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1.94 KB
- 文档页数:4
①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 19990433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072050、40272065)、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 -128)资助收稿日期:2003201221 收修改稿日期:2003206221文章编号:100020550(2003)0320373208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8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①史基安1 王金鹏1 毛明陆2 王 琪1 郭正权2 郭雪莲1 卢龙飞11(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安 710004)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的储集岩—三叠系延长组长6—8段砂岩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岩,具有粒径细、成分成熟度低、磨圆度较差、分选性较好的特点。
运用薄片鉴定、粘土矿物、稳定同位素分析及物性分析等资料,研究了延长组长6—8段的成岩作用特征,分析了它们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状况,确定了储层砂岩的成岩作用阶段,指出西峰油田优质储层的发育取决于储集砂岩中粘土膜形成作用、烃类侵位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发育状况。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 成岩作用第一作者简介 史基安 男 1958年出生 研究员 储层沉积学与储层地球化学中图分类号 P618.130.2+1 文献标识码 A 碎屑岩储层的成岩演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尤其是发生在成岩阶段中晚期的化学变化常对储层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而这种变化通常是由孔隙流体性质的改变所引起的,来自于烃源岩的富含有机酸的酸性流体可改变储层砂岩孔隙中的地球化学环境,造成砂岩溶蚀作用的发生以及矿物组成和物性条件的改变。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的主力产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8段湖相砂岩,该砂岩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集岩,其成岩作用类型非常复杂,在埋藏成岩过程中各种成岩作用对砂岩的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次生孔隙的发育都产生一定影响,次生孔隙在长6—8段砂岩中发育非常广泛,成为砂岩最主要的储集空间之一,它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了储集砂岩的孔渗条件,因此储集砂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对西峰油田储层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直罗油田长6储层岩石学特征
张蔚红
【期刊名称】《内蒙古煤炭经济》
【年(卷),期】2016(0)13
【摘要】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长6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多项测试方法,对长6储层的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罗油田F区延长组长6储层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为中等-差.填隙物主要成分是方解石和硅质.
【总页数】2页(P147-148)
【作者】张蔚红
【作者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1
【相关文献】
1.直罗地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J], 尚金泉;王羽君;靳锟锟;张成乘
2.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延长组长6储层沉积相特征 [J], 任东意;王桂成
3.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6储层岩石学特征 [J], 李凯强;张景军;李静伟;张娜
4.直罗油田长6储层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白薷;张金功;李渭;朱富强
5.陕北富县地区直罗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储层成岩作用与有利成岩相带 [J], 白薷;张金功;李渭;孙兵华;朱富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庄地区长6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特征吴南;刘新菊;张天杰【摘要】利用岩石学、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显微镜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资料的统计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泥湾油田金庄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孔隙、喉道类型、孔喉结构特征以及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该地区主要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金庄地区长6油层组碎屑岩主要为灰色、浅灰色、灰绿色、灰褐色细砂岩和中-细砂岩,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和云母,杂基与胶结物的含量变化大,为1%~33%,主要集中在4%~ 22%,平均为约9%.砂岩以原生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隙类型为溶孔-粒间孔和粒间孔-溶孔;孔喉结构主要为大孔-细喉型和中孔-微细喉型,是研究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总体上为低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压溶、胶结和溶解作用.【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4)004【总页数】7页(P433-439)【关键词】金庄地区;长6油层组;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特征【作者】吴南;刘新菊;张天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40 引言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1],南泥湾油田金庄地区位于伊陕斜坡东南部[2-3](图1)。
勘探开发实践表明,上三叠统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主力含油层系,长6 油层组是长6 储层在盆地中生界重要的含油层段,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和原油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4]。
南泥湾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为陆相河湖沉积,长6 油层段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发育[5-6],储层以细砂岩和中细砂岩为主,极少量中砂岩及粗砂岩,储层砂岩的组分和结构均比较单一,总体特征为低孔、低渗、低含油饱和度和低油气产量。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长6油层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研究王彩萍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年(卷),期】2010(32)2
【摘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直罗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近年来新开发的一个主力油气产层.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特征研究表明,直罗油田长6油层组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砂岩孔隙发育特征,其中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超低渗的主导因素,而次生溶蚀孔隙的形成对储层砂岩物性具有一定改造作用,并控制了该区长6油层组相对高孔高渗储层的展布特征.
