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硒药物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硒多糖的合成方法及其特性研究进展齐鹏翔;黄双霞;陈华磊;王帅静;蓝尉冰;陈玉颖;陈山【摘要】硒多糖在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天然硒多糖的含量较少且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硒多糖的应用发展.因此,利用人工合成具有药物价值硒多糖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硒多糖的合成方法仍各有其局限性,有关合成后硒多糖安全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探索优化硒多糖的合成方法以及构建硒多糖的安全评价体系是目前乃至今后的一个研究重点.本文对硒多糖的合成方法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5页(P332-336)【关键词】硒多糖;结构;合成方法;特性【作者】齐鹏翔;黄双霞;陈华磊;王帅静;蓝尉冰;陈玉颖;陈山【作者单位】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硒是维持人体和动物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神经系统、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硒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刘洪娜;文礼湘;谭琥;成壮;谭周进【摘要】硒多糖是一种有机硒化合物,兼有硒与多糖二者的活性.硒多糖具有拮抗重金属、体外抗氧化、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等多种作用.该文主要综述了硒多糖的药理活性及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0(019)005【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硒多糖;药理活性;毒副作用【作者】刘洪娜;文礼湘;谭琥;成壮;谭周进【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某些疾病如癌症、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都与体内缺硒有关,但硒不能由机体自主合成,只能从体外摄取[1-2]。
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诱变及抗肿瘤等作用。
硒多糖是硒与多糖结合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兼有硒和多糖的活性,生物活性普遍高于多糖和硒,且易被机体吸收和利用[3]。
因此,开展硒多糖生物合成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
硒多糖因其双重功效而在临床或动物试验中已有较多地应用,其药品和保健品的开发研究已经开始,目前已有复方硒多糖、香菇硒多糖胶囊上市[5]。
笔者对硒多糖的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及其毒副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1 药理活性作用1.1 拮抗重金属工业生产中重金属离子的大量使用,使得生态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很高。
重金属离子随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在人体内蓄积,造成慢性中毒。
研究表明,硒多糖在减少体内重金属离子的蓄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对重金属的拮抗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重金属离子铅、汞、砷等在生物体内的毒性。
镉的毒性与其诱导的氧化损伤密切相关,镉性肾损害的肾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0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同时可出现以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为主的病理改变。
硒脲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王志德(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硒脲,硒氢化钠,含硒杂环化合,缩氨基硒脲,微量元素,硒嘌呤一.前言1871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在焙烧黄铁矿制硫酸时,发现在铅室的壁上和底部附着有红色的残泥[1]。
将残泥加热,发现一股似腐烂萝卜的臭味,性质与碲相似,经过研究确认其中有一种新元素,取名曰硒,即月亮的意思。
硒的元素符号是“Se”,它的物理化学特性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
硒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当稀少和分散,且常与天然硫在一起,硒主要以重金属的硒化物存在。
在发现硒后的一百多年里,人们对它的研究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仅对其单质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用途进行了研究。
直到二十世纪中叶,硒广泛地用于玻璃、陶瓷、橡胶、石油化工、冶金、电镀等行业,特别是高科技产品部门,如半导体器件、光电器件、硒太阳能电池、激光器件、激光和红外光导材料等的制造。
硒脲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是合成含硒杂环化合物的重要起始物,由其合成的含硒衍生物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又是合成高效太阳能电池缓冲层Zn se膜和Cd Se膜的起始原料;亦可用于晶格主体工程研究。
在合成硒脲的反应中,用硒氢化钠代替了剧毒、恶臭的硒化氢气体。
硒脲衍生物作为有机硒化合物中重要的一类,已广泛的应用于药物合成中,其在抗菌、抗肿瘤和抗癌等方面己经显示出很好的生物活性。
硒元素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故很多含硒杂环化合物都具有抗肿瘤或抗病毒活性。
硒脲是合成含硒杂环的重要起始物,若能高效合成硒脲,则可由硒脲合成许多含硒杂环化合物,从这些含硒杂环化合物可挑选出高效抗癌药物,从而推动抗癌医学的飞跃发展。
