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日本地震看房屋抗震结构设计

从日本地震看房屋抗震结构设计

从日本地震看房屋抗震结构设计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一.什么是反应谱理论 在房屋工程抗震研究中,反应谱是重要的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所产生共振效应的方法。它的书面定义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 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 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 kβ(T)G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 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 反应谱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结构的地震反应是线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4)地震动的过程是平稳随机过程。 二.实际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求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构件的内力。一般而言,求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立比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其精确度取决于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和所选取地震波是否适当,并且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方法不易掌握;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加速度反映,求出该结构体系的惯性力,将此惯性力作为一种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力,即地震作用,然后进行抗震计算,抗震规范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实践也证明此方法更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由于目前抗震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反应谱仅考虑结构发生弹性变形情况下所得的反应谱,因此当结构某些部位发生非线性变形时,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就不能适用,而应采用弹塑性反应谱来进行计算。因此选用合适的弹塑性反应谱并提出适当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在我国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弹塑性反应谱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等延性强度需求谱和等强度延性需求谱,其实质是确定强度折减系数R,延性系数μ,以及结构周期T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普通房屋设计中的弹塑性反应谱设计来举例说明。 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对于某地面运动加速度的最大反应与体系的自振特性(自振周期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抗震规范中所采用的弹性反应谱如图1所示?,它是在计算了大量地面运 动加速度的基础上,确定地震影响系数α与特征周期T之间关系的曲线

地震结构设计谱理论

抗震结构设计谱理论 一、绪论 1.1 抗震结构设计谱的背景 反应谱理论是描述地震工程和抗震设计中结构体系激励和响应关系的重要工具。由于反应谱可以直接给出地震动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反应,因而成为结构动力分析和抗震设计中关注的焦点。抗震设计谱是以地震动记录资料为依据,经统计分析和平滑化处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的。然而,由于地震动的复杂性以及对反应谱规律认识的不足,使得抗震规范设计谱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地震动的客观特征,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使用范围和结构的抗震安全。另外,设计谱的传统建立方法对已获取大量地震动记录的国家和地区是来说是可行的,但对缺少地震动记录的地区来说如何确定设计谱也是值得探讨的。因此,揭示地震动的普遍规律和新特征,解决这一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依然是地震工程界的重要课题。 1.2 反应谱概念与研究意义 抗震设计中采用的地震动参数习惯上称为设计地震,尽管工程界早已习惯于选择地震动的幅值、频谱和持时三要素作为工程地震动参数,但由于反应谱不能有效地反映持时的影响,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选择幅值和频谱作为设计参数。通常使用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或有效峰值加速度)和规准设计谱。因此,设计地震主要归结为设计谱的研究。在输入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给定后,以阻尼常数作为参数时,单自由度体系的最大相对位移反应、最大相对速度反应和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针对无阻尼固有周期画成的图形,分别称为相对位移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总称为地震反应谱。或者简称为位移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加速度反应谱,总称为反应谱。 设计反应谱的演变是一个随着震害经验和强震记录的积累以及对地震动反应谱特性的不断认识而逐渐深入的过程,无论是考虑场地条件,还是考虑近远震的影响,从实质上讲,设计反应谱的演变都是朝着场地地震环境相关性设计反应谱的方向发展,而场地地震环境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场地特征周期和反应谱谱值上,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也将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和地震动加速度作为反应

反应谱设计抗震

一、结构抗震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静力、反应谱和动力三个阶段。(一)静力理论阶段 该理论认为,结构物所受的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F,其大小等于结构重力荷载G乘以地震系数k,即 F = kG k为地震系数,其数值与结构动力特性无关,是根据多次地震灾害分析得出的,k≈1/10。 (二)反应谱理论阶段 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 kβ(T)G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 二、反应谱局限性: 1. 反应谱理论尽管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然而在结构设计中,它仍然把地震惯性力作为静力来对待,所以它只能称为准动力理论。