【总页数】5页(P161-165)
【作者】王彩萍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6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直罗采油厂,陕西,富县,727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3;P618.13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冯地坑—洪德地区长6油层组成岩作用研究 [J], 罗军梅;罗顺社;陈小军;朱俊强
2.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大东沟区长8油层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J], 李化杰;吴少波;温波
3.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长8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研究 [J], 徐梦龙;何治亮;刘春燕;刘焕涛;尹伟
4.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长9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研究 [J], 叶博;牛小兵;梁晓伟;李卫成;郝炳英;宋娟;
5.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长7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规律 [J], 张哲豪; 魏新善; 弓虎军; 薛文卓; 陈彪; 史雯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2012.10.31目录第一章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 (1)第二章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储层特征 (7)第一章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储层特征及储层评价摘要: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东区长6油层为该区的的主产层之一,本文在长6储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储层岩石学、成岩作用、孔喉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6储层为中一低孔、低渗型储层,其储层主要表现为III A类较差储层,但长储层相对较好,次为长62储层,长63总体较差,以差储层、非储层为主。
甘谷骚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东部的甘谷驿镇(图1),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上,研究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为一西倾的单斜构造,局部存在低幅度的构造起伏,6油层自上而下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亚组,其中长61、长62为该区主力产层段,沉积体系为三角洲平原及前缘亚相,储集体为分流河道砂体沉积。
长6油层沉积后,进一步受成岩作用的影响,形成目前低渗、特低渗型的储层特征,储层的物性特征进一步控制了油田储能及产能的大小。
图1甘谷骤油田区域位置图1.沉积特征据前人研究结果,陕北地区在长7发生湖进,区内广泛沉积了一套张家滩页岩,到长6期湖盆萎缩,沉积了一套三角洲沉积体系,长6油层内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亚相,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及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储集砂体。
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见于长61亚组,由分流河道、泛滥平原及沼泽沉积微相组成剖面上,分流河道与泛滥平原自下而上由砂岩渐变为泥岩,形成下粗上细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一个二元结构构成了一个沉积旋回,长6层垂向上由,个沉积旋回组成河道底部见有冲刷构造,冲刷面上分布有泥砾河道砂体厚度大,为分流河道多次叠加的结果砂体内发育大型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
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见于长62、长63、长64亚组,由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河口砂坝及河道间洼地组成,河口砂坝不发育分流河道截切水下天然堤或河道间洼地沉积,形成下粗上细沉积旋回,长62、长63亚组垂向上由2、3个沉积旋回组成,长64亚组由2个沉积旋回组成,河道底部有冲刷构造,冲刷面分布有泥砾砂体内发育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长61、长62亚组河道分布范围广,砂体厚度大,储集体相对较发育,为研究区长6油层的主力产层。
RESOURCES/湖岸线是沉积物在沉积时期湖平面与陆地的交线,是水上和水下沉积的分界线[1]。
湖岸线受古地貌、湖平面变化、水动力及物源供给等多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来回摆动[2]。
在油气沉积领域来讲,湖岸线控制着砂体的类型、形态、组合方式及油气成藏[3]。
因此,确定湖岸线的位置对油气勘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鄂尔多斯东部延长组长6段储集层具有低孔、低渗、砂体展布形态复杂等特征[4]、[5]。
但是,储集砂体的展布仍主要受沉积相控制。
