VCM单体冲出,窜高达2m,经紧急处置得以控制泄漏。

经查,当天气温最低为3℃,最高为13℃。此段200m管道,未设隔热层,装设的安全阀底部截止阀关闭,处于相对稳定的“满液”状态。

事故原因简要分析:

构成不设隔热层、无泄压设施两个条件的液化气体管道,当充满处于“满管”时,其管内温度随管外气温变化,△T↑,△P↑,而致憋压爆破!

据估算:9个多小时管道内的温度、压力,由初始的3℃、0.19MPa →最终爆破时的13℃、6.05MPa。

事故教训:

1、液化气体的“满管”危险,应与“满罐”、“满瓶”,一样重视;

2、隔热层、泄压设施的作用,不可低估;

3、除VCM、液氯、液氨、LPG等液化气体外,闪点≤45°的可燃液体,应同样对待。

两端阀门关闭且因外界影响,可能造成介质压力升高的液化烃和甲B、乙A类液体管道,应采取泄压安全措施。

事故十二

酒精蒸馏釜超压爆炸事故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353 更新日期:2011年03月16日

某年10月22日20时15分,某助剂厂酒精蒸馏釜因超压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

一、背景与经过

该厂某车间酒精蒸馏的工艺过程,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酒精(主要是水、酒精和少量氯化苄等的混合液)回收,再用于生产。其工艺过程是:将母渣(废酒精)储罐中的母液抽至酒精蒸馏釜,关闭真空阀并打开蒸馏釜出料阀,使釜内呈常压状,然后开启蒸汽升温,并将冷凝塔塔下冷却水打开。待釜内母液沸腾时,及时控制进汽量,保持母液处于沸腾状态。馏出的酒精蒸气经冷凝塔凝结为液态经出料阀流出。通过釜上的视镜看母液下降的位置是否趋于蒸完。

酒精蒸馏釜容积为20 000 L,夹套加热工作压力为0.25 MPa (额定压力为0.6 MPa),事故前夹套蒸汽压力估算为0.5 MPa左右。酒精蒸馏釜釜体与釜盖由46个橄榄螺栓连接,其破坏强度为1.38x106~20.3x106 N。当时釜内有约1 m3(789.3 kg)的酒精,当夹套蒸汽压力达0.5MPa、釜内酒精蒸气作用力为172x106N时,便可把釜盖炸开(查当班锅炉送汽压力为0.85MPa)。

酒精爆炸极限为3.3%~19.0%。

其他与事故发生有关的背景材料:

(1)该蒸馏车间的设计未报有关部门审查批准,设计不规范,没有正规图样;部分电气设备不符合防爆要求,如离心机、排气扇等不是防爆型电机。

(2)车间房顶为大型屋面板(混凝土预制板),未考虑泄压等问题,不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3)没有制定安全规章制度,管理不善,生产管理混乱。

(4)大多数工人未经就业前培训,进厂后也没有认真进行技术和安全上的教育培训,只是在试产前2天进行了为期1天的安全、消防、法纪、技术、工艺纪律教育。大部分工人缺乏安全生产知识,操作不够熟练,事故应变能力差。

10月22日夜班(19时至次日7时)当班的10名工人,于18时45分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与前一班的工人交接班。酒精蒸馏工做完准备工作后(上一班工人已将釜内料渣出清,并已将釜冷却)开始抽料、升温,出料阀处关闭状态。20时15分酒精蒸馏釜突然发生爆炸并燃起大火。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酒精蒸馏釜出料阀没有开启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由于出料阀未打开,当开通蒸汽升温后酒精蒸发,使蒸馏釜从常压状态变为受压状态;当釜内酒精蒸气压力超过釜盖螺栓的密封力时,将釜盖冲开,大量酒精蒸气冲出后与空气迅速混合,形成爆炸混合物,遇火源瞬间发生化学爆炸。

2间接原因

(1)设计未报有关部门审查批准,设计不规范,没有正规图样,部分电气设备不符合防爆要求,如离心机、排气扇等不是防爆型电机。房顶为大型屋面板(混凝土预制板),未考虑泄压等问题,不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2)制度不严,管理不善;无章可循,生产管理混乱。

(3)大多数工人未经就业前培训,进厂后也没有认真进行技术和安全上的教育培训,只是在试产前2天进行了为期1天的安全、消防、法纪、技术、工艺纪律教育,即上岗独立操作。大部分工人缺乏安全生产知识,操作不够熟练,事故应变能力差。

三.防范措施

(1)请专业设计和安装单位重新设计厂房和生产装置,调整工艺布局。针对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考虑到蒸馏出料阀的安全可靠性,在工艺上对进料方式进行改造。

(2)制定操作安全规程和制度。

(3)对生产车间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安全培训教育。

事故十三

静电除尘器爆炸事故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473 更新日期:2011年03月06日

一、事故经过:

某日,某县化肥厂在检修静电除尘器时,没有对设备进行隔离、置换,不取样分析就开始检修,当电工使用摇表测量绝缘电阻时,产生火花发生爆炸,当场死亡1人。

二、事故原因:

该厂在检修静电除尘器时,没有对该容器进行彻底的隔离,虽然在进出口水封处加水,但是水没有加满(水未从溢流口处流出),实际上与生产系统没有完全隔离,煤气通过进口处泄漏到容器内,与打开人孔后的容器内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明火或静电火花,发生爆炸。

三、事故教训:

氮肥厂脱硫静电除尘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进行清理。但是,脱硫静电除尘器时,必须将设备与生产系统完全隔离(进出口处加水封,并保持有溢流水),再打开人孔,用蒸汽或惰性气置换,然后再用空气置换。最后经过取样分析合格后,办理进人设备(容器)证后,并有专人监护,才能进人作业。

事故十四

起制冷压缩机事故分析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466 更新日期:2011年01月27日

绵阳某肉类联合加工厂制冷车间发生一起重大的制冷机损坏事故,该厂制冷车间安装大连冰山牌单级双级氨制冷压缩机S8-12.5(1993年出厂)2台。

根据操作人员介绍故障现象为:该压缩机二级排气温度过高,超过160℃。操作人员停机,拆开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更换活塞、缸套后启动运行。几分钟造成活塞顶部打坏,排气温度还是很高。又停机检查清洗,更换活塞,启动运行约一小时,突然听到曲轴箱有撞击声,立即停机,拆开发现压缩机汽缸盖被击穿,冷却水套漏水;活塞、缸套、吸、排气阀座、连杆均打坏,曲轴与轴瓦发生抱轴,更为严重的是压缩机机体固定缸套的螺栓孔拉成豁口,造成机体不能使用的重大事故,造成全厂陷于停产。

事故发生后笔者应邀参与解决问题。根据操作人员描述事故分析如下:

压缩机排气温度过高的原因有:

(1) 压缩机汽缸中余隙过大;

(2) 压缩机中吸、排气阀门、活塞环损坏;

(3) 压缩机安全旁通阀泄漏;

(4) 压缩机吸气温度过高;

(5) 压缩机汽缸中润滑油中断;

(6) 压缩机吸气压力过低或吸气阀开的过小;

(7) 压缩机吸气管道或过滤器有堵塞现象,隔热层保温层损坏;

(8) 压缩机回气管道中阻力过大,气体流动速度慢易产生过热现象,致使排气温度升高;

(9) 冷凝压力过高;冷凝器中有油垢或水垢等;

(10) 压缩机缸盖冷却水套水量不足;或冷却水温度过高;

(11) 压缩机的制冷能力小于库房设备能力,如蒸发面积过大;

(12) 压缩机排气管道中阻力过大;

(13) 节流阀开启度过大或堵塞;

(14) 压缩机自身效率差;

(15) 氨液分离器安装高度过低;

经过上述分析,结合现场情况排除了(1)(2) (3)(4)(5)(6)(7)(8)(9)(10)等条,只有(5)条,操作人员没有检查。经检查曲轴发现该曲轴是根原来修复过的旧曲轴,结果发生抱轴的那位置,在原来就磨损了,后用堆积方法修复的,修复后用了到发生事故前已使用了三个月,现场发现在原修复位置的堆积层发生了脱落,脱落物堵塞了轴瓦上的油孔,致使活塞部分缺少润滑,操作人员在先前的检查只是检查了活塞部位,没有认真检查连杆与曲轴及轴瓦,因此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害。更可怕的是该班组的操作人员没有制冷设备的操作资格证书。

