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意义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4
乳腺癌组织病理诊断的内容和意义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组织病理诊断是诊断乳腺癌的
重要手段之一。
组织病理诊断可以通过对乳腺癌组织的形态学、免疫
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分析,确定乳腺癌的类型、分级、分期和
预后等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乳腺癌的组织病理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学类型: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乳头状癌、黏液癌、乳腺癌等,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
行为和预后。
2.分级:乳腺癌的分级是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估的,分为Ⅰ、Ⅱ、Ⅲ级,Ⅰ级为最低级别,Ⅲ
级为最高级别。
3.分期:乳腺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等因素综合评估的,分为Ⅰ~Ⅳ期,Ⅰ期为最早期,Ⅳ期为最晚期。
4.预后:乳腺癌的预后是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等因素综合评估的,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和复发率等。
乳腺癌的组织病理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组织病理诊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乳腺癌的类型和分级,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采用靶向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组织病理诊断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随访计划和治疗方案。
最后,组织病理诊断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推动乳腺癌的治疗和预防研究。
总之,乳腺癌的组织病理诊断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医生应该重视乳腺癌的组织病理诊断,加强对乳腺癌的认识和研究,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水平和预后。
·专家讲座·乳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类分级和分子分型在精准诊治中的应用殷凯 汪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乳腺外科,上海 200336)摘 要 乳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类分级和分子分型,一直以来都是乳腺癌诊疗中明确诊断、制订治疗计划,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临床实践中的新发现也促使各种分类不断得到完善、更新和改进,使每一种分类方法与其他分类依据和方法相结合,发展出更精准的新分类和新亚型,并进一步发现新的治疗方式和治疗靶点。
本文综述临床上通用的乳腺癌分类方法及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新分类、分型及临床试验在治疗中的应用,并对最新的基因工具的应用进行系统性介绍,力图理清现今乳腺癌标准化、个体化治疗的决策依据,并展望未来更为精准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乳腺癌;临床分期;分子分型;个体化治疗;精准医学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3)14-0003-06引用本文殷凯,汪洁. 乳腺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类分级和分子分型在精准诊治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 2023, 44(14): 3-8; 16.Application of clinical staging,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molecular subtyping in preci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YIN Kai, WANG Jie(Department of Breast Surgery of Tongr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chool of Medicine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336,China)ABSTRACT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planning and regimen decision of breast cancer are routinely made according to its clinical stage,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molecular subtype. On the other hand, novel findings and issues raised from clinical practice also facilitate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aging and subtyping, hence promoted novel therapie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clinical staging, classification and subtypes of breast cancer, as well as the up-to-dated gene assays developed recently as prognostic and decision-making tools, to elucidate the decision basis for current precision treatments of breast cancer, and to look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precision medicine tendency in the near future.KEY WORDS breast cancer; clinical staging; molecular subtyp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recision medicine癌症分期是研究者根据癌症对身体的影响程度提出的评估系统,通常可以帮助医生制订针对癌症的治疗方案,也可以预测癌症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癌症患者的生存期。
