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化学进展学习心得

现代化学进展学习心得

现代化学进展学习心得
现代化学进展学习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现代化学进展学习心得

篇一: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本文从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

系,来浅析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

1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

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在研究方法上,以观察法为主;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在发展模式上,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

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各个学科。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逻

辑方

式为其思维特征;在诊断上,除通过人体器官的感受外,还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对人体感官加以延伸;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病变采取化学药品、精神安慰、物理手段、生物手段等疗法;在发展模式上,西医不断吸收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从以上对比可知: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有整体、系统思维特征的就是中医,具有分析、“还原”思维特征的就是西医,我们不能把是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中西医学的判断标准。中医也可以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延伸自已的视听范围。中西医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有相通的地方,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另外,它们的目的都是使人体保证健康,促进疾病人体向健康人体转化。这是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根据之一。西医发展的模式,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正与中医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是中西医能取得共识的又一根据。

以上是我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认识。

篇二:现代分析技术课程总结

成绩: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硕士研究生

《现代分析技术》课程总结(100分)

专业:微生物学号:20XX071005151姓名:王涛

1.专题论文(50分)

根据讲述过的知识,从学校图书馆专业学术文献数据库(维普、cnKI、springLink)上查阅下面任何一种仪器分析方法在自己所学专业上的应用(查文献10分):

荧光分析(分子荧光分析法)

磷光分析(分子磷光分析法)

化学发光分析

紫外可见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红外吸收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发射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

气相色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液相色谱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通过查阅学术(科研)文章,归纳、总结该方法在某一学科领域(如生物技术:蛋白质/多肽/酶分离、分析、结构鉴定等;药物/天然产物:转化、分析、制备等;某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等)的最新理论研究进展、发展趋势、最新应用(1997以后发表,发明或发现)(归纳总结40分)。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蛋白质结构鉴定方面的应用红外吸

收光谱法(InfraRedabsorptionspectrum,IR)是基于0.75μ

m~1000μm光谱区域(包括近红外区、中红外区和远红外区)内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或吸光度值,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或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又被称为振动光谱,它是由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因同时伴随有分子中转动能级的跃迁,故亦称为振转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与结构的关系已作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资料和大量的化合物的红外标准谱图。目前,它已成为鉴别化合物和确定物质分子结构最常用的手段之一。20世纪70年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商品化给红外光谱带累了革命性的变化,它可以配合多种功能附件和发展多种连用技术,使红外吸收光谱法几乎成为一种全能技术。对于任何样品;也无论是有机物、无机物、聚合物、配合物、复合材料等都可以得到一张高质量的红外光谱用于鉴定和

结构测定。在日常工作中,红外光谱主要从事定性分析测试,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比于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的定量应用范围是有限的,其原因是受到仪器性能的限制。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克服了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早期遇到的一些

困难,如仪器单次测量噪声大、分辨率低、杂散光大和尖峰测量上的一些困难,以及仪器的非线性所造成的测量误差都得到了解决。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更近一步推动了混合物

化学进展格式要求

中文题目*(2号宋体加粗) 张三1李小二2通讯作者1**(4号仿宋) (1.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230031; 2.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 100871) (5号仿宋) 摘要摘要以提供论文的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论述综述的内容和方法,具有相对独立性。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不应有引言中出现的内容,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不用图、表、化学结构。中文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关键词1 关键词2 关键词3 关键词4 (3~8个) 中图分类号: (参见化学进展网站)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81X(200x)-0000-00 Title in English(4号字加粗,每一个实词的第1个字母大写) Zhang San1LI, Xiaoer2Corresponded Author1**(5号斜体) (1.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2.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 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5号正体) Abstract Content of abstract (摘要要反应文章的全部信息,可以说明所综述或评述领域进展及意义,不必拘泥于中英文摘要完全对应。英文应符合英文语法,句型力求简单,不少于200个实词,通常应有10个左右意义完整,语句顺畅的句子。英文摘要必须经过导师审阅。). Keywords Keyword1; Keyword2; Keyword3; Keyword4 (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Contents(1、2级别的标题译成英文)例如: 1 Introduction 1.1 ……. Chemistry 1.2 ……… Chemistry 2 Generation, Direct Detection and Trace Detection of Reactive Halogen Species 2.1 ……….. 2.2………… 3 Photochemistry and Heterogeneous Chemistry of Reactive Halogen 3.1 Photochemical………… 3.2 Heterogeneous………….. 4 Theoretical …………. 4.1 Theoretical Study on………….. 5 Conclusions and Outlook 收稿:××××年××月。收修改稿:××××年××月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xxxxxxxx) *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aaa@https://www.doczj.com/doc/ed14303215.html,

