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乳腺癌术后病理中除描述有肿瘤具体分类名称、肿瘤大小、各切缘是否切除干净、淋巴结转移部位和数目以及血管淋巴管内和其他组织中有无侵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可以提示预后的免疫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以下是各医院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常用免疫指标以及对它们的解读,仅供参考:

ER:雌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加号越多越好。

PR:孕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两者同时阳性预后最好,如一个阳性一个阴性中,雌激素阳性要好于孕激素阳性。两者都是阴性预后不好。阳性者可以术后或术前使用内分泌治疗。

Her-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一种原癌基因。它的过度表达即出现加号表明患者预后不好。同时也提示患者易于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和上述两种激素受体可能缺乏。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可增高,其表达与乳腺癌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但Fish检测两个加号以上者有进行生物靶向治疗的可能。即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以上三个都是阴性患者,医学上目前被叫做“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缺乏药物治疗。

E-Cadherin:E-钙粘附蛋白是钙粘附蛋白分子家族中跨膜蛋白亚型的一种,集中表达在粘着连接,对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极性、形态和组织结构起重要作用。它的高表达表明预后良好。

Ki-67index:是反应细胞增殖的一种增殖抗原,它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数值越高预后越不好。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预示预后不良。P53突变率高的乳腺癌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

CK5/6:是一种细胞角蛋白,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阳性预后差。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也是阳性提示临床预后差。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提示预后差。

TOP-II:DNA拓扑异构酶II,高表达提示肿瘤增殖和恶性度较高。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预后不好。

P170:是一种多药耐药基因,它的过度表达不利于治疗。

nm23:是一种与恶性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为乳腺癌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Her-1:和前面的Her-2类似,阳性不好。

DNA倍体:非整倍体预示肿瘤发生。

CD44V6:是一种蛋白,高表达提示预后较差。

Ck14、Ck17和CK7:与前面的Ck5/6有类似参考标准。

Bcl-2:是一种抑凋亡基因,它的阳性表达提示肿瘤分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少。

PS2:在预测内分泌治疗反应方面,PS2比ER测定可能更有用,PS2的表达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反应的最好指标。

P63:P63基因本身是一个抑癌基因,P63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检测可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Calponin:在乳腺正常组、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中,几乎所有的肌上皮细胞表达P63、α-SMA和Calponin,而所有的腺上皮细胞3种抗体均为阴性;有助于判断浸润癌、原位癌及不典型增生。

SMA(smooth muscle actin):平滑肌肌动蛋白是可靠的标记抗体。从乳腺正常组织、良性病变到原位癌,早期浸润和浸润性癌,它的消失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

Cyclin D1:Cyclin D1的高表达可能在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乳腺癌中高表达的临床意义是:Cyclin D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及腋淋巴结转移相关。

COX-2(cyclooxygenase-2):乳腺癌组织中存在COX-2的表达。COX-2可能是临床评价病人预后、识别术后复发的高危险性病人很有实用价值的指标。