解决的办法:除电机外,更换整个压缩机。

通过此次事故我们应吸取很好的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在加强管理的同时企业应该认真履行设备的计划检修制度,设备的运行管理制度,使事故的发生防患与未然。

事故十五

承压设备选用不当事故案例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303 更新日期:2011年01月06日

一、案例

某公司精馏塔正常工作压力为0.8兆帕,设计单位设计时气化管上选用一段金属波纹管膨胀节来补偿管道因温度、压力变化而产生的位移,在一次检修过程中,该公司用金属软管更换了原金属波纹管膨胀节,在生产过程中,当系统温度、压力波动时,金属软管突然破裂,导致大量有毒气体泄露,经及时处理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经调查得知:在订购金属波纹管膨胀节时,公司总经理为节省资金,将金属波纹管膨胀节更改为金属软管,设备负责人提出两者不能相互替代的意见时,总经理未予采纳。

二、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金属软管不具备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的温度、压力补偿功能,在该公司设备负责人提出两者不能相互替代时,未能引起公司总经理的重视,仍决定使用金属软管,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三、提示

一)、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二)、企业在检修、安装设备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使用符合要求的配件;

三)、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事故十六

压力管道爆炸多人伤亡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983 更新日期:2010年12月21日

事故类别:压力管道爆炸

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该氧气管道从莱芜天元气体有限公司院外至支架HZ168约3400米部分由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分公司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施工,其中支架GZ一34处DN350总阀及其前后的两个DN80放散阀由莱钢建设有限公司建筑安装分公司于2004年5月进行了变更施工;2005年5月至7月份,莱钢建设有限公司建筑安装分公司对支架HZ一llr至支架GZ一34南侧弯头下方焊缝处约400米的管道进行了改造;支架HZ168至新区部分约1000米管道由莱钢建设有限公司建筑安装分公司于2004年Z月至2004年6月施工。

2007年8月II日,莱芜天元气体有限公司对莱钢大道朱家庄段约100米的氧气管道进行加高改造,施工前对天元公司富氧管道出口总阀后、银山前区氧气总阀前、新区球罐处富氧总阀前三处加盲板,并用氮气对管道进行了气体置换。管道合茬完工后,8月12日早晨9:00左右,天元气体公司副经理朱xx通知调度金xx说可以对改造管道进行气密试验了,金xx便通知陶xx开中压氮气阀门对管道充压并查漏,陶XX安排张XX开中压氮气阀门对氧气管道充压,经查氧气管道合茬处有一处漏点,降压后补焊漏点,再开中压氮气阀门充压查漏,确认无漏点后泄压,然后开始吹扫氧气管道,张xx打开新区球罐处DN80中压氮气阀门,用氮气对合茬的氧气管道进行吹扫,先吹扫中压氮气阀门至天元气体公司一侧氧气管道,由运一车间沈xx负责打开天元公司富氧管道出口阀后朝上的DN1OO放空阀,间断吹扫几次后,吹出物不多,沈xx用刷白漆的石棉板作靶子检查一下,并与调度金xx共同确认已吹扫干净,便关闭DN1OO放空阀,结束吹扫(吹扫期间,沈荣用手堵DN1OO放空阀,能够按住放空管)。之后调度金xx通知陶xx吹扫中压氮气阀门至新区球罐处富氧总阀前氧气管道,仍由张xx操作中压氮气阀门,万xx操作新区球罐处富氧总阀前朝上的DN80放空阀,间断吹扫了几次后,万xx用刷了白漆的石棉板做的靶子试了一下,并拿给现场的陶xx等人看过,一致认为吹干净了,陶xx便汇报了调度金xx,金xx便安排其他工作人员抽除三处氧气管道上的盲板,恢复法兰连接。拆除三处盲板后,

由调度金xx协调,并通知陶xx打开中压氮气阀门对合茬的氧气管道充氨气,仍由张xx操作中压氮气阀门,当用氮气对氧气管道充压至与系统氮气压力平衡时,关闭中压氮气阀门。大约中午12:00左右,陶xx安排天元气体公司职工张xx、万xx、姜xx在7米高的平台上开启新区球罐处富氧总阀(距加高改造处约2200米),王xx、李xx、桑xx在距氧气阀门北面约加米远的平台上给中压氮气管道堵盲板。陶xx和安全科安全员张xx在地面监护。张xx、姜xx缓慢将氧气阀门开了一圈后就开不动了(第一圈是虚扣),然后万xx上来,三个人共同开氧气阀门,缓慢开启五分之一圈时,听见管道内有响声,三人便停下来,当没有声音后,接着又缓慢开动五分之三圈,又听见有响声,三人便又停下,等没有响声后,又开了五分之二圈,又听见响声,又停下,这样前后用了约15分钟,停了5次,当在第五次开了一圈后,发现阀门南边约3米处朝上的弯头上部焊缝处冒火花,紧接着就爆炸了,张xx、万xx、姜xx被炸落至地面,在距氧气阀门北面约20米远的另一处平台上给氮气管道堵盲板的王xx、李x x被爆炸的气浪打落至地面,桑xx被变形的管道卡住右脚,爆炸过后桑xx蹬开管道,顺着梯子下到地面。在场监护人员陶xx迅速将张XX、万XX、姜XX、王XX、李XX、桑XX送往莱钢医院,莱钢医院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张XX经抢救无效死亡,万XX、王XX到医院后立即进行手术,手术后伤势稳定,姜XX、李XX、桑XX伤势较轻。

事故发生后,天元气体有限公司迅速组织人员将通向银山型钢公司的氧气、氮气等气源切断,银山公安局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封闭,消除了现场各类危害因素,防止了事态扩大。

压力管道爆炸多人伤亡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983 更新日期:2010年12月21日

事故类别:压力管道爆炸

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该氧气管道从莱芜天元气体有限公司院外至支架HZ168约3400米部分由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分公司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施工,其中支架GZ一34处DN350总阀及其前后的两个DN80放散阀由莱钢建设有限公司建筑安装分公司于2004年5月进行了变更施工;2005年5月至7月份,莱钢建设有限公司建筑安装分公司对支架HZ一llr至支架GZ一34南侧弯头下方焊缝处约400米的管道进行了改造;支架HZ168至新区部分约1000米管道由莱钢建设有限公司建筑安装分公司于2004年Z月至2004年6月施工。

2007年8月II日,莱芜天元气体有限公司对莱钢大道朱家庄段约100米的氧气管道进行加高改造,施工前对天元公司富氧管道出口总阀后、银山前区氧气总阀前、新区球罐处富氧总阀前三处加盲板,并用氮气对管道进行了气体置换。管道合茬完工后,8月12日早晨9:00左右,天元气体公司副经理朱xx通知调度金xx说可以对改造管道进行气密试验了,金xx便通知陶xx开中压氮气阀门对管道充压并查漏,陶XX安排张XX开中压氮气阀门对氧气管道充压,经查氧气管道合茬处有一处漏点,降压后补焊漏点,再开中压氮气阀门充压查漏,确认无漏点后泄压,然后开始吹扫氧气管道,张xx打开新区球罐处DN80中压氮气阀门,用氮气对合茬的氧气管道进行吹扫,先吹扫中压氮气阀门至天元气体公司一侧氧气管道,由运一车间沈xx负责打开天元公司富氧管道出口阀后朝上的DN1OO放空阀,间断吹扫几次后,吹出物不多,沈xx用刷白漆的石棉板作靶子检查一下,并与调度金xx共同确认已吹扫干净,便关闭DN1OO放空阀,结束吹扫(吹扫期间,沈荣用手堵DN1OO放空阀,能够按住放空管)。之后调度金xx通知陶xx吹扫中压氮气阀门至新区球罐处富氧总阀前氧气管道,仍由张xx操作中压氮气阀门,万xx操作新区球罐处富氧总阀前朝上的DN80放空阀,间断吹扫了几次后,万xx用刷了白