现代教育理论试卷A参考答案

现代教育理论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题,每空4分,共24分) 1、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精神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其中,人的智力指的是“精神方面的生产能力”,包括人的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4、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与其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5、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包括教育观、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等的现代化。 6、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辨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 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 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简述教育独立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答:代表人物:蔡元培 主要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效。主张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于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毫不受各派政党和各派宗教的影响。具体内容为:第一,经费独立,专款专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有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思想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第四,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评价: 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资

分析化学进展 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姓名: 《分析化学进展》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开始了解分析化学的光电气色四大研究领域。侯xd老师和吴p老师着重给我们介绍了光领域如原子光谱等;肖d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给我们介绍了电化学方面;ly老师介绍了当今的研究热点纳米材料;李ml老师介绍了他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理论计算化学;还有其他几位老师的精彩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对分析化学有了不同的认识,对我后面的学习和实验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主要是就吴p老师关于“磷光量子点在生物传感和成像中的应用”,再结合目前自己的研究工作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吴p老师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磷光量子点在生物传感和成像中的应用。 一磷光的普遍性 首先吴老师举了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磷光现象的例子:夜明珠,鬼火,荧光棒等。我现在的工作主要是荧光方面,所以我就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加上吴鹏老师的讲解,比较荧光和磷光间的不同来学习。 荧光:当处于基态的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后,即分子获得了能量,其价电子就会发生能级跃迁,从基态跃迁到激发单重态的各个不同振动能级,并很快以振动驰豫的方式放出小部分能量达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辐射形式发射光子跃迁到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这时发射的光子称为荧光。 磷光:受激发分子的电子在激发态发生自旋反转,当它所处单重态的较低振动能级与激发三重态的较高能级重叠时,就会发生系间窜跃,到达激发激发三重态,经过振动驰豫达到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辐射形式发射光子跃迁到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这时发射的光子称为磷光。 磷光是一种缓慢发光的光致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通常具有和基态

集中学习心得体会正

集中学习心得体会 颜利通过这次集中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集中学习心得体会。 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为此,教师要时刻谨记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热爱祖国,爱岗敬业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用学习引领自身专业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学习就成了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

成长。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比如我们学校重新学习了新课标,从新课标中又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由于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身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 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走向综合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中外名师,他们都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与经常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当今的形势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师一日,便不可荒废半日。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为了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己,书写出灿烂美好的未来。

浅谈现代化学进展

浅谈现代化学进展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能的辩证关系,以及物质、能量转化规律的科学。化学也是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 现代化学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大约五十万年以前,人类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这是人类最早的一项化学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早知道的一种化学现象。古代化学是一种实用化学,由它产生的制陶,金属冶炼,火药制造,染色,酿酒等化学工艺,几乎成为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化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物质也有了总体的认识,产生诸多的物质观点,如我国“五行说”,古希腊“四素说”等。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化学理论逐渐建立,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波义耳,提出了科学的元素新概念,把化学确立为一门实验科学。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氧化说,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说,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现的元素周期律,以及一系列有关物质变化定量规律,如质量守恒定律,当量定律被发现,使化学研究从个别的、零散的和无规律的事实罗列中摆脱出来,近代化学科学逐渐形成了包括:近代无机化学、近代有机化学、近代分析化学和近代物理化学四大独立的分支科学体系。 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科的新发现和新技术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现代化学进一步发展概念和定量描述提供了理论依据,将化学和整个自然科学的研究,推进到更深的层次上。现代化学朝着深、细、精,多、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化学工业和产品在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化学日益丰富并具有以下特点:①研究层面由宏观向微观发展②研究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③研究对象由静态向动态发展④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向推理性发展这些特点表明了现代化学总的发展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其研究的方法,必要博采众长,协同多学科合作进行,以有机整体思维来思考。 现代化学研究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深入研究化学反应理论,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设计最佳的化学反应过程。 第二,提高结构力量水平,致力于寻找或设计最需要、最佳的化合物材料或体系。 第三,发展分析和测试新方法,依靠计算机技术及多学科综合,使化学研究信息趋于更高的灵敏性和可靠性,为高科技发展创造新分子,为社会需要合成特定性能的材料和物质。 长期以来人类利用化学理论知识与方法,不仅能够合成新的物质,也能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各种化学过程,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们和控制它们。利用化学知识与手段人类已研制出多种新型材料,这些材料不仅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材料研究异常活跃。新材料技术既是高新技术的一部分,又时刻为高新技术服务。新材料技术是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兴产