2. 表征地震动的三要素是振幅、频谱和持时。在制作反应谱过程中虽然考虑了其中的前两个要素,但始终未能反映地震动持续时间对结构破坏程度的重要影响。 3. 反应谱是根据弹性结构地震反应绘制的,引用反映结构延性的结构影响系数后,也只能笼统地给出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的结构整体最大地震反应,不能给出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更不能给出地震过程中各构件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内力和变形状态,因而也就无法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 三、反应谱设计抗震的局限性 1.反应谱方法是一种拟静力方法,虽然能同时考虑结构各频段整栋的振幅最大值和频谱两个主要因数,但对于持时这一要素未能得到体现,震害调查表明,有些按反应谱理论设计的结构,在未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中,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2.反应谱方法忽略了的地震作用的随机性,不能考虑结构在罕遇地震下逐步进入塑性时,因其周期、阻尼、振型等动力特征的改变,而导致结构中的内力重新分布这一现象。 3.反应谱方法假设结构所有支座处的震动完全相同,忽略其基础与上层间的互相作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一.什么就是反应谱理论 在房屋工程抗震研究中,反应谱就是重要的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所产生共振效应的方法。它的书面定义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与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与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 kβ(T)G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就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 反应谱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结构的地震反应就是线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4)地震动的过程就是平稳随机过程。 二.实际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求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构件的内力。一般而言,求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建立比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其精确度取决于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与所选取地震波就是否适当,并且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方法不易掌握;第二种方法就是根据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加速度反映,求出该结构体系的惯性力,将此惯性力作为一种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力,即地震作用,然后进行抗震计算,抗震规范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实践也证明此方法更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由于目前抗震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反应谱仅考虑结构发生弹性变形情况下所得的反应谱,因此当结构某些部位发生非线性变形时,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就不能适用,而应采用弹塑性反应谱来进行计算。因此选用合适的弹塑性反应谱并提出适当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在我国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弹塑性反应谱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等延性强度需求谱与等强度延性需求谱,其实质就是确定强度折减系数R,延性系数,以及结构周期T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普通房屋设计中的弹塑性反应谱设计来举例说明。 反应谱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对于某地面运动加速度的最大反应与体系的自振特性(自振周期与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抗震规范中所采用的弹性反应谱如图1所示? ,它就是在计算了大量地面运动加速度的基础上,确定地震影响系数与特征周期T之间关系的曲线

反应谱理论与人工模拟地震波技术简介

第33卷第26期?106?2007年9月山西建筑 SHANXIARCHITECTURE Vd33No.26 Sep.2007 文章编号:1009—6825{2007)26—0106—03 反应谱理论与人工模拟地震波技术简介 邱玉国王玉富 摘要:介绍了反应谱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研究问题的思路,指出了利用反应谱理论来解决实际工程时遇到的问题,并简单介绍了国外对人工模拟地震波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为抗震理论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反应谱理论,地震波,随机振动,非弹性地震波 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反应谱理论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反应谱理论逐渐成为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方法,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这种方法已经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设计规范所采用。但是,由于地震产生机理和作用效果的复杂性,采用反应谱理论进行分析和设计与工程实践还存在很多与实际不相符合之处。此外,对于反应地震重要特性的时间问题,反应谱法也无能为力。 人工模拟地震波技术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结构抗震设计的技术手段,目前主要用于计算机模拟和特别重要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它能够通过模拟地震波的特性来用于对结构进行时程分析,是~种新兴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试验手段。 图2数值模拟结果2.3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得到瓦斯管承载力等数值如表2所示。 表2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 I研究方法承载力仆但a最大应变/%最大剪应力/SPaI数值模拟7.14O.0842160室内试验6.620.0964 3结语 通过对丁集煤矿瓦斯管材质和整体抗外压的试验研究以及数值模拟分析,可以获得如下重要结论: 1)通过对管材材质的试验研究表明:工作管材质采用Q345,尺寸为柘30rfllTl×14inln,能够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2)瓦斯管整体抗外压试验结果表明:工作管抗外压承载力为6,62MPa;通过大变形有限元数值计算,采用变形稳定性控制其承载力,结果为7.14MPa,两者数值十分接近,说明用文中方法模拟大直径瓦斯管的承载力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正来.瓦斯抽排钻孔定向技术的改进[J].安徽科技,2006(3):49—50. [2]汪东生.瓦斯抽排技术治理本煤层采空区瓦斯涌出的实践[J].煤矿安全,2006(1):13—15. [3]张敦伍,任胜杰.瓦斯抽排钻孔防偏斜实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8):67—68. [4]刘克功,范再良,赵新华.采空区瓦斯抽排法治理综放面瓦斯超限[J].煤,1998(2):48—50. Studyingonradialstabilitynumericalsimulationoflargepipeinmine TONGWen-lin Abstract:TheexperimentalandvaluesimulationmethodshavestudiedtheDingiicoalminelargediametergastubeundermechanicscharacter—istie.Resultindicated:thelargediametergastubeispresentedstabilityfailuremodelinencirclespressesshape,itssafetyfactorreaches3.0,itisdesignthelargediametergastubeandtheconstructpmvidesthereference. Keywords:largediametergastube,experimentalinlab,numericalsimulation,stabilityfailuremodel 收稿日期:2007.04.06 作者简介:邱玉国(1973。),男,工程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王玉富(1970.),男,工程师,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辽宁辽阳111000

