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抄袭大家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抄袭大家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抄袭大家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抄袭大家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抄袭大家

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抄袭大家——司马迁、董仲舒、班固——谈谈中国文人的抄袭恶习来源问题


笔者是介于自然科技和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学人,笔者本身是吃自然科技饭的,也长期穿插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自然对两个不同学科的队伍中的一些治学习气也有一定的了解。笔者毫不讳言,笔者不太喜欢人文社会学科领域里好吹牛、好高骛远和好说大话的一些恶习,这也是笔者坚守自己自然科技人的原因。无可否认,自然科技领域里也有僵化、教条和不善创新的一些恶习,但是,相比之下,自然科技人终极还是比较实在。比如,抄袭这种恶习,自然科技领域里是基本上看不到的,即使有,其一旦被发现,当事人几乎是无地自容,他自己也会从此灰溜溜的。但是,大家看见了近年来中国人文社会学科领域里的情况了,一些人文学者尽管已经被确证剽窃,但是,你看看当事人和当事人身边的学者们,那是一个个都是打死不认账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赖皮样,看了,就让人恶心!

近年来,笔者有时候也在思考发问,即:为什么中国自然科技人少有剽窃?为什么中国人文社会学人的剽窃现象却又如此多呢?我想,大致有这样几个原因吧!

自然科技人,大多从进入高校起,无论是课堂作业、课堂设计还是进入社会以后的科技实践,他们的学习、工作程序决定了他们不太可能剽窃!比如,理工科的课堂作业和设计,无论你引证公式、定理和参数,你都必须注明式中来源,因为,你不注明,老师根本就无法批改你的作业!即使你参加工作了,你在进行科技实践的时候,你的单位中都是有“标准室”的!科技单位中的标准室,就相当于科技监察部门,你的设计图纸和课题任务书及其课题结论报告书,都必须经历标准室的审定,他们审定你的这些科技文件,那也是必须参照相关国际、国家、行业部委标准的,或者,必须根据你提供的参数来源进行审核,审核之后,这些复制的科技文件一律要被装订存档,随时可以被当事人自己和他人查看。所以,你想作假,你也几乎是没门路的!那么,科技领域里有没有剽窃呢?当然是有的,但是,那多半是模仿别人的设计,也就是测绘仿造,这样的测绘仿造,可以让你暂时领先,但是,却无法让你掌握领先的理论和核心技术,因此,这样的仿照往往是没有后劲的。所以,仿照,只可能发生在科技生产厂家和一般低级的科研单位之中,稍微大型的科研单位和高校,都是不愿意去仿造的,因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

至于科技文献之中的剽窃问题,当然也是有的。但是,在笔者看来,凡是在科技论文中搞剽窃的人,大凡脑袋有包块!因为,科技行业是隔行如隔山的,是狭窄的,一个行业,全国就那么几份科技杂志,阅读人数相当有限,甚至,全国内的该行业内的科技人几乎都互相认

识,你要剽窃,几下子就会被人发现的!所以,笔者凡是听到科技文献剽窃的事情,大凡都会想到剽窃者是不是有精神衰弱导致的智商低下的毛病。

但是,相比之下,中国文人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就不是这样的了。笔者曾经听闻过几个文科人讲述他们大学四年和研究生的学习情况,真是惊叹不已!他们说,他们进入专业基础课程以后,几乎就不上课了,大家经常聚会在一起吵闹争执各式各样的文化问题,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学习课程本身!笔者听了以后,立即就会想到自己当年做课堂作业时候的情况,那是几乎从早上就泡在实验室和绘图室及其图书馆之中的,一直到深夜都还回不了宿舍。

不过,话又说回来,文科与理工科的学习和工作情况的差异,并非就一定是文科人好抄袭的唯一原因。因为,笔者发现,中国古代的治学方法不当,或者说是中国的文科开源就没有把规矩兴好,也可能是导致了中国文科人好剽窃的重要原因。下面,笔者略举几例去说明。

司马迁的剽窃问题。

司马迁可谓称之为中国文史界人的祖师人物,也在中国文史领域内的威望极高。但是,历史上,司马迁的确是个公认的剽窃大家,这

个问题,中国史家是没有疑义的!