漆的石棉板做的靶子试了一下,并拿给现场的陶xx等人看过,一致认为吹干净了,陶xx便汇报了调度金xx,金xx便安排其他工作人员抽除三处氧气管道上的盲板,恢复法兰连接。拆除三处盲板后,由调度金xx协调,并通知陶xx打开中压氮气阀门对合茬的氧气管道充氨气,仍由张xx操作中压氮气阀门,当用氮气对氧气管道充压至与系统氮气压力平衡时,关闭中压氮气阀门。大约中午12:00左右,陶xx安排天元气体公司职工张xx、万xx、姜xx在7米高的平台上开启新区球罐处富氧总阀(距加高改造处约2200米),王xx、李xx、桑xx在距氧气阀门北面约加米远的平台上给中压氮气管道堵盲板。陶xx和安全科安全员张xx在地面监护。张xx、姜xx缓慢将氧气阀门开了一圈后就开不动了(第一圈是虚扣),然后万xx上来,三个人共同开氧气阀门,缓慢开启五分之一圈时,听见管道内有响声,三人便停下来,当没有声音后,接着又缓慢开动五分之三圈,又听见有响声,三人便又停下,等没有响声后,又开了五分之二圈,又听见响声,又停下,这样前后用了约15分钟,停了5次,当在第五次开了一圈后,发现阀门南边约3米处朝上的弯头上部焊缝处冒火花,紧接着就爆炸了,张xx、万xx、姜xx被炸落至地面,在距氧气阀门北面约20米远的另一处平台上给氮气管道堵盲板的王xx、李x x被爆炸的气浪打落至地面,桑xx被变形的管道卡住右脚,爆炸过后桑xx蹬开管道,顺着梯子下到地面。在场监护人员陶xx迅速将张XX、万XX、姜XX、王XX、李XX、桑XX送往莱钢医院,莱钢医院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张XX经抢救无效死亡,万XX、王XX到医院后立即进行手术,手术后伤势稳定,姜XX、李XX、桑XX伤势较轻。

事故发生后,天元气体有限公司迅速组织人员将通向银山型钢公司的氧气、氮气等气源切断,银山公安局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封闭,消除了现场各类危害因素,防止了事态扩大。

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该事故造成1人死亡,2人重伤,2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78万元。

具体明细如下:

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1、直接原因

新区球罐处富氧总阀前后弯头数量多而集中,且管道落差大,由于施工后对管道吹扫不彻底,操作人员在开启氧气管道阀门时,氧气管道中聚集的铁锈等杂质,在高紊流的状态下,杂质之间、杂质与管道、弯头、焊缝等部位剧烈摩擦,产生火花,引起起火燃爆,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主要原因

自2003年II月份以来,该氧气管道历次施工及改造中,许可手续不全,对氧气管道清洗、吹扫不彻底,管道中残留的杂质较多,管道设计不尽合理,埋下事故隐患。

(1)莱芜天元气体有限公司对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认识不足,制定的《大型氧气管道移位合茬工作》方案不完善,未能制定检修后完善的吹扫方案,吹扫方法不正确,吹扫时阀门未拆除,吹扫氮气流速低,对氧气管道吹扫不彻底,导致氧气管道内积聚的大量铁锈等杂质不能彻底吹扫干净。

(2)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对氧气管道施工前未向莱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书面告知、安装备案手续,施工及验收过程中未向莱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对氧气管道的安装质量进行监督检验,违规施工,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3)莱钢建设有限公司建筑安装分公司在对氧气管道改造后,对氧气管道未能全面、彻底处理干净。

(4)新区球罐处富氧总阀前后弯头数量多而集中,容易导致管道内氧气紊流剧烈,且管道落差大,在管道阀门前后及弯头部位形成积污区,且富氧总阀前吹扫放空阀门朝上,管道中的铁锈等杂质难以排出。

事故十八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数:593 更新日期:2010年12月14日

(一)事故概况

2004年4月15日2l时,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爆的三氯化氮。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时23分全厂‘停车,2时15分左右,排完盐水后4h的1号盐水泵在静止状态下发生爆炸,泵体粉碎性炸坏。

16日17时57分,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两声爆响,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突然发生爆炸。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井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以坑为中心,在200m 半径内的地面上和建筑物上有大量散落的爆炸碎片。爆炸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该事故使江北区、渝中区、沙坪坝区、渝北区的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见图2—2—37—1、图2—2—37—2)。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爆炸直接因素关系链为:设备腐蚀穿孔呻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一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一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内因)→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振动引爆三氯化氮(外因)。

1. 直接原因

(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的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盐水流失的原因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腐蚀穿孔的原因主要有5个;

①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普遍的腐蚀作用。

②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

③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异对管材发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

④列管与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

⑤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试验,使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腐蚀穿孔前及时发现。

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泄漏,造成大量的氨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极具危险性的三氯化氮爆炸物,为16日演变为爆炸事故埋下了重大事故隐患。

(2)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

经调查证实,厂方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的速度,在对三氯化氮富集爆炸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操作处理经验,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号、6号液氯储罐(计量槽)及1号、2号、3号汽化器进行抽吸处理。在抽吸过程中,事故氯处理装置水封处的三氯化氮因与空气接触和振动而首先发生爆炸,爆炸形成的巨大能量通过管道传递到液氯储罐内,搅动和振动了液氧储罐中的三氯化氮,导致4号、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爆炸。

2. 间接原因

(1)压力容器设备管理混乱,设备技术档案资料不齐全,两台氯液气分离器未见任何技术和法定检验报告,发生事故的冷凝器1996年3月投入使用后,一直到2001年1月才进行首检,没进行耐压试验。近两年无维修、保养、检查记录,致使设备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腐蚀穿孔前及时发现。

(2)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2004年2月12日,集团公司与该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以后,该厂未按规定将目标责任分解到厂属各单位。

(3)安全隐患整改督促检查不力。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对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整改不力,该厂“2. 14”氯化氢泄漏事故后,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作出了重要批示。为此,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和该厂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没有认真从管理—亡查找事故的原因和总结教训,在责任追究上采取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处分,因而没有让有关责任人员从中吸取事故的深刻教训,整改的措施不到位,督促检查力度也不够,以致于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整改。“2. 14’’事故后,本应增添盐酸合成尾气和四氯化碳尾气的监控系统,但自到“4. 16’’事故发生时都尚未配备。

(4)对三氯化氮爆炸的机理和条件研究不成熟,相关安全技术规定不完善。

有关专家在《关于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 16”事故原因分析报告的意见》中指出:“目前,国内对三氯化氮爆炸的机理、爆炸的条件缺乏相关技术资料,对如何避免三氯化氮爆炸的相关安全技术标准尚不够完善”,“因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导致爆炸的事故在我国尚属首例”。这表明此次事故对三氯化氮的处理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程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这次事故是目前氯碱行业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预测、没有先例的事故,人为因素不占主导作用。同时,全国氯碱行业尚无对氯化钙盐水中铵含量定期分析的规定,该厂氯化钙盐水十多年来从未更换和检测,造成盐水中的铵不断富集,为生成大量的三氯化氮创造了条件,井为爆炸的发生留下了重大的隐患。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 湖北省江陵县某人造麂皮厂紫铜烘缸爆炸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6年2月1日下午,江陵县某人造麂皮厂紫铜烘缸在运行中爆炸,烘缸壳体沿纵向焊缝撕开,抛出4米多远。强大得气浪把操作平台全部摧毁;烘缸上方得5块屋面预制板被掀开,其余大部分被震动脱缝,740平方米得车间里,大部分门窗被气浪冲毁,其中一扇窗门飞出70米远;生产中得物料散落整个车间。现场死亡2人,一个被汽浪冲至3米多高,在15米远处得车间窗上挂着,另一个被汽浪冲出窗外(通过铁栅)17米远处。重伤2人(其中1人抢救无效死亡),轻伤3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0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1、厂领导无知蛮干,忽视安全生产就就是造成这次事故得主要原因。1983年11月该厂转产后在第一条植绒生产线上安装一台造纸厂用得铸铁烘缸,因其耐压性能好,所以在0、4~0、6兆帕蒸汽压力下使用二年多,未出现问题。1985年9月该厂上第二条植绒生产线,厂领导考虑紫铜烘缸价格便宜,重量轻,传热快,平整光滑即盲目决定采用,安装后也未考虑紫铜烘缸承压性能如何即决定按铸铁烘缸得使用条件使用。 2、超压使用就就是这次事故得直接原因。紫铜烘缸得规定工作压力为0、15兆帕,而该厂锅炉房送出得蒸汽压力为0、4~0、6兆帕,且在蒸汽管道上未装减压阀、压力表与安全阀。该厂在蒸汽管道上安装一个截止阀起供、停汽得作用(厂规定15分钟开关一次)使烘缸内压力忽高忽低,工作条件十分恶劣。 3、干部与工入缺乏基本得安全技术教育,就就是这次事故得重要原因。该厂就就是两班制生产,深夜班间歇,因此,烘缸内有冷凝水,间歇后再生产,首先应排除冷凝水,然后再升温。但就就是该厂没有制定排放冷凝水得具体要求,操作工人也不知其利害所在,根据现场情况与有关资料推算,爆炸前烘缸内积水有0、7吨,爆炸时,这些积水瞬间汽化,大大增加了爆炸得杀伤与破坏程度。 三、防止同类事故得措施 1、厂领导不要盲目指挥生产,要按照《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得规定,指定具有压力容器专业知识得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安全技术管理工作。 2、压力容器使用单位(特别就就是乡镇企业),要加强对干部与工人得基本安全技术教育,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某乡造纸厂蒸球爆炸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6年2月22日5时9分,常德市桃源县某乡一造纸蒸球在运行中爆炸。爆炸时蒸球内气压为0、7兆帕,爆炸所产生得冲击波使整个厂房毁坏,绝大部分机器设备遭到严重得破坏,其中蒸球得基础钢筋水泥墩(重约2、5吨)飞出22米远。这次事故死亡3人,重伤1人,轻伤4人,直接经济损失190000元,间接经济损失300000元。 二、事故原因分斩。 1、长期未进行定期检验,腐蚀严重导致蒸球强度不足,就就是爆炸得主要原因。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案例