能起着重要作用;P120膜与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生和发展更为密切。

如何看懂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

如何看懂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 很多乳腺癌患者和家属都苦于看不懂乳腺癌常见的免疫组化指标而无法对医生的治疗进行判断,今天海南亚洲制药集团的小编就这个问题为您详细阐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乳腺癌主要有手术、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现代中药治疗等手段,临床必须根据病期早晚,选择不同方法联合应用,选择合理时,比单一方法疗效好。近年来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h2(最佳含量16.2%)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的能力最强,是人参皂苷中的最主要抗癌活性成分。人参皂苷Rh2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癌细胞分化凋亡对多种肿瘤有效,也为应用于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武器。 乳腺癌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就是说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依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刺激,雌孕激素通过与乳腺癌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免疫组化表现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PR的形成直接受ER的控制和调节,故PR阳性的乳腺癌,ER大多为阳性。但有些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其受体系统保留很少或完全丧失,不能再作为激素的靶细胞,其生长不再受激素的控制与调节,表现为ER阴性乳腺癌。 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 临床上可以通过对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检测,得出肿瘤细胞内激素受体含量的水平,从而提示乳腺癌的预后信息和指导内分泌治疗。据报道高分化肿瘤或临床分期较低的肿瘤ER、PR更可能阳性;乳腺癌ER阳性率约为50%~80%,PR阳性率约为50%。ER及PR阳性肿瘤对内分泌治疗反应性高,有效率达55%~60%,受体阴性者有效率5%~8%。ER和(或)PR阳性患者较ER和(或)PR阴性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调节蛋白PS2 雌激素调节蛋白PS2是由激素依赖细胞分泌的,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起作用,是预测乳腺癌预后和内分泌治疗疗效的另一项重要指标。通常ER阳性乳腺癌细胞,PS2也呈现高水平表达。PS2在乳腺癌表达的阳性率在43%~58%之间。PS2与ER表达的正相关性,在绝经前的妇女(50岁以下)表现更为明显。PS2(+)ER(+)病例大约占83%,很少ER(-)和PR(-),而PS2(+)(约4%)。作为乳腺癌抗雌激素治疗预测指标,PS2可能优于ER、PR,若三者结合则可达到满意的预测效果。 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预后指标PS2 PS2作为预后指标,对无淋巴结转移者的意义尤为重要。No(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在采取单纯手术治疗的情况下,约20%~30%的患者会复发。有研究发现,PS2阳性与阴性两组在N0患者复发率相差31%,死亡率相差13%。因此PS2成为确定N0组患者属于危险组或非危险组的参考指标之一。PS2检测对淋巴结阳性(N+)患者也同样可分成危险组和非危险组,两组预后差别非常明显。乳腺癌ER(-)、PR(-)、PS2(-)的患者预后差,治疗失败率为83%,5年存活率仅为41%。 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标记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Ki67 Ki67是一种标记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其功能与有丝分裂密切相关,在细胞增殖中是不可少的,阳性说明癌细胞增殖活跃。Ki67的监测多用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及恶性程度,也用于探讨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方式、复发、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 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 细胞周期是由细胞周期素(cyclin)、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CDK)和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抑制蛋白(CKI)来进行调控的。不同时相(G1、S、G2、M)间存在关键的调控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 与特定的CDK结合构成复合体,可在G1/S 交界处将信号转导途径与细胞周期调控联系起来,完成各个时期的转换。其过度表达可缩短G1 期,并减少对生长因子的依赖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得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技术就是以免疫学得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得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其就是在医学得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得作用,对疾病尤其就是肿瘤得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得研究提供了强有力得手段、免疫组化技术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 在酶标法得基础上发明得,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与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病例得诊断与鉴别诊断。随着新技术得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得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得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由于抗体较昂贵,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与病种不同选择不同得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得诊断起到重要得辅助作用、对病人得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得意义。 一、目前常用得抗体分四大类 1。上皮性标记物:CKhigh(AE3), CK low,CK-pan,CK19,CK7, CK20,EMA,CEA,-CA 15-3,SCLC , E—Caldeherin,CA125, Tg(甲状腺球蛋白) ,TTF—1?AFP。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就是恶性肿瘤,就就是癌2?.间叶组织标记物:SMA ,Desmin,Vimentin,Lysozyme,AACT, CD68 MyoD1,CD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就是恶性肿瘤,就就是肉瘤、3?、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 ,Synaptophysin,NSE,S-100:NF (神经纤维丝蛋白),GFAP,CD99,CD56、 4淋巴细胞标志物: T cell标记物:CD3, CD45RO, CD43,CD5, CD8,CD4,ALK,GranmB , CD56 。?Bcell标记物:CD—20 ,CD79a,CD23, CD10,Kappa ,Lambda CD21CD38 ,CyclinD1 ,Bcl—2。?其它:LCA,CD15,CD30,MPO,CD34,TdT,这些抗体用于淋巴瘤33个亚型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目前开展得系列检查与意义 1。乳腺癌五项(ER、PR、C—erbB-2(Her-2)、Ki—67、P53) ER、PR阳性,90%得病人对三苯氧胺类药物疗效好。C-erbB-2阳性(2+—3+)可服用抗Her—2基因药物。如果ER与PR均阴性,C-erbB-2强阳性预示预后不好。 Ki—67就是细胞生长指数,代表细胞周期中除G0期以外得细胞生长速度。Ki—67值越高表明肿瘤细胞生长越快,预后越不好。P53就是广谱致癌基因,在许多肿瘤中都有表达,表达值越高预后越不好。据报道,国际上目前有抗P53基因阳性得药物用于治疗肿瘤。 2。垂体腺瘤功能六项检查 LH( 促黄体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TSH( 促甲状腺素),PR L(泌乳素)GH(生长激素) 。根据某一种抗体阳性表达进行术后药物治疗。 3.恶性肿瘤得Ki—67与P53常规检查 目前得研究表明,大部肿瘤得复发、转移取决于Ki—67值与P53值,而与肿瘤得组织得分型关系不就是十分密切,如中分化腺癌,如果Ki-67与P53值超过50%,预后不佳,相反,如肿瘤得组织分型为低分化腺癌,而Ki-67与P53值较低,预后也会较中分化或高分化癌得预后稍好。4?.GIST(胃肠道间质瘤)与EGIST(胃肠道外间质瘤)得诊断?GIST就是90年代新发现得肿瘤,过去均诊断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现在经过一组免疫组化可将其诊断,GIST得生物学形为一般无良性,因为小于2cm得GIST偶而也有转移。其良恶性程度取决于肿瘤得大小与核分裂像,国际确定GI ST侵袭行为危险性得推荐方案如下: 危险程度大小核分裂数?很低〈2cm <5/50HPF?低2-5cm〈5/50HPF 中等<5cm5-10cm 6—10/50HPF〈5/50HPF?高〉5cm>10cm不计>5/50HPF不计>10/50HPF?GIST得免疫组化结果为:CD117(+)、CD34(±)、S—100(±)Actin(±)、Desmin(—)、CD117阳性可用格林卫治疗,且效果较好。