比如,《史记》52万言,恐怕一大半都是司马迁抄袭别人的作品。《汉书?司马迁传》的“赞”说:“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董仲舒的剽窃问题。

董仲舒,是中国儒家文人极端推崇的圣贤之一。但是,笔者阅读他的书籍,就发现,董仲舒这老头子的许多言论,好像都在哪里见过,后来才发现,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的许多观点和说法,几乎都来自于抄袭百家,特别是抄袭《韩非子》的特别多!

比如,今人都说董仲舒创造了天人感应和天人相副之说,其实,天人感应和天人相副之说,早就见于《韩非子》、《黄帝内经》、《淮南子》等了!笔者这里举一例对照说明

韩非子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与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也,故曰:‘生

之徒也十有三者。’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也。(《韩非子·解老》)

董仲舒说: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物<疒火>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疒火>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而人乃烂然有其文理,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人独题直立端尚正正当之,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当之,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韩非子说: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临渊而摇木,鸟惊而高,鱼恐而下。善张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而鱼已囊矣。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韩非子·说四》)

韩非子说: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

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韩非子·忠孝》

董仲舒说: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董仲舒说:天出至明,众知类也,其伏无不照也;地出至晦,星日为明不敢闇,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取之此。大礼之终也,臣子三年不敢当,虽当之,必称先君,必称先人,不敢贪至尊也。《春秋繁露·观德》

由此可见,董仲舒的三纲来源,就是来自于韩非子的君主专制法家思想。由此也可知,后人将董仲舒说成是儒家大师,恐怕是不妥当的,这就犹如你再怎么仿照某一机器的那样,你的机器的功能还是母本的。所以,董仲舒应该归属于法家。或者说,至少董仲舒不是朱熹判断的“汉儒最纯者莫如董仲舒。”(《朱子语类》卷87)

班固的剽窃问题。

说起《汉书》,人们都会说其是东汉班固的作品。但是,班固是个剽窃大家,早就被人所知晓了,比如,《颜氏家训?文章》中就有“班固盗窃父史”一说。

班固(32年——92年),班固出生在今陕西扶风的一个平民人家,父亲班彪曾经在东汉初期出任过短暂时间的徐县令,后就回家著作汉史。班彪(3年——54年),父亲班稚,曾经出任过西汉晚期的外任都尉职,也曾经是扬雄的黄门侍郎同事,与扬雄关系极好;王莽新朝灭亡的时候,班彪才20岁,他流落江湖多年。班彪在王莽新朝时代当过太学生,他可能是扬雄的学生。

班彪父子,虽然也是官宦家后代,但是,他们父子二人并非学官世家,他们班氏家族也没有任何渠道和可能收集到西汉的大量宫廷官方文件。但是,大家看看《汉书》中大量的宫廷官方文件,那是一般的白丁人物无论如何都收集不到到手的!况且,23年王莽新朝灭亡的时候,长安图书馆也全部被农民乱军焚毁。

既然如此,那么,白丁的班彪、班固父子的《汉书》是怎么著作成的呢?这桩历史天大疑案,曾经被班彪的学生王充揭露过,王充说:“司马子长纪黄帝以至孝武,扬子云录宣帝以至哀、平。”(《论衡?须颂篇》)

由此可见,早在东汉时代,王充就一语道破了《汉书》的真正作者,是蜀人扬雄的《续太史公书》,也就是说,东汉末期的王莽新朝时代,中散大夫的扬子云(扬雄)就已经著作成功了《续太史公书》,其中,就遗留有大量的西汉宫廷官方文档,这,就是为什么今人可以

从《汉书》中发现大量宫廷和官方的文劄的缘故。因为,西汉后期,能够进入西汉图书馆和文秘馆的“石渠阁,天禄阁”的人,除开著名学者的扬雄和新朝国师的刘歆,就没有其他人了!