化学进展要求2

《化学进展》论文著作权转让合同 甲方:(代表) 乙方:《化学进展》编辑部 甲、乙双方就论文著作权中财产权的转让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1.甲方是论文编号“ ”题目: (以下简称“该论文”) (1)唯一作者;( ) (2)作者之一且为其他作者委托代表;同时确认作者排名顺序已征得其他作者同意认可。( )文章如有多位作者,需全体作者签名。如果作者中有人未签字,视为已签字作者被授权代表全体作者进行签字,且此合同对全体作者均具有拘束力。如果在作者署名的正确性或排名顺序上发生问题,一切责任由甲方承担。 2.甲方保证该论文为其原创作品并且不涉及抄袭、剽窃、一稿多投和泄密等侵权问题。若发生前述问题,一切责任由甲方承担。 3.甲方自愿将其对该论文拥有的以下权利转让给乙方: (1)汇编权; (2)翻译权; (3)复制权; (4)发行权; (5)信息网络传播权。 4.本合同第3条所转让的该论文的5项财产权无转让地域限制。 5.甲方不得将本合同第3条款中转让的财产权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使用,但甲方本人可在其后继的作品中适量引用该论文(部分文字或图表)或将其汇编在非期刊类的文集中。若甲方按前述方式使用该论文,应将使用情况及时告知乙方。 6.该论文在乙方编辑出版的《化学进展》上(不论以何种形式)首次发表后,乙方将按发表费的方式向甲方收取一次性发表费用于期刊论文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 7.该论文在乙方编辑出版的《化学进展》上(不论以何种形式)首次发表后,乙方向甲方支付一次性稿酬,并赠送样刊 2 本。付酬标准采取每版面支付50元。 8. 在《化学进展》上所刊载文章中的观点均属甲方个人观点,文责自负,乙方只在文字编排等方面进行必要改动。若改动较大,乙方将请甲方审定后再发表。 9. 甲方应在修改稿上传后 10 日内将签有作者姓名的协议书寄回。 10.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著作权转让期限: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到乙方正式出版该论文第50年的12月31日。 11.如发生其他合同未及事宜或纠纷,由双方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12. 乙方对本合同保留最终解释权。 甲方(代表): 乙方:《化学进展》编辑部 (单位盖章)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现代教育理论

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命题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D.布鲁纳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一语出自()。 A.《道德经》B.《孟子》C.《学记》D.《论语》 3、居于整个教育活动主导地位的是()。 A.教育手段 B.学生C.教材D.教师 4、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洛克B.斯金纳C.维果斯基D.马卡连科 5、我国古代最早比较系统的总结教育经验的论著是()。 A.《学记》B.《论语》C.《劝学》D.《进学解》 6、教育起源于()。 A.模仿B.本能C.社会生产劳动D.社会生活 7、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无意识的教育影响或学习经验属于()。 A.综合课程B.单一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8、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或原理的教学方式是()。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授 9、对班级教学最先作概括性论述的著作是()。 A.《人的教育》B.《爱弥儿》C.《大教学论》D.《教学与发展》 10、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各科教学B.班会C.社会实践活动D.时政学习 二、名词解释 1、课程 2、德育 3、学制 4、教学方法 5、陶冶教育法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论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试述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C 5.A 6.C 7.D 8.B 9.C 10.A 二、名词解释 1、课程——(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回答广义亦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2、德育——即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学制——即狭义的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陶冶教育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者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答:教师是生产劳动力的劳动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手段、成果,各有其特殊性。教师的劳动特点表现为:(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更突出;(2)教师的劳动手段是“言传身教”,劳动的示范性强;(3)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四、论述题 1、答: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各自又有相对独立性,分别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是辩证统一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各育并举,和谐发展。 2、答:(l)一方面教育制约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制约教育,这种教育和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电化学期刊