乳腺癌病理切片

乳腺癌病理切片 发表时间:2019-09-23T09:30:41.3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0期作者:符亚君 [导读] 从医学视角来讲,乳腺是由内分泌系统调节,从汗腺变化而来,尚未生育的女性乳腺是由圆锥盘状的腺性组织构成,包裹在脂肪之中成为乳房的形状。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民医院 638400 从医学视角来讲,乳腺是由内分泌系统调节,从汗腺变化而来,尚未生育的女性乳腺是由圆锥盘状的腺性组织构成,包裹在脂肪之中成为乳房的形状。乳腺由数叶构成,由独立的导管排出液体,导管在乳头会合。怀孕使得叶周围的细胞增加,分娩时释出激素,因而开始泌乳。泌乳结束时,乳腺回复到几乎和怀孕之前一样的状态。更年期后,乳腺萎缩,大部分由结缔组织和脂肪取代。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指乳腺的恶性肿瘤,所谓的“恶性肿瘤”是无法控制的异常细胞增生,恶性肿瘤细胞和组织具有异常的生长速度、形状和大小以及功能。恶性肿瘤可以从一个局部的肿瘤发展到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和癌细胞转移。这种恶性的生长模式把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区分开。恶性肿瘤可以根据期(即病的严重程度)来划分。阶段和病的严重程度都会影响到存活的机会。基因因素和免疫状况影响易患疾病性。激素、病毒、吸烟、饮食和辐射都有可能引发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可以在几乎任何组织中生长,包括血液。当癌细胞转移时,它仍然是一个具有最初病变组织的细胞。早期诊断和治疗增加了治愈的机会,治疗方式可以包括化学疗法、手术和放射疗法。相比而言,乳腺癌易患者包括有家族病史、机体受雌激素影响的时间过长者、高龄产妇(30岁以后)、肥胖者、酗酒者。而且,乳腺癌多为腺癌,一旦发现乳房有任何肿块都应作详细检查,因为都有可能是癌。癌性肿块的治疗为乳房切除,有时仅为切除肿块,再实施放射疗法,后者对早期乳腺癌的疗效一如乳房切除术,术后有时施以放射疗法、卵巢或者上腺切除或用激素等化疗药物。所谓的放射疗法(radiation therapy)是利用辐射源来治疗或者缓解疾病,通常用于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是用电离辐射来破坏疾病细胞,因为辐射对快速生长的癌细胞作用最大。然而,辐射也会引起癌症或者辐射损伤(暴露在电离辐射中造成的组织损伤,细胞再生力强的组织例如皮肤、胃或者肠的内壁以及骨髓对辐射最敏感,后两种组织受到高剂量的辐射会造成辐射病,几个小时后头晕和恶心会消退。在肠道受辐射的情况下,随之会出现腹痛、发烧和腹泻,导致脱发和致命的类似休克的状态。在骨髓受到辐射后,会出现发烧、虚弱、脱发、感染以及出血。在严重的情况下,由于感染或者不可控制的出血会导致思维。低辐射剂量会造成癌症,诱发白血病,加重乳腺癌的病情,有的疾病几年后才发作,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控制),所以不适用于良性肿瘤。其他并发症包括头晕、脱发、体重减轻以及虚弱。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有时可以把放射性物质植入肿瘤。外部辐射疗法一般在几个月内作10到20个疗程,可以在手术切除后进行,或者在不可能做手术的情况下使用。外部源比植入的源可以对体内深处的肿瘤提供更大的照射剂量,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可用来缓解炎症。 此外,在诊治乳腺癌的过程中,应做好X线检查、超声波现象检查、热图像检查与CT检查工作。根据检查结果确定病情,准确分析细胞情况,做好病理会诊报告。如果乳腺癌病理切片呈阴性,则意味着病情比较严重,处理要在医院进行必要诊治,而且要注意保持舒畅的心情与健康饮食,多食用新鲜蔬菜与水果,切忌辛辣、刺激、生冷、油炸食品。其次,要保持个人卫生,确保切口的清洁性与干燥,切忌抓挠切口,在着装方便,适宜穿柔软、棉质和透气的内衣,坚持每天换干净的内衣。做完手术后,应按照医嘱定期拍胸片、腹部B超、同位素扫描、脑电图和CT检查。再次,一侧乳腺癌患者必须注意其侧乳腺癌的危险性存在大幅度提高趋势,因此,在固定期检查过程中,应该在半年内做一次侧乳房华格检查,每年做一次钼靶X摄片,如有异常,必须积极配合治疗,以此将病危指数降低到最低点。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应结合基于U-Net的乳腺癌病理切片做好癌细胞检测工作。相比而言,基于U-Net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检测率极高,精确度高于99%。某医院曾经对所有乳腺癌患者病理切片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每幅切片图像尺寸是2200×2200的像素,每一张图片的核数大约为1500。对于HE染色乳腺组织病理学玻片,医院在40倍的光学放大率下采用高分辨率全玻片扫描仪对图片进行扫描,并将扫描结果输入计算机内。在数据预处理中,医护人员为癌细胞集中区域做了清晰标注,并将其裁剪出来,同时,运用U-Net网络架构分割乳腺癌细胞病理切片,同时,对乳腺癌细胞予以自动检测。在乳腺癌细胞病理切片分割与研究分析中,CNNs会对各个像素点和其周围像素实施自行分类。原来的滑动窗口方法大多会因为其每次计算相邻像素的同时会出现重叠部分,进而导致多次重复出现同一计算。而且,卷积与内积操作均属于线性算子,因而会将所有连接层重写成卷积层,大幅度提高卷积网络的工作效率。此外,CNNs能够自动接受比其训练过程中更大尺寸的输入图像的,最后自动生成概率谱图。不可忽视的是,因为存在池化层,所以会致使输出的结果低于输入图片的分辨率。目前所运用的“转移和合并”是LONG等于2015年所设计的一种避免图片分辨率下降的有效方法。FCN主要是通过合并输出结果来提高输出结果的分辨率,进而有效降低了卷积操作所带来的像素损失。同一年,RONNEBERGER集成了FCN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U-Net结构,为FCN结构添加了上采样操作,使整个结构被分为两个部门,即图像的收缩与扩张。虽然这并非首次所提出在网络结构中添加上采样操作,但是U-Net结构在收缩与扩张这两个过程之间添加了联结操作,从而使最终的输出结果更加逼近预期结果。2016年,FROMER等将该方法用于三维数据分析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一年,MILLETARI等在U-Net的基础上添加了残差模块与Dice损失函数的V-Net,因为不再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所以最终得出的分割结果和预期结果更为接近。除此之外,U-Net结构能够运用卷积操作提取乳腺癌病理图像中的所有信息,像癌细胞的大小、纹理、形状与色泽等,同时通过上采样操作将所收集的所有信息“翻译”到整幅图片上,进而精确计算出每一像素点处属于癌细胞的概率。 综上所述,在乳腺癌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做好病理切片分析工作,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最科学的治疗方案。