近年来,较多的学者对子长地区长6期沉积环境、沉积相类型等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少有人深入探讨过该地区长6湖岸线的具体位置。
本文在对子长地区长6储层的沉积特征、相标志、相类型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单井相、沉积微相剖面等多方面全面认识研究区长6期的沉积环境,明确长6期的湖岸线位置,进而探讨湖岸线对优质储集砂体的控制作用,为子长地区长6油层组的下步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区域概况子长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在区域构造上属于伊陕斜坡的中部。
前人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自下而上依次沉积了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和白垩系、第三系以及第四系,主要含油层系为延长组和延安组。
研究区地势较高,延长组以上的地层多被剥蚀。
本文研究对象——长6油层组是该区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目的层,依据岩性特征、电性组合和沉积旋回特征等划分为长61、长62、长63、和长64等4个亚油层组。
子长地区延长组长6段沉积特征及湖岸线划定张洪美于珺孟旺才张格白晓寅马二平胡春桥李娜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西安710000摘要:通过对子长地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的岩芯观察、粒度分析、钻井及测井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长6段储层的沉积微相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并划定了其湖岸线的位置。
研究表明,子长地区延长组长6段储层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及三角洲前缘两种沉积亚相,进一步划分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及河口坝等5种沉积微相。
2024年3月第39卷第2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Xi’an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Mar.2024Vol.39No.2收稿日期:2023 12 25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2016ZX05046-002)第一作者:崔英敏(1973 ),女,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油田开发。
E mail:cym2_cq@petrochina.com.cnDOI:10.3969/j.issn.1673 064X.2024.02.003中图分类号:TE122文章编号:1673 064X(2024)02 0022 09文献标识码:A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WQ北部长6油层组为例崔英敏1,杨江宇2,饶利平2,杨帅2,蒋钧2,路宽一2,严昌鹏2(1.长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18;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九采油厂,宁夏银川750005)摘要: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WQ北部地区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高压压汞测试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长6储层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测井和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明确了区内长6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与储层的关系。
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储层,主要发育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储层孔隙结构以细喉大孔型和细喉小孔型为主。
共发育4类储层流动单元。
其中,长62 1小层以Ⅲ、Ⅳ类单元为主,长61 2小层主要发育Ⅰ、Ⅱ类流动单元,长61 1小层仅见零星分布的Ⅰ类流动单元,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长61 2小层。
关键词:流动单元;储层评价;致密砂岩;长6油层组;鄂尔多斯盆地ClassificationandEvaluationofFlowUnitsinTightSandstoneReservoirsBasedonNeuralNetworkModel:ACaseStudyofChang6OilReservoirinNorthernWQAreaofOrdosBasinCUIYingmin1,YANGJiangyu2,RAOLiping2,YANGShuai2,JIANGJun2,LUKuanyi2,YANChangpeng2(1.ChangqingIndustrialGroupCo.,Ltd.,Xi’an,Shaanxi710018,China;2.No.9OilProductionPlant,PetroChinaChangqingOilfieldCompany,Yinchuan,Ningxia750005,China)Abstract:InordertoclarifytheimpactofflowunitsintightsandstonereservoirsinthenorthernWQregionofOrdosBasinonthedistributionofremainingoil,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Chang6reservoirinthestudyareawereanalyzedbymeansofcoreobservation,castingthinsectionidentification,X