乳腺穿刺病理报告种类引言乳腺穿刺病理报告是对乳腺组织进行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后的结果描述和分析。
乳腺穿刺病理报告能够提供关于乳腺疾病的重要信息,对于乳腺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乳腺穿刺病理报告的种类和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乳腺穿刺病理报告种类1.细胞学报告:细胞学报告主要通过对乳腺组织中的细胞形态、核型和细胞结构的观察,来判断细胞的异常情况。
细胞学报告常用于乳腺肿块或乳腺导管液体的检查。
根据细胞学特征,可以将细胞学报告分为良性、恶性和可疑恶性三类。
2.组织学报告:组织学报告是通过对乳腺切片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病理学分析,来确定乳腺组织中的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
组织学报告通常用于乳腺手术标本的检查。
根据病理学特征,组织学报告可以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等类型。
3.免疫组织化学报告:免疫组织化学报告是在组织学报告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特定抗体标记来检测乳腺组织中的特定抗原或蛋白质表达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报告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分子分型,并预测预后和对治疗的反应。
4.分子病理学报告:分子病理学报告通过检测乳腺组织中的遗传物质(如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水平的异常变化,来评估肿瘤的分子特征和预后。
分子病理学报告在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乳腺穿刺病理报告的临床应用1.早期诊断:乳腺穿刺病理报告能够提供乳腺病变的准确诊断结果,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等严重疾病。
对于乳腺肿块的细胞学分析和乳腺手术标本的组织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从而进行及时的治疗。
2.治疗指导:乳腺穿刺病理报告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病理学结果,可以提供对乳腺疾病的分子分型和预后的评估,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报告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放疗、内分泌治疗或化疗等。
3.随访和预后评估:乳腺穿刺病理报告的结果可以作为乳腺疾病随访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通过定期的乳腺穿刺病理报告检查,可以监测乳腺病变的进展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乳腺癌组织学的分级乳腺癌是指乳腺组织中发生的一种恶性肿瘤。
它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可发生在男性。
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治疗决策中,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组织学的分级以及其在疾病评估和治疗中的意义。
一、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概念和意义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是临床病理学家对乳腺癌进行病理学评估的重要指标。
它通过观察乳腺癌细胞在组织学上的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更好地评估患者病情和预测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通常采用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系统,也称为Elston-Ellis评分系统。
该系统通过对乳腺癌组织中三个特征的评估来确定分级,包括乳腺癌的核分裂指数(mitotic count)、细胞核的形态学特征和乳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tubule formation)。
根据这三个特征的评估结果,乳腺癌可被分为I级(好分化)、II级(中分化)和III级(差分化)。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在临床病理诊断和治疗选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确定乳腺癌的患者预后,指导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对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
二、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评估方法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评估通常由专业的病理学家完成。
评估过程中,病理学家会对乳腺癌组织标本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
他们会评估乳腺癌组织中核分裂指数、细胞核形态学特征和乳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并根据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系统进行判断和分类。
1. 核分裂指数(mitotic count)核分裂指数指的是乳腺癌组织中可见的核分裂图像数量。
核分裂是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标志,通常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核分裂指数越高,乳腺癌的细胞增殖能力越强,预后越差。
2. 细胞核的形态学特征细胞核的形态学特征是评估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病理学家会观察乳腺癌细胞核的大小、形状、染色质排列和核分裂情况等,以确定其形态学特点。