反应谱与时程理论对比

反应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更直观的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阻尼、不同自振周期的单质点体系,在某一地震动时程作用下的最大反应,为该地震动的反应谱。 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αG 其中α为地震影响系数,即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最大反应加速度。另一方面地震影响系数也可视为作用在质点上的地震作用与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之比。 目前,反应谱分析法比较成熟,一些主要国家的抗震规范均将它作为基本设计方法。不过,它主要适合用于规则结构。对于不规则结构以及高层建筑,各国规范多要求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地震作用反应谱分析本质上是一种拟动力分析,它首先使用动力法计算质点地震响应,并使用统计的方法形成反应谱曲线,然后使用静力法进行结构分析。但它并不是结构真实的动力响应分析,只是对于结构动力响应最大值进行估算的近似方法,在线弹性范围内,反应谱分析法被认为是高效而且合理的方法。反应谱分为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基于不同周期结构相应峰值的大小,我们可以绘制结构速度及加速度的反应谱曲线。一般情况下,随着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曲线,速度反应谱为平直曲线,加速度反应谱为下降曲线,目前结构设计主要依据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短周期部分为快速上升曲线,并且在结构周期与场地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后面更大范围为逐渐下降阶段。峰值出现的时间与对应的结构周期和场地特征周期有关。一般来说结构自振周期的延长,地震作用将减小。当结构自振周期接近场地特征周期时,地震作用最大。 反应谱分析方法需要先求解一个方向地震作用响应,再基于三个正交方向的分量考虑结构总响应,即基于振型组合求解一个方向的地震响应,再基于方向组合求解结构总响应。 振型组合方法有SRSS法,CQC法。 1.SRSS法 SRSS法是平方和平方根法,这种方法假定所有最大模态值在统计上都是相互独立的,通过求各参与阵型的平方和平方根来进行组合。该法不考虑各振型间的藕联作用,实际上结构模态都是相互关联的,不可避免的存在藕联效应,对那些相邻周期几乎相等的结构,或者不规则结构不适用此法。《抗规》GB50011-2010规定的SRSS法为如下所示:

地震-结构设计讲解

0604-1地震

地震的震级只有一个,震中释放出来的地震能量是八级。地震的烈度有无穷个,靠近震中的烈度高。远离震中的烈度低。说一个房屋的抗震能力说能抗八度地震,不能说汶川新修的房子能抗9级地震。不能说级只能说度。 比如武汉6度地区,实际配筋计算是用4.45度来计算的。小震是50年一遇的地震。 上海市高层钢结构设计规范里有关设防烈度地震的规定,按设防烈度地震设计。中震是500年一遇的地震。 罕遇地震,1500年一遇的地震。 小震不坏靠配筋,中震可修靠层间位移角,大震不倒靠运气靠构造措施。比如箍筋135度弯钩。 小震,中震,大震的计算倍数大概。当甲方要求按照中震弹性配筋时可以放大2.8倍。 通过地面运动的加速度量来描述地震影响系数。这个加速度量和重力加速度有比例关系,比如6度区的0.05g 就是重力加速度的1/20,地面运动的最大值。

加速度峰值和地震影响系数代换公式,2.25就是。 0.348就是7度区多遇地震时程曲线计算的最大值。35 也可以反向代换,0.35m/s^2X2.25=0.08g=0.08x9.8m/s^2.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0.35可以通过时程曲线查到,时程曲线就是地震记录仪记录下来的那个杂乱无章的曲线,它有峰值,把那个峰值乘以2.25的放大系数。这个2.25是科学家拍出来的。然后除以重力加速度就得到了0.08这个数字。0.08就是规范里面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实际就是把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放大了2.25倍。 土越差地震反应越大。

描述一个杂乱无章的运动,就是按照它的运动特征不停的建立坐标轴。把坐标轴投影下来后再用 傅立叶逼近的思想来描述一个曲线。 震型是可以实测的,通过观测点测的频率可以测出来。实际测的频率和计算差的比较远。计算精 度很粗糙。 X轴所有振型叠加就是这个杂乱无章的空间运动在X轴上的投影。Y轴一样,扭转一样。最后把 各个叠加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空间形态。 振型还有正交性,因为正交的不相互影响。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为什么是连接起来的? 首先一个建筑的运动杂乱无章。但是首先做振型分解把T1给求出来了。有个软甲ansyls,做普 分析要求得每一个周期的量值,这个叫做振型分解。求出每一个自振周期之后,自振周期为T1的 极值直接在反应谱上就可以查到。这个普的来源,地球上所有的地震波的但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为 T1的结构,输进去得出他的极值。就是这样来的。反应谱的来源要说得出来。振型分解之后,在 反应谱上得出极值把这个极值拍脑袋拍一个组合,求出一个合力值。经得起推敲,因为每一个自振 周期在理论上都是最大值了。