本文在阅读大量合成类文献和综述性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硒脲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二.硒脲的合成2.1目前主要合成硒脲的方法硒脲具有不稳定、易分解、不易合成的特点,国外早在1886年就有人合成了硒脲,相继提出了多种制备硒脲的方法。
文章编号:1006-446X (2001)12-0001-07硒与有机硒化合物的临床意义及含硒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张玲王德友陈义朗李新生(南昌大学化学系,南昌330047)摘要:综述了硒及有机硒化合物在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其它疾病防治中的临床意义。
介绍了几种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硒化合物。
关键词:有机硒;癌症;生理活性中图分类号:0613.52;R 969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1-10-151917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 在研究铅室泥的组成时,首先从黄铜矿中分离出一种新元素,次年命名为硒(selenium )。
1953年Schwarz 发现硒能使大鼠免遭膳食性的肝坏死,并于1957年提出硒是机体不能缺少的一种微量元素。
它在地质环境中含量稀少,分布极不均匀,存在较显著的地区及地带性差异。
在地壳中的丰度按重量计为9X 10-5%,自然界硒主要以微量形式分散于重金属硫化矿物中。
我国西北、内蒙古西部半干旱草原地区、湖北恩施的局部地区为硒毒地区,常出现脱发、掉甲等病。
而东北三省、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市和自治区,都有许多缺硒地区。
由于硒在地壳中分布相当不均,致使水源、植物食品中的含硒量不一,其顺序为:一般动物内脏>鱼类>谷类和蔬菜。
常见食品中硒含量(10-6)为:肉类1.07,坚果0.72,海味0.57,谷类0.31,小麦0.04~0.71,面粉0.01~0.06,水果和蔬菜0.02或<0.02,鸡蛋0.29~0.62。
值得一提的是,大蒜对硒有很强的富集作用,是富含硒的食物之一[1]。
关于成人每天硒的摄入量报道不一,我国推荐膳食硒最低日供应量为22!g ,普通日供应量为50!g ,最大安全日摄入量为400!g[2]。
1硒的临床意义1.1硒对心血管的重要作用硒是生命活动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体多种生理功能起关键性作用。
已往研究发现人体缺硒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和恶化。
硒形态分析研究进展摘要: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身体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
硒的形态类型众多,不同形态下所具有的功效和毒性也不同,因此通过对不同形态的硒以及价态进行准确的研究对保证人体的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综合近年来关于硒形态的分析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硒形态的提取方式、分离方式以及检测方式。
关键词:硒元素;研究进展;形态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且硒能与身体中的多项活性细胞进行结合,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同时还具有防癌以及缓解人体内重金属毒性的作用。
如果身体内缺少硒元素,可能会导致大骨病和克山病发生的几率较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人体都要补充大约200μg的硒,同时我国的营养组织学会也提出人们每天至少要补充50至200μg硒。
由此可见硒元素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市场上存在伪造硒元素的食品,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硒形态分析的重要性随着人们会环境问题的认知不断增加,通过研究发现环境中存在着各种有毒元素,且这些有毒元素的反应和迁移行为并不是取决于它们自身的总量,而是它们各自形成的元素形态所决定的。
因此对元素形态的分析可以使人们更好的认识这些有毒元素的特点以及它们的行为,更有利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不断探究和发现。
二、硒形态的提取方式提取方式是整个硒形态分析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整个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为在形态提取过程中,容易出现互相转换性质的情况。
因此在样品提取时必须要快速高效,避免出现元素之间转换性质的情况。
同样在提取硒化合物的时候,尽量使用无毒的提取剂,并快速的进行提取,保证硒化合物的原始特性不被破坏。
同时对于不同样本所采用的提取方式也有所不同,目前常用的提取方式有固相提取技术、超声提取技术以及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一)固相提取固相提取技术的原理为采用固体吸附剂的方式,使液体样本中的目标物与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使用洗脱剂或热解进行吸附,达到收集样本的目的。
特别是SPE技术的问世,增加了对分析物的检测能力,提升了分析物的回收率,弥补了固相提取方式的存在的缺陷,提升了效率。
文章编号:1673-887X (2020)04-0060-03硒对植物生长作用的研究进展索艳敏,昝丽霞,王超(陕西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植物性食物是动物和人体吸收主要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重要来源。
在食物链中,植物吸收环境中的硒,在经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硒,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的方式最终为人体所吸收和利用,这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人体硒摄入的途径。