乳腺癌细胞核越不规则、越大、染色质排列越混乱,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意义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CA)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将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查为阳性的40例CA患者作为观察组,将ER、PR检查为阴性的40例CA患者作为对照组。
分析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效果。
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C-erbB-2阳性率(15%)、淋巴结转移率(32.50%)均低。
结论:在CA病理诊断中,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能够为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判断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乳腺癌;免疫组织学化学检测;病理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中乳腺癌(CA)极为常见,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如果情况比较严重,还会对生命安全构成不小威胁[1]。
但面对该类患者,临床要及时诊断与治疗,这样利于预后改善[2]。
报道显示,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A患者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C-erbB-2等,能得出完整的病例诊断报告,进而改变患者预后[3]。
本文重点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时间:2021年2月-2022年7月;把ER、PR检查为阳性的40例CA患者作为观察组,把ER、PR检查为阴性的40例CA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年龄43~69岁,平均(57.84±3.56)岁;观察组年龄42~67岁,平均(57.53±3.54)岁;资料无差异(P>0.05),可对比。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过手术切除乳腺组织后马上采集组织标本,并固定在福尔马林中,用石蜡包埋,4um持续切片。
另外实行ABC免疫染色、HE染色,DAB显色,并实行复染,观察病理变化。
依据结果将患者分为ER、PR阳性与ER、PR阴性组。
1.3观察指标(1)对比C-erbB-2检查结果。
(2)记录腋窝淋巴结转移率。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行t检验、检验对比。
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与鉴别诊断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组织学是乳腺癌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通过观察和分析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可以确定其诊断和分型,为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一、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肿瘤类型乳腺癌可以分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导管原位癌、乳腺小叶原位癌等不同类型。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约占乳腺癌的80%。
乳腺导管原位癌是早期乳腺癌的一种形式,其病理特点是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未侵犯周围组织。
2.肿瘤分级乳腺癌的分级是根据癌细胞的形态特征、核分裂象和癌细胞核型等因素进行评估的。
常用的分级系统是Elston和Ellis分级法,将乳腺癌分为Ⅰ、Ⅱ、Ⅲ级。
分级越高,癌细胞的恶性程度越高。
3.肿瘤分子亚型乳腺癌可分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三种亚型。
这些分子亚型在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一种称为三阴性的乳腺癌,即ER、PR和HER2均呈阴性。
4.浸润程度乳腺癌的浸润程度是评估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乳腺癌侵袭正常乳腺间质的程度,可分为浸润性癌和非浸润性癌。
浸润性癌是指癌细胞穿过基底膜,侵入周围组织,而非浸润性癌则未侵犯基底膜。
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可以帮助进行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以下是乳腺癌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要点。
1.与乳腺纤维腺瘤的鉴别乳腺乳头状瘤和纤维腺瘤在病理组织学上有相似的表现,但乳糜性分泌物的存在可以帮助鉴别。
乳腺癌通常没有乳糜性分泌物,而纤维腺瘤可以有。
2.与乳腺炎的鉴别乳腺癌和乳腺炎的症状和体征有时很相似,但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乳腺炎通常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而癌组织则包含癌细胞。
3.与结节性硬化症的鉴别结节性硬化症可导致乳腺发生肿块,但与乳腺癌不同,结节性硬化症的肿块多为多个、质地坚硬的结节,而非一个单个的肿块。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引言:乳腺癌是目前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各国均呈上升趋势。
中国抗癌协会作为中国涉及癌症领域的重要机构,发布了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以提高诊治水平,改善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乳腺癌的分类与诊断1. 分类:乳腺癌可分为非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两类。
非浸润性癌包括原位癌和非浸润性癌,不侵犯其他组织;浸润性癌发展到侵犯其他组织器官,具有更严重的病情。
2. 早期诊断:通过乳腺自检、乳腺彩超、乳腺钼靶等方式可以早期追踪和发现乳腺癌,提高早期诊断率。
3. 病理诊断:乳腺癌的病理诊断是确诊的关键,需要通过组织切片、免疫组化等方法,结合临床病史和病理学特征,鉴别乳腺癌的类型和分子亚型。
二、乳腺癌治疗的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分子亚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