SCI收录的期刊——电化学学科 截至到2008年8月SCI收录电化学学科期刊24种,其中美国电化学期刊8种,德国、瑞士电化学期刊各4种,英国、荷兰电化学期刊各2种,印度、以色列、加拿大、日本电化学期刊各1种。 2005-2008年8月共收录至少有一位中国作者(不包括台湾)的电化学学科论文3853篇,其中2008年1040篇,2007年1210篇,2006年963篇,2005年640篇。 2005-2008年8月中国电化学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电源杂志》750篇,ELECTROCHIMICA ACTA 《电化学学报》632篇,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电化学通讯》442篇,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传感器与执行机构,B辑:化学传感器》400篇,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电化学学会志》251篇,ELECTROANALYSIS 《电解分析》235篇,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233篇,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电解化学杂志》163篇,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固体电化学杂志》120篇。 主要研究单位有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SCI)707篇,清华大学(TSING HUA UNIV)219篇,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198篇,复旦大学(FUDAN UNIV)155篇,武汉大学(WUHAN UNIV)148篇,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 TECHNOL)144篇。 2008年SCI收录电化学学科24种期刊如下: 1. BIOELECTROCHEMISTRY《生物电化学》瑞士 Quarterly ISSN: 1567-5394 ELSEVIER SCIENCE SA, PO BOX 564, LAUSANNE, SWITZERLAND, 1001 1.Science Citation Index 2.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2.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生物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英国 Monthly ISSN: 0956-5663 ELSEVIER ADVANCED TECHNOLOGY, OXFORD FULFILLMENT CENTRE THE BOULEVARD, LANGFORD LANE, KIDLINGTON, OXFORD, ENGLAND, OXON, OX5 1GB 1.Science Citation Index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今年,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论,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 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其中着重学习了"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一篇,文中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学习贵在创新,那么教育也应重在创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受到些什么启发,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教育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自身的创造力也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创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经验和材料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事物和思想的能力,创造性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其创造力的外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既可以创造性的为素质而教,亦可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均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师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行业从业者的创造性,他除要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成份之外,更主要的是开发学生

的创造性,所以教师的创造性重要的是起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师的创造意识是对创造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创造性的教学观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主要表现为:好奇心,质疑的习惯同,探究的习惯,求异的习惯,富有想象,恒心和一丝不苟等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创造性的评价思想,民主教学作风,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等。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运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 探索式学习。 总之,教师的创造性是为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也是只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创造教学的能力和具体的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学生来说能动地安排学习,有效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除了以上的体会以外,我还觉得现代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还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行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学习了以后更使我有了向这一目标去努力去靠近的信心和动力。

关于教师理论学习心得体会5篇(通用)

关于教师理论学习心得体会5篇 关于教师理论学习心得体会1 通过学习我解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最近认真阅读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今后工作有着极大帮助,现在就摘录本书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我对“教学与课程”的认识 在新课改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我们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我们知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做’;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针对这一点,再对照自己的教学,以往我在教学中,总是把教材作为教学的中心,因此常常出现教学过程和学生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有时还为此想不通。 现在我认识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使用教材,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更要注重交际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注重交际课程的开发,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课程计划,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二)我对“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认知 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就是师生,生生的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该书指出“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交往中,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

现代化学进展课程论文——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源的利用 摘要:在这个能源危机的时代,生物质能作为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极其广泛的的应用前景。生物质能来源广泛,木材、及森林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水生植物、油料植物、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动物粪便等都可以作为能源加以利用,从而更能减少他们对环境的污染。生物质能的应用方面很广,可以制备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发电、制沼气,还可以与常规能源制成复合燃料等,虽然在投资成本方面、利用转化率方面有不少欠缺,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质能将成为我们的主要能源。 关键词: 能源危机;生物质能;来源;应用 引言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形式,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在生物质中储存的一种能源形式。目前,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1】。生物质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资源种类多、分布广的特点,在当今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薪材、秸秆、畜类等农业生物质能非常丰富【2】。 一、生物质能的定义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3】。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而所谓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 ),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生物质能的原始能量来源于太阳,所以从广义上讲,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很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生物质能蕴藏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可以生长的有机物中,它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有机物中除矿物燃料以外的所有来源于动植物的能源物质均属于生物质能,通常包括木材、及森林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水生植物、油料植物、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动物粪便等。地球上的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是一种无害的能源。地球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有1730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4】。 二、生物质能的来源 依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将适合于能源利用的生物质分为林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固体废物和畜禽粪便等五大类。 林业资源:林业生物质资源是指森林生长和林业生产过程提供的生物质能源,包括薪炭林、在森林抚育和间伐作业中的零散木材、残留的树枝、树叶和木屑等;木材采运和加工过程中的枝丫、锯末、木屑、梢头、板皮和截头等;林业副产品的废弃物,如果壳和果核等。 农业资源: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是指农业作物(包括能源作物);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农作物收获时残留在农田内的农作物秸秆(玉米秸、高粱秸、麦秸、稻草、豆秸和棉秆等);农业加工业的废弃物,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稻壳等。能源植物