这就是说,《汉书》的第一作者,是蜀人扬雄,这是有明确史载的,唐朝刘知几的《史通》也对此就明确说法。

那么,为什么后世之人就会说《汉书》是班固所著作的呢?这是因为,王充虽然是班固的师哥,但是,王充的《论衡》出来以后,由于其书宗旨与东汉班固等人的《白虎通义》有冲突,因此,王充的《论衡》早在东汉时代就被打入另类了,这样,班彪的学生和班固师哥的王充在《论衡》中说明的《汉书》第一作者是扬雄的证词,也就长期被儒生们忽视了。如此,这桩天大的史学冤案,也就至今还没有昭雪了。

大家试想,既然司马迁、董仲舒、班固等人的剽窃是那么铁证如山,也不影响他们的大文豪和大儒的地位,如此,东汉以降的“文化小偷,文化大盗”也就多如牛毛了!

中国文人的剽窃,应该追根寻源挖病灶!

16:252010-7-22


;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然而,“闯关东”同历史上许多移民活动一样,移民迁徙活动极大地促进的中华大地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对民族团结和和融合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

图说地理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典型例题】 (2016?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 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 ②指搬运作用 C. ③指成岩作用 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思维过程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AD 2.AC 练习: (2015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测试)下图中a图是香港西贡国家地质公园滨海地带火山海蚀地貌玄武岩石柱群景观,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图中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可能属于b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变质岩 2.导致a图玄武岩石柱断面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三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2.(4分)《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4分)表: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17.3% 20~13010374.1% 131~300107.2% 300以上2 1.4% 小计139100% 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4.(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5.(4分)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6.(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7.(4分)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8.(4分)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中国古代圣人一览表

中国古代圣人一览表 旧指品德智慧极高的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如孔子在汉以后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又如: 画圣——吴道子 医圣——张仲景 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 武圣——姜子牙,关羽,岳飞,项羽(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其实中国人在清朝以前真正最崇拜武圣人是关羽和岳飞,但因为什么岳飞一 直属于民间武圣人,主要是明朝小说三国演义把大部分关羽事件夸大,而且明政府就一直加封关羽职位,到了清朝忌讳岳飞是抗金名将,更大肆宣扬,加封关羽为武圣人.在岳飞之前最崇拜的武圣人是项羽). 酒圣——杜康 史圣——司马迁 文圣——欧阳修 乐圣——李龟年 茶圣——陆羽 棋圣——黄龙士 曲圣——关汉卿 诗圣——杜甫 词圣——苏轼 佛家圣人——释迦牟尼 道家圣人——老子(李耳) 儒家五圣: 至圣——孔子(孔丘) 复圣——颜渊(颜回) 宗圣——曾子(曾参) 述圣——子思 亚圣——孟子 历史上说中国古代有"十圣",但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以下十位: 至圣孔子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汉以后,孔子的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后世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号称“至圣先师”。

亚圣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正宗继承者,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尊为“亚圣”。 诗圣杜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河南巩县人。我国唐代伟大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的诗歌。因为他的诗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所以尊为“诗史”、“诗圣”。 词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宋代著名的词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词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以往的词内容狭隘,他扩展了词的内容。他写的词笔力纵横、豪迈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故被尊为“词圣” 酒圣杜康杜康又名少康,字仲宇,夏朝人。相传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杜康作为酒的始造者,开辟了源远流长的华夏酒文化的源头。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故而后人称之为“酒圣” 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人称“王右丞”,东晋山东临沂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吸取了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创立了独特的风格。他写的楷书,进一步摆脱了隶法的形迹,达到了独立完美的境地,人们称赞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公认他为“书圣”。 画圣吴道子吴道子名道玄,唐代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的画立体感很强,擅长画人物,用朱粉的厚薄来表现骨肉的高低起伏,如同塑像一样真实。又善于画佛像,形象逼真,人物的衣带子飘飘若飞,有“吴带当风”之誉,后世尊他为“画圣”。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阐述的“辩证论治”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所以后人尊他为“医圣”。 药圣孙思邈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其所著的《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故后人称之为“药王”,“真人”,“药圣”。 茶圣陆羽陆羽字鸿渐,号东冈子,唐代夏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他不慕荣华,毕生研究茶事,终于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从而开茶叶研究的先河,所以后人誉他为“茶神”、“茶圣”。 -------------------------------------------------- 除了以上的“十圣”以外,还有不少人被后世称作“圣人”:

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3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新课标卷Ⅲ)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5.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改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届高考地理第一轮考点知识复习教案精修订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届高考地理第一轮 考点知识复习教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4.大气受热过程。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7.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8.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解读 1.结合景观图或区域图示,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2.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现实,以等值线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风向图为载体,考查等压线的判读、热力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结合特定条件下气象数据或气象图像资料,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判别、特点及其影响。4.结合区域判读或有关资料,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________,实线N:________。 名 称 特征界面 A层 ___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 ____千米 a______ b古 登堡界面

_ B层___ _ 厚度约2 800千米,上 部存在c____________, 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C+D 层 地 核 分C外核、D内核 2. (1)构成:地壳与__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字母____。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巧学速记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 类型形成常见岩石 A____ ____ 岩 侵入 岩 岩浆侵入 ______________冷凝 形成 花岗岩 喷出 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 成 _________ B________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 碎屑物质经搬运、堆 积、固结成岩形成 ________、砂岩、 页岩 C________岩高温高压下原有岩石 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 改变而形成 ________、板岩、 片麻岩 2. 地质作用 ?? ? ??a表示 b+c表示外力作用 d表示 e表示 3.循环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全国2013年10月自学考试0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学界把一些不属于 ...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A)0-6 A.文化内涵 B.文化现象 C.文化事象 D.文化产品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 期上起西周,下迄(D)1-17 A.秦末 B.两汉 C.唐末 D.明初 3.在二十四正史中,较为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在太史公司马迁《史 记》一书中的(C)1-26 A.《滑稽列传》 B.《秦始皇本纪》 C.《货殖列传》 D.《游侠列传》 4.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基调是(B)1-20 A.和睦 B.统一 C.和平 D.友好 5.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A)2-34 A.五六千年之久 B.四五千年之久 C.三四千年之久 D.二三千年之久 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B)2-43 A.渔业 B.农业 C.林业 D.手工业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 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 物质循环。 知 识 体 系 考纲解读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 划分及其特点。2.理解三 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特点。 3.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 过程,理解其地理意义。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横波,实线N:纵波。 分类传播特点

考点应用 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所通过物质的状态传播速度共同点 地震波纵波(P)固体、液体、气体较快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 性质而变化 横波(S)固体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不连续 面 深度 (km) 地震波的速度变 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 2 900 (纵波和横波速 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 下降,横波消失)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举例分析最薄最厚处的地壳)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 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 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地核外核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 很大 解读图文详解P41 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比缺少硅铝层,密度更大。2.岩石圈 (1)构成: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考点应用 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2)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 A.两极地区的夜空看到极光 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D.产生“磁暴”现象 [误区警示] 地壳与岩石圈的比较

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圣人

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圣人” 圣人可汗:隋文帝杨坚传奇(2012-03-06) 孔子行记:一代圣人的成长轨迹(2012-02-29) 孔丘,孔老二,字仲尼,鲁国人,是春秋时代的著名的家和教育家。美军仅海外基地多达750个中国没有差距很大(2012-03-11) 希拉里要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崛起符世界利益(2012-03-11) 连载《谜藏》悬疑探险解开历史和宗教那些鲜为人知的谜团(2012-03-11) 随风飘散的历史碎片(2012-03-11) 刘备太虚伪(2012-03-10) 佛教道德让可怜的老百姓逆来顺受,是非常虚伪的不要脸(2012-02-29) 中国历史上历朝明君的反贪手段(2012-03-10) 中国历史的四次毁灭-六国,陈,宋,明(2012-03-09) 首曝09年中国最虚伪明星組圖(图)(2009-11-14) 在中国最虚伪的5个字(2009-04-05)他被后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捧上了天有的统治者神吹他是万世师表,有的学术家则瞎捧他是伟大的圣人 孔丘虽然个别的,少量的言论有一定的文化和真理价值,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名言对后人的教育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从其整体而言,从其历史作用而言,尤其是从他以及他的徒子徒孙炮制的一系列谬论,对中华民族的祸害而言,他是一只残酷杀害革新者的反动剥削阶级的鹰犬;是一个开历史倒车的急先锋;是一个毒害的精神麻醉巫师;是一个典型的企图永远奴役的反革命、反科学、反人权、反自由的官迷;孔丘作为剥削阶级的精神领袖和毒害的精神麻醉师,已经并将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必须彻底的打倒之,具体分析如下: 1.屠杀邵正卯 邵正卯,春秋时代的鲁国大夫,他和孔子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孔老二还亲自去他的私塾听过他的课,是一个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知识广博,政治积极进取的有志青年然而,在他刚刚上任不过七天的时间里,就被孔老二以残酷的手段将其血腥的镇压了,还被送到菜市口上暴尸三日以警戒世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孔老二给他列出五条莫须有的罪状来:心达而险(通晓古今之变,敢于革命)、