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c175743.html, 病理科为什么要做免疫组化 作者:郑宏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5期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免疫组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病理科检查里面。但是,很多病人在接受免疫组化时心里都是充满了疑惑的,其既不知道免疫组化是什么,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接受免疫组化。甚至还有一部分病人认为医生让自己接受免疫组化就是为了挣钱,导致了医患矛盾的出现,对治疗工作的顺利展开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所以,接下来本文就对免疫组化及其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阐述了病理科为什么要安排病人进行免疫组化检查。 一、什么是免疫组化? 所谓免疫组化实际上就是应用抗原抗体反应这一原理,通过化学反应来让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对组织细胞里多肽和蛋白质等抗原进行定位、定性以及相对定量研究的一种新细胞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种类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主要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几种。 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就是抗原抗体反应。抗原和抗体结合的时候会出现非常大的特异性,免疫组化就是通过此原理的有效利用,先完成细胞或者组织里面的相应化学物质制取,将其当成抗原或者半抗原,然后再利用免疫动物完成特异性抗体的获取,最后再通过这个特异性抗体去探测细胞或者组织里面是否有同类抗原存在。又因为抗原、抗体以及其复合物都是没有颜色存在的。所以,还需要通过组织化学的方法完成抗原抗体结合部位的着色,从而更加准确的完成对人体里面未知抗原的定位、定性以及定量研究工作,为后续的判断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有效避免判断失误的情况发生。 二、病理科安排病人做免疫组化的原因? 在最近这几年,随着各种特异性抗体的产生,通过传统的检查技术已经没有办法完成病情的准确判断了。以肿瘤研究为例,在免疫组化技术出现以前,对肿瘤的诊断和分类还局限于细胞水平,而引入免疫组化技术后,则使研究的深度提高到了生物化学水平、分子水平。同时免疫组化这一新的细胞化学技术还拥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定位准确以及形态功能相结合等优点,可以帮助医生更为精准的完成病情判断,从而为后续治疗工作的展开提供更为强有力的依据。 首先,通过免疫组化可以让医生完全肿瘤来源的准确确认。我们身体器官以及组织里面的细胞,由于起源都是一样的,所以它们的形态结构也十分相似,很多时候根据形态根本没有办法准确的完成区分工作。仅仅通过肉眼进行分辨的话,会有极大可能因为主观性或者疏忽导致病情判断错误的情况出现,影响到后续的治疗工作,甚至有可能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更为恶劣的影响。而免疫组化这种方法则会对相应的细胞组织进行染色处理,将其情況更为直观的

判断肿瘤预后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完整版

判断肿瘤预后的免疫组 化标志物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肿瘤标志物是病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当前所涉及的肿瘤标志物种类繁杂,方法多样,结果不一。本文力争从实用性出发,对目前众多医院已能常规开展免疫组化检测的有助于判断肿瘤预后的标志物进行综述。 1肿瘤分期 1.1微浸润与假性浸润:癌的微浸润通常指癌侵透基底膜,含基底膜成分的抗有助于确定基底膜的完整性,两种最常用的抗体是IV型胶原或层粘蛋白(LN)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基底膜缺如或明显断裂可确定有微浸润。在乳腺及前列腺病变中,良性假性浸润性病变与浸润性癌难以区别的情况较为多见。乳腺组织其基底细胞层由肌上皮细胞组成,通过特异性肌动蛋白(actin)抗体标记可以很容易地识别肌上皮细胞。浸润性小管成分如包绕有肌上皮细胞则提示良性病变。在前列腺组织,通过不同种类细胞角蛋白中间丝的表达情况可以将基底细胞与腔面的细胞加以区别,现已有几种专一性抗体,如基底细胞表达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而腔面的细胞表达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这些免疫反应特性可用于良恶性前列腺上皮的区别,如基底细胞几乎见于所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例,而决不出现在恶性腺上皮的外周。 1.2隐匿性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骨髓及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癌,其原理是利用抗体能区别不同组织来源细胞的能力,从而将上皮癌细胞与骨髓及淋巴结内的正常结构区别开来。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检测出不同肿瘤骨髓或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包括结肠癌、前列腺癌、卵巢癌、、恶性黑色素瘤及神经母细胞瘤的转移等。Gute rson等发现,通过较细致的组织形态学观察或免疫组化方法来寻找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约有8%--30%常规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阴性”的乳腺癌病人可被检出有隐 匿性微转移。