文章综述了目前植物对硒转化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为培育含硒植物,改善动物及人体缺硒状况,进而解决缺硒地区人体健康问题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硒;光合作用;抗氧化中图分类号S 143.7文献标志码Adoi :10.3969/j .i ssn.1673-887X.2020.04.026收稿日期2020-03-13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特色产业创新链(2016Z Y -FP-01-05)。
作者简介索艳敏(1995-),女,陕西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学。
通讯作者昝丽霞,E-m ai l :zanl x@ 。
硒元素是存在于地壳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具有双重的微生物氧化性质[1-2]。
1817年,瑞典化学外科医师JonsJ acobBer zel i us 首次发现了硒(Se )[3]。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测量人体中每日所需要的硒含量为50~400μg /d [4]。
人体内如果长时间缺硒,就可能促使克山病、大骨节综合病及急性白肌病等[5]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而摄食过量也会引起一些问题,如慢性脱发、神经系统慢性疾病、皮肤组织病变等,严重者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直接死亡。
硒对促进生物体各种正常的生命代谢活动,如在人体内合成元素硒血红蛋白、生命体的正常抗氧化代谢过程、调节体内正常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维持体内正常自身免疫系统[6]等各种正常代谢过程均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1土壤硒形态对植物吸收的影响土壤硒元素是一种稀有而且分散的硒元素,在自然界中常常被作为一种伴生的硒矿而大量产出,在自然界中不均衡分布[7]。
高等食用真菌集硒特性研究进展高等食用真菌是一类重要的食物资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高等食用真菌中硒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高等食用真菌集硒特性研究的进展。
高等食用真菌对硒的富集能力被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高等食用真菌具有显著的富集硒的能力。
研究发现食用菌类如黑木耳、竹荪等硒含量较高,并且其硒的富集能力强于其他植物。
这使得高等食用真菌成为富含硒的食物源。
研究者们对高等食用真菌中硒化合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
硒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例如硒酵母、硒蛋白等。
研究发现,高等食用真菌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硒的形式存在。
有机硒被认为对人体的吸收和利用更有利,因此高等食用真菌中的有机硒含量较高,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
研究者们还对高等食用真菌中硒的生理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硒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抗氧化和解毒作用,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
研究发现,高等食用真菌中的硒能够显著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且对预防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研究者们还探讨了高等食用真菌中硒特性的调控因素。
栽培条件是影响高等食用真菌硒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适宜的灌溉水、土壤pH值、硒污染等因素可以显著影响高等食用真菌中硒的富集能力。
研究者们通过调控这些因素,可以提高高等食用真菌中硒的含量。
高等食用真菌集硒特性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研究发现,高等食用真菌具有显著的硒富集能力,并且其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硒的形式存在。
高等食用真菌中的硒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能够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对预防慢性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栽培条件是影响高等食用真菌硒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高等食用真菌中硒的富集机制和调控因素,以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有机胂制剂安全性研究进展魏开赟(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州,510642)摘要:有机胂作为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禽畜养殖业,但使用剂量过大时,休药后砷不能全部排出,就会造成肉品中砷的残留。
这些药物会残留于动物的器官、组织中,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自然界中砷元素以多种不同形态的化合物存在,主要碑形态有:三氧化二砷(As2O3)、亚砷酸盐(AsIII)、砷酸盐(AsV)、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
随着食品安全毒理评价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砷毒性并不取决于它的总量,而是取决于它的形态。
砷的代谢是一个复杂过程,其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毒性,受机体内外很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有机胂的简单介绍以及近年来对有机胂在动物体内代谢过程、产物及排泄物中各形态砷的测定等方面的综述,以期将来对有机胂的进一步研究作指导。