压力容器爆炸案例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92年6月27日15时20分,市油脂化工厂癸二酸车间两台正在运行的蓖麻油水解釜突然发生爆炸,设备完全炸毁,癸二酸车间厂房东侧被炸倒塌,距该车间北侧6米多远的动力站房东侧也被炸毁倒塌,与癸二酸车间厂房东侧相隔18米的新建药用甘油车间西墙被震裂,玻璃全部被震碎,钢窗大部分损坏,个别墙体被飞出物击穿,癸二酸车间因爆炸局部着火。现场及动力站、药用甘油车间当即死亡5人,另有1人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1人在医院抢救中死亡;厂外距离爆炸点西183米处,1老人在路旁休息,被爆炸后飞出的重40公斤的水解釜残片拦腰击中身亡。这次事故共死亡8人,重伤4人,轻伤13人,直接经济损失360000余元。 爆炸的两台水解釜,是由油脂化工厂委托市锅炉厂设计制造的。水解釜筒体直径1800毫米,材质为20g,筒体壁厚14毫米,封头壁厚16毫米,容积为15.3立方米。工作压力为0.7 8兆帕,工作温度为175℃,工作介质为蓖麻油、氧化锌、蒸汽、水及水解反应后生成的甘油和蓖麻油酸。釜顶装有安全阀和压力表,设备类别为I类压力容器,1989年3月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哲盟锅检所于1991年7月5日,进行过一次使用登记前的外部检查。1992年6月23日,爆炸的1号釜曾发生泄漏事故。次日,癸二酸车间在既没有报告工厂有关部门,又没有分桥泄漏原因的情况下,对1号釜泄漏部分进行了补焊。补焊后第四天(即6月27日)即发生了爆炸事故。每台釜实际累计运行时间约为19个月。 二、事故原因分析 这起爆炸事故的原因,是由于水解釜介质在加压和较高温度下,对釜壁的腐蚀以及介质对釜壁的冲刷和磨损造成釜体壁厚迅速减薄,使水解釜不能承受工作压力,从而发生了物理性爆炸,由于每台水解釜的容积达10余立方米,因而爆炸后释放出的能量具有较大的破坏力。1.设计时依据的数据不够准确

一起压力容器爆炸事故案例

一起压力容器爆炸事故案例 PDF转换可能丢失图片或格式,建议阅读原文 https://www.doczj.com/doc/ed15558985.html,/html/95/s_95206_95.htm 年月日凌晨时分,山西某化工厂三车间系列冷凝水闪蒸器(以下简称)发生爆炸事故,楼上当班职工柴某因操作室坍塌坠落至零米平面死亡。爆炸设备及其相关工艺爆炸设备()性能参数:是类压力容器。该设备设计压力.,设计温度℃,规格为Φ××δ,容积,介质为蒸汽和冷凝水,主体材料为进口钢(相当于国产钢),设备本体有一块压力表,出汽管上有两个安全阀,当设备处于备用状态时与安全阀不相通,因备用时阀门关闭(见图)。设备相关工艺过程:前与高压冷凝水罐、、、、连接(为高压冷凝水罐的简称,其后数字为不同高压冷凝水罐的编号,其内压力均为.,温度℃~℃),后与预脱硅系统相通。即压力为.的水经节流孔板进入冷凝水闪蒸器,减压降温后,一部分水变为蒸汽,通过冷凝水闪蒸器进入出汽管送预脱硅,管道压力.(见图所示);一部分水仍呈液态通过冷凝水出口至出水管进入热水槽,出水管上有排水管(阀)至地沟(点划线所示)。此设备已于年月日停止使用,即排水阀常开,其他阀门均关闭,直至事故发生一直处于备用状态。年月日时分左右,当班操作工将排水阀关闭。事故原因分析设备在停用期间,本应切断进水阀打开排水阀,使其处于常压状态。而三个进水阀(、、)经常压试水一个渗漏(滴水),一个泄漏(流水),一个不漏(不

滴不流),虽关仍漏(两个阀门不正常)为设备的带压、增压直至超压提供了压力源。排水阀被关闭(据上述时间推算,排水阀关闭时间长达小时分),无法卸压,这是导致超压爆炸的重要原因。管理工作存在漏洞,白班职工违章关闭排水阀,而运行记录未注明,交接班时也未向接班职工说明,致使排水阀一直处于关闭状态。从爆炸后设备筒体的断口来看,绝大部分破口表面较为规则平整,且与母材成°~°夹角,属韧性断裂。这说明钢板是由于超压而撕裂的。在人孔破口处发现,有大约的母材钢板严重减薄,实侧最小壁厚.(原设计壁厚为),呈塑性变形特征。因为设备在制造过程中,人孔部位会产生应力集中,在运行时,受力状态比较复杂,使其成为整个设备的薄弱部位。又因爆炸后人孔接管带盖是单独飞出去的。由此推断,破点就在此处。在备用期间与安全阀不相通,导致其内压力超设计压力时,安全阀不能泄压,失去其应有作用,造成内压力不断升高,直至爆炸。断裂拉力走向分析:的人孔处破裂后,强大的内部压力,一部分力将人孔接管带盖抛出米远。另一部分力从人孔中心线偏下部沿环向拉伸扩展,直至将直径为.米的圆筒全部撕断,形成底部一段。再一部分力从破点沿纵向往上扩展,将中段圆筒纵向撕开成卷板状,当扩展到筒体环焊缝处时,因环焊缝强度大于母材,所以,这部分力不得不改变走向,沿环焊缝熔合线环向继续扩展,把母材钢板全部撕断,将剩余的筒体又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爆炸后整个筒体分为三段的结果。设备爆炸时,内部压力在瞬间降为零(表压)。饱和水迅速汽化,体积急剧膨胀,产生巨大的二次压力,爆炸时的超压与二次压力形成合力,强大的合力将上段抛起砸坏车间横