常用乳腺癌免疫组化

1.E-钙黏附蛋白:E-Ca E- 钙黏附蛋白是一类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对维护上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E-Ca表达下降或缺失,细胞间的相互粘附力下降,造成细胞容易分散而向外浸润性生长,一旦获得转移的条件,就可以脱离原发灶而发生转移。乳腺癌患者的E-Ca 的丧失与肿瘤的浸润性、低分化和预后差有关。 E-Ca 在正常乳腺癌组织内呈强表达,在癌组织内表达减弱。 2.CD34 存在于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它能通过抗体与相应的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增加内皮细胞的化学趋向性,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因此CD34被认为是血管特异的标记物,实验发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 3.D2-40 D2-40是一种肾小球足突细胞膜表面的跨膜粘 蛋白, 主要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腔面,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组织均可见D2-40的表达,但微淋巴管密度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12.34 8.201 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 4.nm23 nm23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定位于17q22。nm23基因低表达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发展和转移,从而易出现癌细胞的远处转移。 5.Ki67 Ki67是一种与细胞分裂增殖有关的蛋白,是评估肿瘤细胞增殖的良好指标。 6.P53

突变型P53 蛋白因构象改变, 半衰期长, 故临床测定主要是突变型的P53蛋白。P53 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凋亡受阻可能是乳腺癌的发生原因之一。 7.P16 P16 基因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当P16 基因发生缺失、突变、转录和表达异常时, P16 蛋白合成障碍引起细胞增殖的失控, 导致肿瘤的发生。 8.cerbB-2 cerbB-2是一种细胞来源的癌基因, 正常情况下处于非激活状态(又称原癌基因),其产物过度表达常提示恶性程度高, 存活率降低, 预后 差。免疫组化IHC为评估Her2的蛋白表达,FISH 为金标准。 9.Bcl-2 Bcl-2是近年来认识的一种凋亡抑制基因, 通过抑制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降低染色体和基因的稳定性, 提高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 增加恶变机会; 又使已有DNA 损伤的细胞不能及时被清除, 而有助于癌症的形成。 为目前公认的抗凋亡基因, 其作用是抑制各种形式的细胞凋亡, 使细胞的寿命延长, 因此, 理论上该基因表达愈强, 肿瘤恶性程度愈高, 其病理生理学特征越差。 10.TopoⅡα TopoⅡα在乳腺病组织、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导管内癌组织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5%、28%、53.1%和 53.6%,在乳腺上皮增生发展为癌的过程中,TopoⅡα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 。 TopoⅡα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阳性率为74.4%,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4.8%),提示TopoⅡα的表达状况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该结果表明TopoⅡα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乳腺癌恶性度增高的标志。