山西省2019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山西省2019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 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羸政时,铸“半两”意在 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________ B. 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C.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________ D. 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 2. 据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区,永乐年间该地区乡村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吋增至8处;建宁县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材料反映了 A. 明朝地方行政机构钉所发展________ B. 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________ D. 江南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影响不大 3. 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洪秀全“毁孔庙,焚烧儒家经典”,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_______ B. 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C.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________ D. 文化氛圃凼拮跃转为沉闷 4. 下图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e zhi),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据此说明

A. 法权神圣不可侵犯________ B.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 神权为王权服务________ D. 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 5. l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同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 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这反映了 A. 徐同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________ B. 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 C. 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________ D. 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 6.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这反映 了 A. 近代中W工业地E发展不平衡________ B. 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差异 C. 近代新兴力景南方多于北方________ D. 近代中国工业兴起于南方 7. 下表分别为1940年12月25日刊登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第―卷第十二期上和 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战史室编写的《平北治安战》中关于抗战时期,百团大战中日双 方统计的日方伤亡情况p 8. 中方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日方伤1719人,亡302人,皇协军失踪1202人。 这一差异说明 A. 中方的统计数据相对接近事实________ B. 日方减少伤亡数字以鼓舞士气 C. 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________ D. 双方的统计与各自的立场有关 9. 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 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是 A. 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________ B. 中美关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出发点 C. 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________ D. 中俄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主 要因素 10. 下图为今西方的法院随处可见的女祌雕像,沿用了古罗马的造型,紧闭双眼,一手 持剑,一手持天剑,这一雕像体现的西方理念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岩石圈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联系各种地质作用来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但不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与相应的地质作用。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课标,在落实“运用示意图说明”的要求时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则需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要表现出循环的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这一部分的内容从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角度叙述了地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本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和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从圈层的角度来分析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物质的运动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打好基础。 我所教的高一学生基础一般,对于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掌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于课外的一些地理现象关注的比较少,但是由于房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可以提供学生一些直观的材料,比如说沉积岩、变质岩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实地资料的补充,学生对于岩浆活动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地质作用了解较少,虽然经过前一节的学习,但是学生对于将地质作用应用到岩石间的转化过程上还是会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物质循环意识的建立比较困难。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有兴趣探索自然环境的一些规律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应的地理现象。 学生对于地理概念上容易混淆,因此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定义要做以解释和区分,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图片和大理石产地的学生介绍并观看动画演示了解岩石分类和成因。 学生通过游戏演示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绘制简要的示意图并叙述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分析:“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课的课标基本要求,因此运用书中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受自己的归纳理解能力的限制,自行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2019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 A. 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B. 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 C. 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 D. 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周人认为天命无常,只选有德,顺应民意,民意即天命,反对商王是唯一可感应鬼神,受命于天的观点,其目的在于说明武王伐纣是顺天应民和新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B与材料无关,C项“从未”说法绝对,D项“根源”违背史实,商亡于暴政,只有A项正确。 【点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在继承中发展创新。从神本到民本,说明政治理念的进步。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 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收入。A项只符合汉初,C、D项“兼并”、“改善质量”不能通过增加人口实现,所以B项是正确的答案。 【点睛】在农业社会里,人口即劳动力问题是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重要环节。