压力容器案例分析

2004.4.16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压力容器爆炸重大事故 (一)事故概况 2004年4月15日21时,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氢分厂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造成含铵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生成大量易爆的三氯化氮。16日凌晨发生排污罐爆炸,1时33分全厂停车,2时15分左右,排完盐水后4h的1号盐水泵在静止状态下发生爆炸,泵体粉碎性炸坏。 16日17时57分,在抢险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两声爆响,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突然发生爆炸。爆炸使5号、6号液氯储罐罐体破裂解体并炸出1个长9m、宽4m、深2m的坑,以坑为中心,在200m半径内的地面上和建筑物上有大量散落的爆炸碎片。爆炸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该事故使江北区、渝中区、沙坪坝区、渝北区的15万名群众疏散,直接经济损失277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爆炸直接因素关系链为:设备腐蚀穿孔——盐水泄漏进入液氯系统——氯气与盐水中的铵反应生成三氯化氮——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内因)——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振动引爆三氯化氮(外因)。 事故简图

事故现场图

1.直接原因 (1)设备腐蚀穿孔导致盐水泄漏,是造成三氯化氮形成和富集的原因。根据重庆大学的技术鉴定和专家的分析,造成氯气泄漏和盐水流失的原因是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腐蚀穿孔的原因主要有5个: ○1氯气、液氯、氯化钙冷却盐水对氯气冷凝器存在普遍的腐蚀作用。 ○2列管内氯气中的水分对碳钢的腐蚀。 ○3列管外盐水中由于离子电位差异对管材发生电化学腐蚀和点腐蚀。 ○4列管与管板焊接处的应力腐蚀。 ○5使用时间较长,并未进行耐压试验,使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腐蚀穿孔前及时发现。1992年和2004年1月该液氯冷冻岗位的氨蒸发系统曾发生泄漏,造成大量的氨进入盐水,生成了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1号氯冷凝器列管腐蚀穿孔,导致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进入液氯系统,生成并大量富集具有急剧危险性的三氯化氮爆炸物,为16日演变为爆炸事故埋下了重大事故隐患。 (2)三氯化氮富集达到爆炸浓度和启动事故氯处理装置造成振动,引起三氯化氮爆炸。经调查证实,厂方现场处理人员未经指挥部同意,为加快氯气处理的速度,在对三氯化氮富集爆炸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判断失误,凭借以前操作处理经验,自行启动了事故氯处理装置,对4号5号6号液氯储罐(计量槽)及1号2号3号汽化器进行抽吸处理。在抽吸过程中,事故氯处理装置水封处的三氯化氮因与空气接触和振动而首先发生爆炸,爆炸形成的巨大能量通过管道传递到液氯储罐内,搅动和振动了液氯储罐中的三氯化氮,导致4号5号6号液氯储罐内的三氯化氮爆炸。 2.间接原因 (1)压力容器设备管理混乱,设备技术档案资料不齐全,两台滤液气分离器未见任何技术和法定检验报告,发生事故的冷凝器1996年3月投入使用后,一直到2001年1月才进行首检,没进行耐压试验。近两年无维修、保养、检查记录,致使设备腐蚀现象未能在明显腐蚀和腐蚀穿孔前及时发现。 (2)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2004年2月12日,集团公司与该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以后,该厂按规定将目标责任分解到厂属各单位。 (3)安全隐患整改督促检查不力。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对自身存在的安全隐患整改不力,该厂“2.14”氯化氢泄漏事故后,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此作出了重要批示。为此,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和该厂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没有认真从管理上查找事故的原因和总结教训,在责任追究上采取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处分,因而没有让有关责任人员从中吸取事故的深刻教训,整改的措施不到位,督促检查力度也不够,以至于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整改。“2.14”事故后,本应增添盐酸合成尾气和四氯化碳尾气的监控系统,但直到“4.16”事故发生时都尚未配备。 (4)对三氯化氮爆炸的机理和条件研究不成熟,相关安全技术规定不完善。 有关专家在《关于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6”事故原因分析报告的意见》中指出:“目前,国内对三氯化氮爆炸的机理、爆炸的条件缺乏相关技术资料,对如何避免三氯化氮爆炸的相关安全技术标准尚不够完善”,“因含高浓度铵的氯化钙盐水泄漏到液氯系统,导致爆炸的事故在我国尚属首例”。这表明此次事故对三氯化氮的处理方面,确实存在在很大程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这次事故是目前氯碱行业现有技术条件下难以预测、没有先例的事故,人为因素不占主导作用。同时,全国氯碱行业尚无对氯化钙盐水中铵含量定期分析的规定,该厂氯化钙盐水是多年年来从未更换和检测,造成盐水中的铵不断富集,为生成大量的三氯化氮创造了条件,并为爆炸的发生留下了重大的隐患。

压力容器常见事故类型与典型案例

压力容器常见事故类型与典型案例 2.3.1我国特种设备事故基本情况 1.我国近年以来事故统计情况 (1)2001年以来我国特种设备事故情况 2001年~2013年以来的特种设备事故统计情况见表2.1。2004~2013年我国特种设备万台事故率(万台年事故起数)见图2.1。2004年~2013年我国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万台年死亡人数)情况见图2.2。 表2.1 2001年-2013年我国特种设备事故情况 图2.1 2004~2013年我国特种设备万台年事故率(万台年事故起数)

图2.2 2004~2013年我国特种设备万台死亡率(万台年死亡人数) (2)2013年我国特种设备事故情况 2013年,全国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227起、死亡289人、受伤274人,全年未发生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与2012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1起,下降0.44%;死亡人数减少2人,下降1.03%;受伤人数减少80人,下降22.60%。全国万台设备死亡人数为0.46,与2012年相比下降11.03%,较好地实现了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万台设备死亡人数不超过0.51的控制目标。从总体上看,全国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2.近年来特种设备事故的主要特点与发生的原因 (1)近年来特种设备事故的主要特点 从特种设备行业和环节来看,特种设备事故主要发生在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使用环节。锅炉事故主要发生在食品、木材加工制造业以及洗浴等服务业;压力容器事故主要发生在化工、建材制造业,气瓶事故主要发生在化工、建筑和燃气行业;压力管道事故主要发生在化工和食品加工业;电梯事故主要发生在建筑安装、商场、宾馆、居民住宅;起重机械事故主要发生在机械、冶金、建材、造船等制造业和建筑业、物流业;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主要发生在冶金、建材制造业和物流业;大型游乐设施事故主要发生在公园和景区。 从地区分布来看,近年来西部省份事故增加较快,如2010年发生在东、中、西部地区的特种设备事故分别占事故总数的57%、22%、21%。从设备种类看,起重机械、电梯、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占比较高。 (2)近年来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原因 历年事故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社会正其处于一个急剧变迁(社会转型)的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安全事故的发生总是表现得更加突出。尽管当前我国特种设备事故每万台相对数量在下降,但是相比较计划经济时期,绝对数量仍呈上升趋势。 从管理层面违章作业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约占70%左右。具体表现为作业人员违章操作、操作不当甚至无证作业、维护缺失、管理不善等;因设备制造、安装以及运行过