2. 早期治疗:乳腺癌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早期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等。
3. 综合治疗: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旨在最大程度地消灭肿瘤细胞,减少病情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三、手术切除的方法和指征1. 扩大切除:对于非浸润性癌,可以选择扩大切除或保乳手术,根据病情评估决定最合适的方式。
2. 约束性手术:对于浸润性癌,建议进行约束性切除,同时考虑辅助化疗、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四、辅助治疗的方法与效果评估1. 化疗:根据分子亚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减少或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
2. 放疗:放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直线加速器放射源或负荷子宫腔放疗等方式,照射乳房区域和淋巴结区域,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五、内分泌治疗的指征和方法1.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对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包括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和去势。
临床分析技术在肿瘤病理治疗中的意义肿瘤病理治疗是一项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旨在通过研究患者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基因变异以及免疫状态等信息,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在肿瘤病理治疗中,临床分析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肿瘤病理分析的基本方法肿瘤病理分析主要通过组织取样、显微镜下观察和组织学染色等方法来对肿瘤组织进行分析。
但是单纯的显微镜观察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临床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肿瘤的分子水平特征。
二、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病理治疗中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对肿瘤基因组进行全面测序,从而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以及已知的和未知的致病基因。
通过对肿瘤基因组的测序,可以筛选出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并根据这些基因突变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对EGFR基因的突变状态进行分析,可以为EGFR靶向治疗的选择提供指导。
三、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治疗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主要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表达水平,来判断肿瘤的类型和分子特征。
例如,通过检测HE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可以判断乳腺癌患者是否适合接受HER2靶向治疗。
免疫组化技术还可以检测肿瘤组织中的PD-L1表达水平,以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
四、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病理治疗中的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的特定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或者基因融合等分子改变,来指导肿瘤治疗的选择和预后评估。
例如,在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可以通过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存在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靶向治疗。
五、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分析技术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新兴热门技术,临床分析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以及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等,可以指导免疫治疗的选择和疗效预测。
总结起来,临床分析技术在肿瘤病理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基因测序、免疫组化和分子诊断等技术,可以对肿瘤的分子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经验交流64穿刺病理诊断与切除病理诊断在乳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中的意义分析张海巍 (吉林省辽源市人民医院,吉林辽源 136200)摘要:目的 分析穿刺病理诊断与切除病理诊断在乳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6月吉林省辽源市人民医院资料登记有效的98例乳腺乳头状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给予穿刺病理诊断检查,在穿刺病理诊断后的1~4周内接受病变手术切除治疗。
在手术切除完成后,对切除样本进行切除病理诊断,对最终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意义。
结果 切除病理诊断为乳腺乳头状病变诊断的金标准能够有助于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的病情,诊断准确率为100 %,而穿刺病理诊断中98例患者共有3例患者出现误诊,未见漏诊情况,最终确诊率为95(96.94 %) ,组间经对比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 > 0.05) 。