常见肿瘤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抗体选择

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1.前列腺癌:CK、P63、34?E12、PSA、P504S(9AMAC)、AR 2.前列腺增生/腺瘤:CK、P63、34BE12、P504S 3.肾癌:CK、EMA、Inhibin、Melan-A、CK7、Vimentin、PAX2、CD10 4.肾母细胞瘤:WT-1、CK、P53、Ki-67 5.膀胱尿路上皮癌:CK7、CK20、P53、Ki-67、P63 6.精原细胞瘤:CK、PLAP、CD117、LCA、OCT3/4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7.胸腺肿瘤:CK、CD3、CD5、CD20、TdT、EBV* 8.霍奇金淋巴瘤:CD30、CD15、ALK-1、EMA、CD3、CD20、EBV*、PAX-5 9.非霍奇金淋巴瘤:CD3、CD20、CD45RO、CD79α、TdT、CD43 1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CD30、CD15、ALK-1、EMA、CD3、CD20、EBV* 1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D3、CD20、CD45RO、CD79α、CD43、CD30、Ki-67 12.小B细胞淋巴瘤:CD3、CD5、CD10、CD20、CD23、CD79α、CyclinD1、TdT 13.T细胞淋巴瘤:CD3、CD20、CD43、CD45RO、CD79α、TdT、TiA-1、Perforin 14.套细胞淋巴瘤:CD3、CD5、CD20、CD79α、CyclinD1、TdT、Bcl-2、Ki-67 15.T/NK细胞淋巴瘤:CD3、CD20、CD45RO、CD79α、CD56、TiA-1、Perforin、粒酶B 16.淋巴上皮病变/癌:CK、EMA、S-100、Ki-67、P53、EBV*、P63、CD30、CD20 17.Burkitt淋巴瘤:CD3、CD20、CD79α、CD10、Bcl-2、Bcl-6、Ki-67、EBV*、TdT 18滤泡性淋巴瘤:CD3、CD20、CD45RO、CD79α、CD10、Bcl-2、Bcl-6、Ki67 19.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CD2、CD3、CD7、CD20、CD43、Perforin、TiA-1、EBV* 20.浆细胞瘤:CD3、CD20、CD38、CD138、CD79α、EMA、κ*、λ* 21.坏死性淋巴结炎:CD3、CD20、CD45RO、CD79α、CD43、CD68、Mac387、CD163 22.粘膜相关淋巴瘤:CK、CD3、CD5、CD10、CD20、CD23、CD43、CD79a、CyclinD1 23.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CD3、CD20、CD45RO、CD43、CD79α 24.组织细胞肉瘤:S100、CD10、CD21、CD35、CD68、Lysozyme、MPO、CD33、CD34、CD11c、CD14、CD45R O 25.朗格罕氏细胞增生症/肉瘤:S100、CD1α、CD68、CD35、HMB45、CK、EMA、Ki67、CD45 26.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S100、CD1α、CD68、CD21、CD35、CD3、CD20、CD30、CK、EMA、Ki67、C D45 27.滤泡树突细胞肉瘤/肿瘤:CD21、CD35、S100、CD1α、CD68、CD3、CD23、EMA、VIM、MPO、CD34、CD7 9α、CK、HMB45 28.肥大细胞肿瘤:CD117、CD45、CD33、CD68、CD15、CD3、CD20 消化系统肿瘤 29.胃癌:CK7、CK20、Villin、CEA、P53、Ki-67、CDX-2、GST-π、AB/PAS** 30.肠癌:CK7、CK20、Villin、CEA、P53、Ki-67、CDX-2、GST-π、AB/PAS** 31.肝细胞癌:AFP、CD34、CEA、CK8/18、CK19、Ki-67、P53、HbsAg、Hepatocyte 32.肝胆管细胞癌:CK7、CK20、Villin、AFP、CD34、CEA、CK8/18、CK19、Ki-67、Hepatocyte、HbsAg 33.食道癌:P53、Ki-67、CDX-2、GST-π、P63 34.胰腺癌:CEA、P53、Ki-67、CDX-2、GST-π、Villin、CK7、CK20、 35.胰岛细胞瘤:CD56、Syn、CgA、Ki-67、Insulin、CK8/18、CK19 39.肝炎病毒:HbsAg、HbcAg、HCV 涎腺肿瘤 37.涎腺粘液性囊腺癌:CK、P63、SMA、Vimentin、Myosin-heavy chain

乳腺癌病理分型

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分型 中国抗癌协会1999年 分型原则 全部原发癌切片观察后,综合判断分型。当几种形态并存时,以其中占优势的成分诊断命名,次要成分可在其后注明。 分型标准 (一)非浸润性癌 1 ?导管内癌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基底膜完整?导管内的癌细胞可排列成实性、筛状、低乳头状、管状3管腔中央的癌细胞坏死则成粉刺样,一般不再分亚型。 2?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内,癌细胞充满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完整。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管、泡腔及肌上皮细胞消失,癌细胞体积增大、形态大小一致,胞浆较丰富、淡染,胞核稍大,染色质细致、分布较均匀,核分裂象少见。 3.乳头佩吉特病乳头表皮内有散在或成巢的咆浆淡染的佩吉特细胞。早期佩吉特细胞位于基底层,尔后可侵至表层,但不侵犯真皮。乳头佩吉特病皆继发于导管内癌?伴发浸润性癌者,不在此列。(二)早期浸润性癌 1 ?导管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局部少量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开始向间质生芽浸润。 2?小叶癌早期浸润小叶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小叶内间质浸 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已浸出小叶者,归浸润性小叶癌。 (三)浸润性特殊型癌 1乳头状癌癌实质以乳头状结构为主,乳头中部常见纤维脉管束. 若病变局限于导管内者, 归非浸润性癌。 2.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癌细胞大,胞浆丰富、淡嗜碱,胞膜不清,常互相融合,胞核空泡状,核仁明显,分裂象多见;癌细胞密集,呈片块状,偶见弥漫分布;间质纤维组织少,癌周边界清楚,癌巢周围有厚层淋巴细胞浸润。 3?小管癌(高分化腺癌)癌细胞立方或柱状,大小相当一致,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 癌细胞排列成比较规则的单层小腺管,无肌上皮围绕。癌性腺管呈浸润性生长;常引起明显 的纤维组织反应。 4.腺样囊性癌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片块或小梁,内有数目不等、大小较 一致的圆形腔隙,腔面及细胞片块周边可见肌上皮细胞。 5.黏液腺癌癌实质中,上皮黏液成分占半量以上。黏液在细胞外,形成黏液湖,罕见在细胞内。癌细胞排列成腺管状、小乳头或巢状,漂散于黏液中。 6?鳞状细胞癌癌实质绝大部分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结构,即可见细胞间桥和(或)角化。其他型癌发生部分鳞状上皮化生,则不在此列。 (四)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1?浸润性小叶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浸润包括小细胞型浸润癌。癌细胞形态似小叶原位癌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 (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 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10 %)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 (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度分级 1. 低度危险的定义患者术后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pT W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HER-2 (-)、年龄》35岁。化疗方案可以选择CMF< 6 或AC/EC X4-6 个周期。 2. 中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的一项:pT> 2cm、 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V 3 5岁。②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 (-)。可选用的方案有FAC/FECX6。 3. 高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 (+);②腋窝淋巴结转移> 3。可选用的方案有:AC -T,FEC X 3- T X3, TAC X 6,也可用密集化疗。 如何评估一个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 乳腺癌病人都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复发?是否会转移?那么如何评估一个具体的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下面作一些介绍。 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T)、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无广泛的肿瘤周围血脉及淋巴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原癌基因HER-2三者表达状况。 专家们根据上述情况,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分三级,分别是低危、中危和高危。 1. 低危 腋窝淋巴结阴性,且具备所有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三2cm,且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 级(分化良好)、且没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且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ER)阳性,且无原癌基因Her-2过分表达,且年龄>35岁。 2. 中危:分两种情况 (1)腋窝淋巴结阴性,且至少具备一项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或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I级(分化中等)?III级(分化差),或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阴性,或HER2过表达,或年龄<35岁