压力容器典型事故案例调查与剖析

压力容器典型事故案例调查与剖析 摘要:提出了压力容器的概念及分类,分析压力容器破环的主要形式、破环的原因和特征。对压力容器典型事故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压力容器安全的目的和意义与实现措施。 关键词:压力容器,事故,调研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pressure vessel accident Abstract:Put forward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pressure vessels, analyze the main form and the causes of the breaking, then analyze the typical pressure vessel accident,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sure vessels safety and the measures. Key words:pressure vessels,accident,research 正文: 一.压力容器安全基础知识概述 1.压力容器的定义及特点 压力容器是一种承压设备。承压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大的锅炉、压力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等承压类特种设备和安全附件。压力容器是承接带有一定压力的流体的密闭设备,是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类机械设备。压力容器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由于压力容器极宽广的操作范围,包括压力、温度、介质、周围坏境等,使其在设计、制造、使用和管理等方面与其他一般机械设备不同,尤其在安全性能方面更为苛刻和严格。因此,压力容器表现以下与一般机械设备不同的特点: (1)容器应用的广泛性。各种形式和规格的压力容器广泛用于石油、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能源、制药、食品、航天和交通运输等部门,在民用和农业部门也屡见不鲜。 (2)操作条件的复杂性,甚至进于苛刻。操作的复杂性使压力容器从设计、制造、安全到使用、检验、改造、维护都不同于一般的机械设备,成为一类特殊的承压设备。 (3)对安全的高要求。 2.压力容器的分类 压力容器的型式很多,按不同的需求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但是从压力容器的使用管理和安全监察角度出发,按照“荣归”将压力容器区分为几个类别具体方法如下: (1)按压力容器技术特性分类 根据容器承受的压力(p)分为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四类。具体划分如下: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92年6月27日15时20分,通辽市油脂化工厂癸二酸车间两台正在运行的蓖麻油水解釜突然发生爆炸,设备完全炸毁,癸二酸车间厂房东侧被炸倒塌,距该车间北侧6米多远的动力站房东侧也被炸毁倒塌,与癸二酸车间厂房东侧相隔18米的新建药用甘油车间西墙被震裂,玻璃全部被震碎,钢窗大部分损坏,个别墙体被飞出物击穿,癸二酸车间因爆炸局部着火。现场及动力站、药用甘油车间当即死亡5人,另有1人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1人在医院抢救中死亡;厂外距离爆炸点西183米处,1老人在路旁休息,被爆炸后飞出的重40公斤的水解釜残片拦腰击中身亡。这次事故共死亡8人,重伤4人,轻伤13人,直接经济损失360000余元。爆炸的两台水解釜,是由油脂化工厂委托通辽市锅炉厂设计制造的。水解釜筒体直径1800毫米,材质为20g,筒体壁厚14毫米,封头壁厚16毫米,容积为15.3立方米。工作压力为0.78兆帕,工作温度为175℃,工作介质为蓖麻油、氧化锌、蒸汽、水及水解反应后生成的甘油和蓖麻油酸。釜顶装有安全阀和压力表,设备类别为I类压力容器,1989年3月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哲盟锅检所于1991年7月5日,进行过一次使用登记前的外部检查。1992年6月23日,爆炸的1号釜曾发生泄漏事故。次日,癸二酸车间在既没有报告工厂有关部门,又没有分桥泄漏原因的情况下,对1号釜泄漏部分进行了补焊。补焊后第四天(即6月27日)即发生了爆炸事故。每台釜实际累计运行时间约为19个月。 二、事故原因分析这起爆炸事故的原因,是由于水解釜内介质在加压和较高温度下,对釜壁的腐蚀以及介质对釜内壁的冲刷和磨损造

压力容器设备严重损坏事故案例

压力容器设备严重损坏事故案例 2000年1月18日河北省临漳县兴达制浆有限公司一台25m3蒸球出浆管伸缩节连接处意外脱落造成蒸汽纸浆喷出,导致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9.3万元。 一事故的主要经过 2000年1月17日8时,蒸球车间2名操作工上班后与二楼切草人员配合开始给3号蒸球内加料,下午1时30分加料完毕,开始送汽。约1个半小时后,球内压力达到0.6MPa 开始保压正常运行,同时,由于2号蒸球内出料口堵塞,生产安全技术员,维修工,操作工等3人正在现场维修;17时40分,3号蒸球出料管伸缩节突然错位脱落,球内大量蒸汽纸浆向西方向迅速喷出,这时正在2号蒸球工作台上抢修的三名工作人员由于躲避不及(车间门向内开),当场烫伤、昏迷,事故发生后,伤员当即用车送到就近的磁县医院抢救,由于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相继死亡。 二事故分析 1.事故前设备状况: 该公司4台25M3蒸球及伸缩节均由原邯郸市造纸厂搬迁安装,使用前未按规定由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按规定输移装手续。 2.破坏情况 事故发生后现场可见放汽头锁母脱落,放汽头管子发生错位在200mm左右。 3.事故原因分析及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为: 1)3号蒸球与出浆管道接合部的伸缩节内紧固销钉损坏,连接处错位脱落,是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车间的门朝里开,致使事故发生时,人员无法逃避,也是造成人员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2)该蒸球移装前,未进行检验,也未办理移装手续,设备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并排除,是这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3)由于单位领导参国家有关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的安全不重视,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人员也未经安全知识培训和考核就上岗,安全技术人员未能及时检验发现损坏的紧固销钉,使设备带病运行,也是这次事故的重要原因。 结论:该事故是一起严重的设备损坏事故,属责任事故。 三预防事故发生措施的建议 1. 要用这次血的教训,教育全体职工,增强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领导和管理,健全组织,完善制度,采取有力措施,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2. 切实加强对设备的安全管理,做好维修保养,特别要加强对压力容器和锅炉的监督和检验,彻底消除事故隐患,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 3. 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对特种作业人员要进行专门培训和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自觉制止和消除各种“三违”现象; 4. 立即停止设备运行,由市锅检所进行检验,符合安全使要求且办理移装有关手续后,方可恢复运行。

一般压力容器事故及其分析标准范本

安全管理编号:LX-FS-A70883 一般压力容器事故及其分析标准范 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一般压力容器事故及其分析标准范 本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般压力容器出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以下情况造成的:容器结构不合理、设计计算有误、粗制滥造、错用材料、强度不足等,尤其是焊缝质量低劣,没有执行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安装不符合技术要求安装附件规格不对、质量不好,以及在运行中超压、超负荷、超温,没有执行定期检验制度等,使压力容器发生失效导致事故发生。 1 国内外压力容器典型事故举例 例1 1974年4月15日,罗马尼亚波特什蒂年产20万吨乙烯装置,因乙烯球罐材质不合格引起破

锅炉压力容器典型事故案例

[案例]:某电厂#1炉特大面积塌焦致23人死亡的重大恶性事故1.1 事故经过 1993年3月10日14时07分24秒,某发电厂#1锅炉发生大面积塌焦,塌焦重量约1000吨,压跨冷灰斗框架,数十根水冷壁管被拉断,高温高压水冲出并立即汽化,热浪和巨压致23人死亡,锅炉设备损坏严重,直接经济损失778万元,该机组停运132天,少发电近14亿度,间接损失巨大。 1号锅炉是美国ABB-CE公司(美国燃烧工程公司)生产的亚临界一次再热强制循环汽包锅炉,额定主蒸汽压力17.3兆帕,主蒸汽温度540度,再热蒸汽温度540度,主蒸汽流量2008吨/时。 1993年3月6日起该锅炉运行情况出现异常,为降低再热器管壁温度,喷燃器角度由水平改为下摆至下限。3月9日后锅炉运行工况逐渐恶化。3月10日事故前一小时内无较大操作。14时,机组负荷400兆瓦,主蒸汽压力15.22兆帕,主蒸汽温度513度,再热蒸汽温度512度,主蒸汽流量1154.6吨/时,炉膛压力维持负10毫米水柱,排烟温度A侧110度,B侧158度。磨煤机A、C、D、E运行,各台磨煤机出力分别为78.5%、73%、59%、38%,B磨处于检修状态,F磨备用。主要CCS(协调控制系统)调节项目除风量在“手动”调节状态外,其余均投“自动”,吹灰器需进行消缺,故13时后已将吹灰器汽源隔离。事故发生时,集中控制室值班人员听到一声闷响,集中控制室备用控制盘上发出声光报警:“炉膛压力‘高高”’、“MFT”(主燃料切断保护)、“汽机跳闸”、“旁路快开”等光字牌亮。FSS(炉膛安全系统)盘显示MFT的原因是“炉膛压力‘高高”’引起,逆功率保护使发电机出口开关跳开,厂用电备用电源自投成功,电动给水泵自启动成功。由于汽包水位急剧下降,运行人员手动紧急停运炉水循环泵B、C(此时A泵已自动跳闸)。就地检查,发现整个锅炉房迷漫着烟、灰、汽雾,人员根本无法进入,同时发现主汽压急骤下降,即手动停运电动给水泵。由于锅炉部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柜通讯中断,引起CRT(计算机显示屏)画面锅炉侧所有辅助设备的状态失去,无法控制操作,运行人员立即就地紧急停运两组送引风机。经戴防毒面具人员进入现场附近,发现炉底冷灰斗严重损坏,呈开放性破口。 事故后对现场设备损坏情况检查后发现:21米层以下损坏情况自上而下趋于严重,冷灰斗向炉后侧呈开放性破口,侧墙与冷灰斗交界处撕裂水冷壁管31根。立柱不同程度扭曲,刚性梁拉裂;水冷壁管严重损坏,有66根开断,炉右侧21米层以下刚性梁严重变形,0米层炉后侧基本被热焦堵至冷灰斗,三台碎渣机及喷射水泵等全部埋没在内。炉前侧设备情况尚好,磨煤机、风机、烟道基本无损坏。事故后,清除的灰渣934立方米。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案例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案例 2007年11月26日午餐后,砂洗染色机操作工陈某,在染色车 间的操作平台上负责四台高温高压染色机的操作。13点左右,正在 进行棉纱氧漂的第二台染色机(GR90-50型,容器内径880mm,高约2020mm,设计压力为0.35MPa,设计温度为140℃,材质为 1Cr18Ni9Ti)升温到117℃、压力表显示压力为0.15MPa。按工艺要求,温度降到115℃时,需保压保温30分钟,陈某关闭蒸汽阀门保温,接着操作第一台染色机。第二台染色机保压保温约5分钟后, 突然发生爆炸,汽浪将染色机内的纱笼掀出筒外,染色机的上封头(俗称锅盖)被冲向上方,撞击到离操作平台高3.5米处的槽钢后斜 向弹回地面时,击中在地面上作业的一名搬纱工顾某的头部,致其 当场死亡。 这是一起由于高温高压染色机快开门连锁保护装置损坏失效,操作工未将高温高压染色机快开门连锁保护装置的插销抬上锁定而引 起的责任事故。 1998年10月8日10时40分左右,哈尔滨化工二厂四车间成品 库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导致现场的2名装卸工(临时工)1死1伤。事故发生前四车间充灌岗,操作压力为12MPa,操作温度为20度, 成品库房有氧气瓶45只。 经现场勘察,共3只气瓶爆炸,其中1只气瓶外表为绿色油漆,检验期为1989—1994年,公称压力15.0MPa,容积为40.4L,这只 气瓶爆破成十几块碎片。碎片内壁呈黑色,断口呈“人”字纹,无 明显的塑性变形,全部为脆性断裂。其角阀为氩气阀。爆炸的另2 只气瓶颜色为淡酞兰,呈撕裂状,断口有明显的被打击的痕迹,被 打击处向内凹陷,并有高温氧化的痕迹。另外3只被击穿的气瓶, 均留有不规则孔洞,其中1只在气瓶上方,直径各约5cm,另外2 只在气瓶下方,直径约8cm和30cm,破口向内凹陷,并有高温氧化 的痕迹。