结论 切除病理诊断方案有助于医务人员明确患者的病情,但这一诊断方式属于一种手术后诊断方案,对患者会造成较大的创伤,并且需要配合手术进行,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大;而穿刺病理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通过空心针穿刺的方式获得样本,有助于减少患者的诊断创伤,并且这一诊断方式与最终的切除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于提示患者的病变性质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头状病变;病理诊断;空心针穿刺当患者发生乳腺乳头状病变时,表现为导管扩张以及纤维血管轴心阳性,并且还伴随存在管腔上皮的改变,而生物学行为由乳头状结构本身出现的上皮增生决定。
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医务人员需要通过手术切除检查或空心针穿刺活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病理诊断,进而明确病情,避免出现恶性病变,影响机体功能。
近些年,随着生活环境的恶化与生活方式在不断地改变,根据相关调查表明,乳腺癌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到女性的健康。
这就需要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于疾病的诊断主要采用的是病理学活检,该检查结果也是确诊疾病的金标准。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则是乳腺癌中比较罕见的一种类型。
本文将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种起源于乳头部位的癌症,其病理特点是肿瘤细胞形成乳头状生长,侵袭性较强。
根据人类乳腺实质病理分类标准,实性乳头状癌被归类为非特指性乳腺癌,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亚型。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在所有乳腺癌中仅占约2%。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通常发生在年轻女性身上,平均年龄约为45岁。
临床症状常常包括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红肿以及乳房皮肤的变化。
然而,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准确的病理诊断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的核浆比率较高,细胞排列相对紧密,核分裂像明显增多。
同时,实性乳头状癌的细胞核常呈现出高度异型性,这意味着细胞核形状和大小不规则,核浆比例失衡。
这种特点提示了实性乳头状癌的恶性程度较高,侵袭性较强。
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中,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常常表现出对细胞角蛋白的阳性表达,但一些研究显示也有约20%的实性乳头状癌不表达角蛋白,这可能与其异型性有关。
此外,实性乳头状癌中也常出现HER2/neu基因的扩增或过表达,这预示着药物治疗的选择。
临床治疗中,手术切除是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首选方法。
手术可以通过乳腺保留手术或乳房切除手术进行,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肿瘤的发展程度而定。
手术后,放疗和化疗可能会根据病理分析结果进行辅助治疗。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早期诊断可以通过超声、乳腺钼靶或磁共振成像等方法进行。
此外,乳腺针吸活检和乳腺钼钯靶也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对于初诊时没有侵袭淋巴结的患者,预后通常较好,予以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总而言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但具有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
病理分析是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乳腺癌的病理诊断和组织切片解读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发生在男性乳腺组织中,但发病率较低。
病理诊断是乳腺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乳腺组织切片的细致观察和解读,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决策。
一、病理诊断方法病理诊断主要通过乳腺组织的切片来观察,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 乳腺穿刺活检:通过无痛操作,在实时超声引导下,使用细针穿刺乳腺异常区域,获得组织样本用于细胞学分析和组织学检查。
2. 乳腺手术活检:对乳腺异常或疑似癌变病灶进行手术切除,并将切除的组织送至病理科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是否为乳腺癌。
3. 乳房切除手术:对进一步诊断的需要,有时会选择将整个乳房切除,以获得更全面的组织学信息,评估肿瘤的生长形态和浸润程度。
二、乳腺癌的切片解读1. 肿瘤的类型与分级:根据组织学特征和染色方法,判断乳腺癌的类型,如导管癌、小叶癌等,并根据核分裂像、核多形性和组织浸润程度等指标进行分级,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
2. 肿瘤的浸润性:通过观察癌细胞在乳腺组织中的浸润程度,确定肿瘤是否为浸润性乳腺癌。
浸润性乳腺癌的病理学表现包括癌细胞的核分裂像增多、核多形性明显和组织结构的破坏。
3. 淋巴结的受累情况:根据淋巴结中是否有癌细胞转移,判断乳腺癌的分期和转移情况。
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4. 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状态:根据乳腺癌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判断该癌的激素受体状态,以确定是否适合内分泌治疗。
5. HER2状态: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细胞中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情况,判断该癌的HER2状态,以指导靶向治疗的选择。
6. 其他特殊类型:有些乳腺癌具有特殊的组织学特点,如分叶状癌、黏液癌等,需要特别注意其特殊的病理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