关键词:有机胂砷形态砷毒性Security Research Progress of Organicarsine(College of veterinar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Abstract:Organicarsine is widely used as feed additives in livestock breeding industry in China, but it can cause residues in meat. These drugs residues in animal organs, tissues, will do harm to human through food chain. There are several forms of arsenic: arsenic trioxide (As2O3), arsenite (AsIII), arsenate (AsV), monomethylated arsenic (MMA), dimethyl methyl arsenic acid arsenic acid (DMA). Considering food safety and toxicology evaluation, people realized that toxicity does not depend on the total amount of arsenic, while its form works. Arsenic metabolism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his article described simple introduction of organicarsine and forms of metabolic processes and metabolite in animals and waste. Wish this article can be useful to the further study of organicarsine.Key words:Organicarsine; arsine species; toxicity1 有机胂概述自1975年Nielson等证明砷是一种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以来,有机胂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009:00:1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86.R.20230308.1807.002.html硒纳米颗粒的合成、安全性、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石廷玉1,2,3,4,何彩林1,黄 胜1,2,3,刘 绪1,2,3,王嘉军1(湖北民族大学1.医学部、2.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3.硒科学与产业研究院,湖北恩施 445000;4.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农业与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1)doi:10.12360/CPB2021120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3)03-0406-08中国图书分类号:R318;R329 25;R392;R916 3;R978;R979 摘要:硒作为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在抗氧化和维持各种代谢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稳态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硒纳米颗粒(seleniumnanoparticles,SeNPs)由于其低毒性、易降解和高药效而成为极具潜力的生物医学药物。
由于具有激活凋亡或自噬和调节活性氧产生的能力,SeNPs广泛用于抗癌治疗和病原菌的杀灭或清除。
另外,SeNPs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药物的包装能力,而成为一种有效的纳米载体,用于抗癌、抗炎和抗感染治疗。
有趣的是,SeNPs在免疫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巨噬细胞和T效应细胞的活化),为抗癌和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新的纳收稿日期:2022-09-21,修回日期:2022-12-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No818019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资助项目(No3216014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No219CFB358);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NoPT012209)作者简介:石廷玉(1983-),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学,中药药理学,通信作者,E mail:shitingyu198@126.com米-免疫协调治疗策略。
植物中微量元素硒的研究进展朱金霞1,周文生2,郭生虎1*(1.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宁夏银川750002;2.宁夏地质调查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 微量元素硒不仅是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乏的元素。
植物体内的硒主要以硒蛋白、硒多糖、硒核酸等多种有机硒形态存在。
对植物中硒的分布规律、赋存形式及主要生物态有机硒的分离纯化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为植物中有机硒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有机硒;硒蛋白;硒多糖;硒核酸;分离纯化中图分类号 S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3-05844-02A dv an c e s o f S tud ie s o n M ic ro e lem e n t S e le n iumin P lan ts ZHU J in -x ia e t a l (A g r icu ltu ra lB io tech n o logyC en te r ,N in gx ia A cade m y o f A g r icu ltu re and F o res try S cien ces ,Y in ch u an,N in gx ia 750002)A b s tra c t S e len iumis n o t on ly a k ind o f e ssen tia l n u tr ien t e le m en t fo r h um an be in g an d an i m a ls ,bu t it is a lso i n d ispen sab le in plan t g row th.In p lan ts ,th e fo rm s o f se len iuma re m an y k ind s o f o rgan ic se len ium,in clud in g se len ium -p ro te in ,se len ium -am y lose an d se len ium -n u cle ic acid an d so on.T h e d is tr i-bu tion law s ,occu rren ce form s and th e separa tionand pu rifica tion o f m a in o rgan ic-se len iumin p lan ts w e re rev iew ed ,w h ich pro v i ded re fe ren ce basis for th e fu r th e r re sea rch on o rgan ic se len iumin plan ts .K e y w o rd s O rgan ic-se len ium;S e len ium -pro te in;S e len ium -am y lose ;S e len ium -n u cle ic acid ;S epara tion an d pu r ifica tion基金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Z0859,N Z0763)。
植物体内硒素的研究进展摘要硒是重要的生命元素。
植物将土壤中吸收的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对植物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介绍影响植物吸收硒的主要因素,硒在植物体内的代谢途径,以及硒对植物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影响,并对富硒植物的研究进行展望,以为硒和富硒植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Selenium is an important trace element. The inorganic selenium absorbed from soil is converted to organic selenium by plants, it has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effects for the plants. The major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absorption by plants ,the metabolic pathway of selenium in plants,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selenium were also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prospect of selenium-enriched plant was propos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n selenium and selenium-enriched plant.Key wordsselenium;plants;soil;selenium-enriched plant硒是瑞典化学家Berzelius于1817年在生产硫酸的尾矿中发现的,此后硒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毒元素。
1957年Schwarz和Fo1tz首次证明硒是动物的必需营养元素,1973年Rotruck等发现和证实硒是动物和人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以后,硒在农业生产、人畜健康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有机硒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硒是人类身体发育过程中的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随着对其具体作用认识的深入,对于有机硒化合物药用价值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
目前研究表明有机硒类药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消除炎症等功效,已经成为药物开发的研究热点。
因此研究硒元素的化学和生物特性以此来开发有机硒类药物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将对硒的特性和药物功能、有机硒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有机硒化合物,药物,活性Abstract:Selenium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trace element the human body during development, with the depth of their knowledge of the specific role for the medicinal value of organic selenium compounds also continue to make progress.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organic selenium drugs have antioxidant, anti-tumor, eliminate inflammation and other effects, has become a hot spot for drug development. Therefore,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lenium organic selenium in order to develop drugs and has broad prospects. This paper will feature selenium and pharmaceutical activities, the status quo of organic selenium drugs were reviewed.Key word:Organoselenium compounds,Drug,Activity最早1817年Berzeliu发现了硒元素,最初人们将其视为有毒的物质,直到1957年Schuar等发现了硒元素的营养作用,科学家们才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誉为“抗癌元素”[1-2]。