锅炉压力容器事故案例分析

内蒙古某电厂锅炉爆炸案列分析 事故概况及经过:1975年6月3日,内蒙古某电厂发生锅炉爆炸事故。该锅炉系英制拔伯葛型,设计参数蒸发量为7吨/时,工作压力为兆帕。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75年6月3日,内蒙古某电厂发生锅炉爆炸事故。该锅炉系英制拔伯葛型,设计参数蒸发量为7吨/时,工作压力为兆帕,运行40余年后拆迁安装到该厂,进行了改造,加大了受热面,使锅炉蒸发量提高到12吨/时,最高使用压力改为兆帕。 改造后使用2368小时,锅炉在运行中突然发生爆炸,右侧锅筒飞出45米远,全部过热器管子及部分排管砸弯变形,锅炉钢架及锅筒横梁全部变形弯曲,两侧及前后拱被破坏,锅炉车间厂房大部分倒塌,附近一些厂房及办公室也遭爆炸冲击波破坏。经济损失800000元,幸运的是未造成人员伤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1.宏观检查 锅筒由三段筒体加两个封头铆接而成,爆炸后发现锅筒前段有一个贯穿性爆破口,全长1571毫米,锅筒前封头落在厂房内,它与筒体的连接铆钉前部被切断。锅筒铆钉孔因剪切挤压有塑性变形,孔变成椭圆形,椭圆度达1.17%,并有束状裂纹,主爆破口的铆缝搭接结合面上有白色盐垢,积垢区占爆口总长的71.9%。主爆破口区的铆钉孔有放射性裂纹、在半个孔周上裂纹数量有的多达7条,最长的裂纹可达44毫米,主爆破口处的铆钉断口陈旧、呈赤褐色,具有明显的层断纹络,属无塑性变形的平齐断口,筒体壁厚未发现有减薄现象,基本上可定为脆性断口,在断口上还可看到白色盐垢。 2.金相检查 对主爆破口区的铆钉孔取样作显微检查,发现裂纹边缘齐钝,裂区和非裂区的金相组织均为珠光体加铁素体,其晶粒度均为8级,未发现有过热或淬硬性组织存在。在裂纹的延伸方向上有许多二次分枝,这些分枝沿铁索体晶粒边界扩展,形成网络状晶间裂纹,大大减弱了金属内部晶粒之间的联系,而裂纹未稍特别尖锐,有明显的晶间发展趋势亦属晶间裂纹。但个别穿透晶粒形成混合裂纹,在裂纹主干的两侧和二次分枝主干上,均可见到有断续的腐蚀情况,非裂区试样虽未见明显的晶间裂纹,但晶粒间的内部联系也已有减弱趋势。 3.化学成分分析 在锅筒前段的裂区和非裂区取样进行化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材料化学成分基本上无变化。 4.机械性能试验 对裂区和非裂区进行硬度测试和取样进行冲击试验,结果表明材料的机械性能也基本上未变。 综上所述,这次事故系由锅炉材料的苛性脆化所致,造成这台锅炉苛性脆化的原因主要有1.炉水相对碱度过高

压力容器典型事故案例调查和分析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更多资料请访问.(.....)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宁波理工学院

化工安全工程期末作业 题目压力容器典型事故案例调查与分析 姓名杨云海 学号3080515074 分院(系)生物与化学工程分院 专业班级08 化学工程与工艺 2班 指导教师赵迎宪 完成日期2012年1月6 日 压力容器典型事故案例调查与分析 ----- 姓名:杨云海专业班级:化工082 学号:3080515074)

摘要:压力容器是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及人民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特种承压设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点。在温度、压力及腐蚀介质的综合作用下,极易导致设备失效破坏,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为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必须对压力容器进行定期检验。本文就针对一次由压力容器损坏引起的重大事故为分析对象介绍了在使用压力容器的应注意事项及如何防止此类事故发生的办法。 Abstract:The pressure vessel is industrial prod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widely used in people's lives in a special pressure equipment, flammable, explosive, toxic and other features. In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corrosive media, can easily lead to damage to equipment failure caused the accident. Therefore, to protect the safe operation of equipment, must carry out periodic inspection of pressure vessels. In this paper, for a pressure vessel damage caused by a major accident for the analysis of objects described in the use of pressure vessels precautions to prevent such accidents and how to approach. 关键词:压力容器典型事故安全使用注意事项防范 Keywords: pressure vessel Typical accident Safe use Note Against 1、压力容器安全基础知识概述 主要内容: 一、压力容器界定与分类。 压力容器是一种承压设备。承压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92年6月27日15时20分,通辽市油脂化工厂癸二酸车间两台正在运行的蓖麻油水解釜突然发生爆炸,设备完全炸毁,癸二酸车间厂房东侧被炸倒塌,距该车间北侧6米多远的动力站房东侧也被炸毁倒塌,与癸二酸车间厂房东侧相隔18米的新建药用甘油车间西墙被震裂,玻璃全部被震碎,钢窗大部分损坏,个别墙体被飞出物击穿,癸二酸车间因爆炸局部着火。现场及动力站、药用甘油车间当即死亡5人,另有1人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1人在医院抢救中死亡;厂外距离爆炸点西183米处,1老人在路旁休息,被爆炸后飞出的重40公斤的水解釜残片拦腰击中身亡。这次事故共死亡8人,重伤4人,轻伤13人,直接经济损失360000余元。 爆炸的两台水解釜,是由油脂化工厂委托通辽市锅炉厂设计制造的。水解釜筒体直径1800毫米,材质为20g,筒体壁厚14毫米,封头壁厚16毫米,容积为15.3立方米。工作压力为0.78兆帕,工作温度为175℃,工作介质为蓖麻油、氧化锌、蒸汽、水及水解反应后生成的甘油和蓖麻油酸。釜顶装有安全阀和压力表,设备类别为I类压力容器,1989年3月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哲盟锅检所于1991年7月5日,进行过一次使用登记前的外部检查。1992年6月23日,爆炸的1号釜曾