三、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的意义病理诊断结果对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策略决策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治疗策略:根据癌的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激素受体和HER2状态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化疗方案、放疗剂量和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结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结果,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48例乳腺癌患者都是在2017年6月-2018年5月这段期间入住我院并进行该病治疗,对手术中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
结果:结果显示,乳腺癌中有冰冻切片可确定有45例未确诊的患者,假阴性误诊2例,延迟诊断1例。
其中诊断结果检查的时间有不同的差异其中石蜡切片为3-4天冰冻切片的时间为20min,通过对比可以显示冰冻切片诊断时间短于石蜡切片。
结论:在保证切片质量的前提下,冰冻切片能够缩短时间,判定肿瘤的特性,减少在诊断中的误诊及漏诊的情况,因此该种治疗方法适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乳腺癌;冰冻切片;乳腺癌研究发现在全国的肿瘤中乳腺癌占据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而当今乳腺癌已经成为关注的重要问题[1-2]。
在90年代年代发现乳腺癌的发病率相比较之前有明显的降低。
追究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女性乳腺癌的筛查普遍开展,是的在早期发现患者人数增加,同时在早期开展综合性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3-4]。
目前乳腺癌临床治疗预后较差,复发率高,一旦复发具有高死亡率。
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并早期干预对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采用冰冻切片的方式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进行本次回顾性研究的一共有48例乳腺癌患者,他们是在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经医生诊断以及病理检查进行疾病诊断,我们将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分别进行石蜡和冰冻两种病理切片的方式进行相关的病理分析比较,48例乳腺癌患者年龄为分别为35-65岁,平均年龄则为(39.0±4.0)岁;患病时间为3月-2年间,平均为(12.0±1.0)月。
排除标准:(1)对本次探讨所采用的诊断分析方法不能够接受的患者。
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与临床表现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可发生在男性。
通过对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的了解,可以对该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本文将对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探讨。
一、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1. 组织学类型乳腺癌可以分为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和其他少见类型。
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乳腺癌的大多数。
它起源于导管内的上皮细胞,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浸润性小叶癌则起源于乳腺小叶内的上皮细胞,生长方式相对较为局限。
2. 分化程度乳腺癌的分化程度是评估其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根据细胞学特征和组织结构,乳腺癌可以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三个级别。
高度分化的乳腺癌细胞与正常乳腺上皮相似,形态规整,核分裂活跃少;而低度分化的乳腺癌细胞则失去了正常细胞结构,核染色质增多,核有较多的不规则分裂。
3. 分子亚型根据乳腺癌细胞上的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乳腺癌可分为不同的分子亚型,包括激素受体阳性(ER+/PR+)、过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三阴乳腺癌和常规型乳腺癌。
不同的分子亚型在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乳腺癌的临床表现1. 乳房肿块乳腺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乳房内可触及的肿块。
肿块可单发或多发,质地坚实,常伴有乳头内陷和皮肤凹陷等改变。
乳房肿块的大小、位置和触痛程度可以有所不同。
2. 乳头溢液乳头溢液是乳腺癌的另一个常见临床表现,早期溢液为血性或浆液性,并非所有乳头溢液都与乳腺癌相关。
然而,当溢液为血性、单侧或经过多次检查后仍持续存在时,应引起警惕。
3. 乳房皮肤改变乳腺癌可引起乳房皮肤的改变,如皮肤凹陷、凸起、皮肤纹理增多、皮肤橙皮样改变等。
这些改变常常与肿块或肿瘤内的纤维化和皮肤浸润有关。
4. 乳房疼痛乳房疼痛是乳腺癌的一个较少见的表现,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
乳房疼痛可能与肿瘤压迫周围组织、神经受压、乳腺炎等相关。
病理诊断的标准和意义
(1)病理诊断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
无论何种先进的影像学、血清学检查均不能取代病理诊断。
在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前,不能进行诊断性放疗、化疗或破坏性手术(诊断性手术除外)
(2)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活体组织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穿刺和摘取等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是目前诊断肿瘤应用最广的方法。
与活体组织检查相比,细胞学检查取材简便,检查方法易行、快速。
近年来引进的薄层细胞制片和计算机图像技术等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
但须知细胞学诊断不等于病理组织学诊断,尤其是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肿瘤的组织分型诊断,细胞学的可靠性差,因此仅凭阳性细胞学检查就进行抗肿瘤治疗是不妥当的。