硒元素在人体内以硒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主要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3], 其药理作用也是通过参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制备来发挥抗氧化作用。
近年来, 有机硒化合物对于抗病毒、抗肿瘤都具有广泛的疗效,而且以其低毒性的特点已经成为国内外药物研究的热点。
1.硒的生物特性及功能很多研究结果表明,硒有许多生物学作用,对于克山病、癌症甚至延缓衰老都具有很好的作用。
硒在人体内的存在形式也是多样的,实验证明硒在人体内是结合蛋白质来发挥作用的。
硒与蛋白质的结合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离散因子存在,另一种是以共价键结合存在。
硒以离散因子形式存在只出现在细菌中,以共价键结合蛋白质涉及硒半胱氨酸和硒蛋氨酸。
硒蛋氨酸可以替代蛋氨酸,硒半胱氨酸则发挥特定作用,硒半胱氨酸位于活性状态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 因此硒半胱氨酸也被称为第21种氨基酸。
硒最重要的生物功能就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变成氧化型谷胱甘肽,将有毒的过氧化物变为无毒的羟基化物,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唯一原子就是硒, 过氧化物在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催化下分解, 从而保护细胞及其组织不被过氧化物破坏[4]。
同时硒和维生素E是具有协同作用的抗氧化剂。
2.硒的药物活性研究自从研究发现硒可以抗癌以后,人们开始对其多种功能进行研究[5]。
2.1营养作用Sohwarz最早发现含有硒元素的食品可以改善营养性肝坏死,表明其具有营养作用,当动物摄取的硒元素不足时,动物体会表现出肌营养不良的症状[6],也会破坏动物的繁殖过程。
而且硒元素对于多种营养缺乏型疾病具有预防功能,包括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大骨节病等[7]。
目前人们对于硒元素营养价值的发现不断深入。
2.2抗氧化活性人体内存在很多游离的氧自由基,性质活跃且具有攻击性,既是人体衰老的原因很多癌症发生的原因。
当人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受到自由基作用时,就会生成过氧化物,造成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影响人体的自我修复[8]。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作为最早发现的硒蛋白,在动物体内广泛存在,这种酶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反应[9],从而保护细胞膜和其他细胞内的结构功的稳定。
2.3抗炎作用炎症是动物机体对外界侵袭因素产生的防御性反应,包括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但炎症的发生必然和活性氧有关。
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中,通过脂质加氧酶和环加氧酶代谢途径产生炎症介质,如白三烯和血栓素等[10]。
而Ebselen 衍生物、苯并异硒唑衍生物、取代苯基二硒化物等都可以抑制这一炎症发生过程。
同时炎症大多伴有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释放溶酶体,产生过氧化物进而造成细胞破坏。
郭颖[11]发现苯并异硒唑酮磺酰胺类化合物可以抑制巴豆油造成的肿胀耳中的髓过氧化物酶含量,可延缓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过程。
2.4抗癌症活性硒元素的抗癌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目前研究表明硒元素的抗癌机制主要有:诱导细胞凋亡、改善细胞免疫作用,调控癌细胞的发育模式,影响基因的表达等[12,13,14,15]。
张蕾[16]等以依布硒林为先导化合物设计了有机硒化合物Eb, 通过体外实验证明该化合物对人口腔舌癌Tca83有明显抗癌作用,各浓度的Eb组都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可以诱导Tca83细胞凋亡。
在光学显微镜下, Eb对Tca83细胞的作用随化合物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也随之增多,证明硒化合物Eb能抑制Tca83细胞的增殖, 促进细胞凋亡。
3.有机硒药物的研究现状3.1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最早,IPC[17]研究发现亚硒酸钠对于7,12-二甲基苯蒽诱导的乳腺癌小鼠模型有明显抗肿瘤作用,CH3SeH的前体化合物(CH32SeCH2COOH、CH3SeCys也具有抗肿瘤活性, 而且其药效比无机的亚硒氰酸钠要强。
二烯丙基硒化物的抗肿瘤活性也比二烯丙基硫化物高出300多倍[18]。
Andreadon[19]等设计了18个含硒的硒代半胱氨酸衍生物,这些化合物可以被肾半胱氨酸共轭物β-裂合酶催化生成含硒的化学保护剂或抗癌药物。
我国的研究人员还利用黄芪、丹参等中药[20]或柠檬酸[21]与硒进行结合设计了新的硒化合物, 发现其也有抑制肿瘤生长, 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3.2抗炎活性化合物Stayhi等对Eb进行研究发现除了具有抗氧化活性外,也具有很好的抗炎活性,而且毒性很低, Eb能抑制s-脂氧酶, 对VCF、GO致大鼠足肿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它是目前普遍认可的模拟GSH-Px最成功的小分子有机硒化合物[22],其对多种炎症模型的效果都优于非甾类抗炎药物[23],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的抗炎抗氧化和治疗癌症的药物。
3.3其他活性化合物May[24]等人设计合成的4-羟基-α-甲基苯基氨乙基硒是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含硒抗血压药物。
Koketsu[25]等对一系列硒氮杂苯衍生物的抑菌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其中部分衍生物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有抑制效果。
还有的有机硒化合物对于真菌也有抑制效果。
有机硒化合物优于硒元素所具有的生物特性和生化功能因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前景,是当前药物研究的热点。