3.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B. 农耕文明的繁荣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 棉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与银米价相比较,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通人的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发展,A项结果是国际市场狭小,与国内物价关系不大,B、C项“农耕繁荣”、“作物种植”与绢价下降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所以D项是正确答案。 4.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 B. 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C. 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 D. 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代严格限制"商业"戏园,说明忌惮商业文艺影响其统治,达官贵人“城外看戏”说明艺术魅力巨大。材料无关矛盾缓和,A项错,戏剧不等于启蒙思想,当时文化专制仍旧盛行,BD两项有违史实,只有C项符合题意。 【点睛】利用明清时代特征,分析社会生活变化与中国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 5.成书于1876年的《沪游杂记》有这样的记载:“外国人涉讼,两造均请讼师上堂,彼此争辩,理屈者则俯首无词。然后,官为断结。如中外涉讼,华人亦请外国讼师”。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西方法制思想深入人心 B. 中西司法制度理念存在不同

中国的三十四位“圣人”,你知道几位-

中国的三十四位“圣人”,你知道几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发展史,出现了无数名冠翘楚的历史圣人,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全人类的精英典范和宝贵财富。 提到圣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孔子他老人家。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圣人,他们因为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必须是开创性的),且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因此,被称为圣人。《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关于圣人的描绘:“才德全尽谓之圣人”。由此可见,一个人必须德行、才能都得到世人的认可,才能够称之为圣人。 历史圣人深受中国人的敬仰,也被世界人民所尊崇,在绘画及国家名片”邮

票”、”钱币”中多有表现。那么,从古到今,中国到底有多少位圣人呢?他们又是因何成圣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民族史上的各位圣人吧! 一、大圣(老圣) 老子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dan)。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是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因为孔子曾数次问礼、求道于老子。因此,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紫气东来三千里,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文圣(至圣)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

中国古代史期中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史期中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与禹无关的是() A.治水有功B.以世袭来继承王位C.建立夏朝D.定都于阳城 2.下列关于商朝历史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殷是商朝前期的都城B.殷是商朝后期的都城 C.迁殷使商统治不稳固D.二里头文化反映商代 3.西周统治者实行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共同目的是为了() A.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B.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 C.巩固奴隶制的统治D.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4.据《史记》记载,周厉王“暴虐侈傲”,引起国人暴动,“厉王出奔”,西周政权出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外地,这是() A.公元前855年B.公元前854年C.公元前828年D.公元前827年 5 下列关于西周井田制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西周奴隶制的土地制度B.因耕地阡陌纵横而称为井田 C.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D.受田农民负担十分沉重 6.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生产部门是() A.青铜铸造业 B.畜牧业C.农业D.工商业 7.下列关于商周时期农作物品种的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后来习称的“五谷”都是这时育成的 B.后来习称的“五谷”这时都已种植了 C.这时人们把全部农作物称为“五谷”D.这时的“五谷”已包括后世所有品种 8.据历史记载:“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的目的是() 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B.促进诸侯国间的交流 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D.尊崇周王的最高地位 9.春秋后期的霸主是() A.齐桓公和郑庄公B.晋文公和楚庄王C.秦穆公和宋襄公 D.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10.下列战役发生在今天山西境内的是() A.晋楚城濮之战 B.晋楚邲之战C.齐魏桂陵之战 D.秦赵长平之战 11.著名的都江堰是() A.航运水道工程B.防洪灌溉综合工程C.灌溉渠道工程D.防御体系的一部分12.春秋时,齐国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其实质是() A.确立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B.巩固与维护周王的所有权 C.承认私田主人土地所有制 D.打击高利贷者与商人利益 13.下列先秦诸子典籍中,其内容包括较多物理学知识的是() A.《论语》B.《墨子》C.《荀子》D.《庄子》 14.鲁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诸侯国,以文化昌盛著称。下列各项文化成就,与鲁国有关的是() ①孔子兴办私学②老子担任史官③记载哈雷彗星④曾侯乙墓编钟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 15.《诗经》中的“国风”是() A.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民歌B.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辞 C.商周时期宗庙祭祀舞曲D.商周时的政治讽刺诗 16. 在中医“四诊法”中,战国名医扁鹊最突出的是() A.善于望气色 B.善于听声音 C.善于问病 D. 善于切脉