此外,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由于时间短,切片质量差等因素,其诊断与术后石蜡切片诊断相比有一定的不符合率对来源不明的肿瘤、肿瘤组织学类型鉴别、恶性淋巴瘤的分型诊断等方面,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也可提供有用的信息。
组织标本的分子生物学检查目前主要属于研究性质,尚
不能作为肿瘤定性诊断的依据。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意义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及微转移检测在乳腺癌的临床诊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而制定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前哨淋巴结活检是一种在手术切除乳腺肿瘤时同时取出可疑的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染色等技术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从而避免了传统开放式切除全部腋窝淋巴结的手术,降低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手术范围可以进一步缩小,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微转移指的是肿瘤细胞在淋巴结中形成的非显微镜可见的转移灶。
传统的病理学检测方法往往无法准确检测到微转移,因此容易漏诊。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微转移检测的准确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通过对前哨淋巴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能够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可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从而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分期和预后。
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范围的决定、辅助治疗的选择等。
能够避免过度治疗和减少并发症。
对于淋巴结未见转移的患者,不需要进行开放式切除全部腋窝淋巴结的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微转移的患者,可以及早进行适当的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等,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能够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可以精确确定手术范围,避免切除过多的淋巴结,减少了对淋巴系统的破坏,从而减少了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提高了术后的生活质量。
能够指导预后评估和随访监测。
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微转移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指导后续的随访和监测。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及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病人超声波征像与病理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及生物学指标的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对临床应用超声诊断乳腺癌提供医学参考。
方法:研究人员选择了东阿县人民医院于2020年6月—2023年1月接受的80例原发性乳腺癌病人临床研究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在手术前病人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乳腺检查,对所获取的超声波征像进行研究,术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并分析了超声波征像与病理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及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
结果为在超声波征象的外形、毛刺、微小钙化,浸润型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之间的对比,相差较具有统计价值(P<0.05);在后方回声减弱等超声波征像几个重要方面,低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相对比,差异性无统计意义(p>0.05);在外形、毛刺等超声波征像等几个重要方面,低分离浸润性导管癌和高分离浸润性导管癌相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在微小钙化、后部回音减弱等超声波征像几个重要方面,低分离浸润性导管癌和高分离浸润性导管癌相对比,差异性无统计意义(P<0.05)。
结论乳腺癌超声征像与病理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及生物学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因此通过对乳腺癌病人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测,可以对疾病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类的判断发挥重要提示意义,对医学诊断提出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病理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生物学指标前言:乳腺癌是医学治疗妇科中较为常用的不良癌症之一,好发在育龄期女性群体中,多以35~50岁女子居多,其发病率居于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前列,占到全国妇科恶性肿瘤总发生数量的45%左右。
近年来,由于受生活压力增大、生活方式变化等外部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乳腺癌的患病率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呈现出了相当的年轻性发展趋势,医学预防状况也十分严重。
虽然乳腺癌有些预后不错,但仍旧会对病患的正常生活状态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如果处理不及时将会错失了最好治愈时间,危及了病患的身心健康,从而导致病患死亡率。