raydiffractionanalysis,andhigh pressuremercuryinjectiontesting.Thetypes,characteristics,distributionpatternsofflowunitsinChang6reservoirandtheirrelationshipwiththereservoirwereanalyzedincombinationwithloggingdataandneuralnetworkmodelanalysis.TheresultsshowthattheChang6oilreservoirinthestudyareaistypicallowporosity ultralowpermeabilityreservoir,whichisdominatedbytherocktypesoffeldsparsandstoneandfeldsparlithicsandstone.Theporetypesaremainlyresidualintergranularporeandfeldspardissolutionpore,andcharacterizedbytheporestructuresoffinethroat largeporeandfinethroat smallpore.FourtypesofreservoirflowunitsaredevelopedintheChang6oilreservoirinthestudyarea.TypeⅢandⅣflowunitsmainlydevelopedintheChang62 1sublayer,typeIandⅡflowunitsmainlydevelopedintheChang61 2sublayer,andtheChang61 1sublayeronlyshowssporadicdistributionoftypeIflowunit.ThefavorablereservoirsaremajorlydistributedintheChang612sublayer.Keywords:flowunit;reservoirevaluation;tightsandstone;Chang6oilreservoir;OrdosBasin[Citation]崔英敏,杨江宇,饶利平,等.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WQ北部长6油层组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39(2):22 30.CUIYingmin,YANGJiangyu,RAOLiping,etal.Classificationandevaluationofflowunitsintightsandstonereservoirsbasedonneuralnetworkmodel:acasestudyofChang6oilreservoirinnorthernWQareaofOrdosBasin[J].JournalofXi’an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24,39(2):22 30.崔英敏等: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引 言流动单元的概念最早由Hearn等[1]提出,是指影响流体运动的储层岩相、性质以及内部结构相类似且纵向横向具有一定连续性的储集单元。
作者: 张新印
作者机构: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村采油厂 陕西省延安市 717111
出版物刊名: 化工管理
页码: 136-13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0期
主题词: 七里村;低渗透;储层保护
摘要:七里村油田延73井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郑庄乡境内,区域构造位置为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部。
长6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80%,渗透率为0.8×10-3μm2,为典型浅埋藏、低压、低产、特低孔、特低渗岩性油藏。
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油气层损害,因此对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寻找有效的储层保护技术措施,对油田科学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义正中南部延长组长6油藏储层物性特征及其
测井解释模型
郑茜;黄薇
【期刊名称】《国外测井技术》
【年(卷),期】2014(0)5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义正中南部地区钻井较少,该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环境复杂,油藏岩性、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随着勘探开发的进展,急需对油藏进行精细分析,研究其物性特征并建立物性解释模型.基于该区及邻区岩心分析物性数据发现该区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大,说明该区储层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研究发现岩心物性分析数据归位后与测井响应相关性较好,可以分别运用声波时差曲线与实测孔隙度层点值回归拟合法及孔隙度-渗透率层点处理拟合法建立孔隙度及渗透率解释模型.经验证,模型在研究区应用效果较好.
【总页数】6页(P25-30)
【作者】郑茜;黄薇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低孔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长4+5油层组为例