结构地震反应及结构抗震问题探讨

结构地震反应及结构抗震若干问题探讨 罗金程 谢亚东 黄利民 (萍乡市公路管理局 萍乡 337055) 摘 要:介绍了结构线性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及原理,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同 时总结了土结相互作用问题并对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评价。从而对结构抗震有了较深入的认 识。 关键词:地震反应;土结作用;结构抗震 0 前 言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逐渐被人们所认知的。人类在地震灾害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而根本性的预防措施在于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结构抗震理论得到不断的进步和完善。它经历了静力理论、反应谱理论、直接动力分析理论和目前的概率弹塑性理论4个阶段。同时,土体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1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很多,下面主要介绍反应谱理论和时程反应分析法。 1.1 反应谱理论 反应谱理论其实又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理 论。目前结构抗震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法是线性的反应谱理论。我们通常就称之为反应谱理论。非线性反应谱理论在范立础的著作《桥梁抗震》里有较详细的论述。本文主要就线性反应谱理论进行介绍。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把结构物简化为离散体系,然后按振型分解为多个单自由度体系,用叠加来计算结构的反应(应力、应变)等。在地面振动的作用下,单自由度有阻尼体系振动方程为: 2 ()2()()()g u t u t u t u t ξωω++=- (1) 则质点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反应,速度反应以及绝对加速度反应为 ()0 1 ()()sin ()t t g d d u t u e t d ξωττωττω --=-? (2) ()0 ()()cos[()]t t g d d u t u e t d ξωτω τωτατω--=- -+? (3) 2()0 ()()()sin[()2]t t g g d d u t u t u e t d ξωτω τωτατω--+=-+? (4) ()u t 的最大绝对值称为位移反应谱;()u t 的 最大绝对值称为速度反应谱;()()g u t u t +的最大绝对值称为加速度反应谱。用式子来表示为 max ()D S u t = (5) max ()V S u t = (6) max ()()A g S u t u t =+ (7) 对于确定的阻尼比ξ,变动圆频率ω,就可以得到,,D V A S S S 曲线,即反应谱曲线。 因此,反应谱有以下两个基本特性: (1) 绝对刚性结构 ()0,D S ω→∞=()0,V S ω→∞=,max ()g A S u ω→∞= (2) 无限柔性结构 ,max (), D g S u ω→∞= ,max (),g V S u ω→∞= ()0A S ω→∞= 反应谱方法用于抗震设计首先就是地震动反应谱的确定,因此这一步工作只需进行一次,目前《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分了四种场地给出设计反应谱。此外,地震动能量主要集中在20Hz 以下的频带,激发的建筑结构反应的振动频率较低。应用反应谱法,只取少数几个低振型就可以求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同时,该理论变动力问题转化为拟静力问题,易于工程师所接受。在设计一般结构时是允许结构进入塑性状态,但反应谱理论只能计算线性反应,难以得到其真实的位移和内力;另外,反 应谱理论忽略了地震动时结构和土体间的相互作用;反应谱也并不是一次地震动作用下的反应谱,而是不同地震反应的包线。 1.2 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又称作动态分析法。它是将地震波段按时段进行数值化后,输入结构体系的振动微分方程,采用逐步积分法进行结构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计算出结构在整个强震时域中的振动状态过程,给出各个时刻各杆件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各杆件出现塑性铰的顺序。 我们知道运动微分方程的全增量形式

结构抗震理论发展

结构抗震理论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静力、反应谱和动力三个阶段。 (一)静力理论阶段 该理论认为,结构物所受的地震作用,可以简化为作用于结构的等效水平静力F,其大小等于结构重力荷载G乘以地震系数k,即: F = kG k为地震系数,其数值与结构动力特性无关,是根据多次地震灾害分析得出的,k≈1/10。 (二)反应谱理论阶段 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 kβ(T)G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 局限性: 1. 反应谱理论尽管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然而在结构设计中,它仍然把地震惯性力作为静力来对待,所以它只能称为准动力理论。 2. 表征地震动的三要素是振幅、频谱和持时。在制作反应谱过程中虽然考虑了其中的前两个要素,但始终未能反映地震动持续时间对结构破坏程度的重要影响。 3. 反应谱是根据弹性结构地震反应绘制的,引用反映结构延性的结构影响系数后,也只能笼统地给出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的结构整体最大地震反应,不能给出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更不能给出地震过程中各构件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的内力和变形状态,因而也就无法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 (三)动力理论阶段 即时程分析法。 规范描述 在《工程抗震术语标准》(JGJ/T 97-95)中的描述如下: 5.4.2.1 反应谱response spectrum 在给定的地震震动作用期间,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最大速度反应或最大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