如何看懂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

如何看懂乳腺癌常见免疫 组化指标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如何看懂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乳腺癌主要有手术、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现代中药治疗等手段,临床必须根据病期早晚,选择不同方法联合应用,选择合理时,比单一方法疗效好。 乳腺癌为激素依赖性肿瘤,就是说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依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刺激,雌孕激素通过与乳腺癌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免疫组化表现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PR的形成直接受ER的控制和调节,故PR阳性的乳腺癌,ER大多为阳性。但有些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其受体系统保留很少或完全丧失,不能再作为激素的靶细胞,其生长不再受激素的控制与调节,表现为ER阴性乳腺癌。 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 临床上可以通过对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检测,得出肿瘤细胞内激素受体含量的水平,从而提示乳腺癌的预后信息和指导内分泌治疗。据报道高分化肿瘤或临床分期较低的肿瘤ER、PR更可能阳性;乳腺癌ER阳性率约为50%~80%,PR阳性率约为50%。ER及PR阳性肿瘤对内分泌治疗反应性高,有效率达55%~60%,受体阴性者有效率5%~8%。ER和(或)PR阳性患者较ER和(或)PR阴性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乳腺癌常见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调节蛋白PS2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病理科免疫组化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免疫组化技术是以免疫学的抗原抗体反应为其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方法学,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在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免疫组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Sterb Berger在酶标法的基础上发明的,80年代在外国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和诊断,90年代初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抗体种类从研发开始的十几种发展到目前数百种抗体应用于临床科研的各个领域,我国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可用抗体293种。由于抗体较昂贵,所以各院根据活检量和病种不同选择不同的抗体,这些抗体对大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对病人的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常用的抗体分四大类 1.上皮性标记物:CK high(AE3),CK low ,CK-pan,CK19,CK7,CK20,EMA,CEA,-CA15-3,SCLC , E-Caldeherin, CA125, Tg(甲状腺球蛋白) ,TTF-1 AFP。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上皮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癌 2.间叶组织标记物:SMA ,Desmin,Vimentin,Lysozyme,AACT , CD68 MyoD1,CD117,这些抗体阳性,表明肿瘤组织起源于间叶组织,如果是恶性肿瘤,就是肉瘤。 3.神经及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 ,Synaptophysin,NSE,S-100:NF (神经纤维丝蛋白),GFAP,CD99,CD56。 4淋巴细胞标志物: T cell标记物:CD3, CD45RO , CD43, CD5, CD8,CD4,ALK,GranmB , CD56 。 B cell标记物:CD-20 ,CD79a ,CD23,CD10 ,Kappa ,Lambda CD21 CD38 ,CyclinD1 ,Bcl-2。 其它:LCA,CD15,CD30,MPO ,CD34,TdT,这些抗体用于淋巴瘤33个亚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目前开展的系列检查和意义 1.乳腺癌五项(ER、PR、C-erbB-2(Her-2)、Ki-67、P53) ER、PR阳性,90%的病人对三苯氧胺类药物疗效好。C-erbB-2阳性(2+-3+)可服用抗Her-2基因药物。如果ER和PR均阴性,C-erbB-2强阳性预示预后不好。 Ki-67是细胞生长指数,代表细胞周期中除G0期以外的细胞生长速度。Ki-67值越高表明肿瘤细胞生长越快,预后越不好。P53是广谱致癌基因,在许多肿瘤中都有表达,表达值越高预后越不好。据报道,国际上目前有抗P53基因阳性的药物用于治疗肿瘤。 2.垂体腺瘤功能六项检查 LH(促黄体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TSH(促甲状腺素),PRL(泌乳素)GH(生长激素)。根据某一种抗体阳性表达进行术后药物治疗。 3.恶性肿瘤的Ki-67和P53常规检查 目前的研究表明,大部肿瘤的复发、转移取决于Ki-67值和P53值,而与肿瘤的组织的分型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如中分化腺癌,如果Ki-67和P53值超过50%,预后不佳,相反,如肿瘤的组织分型为低分化腺癌,而Ki-67和P53值较低,预后也会较中分化或高分化癌的预后稍好。 4.GIST(胃肠道间质瘤)和EGIST(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 GIST是90年代新发现的肿瘤,过去均诊断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现在经过一组免疫组化可将其诊断,GIST的生物学形为一般无良性,因为小于2cm的GIST偶而也有转移。其良恶性程度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像,国际确定GIST侵袭行为危险性的推荐方案如下: 危险程度大小核分裂数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 报告解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术后病理中除描述有肿瘤具体分类名称、肿瘤大小、各切缘是否切除干净、淋巴结转移部位和数目以及血管淋巴管内和其他组织中有无侵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可以提示预后的免疫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以下是各医院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常用免疫指标以及对它们的解读,仅供参考: ER:雌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越多越好。 PR:孕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两者同时阳性预后最好,如一个阳性一个阴性中,雌激素阳性要好于孕激素阳性。两者都是阴性预后不好。阳性者可以术后或术前使用内分泌治疗。 Her-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一种原癌基因。它的过度表达即出现表明患者预后不好。同时也提示患者易于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和上述两种激素受体可能缺乏。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组织中表达率可增高,其表达与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但Fish检测两个以上者有进行生物靶向治疗的可能。即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以上三个都是阴性患者,医学上目前被叫做“三阴”性,预后相对较差,缺乏药物治疗。