2.致密砂岩储层覆压物性参数测井解释方法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致密储层为例3.致密砂岩储层覆压物性参数测井解释方法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致密储层为例4.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延长组长8致密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5.鄂尔多斯盆地白于山井网加密区延长组长4+5特低渗储层沉积特征和储层物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仓堡油田长6储层特征研究摘要:吴仓堡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吴仓堡油田主力油层。
为了系统研究该套储层的地质特征,本文以吴仓堡油田延长组长6组储集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压汞分析等实验方法,探讨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并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
关键词:长6储层;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特征;物性吴仓堡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最为宽广的伊陕斜坡中段油气叠合富集带,整体表现为西倾单斜,地层整体呈NNE走向,坡度仅1°左右。
该区长6油层组地层厚度110m±,砂泥岩互层段。
油层底部分布有一组5m±的泥岩层。
其声波曲线表现为不对称“v”字型中-高值起伏。
该段地层在全区分布稳定,曲线特征明显,易于对比追踪,是地层划分的重要标志层之一。
油田实际控制含油面积约120平方公里,钻探工作开始于2008年10月,目前有注水井368口、采油井1240口,平均完钻井深2413m,采油速度0.98%,采出程度6.69%。
1长6油层构造特征吴仓堡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最为宽广的伊陕斜坡中段,整体表现为西倾单斜构造,地层整体呈NNE走向,坡度仅1°左右。
区域内少有断裂发育,受古地貌控制,经差异压实作用和区域应力等作用局部形成小型鼻状隆起构造,加上上倾方向的岩性和构造变化,为油气的储积提供了良好的成藏条件。
通过绘制平面构造图,分析认为该区内长6油层组具有如下特征:(1)该区长6油层整体表现为西倾单斜的背斜构造,发育有多个鼻状隆起,局部发育有小突起或小凹陷;(2)整个工区构造比较平缓,坡降较小;(3)工区内构造变化简单,断层不发育。
2沉积微相特征吴仓堡长6油藏地层划分到含油层系、油层组、亚油层组等三个级别;通过储层层次划分与对比,将长6油层组划分了三个亚油层组,即:长61、长62、长63。
该区长6油层组沉积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三角洲前缘亚相类型分为四个微相,即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与水下分流涧湾。
2010年第23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117 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 李园园 ,李得成 (1.陕西延长石油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69;2.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陕西西安 71O1O0)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采用岩心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方 法,结合野外钻井岩心观察描述,对全区7口钻井、70多块铸体薄片进行详细观察分析。分析结论认为长 6油层组砂岩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砂岩颗粒分选好,粒级比较均一,圆度为次棱状。杂基含量低,颗粒 支撑,以线状接触为主。胶结类型有孔隙式、接触式,为典型碎屑岩储层特征,为将来根据其岩石学特征 制定相应合适开发方案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关键词: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岩心薄片;细粒长石砂岩 中图分类号:TE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23--0117—03
1前言 郑庄油区位于陕西省延长县境内的西南部(图 1),地表为黄土塬地貌。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 北斜坡东部,研究区储量面积已经全部动用,开采层 位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孔隙度8~ 15 9,6,渗透率0.5~1.2×10 m ,含油饱和度35,- ̄ 45 。原油综合含水率25 ,原油采收率为8 ,油井 自然递减率16%。该区靠自然产能保持生产,产量 低、递减快,使得该区块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 约。为了降低油井递减率,提高采收率,搞清储层基 本特征尤为重要。储层岩石学特征是开展其他研究 工作的基础。本文采用岩心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和扫 描电镜等方法,分析了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 储层岩石学特征,为后续制定合适开发方案提供基 础地质依据。 图1研究区地理位置 2长6油层组岩石学类型 据野外钻井岩心观察描述及室内对全区7口钻 井、70多块铸体薄片的显微镜下详细观察。通过粒 度分析结果统计可知(图2),长6油层组以细粒砂岩 为主,平均值可达86.2%,中砂平均含量8.2%,粉砂 平均含量5.1 ,粘土平均含量0.5 。砂岩类型以长 石砂岩为主(图3),占砂岩总量的93.2%。砂岩颗粒 分选好,粒级比较均一,圆度为次棱状。杂基含量低, 颗粒支撑,以线状接触为主。胶结类型主要有孔隙 式、接触式,可见少量薄膜一孔隙式、孔隙一薄膜式 和压嵌式等。