发生泄漏事故。次日,癸二酸车间在既没有报告工厂有关部门,又没有分桥泄漏原因的情况下,对1号釜泄漏部分进行了补焊。补焊后第四天(即6月27日)即发生了爆炸事故。每台釜实际累计运行时间约为19个月。 二、事故原因分析 这起爆炸事故的原因,是由于水解釜内介质在加压和较高温度下,对釜壁的腐蚀以及介质对釜内壁的冲刷和磨损造成釜体壁厚迅速减薄,使水解釜不能承受工作压力,从而发生了物理性爆炸,由于每台水解釜的容积达10余立方米,因而爆炸后释放出的能量具有较大的破坏力。 1.设计时依据的数据不够准确 通辽市锅炉厂在设计该两台水解釜时,对介质造成水解釜的内壁腐蚀和磨损考虑不够,只是根据通辽市油脂化工厂提供的介质无腐蚀性的介绍选取了有关的设计参数。实际上通辽化工厂本身也不太了解介质对设备内壁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磨损作用,并会在较短时间内造成壁厚迅速减薄。 2.检验时没有测量实际壁厚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

.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精选 省江陵县某人造麂皮厂紫铜烘缸爆炸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86年2月1日下午,江陵县某人造麂皮厂紫铜烘缸在运行中爆炸,烘缸壳体沿纵向焊缝撕开,抛出4米多远。强大的气浪把操作平台全部摧毁;烘缸上方的5块屋面预制板被掀开,其余大部分被震动脱缝,740平方米的车间里,大部分门窗被气浪冲毁,其中一扇窗门飞出70米远;生产中的物料散落整个车间。现场死亡2人,一个被汽浪冲至3米多高,在15米远处的车间窗上挂着,另一个被汽浪冲出窗外(通过铁栅)17米远处。重伤2人(其中1人抢救无效死亡),轻伤3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0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1.厂领导无知蛮干,忽视安全生产是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1983年11月该厂转产后在第一条植绒生产线上安装一台造纸厂用的铸铁烘缸,因其耐压性能好,所以在0.4~0.6兆帕蒸汽压力下使用二年多,未出现问题。1985年9月 该厂上第二条植绒生产线,厂领导考虑紫铜烘缸价格便宜,重量轻,传热快,平整光滑即盲目决定采用,安装后也未考虑紫铜烘缸承压性能如何即决定按铸铁烘缸的使用条件使用。 2.超压使用是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紫铜烘缸的规定工作压力为0.15兆帕,而该厂锅炉房送出的蒸汽压力为0.4~0.6兆帕,且在蒸汽管道上未装减压阀、压力表和安全阀。该厂在蒸汽管道上安装一个截止阀起供、停汽的作用(厂规定15分钟开关一次)使烘缸压力忽高忽低,工作条件十分恶劣。 3.干部和工入缺乏基本的安全技术教育,是这次事故的重要原因。该厂是两班 制生产,深夜班间歇,因此,烘缸有冷凝水,间歇后再生产,首先应排除冷凝水,然后再升温。但是该厂没有制定排放冷凝水的具体要求,操作工人也不知其利害

压力容器典型事故案例调查和分析

更多资料请访问.(.....) 宁波理工学院

化工安全工程期末作业 题目压力容器典型事故案例调查与分析 姓名杨云海 学号3080515074 分院(系)生物与化学工程分院 专业班级08 化学工程与工艺 2班 指导教师赵迎宪 完成日期2012年1月6 日 压力容器典型事故案例调查与分析 ----- 姓名:杨云海专业班级:化工082 学号:3080515074)

摘要:压力容器是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及人民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特种承压设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点。在温度、压力及腐蚀介质的综合作用下,极易导致设备失效破坏,造成事故的发生。因此,为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必须对压力容器进行定期检验。本文就针对一次由压力容器损坏引起的重大事故为分析对象介绍了在使用压力容器的应注意事项及如何防止此类事故发生的办法。 Abstract:The pressure vessel is industrial produ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widely used in people's lives in a special pressure equipment, flammable, explosive, toxic and other features. In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corrosive media, can easily lead to damage to equipment failure caused the accident. Therefore, to protect the safe operation of equipment, must carry out periodic inspection of pressure vessels. In this paper, for a pressure vessel damage caused by a major accident for the analysis of objects described in the use of pressure vessels precautions to prevent such accidents and how to approach. 关键词:压力容器典型事故安全使用注意事项防范 Keywords: pressure vesselTypical accidentSafe use Note Against 1、压力容器安全基础知识概述 主要内容: 一、压力容器界定与分类。 压力容器是一种承压设备。承压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

压力容器事故案例

事故一: 1、事故概况 2000年3月27日上午,昆明市某磷肥厂一台400m3 氮气球罐因检修需要,在降压放空排气时(当时罐内压力为 1.9MPa),其顶部的放空管与人孔盖封头的连接处突然断裂,断开后的放空管从两个操作人员之间飞过坠入地面,幸无人伤亡,但造成氮气供应长时间中断,严重影响了该厂化肥的正常生产。 2、事故原因分析 1)原始设计数据和现场检查 (1 )该球罐的工艺参数为设计压力:3.06MPa;设计温度:常温;使用介质:氮气;容器类别:二类;容积:400m3 。 (2 )该球罐顶部设有一个直径为500mm的人孔,人孔盖为椭圆型封头结构,盖顶部开孔并与一10835mm钢管相焊接,管的另一端与Z41H型DN100的截止阀法兰连接,截止阀的另一端与一根90°弯管连接,放空管总高约3m。 (3 )管件的断裂部位在人孔与管子的角焊缝热影响区。事故发生时,DN100截止阀的开启度为60mm 左右,超过了阀门公称直径的一半。管件断裂飞出的方向,与90°弯管排气的方向正好相反。 2)技术鉴定 (1 )竣工资料审查经查有关的技术文件,人孔盖封头与放空管组焊件均经检验合格出厂,其中人孔盖封头与接管焊接均符合国家有关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标准的规定。 (2 )接管焊接结构检查经检查接管与封头焊接是插入式结构,按设计图样要求封头内外均开坡口,为全焊透焊接结构。封头内表面焊缝宽均为15mm,焊高为5mm;外表面为角焊缝,焊高为6mm;其接管长度约为100mm,另一端与高颈法兰焊接。 (3 )接管断口检查封头侧断口边缘距角焊缝顶部距离为2~20mm,断口大部分成45°倾角,管子侧断口存在明显的塑性变形,内径最大值103mm,最小值92mm,其径向变形量为11mm,断口顶部截面厚度为2.5~5.1mm,呈波浪形,并有不规则缺口两个。 (4)接管焊缝无损检测经对封头与接管的内外角焊缝表面进行磁粉探伤和着色探伤,未发现表面裂纹及其它缺陷。对接管壁厚进行测定,除断口附近变形区域外壁厚均为4.9~5.2mm,故可认定接管壁厚为5mm。 (5)管材化学成分分析和机械性能试验经取样复验,管子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均符合GB3087-82《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标准的要求。 (6)管子断口金相分析经微观金相检查,其显微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非金属夹杂物为1级,晶粒度级别6~8级,基本符合材料标准要求。经分析,断口沿边缘部位组织变形明显,并产生与变形方向相同的二次裂纹,其断口的变形部位硬度为HV240~248,平均值为HV245,其基体的未变形部位硬度为HV183~186。 技术鉴定表明:放空管与封头出厂资料齐全,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选材及尺寸复验均符合设计图样要求,结构角焊缝经表面探伤检查未发现超标缺陷。但断口宏观检查表明,断口呈灰暗色,塑性变形严重;微观金相检查也表明,断口边缘部分组织滑移较为明显。因此,可认定这是一起典型的塑性破裂事故。 3)受力分析 根据工程材料力学的理论分析,该球罐顶部的放空管部件是一个典型的悬臂梁结构,在排放氮气时,流体在出口处突然转角90°,从而使流体的横向冲力与放空管总长(力臂)构成一个力矩,而构件的最大弯矩正好在放空管与人孔盖封头的结合部。流体在排放时,对管件形成的最大弯矩与阀门的开启度及出口弯管的角度有关。这就要求排空操作时,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把握好阀门开启度的大小,同时要求在设计时尽量避免90°弯管,以保证操作安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