师爱为魂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绿色分析化学技术研究进展

绿色分析化学技术研究进展 邵鸿飞 冀克俭 邓卫华 华 兰 李艳玲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济南 250031) 摘要 绿色分析化学是受到广泛关注的一门前沿科学,它是把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在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方面。对绿色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绿色分析分离富集技术和绿色分析测试技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绿色分析化学 样品前处理 分离富集 绿色化学是当代化学学科研究的前沿,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绿色化学也受到很大的重视。绿色化学的任务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它与传统化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从源头上消除污染,发展不产生污染的新化学反应和化学产品,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很少有人把绿色化学和分析化学联系在一起,然而在绿色化学领域,分析化学及其相关活动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发现化学分析全过程也是化学物质排放源。传统的样品处理技术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污染产生,既危害环境又危害分析者的身体健康,这显然违背了保护环境控制污染的宗旨。因此近年来人们致力于进行绿色分析化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笔者就绿色分析化学的特点及方法的发展予以介绍,以供化学工作者参考。 1 绿色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 1.1 微波消解 20世纪70年代中期,Abu-Sa mara等开始利用微波技术进行生物样品湿法消解,而常规的湿法消解消耗的酸碱等化学试剂较多,耗能大,污染和引入的干扰均比较严重,而微波消解则克服了上述缺点,具有快速、节能、减轻环境污染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省时、低能耗的现代制样技术,普遍用于原子光谱分析的样品处理,也用于电化学分析、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种微量和痕量元素及色谱法测定尿碘等。 在微波电磁场中,被消解样品的极性分子快速转向和定向排列,从而产生振动。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消解样品,可以激活化学物质,从而使氧化剂的氧化能力大大加强,使样品表层扰动、破裂,并不断产生新的与试剂接触的表面,加速了样品的消解,这样既节省了化学试剂,又缩短了样品消解的时间。韦厚朵[1]等用微波消解法测定磷矿石中酸不溶物含量,样品消解时间仅为15m in,测试结果精确度、准确度较高。李攻科[2]等用微波消解-气相色谱法测定鱼肉中的有机氯农药,样品的消解20m in内完成。黄河柳[3]用微波消解-AA-S法测定催化剂中铜、铁、镍含量,消解时间为10 m in。高歧[4]利用微波消解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的C OD,4m in 内可以同时消解20个样品,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陈天裕[5]等用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钛白粉中的铅,HNO 3 用量减少了1/2,HF用量减少了1/4,消解时间减少到8~15m in。陈明岩等[6]采用微波消解进行样品前处 理,以硫脲为预还原剂,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塑料原料,及其制品中的砷、汞。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6%~7.38%、2.94%~7.20%(n=6),回收率分别为92.0%~103.2%、92.0%~98.0%。 1.2 微波萃取 微波萃取是利用微波能提高萃取效率的一种新的样品处理技术。微波萃取是利用微波能强化溶剂萃取效率,即利用微波加热来加速溶剂对固体样品中目标萃取物的萃取过程。不同物质的介电常数不同,其吸收微波能的程度不同,由此产生的热能及传递给周围环境的热能也不相同。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得基体物质的某些区域活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得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到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较差的萃取剂中。萃取装置一般要求为带有控温附件的微波制样设备,制样杯一般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样品杯,萃取溶剂为极性溶剂。与传统的萃取法相比,微波萃取具有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广、萃取效率高、可同时处理批量样品、节省时间溶剂和污染小等优点。目前微波萃取主要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Onuska等[7]曾用微波萃取测定了水中的多氯联苯。Lopez-Avila[8]等用微波萃取测定了土壤中的微量有机农药等。 1.3 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利用超临界流体所具有的良好溶剂性能提取分离混合物的特定组分。超临界流体是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由于它密度接近液体,黏度与气体相似,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100倍,因而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和良好的流动及传递性能,正是基于这些特性,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已成为超临界流体技术提出以来应用最早的领域之一。具有耗时短、污染小、选择性好、易于其它分析技术联用和可实现自动化分析等优 点。超临界流体萃取使用最普遍的溶剂是CO 2 ,设备包括: CO2钢瓶、泵、萃取容器、限压装置和收集系统。其操作方法是将样品置于萃取容器中,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减压后用少 收稿日期:2007211210