瑚 8o ;∞ 嬖帕 ∞ O -.
中砂匀l 糟砂 枯土 图2长6油层组粒度分布频率 3长6油层组组构特征 .
3.1碎屑成分 根据裴蒂庄砂岩分类投点方法,对研究区长6 油层组砂岩碎屑进行投点得出:碎屑成份主要以长 石为主,其次是石英和岩屑。其中,长石43.O%~63. 0%,平均54.9 ;石英15.0 ~26.0 ,平均21.
收稿日期t2OlO一1O—l5 作者简介:李园园(1981一),2007年毕业于长安大学石油地质专业,理学硕士,现在延长石油研究院任助理工程师,从 事石油地质勘探。 118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年第23期 8 ;岩屑平均8.7 0/oo,其他平均4.8 ,岩屑主要由变 质岩(片岩、千枚岩)、火成岩(喷发岩及隐晶岩),为 典型的长石砂岩(见图3)。
图3长6油层组砂岩岩石类型 (Q石英砂岩,F长石砂岩,R岩屑砂岩) 3.2填隙物组分 长6油层组中的填隙物含量4 ~30%,主要有 自生绿泥石膜、方解石、铁方解石、沸石、铁泥质等及 其它少量自生粘土矿物、碳酸盐、少量沥青质等。 填隙物中,胶结物含量2.5 ~21.5 ,平均9. 88 。主要胶结物为绿泥石、次生石英、方解石、高岭 石、伊利石、长石加大。部分井段中见含量较高的浊 沸石,个别砂岩中含少量铁方解石。钙质中细砂岩、 钙质细砂岩和钙质粉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含量较 高,多在5 ~2O 之间。 绿泥石胶结物呈纤维状集合体多垂直碎屑颗粒 边缘生长(图版I一1、2),部分向粒间生长并充填于 粒间孔隙中。碎屑颗粒紧密接触时,纤维状绿泥石衬 边多平行于或呈切线状分布于颗粒边缘。少量呈粒 间充填物,绿泥石也交代黑云母、少量泥质内碎屑和 杂基。 次生石英加大在研究区长6砂岩中普遍分布, 只是发育程度和含量有差别(图版I一3)。当石英颗 粒被粘土矿物衬边包围时,自生石英偶尔也以硅质 (多个粒状微晶石英集合体)充填于邻近粒间孔隙 中。大部分长6砂岩中的石英碎屑具1~2级加大边, 即加大边长度达到碎屑石英颗粒周长的1/5—2/5。 次生石英加大多见于粒度较粗的河道相砂岩以及碳 酸盐胶结物、绿泥石和伊利石衬边不发育和黑云母 含量中等一相对较高的砂岩中。 方解石胶结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微晶(粒径10"-- 20t ̄m)方解石集合体,充填粒间孔隙并交代碎屑长 石、黑云母、石英和岩屑泥质内碎屑和杂基。这种方 解石往往充填于水化膨胀的黑云母内碎屑内,部分 重结晶为粗泥块状亮晶方解石。另一种为块状到嵌 晶状(粒径1OO~35O m)亮晶方解石,充填粒间孔隙 并包裹微晶方解石,部分或完全交代碎屑长石和一 部分石英及岩屑。薄片中可见亮晶方解石交代绿泥 石衬边和次生石英加大,充填于次生石英加大之后 的剩余粒间孔隙中(图版I一4)。因此,说明亮晶方 解石形成于自生绿泥石、次生石英加大和伊利石之 后。 填隙物中,杂基主要为泥质及粉尘铁泥质杂基, 还有少量黑云母、泥岩岩屑和千枚岩岩屑在机械压 实过程中形成的假杂基。长6砂岩中杂基含量一般 3 ~8%,平均为2.04 。杂基充填于粒间孔中,部 分被绿泥石和方解石胶结物交代。 4长6油层组砂岩阴极发光实验特征 阴极发光法可以解决显微镜下不易观察的现 象,阴极发光是用阴极射线管发出加速电子进行激 发而产生的一种荧光。根据矿物的发光特征来研究 其成分、晶体形态和相互关系。 阴极发光法常用来区分碳酸盐类型,方解石常 见的阴极发光颜色为黄色、橙红色,含铁方解石多为 亮橙黄色。铁方解石褐色、桔红色。白云石多为橙红、 暗红色,含铁白云石发光颜色为橙褐色。铁白云石在 含铁量>6 时不发光。利用阴极发光特征还可以区 分碳酸盐成因:方解石在氧化环境下发光昏暗或不 发光;在淡水渗流环境中发光暗;在重结晶、埋藏环 境下发光明亮。 郑庄研究区长6砂岩中,根据碳酸盐的发光特 征以黄色、橙红、桔红色为主,说明主要的胶结物是 方解石(图版I一5),其次为铁方解石(图版I一6)。 还可见铁方解石交代方解石。 且碳酸盐胶结物发光较明亮,根据阴极发光区 分碳酸盐成因,得出胶结物主要形成于重结晶、埋藏 环境。此外,在研究区许多砂岩孔隙中,充填含量高 的铁泥质,其在单偏光和正交偏光下均为黑色不透 光,但在阴极发光下部分为发黄色、桔红色光的碳酸 盐胶结物,说明可能被铁泥质浸染。 5结论 长6油层组砂岩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砂岩颗 粒分选好,粒级比较均一,圆度为次棱状。杂基含量 低,颗粒支撑,以线状接触为主。胶结类型有孔隙式、 接触式,为典型碎屑岩储层特征。主要填隙物有自生 绿泥石膜、方解石、铁方解石、沸石、铁泥质等及其它 少量自生粘土矿物、碳酸盐、少量沥青质等。尤其是 绿泥石膜的生成,对石英和长石的加大有一定的抑 制作用,对保留砂岩的原始孔隙度起到了作用;方解 石等碳酸盐的生成既可以堵塞孔隙度,降低储层原 始孔隙度,但是又可以起到支撑作用,有效降低砂岩 的压实程度,为后期的酸性水溶蚀和次生孔隙的形 2010年第23期 李园园等 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 119 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也是研究区低孔低渗的重 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姜在兴.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3:149~151. E2] 吴胜和,熊琦华.油气储层地质学[M].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lOb13. [3] 张美珍,曹寅,钱志浩.石油地质实验新技术方 1.单偏光镜镜下,长石、石英颗粒周围的自生绿泥 石膜,yn一2—3,IOX20 [4] E5] 法及其应用IN].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2O4~205. 刘伟,窦齐丰,黄述旺,等.成岩作用的定量表 征与成岩储集相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209:399~403. 张金亮,司学强,粱杰,等.陕甘宁盆地庆阳地 区长8油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 影响I-J].沉积学报,2004:225,- ̄232.