(完整版)高考地理专项:岩石圈物质循环练习题

(六)岩石圈物质循环 【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岩石。 2、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演练探究】 1、请阅读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图,思考下列问题: (1)在横线上,填出促使岩浆与岩石 相互转化的环节。 A、B、 C、D、 E、 (2)上述环节中,BE属于作 用,ACD属于作用。 【拓展巩固】 1、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A、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 B、是地壳运动内力作用的结果 C、是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结果 D、都受岩浆活动的影响 2、三大类岩石的划分依据是() A、分布规律 B、利用类型 C、形成原因 D、埋藏条件 3、下列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A、花岗岩 B、石灰岩 C、板岩 D、大理岩 4、江西“三清山”常见到的球状花岗岩的成因是() A、侵蚀作用 B、风化作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分析判断5—7题:

5、有关图示各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沉积岩 B、②—喷出岩 C、④—火山岩 D、⑤—岩浆 6、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能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A、③②④③ B、③④①③ C、③①④③ D、②④①⑤ 7、从地质条件看,下列各处可能形成的相应矿床是() A、①—天然气 B、②—煤炭 C、④—石灰岩 D、⑥—石油 8、下列有关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岩浆岩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B、三大类岩石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都可以形成沉积岩 C、变质岩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D、变质岩是位于地壳深处的一种岩石 9、三大类岩石形成的物质来源分别是() A、岩浆岩—下地幔 B、沉积岩—风化壳 C、变质岩—岩浆岩 D、变质岩—下地幔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石灰岩是岩浆岩,大理岩是沉积岩 ②石灰岩是在浅海环境中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 ③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 ④石灰岩是矿产,大理岩不是矿产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下列各组矿物中,均属于常见造岩矿物的是( ) A、石英、长石 B、蓝宝石、方解石 C、花岗岩、石英岩 D、石墨、石灰岩 12、读图回答: (1)A是___________岩,B是___________岩,它们是 活动经过_______后形成的。C是___________岩,它是在

历史必修三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梳理】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井田制趋向瓦解、趋向崩溃、士受到重用并提出本阶层主张;的创办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形成了诸子百家。 (2)主要流派 儒家: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主张实行“”、提出“”;荀子主张施政。 道家:老子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顺应自然,提出“”的政治主张。 法家:韩非子主张和建立制度。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 影响: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和的需要。 (2)儒学成为正统 措施:起用儒学家参政,以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和郡县学。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和中国的主流。 3.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格物致知”;朱熹特别强调“,”。 (2)陆王心学: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提出“”和“知行合一”。(3)理学影响 消极影响:用纲常伦理约束人们,维护,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积极影响:注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政治上的渐趋衰落;经济上产生;文化上钳制了思想。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离经叛道的异端:认为是非标准应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的是非为标准,挑战正统思想。 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的民主思想;经济主张。 顾炎武:提出思想,主张到中求真知。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认为世界是的,物质是可知的;物质是的,运动是绝

教案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课程辅导学案教学课题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圈的三种岩石类型 2、掌握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并能看懂各类示意图 重点难点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和转换 2、读懂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教学内容一、回顾(1min)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的范围=上地幔顶部+地壳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6min) 1.岩浆岩 成因: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常见岩石:花岗岩()、玄武岩() 侵入岩和喷出岩成因上的区别? 【备注】 注意岩石圈 的范围。 记住三种岩

1.填图:填出图中岩石的类型名称。 2.分析:分析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作用。 A、冷却凝固 B、 C、 D、重熔再生 3.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就是从岩浆形成各种,又形成新的过程。 【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断应牢记的“窍门” 1.从岩浆开始到岩浆结束,能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该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该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定为岩浆。 3.箭头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有两种可能:岩浆和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例题2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 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2~3题。 2.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判断循环图 中的岩石类 型和相关的 地质作用

3. 4.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____。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