最新浅谈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浅谈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医化学院 09化工3班何玲栋 0932210080 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第一次是随着分析化学基础理论,特别是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如溶液理论)的发展,使分析化学从一种技术演变成为一门科学,第二次变革是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展,改变了经典的以化学分析为主的局面,使仪器分析获得蓬勃发展。 目前,分析化学正处在第三次变革时期,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发展的要求,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第三次变革的基本特点:从采用的手段看,是在综合光、电、热、声和磁等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及生物学等学科新成就对物质进行纵深分析的科学:从解决的任务看,现代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获取形形色色物质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现代分析化学的任务已不只限于测定物质的组成及含量,而是要对物质的形态(氧化一还原态、络合态、结晶态)、结构(空间分布)、微区、薄层及化学和生物活性等作出瞬时追踪、无损和在线监测等分析及过程控制。随着计算机科学及仪器自动化的飞速发展,分析化学家也不能只满足于分析数据的提供,而是要和其它学科的科学家相结合,逐步成为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者。近些年来,在全世界科学界和分析化学界开展了“化学正走出分析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科学”等热烈议论,反映了这次变革的深刻程度。 未来化学在人类生存、生存质量和安全方面将以新的思路、观念和方式继续发挥核心科学的作用。应该说,2O世纪的化学科学在保证人类衣食住行需求、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健康状态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等问题更加严重,虽然这些难题的 解决要依赖各个学科,但无论如何总是要依靠研究物质基础的化学学科。 1 化学仍然是解决食品问题的主要学科之一 化学将在设计、合成功能分子和结构材料以及从分子层次阐明和控制生物过程(如光合作用、动植物生长)的机理等方面,为研究开发高效安全肥料、饲料和肥料/饲料添加剂、农药、农用材料(如生物可降解的农用薄膜)、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打下基础。利用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增加动植物食品的防病有效成分,提供安全的有防病作用的食物和食物添加剂,改进食品储存加工方法,以减少不安全因素等,都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 化学在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安全利用中起关键作用 在能源和资源方面,未来化学要研究高效洁净的转化技术和控制低品位燃料的化学反应:新能源如太阳能以及高效洁净的化学电源与燃料电池等都将成为2l世纪的重要能源,这些研究大多都需要从化学基本问题作起,否则,很难取得突破。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化学要研究重要矿产资源(如稀土)的分离和深加工技术以及利用。 3 化学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 各种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与粮食一样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化学是新材料的“源泉”,任何功能材料都是以功能分子为基础的,发现具有某种功能的新型结构回引起材料科学的重大突破(如富勒烯)。未来化学不仅要设计和合成分子,而且要把这些分子组装、构筑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从超导体、半导体到催化剂、药物控释载体、纳米材料等都需要从分子和分予以上层次研究材料的结构。20世纪化学模拟酶的活性中心的研究已取得进展,未来将会在可用于生产、生活和医疗的模拟酶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而突破是基于构筑既有活性中心又有保证活性中心功能的高级结构的化合物。2 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将向更快、更小、功能更强的方向发展,目前大家正在致力于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分子器件、生物芯片等新技术,标志着“分子电子学”和“分子信息技术”的到来,这就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 主讲人:康厝中心小学谢祖润 21世纪是中国基础教育全面、彻底变革的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主旋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已有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基础教育变革的根源与动力。 主体部分 主题1: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相对于依赖土地的农业经济和依赖于自然资源与资本的工业经济而言,摆脱了资源稀缺与效益递减的限制,具有无限增生的利润空间与尖端制控的优势,因而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是知识生产、分配、使用,其核心的特征是知识创新,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知识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二是进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受、析出、反馈信息,并且依赖于信息的传输,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领域发展的节奏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吸收处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反思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价值取向上的缺陷,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上的缺陷,独立、封闭、单一、深奥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并列的缺陷,记忆、训练的接受学习等缺陷导致学生个性张扬不足,创新思维欠缺,应用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群体分化严重等痼疾,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是以联结教学与学习,反应教育取向的课程为切入口的。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