2.扫描电镜下颗粒表面的绿泥石,针一针叶状,分布 主要在颗粒表面和孔隙表面,wt202—57—4,长63
3.扫描电镜下的次生加大的石英,wt202—57—6 4・方解石,单偏光,郑深1—2—3,IOX 20,长63 5.发亮黄色光的方解石,yn2—8 6・发橘红色光的铁方解石,Yn2~8 图版I 各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胶结物 120 内蒙古石油4L.r- 2010年第23期 双重均质复合油藏压裂井模型研究 熊 宇,贾永禄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 要:为高效开发油藏提供依据,针对双重均质复合油藏进行水力压裂后形成的有限导流垂直裂 缝,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求得了双重均质复合油藏考虑裂缝储集和裂缝表皮效应的线性流模型井底压力 表达式。应用Stefest数值反演,绘制了无因次压力及压力导数对时间的双对数特征曲线,对其动态特征 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压力动态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是裂缝储集系数、裂缝表皮系数 和无因次导流能力,其它参数对井底压力动态的影响与其对普通直井油藏的影响相类似。 关键词:线性流;双孔均质复合;压裂;裂缝;压力动态 中图分类号:TE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06—7981(2010)23一O12O—O3
近年来,对垂直裂缝井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张学文[1]、李辉[2]等对低渗透油藏压裂井产能应用 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分析。国外,AzariL3]、Cinco[4]和 Lee[4,s]等提出了均质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不稳定渗 流理论和试井分析理论,Aguilera[ ]建立了双重均 质的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模型,并对其压力动态进 行了分析。国内,刘日武[7]等建立了均质有限导流垂 直裂缝井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系列有限导流垂直裂 缝试井分析方法理论。目前,关于垂直裂缝井的研究 大多针对均质油藏、均质复合油藏、双重介质油藏, 未对双重均质复合油藏垂直裂缝井进行研究。本文 是在上述基础上,结合点源函数的思想,采用War— rant--Root模型来展开研究的。 1物理模型 双重均质复合油藏中存在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 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基本假设如下:①地层中存 在两种不同物性参数渗流区,其内区储容比为ct,,内 区裂缝传输系数为 ,内外区导压系数比为1 。,内外 区流度比为M 。,内外区半径分别为rm r ;②双重均 质复合油藏内区被完全压开一条垂直裂缝,该裂缝 与井筒对称,其半长为xr,裂缝宽度为WI,裂缝渗透 率为k 。流体在裂缝中流动有压降产生。 ,, The Study of the Petr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6 Oil Beds in the Zhengzhuang Oil Area 、LI Yuan--yan 。LI De--cheng。 (1.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Yanchang petrolum,Shaanxi,Xi’an,710069;2.The developing institute of the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Xi’an,Shaanxi,Xi’an,710100.)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the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6 oil beds in the Zhengzhuang oil area。 Adopping at the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thin section、casting section and the SEM for the drilled core, combining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rilling core in the field.the authors observed and analysed abc ut 70pieces thin section in 7wells of the whole area,then come to a conclusion.The fine feldspathic sandstone is the most components in the Chang6 oil beds.The fine feldspathic sandstone’S grain is graded well;grain size grade is uniform;psephicity is subangular.There are a little matrix.It is surported by grain,lineal contact.The cemented type are porours and contact.It is a typical clastic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There V—m be provide the basic geological condition for development plan which depend on the petrologic characteris— tic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6 oil beds in the Zhengzhuang oil area. Key words:Zhengzhuang Oil Area;the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6 Oil Beds;the Thin Section of the Drilled Core;the Fine Feldspathic Sand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