利用硒元素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不断合成新型的有机硒化合物,逐步阐明该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Rayman M. P. Selenium and human health[J]. The Lancet, 2012, 379 (9822: 1256-1268. [2] Weekley C. M.; Harris H. H. Which form is that? The importance of selenium speciation andmetabolism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3, 42 (23: 8870-8894. [3]Kryukov G. V.; Castellano S.; Novoselov S. V.; Lobanov A. V.; Zehtab O.; Guigó R.; Gladyshev V. N.Characterization of mammalian selenoproteomes[J]. Science, 2003, 300 (5624: 1439-1443. [4]别同玉, 许加生.硒与肿瘤[ 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2, 19(1:64~66. [5]段耀奎,曹文华,李爱国,周欣,康颂建,王庆宝. 硒、镉对荷人肝癌裸鼠癌细胞的协同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06,05:501-503. [6]张才俊.微量元素与家畜健康问答 200 题[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61-72. [7]Rayman M P. Selenium in cancer prevention: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Nutrition Society, 2005, 64(4: 527-42. [8]徐辉碧.生物微量元素—硒[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25-88.[9]Prabhakar R, Morokuma K, Musaev D G. Peroxynitrite reductase activity of selenoprotein glutathione peroxidase: A computational study [J]. Biochemistry,2006,45(22: 6967-77. [10]陈龙,朱祖康,王丙云,毛鑫智. 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在炎症中的作用[J]. 国外畜牧科技,2000,04:31-34. [11]郭颖, 程桂芳, 张成义, 等.苯并异硒唑酮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 J] .药学学报, 2000, 35(7:484-487. [12]Battin E E, Perron N R, Brumaghim J L. The central role of metal coordination in selenium antioxidant activity [J]. Inorganic Chemistry, 2006, 45(2: 499-501. [13]Hu H, Jiang C, Ip C, et al. Methylseleninic acid potentiates apoptosis induced by chemotherapeutic drugs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 through enhancing caspase activ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Annual Meeting,2005, 6(1164-165. [14]赵任,郁宝铭,郑民华,李东华,张国驰,童善庆,邹鸿志. 硒对淋巴细胞杀伤大肠癌细胞过程中 Fas/FasL 表达的影响[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1,01:22-23. [15]王坤,迟永春,王君,贾倞. 微量元素硒对 HL-60 细胞凋亡的诱导及 bcl-2/bax 基因的表达调控[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1,03:150-154+194. [16]张蕾, 常怀广, 王稚英.新型有机硒化合物 Eb 诱导舌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J] .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5, 26(3:31-33.[17] IPC, GANTHERHE. Activity of methylated forms Of seleniumin can cerprevention[ J] . Cancer Res,1990, 50(4:1206-1211. [18]EL-BAYOUMYK, CHAEYH, UPADHYAYAP,etal. Chemo prevention of mammary cancer bydial-lylselenide, anovelorganosele nium compound[J]. AnticancerRes, 1996, 16(5A:2911-2915. [19]郭利, 恽榴红.含硒化合物研究进展[ J] .中国新药杂志, 2000, 9(3:155~158. [20]刘航.硒芪抑瘤片对肝癌栓塞化疗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J] .世界元素医学, 1999, (4:38~ 39. [21]李海春, 张立新.柠檬硒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研究[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0, 17(3:21~22. [22]肖颖歆, 刘秀芳, 等.Ebselen 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6,17(6:914~916. [23]徐汉生, 肖颖歆, 刘秀芳.苯并异硒唑酮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J] .有机化学, 1995,15, 252~258. [24]郭利, 恽榴红.含硒化合物研究进展[ J] .中国新药杂志, 2000, 9(3:155~158..[25]KOKETUSM, ISHIHARAH, HATSUM. Novel compounds, 1, 3-selenazinederivatives, asantibacterial agent sagainst Escherichiacoli and Staphylococ-cusaureus[ J] .ResCommun MolPathPharmacol,1998, 101(2:179-186..。