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意义分析
杨永琴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750011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意义。
方法:研究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分析其病理诊断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
结果:80例患者中有42例,进行保乳法治疗,17例为改良乳癌根治术治疗,21例为乳癌根治术治疗;其中非特殊类型癌75例,特殊型癌5例;组织学分级中,Ⅰ级者8例,Ⅱ或Ⅲ级者72例;淋巴结转移者25;肿瘤直径情况上,2cm及以内者47例,2cm以上33例。
其中71例没有复发,有7例复发,2例死亡。
结论:乳腺癌病理诊断有利于乳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后期治疗方案选择,对疾病的控制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诊断;诊断意义
乳腺癌属于女性群体常见性恶性肿瘤,该疾病主要发生在40岁中老年群体,而近年来有逐步年轻化趋势。
在东方女性中,发病率在9.5%至12%,显著高于西方人群。
我国的乳腺癌人群中,35岁及以下年轻群体占据6.6%至13.7%,而对于相关人群,对于手术治疗的效果有更多的要求,更多的人群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在保证生命品质的情况下,保证乳房外观,因此保乳手术对其治疗显得更为重要。
临床乳腺癌病理诊断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在乳腺癌治疗上的规划,有着关键性作用[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年龄范围为24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41.6±3.6)岁;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为15例,35岁以上人群为65例;其中未婚者6例,未育者12例;其中有肿瘤
家族病史者5例;其中乳房疼痛者68例,乳头内陷者5例,乳头溢液者8例,乳房橘皮样本者4例;双乳肿块者3例,右乳肿块者31例,左乳肿块者46例。
1.2 方法
病理检验可以通过穿刺和切除活检方式进行。
穿刺方法下,所有患者取平卧体位,双手上举呈抱头状,将乳腺与包块区域做完全暴露;对包块进行触诊定位明确后,对皮肤做消毒,运用左手将包块做指示与固定;运用5至10ml的注射器以及7号针头在局麻情况下将注射器垂直皮肤做肿块刺入,在负压状态下将肿块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胞组织抽出。
病理活检的方式将乳房切除的标本物、淋巴结等组织做切除,运用福尔马林做固定后运用石蜡包埋,运用4um厚的连续切片,运用HE染色,做镜下的病理情况观察。
了解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组织学分级情况。
1.3 评估评估
评估观察患者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数治疗以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表1:不同群体乳腺癌病理情况分析
病理特征青年群体
(n=15)中老年群体
(n=65)
X2p
肿瘤直径长度2cm及以内10(66.67) 37(56.92) 0.4774 0.4896 2cm以上5(33.33) 28(43.08)
淋巴结转移情况转移6(40.00) 19(29.23) 0.6579 0.4173
未转移9(60.00) 46(70.77)
组织学分级Ⅰ级1(6.67) 7(10.77) 0.2279 0.6331 Ⅱ或Ⅲ级14(93.33) 58(89.23)
病理类型特殊型1(6.67) 4(6.15) 0.0055 0.9410 非特殊型14(93.33) 61(93.85)
注:两组对比,p>0.05
表2:所有患者治疗方法情况
手术方法案例数比例
保乳法手术42 52.5%
改良乳癌根治术17 21.25%
乳癌根治术21 26.25%
如表1和表2所示,80例患者中有42例,进行保乳法治疗,17例为改良乳癌根治术治疗,21例为乳癌根治术治疗;其中非特殊类型癌75例,特殊型癌5例;组织学分级中,Ⅰ级者8例,Ⅱ或Ⅲ级者72例;淋巴结转移者25;肿瘤直径情况上,2cm及以内者47例,2cm以上33例。
其中71例没有复发,有7例复发,2例死亡。
3 讨论
乳腺癌会表现为明显乳房局部肿块,通常采用B超与X线钼靶做早期初步的诊断,但是如果需要确诊则需要运用病理检查。
穿刺细胞学检测是较为快捷、安全、快速的诊断方式,一般在根治术术前准备全部完成后,进行穿刺检查,如果确诊为恶性肿瘤可以进行根治术,手术间隔时长应该在1周之内。
切除活检则相对应该更为广泛,其结果更为准确可靠[3]。
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情况都可以有效的反应乳腺癌的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展开。
如果肿瘤体积较大,组织学分级较高,同时有淋巴结转移,则多表明属于恶性程度相对更高的乳腺癌,同时预后情况较差。
在病理类型上,一般特殊型预后情况差和高恶性程度的乳腺癌要高于非特殊型。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乳腺根治术由于切除范围较大,甚至导致乳房全切,对患者精神造成较大打击,而保乳手术治疗则只切除病变的肿瘤组织,不会导致其他功能影响,特别是年轻群体更需要。
但是并不是所有患者可以进行保乳手术,一般属于疾病早期,同时肿瘤体积较小才可以有效采用该方式,因此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对手术治疗的方式有较大的影响。
但是保乳手术方式的复发率较高,需要对病理诊断有更高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有利于手术方式的准确性,同时术后联合相关生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的保证术后效果的控制与维持,减少复发率。
复发也与患者术后自身的生活管理和治疗依从性有密切关系,因此复发率不能片面的理解为手术方式的问题,而是相关配合因素的影响[4]。
[参考文献]
[1]黄榕权,李玉兰,庄静华,李仕芬,胡亚博,胡媛媛,谢燕清. 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4,15:2268-2269+2272.
[2]王长庆. 54例乳腺癌的病理与中药方剂临床诊治分析[J]. 环球中医
药,2014,S2:150.
[3]李宏,曾涛,廉斌,王建,李金平. 147例回汉族可手术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05:577-580
[4]汤红平,谢闺娥,黄犁,姜辉,高慧军,张雁瑞. 106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3,03:184-187.
作者简介:杨永琴(1977—),女,汉族,本科,宁夏银川人,工作单位: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