E-Cadherin:E-钙粘附蛋白是钙粘附蛋白分子家族中跨膜蛋白亚型的一种,集中表达在粘着连接,对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极性、形态和组织结构起重要作用。它的高表达表明预后良好。 Ki-67index:是反应细胞增殖的一种增殖抗原,它的表达与发生、发展有关,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数值越高预后越不好。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预示预后不良。P53突变率高的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 CK5/6:是一种细胞角蛋白,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阳性预后差。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也是阳性提示临床预后差。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提示预后差。 TOP-II:DNA拓扑异构酶II,高表达提示肿瘤增殖和恶性度较高。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预后不好。 P170:是一种多药耐药基因,它的过度表达不利于治疗。 nm23:是一种与恶性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为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Her-1:和前面的Her-2类似,阳性不好。 DNA倍体:非整倍体预示肿瘤发生。

常用免疫组化标记物

常用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记,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程度、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多数腺癌表达CEA 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突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 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E-Ca,E钙粘附蛋白,介导细胞间粘连作用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丧失引起细胞之间连接的破坏,主要用于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的研究。 PS2(雌激素调节蛋白),其表达和ER表达有关,可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CK18,低分子量角蛋白,主要标记各种单层上皮包括腺上皮,而复层鳞状上皮常阴性,主要用于腺癌诊断。 CK19,分布于单层上皮和间皮,常用于腺癌诊断,肝细胞不表达,而胆管为阳性反应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肿瘤、皮肤Merkel细胞癌诊断。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CK7 卵巢、肺和乳腺上皮常阳性,结肠、前列腺、胃肠道上皮阴性。 Villin 绒毛蛋白,正常组织中,villin通常只表达于有刷状缘的细胞上,如胃肠道上皮细胞、胰腺和胆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实质的上皮细胞中(特别是近曲小管)。Villin在胃肠道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有很高的表达率,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肿瘤上没有villin表达,则这个肿瘤为胃肠道、胰腺、胆囊或胆管来源的可能性极低。 乳腺癌也经常成为女性患者未知原发部位转移癌要鉴别排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在转移癌组织上观察到明显的villin免疫组化阳性染色,则这个肿瘤就极不可能为乳腺来源。其他villin 免疫组化染色通常为阴性表达的肿瘤还有:如卵巢浆液性癌、尿道移行细胞癌和前列腺癌。间皮瘤也经常为villin阴性表达,因此在一些情况下Villin还可以作为鉴别间皮瘤和腺癌使用抗体的一种。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 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 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l0%)3、浸润性特殊癌 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 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度分级1、低度危险的定义患者术后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pT≤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

周边血管、HER-2(-)、年龄≥35岁。化疗方案可以选择CMF6或AC/EC4-6个周期。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江丰收2、中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的一项:pT>2cm、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35岁。②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可选用的方案有FAC/FEC6。3、高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②腋窝淋巴结转移>3。可选用的方案有:AC→T,FEC3→T3,TAC6,也可用密集化疗。如何评估一个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 乳腺癌病人都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复发?是否会转移?那么如何评估一个具体的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下面作一些介绍。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T)、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无广泛的肿瘤周围血脉及淋巴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原癌基因HER-2三者表达状况。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肿瘤外科孙春雷专家们根据上述情况,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分三级,分别是低危、中危和高危。1.低危腋窝淋巴结阴性,且具备所有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且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级(分化良好)、且没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且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ER)阳性,且无原癌基因Her-2过分表达,且年龄≥35岁。2.中危:分两种情况(1)腋窝淋巴结阴性,且至少具备一项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或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I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